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成語大全(下)之 9 —— 計 12,103

 

 

 

 


相關網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聽天由命】 同“聽天任命”。謂聽任事態(tài)自然發(fā)展變化,不作主觀努力。

【聽天任命】 謂聽憑命運擺布,不作主觀努力。

【聽天安命】 見“聽天由命”。

【聽天委命】 見“聽天任命”。

【聽其自便】 聽憑其任意行動。

【聽其自然】 任憑人或事物自然發(fā)展變化,不加干涉。

【臣心如水】 ①謂為臣者廉潔奉公,心清如水。②用為清靜自如之喻。

【臣門如市】 語出《漢書·鄭崇傳》。喻車馬盈門,謁見奔走者甚多。

【臥不安枕】 見“臥不安席”。

【臥不安席】 睡不安寧。形容心事重重。

【臥冰求鯉】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捍王祥呴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 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事亦見《晉書·王祥傳》。又記王延為繼母叩凌求魚,楚僚為繼母臥冰求魚,故事略同。后遂以“臥冰求鯉”為孝親的典實。亦省作“臥冰”。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 同“臥榻之側,豈容鼾睡”。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同“臥榻之側,豈容鼾睡” 。

【臥榻之側】 床鋪旁邊。比喻距離很近或在自己的管轄范圍之內。

【臥榻之側,豈容酣睡】 見“臥榻之側,豈容鼾睡”。

【臥榻之側,豈容鼾睡】 《類說》卷五三引宋楊億《談苑》:“開寶中王師 圍金陵,李後主遣徐鉉入朝,對於便殿,■述江南事大之禮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謁,非敢拒詔。太祖曰:‘不須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后因用以為典,常喻自己的勢力范圍或利益不容別人侵占。鼾,也寫作“酣”。

【臥榻豈容酣睡】 見“臥榻之側,豈容鼾睡”。

【臥薪嘗膽】 春秋時,越王勾踐戰(zhàn)敗,為吳所執(zhí),既放還,欲報吳仇,苦身 焦思,置膽于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會稽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臥薪事不知所出。后用為刻苦自勵,發(fā)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

【臨川羨魚】 見“臨河羨魚”。

【臨水登山】 游覽山水名勝。亦指長途跋涉。

【臨水樓臺】 猶言近水樓臺。

【臨文不諱】 謂作文時,不須避諱。

【臨危下石】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

【臨危不茍】 見“臨難不茍”。

【臨危不撓】 臨危不屈。形容英勇堅貞。

【臨危不憚】 見“臨危不懼”。

【臨危不懼】 面對危難毫不懼怕。

【臨危不顧】 謂遇到危難毫不顧惜生命。

【臨危制變】 面臨危難時緊急應變。

【臨危受命】 謂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語本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臨危致命】 謂遇到危難肯豁出生命。語本《論語·子張》:“士見危致命, 見得思義。”

【臨危授命】 面對危難時勇于獻身。語出《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 危授命。”

【臨別贈言】 分別時贈送勉勵的話或進忠告。

【臨別贈語】 見“臨別贈言”。

【臨事而懼】 謂遇事謹慎戒懼。語出《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 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臨事制變】 見“臨機制變”。

【臨河欲魚】 同“臨河羨魚”。

【臨河羨魚】 比喻空有愿望,而無實際行動。

【臨河羨魚】 見“臨河羨魚”。

【臨軍對陣】 指戰(zhàn)場上對峙交鋒。

【臨軍對壘】 見“臨軍對陣”。

【臨陣脫逃】 臨作戰(zhàn)時逃跑。亦喻事到臨頭畏縮逃避。

【臨陣磨槍】 到了陣前才磨槍。喻事到臨頭,方作準備。

【臨時抱佛腳】 唐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謂年老 信佛,以求保佑,有臨渴掘井之意。后因稱平時無準備而事急時倉猝張羅為“臨時抱佛腳”。

【臨財不茍】 謂面對錢財不隨便求取,廉潔自好。語出《禮記·曲禮上》: “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

【臨崖失馬】 喻臨到危險不能及時回頭。

【臨崖勒馬】 喻臨危時能及時悔悟回頭。

【臨深履冰】 見“臨深履薄”。

【臨深履尾】 語出《詩·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又《易 ·履》:“履虎尾,咥人,兇。”后以“臨深履尾”喻危險恐懼。

【臨深履薄】 《詩·小雅·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謂面臨深淵,腳踏薄冰。后因以“臨深履薄”喻謹慎戒懼。

【臨渴穿井】 臨到渴時方才鑿井。比喻平時無備,事到臨頭才想辦法。語出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臨渴掘井】 見“臨渴穿井”。

【臨淵結網】 比喻平時不作準備,事到臨頭才采取措施。

【臨淵羨魚】 見“臨河羨魚”。

【臨鋒決敵】 謂面對兵鋒與敵決勝。

【臨敵賣陣】 臨陣殺敵時,逃離戰(zhàn)場。

【臨潼斗寶】 古代故事。其事不見史載,元雜劇中所及,以《臨潼斗寶》較 為完整。內容為春秋時秦穆公設謀邀請十七國諸侯至臨潼赴會,各出傳國之寶比斗,楚伍子胥在會上舉鼎示威,制服秦穆公。后因用以借指夸富斗奢、爭強賭勝的行為。

【臨機立斷】 猶言當機立斷。抓住時機,立刻決斷。

【臨機制勝】 抓住機會,以謀略取勝。

【臨機制變】 猶言臨機應變。

【臨機能斷】 見“臨機立斷”。

【臨機設變】 見“臨機制變”。

【臨機輒斷】 見“臨機立斷”。

【臨機應變】 謂掌握時機靈活地應付變化的情勢。

【臨難不茍】 謂遇到危難不茍且偷生。語本《禮記·曲禮上》:“臨難毋茍 免。”

