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頰上三毛】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裴叔則,頰上 益三毛。人問其故?顧曰:‘裴楷俊朗有識具,正此是其識具。看畫者尋之,定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后遂用作典故。以“頰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圖畫的得神之處。
【頰上三毫】 同“頰上三毛”。
【頹垣敗井】 猶言頹垣廢井。
【頹垣敗壁】 猶言頹垣廢井。
【頹垣廢井】 倒塌了的墻,廢棄不用的井。形容荒涼破敗的景象。
【頹垣廢址】 猶言頹垣廢井。
【頹垣斷塹】 猶言頹垣廢井。
【穎脫而出】 穎,錐芒。言錐芒全部脫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即能 全部顯現出來。
【題名道姓】 猶言指名道姓。謂對人不尊敬。
【顏丹鬢綠】 見“顏丹鬢綠”。
【顏骨柳筋】 見“顏筋柳骨”。
【顏筋柳骨】 謂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之字遒勁有力。亦泛指墨寶。
【顏精柳骨】 見“顏筋柳骨”。
【額手相慶】 見“額手稱慶”。
【額手稱頌】 同“額手稱慶”。
【額手稱慶】 以雙手合掌加額,表示慶幸。
【額外主事】 明清時為各部司員的低級官吏。一般由沒有考中庶吉士的進士 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賞賜。
【額蹙心痛】 極度憂愁傷心貌。
【顛三倒四】 形容神智不清或說話、做事沒有次序,錯誤百出。
【顛毛種種】 語本《左傳·昭公三年》:“余發如此種種,余奚能為?”杜 預注:“種種,短也。自言衰老,不能復為害。”后因以“顛毛種種”謂衰老。
【顛仆流離】 同“顛沛流離”。
【顛斤播兩】 較量輕重。常用以比喻品評優劣或形容計較微細之事。
【顛衣到裳】 同“顛倒衣裳”。到,通“倒”。
【顛沛流離】 動蕩不安,四處流浪,困頓窘迫。
【顛來倒去】 翻過來倒過去。來回重復。
【顛來播去】 見“顛來簸去”。
【顛來簸去】 連續、反覆地顛簸。
【顛脣簸嘴】 謂搬弄口舌。
【顛倒衣裳】 ①謂急促惶遽中不暇整衣。《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 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毛傳:“上曰衣,下曰裳。”鄭玄箋:“絜壺氏失漏刻之節,東方未明而以為明,故群臣促遽顛倒衣裳。”孔穎達疏:“傳:上曰衣,下曰裳。此其相對定稱,散則通名曰衣……傳言此,解其顛倒之意,以裳為衣,今上者在下,是謂顛倒也。”本意是諷刺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使小官吏忙忙碌碌,后多以比喻倫常失秩。②謂匆忙情急之中舉止失措。
【顛倒是非】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
【顛倒黑白】 語本《楚辭·九章·懷沙》:“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王逸注:“世以濁為清也;俗人以愚為賢也。”后世多作“顛倒黑白”,形容故意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顛乾倒坤】 使天地顛倒。比喻本領十分高強。
【顛撲不破】 無論怎樣摔打都不破。比喻言論、學說牢固可靠,不可推翻、 駁倒。
【顛撲不磨】 見“顛撲不破”。
【顛簸不破】 同“顛撲不破”。
【顛鸞倒鳳】 ①比喻顛倒失次。②比喻男女交歡。
【顧小失大】 因貪圖小利而損失大利。
【顧犬補牢】 《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 未為遲也。”后因以“顧犬補牢”比喻事情出了差錯,宜及時設法補救。
【顧左右而言他】 謂避開本題,看看兩旁的人而談別事。形容支吾其詞,無 法應對。
【顧而言他】 見“顧左右而言他”。
【顧此失彼】 顧了這個,失了那個。形容未能全面照顧。
【顧曲周郎】 ①指三國吳周瑜。②借指通曉或愛好音樂、戲曲的人。
【顧全大局】 照顧整個局面,使之不受損害。
【顧名思義】 看到名稱,就想到它的含義。
【顧盼生姿】 左右環視,目光精彩動人。
【顧盼生輝】 同“顧盼生姿”。
【顧盼自雄】 形容得意忘形的情態。語出《宋書·范曄傳》:“躍馬顧盼, 自以為一世之雄。”
【顧盼自豪】 見“顧盼自雄”。
【顧盼多姿】 見“顧盼生姿”。
【顧盼神飛】 左右顧視,目光炯炯,神采飛揚。
【顧後瞻前】 同“瞻前顧後”。
