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天由命】 同“聽天任命”。謂聽任事態(tài)自然發(fā)展變化,不作主觀努力。
【聽天任命】 謂聽憑命運擺布,不作主觀努力。
【聽天安命】 見“聽天由命”。
【聽天委命】 見“聽天任命”。
【聽其自便】 聽憑其任意行動。
【聽其自然】 任憑人或事物自然發(fā)展變化,不加干涉。
【臣心如水】 ①謂為臣者廉潔奉公,心清如水。②用為清靜自如之喻。
【臣門如市】 語出《漢書·鄭崇傳》。喻車馬盈門,謁見奔走者甚多。
【臥不安枕】 見“臥不安席”。
【臥不安席】 睡不安寧。形容心事重重。
【臥冰求鯉】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捍王祥呴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 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事亦見《晉書·王祥傳》。又記王延為繼母叩凌求魚,楚僚為繼母臥冰求魚,故事略同。后遂以“臥冰求鯉”為孝親的典實。亦省作“臥冰”。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 同“臥榻之側,豈容鼾睡”。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同“臥榻之側,豈容鼾睡” 。
【臥榻之側】 床鋪旁邊。比喻距離很近或在自己的管轄范圍之內。
【臥榻之側,豈容酣睡】 見“臥榻之側,豈容鼾睡”。
【臥榻之側,豈容鼾睡】 《類說》卷五三引宋楊億《談苑》:“開寶中王師 圍金陵,李後主遣徐鉉入朝,對於便殿,■述江南事大之禮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謁,非敢拒詔。太祖曰:‘不須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后因用以為典,常喻自己的勢力范圍或利益不容別人侵占。鼾,也寫作“酣”。
【臥榻豈容酣睡】 見“臥榻之側,豈容鼾睡”。
【臥薪嘗膽】 春秋時,越王勾踐戰(zhàn)敗,為吳所執(zhí),既放還,欲報吳仇,苦身 焦思,置膽于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會稽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臥薪事不知所出。后用為刻苦自勵,發(fā)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
【臨川羨魚】 見“臨河羨魚”。
【臨水登山】 游覽山水名勝。亦指長途跋涉。
【臨水樓臺】 猶言近水樓臺。
【臨文不諱】 謂作文時,不須避諱。
【臨危下石】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
【臨危不茍】 見“臨難不茍”。
【臨危不撓】 臨危不屈。形容英勇堅貞。
【臨危不憚】 見“臨危不懼”。
【臨危不懼】 面對危難毫不懼怕。
【臨危不顧】 謂遇到危難毫不顧惜生命。
【臨危制變】 面臨危難時緊急應變。
【臨危受命】 謂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語本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臨危致命】 謂遇到危難肯豁出生命。語本《論語·子張》:“士見危致命, 見得思義。”
【臨危授命】 面對危難時勇于獻身。語出《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 危授命。”
【臨別贈言】 分別時贈送勉勵的話或進忠告。
【臨別贈語】 見“臨別贈言”。
【臨事而懼】 謂遇事謹慎戒懼。語出《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 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臨事制變】 見“臨機制變”。
【臨河欲魚】 同“臨河羨魚”。
【臨河羨魚】 比喻空有愿望,而無實際行動。
【臨河羨魚】 見“臨河羨魚”。
【臨軍對陣】 指戰(zhàn)場上對峙交鋒。
【臨軍對壘】 見“臨軍對陣”。
【臨陣脫逃】 臨作戰(zhàn)時逃跑。亦喻事到臨頭畏縮逃避。