【臨難不屈】 猶言臨危不懼。

【臨難不恐】 見“臨難不懼”。

【臨難不避】 危難之時不躲避。形容忠直勇敢。

【臨難如歸】 猶言視死如歸。

【臨難不懾】 見“臨難不懼”。

【臨難不懼】 面對危難,毫不恐懼。

【臨難不顧】 見“臨危不顧”。

【臨難茍免】 語出《禮記·曲禮上》:“臨難毋茍免。”后因以“臨難茍免” 謂遇到危難時茍且偷生。

【臨難鑄兵】 臨到危難時,方才鑄造兵器。比喻平時不作準備,臨時才想辦 法。語出《晏子春秋·雜上二十》:“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後問隊,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西子捧心】 《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 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后因以“西子捧心”謂美女之病態(tài),愈增其妍。

【西方凈土】 佛教語。西方之極樂世界,即佛國。唐李白有《金銀泥畫西方 凈土變相贊》詩。

【西方凈國】 即西方凈土。

【西臺痛哭】 見“西臺痛哭”。

【西臺痛哭】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敗被害。八年后,謝翱與友人登西臺痛哭致 祭,并作《登西臺慟哭記》以記其事。后用以稱亡國之痛。

【西施捧心】 同“西子捧心”。

【西眉南臉】 西施、南威,都是春秋時的美人。后以“西眉南臉”比喻女子 容貌美麗。

【西除東蕩】 到處征剿。形容身經百戰(zhàn)。

【西窗翦燭】 猶言剪燭西窗。指親友聚談。語出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西臺痛哭】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敗被害。八年后,謝翱與友人登西臺痛哭致 祭,并作《登西臺慟哭記》以記其事。后用以稱亡國之痛。

【西贐南琛】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西贐浮玉,南琛沒羽。吳歈越吟, 荊艷楚舞。”后謂四方皆來朝貢為“西贐南琛”。贐,貢物。琛,珍寶。

【西鶼東鰈】 《史記·封禪書》:“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 比翼鳥即鶼;比目魚即鰈。后以“西鶼東鰈”代稱四海珍異之物。

【西顰東效】 西施捧心、東施效顰。比喻以丑陋學美好而愈顯其丑。

【要而言之】 總而言之;簡要說來。

【要而論之】 猶言要而言之。

【要好成歉】 謂好意反而招怨。

【要利盜名】 以不正當手段逐取名利。

【要言不煩】 言論切要簡明。

【要言妙道】 切要而精微的言談理論。

【覆水不收】 見“覆水難收”。

【覆水難收】 《後漢書·何進傳》:“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 宜深思之。”后以“覆水難收”喻事成定局,難以挽回。

【覆公折足】 《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后以“覆公折足”比喻 不勝重任,敗壞公事。

【覆地翻天】 天地轉換了位置。常比喻巨大的變化。

【覆車繼軌】 前面的車翻倒了,后面的車繼續(xù)按舊車轍行進。猶言重蹈覆轍。

【覆雨翻云】 ①比喻玩弄手段,反復無常。②比喻世事變幻莫測。

【覆是為非】 猶言顛倒是非。

【覆前戒後】 前事敗壞,足為后事鑒戒。

【覆鹿尋蕉】 《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 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途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者矣。’”后以“覆鹿尋蕉”比喻恍忽迷離,糊里糊涂或得失無常,一再失利。

【覆鹿遺蕉】 同“覆鹿尋蕉”。

【覆巢破卵】 同“覆巢毀卵”。

【覆巢毀卵】 傾覆其巢,破碎其卵。喻徹底毀滅。

【覆巢萹卵】 見“覆巢毀卵”。

【覆窟傾巢】 喻家室傾毀。

【覆蕉尋鹿】 同“覆鹿尋蕉”。

【覆醬燒薪】 極言著作無價值或不受重視。

【耐人咀嚼】 猶言耐人尋味。

【耐人尋味】 經得起反復體味。形容意味深長。

【至大至剛】 形容人的“浩然之氣”極其廣大堅強。語出《孟子·公孫丑上》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硃熹集注:“至大初無限量;至剛不可屈撓。”

【至公無我】 見“至公無私”。

【至心朝禮】 謂誠心誠意地朝拜禮敬。

【至再至三】 謂反復多次。

【至死不二】 到死也不改變。

【至高無上】 最高;無可再高。

【至理名言】 包含著真理的極精辟的話。

【至圣先師】 孔子的謚號。明世宗嘉靖九年所定。

【至德要道】 最美好的道德和最精要的道理。

【至親骨肉】 指血緣關系最近的親屬。如父母之與子女,以及兄弟姊妹之間, 均可稱為“至親骨肉”。

【至纖至悉】 極其細致周密。

【致之度外】 同“置之度外”。

【致遠任重】 本作“任重致遠”。謂擔負重任而行于遠方。常比喻人的才干 卓越,可任大事。

【虎口扳須】 比喻冒極大的危險。

【虎口拔須】 見“虎口扳須”。

【虎口馀生】 比喻經歷極大的危險,僥幸得生。

【虎子狼孫】 比喻兇暴貪殘的人。

【虎目豕喙】 古人謂貪婪無厭之相。

【虎穴得子】 比喻詩文貼切中肯,且深得其要旨。

【虎穴龍?zhí)丁?/span> 見“虎窟龍?zhí)丁薄?

