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書達禮】 謂有文化,知禮法。
【知書識字】 謂有文化修養。
【知書識禮】 同“知書達禮”。
【知過必改】 知道自己有過失,就一定改正。
【知章知微】 同“知微知彰”。
【知情達理】 懂得人情,明達事理。
【知情識趣】 懂情意,善體貼。
【知雄守雌】 道家提倡的一種韜晦自處的處世哲學。
【知無不言】 只要知道,就沒有不說出來的。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凡有所知,都毫無保留地講出來。
【知無不為】 知道是應該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盡心竭力。
【知無不盡】 猶言知無不言。
【知微知章】 見“知微知彰”。
【知微知彰】 既能看出事物的隱微徵兆,也能看清其顯著現象。
【知榮守辱】 道家提倡的一種韜光養晦的處世哲學。
【知難而退】 ①謂作戰時應見機而動,如果力不能克則應退卻,以免受損失。 ②泛指因遇困難而退縮。
【知難而進】 知道有困難,仍然勇往直前。
【知小言大】 見“知小謀大”。
【知小謀大】 謂見識短淺而圖謀大業。古以為致禍之原。
【短刀直入】 比喻開門見山,直截爽快。
【短小精悍】 ①身材短小而精明強干。②形容文章、言論等簡短有力。
【短中取長】 謂于一般中選擇比較好的。
【短吁長嘆】 見“短嘆長吁”。
【短吃少穿】 謂衣食困乏。
【短見薄識】 見識淺短。
【短兵相接】 ①敵我逼近,用短兵器交戰。②比喻面對面的激烈斗爭。
【短綆汲深】 《莊子·至樂》:“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郭象注:“綆,汲索也。”后以“短綆汲深”比喻才力不稱。
【短壽促命】 短命早死;要命。
【短嘆長吁】 不停地嘆氣。
【短褐不全】 見“短褐不完”。
【短褐不完】 連粗布短衣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窮苦。
【矮人看場】 同“矮子看戲”。
【矮人看戲】 見“矮子看戲”。
【矮人觀場】 同“矮子看戲”。
【矮子看戲】 喻己無所見而隨聲附和。
【矮子觀場】 同“矮子看戲”。
【矯世厲俗】 見“矯世勵俗”。
【矯世勵俗】 改正世風,激勵世俗。
【矯世變俗】 謂糾正和改變不良的世風民俗。
【矯尾厲角】 形容逞強好勝、趾高氣揚的模樣。矯尾,翹尾巴。厲角,磨頭 角。
【矯枉過正】 指糾正偏差而超過應有的限度。
【矯枉過直】 同“矯枉過正”。
【矯枉過中】 同“矯枉過正”。
【矯枉過當】 同“矯枉過正”。
【矯國革俗】 匡正國事,改革敝俗。
【矯情干譽】 故違常情,以求美譽。
【矯情飾貌】 掩蓋真情,虛飾外表。
【矯情鎮物】 故意抑制情感,表示鎮定,使人不測。
【矯揉造作】 故意做作,極不自然。
【矯矯不群】 卓異出眾。
【禾黍之悲】 對故國破敗的哀傷。
【禾黍之傷】 對昔日宮室勝景如今已成為莊稼地而發出的慨嘆。
【禾黍故宮】 宮室成了農田,長滿禾黍。謂故國破敗或勝景廢弛。
【秀才人情】 見“秀才人情紙半張”。
【秀外惠中】 容貌秀美,資質聰明。
【秀外慧中】 見“秀外惠中”。
【秀出班行】 在同輩中最為杰出。
【秀而不實】 ①《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 者有矣夫!’”邢昺疏:“此章亦以顏回早卒,孔子痛惜之,為之作譬也。言萬物育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也。”后以喻資質聰穎而不幸早死,或才能出眾而功業不就。②猶言華而不實。謂虛有其表。
【秀色可餐】 形容秀美異常。
【秀色堪餐】 猶言秀色可餐。
【私心自用】 單憑自己的心意辦事。
【私心妄念】 猶言私心雜念。
【私心雜念】 指為個人或小集團打算的各種想法。
【私相授受】 指暗地里的互相授受。
【私淑弟子】 指未當面受業的弟子。
【私情密語】 秘密的情話。
【私諧歡好】 謂男女間非明媒正娶而發生關系。
【私鹽私醋】 比喻不敢公開見人的事情。
【秉公任直】 持心公正,處事正直。
【秉公滅私】 主持公道,滅除私念。
【秉文兼武】 猶言能文能武。
【秉文經武】 執掌文事,經營武備。
【秉正無私】 主持正義,沒有私念。
