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成語大全(下)之21 —— 計 12,103

 

 

 

 


相關網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頰上三毛】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裴叔則,頰上 益三毛。人問其故?顧曰:‘裴楷俊朗有識具,正此是其識具。看畫者尋之,定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后遂用作典故。以“頰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圖畫的得神之處。

【頰上三毫】 同“頰上三毛”。

【頹垣敗井】 猶言頹垣廢井。

【頹垣敗壁】 猶言頹垣廢井。

【頹垣廢井】 倒塌了的墻,廢棄不用的井。形容荒涼破敗的景象。

【頹垣廢址】 猶言頹垣廢井。

【頹垣斷塹】 猶言頹垣廢井。

【穎脫而出】 穎,錐芒。言錐芒全部脫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即能 全部顯現出來。

【題名道姓】 猶言指名道姓。謂對人不尊敬。

【顏丹鬢綠】 見“顏丹鬢綠”。

【顏骨柳筋】 見“顏筋柳骨”。

【顏筋柳骨】 謂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之字遒勁有力。亦泛指墨寶。

【顏精柳骨】 見“顏筋柳骨”。

【額手相慶】 見“額手稱慶”。

【額手稱頌】 同“額手稱慶”。

【額手稱慶】 以雙手合掌加額,表示慶幸。

【額外主事】 明清時為各部司員的低級官吏。一般由沒有考中庶吉士的進士 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賞賜。

【額蹙心痛】 極度憂愁傷心貌。

【顛三倒四】 形容神智不清或說話、做事沒有次序,錯誤百出。

【顛毛種種】 語本《左傳·昭公三年》:“余發如此種種,余奚能為?”杜 預注:“種種,短也。自言衰老,不能復為害。”后因以“顛毛種種”謂衰老。

【顛仆流離】 同“顛沛流離”。

【顛斤播兩】 較量輕重。常用以比喻品評優劣或形容計較微細之事。

【顛衣到裳】 同“顛倒衣裳”。到,通“倒”。

【顛沛流離】 動蕩不安,四處流浪,困頓窘迫。

【顛來倒去】 翻過來倒過去。來回重復。

【顛來播去】 見“顛來簸去”。

【顛來簸去】 連續、反覆地顛簸。

【顛脣簸嘴】 謂搬弄口舌。

【顛倒衣裳】 ①謂急促惶遽中不暇整衣。《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 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毛傳:“上曰衣,下曰裳。”鄭玄箋:“絜壺氏失漏刻之節,東方未明而以為明,故群臣促遽顛倒衣裳。”孔穎達疏:“傳:上曰衣,下曰裳。此其相對定稱,散則通名曰衣……傳言此,解其顛倒之意,以裳為衣,今上者在下,是謂顛倒也。”本意是諷刺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使小官吏忙忙碌碌,后多以比喻倫常失秩。②謂匆忙情急之中舉止失措。

【顛倒是非】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

【顛倒黑白】 語本《楚辭·九章·懷沙》:“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王逸注:“世以濁為清也;俗人以愚為賢也。”后世多作“顛倒黑白”,形容故意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顛乾倒坤】 使天地顛倒。比喻本領十分高強。

【顛撲不破】 無論怎樣摔打都不破。比喻言論、學說牢固可靠,不可推翻、 駁倒。

【顛撲不磨】 見“顛撲不破”。

【顛簸不破】 同“顛撲不破”。

【顛鸞倒鳳】 ①比喻顛倒失次。②比喻男女交歡。

【顧小失大】 因貪圖小利而損失大利。

【顧犬補牢】 《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 未為遲也。”后因以“顧犬補牢”比喻事情出了差錯,宜及時設法補救。

【顧左右而言他】 謂避開本題,看看兩旁的人而談別事。形容支吾其詞,無 法應對。

【顧而言他】 見“顧左右而言他”。

【顧此失彼】 顧了這個,失了那個。形容未能全面照顧。

【顧曲周郎】 ①指三國吳周瑜。②借指通曉或愛好音樂、戲曲的人。

【顧全大局】 照顧整個局面,使之不受損害。

【顧名思義】 看到名稱,就想到它的含義。

【顧盼生姿】 左右環視,目光精彩動人。

【顧盼生輝】 同“顧盼生姿”。

【顧盼自雄】 形容得意忘形的情態。語出《宋書·范曄傳》:“躍馬顧盼, 自以為一世之雄。”

【顧盼自豪】 見“顧盼自雄”。

【顧盼多姿】 見“顧盼生姿”。

【顧盼神飛】 左右顧視,目光炯炯,神采飛揚。

【顧後瞻前】 同“瞻前顧後”。

【顧前不顧後】 見“顧頭不顧尾”。

【顧景慚形】 看著身影,對自己的形體感到羞愧。謂自認不配享受某種榮譽、 稱號等而感到慚愧。

【顧影自憐】 ①顧望身影,自己憐惜自己。形容處境孤苦,潦倒失意。②轉 過頭看著影子也自覺可愛。多謂自矜其美;自我欣賞。語出《初學記》卷二七引南朝梁張率《繡賦》:“顧影自媚,窺鏡自憐。”

