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應俱全】 一切都具備。
【一臂之力】 指給予幫助的力量。常與“助”連用,表示從旁幫忙。
【一鞭先著】 晉劉琨少負志氣,與祖逖為友,共以收復中原為志,曾與親故 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見《晉書·劉琨傳》。后以為爭先的典實。亦泛指先行。
【一簞一瓢】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原為孔子贊美顏回安貧樂道之語。后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一雙兩好】 謂一對正相匹配的夫妻。
【一觴一讠永】 指飲酒賦詩。
【一瀉千里】 ①形容江河水勢奔騰直下。②形容發展迅速。③比喻文章氣勢 奔放。
【一瀉百里】 見“一瀉千里”。
【一瀉萬里】 見“一瀉千里”。
【一竅不通】 《呂氏春秋·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 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注:“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后以“一竅不通”喻一點也不懂。
【一曝十寒】 見“一暴十寒”。
【一蹶不振】 比喻一經挫折,就不能再行振作。
【一蹶不興】 見“一蹶不振”。
【一蹴可幾】 同“一蹴而就”。幾,近,及。
【一蹴而成】 見“一蹴而就”。
【一蹴而得】 見“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 宋蘇洵《上田樞密書》:“天下之學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 之域。”后以“一蹴而就”謂邁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就能完成。
【一嚬一笑】 謂不高興或喜悅的表情。嚬,皺眉。
【一辭同軌】 猶眾口一詞。
【一雕雙兔】 唐李林甫、張九齡、裴耀卿并為相,李抑揚張、裴自得,張裴 二人罄折卑遜,時人竊言“一雕挾兩兔”。見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及《新唐書·李林甫傳》。后因以“一雕雙兔”謂三人并列顯位,一人勢盛而兩人受其挾制。
【一瓣心香】 謂心中虔誠敬禮,如燃香供佛。
【一獻三售】 見“一獻三酬”。
【一獻三酬】 《周禮·考工記·梓人》:“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 觚三升,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后因以“一獻三酬”謂人臣過蒙寵幸。亦作“一獻三售”。
【一籌莫展】 《宋史·蔡幼學傳》:“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后以“一籌 莫展”比喻一點辦法也沒有。
【一饋十起】 《淮南子·氾論訓》:“當此之時,捍禹呴一饋而十起,一沐 而三捉發,以勞天下之民。”意謂一飯之頃亦多次起立。后因以“一饋十起”形容事務繁勞。
【一觸即發】 ①本指箭在弦上,張弓待發。比喻事態發展已極緊張,一經觸 動即可爆發。②泛指極易發生。
【一觸即潰】 一經接觸就潰敗。形容很容易被打垮。
【一覽無馀】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 若使阡陌條申昜,則一覽而盡,故紆馀委曲,若不可測。”后以“一覽無馀”謂一眼即可全見。
【一夔一契】 夔契都是舜時賢臣,后因以“一夔一契”喻良輔。
【一顧傾城】 《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后遂以“一顧傾城”形容美女的眼波,亦以喻女子的美貌。
【一鱗一爪】 謂龍在云中,時露一鱗一爪,難于見其全貌。清王士禛主張 作詩貴含蓄,忌淺露,以此為喻。趙執信駁其說,曰:“神龍者屈伸變化,固無定體,恍惚望見者,第指其一鱗一爪,而龍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見趙所著《談龍錄》。后用以喻事物的零星片段。
【一鱗片爪】 見“一鱗一爪”。
【一鱗片甲】 見“一鱗半甲”。
【一鱗半爪】 見“一鱗一爪”。
【一鱗半甲】 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上·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 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於諷刺,亦有陳拾遺(陳子昂)一鱗半甲”此系以龍為喻,意謂略有相似之處。后用以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亦作“一鱗片甲”。
【一攬包收】 謂總攬一切。