【臨陣磨槍】 到了陣前才磨槍。喻事到臨頭,方作準備。
【臨時抱佛腳】 唐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謂年老 信佛,以求保佑,有臨渴掘井之意。后因稱平時無準備而事急時倉猝張羅為“臨時抱佛腳”。
【臨財不茍】 謂面對錢財不隨便求取,廉潔自好。語出《禮記·曲禮上》: “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
【臨崖失馬】 喻臨到危險不能及時回頭。
【臨崖勒馬】 喻臨危時能及時悔悟回頭。
【臨深履冰】 見“臨深履薄”。
【臨深履尾】 語出《詩·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又《易 ·履》:“履虎尾,咥人,兇。”后以“臨深履尾”喻危險恐懼。
【臨深履薄】 《詩·小雅·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謂面臨深淵,腳踏薄冰。后因以“臨深履薄”喻謹慎戒懼。
【臨渴穿井】 臨到渴時方才鑿井。比喻平時無備,事到臨頭才想辦法。語出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臨渴掘井】 見“臨渴穿井”。
【臨淵結網】 比喻平時不作準備,事到臨頭才采取措施。
【臨淵羨魚】 見“臨河羨魚”。
【臨鋒決敵】 謂面對兵鋒與敵決勝。
【臨敵賣陣】 臨陣殺敵時,逃離戰(zhàn)場。
【臨潼斗寶】 古代故事。其事不見史載,元雜劇中所及,以《臨潼斗寶》較 為完整。內容為春秋時秦穆公設謀邀請十七國諸侯至臨潼赴會,各出傳國之寶比斗,楚伍子胥在會上舉鼎示威,制服秦穆公。后因用以借指夸富斗奢、爭強賭勝的行為。
【臨機立斷】 猶言當機立斷。抓住時機,立刻決斷。
【臨機制勝】 抓住機會,以謀略取勝。
【臨機制變】 猶言臨機應變。
【臨機能斷】 見“臨機立斷”。
【臨機設變】 見“臨機制變”。
【臨機輒斷】 見“臨機立斷”。
【臨機應變】 謂掌握時機靈活地應付變化的情勢。
【臨難不茍】 謂遇到危難不茍且偷生。語本《禮記·曲禮上》:“臨難毋茍 免。”
【臨難不屈】 猶言臨危不懼。
【臨難不恐】 見“臨難不懼”。
【臨難不避】 危難之時不躲避。形容忠直勇敢。
【臨難如歸】 猶言視死如歸。
【臨難不懾】 見“臨難不懼”。
【臨難不懼】 面對危難,毫不恐懼。
【臨難不顧】 見“臨危不顧”。
【臨難茍免】 語出《禮記·曲禮上》:“臨難毋茍免。”后因以“臨難茍免” 謂遇到危難時茍且偷生。
【臨難鑄兵】 臨到危難時,方才鑄造兵器。比喻平時不作準備,臨時才想辦 法。語出《晏子春秋·雜上二十》:“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後問隊,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西子捧心】 《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 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后因以“西子捧心”謂美女之病態(tài),愈增其妍。
【西方凈土】 佛教語。西方之極樂世界,即佛國。唐李白有《金銀泥畫西方 凈土變相贊》詩。
【西方凈國】 即西方凈土。
【西臺痛哭】 見“西臺痛哭”。
【西臺痛哭】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敗被害。八年后,謝翱與友人登西臺痛哭致 祭,并作《登西臺慟哭記》以記其事。后用以稱亡國之痛。
【西施捧心】 同“西子捧心”。
【西眉南臉】 西施、南威,都是春秋時的美人。后以“西眉南臉”比喻女子 容貌美麗。
【西除東蕩】 到處征剿。形容身經百戰(zhàn)。
【西窗翦燭】 猶言剪燭西窗。指親友聚談。語出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西臺痛哭】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敗被害。八年后,謝翱與友人登西臺痛哭致 祭,并作《登西臺慟哭記》以記其事。后用以稱亡國之痛。
【西贐南琛】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西贐浮玉,南琛沒羽。吳歈越吟, 荊艷楚舞。”后謂四方皆來朝貢為“西贐南琛”。贐,貢物。琛,珍寶。