【顧影弄姿】 回看自己的形影,裝出各種姿態。形容賣弄姿色。

【顧頭不顧尾】 比喻只顧眼前,不顧今后,缺乏通盤打算。

【顯山露水】 比喻出名,顯露才能。

【顯姓揚名】 謂顯耀門第,傳揚名聲。

【顯祖揚名】 謂使祖宗顯耀,使名聲傳揚。

【顯祖揚宗】 謂使祖宗的名聲顯耀傳揚。

【顯祖榮宗】 見“顯祖揚宗”。

【顯微闡幽】 語出《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孔穎達疏:“而微顯闡幽者,闡,明也。謂微而之顯,幽而闡也。”后因以“顯微闡幽”謂顯示細微之事,說明隱幽之理,使之顯見著明。

【顯親揚名】 《孝經·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后以“顯親揚名”指使雙親顯耀,名聲傳揚。

【面不改色】 見“面不改容”。

【面不改容】 謂臉色不改變。形容遇到危難時,鎮定自若。

【面引廷爭】 同“面折廷爭”。

【面北眉南】 謂臉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處不合,各不照面。

【面目一新】 謂改變原樣,呈現新貌。

【面目可憎】 形容人的容貌使人厭惡。

【面目全非】 ①面孔變得完全不是原來的樣子。②形容事物變化很大。

【面爭庭論】 同“面折庭爭”。

【面色如土】 見“面如土色”。

【面如土色】 臉色如泥土一樣。形容極端恐懼。亦形容病態。

【面如灰土】 同“面如土色”。

【面如死灰】 見“面若死灰”。

【面如冠玉】 《史記·陳丞相世家》:“絳侯、灌嬰等咸讒陳平曰:‘平雖 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比喻男子徒有其表。后多以“面如冠玉”形容男子的美貌。

【面如傅粉】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脤。既啖,大汗出,以硃衣自拭,色轉皎然。”后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

【面折廷爭】 謂在朝廷上犯顏直諫,據理力爭。

【面折廷諍】 見“面折廷爭”。

【面折庭爭】 見“面折廷爭”。

【面若死灰】 形容因心情極度沮喪或驚恐而臉色灰暗。

【面命耳提】 同“耳提面命”。

【面朋口友】 謂非真誠相交的朋友。

【面面皆到】 見“面面俱到”。

【面面相看】 見“面面相覷”。

【面面相睹】 同“面面相覷”。

【面面相窺】 同“面面相覷”。

【面面相覷】 相視無言。形容因緊張或驚懼而束手無策之狀。

【面面俱到】 謂各方面都照顧到,十分周全。亦指雖照顧到各方面,但重點 不突出。

【面面俱圓】 同“面面俱到”。

【面面圓到】 見“面面俱到”。

【面面廝覷】 見“面面相覷”。

【面是心非】 謂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

【面是背非】 當面贊成,背后反對。

【面紅耳赤】 ①語本《硃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 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后通作“面紅耳赤”。形容因緊張、急躁、害羞等而臉上發紅的樣子。②借指爭吵。

【面紅耳熱】 見“面紅耳赤”。

【面紅面赤】 謂雙方因爭執而變臉。

【面紅面綠】 見“面紅面赤”。

【面紅頸赤】 見“面紅耳赤”。

【面授機宜】 謂當面布置應付局面的策略和辦法。

【面黃肌瘦】 謂臉色發黃,身體瘦削。常形容病態。

【面無人色】 ①《史記·李將軍列傳》:“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 氣自如,益治軍。”後以“面無人色”謂臉上沒有血色。形容極度恐懼。②形容因饑餓、病痛而十分虛弱的樣子。

【面諛背毀】 見“面譽背毀”。

【面壁磨■】 《景德傳燈錄·南岳懷讓禪師》:“開元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 院,常日坐禪……師乃取一■,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豈能成鏡邪?’(師曰):‘坐禪豈得作佛邪?’”后因以“面壁磨■”比喻事不能成功。

【面縛銜璧】 兩手反綁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請 罪。

【面縛輿櫬】 語本《左傳·僖公六年》:“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經,士輿 櫬。”杜預注:“縛手于後,唯見其面……櫬,棺也。將受死,故衰绖。”后因以“面縛輿櫬”謂雙手反綁,車載空棺,表示投降并自請極刑。

【面墻而立】 指面對墻壁而立,一無所見。比喻不學習。

【面謾腹誹】 謂當面欺誑,心懷毀謗。

【面譽背非】 見“面譽背毀”。

【面譽背毀】 謂當面稱贊,背后誹謗。

【靦顏事仇】 謂不知羞恥地為仇敵做事。

【骨化形銷】 謂死亡。

【骨化風成】 謂人的性情氣質受感染而變化,一種新的社會風氣已經形成。

【骨肉未寒】 猶言尸骨未寒。指人剛死不久。

【骨肉相連】 比喻關系極密切。

【骨肉相殘】 比喻自己人相互殘害。

【骨軟肉酥】 見“骨軟筋酥”。

【骨軟筋麻】 ①形容精疲力盡的樣子。②形容極其害怕的樣子。

【骨軟筋麻】 ①形容精疲力盡的樣子。②形容極其害怕的樣子。

【骨軟筋酥】 形容極其害怕。

【骨瘦如柴】 形容消瘦到極點。

【骨瘦如豺】 見“骨瘦如柴”。

【骨瘦形銷】 形容瘦削到極點。

【骨鯁在喉】 魚、肉等的小骨卡在喉嚨里。比喻心中有話,不說出來不痛快。

【骨騰肉飛】 ①形容奔馳騰躍極其迅速。②形容神魂顛倒。

【髀肉復生】 謂因久不騎馬,大腿上肉又長起來了。《三國志·蜀志·先主 傳》“荊州豪杰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三國演義》第三四回作“髀肉復生”。后因以“髀肉復生”為自嘆壯志未酬,虛度光陰之辭。