【一顰一笑】 見“一嚬一笑”。
【二三君子】 猶二三子。
【二分明月】 唐徐凝《憶揚州》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后因以表示美好的風光。
【二心兩意】 謂不專一,不堅定。
【二缶鍾惑】 謂對缶和鐘兩種盛器的容量大小分不清楚。比喻是非不明。
【二惠競爽】 《左傳·昭公三年》:“齊公孫灶(子雅)卒。司馬灶見晏子, 曰:‘又喪子雅矣。’晏子曰:‘惜也……二惠競爽猶可,又弱一個焉,姜其危哉。’”杜預注:“子雅子尾皆齊惠公之孫也。競,彊也。爽,明也。”后因以“二惠競爽”為對人兄弟的稱頌之辭。
【二童一馬】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 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時代的好友。
【二滿三平】 同“三平二滿”。
【丁一卯二】 ①確實;實在。②謂認真;仔細。
【丁一確二】 明白;確實。
【丁公鑿井】 春秋時,宋人丁某家中無井,常派一人出外汲水,后來家中挖 了井,不須外出挑水,節省一人力,于是對人說:“吾穿井得一人。”聽者誤傳成從井中挖得一人。見《呂氏春秋·察傳》。漢王充《論衡·書虛》:“俗傳言曰,丁公鑿井,得一人於井中。夫人生於人,非生於土也。”后用以喻語言之輾轉傳誤。
【七七八八】 ①猶言差不多。②猶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樣。
【七了八當】 形容十分妥帖。
【七大八小】 ①大小不一。②零落貌。③謂妻妾眾多。
【七上八下】 ①形容無所適從或心神不定。②形容零落不齊或紛亂不齊。 ③七之上,八之下。猶言中等,還過得去。
【七上八落】 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亂不安。
【七口八嘴】 同“七嘴八舌”。
【七子八婿】 唐郭子儀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見《舊唐書·郭子 儀傳》。后因以“七子八婿“形容子、婿眾多。
【七支八搭】 ①隨意瞎扯。②謂不團結。
【七手八腳】 ①動作忙亂貌。②眾人一起動手貌。③形容頭緒、支節很多。 ④形容手和腳多。
【七孔生煙】 同“七竅生煙”。
【七生七死】 見“七死七生”。
【七老八十】 形容年紀很大。
【七老八倒】 形容年老體衰。
【七死七生】 亦作“七生七死”。佛數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 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七死八活】 形容痛苦不堪或瀕臨死境。
【七舌八嘴】 同“七嘴八舌”。
【七行俱下】 形容讀書極快,聰敏異常。
【七折八扣】 形容不按十足計算,折扣很大。
【七步八叉】 相傳曹植七步成詩,溫庭筠凡八叉手而賦成八韻,后因以“七 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七步之才】 有七步成詩的才能。稱人才思敏捷。
【七步成章】 同“七步成詩”。
【七步成詩】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 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后以“七步成詩”稱人才思敏捷。
【七足八手】 見“七腳八手”。
【七男八婿】 同“七子八婿”。
【七返還丹】 見“七返丹”。
【七言八語】 形容人多語雜。
【七青八黃】 泛指錢財。
【七長八短】 ①長短高低不齊貌。②零落不全貌。③謂說長道短,嘮叨不絕。 ④猶言是非好歹。
【七拉八扯】 ①謂漫無邊際地閑談。②謂亂拉來一大堆人。
【七拱八翹】 形容關系不和諧或心情不舒暢。
【七拼八湊】 把零碎的東西勉強拼湊起來。亦指胡亂湊合。
【七相五公】 語出《文選·班固〈西都賦〉》:“冠蓋如云,七相五公。” 呂向注:“七相:謂車千秋、黃霸、王商、王嘉、韋賢、平當、魏相。五公:張湯、蕭望之、馮奉世、史丹、張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將軍,通稱為公。”所舉皆漢代公卿,后泛指眾多的文武大臣。
【七歪八扭】 形容歪斜不正。
【七貞九烈】 舊時形容婦女無比貞節剛烈,寧死不失身。
【七首八腳】 形容慌張亂闖。
【七穿八洞】 形容破舊不堪。
【七穿八爛】 形容破爛不堪。
【七破八補】 形容衣物非常破舊。
【七高八低】 形容凹凸不平。
【七病八倒】 形容體弱多病。
【七病八痛】 ①泛指各種各樣的病痛。②指體弱多病。
【七推八阻】 以各種借口推托。
【七情六欲】 泛指人的各種感情和欲望。
【七張八嘴】 同“七嘴八張”。
【七搭八扯】 同“七搭八搭”。
【七搭八搭】 ①形容說話漫無邊際,沒有中心。②糾纏;亂搭腔。
【七慌八亂】 形容非常慌張混亂。
【七開八得】 形容反反復復,十分周備。
【七損八益】 謂女子月事宜以時下,男子精氣宜于充盈。中醫述人生長發育 過程,女子以七為紀,男子以八為紀,故七指女,八指男。
【七損八傷】 形容損傷慘重。
【七零八落】 ①散亂;不整齊貌。②破敗、破殘貌。③稀少的樣子。