【顧前不顧後】 見“顧頭不顧尾”。
【顧景慚形】 看著身影,對自己的形體感到羞愧。謂自認不配享受某種榮譽、 稱號等而感到慚愧。
【顧影自憐】 ①顧望身影,自己憐惜自己。形容處境孤苦,潦倒失意。②轉 過頭看著影子也自覺可愛。多謂自矜其美;自我欣賞。語出《初學記》卷二七引南朝梁張率《繡賦》:“顧影自媚,窺鏡自憐。”
【顧影弄姿】 回看自己的形影,裝出各種姿態。形容賣弄姿色。
【顧頭不顧尾】 比喻只顧眼前,不顧今后,缺乏通盤打算。
【顯山露水】 比喻出名,顯露才能。
【顯姓揚名】 謂顯耀門第,傳揚名聲。
【顯祖揚名】 謂使祖宗顯耀,使名聲傳揚。
【顯祖揚宗】 謂使祖宗的名聲顯耀傳揚。
【顯祖榮宗】 見“顯祖揚宗”。
【顯微闡幽】 語出《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孔穎達疏:“而微顯闡幽者,闡,明也。謂微而之顯,幽而闡也。”后因以“顯微闡幽”謂顯示細微之事,說明隱幽之理,使之顯見著明。
【顯親揚名】 《孝經·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后以“顯親揚名”指使雙親顯耀,名聲傳揚。
【面不改色】 見“面不改容”。
【面不改容】 謂臉色不改變。形容遇到危難時,鎮定自若。
【面引廷爭】 同“面折廷爭”。
【面北眉南】 謂臉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處不合,各不照面。
【面目一新】 謂改變原樣,呈現新貌。
【面目可憎】 形容人的容貌使人厭惡。
【面目全非】 ①面孔變得完全不是原來的樣子。②形容事物變化很大。
【面爭庭論】 同“面折庭爭”。
【面色如土】 見“面如土色”。
【面如土色】 臉色如泥土一樣。形容極端恐懼。亦形容病態。
【面如灰土】 同“面如土色”。
【面如死灰】 見“面若死灰”。
【面如冠玉】 《史記·陳丞相世家》:“絳侯、灌嬰等咸讒陳平曰:‘平雖 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比喻男子徒有其表。后多以“面如冠玉”形容男子的美貌。
【面如傅粉】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脤。既啖,大汗出,以硃衣自拭,色轉皎然。”后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
【面折廷爭】 謂在朝廷上犯顏直諫,據理力爭。
【面折廷諍】 見“面折廷爭”。
【面折庭爭】 見“面折廷爭”。
【面若死灰】 形容因心情極度沮喪或驚恐而臉色灰暗。
【面命耳提】 同“耳提面命”。
【面朋口友】 謂非真誠相交的朋友。
【面面皆到】 見“面面俱到”。
【面面相看】 見“面面相覷”。
【面面相睹】 同“面面相覷”。
【面面相窺】 同“面面相覷”。
【面面相覷】 相視無言。形容因緊張或驚懼而束手無策之狀。
【面面俱到】 謂各方面都照顧到,十分周全。亦指雖照顧到各方面,但重點 不突出。
【面面俱圓】 同“面面俱到”。
【面面圓到】 見“面面俱到”。
【面面廝覷】 見“面面相覷”。
【面是心非】 謂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
【面是背非】 當面贊成,背后反對。
【面紅耳赤】 ①語本《硃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 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后通作“面紅耳赤”。形容因緊張、急躁、害羞等而臉上發紅的樣子。②借指爭吵。
【面紅耳熱】 見“面紅耳赤”。
【面紅面赤】 謂雙方因爭執而變臉。
【面紅面綠】 見“面紅面赤”。
【面紅頸赤】 見“面紅耳赤”。
【面授機宜】 謂當面布置應付局面的策略和辦法。
【面黃肌瘦】 謂臉色發黃,身體瘦削。常形容病態。
【面無人色】 ①《史記·李將軍列傳》:“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 氣自如,益治軍。”後以“面無人色”謂臉上沒有血色。形容極度恐懼。②形容因饑餓、病痛而十分虛弱的樣子。
【面諛背毀】 見“面譽背毀”。
【面壁磨■】 《景德傳燈錄·南岳懷讓禪師》:“開元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 院,常日坐禪……師乃取一■,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豈能成鏡邪?’(師曰):‘坐禪豈得作佛邪?’”后因以“面壁磨■”比喻事不能成功。
【面縛銜璧】 兩手反綁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請 罪。