【體大思精】 規模宏大,構思精密。多指著作、設計規劃等。

【體物緣情】 謂詩賦的狀物與抒情。語本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 賦體物而瀏亮。”

【體恤入微】 同“體貼入微”。

【體規畫圓】 猶言依樣畫葫蘆。謂墨守成規,一味模仿。

【體國經野】 分劃國都,丈量田野。《周禮·天官·序官》:“惟王建國, 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鄭玄注:“體猶分也,經謂為之里數。鄭司農云:‘營國方九里,國中九經九緯,左祖右社,面朝後市,野則九夫為井,四井為邑之屬是也。’”后亦用以泛指創建國家、治理國家。

【體貼入妙】 謂體會領悟深刻細致,而使描寫或模仿巧妙逼真。

【體貼入微】 ①同“體貼入妙”。②形容關懷照顧得十分周到。

【體無完皮】 同“體無完膚”。

【體無完膚】 ①全身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②比喻被責罵得很厲害,或被批 駁得一無是處。

【香車寶馬】 華美的車馬。

【香草美人】 ①漢王逸《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 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貞賢良之士。②稱《離騷》之辭。

【香消玉減】 形容女子消瘦憔悴。

【香消玉損】 見“香消玉碎”。

【香消玉碎】 比喻年輕美貌女子死亡。

【香消玉殞】 見“香消玉碎”。

【香象渡河】 喻大乘菩薩修證。《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如恆河水, 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后因以“香象渡河”比喻證道的深刻。亦用以比喻詩文精美透徹。

【香象絕流】 見“香象渡河”。

【香閨繡閣】 舊指女子的內室。

【香輪寶騎】 見“香車寶馬”。

【香藥脆梅】 果脯名。

【馨香禱祝】 語本《書·酒誥》:“弗惟德馨香,祀登聞于天。”后以“馨 香禱祝”表示真誠期望。

【鬼工雷斧】 同“鬼斧神工”。

【鬼功神力】 形容事物精妙高超,非人力所能為。

【鬼出神入】 見“鬼出電入”。

【鬼出電入】 形容變幻莫測。

【鬼吒狼嚎】 怪聲怪氣地呼喊嚎叫。

【鬼形怪狀】 猶言奇形怪狀。

【鬼抓狼嚎】 同“鬼哭神號”。

【鬼使神差】 喻事出意外,不由自主,好像暗中有鬼神支配著一般。

【鬼斧神工】 形容技能精巧,非人工所能。

【鬼刻神劖】 猶言鬼斧神工。

【鬼泣神號】 同“鬼哭神號”。

【鬼泣神嚎】 同“鬼哭神號”。

【鬼怕惡人】 比喻兇惡的人懼怕更兇惡者。

【鬼鬼祟祟】 形容行為詭秘,不光明正大。

【鬼計百端】 見“鬼計多端”。

【鬼計多端】 謂狡詐的計策很多,壞主意多。

【鬼迷心竅】 喻因迷戀某種事物而認識不清,思維能力削弱。

【鬼神不測】 見“鬼神莫測”。

【鬼神莫測】 鬼神也預料不到。形容極其神奇奧妙。

【鬼哭天愁】 形容悲慘凄涼。

【鬼哭神愁】 形容驚恐憂愁。

【鬼哭神嚎】 同“鬼哭神號”。

【鬼哭神號】 ①形容哭叫悲慘凄厲。②形容聲音大而雜亂,令人驚恐。

【鬼哭神驚】 形容極度驚恐。

【鬼哭狼嗥】 ①同“鬼哭神號”。②同“鬼哭神號”。

【鬼哭狼嚎】 ①同“鬼哭神號”。②同“鬼哭神號”。

【鬼哭粟飛】 傳說蒼頡造字,驚天動地,天雨粟,鬼夜哭。

【鬼設神使】 謂天造地設,非人力所能成就。

【鬼蜮伎倆】 喻暗中害人的卑劣手段。

【鬼蜮技倆】 見“鬼蜮伎倆”。

【鬼魅伎倆】 見“鬼蜮伎倆”。

【鬼頭鬼腦】 形容行為鬼祟,不正派。

【鬼頭滑腦】 見“鬼頭鬼腦”。

【鬼瞰其室】 謂鬼神窺望顯達富貴人家,將禍害其滿盈之志。

【鬼瞰高明】 同“鬼瞰其室”。

【鬼爛神焦】 形容火災慘烈,眾多的人被燒死。語出唐韓愈《陸渾山火和皇 甫湜用其韻》:“截然高周燒四垣,神焦鬼爛無逃門。”