【虎皮羊質】 語本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比喻外強中干。

【虎步龍行】 形容帝王的儀態(tài)不凡,如龍虎之姿。

【虎尾春冰】 比喻極其危險的境地。

【虎臥龍?zhí)?/span> 形容字勢雄強超逸。語出南朝梁袁昂《評書》:“王右軍書, 字勢雄強,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虎背熊腰】 形容人身體魁梧健壯。

【虎咽狼餐】 見“虎燕狼飡”。

【虎略龍韜】 兵書的代稱。亦指用兵的謀略。

【虎視眈眈】 形容像猛虎一樣兇狠地注視著。

【虎視鷹揚】 謂雄視高翔,甚有威儀。

【虎視鷹瞵】 形容兇狠地注視著,將欲有所攫取。

【虎超龍驤】 比喻群雄奮起,互相角逐。

【虎窟龍?zhí)丁?/span> 比喻極艱險的境地。

【虎踞龍盤】 亦作“虎據龍蟠”。亦作“虎踞龍蟠”。形容地勢極峻峭險要。

【虎踞龍蟠】 見“虎踞龍盤”。

【虎踞鯨吞】 比喻豪強割據和相互兼并。

【虎據龍蟠】 見“虎踞龍盤”。

【虎頭蛇尾】 比喻做事起初聲勢浩大,后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虎頭燕頷】 形容相貌威武。古之相者說是萬里封侯之相。

【虎頭燕額】 見“虎頭燕頷”。

【虎嘯風生】 比喻英雄乘時奮起。

【虎嘯風馳】 謂事物之相互感應。

【虎嘯狼號】 比喻強暴者欲有所掠奪時的叫囂。

【虎嘯龍吟】 形容歌聲雄壯而嘹亮。

【虎擲龍挐】 比喻群雄相爭。

【虎咽狼飡】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虎黨狐儕】 比喻兇惡狡黠之輩。

【虎躍龍驤】 形容威武雄壯。

【虎體元斑】 見“虎體原斑”。

【虎體原斑】 比喻出身高門貴族,富貴本自有,不待外求。

【虎體鹓班】 見“虎體原斑”。

【虎變龍蒸】 謂乘時變化而飛黃騰達。

【虎斗龍爭】 比喻群雄互相爭斗。

【虛無恬惔】 見“虛無恬淡”。

【虛文縟節(jié)】 虛偽的禮數,繁瑣的儀節(jié)。

【虛文縟禮】 同“虛文縟節(jié)”。

【虛心平意】 猶言心平氣和。

【虛心冷氣】 ①情虛膽怯,低聲下氣的樣子。②猶言虛情假意。

【虛生浪死】 謂虛度一生,終老無成。

【虛有其表】 唐中書舍人蕭嵩長大多髯。玄宗欲以蘇颋為相,命嵩起草詔書。 既成,不中玄宗之意,擲其稿于地,曰:“虛有其表耳。”事見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后因稱徒有外表沒有實學為“虛有其表”。

【虛位以待】 空著職位恭候。

【虛往實歸】 無所知而往,有所得而歸。語出《莊子·德充符》:“魯有兀 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

【虛美隱惡】 憑空加以贊美而掩蔽其過錯。

【虛室生白】 謂人能清虛無欲,則道心自生。

【虛晃一槍】 比喻用假象迷惑對方。

【虛堂懸鏡】 明鏡懸于高堂之上,纖微必照。比喻人之心地純正,明察事理。

【虛情假意】 用虛假的情意待人;虛假的情意。

【虛張聲勢】 假裝出盛大的氣勢。

【虛無恬淡】 亦作“虛無恬惔”。清虛淡泊,無所企求。

【虛無縹緲】 形容非常空虛渺茫,不可捉摸。

【虛與委蛇】 語出《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xiāng)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吾與之虛而委蛇。’”成玄英疏:“委蛇,隨順之貌也。至人應物,虛己忘懷,隨順逗機,不執(zhí)宗本。”后因謂假意殷勤、敷衍應酬為“虛與委蛇”。

【虛應故事】 照例應付,敷衍了事。

【虛懷若谷】 《老子》:“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敦兮其 若樸,曠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王弼注:“不德其德,無所懷也。”后因以“虛懷若谷”形容非常虛心,心胸開闊。

【處之夷然】 同“處之泰然”。

【處之怡然】 同“處之泰然”。

【處之泰然】 ①形容對待困難或緊急情況沉著鎮(zhèn)定的樣子。②指對某件事情 毫不關心。

【處之晏然】 同“處之泰然”。

【處之綽然】 謂處于險促的境地而顯得寬綽坦然。

【處心積慮】 謂蓄意已久。

【處安思危】 猶言居安思危。處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要想到可能會出現(xiàn)困難及 危險。

【處堂燕雀】 見“處堂燕鵲”。

【處堂燕鵲】 《藝文類聚》卷九二引《呂氏春秋》:“燕雀處一屋之下,子 母相哺,喣喣然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決,火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將及也。”因以“處堂燕鵲”比喻居安忘危的人。

【號令如山】 謂軍令嚴肅,不容更動。

【號寒啼饑】 因凍餒而號哭。形容極為貧困。語出唐韓愈《進學解》:“冬 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

【蚤入晏出】 猶言蚤朝晏退。蚤,通“早”。

【蚤出夜入】 早晨出門,晚上歸來。謂早夜作息有定時。蚤,通“早”。

【蚤出莫入】 同“蚤出夜入”。

【蚤朝晏退】 謂早出視事,及晚才退。謂勤于政事。蚤,通“早”。

【蚤朝晏罷】 見“蚤朝晏退”。

【蚤興夜寐】 謂提早起身,很晚才睡。形容勤勞。蚤,通“早”。語本《詩 ·衛(wèi)風·氓》:“夙興夜寐。”

【蚤謀先定】 謂遇事預先謀劃決定。蚤,通“早”。

【蚌病生珠】 見“蚌病成珠”。

【蚌病成珠】 《淮南子·說林訓》:“明月之珠,蛖之病而我之利。” 尨,同“蚌”。后遂以“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寫出好文章來。尨,同“蚌”。后遂以“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寫出好文章來。

【蚍蜉撼大木】 見“蚍蜉撼大樹”。

【蚍蜉撼大樹】 螞蟻搖撼大樹。比喻自不量力。

【蚍蜉撼樹】 見“蚍蜉撼大樹”。

【蚍蜉戴盆】 比喻力不能勝。

【蚊虻負山】 比喻力弱者擔重任,難以信任。語本《莊子·應帝王》:“其 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負山也。”

