【魚帛狐篝】 典出《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 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后以“魚帛狐篝”謂借助鬼神制造輿論,以便起事。
【魚帛狐聲】 見“魚帛狐篝”。
【魚封雁帖】 泛指書信。
【魚封雁帖】 見“魚封雁帖”。
【魚釜塵甑】 《後漢書·獨行傳·范冉》:“(范冉)遭黨人禁錮,遂推鹿 車,載妻子,捃拾自資,或寓息客廬,或依宿樹廕。如此十馀年,乃結草室而居焉。所止單陋,有時糧粒盡,窮居自若,言貌無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塵范史云,釜中生魚范萊蕪。’”范冉字史云,桓帝時曾任萊蕪長。后以“魚釜塵甑”謂貧窮得無糧可炊。
【魚書雁帖】 泛指書信。
【魚書雁帛】 見“魚書雁帖”。
【魚書雁信】 見“魚書雁帖”。
【魚魚雅雅】 威儀整肅貌。雅。通“鴉”。魚行成貫,鴉飛成陣,故稱。
【魚貫雁比】 見“魚貫雁行”。
【魚貫雁行】 比喻連續而進,猶如魚群相接,雁陣行進。
【魚箋雁書】 泛指書信。
【魚游沸鼎】 同“魚游釜中”。
【魚游釜中】 魚在鍋里游。比喻處境十分危險,有行將滅亡之虞。
【魚游釜內】 同“魚游釜中”。
【魚游濠上】 《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 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后以“魚游濠上”表示縱情山水、逍遙遨游。
【魚游沸釜】 同“魚游釜中”。
【魚游沸鼎】 見“魚游沸鼎”。
【魚游沸鼎】 同“魚游釜中”。
【魚游釜底】 同“魚游釜中”。
【魚游燋釜】 同“魚游釜中”。
【魚與熊掌】 語本《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比喻俱為所欲,難于取舍之物。
【魚腸尺素】 指書信。
【魚腸雁足】 泛指書信。
【魚質龍文】 魚的實質,龍的外表。謂虛有其表。
【魚魯帝虎】 謂將魚誤寫作魯,帝誤寫作虎。泛指文字錯訛。
【魚潰鳥散】 謂像魚腐爛鳥潰散。比喻迅即崩潰,完全失敗。
【魚潰鳥離】 見“魚潰鳥散”。
【魚縣鳥竄】 魚被釣,鳥逃竄。比喻或受制于人,或飄泊流離,處境十分險 困。縣,通“懸”。
【魚龍百變】 像魚龍那樣變化多端。
【魚龍曼延】 亦作“魚龍漫衍”。亦作“魚龍曼衍”。①古代百戲雜耍名。 由藝人執持制作的珍異動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節。魚龍即所謂猞猁之獸,曼延亦獸名。②喻虛假多變,玩弄權術。
【魚龍曼衍】 見“魚龍曼延”。
【魚龍曼羨】 喻世事變幻。
【魚龍混雜】 ①魚和龍混在一起。②比喻好的和壞的混雜在一起。
【魚龍漫衍】 見“魚龍曼延”。
【魚龍變化】 謂魚變化為龍。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變化。
【魚瞵鶚睨】 像魚和鶚那樣瞪眼注視。比喻瞠目而視。
【魚躍鳶飛】 語出《詩·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于淵。”毛傳: “言上下察也。”孔穎達疏:“毛以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著於上下。其上則鳶鳥得飛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則魚皆跳躍於淵中而喜樂。”后以“魚躍鳶飛”謂世間生物任性而動,自得其樂。
【魚躍龍門】 同“魚化龍”。
【魚爛土崩】 魚內腐而爛,土不實而崩。比喻內部腐敗,迅速崩潰,無可挽 回。
【魚爛瓦解】 猶言魚爛土崩。
【魚爛而亡】 魚爛自內而發。比喻因內部腐敗而自取滅亡。
【魚爛取亡】 見“魚爛而亡”。
【魚爛河決】 魚肉腐爛,黃河潰決。比喻因自身原因潰敗滅亡而不可挽救。 語出《史記·秦始皇本紀論》附錄漢班固曰:“河決不可復壅,魚爛不可復全。”
【魚驚鳥散】 見“魚潰鳥散”。
【魯人回日】 同“魯陽揮戈”。
【魯戈回日】 同“魯陽揮戈”。
【魯戈揮日】 同“魯陽揮戈”。
【魯斤燕削】 魯之削(小刀),宋之斤(斧頭),質量都很好;如易地生產, 在魯造斤而在燕制削,質量不會優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條件限制,學習模仿達不到原來水平。