【魂亡膽落】 同“魂飛魄散”。

【魂不守宅】 見“魂不守舍”。

【魂不守舍】 亦作“魂不守宅”。謂靈魂離開了軀殼。形容精神恍惚不集中。

【魂不附體】 ①形容極度恐慌。②形容為情所感,不能自主。③謂人死亡。

【魂不赴體】 同“魂不附體”。

【魂不負體】 同“魂不附體”。

【魂不著體】 同“魂不附體”。

【魂不著體】 同“魂不附體”。

【魂不著體】 同“魂不附體”。

【魂飛目斷】 形容十分心向往之,不能自持。

【魂飛神喪】 同“魂飛魄散”。

【魂飛魄越】 同“魂飛魄散”。

【魂飛魄散】 ①形容驚恐萬狀。②形容受外界刺激、誘惑而精神不能集中。 ③形容人臨死時神志昏迷、人事不省。

【魂飛魄喪】 同“魂飛魄散”。

【魂飛魄蕩】 同“魂飛魄散”。

【魂飛魄飏】 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破】 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喪】 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落】 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裂】 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戰】 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顫】 同“魂飛魄散”。

【魂耗魄喪】 同“魂飛魄散”。

【魂消魄喪】 ①同“魂飛魄散”。②同“魂飛魄散”。

【魂消魄奪】 同“魂飛魄散”。

【魂消膽喪】 同“魂飛魄散”。

【魂喪神奪】 同“魂飛魄散”。

【魂勞夢斷】 形容日夜思念,精神困乏。

【魂馳夢想】 形容思念萬分。

【魂搖魄亂】 神魂顛倒,不能自持。

【魂慴色沮】 形容驚恐萬狀。

【魂慚色褫】 惶愧失色,驚恐不安。

【魂銷目斷】 謂情思凄苦。

【魂銷腸斷】 見“魂銷目斷”。

【魂顛夢倒】 猶言神魂顛倒。

【魂飄神蕩】 同“魂飛魄散”。

【魂飄魄散】 同“魂飛魄散”。

【魂驚魄惕】 形容十分震驚。

【魂驚魄落】 形容極度驚恐。

【魂驚膽落】 形容驚恐萬分。

【魂驚膽顫】 形容驚恐萬分。

【魆風驟雨】 猶暴風驟雨。

【魄消魂散】 同“魂飛魄散”。

【魄散魂飛】 同“魂飛魄散”。

【魄散魂消】 同“魂飛魄散”。

【魄散魂飄】 同“魂飛魄散”。

【魄蕩魂飛】 同“魂飛魄散”。

【魄蕩魂搖】 猶言魂飛魄散。

【魏紫姚黃】 牡丹花的兩個名貴品種。

【魏顆結草】 春秋晉魏顆不從父以嬖妾殉葬之命而遣嫁之,后與秦將杜回戰 于輔氏,“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余是以報。’”見《左傳·宣公十五年》。后因以“魏顆結草”表示受恩深重,竭力報效之意。

【魏鵲無枝】 喻賢才無所依存。語本三國魏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魑魅罔兩】 見“魑魅魍魎”。

【魑魅魍魎】 害人的鬼怪的統稱。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喻正義始終壓倒邪惡。

【食子徇君】 謂吃自己兒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食不二味】 吃飯不用兩道菜肴。謂飲食節儉。

【食不下咽】 食物雖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憂心忡忡,不思飲食。語出唐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霽云(南霽云)慷慨語曰:‘云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馀日矣!云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食不甘味】 吃東西時感覺不到它的美好滋味。形容心中有事不安。

【食不充口】 見“食不餬口”。

【食不充饑】 猶言食不果腹。

【食不充腸】 見“食不充饑”。

【食不果腹】 吃不飽肚子。形容生活貧困。語本《莊子·逍遙游》:“適莽 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食不知味】 同“食不甘味”。

【食不重肉】 見“食不兼肉”。

【食不重味】 同“食不二味”。

【食不兼肉】 吃飯不用兩道肉食。謂飲食節儉。

【食不兼味】 見“食不二味”。

【食不累味】 同“食不二味”。

【食不終味】 同“食不甘味”。

【食不遑味】 同“食不甘味”。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論語·鄉 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后用以形容飲食極其講究。

【食不餬口】 不能吃飽肚子。形容生活艱難困苦。

【食少事煩】 每日吃飯很少,可是處理的事務非常繁重。形容身體衰弱,不 堪承受繁重任務。語本《晉書·宣帝紀》:“先是,亮(諸葛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食少事繁】 見“食少事煩”。

【食毛踐土】 居其地而食其土之所產。毛,指可食植物。謂一切生活所需, 均屬國君所有。舊時常用作感戴君恩之辭。語本《左傳·昭公七年》:“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食方于前】 同“食前方丈”。

【食玉炊桂】 比喻物價昂貴,生活艱難。

【食甘寢安】 見“食甘寢寧”。

【食甘寢寧】 吃得香甜,睡得安穩。形容心緒寧靜。

【食古不化】 讀書、作畫一味學習古人,拘泥陳法,不善靈活運用。亦泛指 拘泥不能變通。

【食古如鯁】 猶言食古不化。

【食生不化】 謂生吞活剝,不善靈活運用。

【食必方丈】 同“食前方丈”。

【食而不化】 吃了東西而不消化。比喻對所學的知識未能融會貫通。

【食肉寢皮】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莊公為勇爵,殖綽、郭最欲與焉。 州綽……對曰:‘臣為隸新。然二子者,譬如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后遂以“食肉寢皮”喻敵人為禽獸,恨不得割他的肉吃,剝他的皮當墊褥,表示極端仇恨。