【西鶼東鰈】 《史記·封禪書》:“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 比翼鳥即鶼;比目魚即鰈。后以“西鶼東鰈”代稱四海珍異之物。
【西顰東效】 西施捧心、東施效顰。比喻以丑陋學美好而愈顯其丑。
【要而言之】 總而言之;簡要說來。
【要而論之】 猶言要而言之。
【要好成歉】 謂好意反而招怨。
【要利盜名】 以不正當手段逐取名利。
【要言不煩】 言論切要簡明。
【要言妙道】 切要而精微的言談理論。
【覆水不收】 見“覆水難收”。
【覆水難收】 《後漢書·何進傳》:“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 宜深思之。”后以“覆水難收”喻事成定局,難以挽回。
【覆公折足】 《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后以“覆公折足”比喻 不勝重任,敗壞公事。
【覆地翻天】 天地轉換了位置。常比喻巨大的變化。
【覆車繼軌】 前面的車翻倒了,后面的車繼續(xù)按舊車轍行進。猶言重蹈覆轍。
【覆雨翻云】 ①比喻玩弄手段,反復無常。②比喻世事變幻莫測。
【覆是為非】 猶言顛倒是非。
【覆前戒後】 前事敗壞,足為后事鑒戒。
【覆鹿尋蕉】 《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 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途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者矣。’”后以“覆鹿尋蕉”比喻恍忽迷離,糊里糊涂或得失無常,一再失利。
【覆鹿遺蕉】 同“覆鹿尋蕉”。
【覆巢破卵】 同“覆巢毀卵”。
【覆巢毀卵】 傾覆其巢,破碎其卵。喻徹底毀滅。
【覆巢萹卵】 見“覆巢毀卵”。
【覆窟傾巢】 喻家室傾毀。
【覆蕉尋鹿】 同“覆鹿尋蕉”。
【覆醬燒薪】 極言著作無價值或不受重視。
【耐人咀嚼】 猶言耐人尋味。
【耐人尋味】 經得起反復體味。形容意味深長。
【至大至剛】 形容人的“浩然之氣”極其廣大堅強。語出《孟子·公孫丑上》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硃熹集注:“至大初無限量;至剛不可屈撓。”
【至公無我】 見“至公無私”。
【至心朝禮】 謂誠心誠意地朝拜禮敬。
【至再至三】 謂反復多次。
【至死不二】 到死也不改變。
【至高無上】 最高;無可再高。
【至理名言】 包含著真理的極精辟的話。
【至圣先師】 孔子的謚號。明世宗嘉靖九年所定。
【至德要道】 最美好的道德和最精要的道理。
【至親骨肉】 指血緣關系最近的親屬。如父母之與子女,以及兄弟姊妹之間, 均可稱為“至親骨肉”。
【至纖至悉】 極其細致周密。
【致之度外】 同“置之度外”。
【致遠任重】 本作“任重致遠”。謂擔負重任而行于遠方。常比喻人的才干 卓越,可任大事。
【虎口扳須】 比喻冒極大的危險。
【虎口拔須】 見“虎口扳須”。
【虎口馀生】 比喻經歷極大的危險,僥幸得生。
【虎子狼孫】 比喻兇暴貪殘的人。
【虎目豕喙】 古人謂貪婪無厭之相。
【虎穴得子】 比喻詩文貼切中肯,且深得其要旨。
【虎穴龍?zhí)丁?/span> 見“虎窟龍?zhí)丁薄?
【虎皮羊質】 語本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比喻外強中干。
【虎步龍行】 形容帝王的儀態(tài)不凡,如龍虎之姿。
【虎尾春冰】 比喻極其危險的境地。
【虎臥龍?zhí)?/span> 形容字勢雄強超逸。語出南朝梁袁昂《評書》:“王右軍書, 字勢雄強,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虎背熊腰】 形容人身體魁梧健壯。
【虎咽狼餐】 見“虎燕狼飡”。
【虎略龍韜】 兵書的代稱。亦指用兵的謀略。
【虎視眈眈】 形容像猛虎一樣兇狠地注視著。
【虎視鷹揚】 謂雄視高翔,甚有威儀。
【虎視鷹瞵】 形容兇狠地注視著,將欲有所攫取。
【虎超龍驤】 比喻群雄奮起,互相角逐。
【虎窟龍?zhí)丁?/span> 比喻極艱險的境地。
【虎踞龍盤】 亦作“虎據龍蟠”。亦作“虎踞龍蟠”。形容地勢極峻峭險要。
【虎踞龍蟠】 見“虎踞龍盤”。
【虎踞鯨吞】 比喻豪強割據和相互兼并。
【虎據龍蟠】 見“虎踞龍盤”。
【虎頭蛇尾】 比喻做事起初聲勢浩大,后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虎頭燕頷】 形容相貌威武。古之相者說是萬里封侯之相。