【魯連蹈海】 戰國時齊國人魯仲連不滿秦王稱帝的計劃,曾說,秦如稱帝, 則蹈東海而死。后以“魯連蹈海”表示寧死而不受強敵屈辱的氣節、情操。
【魯魚亥豕】 “魯”和“魚”、“亥”和“豕”篆文形似,以致引起誤寫錯 讀。晉葛洪《抱樸子·遐覽》:“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后以“魯魚亥豕”泛指書籍傳寫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魯魚帝虎】 語出《意林》卷四引晉葛洪《抱樸子》:“諺云:‘書三寫, 魚成魯,帝成虎。’”按,今本《抱樸子·遐覽》“帝”作“虛”。后因以“魯魚帝虎”稱傳寫刊印中出現的文字錯誤。
【魯魚陶陰】 “魯”和“魚”、“陶”和“陰”字形相近易混。指傳抄刊印 中的文字錯誤。
【魯陽指日】 同“魯陽揮戈”。
【魯陽回日】 見“魯陽揮戈”。
【魯陽揮戈】 《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搆難,戰酣日暮,援戈 而■之,日為之反三舍。”后以“魯陽揮戈”、“魯陽回日”謂力挽危局。
【魯陽揮日】 同“魯陽揮戈”。
【魯陽麾戈】 同“魯陽揮戈”。
【魯殿靈光】 漢代魯恭王建有靈光殿,屢經戰亂而巋然獨存。后因以“魯殿 靈光”稱碩果僅存的人或事物。
【魯衛之政】 語出《論語·子路》:“魯衛之政,兄弟也。”魯是周朝周公 的封國,衛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國,兩國的政治情況也像兄弟一樣差不多。因以比喻情況相同或相似。
【魯靈光殿】 ①漢代著名宮殿名。在曲阜(今山東曲阜)。②比喻碩果僅存 的人或事物。
【魴魚赪尾】 《詩·周南·汝墳》:“魴魚赪尾,王室如燬。”毛傳:“ 赪,赤也;魚勞則尾赤。”硃熹集傳:“魴尾本白而今赤,則勞甚矣。”后因以形容人困苦勞累,負擔過重。
【鮎魚上竹】 同“鮎魚上竹竿”。
【鮎魚上竹竿】 俗說鲇魚能上竹竿,但鲇魚黏滑無鱗,爬竿畢竟困難。后 因以“鮎魚上竹竿”比喻上升艱難。
【鮎魚上竿】 同“鮎魚上竹竿”。
【鮎魚緣竹竿】 同“鮎魚上竹竿”。
【鮑子知我】 《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曰:‘吾始困時,當與鮑叔賈, 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后以“鮑子知我”謂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
【鮑魚之次】 見“鮑魚之肆”。
【鮑魚之肆】 亦作“鮑魚之次”。賣咸魚的店鋪。魚常腐臭,因以喻惡人之 所或小人聚集之地。
【鮮衣良馬】 見“鮮衣怒馬”。
【鮮衣怒馬】 美服壯馬。謂服飾豪奢。
【鮮衣美食】 謂衣食俱美。形容講究吃穿,生活奢華。
【鮮車怒馬】 謂車輛鮮麗,轅馬壯健。形容豪富。
【鮮車健馬】 見“鮮車怒馬”。
【鮮眉亮眼】 猶言眉清目秀。形容容貌漂亮。
【鮮蹦活跳】 謂魚、禽等亂蹦亂跳而有生氣。
【鮮艷奪目】 謂色彩鮮明艷麗而耀眼。
【鮮廉寡恥】 無廉潔之操守且不知羞恥。
【鯉魚跳龍門】 ①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埤雅·釋 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清李元《蠕范·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后以“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②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鯨吞虎噬】 像鯨魚和老虎一樣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財物。
【鯨吞蛇噬】 像鯨魚和蛇一樣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鯨吞蠶食】 像鯨魚吞食一口吞下,像蠶吃桑葉逐步侵占。比喻用各種毛段 侵吞。
【鯨波怒浪】 猶言驚濤駭浪。
【鯨波鼉浪】 見“鯨波■浪”。
【鯨波■浪】 亦作“鯨波鼉浪”。亦作“鯨濤鼉浪”。猶言驚濤駭浪。
【鯨濤鼉浪】 見“鯨波■浪”。
【鰈離鶼背】 喻夫妻或戀人分離。
【鰥魚渴鳳】 比喻獨身的男子急于求得配偶。
【鰥寡孤惸】 同“鰥寡孤獨”。惸,無兄弟。