【食言而肥】 謂違背諾言,只圖對自己有利。語本《左傳·哀公二十五年》: “公宴於五梧。武伯為祝,惡郭重,曰:‘何肥也?’季孫曰:‘請飲彘也!以魯國之密邇仇讎,臣是以不獲從君,克免於大行,又謂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食味方丈】 同“食前方丈”。

【食前方丈】 吃飯時面前一丈見方的地方都擺滿了食物。形容生活奢侈。

【食馬留肝】 《史記·封禪書》:“文成(少翁)食馬肝死耳。”司馬貞索 隱:“案:《論衡》云:‘氣熱而毒盛,故食走馬肝殺人。’”又《漢書。儒林傳·轅固》:“轅固,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於上前……於是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后反用其義,以“食馬留肝”比喻未能吸取精華。

【食荼臥棘】 吃苦菜,睡粗草。形容初民的生活艱苦。

【食租衣稅】 靠收取賦稅而生活。

【食案方丈】 同“食前方丈”。

【食魚遇鯖】 比喻調換口味,使不單調。鯖,魚肉合燒的美味。

【食宿相兼】 比喻幻想同時實現兩個互相矛盾的目標。語本《藝文類聚》卷 四十引漢應劭《風俗通·兩袒》:“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難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兩袒,怪問其故。云:‘欲東家食,西家宿。’此為兩袒者也。”

【食為民天】 謂糧食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最為重要的東西。

【食辨勞薪】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荀勖嘗在晉武帝坐上食 筍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問之,實用故車腳。”后遂以“食辨勞薪”形容識見卓越。

【食簞漿壺】 為歡迎所擁護的軍隊,用簞盛飯,用壺盛水,進行犒勞。語本 《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食藿懸鶉】 謂生活窮苦。食藿,以豆葉為食;懸鶉,衣衫襤褸,似鶉鳥懸 垂的禿尾。

【食饑息勞】 謂使饑餓者得食,疲勞者休息。

【饑不遑食】 同“饑不暇食”。

【饑不暇食】 肚子餓了也沒空吃飯。形容全神貫注地忙于事務。

【饑不擇食】 餓極了,不管什么都吃。常比喻急需或無奈而顧不得選擇。

【饑火燒腸】 形容饑餓難忍。

【饑附飽飏】 《後漢書·呂布傳》:“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飽則飏去。” 《晉書·慕容垂載記》:“且垂猶鷹也,饑則附人,飽便高飏,遇風塵之會,必有陵霄之志。”后遂以“饑附飽飏”謂不得志時即來依附,得志時便遠走高飛。

【饑凍交切】 饑餓與寒冷一齊逼來。形容無衣無食,生活極其貧困。

【饑飡渴飲】 見“饑餐渴飲”。

【饑寒交至】 同“饑寒交迫”。

【饑寒交迫】 饑餓與寒冷一齊逼來,形容貧困已極。

【饑寒交湊】 同“饑寒交迫”。

【饑腸轆轆】 饑餓時腹中轆轆作聲,形容饑餓之甚。

【饑餐渴飲】 餓了就吃,渴了就喝。古白話小說中常用以形容長途跋涉。

【飯牛屠狗】 ①喻指從事低賤之事。②指從事賤業者。

【飯蔬飲水】 《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 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后因以“飯蔬飲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

【飯糗茹草】 吃干糧和野菜。形容生活困苦。

【飯糲茹蔬】 吃糙米和蔬菜。形容飲食粗劣。糲,糙米。

【飯來開口】 見“飯來張口”。

【飯來張口】 謂吃現成飯而不勞動。

【飯囊衣架】 盛飯的口袋和掛衣的架子。比喻庸碌無能之輩。

【飯囊酒甕】 比喻只會吃飯喝酒,不會做事的人。

【飲水曲肱】 《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 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后因以“飲水曲肱”形容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

【飲水知源】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飲水思源】 比喻不忘本。語本北周庾信《徵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 飲其流者懷其源。”

【飲水食菽】 見“飲水啜菽”。

【飲水啜菽】 喝清水,吃豆類。形容生活清苦。語出《禮記·檀弓下》:“ 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飲水棲衡】 喝水充饑,住簡陋房屋。形容生活清苦。

【飲水辨源】 見“飲水知源”。

【飲灰洗胃】 謂徹底改過,重新作人。語本《晉書·石季龍載記下》:“季 龍曰:‘吾欲以純灰三斛洗吾腹。腹穢惡,故生兇子,兒年二十馀便欲殺公。’”

【飲血茹毛】 連毛帶血地生食鳥獸。言遠古時不知熟食。

【飲血崩心】 血淚滿面,心為之碎。形容極度悲痛。

【飲冰內熱】 形容十分惶恐焦灼。語本《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 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成玄英疏:“諸梁晨朝受詔,暮夕飲冰,足明怖懼憂愁,內心燻灼。”

【飲冰吞檗】 見“飲冰食蘗”。

【飲冰茹蘗】 見“飲冰食蘗”。

【飲冰食蘗】 謂生活清苦,為人清白。語本唐白居易《三年為刺史》詩之二: “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飲谷棲丘】 猶言棲丘飲谷。

【飲河滿腹】 《莊子·逍遙游》:“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 不過滿腹。”后遂以“飲河滿腹”比喻人應知足,貪多無益。