【虎頭燕額】 見“虎頭燕頷”。
【虎嘯風生】 比喻英雄乘時奮起。
【虎嘯風馳】 謂事物之相互感應。
【虎嘯狼號】 比喻強暴者欲有所掠奪時的叫囂。
【虎嘯龍吟】 形容歌聲雄壯而嘹亮。
【虎擲龍挐】 比喻群雄相爭。
【虎咽狼飡】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虎黨狐儕】 比喻兇惡狡黠之輩。
【虎躍龍驤】 形容威武雄壯。
【虎體元斑】 見“虎體原斑”。
【虎體原斑】 比喻出身高門貴族,富貴本自有,不待外求。
【虎體鹓班】 見“虎體原斑”。
【虎變龍蒸】 謂乘時變化而飛黃騰達。
【虎斗龍爭】 比喻群雄互相爭斗。
【虛無恬惔】 見“虛無恬淡”。
【虛文縟節(jié)】 虛偽的禮數,繁瑣的儀節(jié)。
【虛文縟禮】 同“虛文縟節(jié)”。
【虛心平意】 猶言心平氣和。
【虛心冷氣】 ①情虛膽怯,低聲下氣的樣子。②猶言虛情假意。
【虛生浪死】 謂虛度一生,終老無成。
【虛有其表】 唐中書舍人蕭嵩長大多髯。玄宗欲以蘇颋為相,命嵩起草詔書。 既成,不中玄宗之意,擲其稿于地,曰:“虛有其表耳。”事見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后因稱徒有外表沒有實學為“虛有其表”。
【虛位以待】 空著職位恭候。
【虛往實歸】 無所知而往,有所得而歸。語出《莊子·德充符》:“魯有兀 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
【虛美隱惡】 憑空加以贊美而掩蔽其過錯。
【虛室生白】 謂人能清虛無欲,則道心自生。
【虛晃一槍】 比喻用假象迷惑對方。
【虛堂懸鏡】 明鏡懸于高堂之上,纖微必照。比喻人之心地純正,明察事理。
【虛情假意】 用虛假的情意待人;虛假的情意。
【虛張聲勢】 假裝出盛大的氣勢。
【虛無恬淡】 亦作“虛無恬惔”。清虛淡泊,無所企求。
【虛無縹緲】 形容非常空虛渺茫,不可捉摸。
【虛與委蛇】 語出《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xiāng)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吾與之虛而委蛇。’”成玄英疏:“委蛇,隨順之貌也。至人應物,虛己忘懷,隨順逗機,不執(zhí)宗本。”后因謂假意殷勤、敷衍應酬為“虛與委蛇”。
【虛應故事】 照例應付,敷衍了事。
【虛懷若谷】 《老子》:“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敦兮其 若樸,曠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王弼注:“不德其德,無所懷也。”后因以“虛懷若谷”形容非常虛心,心胸開闊。
【處之夷然】 同“處之泰然”。
【處之怡然】 同“處之泰然”。
【處之泰然】 ①形容對待困難或緊急情況沉著鎮(zhèn)定的樣子。②指對某件事情 毫不關心。
【處之晏然】 同“處之泰然”。
【處之綽然】 謂處于險促的境地而顯得寬綽坦然。
【處心積慮】 謂蓄意已久。
【處安思危】 猶言居安思危。處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要想到可能會出現(xiàn)困難及 危險。
【處堂燕雀】 見“處堂燕鵲”。
【處堂燕鵲】 《藝文類聚》卷九二引《呂氏春秋》:“燕雀處一屋之下,子 母相哺,喣喣然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決,火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將及也。”因以“處堂燕鵲”比喻居安忘危的人。
【號令如山】 謂軍令嚴肅,不容更動。
【號寒啼饑】 因凍餒而號哭。形容極為貧困。語出唐韓愈《進學解》:“冬 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
【蚤入晏出】 猶言蚤朝晏退。蚤,通“早”。
【蚤出夜入】 早晨出門,晚上歸來。謂早夜作息有定時。蚤,通“早”。
【蚤出莫入】 同“蚤出夜入”。
【蚤朝晏退】 謂早出視事,及晚才退。謂勤于政事。蚤,通“早”。
【蚤朝晏罷】 見“蚤朝晏退”。
【蚤興夜寐】 謂提早起身,很晚才睡。形容勤勞。蚤,通“早”。語本《詩 ·衛(wèi)風·氓》:“夙興夜寐。”
【蚤謀先定】 謂遇事預先謀劃決定。蚤,通“早”。
【蚌病生珠】 見“蚌病成珠”。