【七零八碎】 ①形容殘破不堪。②零星瑣碎。③指零星的物品。
【七郤八手】 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動作忙亂,許多人一齊動手。
【七窩八代】 詈詞。指全部眷屬家族。
【七滿八平】 形容沒有空馀的地方。
【七擒七縱】 同“七縱七禽”。
【七撈八攘】 到處撈摸擾攘。形容思緒紛亂不寧。
【七橫八豎】 形容縱橫雜亂。
【七瘡八孔】 窟窿多。比喻經濟上負債累累。
【七擔八挪】 一再耽擱拖延。
【七嘴八舌】 ①形容人多語雜。②形容饒舌,多嘴。
【七嘴八張】 形容人多語雜。
【七縱七禽】 亦作“七縱七擒”。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 酋長孟獲,又七次釋放,終于使孟獲心悅誠服。《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秖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后比喻善于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七縱七擒】 見“七縱七禽”。
【七縱八橫】 形容奔放自如。
【七竅生煙】 形容氣憤或焦急至極點。
【七竅玲瓏】 形容聰明靈巧。相傳心有七竅,故稱。
【七竅冒火】 同“七竅生煙”。
【七斷八續】 ①形容散亂,不相照應。②斷接之處甚多。形容十分破爛。
【七顛八倒】 ①形容紛亂不堪。②謂失去常態。③猶言顛三倒四。④猶言懵 頭轉向。
【七彎八拐】 見“七灣八拐”。
【七灣八扭】 同“七灣八拐”。
【七灣八拐】 亦作“七彎八拐”。①多處彎曲,不斷轉變方向。②形容做事 不直截了當。
【三十而立】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后以 “三十而立”謂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
【三人成虎】 比喻謠言重復多次,就能使人信以為真。《戰國策·魏策二》: “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原王察之矣。’”又《秦策三》:“聞‘三人成虎,十夫揉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說山訓》:“眾議成林,無翼而飛,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撓椎。”
【三人為眾】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 從尤功。”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為眾,雖難盡繼,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繼之,於名為眾矣。”后多作“三人成眾”。謂數目達到三人即可稱為眾人,已不算少數。
【三三五五】 三個五個聚集在一起。
【三三四四】 猶言三三兩兩。
【三三兩兩】 三個兩個聚集在一起。形容數目不多。
【三山五岳】 ①泛指名山。②泛指群山。③泛指各地。
【三尸五鬼】 比喻奸佞之臣。
【三天兩頭】 猶言經常。
【三夫之言】 泛指經過多人傳播的流言。語本《戰國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
【三夫之對】 見“三夫之言”。
【三五成群】 三個一幫,五個一伙。
【三不拗六】 謂少數人拗不過多數人。
【三瓦兩舍】 宋代對妓院、茶樓、酒肆及其它游樂場所的總稱。
【三瓦兩巷】 見“三瓦兩舍”。
【三日新婦】 舊時過門三日之新婦,舉止不得自專。因以喻行動備受拘束者。
【三毛七孔】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唐張守節正義:“心重十二兩,中有 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機。
【三反四覆】 反復無常。
【三分鼎足】 謂一分為三,如鼎足之并立。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 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三六九等】 許多等級,種種差別。
【三戶亡秦】 謂楚雖僅存三戶,終于滅亡秦國。
【三心二意】 謂意志不堅定,猶豫不決。
【三心兩意】 見“三心二意”。
【三平二滿】 ①謂平平穩穩,日子過得去。②平淡,平庸。
【三占從二】 猶言少數服從多數。語本《書·洪范》:“三人占,則從二人 之言。”孔穎達疏:“從二人之言者,二人為善既鈞,故從眾也。”
【三生有幸】 極言幸運之深。
【三令五申】 再三命令與告誡。
【三冬二夏】 猶言三兩年。
【三臺八座】 泛指高官重臣。
【三老四少】 ①老少眾人。②方言。稱參加青幫的人。猶言老少爺們或兄弟 爺們。
【三百甕齏】 指長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貧。齏,咸菜。三百甕,極言其多, 一時吃不完。