【面縛輿櫬】 語本《左傳·僖公六年》:“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經,士輿 櫬。”杜預注:“縛手于後,唯見其面……櫬,棺也。將受死,故衰绖。”后因以“面縛輿櫬”謂雙手反綁,車載空棺,表示投降并自請極刑。
【面墻而立】 指面對墻壁而立,一無所見。比喻不學習。
【面謾腹誹】 謂當面欺誑,心懷毀謗。
【面譽背非】 見“面譽背毀”。
【面譽背毀】 謂當面稱贊,背后誹謗。
【靦顏事仇】 謂不知羞恥地為仇敵做事。
【骨化形銷】 謂死亡。
【骨化風成】 謂人的性情氣質受感染而變化,一種新的社會風氣已經形成。
【骨肉未寒】 猶言尸骨未寒。指人剛死不久。
【骨肉相連】 比喻關系極密切。
【骨肉相殘】 比喻自己人相互殘害。
【骨軟肉酥】 見“骨軟筋酥”。
【骨軟筋麻】 ①形容精疲力盡的樣子。②形容極其害怕的樣子。
【骨軟筋麻】 ①形容精疲力盡的樣子。②形容極其害怕的樣子。
【骨軟筋酥】 形容極其害怕。
【骨瘦如柴】 形容消瘦到極點。
【骨瘦如豺】 見“骨瘦如柴”。
【骨瘦形銷】 形容瘦削到極點。
【骨鯁在喉】 魚、肉等的小骨卡在喉嚨里。比喻心中有話,不說出來不痛快。
【骨騰肉飛】 ①形容奔馳騰躍極其迅速。②形容神魂顛倒。
【髀肉復生】 謂因久不騎馬,大腿上肉又長起來了。《三國志·蜀志·先主 傳》“荊州豪杰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三國演義》第三四回作“髀肉復生”。后因以“髀肉復生”為自嘆壯志未酬,虛度光陰之辭。
【體大思精】 規模宏大,構思精密。多指著作、設計規劃等。
【體物緣情】 謂詩賦的狀物與抒情。語本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 賦體物而瀏亮。”
【體恤入微】 同“體貼入微”。
【體規畫圓】 猶言依樣畫葫蘆。謂墨守成規,一味模仿。
【體國經野】 分劃國都,丈量田野。《周禮·天官·序官》:“惟王建國, 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鄭玄注:“體猶分也,經謂為之里數。鄭司農云:‘營國方九里,國中九經九緯,左祖右社,面朝後市,野則九夫為井,四井為邑之屬是也。’”后亦用以泛指創建國家、治理國家。
【體貼入妙】 謂體會領悟深刻細致,而使描寫或模仿巧妙逼真。
【體貼入微】 ①同“體貼入妙”。②形容關懷照顧得十分周到。
【體無完皮】 同“體無完膚”。
【體無完膚】 ①全身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②比喻被責罵得很厲害,或被批 駁得一無是處。
【香車寶馬】 華美的車馬。
【香草美人】 ①漢王逸《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 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貞賢良之士。②稱《離騷》之辭。
【香消玉減】 形容女子消瘦憔悴。
【香消玉損】 見“香消玉碎”。
【香消玉碎】 比喻年輕美貌女子死亡。
【香消玉殞】 見“香消玉碎”。
【香象渡河】 喻大乘菩薩修證。《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如恆河水, 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后因以“香象渡河”比喻證道的深刻。亦用以比喻詩文精美透徹。
【香象絕流】 見“香象渡河”。
【香閨繡閣】 舊指女子的內室。
【香輪寶騎】 見“香車寶馬”。
【香藥脆梅】 果脯名。
【馨香禱祝】 語本《書·酒誥》:“弗惟德馨香,祀登聞于天。”后以“馨 香禱祝”表示真誠期望。
【鬼工雷斧】 同“鬼斧神工”。
【鬼功神力】 形容事物精妙高超,非人力所能為。
【鬼出神入】 見“鬼出電入”。
【鬼出電入】 形容變幻莫測。
【鬼吒狼嚎】 怪聲怪氣地呼喊嚎叫。
【鬼形怪狀】 猶言奇形怪狀。
【鬼抓狼嚎】 同“鬼哭神號”。
【鬼使神差】 喻事出意外,不由自主,好像暗中有鬼神支配著一般。
【鬼斧神工】 形容技能精巧,非人工所能。
【鬼刻神劖】 猶言鬼斧神工。
【鬼泣神號】 同“鬼哭神號”。
【鬼泣神嚎】 同“鬼哭神號”。
【鬼怕惡人】 比喻兇惡的人懼怕更兇惡者。
【鬼鬼祟祟】 形容行為詭秘,不光明正大。
【鬼計百端】 見“鬼計多端”。
【鬼計多端】 謂狡詐的計策很多,壞主意多。
【鬼迷心竅】 喻因迷戀某種事物而認識不清,思維能力削弱。
【鬼神不測】 見“鬼神莫測”。
【鬼神莫測】 鬼神也預料不到。形容極其神奇奧妙。
【鬼哭天愁】 形容悲慘凄涼。
【鬼哭神愁】 形容驚恐憂愁。
【鬼哭神嚎】 同“鬼哭神號”。
【鬼哭神號】 ①形容哭叫悲慘凄厲。②形容聲音大而雜亂,令人驚恐。
【鬼哭神驚】 形容極度驚恐。