【鰥寡孤獨】 語本《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 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泛指沒有勞動力而獨居無依靠的人。
【鰥寡惸獨】 同“鰥寡孤獨”。惸,無兄弟。
【鱗次相比】 見“鱗次櫛比”。
【鱗次櫛比】 像魚鱗和梳子齒那樣密密地依次排列。
【鱗萃比櫛】 猶言鱗次櫛比。
【鱗集毛萃】 謂如魚鳥成群而至。
【鱗集仰流】 如魚群迎向上流。喻人心歸向。
【麻木不仁】 ①神經系統的病態之一。肢體發麻,沒有感覺。②比喻人對外 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沒有感情。
【麻痹大意】 失去警覺,疏忽大意。
【麻痺不仁】 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沒有感情。
【麾之即去】 語本《史記·汲鄭列傳》:“使黯(汲黯)任職居官,無以逾 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原形容性情剛直不屈,能堅持原則。后反用其語,意謂命令他走,就離開。形容服從指揮,聽候調遣。
【鹿皮蒼璧】 《漢書·食貨志下》:“上(漢武帝)與湯(張湯)既造白鹿 皮幣,問異(顏異)。異曰:‘今王侯朝賀以倉璧,直數千,而其皮薦反四十萬,本末不相稱。’”后以“鹿皮蒼璧”謂本末不相稱。
【鹿死不擇音】 指庇廕的地方。音,通“陰”。鹿到了快要死的時候,不選 擇庇廕的地方。比喻只求安身,不擇處所。亦比喻情況危急,無法慎重考慮。
【鹿死不擇廕】 見“鹿死不擇音”。
【鹿死誰手】 以追逐野鹿喻爭奪政權,意謂天下當為何人所得。后亦比喻勝 負誰屬。
【鹿走蘇臺】 《漢書·伍被傳》:“後王(淮南王)坐東宮,召被欲與計事, 呼之曰:‘將軍上。’被曰:‘王安得亡國之言乎?昔子胥諫吳王,吳王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也。”今臣亦將見宮中生荊棘,露霑衣也。’”后以“鹿走蘇臺”比喻國家敗亡,宮殿荒廢。
【鹿馴豕暴】 意謂一會兒像鹿一樣柔馴,一會兒像豬一樣兇暴。形容狡詐。
【鹿裘不完】 穿的是粗陋的皮裘,而且不完整。形容生活儉樸。
【麇駭雉伏】 形容驚怕躲藏。
【麇至沓來】 猶言群集紛至。
【麈尾之誨】 謂高明的教誨。
【麗句清詞】 華麗清新的辭句。
【麗句清辭】 見“麗句清詞”。
【麗藻春葩】 唐馮贄《云仙雜記·粲花》:“李白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 春葩麗藻,粲于齒牙,時號李白粲花之論。”后以“麗藻春葩”比喻美妙的言談。
【麞頭鼠目】 麞頭削骨露,鼠眼小睛圓。形容人的寒賤相。后亦多用以形容 人的面目猥瑣、心術不正。
【麟子鳳雛】 麒麟之子,鳳凰之雛。比喻年輕的穎異俊秀之人。
【麟肝鳳髓】 麟之肝,鳳之髓。極言美味佳肴。
【麟角虎翅】 麟之角,虎之翅。比喻世間不可多得的人才。
【麟角鳳毛】 麟的角,鳳的毛。比喻稀有而又難得之人才或事物。
【麟角鳳距】 麟的角,鳳的爪。比喻稀罕珍貴,但又未必用得上的事物。
【麟角鳳觜】 麟之角,鳳之觜。比喻稀有之物。
【麟鳳龜龍】 ①古稱四靈之物。②喻指美好、正確者。
【粗心浮氣】 謂辦事浮躁,不細心。
【粗衣淡飯】 粗布衣服,平常飯食。形容生活儉樸。
【粗衣惡食】 粗劣的衣食。常形容生活清苦。
【粗衣糲食】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清苦。
【粗枝大葉】 謂文字或話語簡略概括。
【粗服亂頭】 粗劣的衣服,蓬亂的頭發。謂不加修飾。
【粗袍糲食】 同“粗衣惡食”。
【黼衣方領】 華貴的服飾。借指王公顯貴。
【黼國黻家】 謂國家文教之治,美如錦繡。
【黼蔀黻紀】 謂錦繡美好的年代。
【黼黻文章】 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色彩絢麗的花紋。泛指華美鮮艷的色彩。
【黼黻皇猷】 猶言輔佐朝廷。
【鼎分三足】 見“鼎足三分”。
【鼎玉龜符】 舊指傳國之寶及受命之符箓。
【鼎成龍升】 見“鼎成龍去”。
【鼎成龍去】 《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 有龍垂胡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后以“鼎成龍去”指帝王去世。
【鼎折餗覆】 見“鼎折覆餗”。