【秉要執本】 掌握要旨和根本。
【秉鈞持軸】 執政掌權。
【秉鈞當軸】 猶言秉鈞持軸。
【秉節持重】 保持節操,謹慎穩重。
【秉燭夜游】 持燭夜游。謂須及時行樂。
【秉燭待旦】 執燭以待天明。言心情迫切,夜不能寐。
【秕言謬說】 錯誤的言論。
【秋水伊人】 《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 水一方。”后以“秋水伊人”謂對景懷人。
【秋水盈盈】 見“秋波盈盈”。
【秋月春花】 秋夜的月,春日的花。比喻良辰美景。
【秋月春風】 秋夜的月,春日的風。指美好的時光。
【秋波盈盈】 形容眼神飽含感情。
【秋後算賬】 本謂秋收后結算賬目。比喻待到事后再對反對自己的一方進行 清算處理。
【秋風紈扇】 秋日涼風至,扇子遂棄置不用。常以喻女子色衰失寵。
【秋風掃葉】 比喻威力大、氣勢猛。
【秋風掃落葉】 見“秋風掃葉”。
【秋風過耳】 像秋風從耳邊吹過。比喻漠不關心、毫不在意。
【秋風團扇】 見“秋風紈扇”。
【秋高馬肥】 秋高氣爽,馬匹肥壯。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動的季節。
【秋高氣和】 形容秋空高朗、天氣晴和。
【秋高氣爽】 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氣候涼爽宜人。語本唐杜甫《崔氏東山草 堂》詩:“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
【秋高氣肅】 見“秋高氣爽”。
【秋毫之末】 秋日禽獸毛的末端。比喻極為微細的東西。
【秋毫不犯】 同“秋毫無犯”。
【秋毫勿犯】 同“秋毫無犯”。
【秋毫無犯】 絲毫不侵犯別人的利益。多指軍隊紀律嚴明,不拿民間一針一 線。
【秋豪之末】 見“秋毫之末”。
【秋實春華】 比喻德行和才華。
【科第出身】 同“科甲出身”。
【科頭赤足】 見“科頭跣足”。
【科頭徒跣】 見“科頭跣足”。
【科頭袒體】 謂不戴冠帽不束帶。
【科頭跣足】 露著頭,赤著足。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本作“科頭徒跣”, 后亦作“科頭赤足”。
【科頭裸身】 謂光頭露體。
【科頭箕踞】 露著頭,兩腳張開而坐。多指一種縱恣輕慢的態度。
【秦女楚珠】 比喻次要的東西勝過主要的東西。
【秦庭之哭】 春秋時,吳國進攻楚國,楚臣申包胥奉命到秦國求援,在秦庭 倚墻而哭,歷七日夜哭聲不絕,秦王遂出兵援楚。見《左傳·定公四年》。后用為乞求別人援救之典。
【秦庭朗鏡】 傳說秦始皇有鏡,能照見人腸胃五臟等。見《西京雜記》卷三。 后因以“秦庭朗鏡”比喻明于審案的官吏。
【秦晉之好】 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后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秦晉之盟】 見“秦晉之好”。
【秦智虞愚】 春秋時百里奚為虞大夫,無所作為,虞亡入秦,與蹇叔、由余 等共輔穆公建立霸業。見《史記·秦本紀》。后以“秦智虞愚”謂一個人的才能只有在適當的環境下才能充分發揮。
【秦箏趙瑟】 秦國的箏和趙國的瑟。泛指名貴的樂器。
【秦樓楚館】 指妓院。
【秦樓謝館】 見“秦樓楚館”。
【秦諉楚諈】 形容辦事不負責,相互扯皮。諉,推委;諈,推辭。
【秦樹楚天】 秦地的樹和楚地的天。形容道路遠隔。
【秦鏡高懸】 比喻官吏斷案公正嚴明。
【秦鬟妝鏡】 比喻山明水秀、風光佳麗的地方。秦鬟,指浙江秦望山。妝鏡, 指紹興鑒湖。
【秣馬利兵】 喂飽戰馬,磨快兵器。謂做好作戰準備。
【秣馬脂車】 ①喂飽馬,給車軸涂好油脂。指準備作戰。②指準備好交通工 具。
【秣馬厲兵】 見“秣馬利兵”。
【秤不離鉈】 秤和砣原為一整套衡具,喻事物之相聯系者不可使其分離。
【秤薪量水】 謂勤儉持家。
【移山拔海】 移動山岳,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移山回海】 移動山岳,旋轉大海。比喻竭盡全力,克服巨大困難。
【移山造海】 移動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力 量和氣魄。