【三吐三握】 《史記·魯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 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為求賢殷切之典。
【三回九轉】 ①形容曲折回蕩。②猶三番五次。
【三回五次】 多次。
【三年五載】 幾年。“三”、“五”表示大概數量。
【三年化碧】 《莊子·外物》:“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成玄英疏:“萇弘遭譖,被放歸蜀,自恨忠而遭譖,遂刳腸而死。蜀人感之,以匱盛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乃精誠之至也。”后以“三年化碧”謂忠心不泯。
【三江七澤】 泛指江河湖澤。
【三江五湖】 ①指東南方的三條江與太湖流域一帶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 稱。
【三好二怯】 同“三好兩歹”。
【三好兩歹】 謂時好時病。形容體弱。
【三好兩歉】 同“三好兩歹”。
【三求四告】 再三求告。
【三更半夜】 一夜分五更,半夜正值三更,為夜深之時。語出《宋史·趙昌 言傳》:“四人者(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三豕涉河】 《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 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訛誤。
【三步兩腳】 快速行走貌。
【三足鼎立】 謂三方如鼎足相峙并立。
【三告投杼】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 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數傳能使人信而轉疑。
【三位一體】 ①基督教宣稱上帝只有一個,但包括圣父、圣子、圣靈(圣神) 三個位格。三者雖各有特定位份,卻完全同具一個本體,同為一個獨一真神。②謂三者結合成一整體。
【三言兩句】 見“三言兩語”。
【三言兩語】 亦作“三言兩句”。指簡短的言辭。
【三言訛虎】 猶三人成虎。
【三災八難】 ①猶言多災多難。②意外災難。
【三災六難】 見“三災八難”。
【三長四短】 ①同“三長兩短”。②猶閑話,壞話。
【三長兩短】 ①指意外的事故、災禍。②特指人的死亡。
【三妻四妾】 謂妻妾眾多。
【三朋四友】 謂若干朋友。有時含有貶義。
【三姑六婆】 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師婆、虔婆、 藥婆、穩婆。見明陶宗儀《輟耕錄·三姑六婆》。
【三茶六飯】 謂茶飯周全。
【三茶六禮】 猶言明媒正娶。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 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三貞九烈】 舊時形容婦女重視貞節,寧死不改嫁,不失身。三、九,極言 其甚。
【三貞五烈】 見“三貞九烈”。
【三牲五鼎】 ①指盛饌佳肴。②指豐厚的祭品。
【三皇五帝】 泛指遠古時代的帝王。
【三風十愆】 三種惡劣風氣,所滋生的十種罪愆。指巫風二:舞、歌;淫風 四:貨、色、游、畋;亂風四: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合而為十愆。
【三怨成府】 言與三人結怨則仇恨集身,難以免禍。
【三差兩錯】 指意外的事故或災禍。
【三首六臂】 同“三頭六臂”。
【三宮六院】 泛指帝王妃嬪。
【三班六房】 舊時州縣衙門中吏役的總稱。指分掌緝捕罪犯、看守牢獄、站 堂行刑等職務的快、皁、壯三班和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的書辦、胥吏。
【三般兩樣】 ①多個。②耍手段,弄花樣。
【三病四痛】 謂病痛很多。
【三拳二腳】 形容不多幾下拳打腳踢。
【三紙無驢】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問一言輒酬之數百,責其 指歸,或無要會。郲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后因以“三紙無驢”謂文辭繁冗,連篇累牘而不得要領。
【三推六問】 謂反復審訊。
【三教九流】 ①三教:儒、佛、道。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 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后以“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和學術的各種流派。②泛指各色人物或各種行當。
【三徙成都】 相傳舜三度遷移,百姓慕德而從,所至處自成都邑。形容圣人 到處都受到百姓的擁戴。
【三徙成國】 見“三徙成都”。