【飲河鼴鼠】 比喻指所需求或所得極有限的人。語本《莊子·逍遙游》:“ 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飲泣吞聲】 淚流入口,哭不出聲。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開發泄。

【飲泉清節】 《晉書·良吏傳·吳隱之》載:隆安中,吳為廣州刺史,經石 門,“有水名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欲”,吳“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抵任后,吳“清操逾厲”。后遂以“飲泉清節”指廉正清白的節操。

【飲食男女】 指對吃喝和性的需要。

【飲食起居】 指人的日常生活。

【飲恨而終】 心懷怨恨而死。

【飲恨吞聲】 忍恨含悲,不敢表露。語本南朝梁江淹《恨賦》:“莫不飲恨 而吞聲。”

【飲氣吞聲】 謂不喘氣,不做聲。形容憂懼惶恐。

【飲鴆止渴】 用毒酒解渴。比喻只圖解決目前的困難,不顧后患。語本《後 漢書·霍谞傳》:“譬猶療饑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

【飲鴆解渴】 見“飲鴆止渴”。

【飲膽嘗血】 謂刻苦自勵。

【飲犢上流】 謂蔑視爵祿名位,風操高潔。語本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 “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間,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而飲之。”

【飲馬長江】 在長江邊給戰馬喝水。謂渡江南下進行征伐。

【飾非文過】 粉飾掩蓋過失、錯誤。

【飾非拒諫】 粉飾掩蓋錯誤,拒絕規勸。

【飾非掩過】 同“飾非文過”。

【飾非遂過】 粉飾錯誤,養成過失。

【飾非養過】 見“飾非遂過”。

【飾怪裝奇】 謂故為怪異。

【飾垢掩疵】 粉飾掩蓋污點和缺點。

【飾情矯行】 謂掩飾自己的真心本意,行為矯揉造作。

【飾智矜愚】 謂裝作有智慧而在無知者面前夸耀。語本《莊子·山木》:“ 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汙。”

【飽以老拳】 痛打,盡情地揍。語本《晉書·石勒載記下》:“孤往日厭卿 老拳,卿亦飽孤毒手。”

【飽食終日】 謂成天吃飽喝足,無所事事。

【飽食暖衣】 吃得飽穿得暖。

【飽暖思淫欲】 亦作“飽暖生淫欲”。謂生活安逸,易起淫念。

【飽暖生淫欲】 見“飽暖思淫欲”。

【飽經世故】 謂閱歷多,積累了豐富的處世經驗。

【飽經世變】 謂經歷了許多人世變故。

【飽經風雨】 同“飽經風霜”。

【飽經風霜】 謂經歷過許多艱難困苦。

【飽經憂患】 謂經歷了許多困苦患難。

【飽經霜雪】 同“飽經風霜”。

【飽練世故】 同“飽諳世故”。

【飽學之士】 學識豐富的人。

【飽諳世故】 謂對世態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豐富的處世經驗。

【飽饗老拳】 謂挨一頓痛打。

【養子防老,積穀防饑】 同“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同“養軍千日,用在一朝”。謂長期供養、訓練軍 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同“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養虎自殘】 見“養虎自齧”。

【養虎自貽災】 同“養虎自遺患”。

【養虎自遺患】 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后患。

【養虎自斃】 見“養虎自齧”。

【養虎自齧】 比喻姑息敵人,終致損害自己。

【養虎留患】 同“養虎自遺患”。

【養虎貽患】 同“養虎自遺患”。

【養虎傷身】 飼養老虎,自傷其身。比喻縱敵留患。

【養虎遺患】 見“養虎自遺患”。

【養兒代老,積穀防饑】 同“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養兒防老】 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亦泛指養育子女以防老年無依靠。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見“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養兒待老,積穀防饑】 同“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養威蓄銳】 培植威力,積蓄銳氣。

【養虺成蛇】 語本《國語·吳語》:“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后因以“ 養虺成蛇”比喻縱容敵人,聽任強大。

【養音九皋】 比喻賢才隱居修德。語出《詩·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 聲聞于天。”

【養軍千日,用在一時】 同“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謂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

【養軍千日,用軍一時】 同“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養家活口】 維持全家人的生活。

【養家糊口】 謂勉強養活家人,使不餓肚。

【養晦韜光】 謂隱藏行跡和才能,不露鋒芒。

【養尊處優】 ①謂處于尊貴地位,過優裕生活。語本宋蘇洵《上韓樞密書》: “天子者,養尊而處優,樹恩而收名,與天下為喜樂者也。”②指退職休養。

【養精蓄銳】 保養精神,積蓄力量。

【養銳蓄威】 見“養威蓄銳”。

【養癰成患】 同“養癰貽患”。

【養癰貽患】 生了毒瘡不去醫治,給自身釀成禍患。比喻姑息壞人壞事,終 受禍害。

【養癰遺患】 見“養癰貽患”。

【養鷹飏去】 比喻懷有野心的人不易控制,當其得意之時就不再為主人所用。 語本《後漢書·呂布傳》:“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飽則飏去。”