【移山倒海】 移動山岳,倒翻大海。舊時常用以形容神仙法術的靈妙,今常 用以比喻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和氣魄。
【移山填海】 ①移動山岳,填平大海。謂仙術法力高超。②現多用以比喻人 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和氣魄。
【移山跨海】 移動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
【移山竭海】 移動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
【移天易日】 比喻盜弄政權。
【移天徙日】 見“移天易日”。
【移日卜夜】 謂晝夜相繼。
【移有足無】 謂用多馀的部分彌補不足的部分。
【移形換步】 猶言移步換形。形容變化多端。
【移孝作忠】 同“移孝為忠”。
【移孝為忠】 謂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語出《孝經·廣揚名》:“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移花接木】 ①指嫁接花草樹木。②比喻暗用手段,以偽易真。
【移步換形】 ①移動腳步,情景也隨之變換。形容景色變化多端。②比喻逐 步起著變化。
【移東換西】 比喻缺乏守一持恆的鉆研精神。
【移東就西】 彼此隨時挪易。指只求于應付一時,不作經久的打算。
【移東補西】 見“移東就西”。
【移易遷變】 遷移變化。
【移的就箭】 移動箭靶靠近箭。比喻曲意遷就。
【移星換斗】 形容法術神妙或手段高超。
【移風平俗】 轉變風氣,整頓習俗。
【移風改俗】 同“移風易俗”。
【移風易尚】 同“移風易俗”。
【移風易俗】 轉移風氣,改變習俗。
【移風革俗】 同“移風易俗”。
【移風振俗】 改變風氣,振興習俗。
【移風崇教】 移轉風氣,崇尚教化。
【移宮換羽】 亦作“移商換羽”。①謂樂曲換調。“宮”、“商”、“羽” 均為古代樂曲五音中之音調名。②比喻事情起了變化。③比喻隨聲附和。
【移根換葉】 比喻徹底變換處境。
【移根接葉】 喻指牽引媒介。
【移氣養體】 改變氣質和保養身體。語出《孟子·盡心上》:“孟子自范之 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孫奭疏:“夫居足以移易人之氣,所養足以移易人之體。”
【移國動眾】 動搖國基及民心。
【移船就岸】 移動船身靠岸。比喻就范。
【移商換羽】 見“移宮換羽”。
【移情遣意】 變易情志,消遣煩悶。
【移緩就急】 放開緩辦的事,去做急于要辦的事。
【移樽就教】 端著酒杯移坐到別人席上共飲,以便請教。亦指主動地前去向 人請教。
【移罇就教】 見“移樽就教”。
【稍安毋躁】 暫且耐心等待一下,不要急躁。
【稍遜一籌】 比較起來,略微差一些。
【稍縱即逝】 稍一放松就過去了。形容時間或機會極易失去。
【稍縱則逝】 見“稍縱即逝”。
【稍關打節】 指暗中賄賂,拉關系,說人情。也稱通關節。
【稍黷筐篚】 謂頗貪財物。黷,貪黷不厭;筐篚,盛器,用以比喻財禮。
【程式動作】 戲劇術語。指經過藝術夸張、提煉加工而定型的規范化、格式 化的表演動作。如中國傳統戲曲中人物出場時整冠理髯,哀痛時揚袖,以及大將出征前“起霸”,策馬奔馳時“趟馬”等。
【程硃之學】 指宋代程顥、程頤、硃熹的理學。
【程硃理學】 指北宋程顥、程頤和南宋硃熹的理學。參見“程硃學派”。
【程硃學派】 宋代理學的主要派別。首創者為北宋程顥、程頤,集大成者為 南宋硃熹。他們提倡性理,認為理為宇宙之本原,人性為理的體現。主張為學之道在“窮天理,去人欲”,其方法為“居敬窮理”,既作“敬”的修養功夫,又窮天下萬物之理以致知。因為他們的學說基本一致,后人稱之為程硃學派,也稱程硃理學。由于封建統治階級的大力提倡,該學派曾長期保持思想上的統治地位。
【程門立雪】 《宋史·道學傳二·楊時》:“捍時呴一日見頤,頤偶瞑坐, 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事亦見《二程語錄》卷十七引侯仲良《侯子雅言》。后因以“程門立雪”為尊師重道的典故。
【程門度雪】 見“程門立雪”。
【程門飛雪】 見“程門立雪”。
【稀奇古怪】 很少見,很奇異,不同一般。
【稗耳販目】 比喻見聞淺薄,如商販之買貨賣貨。