【蚊思負山】 比喻力量雖微卻愿擔起重任。

【蚊過耳】 比喻倏然已過,不足掛懷。

【蛇入鼠出】 比喻行動隱秘。

【蛇毛馬角】 蛇生毛,馬出角,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因以指有名無實 者。

【蛇心佛口】 蛇蝎心,菩薩嘴。形容內心惡毒,口頭仁慈,心口不一。

【蛇灰蚓線】 比喻有相應的線索可循。

【蛇行鼠步】 形容膽小謹慎。

【蛇行鱗潛】 比喻行動極為謹慎隱蔽。

【蛇杯弓影】 見“蛇影杯弓”。

【蛇食鯨吞】 比喻強者并吞弱者。

【蛇神牛鬼】 比喻各色邪惡或各種歪人。

【蛇珠雀環(huán)】 同“蛇雀之報”。

【蛇雀之報】 指大蛇銜明珠、黃雀銜白環(huán)報恩的故事。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 中斷,以藥封之,蛇乃能行,歲余,蛇銜明珠以報之,謂之隋侯珠、明月珠。見《淮南子·覽冥訓》漢高誘注、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十。楊寶幼時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于樹下,為螻蟻所困,寶救之養(yǎng)百余日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以白環(huán)四枚相報,并云當使其子孫潔白,位登三事,有如此環(huán)。見《後漢書·楊震傳》李賢注引《續(xù)齊諧記》。后以“蛇雀之報”為報恩的典故。

【蛇影杯弓】 把酒杯中的弓影當成了蛇。漢應劭《風俗通·怪神》記杜宣飲 酒,見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醫(yī)治不愈;后知為壁上所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晉書·樂廣傳》也有類似的記述。后用“蛇影杯弓”形容因疑慮而引起恐懼。

【蛇盤鬼附】 比喻相互勾結。

【蛇頭蝎尾】 指蛇蝎之毒。蛇之毒在牙咬,蝎螫毒在尾刺,故稱。亦泛指毒 害人的東西。

【蛇螫斷腕】 喻小害能壞大事。

【蛇蟠蚓結】 比喻互相勾結。

【蛙鳴狗吠】 青蛙與狗的鳴叫。比喻拙劣的詩文。

【蛙鳴蚓叫】 青蛙與蚯蚓的鳴叫。比喻淺陋的識見或議論。

【蛙鳴鴟叫】 青蛙鳴,鴟鳥叫。比喻淺陋拙劣的文詞。

【蛙鳴蟬噪】 青蛙鳴,知了叫。比喻眾口喧鬧。

【蛙蟆勝負】 青蛙與蝦蟆斗爭的勝敗。比喻不足介意的榮哀得失。

【蛛游蜩化】 蛛的游網,蟬的蛻變。比喻技藝熟練。

【蛛絲馬跡】 見“蛛絲馬跡”。

【蛛絲馬跡】 蜘蛛的細絲,馬蹄的痕跡。比喻隱約可尋的線索和依稀可辨的 痕跡。痕跡。

【蛟龍失水】 比喻英雄失去憑借。

【蛟龍得水】 ①蛟龍得到了水,就能興云作霧,騰躍太空。《管子·形勢》: “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故曰: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載也。”原比喻人主得民心,即能成其威望,有所作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②比喻解除困厄。

【蛟龍戲水】 比喻刀槍棍棒等武器使得輕松自如,靈活多變。形容武藝精湛 純熟。

【蛟龍擘水】 蛟龍破浪前進。比喻船駛得快。

【蜃樓山市】 即海市蜃樓。

【蜃樓海市】 即海市蜃樓。多借指虛幻夸誕的事物。

【蛾眉曼睩】 形容女子容貌之美。蛾眉,比喻美女的眉毛像蠶蛾眉那樣又 細又彎;曼睩,眼珠轉動。

【蛾眉螓首】 彎彎的眉毛,方廣的前額。形容女子容貌的美艷。語本《詩· 衛(wèi)風·碩人》:“螓首蛾眉。”

【蛾附蜂屯】 像螞蟻和蜜蜂一樣聚集。形容紛紜雜亂。

【蛾度虵行】 像螞蟻和蛇那樣爬行。形容山路險陡。

【蜉蝣撼大樹】 比喻自不量力。

【蜂屯烏合】 同“蜂屯蟻聚”。

【蜂屯螘聚】 同“蜂屯蟻聚”。

【蜂屯蟻附】 同“蜂屯蟻聚”。

【蜂屯蟻聚】 形容人群蜂蟻般雜亂地聚集在一起。

【蜂屯蟻雜】 同“蜂屯蟻聚”。

【蜂目豺聲】 眼如胡蜂,聲似豺狼。形容兇惡的面貌和聲音。

【蜂出泉流】 像群蜂傾巢,如泉水涌流。形容一時并作。

【蜂合豕突】 如群蜂聚集,似野豬奔突。比喻眾人雜沓會合,橫沖直撞。

【蜂合蟻聚】 同“蜂屯蟻聚”。

【蜂狂蝶亂】 舊謂男女間行為放蕩。

【蜂附云集】 比喻人眾從各處聚集。

【蜂房蟻穴】 比喻各自占據一方。

【蜂迷蝶猜】 比喻男子對女子的思慕。

【蜂迷蝶戀】 同“蜂狂蝶亂”。

【蜂起云涌】 比喻許多事物相繼興起,聲勢很大。

【蜂扇螘聚】 見“蜂扇蟻聚”。

【蜂扇蟻聚】 蜂翅扇動,螞蟻聚合。比喻人雖眾多但起不了大作用。

【蜂猜蝶覷】 同“蜂迷蝶猜”。

【蜂游蝶舞】 同“蜂狂蝶亂”。

【蜂媒蝶使】 花間飛舞的蜂蝶。比喻為男女雙方居間撮合或傳遞書信的人。

【蜂腰削背】 見“蜂腰猿背”。

【蜂腰猿背】 細腰窄背。形容輕盈俊俏。

【蜂腰鶴膝】 詩律八病中的兩種。蜂腰,指五言詩第二字與第五字同聲,言 兩頭粗中間細,有如蜂腰;一說,指全句皆濁音而中一字清音者,謂之蜂腰。鶴膝,有三種說法:一為五言詩兩聯(lián)中的第五字和第十五字同聲;一為全句中首尾兩字平聲而第三字仄聲;一為全句皆清而中一字濁。