【養生送終】 同“養生送死”。

【養生喪死】 同“養生送死”。喪,治喪。

【養老送終】 同“養生送死”。

【飴含抱孫】 同“含飴弄孫”。

【餔糟啜漓】 見“餔糟歠醨”。

【餔糟啜醨】 見“餔糟歠醨”。

【餔糟歠漓】 見“餔糟歠醨”。

【餔糟歠醨】 亦作“餔糟啜醨”。亦作“餔糟歠漓”。①吃酒糟,喝薄酒。 謂追求一醉。語本《楚辭·漁父》:“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文選》釃作“醨”。呂向云:“餔糟歠醨,微同其事也。餔,食也。歠,飲也。糟、醨,皆酒滓。”洪興祖補注:“醨,薄酒也。”②比喻屈志從俗;隨波逐流。③比喻文字優美,令人陶醉。

【餐松啖柏】 以松柏的葉實充饑。形容修仙學道者超塵脫俗的生活。

【餐松飲澗】 食松實,飲澗水。謂過隱居生活。

【餐風沐雨】 吃的是風,洗的是雨。形容行旅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餐風茹雪】 見“餐風嚙雪”。

【餐風咽露】 見“餐風飲露”。

【餐風宿水】 形容旅途的辛苦。

【餐風宿雨】 同“餐風宿露”。

【餐風宿草】 同“餐風宿露”。

【餐風宿露】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餐風飲露】 亦作“餐風咽露”。猶言餐風宿露。

【餐風嚙雪】 形容野外生活的艱苦。

【餐葩飲露】 吞食百花,吸飲露水。形容超塵脫俗的神仙生活。

【餐云臥石】 指超脫塵世的隱逸生活。

【餐腥啄腐】 比喻追求功名利祿。語本《莊子·秋水》:“夫鹓雛,發於南 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哧!’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哧我邪?”

【餐霞吸露】 同“餐霞漱瀣”。

【餐霞飲液】 指修煉長生不老之術。

【餐霞飲景】 餐食日霞,吞飲日光。指超塵脫俗,修煉成仙。

【餐霞飲瀣】 同“餐霞漱瀣”。

【餐霞漱瀣】 餐食日霞,吸飲沆瀣。指超塵脫俗的仙家生活。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宋明理學家反對婦女改嫁的封建說教。謂貧困餓死 是小事,再嫁而失去節操才是大事。語出《二程遺書》卷二二下:“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讬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餓虎吞羊】 形容迅猛貪婪。

【餓虎撲食】 形容動作迅速而猛烈。

【馀子碌碌】 謂其他人平庸無能。

【馀妙繞梁】 形容歌聲美妙動聽,長遠留在人們耳邊。

【馀杯冷炙】 指吃剩下來的酒食。

【馀風遺文】 傳留下來的習氣和文章。

【馀音繞梁】 ①《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 食,既去,而馀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后因以“馀音繞梁”形容歌聲高亢圓潤,馀韻無窮。②比喻詩文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馀勇可賈】 《左傳·成公二年》:“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之而 乘其車,系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余馀勇。’”杜預注:“賈,買也。言己勇有馀,欲賣之。”又《隋書·宇文慶傳》:“從武帝攻河陰……中石■墜,絕而後蘇。帝勞之曰:‘卿之馀勇,可以賈人也。’”后因以“馀勇可賈”謂尚有未用盡的勇力可以使出來。

【馀腥殘穢】 指吃剩的食物。

【馀聲三日】 語出《列子·湯問》:“(韓娥)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繞 梁欐,三日不絕。”后因以“馀聲三日”形容樂聲馀韻無窮,不絕于耳。

【馀韻流風】 傳留后世的韻致風度。

【馀響繞梁】 見“馀音繞梁”。

【饌玉炊金】 食品貴如玉,燃料貴似金。原形容物價昂貴,生活艱難;后形 容生活奢華。語本《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

【饌玉炊珠】 見“饌玉炊金”。

【饑不暇食】 肚子餓了也沒空吃飯。饑,通“饑”。形容全神貫注地忙于事 務。

【饑不擇食】 餓極了,不管什么都吃。比喻急需或無奈而顧不得選擇。饑, 通“饑”。

【饑寒交切】 饑餓與寒冷一齊逼來。形容無衣無食,生活極其貧困。饑,通 “饑”。

【饑駈叩門】 謂為饑餓驅使,叩門求食。駈,同“驅”。語本晉陶潛《 乞食》詩:“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饑餐渴飲】 餓了就吃,渴了就喝。古白話小說中常用來形容長途跋涉。饑, 通“饑”。

【饑饉薦臻】 見“饑饉薦臻”。

【饑饉薦臻】 謂災荒接連到來。

【饕口饞舌】 指貪吃的人。

【饕風虐雪】 指狂暴肆虐的風雪。

【饔飧不給】 一日三餐不能自給。形容窮苦。

【饔飧不濟】 同“饔飧不繼”。

【饔飧不繼】 吃了早餐沒有晚飯。形容窮困。

【饔■不給】 見“饔飧不給”。

【饔■不繼】 見“饔飧不繼”。

【饞涎欲滴】 ①因十分想吃而口水將要滴落。②比喻欲望十分強烈。

【風刀霜劍】 風如刀,霜似劍。形容氣候寒冷惡劣。常比喻人情險惡。

【風土人情】 一個地方特有的地理環境和民間風習等的總稱。

【風口浪尖】 比喻激烈尖銳的社會斗爭前哨。

【風木之思】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養而生的思念之情。

【風木之悲】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侍養的悲傷。

【風木含悲】 見“風木之悲”。

【風不鳴條】 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古人認為是賢者在位,天下大治 時出現的一種自然景象。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漢王充《論衡·是應》:“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關梁不閉,道無虜掠,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后因以“風不鳴條”比喻社會安定,世事太平。