【蚌病成珠】 《淮南子·說林訓》:“明月之珠,蛖之病而我之利。” 尨,同“蚌”。后遂以“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寫出好文章來。尨,同“蚌”。后遂以“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寫出好文章來。
【蚍蜉撼大木】 見“蚍蜉撼大樹”。
【蚍蜉撼大樹】 螞蟻搖撼大樹。比喻自不量力。
【蚍蜉撼樹】 見“蚍蜉撼大樹”。
【蚍蜉戴盆】 比喻力不能勝。
【蚊虻負山】 比喻力弱者擔重任,難以信任。語本《莊子·應帝王》:“其 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負山也。”
【蚊思負山】 比喻力量雖微卻愿擔起重任。
【蚊過耳】 比喻倏然已過,不足掛懷。
【蛇入鼠出】 比喻行動隱秘。
【蛇毛馬角】 蛇生毛,馬出角,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因以指有名無實 者。
【蛇心佛口】 蛇蝎心,菩薩嘴。形容內心惡毒,口頭仁慈,心口不一。
【蛇灰蚓線】 比喻有相應的線索可循。
【蛇行鼠步】 形容膽小謹慎。
【蛇行鱗潛】 比喻行動極為謹慎隱蔽。
【蛇杯弓影】 見“蛇影杯弓”。
【蛇食鯨吞】 比喻強者并吞弱者。
【蛇神牛鬼】 比喻各色邪惡或各種歪人。
【蛇珠雀環(huán)】 同“蛇雀之報”。
【蛇雀之報】 指大蛇銜明珠、黃雀銜白環(huán)報恩的故事。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 中斷,以藥封之,蛇乃能行,歲余,蛇銜明珠以報之,謂之隋侯珠、明月珠。見《淮南子·覽冥訓》漢高誘注、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十。楊寶幼時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于樹下,為螻蟻所困,寶救之養(yǎng)百余日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以白環(huán)四枚相報,并云當使其子孫潔白,位登三事,有如此環(huán)。見《後漢書·楊震傳》李賢注引《續(xù)齊諧記》。后以“蛇雀之報”為報恩的典故。
【蛇影杯弓】 把酒杯中的弓影當成了蛇。漢應劭《風俗通·怪神》記杜宣飲 酒,見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醫(yī)治不愈;后知為壁上所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晉書·樂廣傳》也有類似的記述。后用“蛇影杯弓”形容因疑慮而引起恐懼。
【蛇盤鬼附】 比喻相互勾結。
【蛇頭蝎尾】 指蛇蝎之毒。蛇之毒在牙咬,蝎螫毒在尾刺,故稱。亦泛指毒 害人的東西。
【蛇螫斷腕】 喻小害能壞大事。
【蛇蟠蚓結】 比喻互相勾結。
【蛙鳴狗吠】 青蛙與狗的鳴叫。比喻拙劣的詩文。
【蛙鳴蚓叫】 青蛙與蚯蚓的鳴叫。比喻淺陋的識見或議論。
【蛙鳴鴟叫】 青蛙鳴,鴟鳥叫。比喻淺陋拙劣的文詞。
【蛙鳴蟬噪】 青蛙鳴,知了叫。比喻眾口喧鬧。
【蛙蟆勝負】 青蛙與蝦蟆斗爭的勝敗。比喻不足介意的榮哀得失。
【蛛游蜩化】 蛛的游網,蟬的蛻變。比喻技藝熟練。
【蛛絲馬跡】 見“蛛絲馬跡”。
【蛛絲馬跡】 蜘蛛的細絲,馬蹄的痕跡。比喻隱約可尋的線索和依稀可辨的 痕跡。痕跡。
【蛟龍失水】 比喻英雄失去憑借。
【蛟龍得水】 ①蛟龍得到了水,就能興云作霧,騰躍太空。《管子·形勢》: “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故曰: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載也。”原比喻人主得民心,即能成其威望,有所作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②比喻解除困厄。
【蛟龍戲水】 比喻刀槍棍棒等武器使得輕松自如,靈活多變。形容武藝精湛 純熟。
【蛟龍擘水】 蛟龍破浪前進。比喻船駛得快。
【蜃樓山市】 即海市蜃樓。
【蜃樓海市】 即海市蜃樓。多借指虛幻夸誕的事物。
【蛾眉曼睩】 形容女子容貌之美。蛾眉,比喻美女的眉毛像蠶蛾眉那樣又 細又彎;曼睩,眼珠轉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