【蜂窠蟻穴】 比喻占據的地方極為窄小,借以對偏安一隅的地方勢力的蔑稱。

【蜂擁蟻屯】 同“蜂屯蟻聚”。

【蜂擁蟻聚】 同“蜂屯蟻聚”。

【蜂營蟻隊】 比喻烏合之眾。

【蜂趨蟻附】 比喻很多人迎合投靠。

【蜂蠆之禍】 指由小毒而引起的大禍。

【蜂蠆有毒】 謂惡物雖小,卻能害人。

【蜂蠆起懷】 比喻禍害侵身。

【蜂識鶯猜】 見“蜂迷蝶猜”。

【蜂攢蟻集】 同“蜂屯蟻聚”。

【蜂攢蟻聚】 同“蜂屯蟻聚”。

【蛻化變質】 謂腐化墮落,起了質的變化。

【蛻故孳新】 猶言去舊生新。

【蜻蜓點水】 ①語出唐杜甫《曲江》詩之二:“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 款款飛。”謂蜻蜓飛行水面產卵,尾部觸水即起。②用以比喻做事膚淺不深入。

【蜚瓦拔木】 形容風力迅猛。

【蜚英騰茂】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蜚英聲,騰茂實。”司馬貞索隱 引胡廣曰:“飛揚英華之聲,騰馳茂盛之實也。”后以“蜚英騰茂”稱人的盛名與實際相符。

【蜚黃騰達】 比喻功名成就之快。

【蜚鳥盡,良弓藏】 比喻大功告成,出力的人就被拋棄。

【蜚蓬之問】 比喻無根據的傳聞。

【蝸名蠅利】 蝸牛角樣的細名,蒼蠅頭般的小利。比喻微不足道的虛名小利。

【蝸角之爭】 同“蝸角斗爭”。

【蝸角蚊睫】 蝸牛的角,蚊子的眼睫毛。形容極為狹小的境地。

【蝸角虛名】 指微不足道的空名。

【蝸角斗爭】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 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后以“蝸角斗爭”比喻因細事而引起爭斗。

【蜘絲馬跡】 猶言蛛絲馬跡。比喻事情發(fā)生后留下的線索和痕跡。

【蜱蜉戴盆】 比喻力不勝任。

【蜩螗沸羹】 《詩·大雅·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后因以“蜩螗 沸羹”形容聲音嘈雜喧鬧,好像蟬噪、水滾、羹沸一樣。常以喻紛擾不寧。

【蜜口劍腹】 猶言口蜜腹劍。謂嘴甜心毒。

【蜜里調油】 蜜和油調在一起。比喻人的感情親密無間。

【蜜里藏刀】 謂外表和善而暗中狠毒。

【蜜語甜言】 為了討人喜歡或哄騙人而說的好聽的話。

【蝶化莊生】 比喻事物的虛幻無常。

【蝶化莊周】 見“蝶化莊生”。

【蝶使蜂媒】 比喻傳遞信息者或男女雙方情愛的媒介。

【蝶怨蛩凄】 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

【蝶粉蜂黃】 唐人宮妝。宋周邦彥《滿江紅》詞:“蝶粉蜂黃都褪了,枕痕 一線紅生肉。”一說蝶翅上的粉屑和蜂身上的黃粉,在交尾后退去。

【蝶意鶯情】 比喻愛戀春色的情意。

【蝶戀蜂狂】 謂留戀繁花似錦的春光。

【蝘蜓嘲龍】 以蝘蜓比作龍,有隨意混雜,貶低一方之意。語出漢揚雄《解 嘲》:“今子乃以鴟梟而笑鳳凰執(zhí)蝘蜓而嘲龍。”

【蝟起雞連】 如蝟毛紛起,雞聲相連。比喻彼此串連,蠢蠢而動。

【蝟結蟻聚】 比喻人眾紛紛集結。

【蝟鋒螗斧】 比喻微弱的力量。

【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比喻面臨危急,當棄小以全大。語本《史記·田儋 列傳》:“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何者?為害於身也。”

【蝮螫解腕】 見“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蝦兵蟹將】 神話中龍王的兵將。常比喻敵人的爪牙、小頭目和嘍羅。

【螓首蛾眉】 如螓之首,如蛾之眉。謂額廣而眉彎。形容女子美麗的容貌。 亦借指美女。

【融洽無間】 融合而沒有隔閡抵觸。

【融液貫通】 猶言融會貫通。

【融匯貫通】 同“融會貫通”。

【融會通浹】 同“融會貫通”。

【融會貫通】 ①謂把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參合在一起,從而得到全面透徹的 理解。②融合無隔閡。

【融釋貫通】 同“融會貫通”。

【螭鬽魍魎】 見“螭魅罔兩”。

【螭魅罔兩】 亦作“螭魅魍魎”。亦作“螭鬽魍魎”。傳說中川澤山林的 妖怪。后用以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螭,通“魑”。

【螭魅魍魎】 見“螭魅罔兩”。

【螭盤虎踞】 猶虎踞龍盤。

【螢窗雪案】 《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 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后遂以“螢窗雪案”為勤學苦讀之典。

【螢燈雪屋】 同“螢窗雪案”。

【螫手解腕】 《史記·田儋列傳》:“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何者? 為害於身也。”《三國志·魏志·陳泰傳》:“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后以“螫手解腕”比喻為了顧全大局而忍痛犧牲局部。