【稗官小說】 即野史小說,街談巷說之言。
【稗官野史】 泛稱記載軼聞瑣事的文字。
【稔惡不悛】 長期作惡而不悔改。
【稔惡盈貫】 謂所積罪惡之多,達于極點。
【稔惡藏奸】 長期作惡,包藏禍心。
【稠人廣坐】 猶言公共場合。
【稠人廣眾】 指人群眾多。
【種玉藍田】 謂為締結良緣創造條件。藍田古以出產美玉出名。種玉于藍田, 比喻長得其所。
【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么樣的事情,就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種學績文】 培養學識,積累文才。
【種學織文】 見“種學績文”
【稱王稱伯】 見“稱王稱霸”。
【稱王稱霸】 謂自封為帝王或以首領自居。亦以喻狂妄自大,專橫獨斷。原 作“稱帝稱王”。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宋劉克莊《魏志》詩:“稱帝稱王非一個,國家不可便無孤。此言只是瞞孀幼,豈有英雄也恁愚?”后多作“稱王稱霸”。
【稱斤約兩】 比喻權衡得失。
【稱斤掂兩】 計算重量。謂計較多少、輕重。
【稱功頌德】 稱頌功德。
【稱功誦德】 見“稱功頌德”。
【稱兄道弟】 指朋友間以兄弟相稱呼。表示關系親密。
【稱名道姓】 稱呼姓名。
【稱奇道絕】 覺得奇怪難得。
【稱物平施】 根據物品的多少,做到施與均衡。
【稱孤道寡】 謂以帝王自居。
【稱帝稱王】 見“稱王稱霸”。
【稱柴而爨】 見“稱薪而爨”。
【稱賢使能】 舉用賢能之人。
【稱薪而爨】 稱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飯。比喻斤斤于細節而不識大體。
【稱觴上壽】 舉杯飲酒,表示祝壽。
【稱觴舉壽】 同“稱觴上壽”。
【稱心如意】 完全合乎心意。
【稱心快意】 滿足心意。
【稱心滿意】 猶言稱心如意。
【稱心滿原】 猶言稱心如意。
【稽古振今】 謂考查古事作為借鑒,以振興現代。
【稽古揆今】 考古衡今。
【稽疑送難】 考察疑端,排除難點。
【稷蜂社鼠】 棲于稷廟的蜂、社廟的鼠。比喻仗勢作惡而又難以除掉的壞人。
【積不相能】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欒桓子娶于范宣子,生懷子。范 鞅以其亡也,怨欒氏,故與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后以“積不相能”指素來不和睦。
【積少成多】 謂只要不斷積累,就會從少變多。語出《漢書·董仲舒傳》: “眾少成多,積小致鉅。”
【積日累月】 同“積年累月”。
【積日累歲】 形容時間長久。
【積日絫久】 久經時日。絫,同“累”。
【積以為常】 同“習以為常”。謂習慣成自然。
【積功興業】 謂建立功業,實現抱負。
【積本求原】 從根本上探求。
【積甲山齊】 兵甲堆疊如山。極言其多。語出《後漢書·劉盆子傳》:“樊 崇乃將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馀人肉袒降,上所得傳國璽綬、更始七尺寶劍及玉璧各一,積兵甲宜陽城西,與熊耳山齊。”
【積甲如山】 見“積甲山齊”。
【積年累月】 謂時間長久。
【積年累歲】 見“積年累月”。
【積羽沉舟】 積輕成重。比喻積小患可致大災。
【積沙成灘】 喻積少成多。
【積非成是】 謂對錯誤已經習慣,反以為本該如此。
【積非習貫】 謂錯誤長久沿襲,已成習慣。貫,通“慣”。
【積厚成器】 謂根基深厚,養成才干。
【積厚流光】 謂功業深厚,則流傳給后人的恩德廣遠。光,通“廣”。語本 《荀子·禮論》:“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
【積思廣益】 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眾 思,廣忠益也。”后以“集思廣益”指集中眾人的智慧,可使效果更大更好。集,亦作“積”。
【積重不反】 見“積重難反”。
【積重不返】 見“積重難反”。
【積重難反】 積習深久,不易改變。多指惡習或弊端發展到難以革除的地步。
【積重難返】 見“積重難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