【三從四德】 泛指束縛婦女的封建禮教。
【三腳兩步】 ①形容走得快。②謂走不多遠。
【三清四白】 謂非常清白。
【三婆兩嫂】 猶言三妻四妾。
【三陽交泰】 見“三陽開泰”。
【三陽開泰】 《易》十月為坤卦(ⅱⅱ),純陰之象。十一月為復卦(ⅱⅲ), 一陽生于下;十二月為臨卦(ⅱⅷ),二陽生于下;正月為泰卦(ⅱⅰ),三陽生于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故舊時以“三陽開泰”或“三陽交泰”為歲首稱頌之語。
【三期賢佞】 漢王尊任京兆尹,凡三歲,除惡安良,治績顯著,后為御史大 夫所誣,免官。湖縣三老上書為之辯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間,乍賢乍佞,豈不甚哉!”見《漢書·王尊傳》。后以“三期賢佞”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實。
【三朝元老】 指歷事三位君主的重臣。語出《後漢書·章帝紀》:“行太尉 事節鄉侯熹三世在位,為國元老。”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四:“海寧陳文簡公予告在家,來游西湖,人知三朝元老,觀者如堵。”后用以泛指老資格。
【三朝五日】 三、五天。
【三葷五厭】 泛指葷腥食物。
【三智五猜】 謂用盡心思,反復猜測。
【三等九格】 猶三六九等。
【三等九般】 同“三等九格”。
【三街六市】 同“三街兩市”。
【三街六巷】 猶三街兩市。
【三街兩市】 泛稱各街市。
【三番五次】 屢次,多次。
【三番兩次】 屢次,多次。
【三湯五割】 見“三湯兩割”。
【三湯兩割】 ①泛指烹飪之事。②指各種肴饌。
【三媒六證】 泛指舊時婚姻中的介紹人。三媒六證,言婚約之鄭重。
【三魂七魄】 道家對魂魄的總稱。認為人的魂有三,魄有七。見《云笈七簽》 卷五四。
【三魂出竅】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三槐九棘】 《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 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後;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後;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眾庶在其後。”鄭玄注:“樹棘以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懷也,懷來人於此,欲與之謀。”后以“三槐九棘”為三公九卿之代稱。
【三跪九叩】 下跪三次,每次三叩首,舊為最重禮儀。
【三節兩壽】 舊俗對于塾師,逢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及孔子誕辰,塾師生 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稱為三節兩壽。亦用以泛指節日和生辰。
【三窩兩塊】 ①謂有多房妻妾。②指眾多的子女。
【三榜定案】 三次張榜,廣求意見,再作最后決定。極言行事慎重。
【三對六面】 謂會同當事雙方及中間人或見證人。
【三鄰四舍】 泛指鄰居。
【三綱五常】 泛指我國封建社會所提倡的主要道德規范。
【三墳五典】 傳說中的古書名。
【三寫成烏】 同“三寫易字”。
【三寫易字】 晉葛洪《抱樸子·遐覽》:“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 成虎。’”后以“三寫易字”謂古書傳寫易致差錯。
【三緘其口】 封口三重。緘,封。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 於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指言語謹慎,少說或不說話。
【三頭八臂】 見“三頭六臂”。
【三頭六面】 謂當著眾人或有關各方之面。
【三頭六臂】 亦作“三頭八臂”。神道的形狀。《法苑珠林》卷九:“(修 羅道者)體貌粗鄙,每懷瞋毒,稜層可畏,擁聳驚人,并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景德傳燈錄·善昭禪師》:“三頭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撲帝鍾。”后以喻神通廣大,本領出眾。
【三頭六證】 眾多的人證。
【三頭兩日】 三二天。形容時間相隔很近。
【三頭兩面】 喻奉承拍馬,玩弄兩面手法。
【三頭兩緒】 謂頭緒多端,繁雜不一。
【三諫之義】 《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 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后以“三諫之義”指事君之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