【螳螂之衛(wèi)】 比喻微弱的兵備。

【螳螂奮臂】 猶螳臂當車。

【螳螂拒轍】 猶螳臂當車。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語本《莊子·山木》:“莊周游乎雕陵之樊,睹一 異鵲……蹇裳躩步,執(zhí)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廕而忘其身,螳螂執(zhí)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螳螂一心捉蟬,不知黃雀在后正打算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見眼前利益而不顧后患。

【螳螂黃雀】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略語。

【螳臂扼轍】 猶螳臂當車。

【螳臂當車】 《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 知其不勝任也。”《韓詩外傳》卷八:“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御曰:‘此螳螂也。其為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后以“螳臂當車”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敗。

【螳臂當轍】 同“螳臂當車”。

【螳臂擋車】 同“螳臂當車”。

【螽羽詵詵】 《詩·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孔穎達疏:“此以螽斯之多,喻后妃之子。而言羽者,螽斯羽蟲,故舉羽以言多也。”后因以“螽羽詵詵”比喻夫婦和睦,子孫眾多。

【螽斯振羽】 語本《詩·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 振兮。”后以“螽斯振羽”謂子孫眾多。

【蟲言鳥跡】 上古的語言文字。借指上古時期。

【蟲沙猿鶴】 《藝文類聚》卷九十引晉葛洪《抱樸子》:“周穆王南征,一 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后因以“蟲沙猿鶴”稱戰(zhàn)死的將卒。

【蟲書鳥跡】 指古代的鳥蟲書。借指變化莫測、難以辨認的書體。

【蟲書鳥篆】 鳥蟲書。比喻無法認讀的字,借指外國文字。

【蟲葉成字】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昭帝時,上林苑中大柳樹斷仆地, 一朝起立,生枝葉,有蟲食其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已立’。”病已,漢宣帝名。后以“蟲葉成字”指稱讖緯。

【蟲鳴螽躍】 《詩·召南·草蟲》:“喓喓草蟲,趯趯阜螽。”鄭玄注: “草蟲鳴,阜螽躍而從之。”后因以“蟲鳴螽躍”比喻固有的自然規(guī)律。

【蟲臂拒轍】 猶言螳臂擋車。比喻以小敵大,力量懸殊。

【蟲臂鼠肝】 意謂造物賦形,變化無定,人亦可以成為微不足道的蟲臂鼠肝。 只有隨緣而化,才能所遇皆適。語本《莊子·大宗師》:“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成玄英疏:“嘆彼大造,弘普無私,偶爾為人,忽然返化。不知方外適往何道,變作何物。將汝五藏為鼠之肝,或化四支為蟲之臂。任化而往,所遇皆適也。”

【蟬衫麟帶】 薄絹制的衣衫,有文采的衣帶。指飄逸華美的服裝。

【蟬喘雷乾】 蟬喘息,無雷聲。形容酷熱干旱。

【蟬蛻蛇解】 ①如蟬脫殼,如龍蛇換皮。比喻解脫而進入更高境界。②后世 道教多以指羽化成仙。

【蟬蛻龍變】 猶言蟬蛻蛇解。

【蟬腹腸】 蟬飲露而腹空,龜耐饑而腸細。比喻窮困的處境。

【蟬緌蟹匡】 《禮記·檀弓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衰(缞)者,聞子 皋將為成宰,遂為衰。成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子皋為之衰。’”后以“蟬緌蟹匡”比喻事物間互相矛盾。

【蟬聯(lián)往復】 不斷重演。

【蟬聯(lián)蠶緒】 比喻連續(xù)相承。

【蟬翼為重,千鈞為輕】 輕重倒置。比喻是非混淆,善惡不明。

【蟠天際地】 謂從天到地無所不在。亦用以形容氣勢博大。語本《莊子·刻 意》:“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成玄英疏:“下蟠薄於厚地,上際逮於玄天。”

【蟠木朽株】 盤曲之木,朽爛之根。比喻無用之材。株,樹根。

【蟠青叢翠】 形容樹木茂盛青蒼。

【蟠委錯■】 回旋展轉,無上下左右之狀。

【蟠屈繚糾】 彎曲纏繞。

【蟠根錯節(jié)】 猶言盤根錯節(jié)。樹木根節(jié)盤繞交錯。比喻事情繁難復雜。

【蟠結根據】 盤據勾結。

【蟠據固結】 謂牢牢地盤踞。

【蟠龍臥虎】 見“蟠龍踞虎”。

【蟠龍踞虎】 猶言龍蟠虎踞。像盤繞著的蛟龍,像蹲臥著的猛虎。形容地勢 雄偉險要。

【蠖屈不伸】 如尺蠖之屈而不伸。喻人不得志。

【蠖屈鼠伏】 形容卑躬屈膝向人討好的樣子。

【蠖屈蝸潛】 如尺蠖之屈步,如蝸牛之潛居。極言房屋低矮窄小。

【蠖屈螭盤】 屈曲盤旋貌。

【蠅名蝸利】 蒼蠅頭般的微名,蝸牛角樣的小利。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蠅飛蟻聚】 比喻人眾多雜沓,聚集一處。

【蠅集蟻附】 猶言蠅營蟻聚。

【蠅隨驥尾】 蒼蠅附隨在騏驥的尾巴上,便可騰飛千里。比喻依附于賢能或 有名望者,必能得益。語出《後漢書·隗囂傳》:“數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讬驥尾,得以絕群。”李賢注:“張敞書曰:‘蒼蠅之飛,不過十步;自讬騏驥之尾,仍騰千里之路。’”