【風中之燭】 見“風中秉燭”。

【風中秉燭】 在風中拿著的蠟燭。比喻臨近死亡的人或行將消滅的事物。

【風牛馬不相及】 同“風馬牛不相及”。

【風月無涯】 見“風月無邊”。

【風月無邊】 極言風景之佳勝。

【風平波息】 沒有風浪。比喻平靜無事。

【風平浪靜】 ①沒有風浪。②比喻平靜無事。

【風禾盡起】 《書·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 ……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后以“風禾盡起”為順應天心,得到天助的出典。

【風光月霽】 指雨過天晴時明凈清新的景象。亦比喻胸襟開闊、心地坦白。

【風回電激】 形容像風那樣回旋,像閃電那樣迅速。

【風行一世】 謂一個時期在社會上盛行。

【風行一時】 在一個時期里普遍流行。

【風行水上】 《易·渙》:“象曰:風行水上,渙。”后以“風行水上”比 喻自然流暢,不矯揉造作。

【風行雨散】 同“風流云散”。

【風行草偃】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 偃。”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加草以風,無不仆者,猶民之化於上。”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上。后以“風行草偃”比喻有聲望者的言行影響世態俗情。

【風行草從】 見“風行草偃”。

【風行草靡】 比喻強大的勢力能制服一切。

【風行雷厲】 形容氣勢的迅疾猛烈。后多比喻執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嚴格。

【風行電掃】 見“風行電擊”。

【風行電掣】 見“風馳電掣”。

【風行電照】 形容迅速威猛。

【風行電擊】 形容氣勢迅猛。

【風花雪月】 ①泛指四時景色。②指反映閑情逸致的浮華空泛的詩文。③指 花言巧語、虛偽惑人的話。④指男女情愛之事。⑤指花天酒地、放縱浪蕩的行為。

【風車雨馬】 指神靈的車馬。亦用以比喻迅疾、快速。

【風車云馬】 見“風車雨馬”。

【風吹雨打】 ①謂遭受風雨的吹打。②比喻遭受摧殘、挫折或磨難。

【風吹草動】 比喻產生變故的端倪、跡象。

【風吹馬耳】 比喻對別人的話無動于衷。

【風吹浪打】 ①謂遇到風和浪濤的吹打。②比喻承受磨難和艱險。

【風吹云散】 比喻事物的消失、完結。

【風兵草甲】 猶言草木皆兵。

【風言風語】 ①指沒有根據或惡意中傷的話。②私下議論或暗中散布某種傳 說。

【風言醋語】 散布含有嫉妒性的中傷之言。

【風言影語】 捕風捉影的話語。

【風言霧語】 指隱約其辭的傳聞。

【風雨不改】 語出《詩·鄭風·風雨序》:“《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 思君子不改其度焉。”比喻處于惡劣環境中不變其節操。

【風雨不透】 風刮不進,雨水透不過。形容封閉或包圍得十分緊密。

【風雨同舟】 《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 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后以“風雨同舟”比喻共同度過困難。

【風雨交加】 大風暴雨一齊襲來。形容天氣十分惡劣。

【風雨如晦】 ①《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后用“風 雨如晦”比喻于惡劣環境中而不改變氣節操守。②比喻社會黑暗混亂。

【風雨如磐】 ①形容風雨極大。磐,大石頭。②比喻黑暗勢力壓迫沉重。

【風雨連床】 同“風雨對床”。

【風雨時若】 《書·洪范》:“曰肅,時雨若……曰圣,時風若。”孔傳: “君行敬,則時雨順之。”后以“風雨時若”指風調雨順。

【風雨凄凄】 風雨交加,凄涼清冷。

【風雨晦冥】 見“風雨晦暝”。

【風雨晦暝】 謂風雨交加,天色昏暗猶如黑夜。

【風雨無阻】 刮風下雨也阻擋不住。泛指不管發生什么情況,均按原定計劃 照常進行。

【風雨對床】 唐韋應物《示全真元常》詩:“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 后因以“風雨對床”指兄弟或親友久別重逢,共處一室傾心交談的歡樂之情。

【風雨漂搖】 見“風雨飄搖”。

【風雨蕭條】 風雨交加,景象冷落。

【風雨飄搖】 語本《詩·豳風·鴟鸮》:“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謂在 風雨中飄蕩搖擺。后用以比喻動蕩不安。

【風雨飄零】 受風雨吹打而飄失零落。

【風雨飄飖】 見“風雨飄搖”。

【風虎云龍】 比喻圣主、賢臣的遇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版權所有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城县| 香格里拉县| 措美县| 咸宁市| 来宾市| 松桃| 阳朔县| 长沙市| 河津市| 海阳市| 谢通门县| 松原市| 喜德县| 扎赉特旗| 筠连县| 吐鲁番市| 古交市| 津市市| 调兵山市| 金川县| 南汇区| 金乡县| 绥滨县| 汝城县| 中江县| 福贡县| 雷波县| 遂平县| 潼南县| 宜城市| 鹰潭市| 琼中| 礼泉县| 枞阳县| 岢岚县| 丹寨县| 周宁县| 伊通| 博白县| 偏关县| 平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