【鬼哭狼嗥】 ①同“鬼哭神號”。②同“鬼哭神號”。
【鬼哭狼嚎】 ①同“鬼哭神號”。②同“鬼哭神號”。
【鬼哭粟飛】 傳說蒼頡造字,驚天動地,天雨粟,鬼夜哭。
【鬼設神使】 謂天造地設,非人力所能成就。
【鬼蜮伎倆】 喻暗中害人的卑劣手段。
【鬼蜮技倆】 見“鬼蜮伎倆”。
【鬼魅伎倆】 見“鬼蜮伎倆”。
【鬼頭鬼腦】 形容行為鬼祟,不正派。
【鬼頭滑腦】 見“鬼頭鬼腦”。
【鬼瞰其室】 謂鬼神窺望顯達富貴人家,將禍害其滿盈之志。
【鬼瞰高明】 同“鬼瞰其室”。
【鬼爛神焦】 形容火災慘烈,眾多的人被燒死。語出唐韓愈《陸渾山火和皇 甫湜用其韻》:“截然高周燒四垣,神焦鬼爛無逃門。”
【魂亡膽落】 同“魂飛魄散”。
【魂不守宅】 見“魂不守舍”。
【魂不守舍】 亦作“魂不守宅”。謂靈魂離開了軀殼。形容精神恍惚不集中。
【魂不附體】 ①形容極度恐慌。②形容為情所感,不能自主。③謂人死亡。
【魂不赴體】 同“魂不附體”。
【魂不負體】 同“魂不附體”。
【魂不著體】 同“魂不附體”。
【魂不著體】 同“魂不附體”。
【魂不著體】 同“魂不附體”。
【魂飛目斷】 形容十分心向往之,不能自持。
【魂飛神喪】 同“魂飛魄散”。
【魂飛魄越】 同“魂飛魄散”。
【魂飛魄散】 ①形容驚恐萬狀。②形容受外界刺激、誘惑而精神不能集中。 ③形容人臨死時神志昏迷、人事不省。
【魂飛魄喪】 同“魂飛魄散”。
【魂飛魄蕩】 同“魂飛魄散”。
【魂飛魄飏】 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破】 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喪】 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落】 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裂】 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戰】 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顫】 同“魂飛魄散”。
【魂耗魄喪】 同“魂飛魄散”。
【魂消魄喪】 ①同“魂飛魄散”。②同“魂飛魄散”。
【魂消魄奪】 同“魂飛魄散”。
【魂消膽喪】 同“魂飛魄散”。
【魂喪神奪】 同“魂飛魄散”。
【魂勞夢斷】 形容日夜思念,精神困乏。
【魂馳夢想】 形容思念萬分。
【魂搖魄亂】 神魂顛倒,不能自持。
【魂慴色沮】 形容驚恐萬狀。
【魂慚色褫】 惶愧失色,驚恐不安。
【魂銷目斷】 謂情思凄苦。
【魂銷腸斷】 見“魂銷目斷”。
【魂顛夢倒】 猶言神魂顛倒。
【魂飄神蕩】 同“魂飛魄散”。
【魂飄魄散】 同“魂飛魄散”。
【魂驚魄惕】 形容十分震驚。
【魂驚魄落】 形容極度驚恐。
【魂驚膽落】 形容驚恐萬分。
【魂驚膽顫】 形容驚恐萬分。
【魆風驟雨】 猶暴風驟雨。
【魄消魂散】 同“魂飛魄散”。
【魄散魂飛】 同“魂飛魄散”。
【魄散魂消】 同“魂飛魄散”。
【魄散魂飄】 同“魂飛魄散”。
【魄蕩魂飛】 同“魂飛魄散”。
【魄蕩魂搖】 猶言魂飛魄散。
【魏紫姚黃】 牡丹花的兩個名貴品種。
【魏顆結草】 春秋晉魏顆不從父以嬖妾殉葬之命而遣嫁之,后與秦將杜回戰 于輔氏,“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余是以報。’”見《左傳·宣公十五年》。后因以“魏顆結草”表示受恩深重,竭力報效之意。
【魏鵲無枝】 喻賢才無所依存。語本三國魏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魑魅罔兩】 見“魑魅魍魎”。
【魑魅魍魎】 害人的鬼怪的統稱。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喻正義始終壓倒邪惡。
【食子徇君】 謂吃自己兒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食不二味】 吃飯不用兩道菜肴。謂飲食節儉。
【食不下咽】 食物雖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憂心忡忡,不思飲食。語出唐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霽云(南霽云)慷慨語曰:‘云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馀日矣!云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食不甘味】 吃東西時感覺不到它的美好滋味。形容心中有事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