【蠅頭小利】 見“蠅頭微利”。

【蠅頭微利】 喻指微小的利益。

【蠅頭蝸角】 蒼蠅頭,蝸牛角。比喻微小的名利。

【蠅營狗茍】 ①像蒼蠅一樣到處鉆營,像狗一樣茍且求活。比喻為追求名利, 不顧廉恥,不擇手段。②借指無恥之徒。

【蠅營鼠窺】 像蠅一樣營營往來,像鼠一樣四下窺伺。比喻到處鉆營,貪婪 無恥。

【蠅營蟻附】 見“蠅營蟻聚”。

【蠅營蟻聚】 像蒼蠅樣往來飛逐,像螞蟻般紛紛聚集。比喻不顧廉恥,趨炎 附勢,到處鉆營。

【蠅聲蚓竅】 猶言蠅聲蛙噪。

【蠅聲蛙噪】 蒼蠅、青蛙無休止地叫。比喻低劣的、無病呻吟的詩文。

【蠅糞點玉】 比喻完美的事物遭到玷污或正直的人遭到讒人的誹謗誣蔑。唐 陳子昂有《宴胡楚真禁所》詩云:“青蠅一相點,白璧遂成冤。”

【蠅攢蟻附】 猶言蠅營蟻聚。

【蠅攢蟻聚】 見“蠅飛蟻聚”。

【蟾宮折桂】 《晉書·郤詵傳》:“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 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相傳蟾宮中有桂樹,唐以來牽合兩事,遂以“蟾宮折桂”謂科舉應試及第。

【蟾宮扳桂】 見“蟾宮折桂”。

【蟻穴自封】 比喻以區(qū)區(qū)之地方自主獨立。

【蟻穴潰堤】 比喻因細微不慎而釀成大禍。語出《韓非子·喻老》:“千丈 之隄,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蠙之煙焚。”

【蟻穴壞堤】 見“蟻穴潰堤”。

【蟻附蜂屯】 同“蟻萃螽集”。

【蟻附蠅集】 形容趨附者之多。

【蟻萃螽集】 像螞蟻、螽斯一般集聚。比喻集結者之眾多。

【蟻集蜂攢】 同“蟻萃螽集”。

【蟻聚蜂屯】 同“蟻萃螽集”。

【蟻聚蜂攢】 同“蟻萃螽集”。

【蟻潰鼠駭】 形容敵軍驚駭潰逃。

【蟻擁蜂攢】 同“蟻萃螽集”。

【蟻膻鼠腐】 蟻集腥膻,鼠甘腐物。比喻趨炎附勢、追逐名利。

【蟻斗蝸爭】 比喻微末的爭斗。

【繭絲牛毛】 如蠶絲,如牛毛。比喻細密繁多。

【蠢動含靈】 猶言一切眾生。

【蠢蠢思動】 同“蠢蠢欲動”。

【蠢蠢欲動】 ①像蟲豸一樣蠕蠕爬動。②謂準備擾動為亂。

【蠡酌管闚】 用瓢量海水,從竹管里看天。比喻見識淺薄,對事物的觀察和 了解很片面。

【蠡測管窺】 見“蠡酌管闚”。

【蠱心喪志】 迷惑心神,喪失意志。

【蠱惑人心】 毒害、迷惑人心。

【蠹民梗政】 侵害人民,阻撓政令。

【蠹居棋處】 如蟲深居,如棋密布。喻壞人隱蔽很深,散布很廣。

【蠹政病民】 同“蠹國害民”。

【蠹政害民】 同“蠹國害民”。

【蠹國耗民】 同“蠹國害民”。

【蠹國病民】 同“蠹國害民”。

【蠹國害民】 危害國家和人民。

【蠹國殘民】 同“蠹國害民”。

【蠹國嚼民】 同“蠹國害民”。

【蠹簡遺編】 泛指殘存的書籍。

【蠶食鯨吞】 像蠶食桑葉,鯨吞食物。比喻侵占并吞。

【蠶績蟹匡】 《禮記·檀弓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衰者,聞子■將為 成宰,遂為衰。成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子■為之衰。’”鄭玄注:“蚩兄死者,言其衰之不為兄死。如蟹有匡,蟬有緌;不為蠶之績,范之冠也。”謂養(yǎng)蠶吐絲要筐,蟹殼似筐而與蠶筐無關。用以比喻弟弟雖穿孝而不是為了哥哥。后因以“蠶績蟹匡”比喻名不副實。

【蠶叢鳥道】 指險絕的山路。

【蠻不在乎】 猶言滿不在乎。不放在心上;不當一回事。

【蠻不講理】 蠻橫,不講道理。

【蠻風瘴雨】 同“蠻煙瘴雨”。

【蠻云蜑雨】 同“蠻煙瘴雨”。

【蠻云瘴雨】 同“蠻煙瘴雨”。

【蠻箋象管】 見“蠻箋象管”。

【蠻睫螳輪】 用《莊子·則陽》蠻居蝸角、《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蟲巢 蚊睫、《莊子·人間世》螳臂當車等寓言故事。比喻幺麼小丑。

【蠻煙瘴雨】 指蠻荒地區(qū)的煙雨瘴氣。亦指蠻荒地區(qū)。

【蠻煙瘴霧】 同“蠻煙瘴雨”。

【蠻歌獠語】 南方少數民族的歌聲和講話聲。

【蠻箋象管】 高麗或蜀地所產的紙與象牙管的筆。泛指名貴的紙筆。

【罔知所措】 不知該怎么辦。

【置之不理】 擱之一旁,不加理睬。

【置之不問】 擱在一邊,不予過問。

【置之不論】 擱在一旁,不予理論。

【置之不顧】 擱在一旁,不予理會。

【置之弗論】 見“置之不論”。

【置之死地而後生】 謂置于不戰(zhàn)則死的境地,然后方能奮勇戰(zhàn)斗,取勝得生。 語本《孫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置之度外】 擱在忖度之外。即不放在心上。語出《後漢書·隗囂傳》:“ 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

【置之高閣】 比喻棄置一旁,不睬不用。

【置水之清】 見“置水之情”。

【置水之情】 《後漢書·龐參傳》:“參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節(jié), 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主簿白以為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后以“置水之情”表示人民對官吏公正清廉的期望。