【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孔穎達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災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兇。”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禍。
【鼎足三分】 如鼎之三足,各據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勢。
【鼎足之勢】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勢。
【鼎足而三】 謂像鼎足一樣,三方面并立。
【鼎足而立】 像鼎的三只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 局面。
【鼎食鳴鍾】 見“鼎食鳴鐘”。
【鼎食鳴鐘】 亦作“鼎食鳴鍾”。擊鐘列鼎而食。形容富貴人家生活豪侈。
【鼎魚幕燕】 《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而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 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李善注:“袁崧《後漢書》:‘硃穆上疏曰:養魚沸鼎之中,棲鳥烈火之上,用之不時,必也燋爛。’《左氏傳》曰:‘吳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猶燕巢于幕之上。’”后以“鼎魚幕燕”比喻處于極危險境地的人或事物。
【鼎湖龍去】 同“鼎成龍去”。
【鼎鼎大名】 形容名聲極大。
【鼎鼎有名】 見“鼎鼎大名”。
【鼎新革故】 《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舊時多以“鼎 新革故”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后泛指事物的破舊立新。
【鼎鼐調和】 相傳商武丁問傅說治國之方,傅以如何調和鼎中之味喻說,遂 輔武丁以治國。后因以“鼎鼐調和”比喻處理國政。
【鼎鑊刀鋸】 古代四種酷刑的刑具。泛指最殘酷的刑罰。
【鼎鐺玉石】 謂視鼎如鐺,視玉如石。形容奢侈。
【黑天白日】 白天和黑夜;整日整夜。
【黑天半夜】 深更半夜。
【黑天摸地】 謂漆黑一團。
【黑天墨地】 見“黑天摸地”。
【黑白分明】 ①黑是黑,白是白,兩種顏色清楚明顯。②比喻是非嚴明。
【黑白混淆】 指顛倒是非,制造混亂。
【黑地昏天】 形容極其黑暗腐朽。亦比喻黑暗腐朽的社會。
【黑更半夜】 指深夜。
【黑言誑語】 猶言胡言亂語。
【黑風孽海】 喻環境、遭遇的險惡。
【黑家白日】 不分晝夜,整天整夜。
【黑云壓城城欲摧】 原意為黑云密布城的上空,好像要把城墻壓塌似的。后 比喻惡勢力造成的緊張局面或惡勢力一時的囂張氣焰。
【黑漆一團】 ①指墨團。②形容非常黑暗,沒有一點光明。或對人對事一無 所知。
【黑漆皮燈】 不透光亮的燈。比喻不明事理。
【黑漆皮燈籠】 ①涂以黑漆的燈籠。形容社會腐敗黑暗。②形容懵然無知。
【黑價白日】 見“黑家白日”。
【黑燈下火】 形容黑暗沒有燈光的情景。
【黑燈瞎火】 見“黑燈下火”。
【默化潛移】 同“潛移默化”。
【默契神會】 謂從意識深處默默領會和揣摩事物所蘊含的精神氣韻。
【默換潛移】 暗中轉換移易。
【默默無言】 沉默不語。
【默默無聞】 不出名,無人知曉。
【默轉潛移】 暗中轉換移易。
【黔驢之技】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尨然大物也,以為神……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后以“黔驢之技”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
【黔驢技孤】 同“黔驢之技”。
【黔驢技窮】 見“黔驢技盡”。
【點水不漏】 形容十分周到、嚴密,毫無差失漏洞。
【點手莋腳】 形容說話時兼用手勢示意。多形容說話放任不拘,或輕率地指 點、批評。
【點石成金】 同“點鐵成金”。
【點石為金】 同“點鐵成金”。
【點金乏術】 謂無點金成鐵的法術。比喻沒有辦法籌措錢財。