【置水不漏】 猶滴水不漏。形容說理嚴密,毫無錯漏。

【置身事外】 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形容對事情漠不關心或推卸責任。

【置若罔聞】 放在一邊,好像沒有聽見似的。指不去過問或不予關心。

【置棋不定】 弈棋時不知如何下子。比喻臨事猶豫不決。

【置諸度外】 見“置之度外”。

【置諸高閣】 見“置之高閣”。

【置錐之地】 安放錐子的地方。比喻極狹小的地方。亦比喻賴以安身立命之 地。

【罪人不帑】 見“罪人不孥”。

【罪人不孥】 謂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罪大惡極】 罪惡大到極點。

【罪不容誅】 謂罪大惡極,處死猶不足抵償。

【罪不勝誅】 猶言罪不容誅。

【罪有應得】 謂懲處與所犯罪行相當。

【罪逆深重】 見“罪孽深重”。

【罪惡如山】 形容罪惡極多且重,猶如山積。

【罪惡昭著】 罪惡非常明顯。

【罪惡貫盈】 猶言惡貫滿盈。語本《書·泰誓上》:“商罪貫盈,天命誅之。”

【罪惡滔天】 喻罪惡極大。

【罪當萬死】 見“罪該萬死”。

【罪魁禍首】 犯罪肇禍的為首者。

【罪該萬死】 本作“罪當萬死”。形容罪惡極大。

【罪應萬死】 同“罪該萬死”。

【罪孽深重】 謂罪惡極重。

【蜀犬吠日】 蜀郡多霧,不常見日,每逢日出,狗皆疑而驚叫。語本唐柳宗 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后常以“蜀犬吠日”比喻少見多怪。

【蜀錦吳綾】 比喻(聲名)高貴。

【罰一勸百】 處罰一人而勸戒眾人。

【罷於奔命】 原謂因受命到處奔走而精疲力盡。后以指忙于奔走應付,非常 疲勞。

【羅之一目】 網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體中才能起其作用;脫離了整體,局 部便不起作用。

【羅紋結角】 猶言布滿四周角落。

【羅掘一空】 謂搜索罄盡。

【羅雀掘鼠】 ①謂糧盡而張網捕雀、挖洞捉鼠以充饑。②比喻想盡辦法籌措 財物。

【羅鉗吉網】 《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四載》:“李林甫欲除不附己者,重 用酷吏羅希奭、吉溫,二人皆隨林甫所欲深淺,鍛煉成獄,無能自脫者,時人謂之‘羅鉗吉網’。”后即以“羅鉗吉網”指酷虐誣陷。

【肉山酒海】 語本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原舉泰山以為肉,傾東海 以為酒。”后以“肉山酒海”極言酒肉飲食之豐。

【肉山脯林】 積肉如山,列脯如林。形容窮奢極侈。

【肉朋酒友】 猶言酒肉朋友。指在一起吃喝玩樂的朋友。

【肉食者鄙】 謂居高位、享厚祿的人眼光狹陋短淺。

【肉飛眉舞】 猶言眉飛色舞。形容高興喜悅的神態(tài)。

【肉袒面縛】 去衣露體,縛手于背,以示降服順從。

【肉袒牽羊】 露體牽羊,以示降服順從。

【肉眼凡夫】 猶凡人。謂目光短淺的凡俗之人。

【肉眼凡胎】 見“肉眼凡夫”。

【肉眼愚眉】 比喻見識淺陋。

【肉跳心驚】 形容擔心禍患臨頭,非常害怕。

【肉跳神驚】 同“肉跳心驚”。

【肉薄骨并】 肉與肉相迫,骨與骨相并。比喻慘烈的肉搏戰(zhàn)。

【肉顫心驚】 同“肉跳心驚”。

【缺口鑷子】 鑷子用以拔毛,缺口鑷子則不能。故用以比喻一毛不拔的吝嗇 鬼。

【缺吃少穿】 謂衣食困乏。

【缺吃短穿】 見“缺吃少穿”。

【瓶沈簪折】 謂瓶沉水底難覓,簪斷難續(xù)。比喻男女分離、恩情中斷。

【瓶竭罍恥】 語本《詩·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維罍之恥。”罍、瓶 皆盛水器,罍大而瓶小。罍有水而瓶已空,謂不能分多予寡。后多用以指因未能盡職而心懷愧疚。亦用以比喻與彼方關系密切,若不救助,深以為恥。

【瓶罍之恥】 見“瓶竭罍恥”。

【罄山采木】 把山上的樹木全部采光。比喻殘酷剝削。

【罄竹難書】 極言事實之多,難以盡載。常指罪惡。《舊唐書·李密傳》載: 密作書移郡縣,數隋煬帝十罪,且曰:“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罄竹難窮】 猶言罄竹難書。

【罄筆難書】 猶言罄竹難書。

【舌敝脣枯】 見“舌敝脣焦”。

【舌敝脣焦】 謂說話過多,致使舌疲脣干。形容費盡口舌。

【舌劍脣槍】 謂能言善辯,言辭犀利。

【舌劍脣鎗】 見“舌劍脣槍”。

【舍己成人】 犧牲自己利益,成全別人。

【舍己蕓人】 《孟子·盡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 而所以自任者輕。”趙岐注:“蕓,治也;田以喻身。舍身不治,而欲責人治,是求人太重,自任太輕。”后以“舍己蕓人”指看重別人,輕視自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版權所有 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湾仔区| 黎城县| 新和县| 汉沽区| 澜沧| 万载县| 齐河县| 周宁县| 大邑县| 聂拉木县| 丰台区| 彭泽县| 吉木萨尔县| 泽普县| 炎陵县| 阳城县| 柯坪县| 郧西县| 宁海县| 九寨沟县| 乌兰浩特市| 枣强县| 凤庆县| 宾阳县| 裕民县| 贵德县| 利辛县| 安平县| 吉林省| 广丰县| 海阳市| 伊金霍洛旗| 凤台县| 个旧市| 交口县| 邢台县| 博兴县| 如皋市| 宜宾市| 新乡市|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