【點金成鐵】 ①禪門喻開示不對機,增人惑亂。《景德傳燈錄·真覺大師靈 照》:“問:‘還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點凡成圣。請師一點。’師曰:‘還知齊云點金成鐵嗎?’曰:‘點金成鐵,未之前聞。至理一言,敢希垂示!’”后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壞。②比喻把好事辦壞。
【點金作鐵】 見“點金成鐵”。
【點金無術】 見“點金乏術”。
【點指畫字】 指在合同文約或供詞上按手印簽字畫押。
【點指莋腳】 見“點手莋腳”。
【點胸洗眼】 指一洗塵俗,使人豁然明朗。
【點紙畫字】 指在契約或供詞上捺指模和簽押。
【點頭之交】 謂交情甚淺,見了面只不過點點頭而已。
【點頭咂嘴】 表示同意、贊賞。
【點頭哈腰】 形容恭順或過分客氣。
【點頭會意】 ①形容機靈乖覺。②表示允可、贊許。
【點鐵成金】 ①舊謂仙道點鐵石而成黃金。②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為神奇。
【黜邪崇正】 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黜衣縮食】 節衣縮食。指在生活上省穿省吃,力求節約。
【黜昏啟圣】 貶退昏庸,開啟圣明。
【黜幽陟明】 見“黜陟幽明”。
【黜陟幽明】 黜退昏愚的官員,晉升賢明的官員。
【黜奢崇儉】 革除奢華,崇尚儉仆。
【黨邪陷正】 與壞人結伙,陷害好人。
【黨邪丑正】 猶言黨邪陷正。
【黨同伐異】 與自己觀點相同的就袒護,與自己觀點不同就加以攻擊。
【黨同妒異】 猶言黨同伐異。
【黨堅勢盛】 謂團結緊、勢力盛大。
【黨惡佑奸】 偏護奸惡。
【黯晦消沉】 謂湮沒消失。
【黯然失色】 指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澤、光彩。
【黯然神傷】 心神悲沮貌。
【黯然無色】 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變得暗淡無光。
【黯然銷魂】 心神沮喪,失魂落魄。
【黷武窮兵】 濫用兵力,任意征討。
【黍秀宮庭】 相傳西周亡后,所有舊時的宗廟宮室盡為禾黍之地。后遂以 “黍秀宮庭”作為感慨亡國之詞。語本《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徬徨不忍去。”
【黍油麥秀】 《尚書大傳》卷二:“微子朝周,過殷故墟,見麥秀之蘄蘄兮 ……曰:此父母之國。乃為《麥秀之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按,《史記·宋微子世家》亦載此事,“微子”作“箕子”。后因以“黍油麥秀”為亡國之痛的感嘆。
【黍離麥秀】 相傳西周亡后,“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見舊時宗廟宮室, 盡為禾黍之地,觸景傷懷,無限感慨,而作《黍離》之詩。又箕子朝周,過故殷墟,見宮室毀壞,盡生禾黍,哀傷不已,而作《麥秀》之歌。事見《詩·王風·黍離》、《史記·宋微子世家》。后遂用作典故,以“黍離麥秀”為感慨亡國之詞。
【黎庶涂炭】 形容人民處于水深火熱的痛苦境地。
【黏皮帶骨】 比喻拖沓,不灑脫。
【黏皮著骨】 見“黏皮帶骨”。
【黏■繳繞】 謂膠著在一起,糾纏不休。
【鼓舌掀簧】 掉動舌頭,掀動樂器中的簧片。謂用動人的言辭蠱惑人。
【鼓舌揚脣】 轉動舌頭,張開嘴脣。形容開口說唱。
【鼓舌搖脣】 同“鼓脣搖舌”。
【鼓吻弄舌】 鼓弄脣舌。
【鼓吻奮爪】 猶言張牙舞爪。
【鼓吹喧闐】 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
【鼓盆之戚】 謂喪妻之痛。
【鼓脣弄舌】 同“鼓脣搖舌”。
【鼓脣咋舌】 同“鼓脣搖舌”。
【鼓脣搖舌】 鼓動嘴脣,搖動舌頭。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游說。亦泛指 大發議論(多含貶義)。
【鼓眼努睛】 眼睛張大、凸起的樣子。謂使眼色。
【鼓睛暴眼】 眼睛突出的樣子。
【鼓腹含和】 吃飽肚子,和樂相處。形容太平歡樂。
【鼓腹含哺】 同“含哺鼓腹”。
【鼓腹擊壤】 同“擊壤鼓腹”。
【鼓腦爭頭】 爭著出頭;要冒尖,強出頭。
【鼓舞歡忻】 同“歡欣鼓舞”。
【鼓舞歡欣】 同“歡欣鼓舞”。
【鼓旗相當】 同“旗鼓相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