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小節】 謂待人處世不拘泥于小事。后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不拘形跡】 形容言談舉止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不拘細行】 不拘小節。
【不拘細節】 不拘小節。
【不茍言笑】 《禮記·曲禮上》:“不茍訾,不茍笑。”后以“不茍言笑” 謂態度莊重。
【不直一文】 同“不直一錢”。
【不直一錢】 亦作“不值一錢”。鄙視之詞,猶言毫無價值。比喻無能或品 格卑下。
【不事邊幅】 不修邊幅。
【不奈之何】 無可奈何,無法可想。
【不明不白】 ①暖昧,不能公開。②猶言無緣無故。
【不易之論】 不可改變的定論。
【不知凡幾】 不知道有多少,表示同類的人或事物很多。
【不知不覺】 不經意,無意之間。
【不知甘苦】 ①不知道甜味與苦味。②指對事情的艱難缺乏體會。
【不知死活】 謂不知利害,冒昧從事。
【不知好歹】 不辨好壞。也指不能領會別人的好意。
【不知利害】 《莊子·齊物論》:“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 利害乎?’”謂不知何者為利,何者為害。今語“不知利害”出此。
【不知所云】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作“不知所言”。本為謙詞,謂自己思緒紊亂,不知道說了些什么。今泛指言語混亂或空洞。
【不知所以】 不明白什么原因。
【不知所可】 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不知所出】 ①不知道從哪里來的。②不知道該怎么辦。
【不知所厝】 同“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 語本《論語·子路》:“則民無所措手足。”形容不知道該怎 么辦才好。
【不知所錯】 同“不知所措”。
【不知起倒】 不知利害,不知高低。
【不知高下】 謂說話做事不知輕重。
【不知高低】 ①猶言不管好歹。②謂說話或做事不知輕重。③不知究竟,不 明內情。
【不知疼癢】 見“不知痛癢”。
【不知進退】 形容魯莽,言語行動沒有分寸。
【不知深淺】 ①不明白水的深淺的程度。②常用以比喻說話或做事沒有分寸。
【不知就里】 不了解內情。
【不知痛癢】 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
【不知輕重】 謂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不知寢食】 猶言廢寢忘食。形容異常專心、努力。
【不知頭腦】 猶不知所措。
【不知顛倒】 猶言不曉事。
【不卑不亢】 同“不亢不卑”。
【不念舊惡】 不記過去的仇怨。
【不服水土】 不能適應某地的氣侯、飲食等。
【不咎既往】 語出《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謂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不治之癥】 治不好的病,絕癥。
【不郎不秀】 ①明代俗語。猶言不高不下。②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參 見“不稂不莠”。
【不衫不履】 衣著不整齊。形容性情灑脫,不拘小節。
【不屈不撓】 形容頑強斗爭,在敵人或困難面前不屈服,不低頭。語本《漢 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不詘。”
【不按君臣】 中醫處方,以君臣相配為原則。君是主藥,臣是輔藥。不按君 臣,就是違反藥理,胡亂用藥。引申為使用毒藥的隱語。
【不甚了了】 ①不大明白事理。②泛指不大清楚。
【不相上下】 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不相為謀】 不互相商議。
【不咸不淡】 ①平平淡淡;普普通通。②指冷言嘲笑。
【不省人事】 昏迷過去,失去知覺。
【不便水土】 同“不服水土”。
【不修小節】 同“不拘小節”。
【不修邊幅】 亦作“不脩邊幅”。《後漢書·馬援傳》:“公孫不吐哺走迎 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李賢注:“言若布帛脩整其邊幅也。”后形容不講究服飾、儀表為不修邊幅。
【不追既往】 見“不咎既往”。
【不食周粟】 《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 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后以“不食周粟”謂清白守節。
【不食煙火】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絕粒卻谷,不吃世間煙火物。② 謂詩文立意高超,言詞清麗,不同凡俗。
【不急之務】 無關緊要的事情;不急于做的事情。
【不計其數】 無法計算數目。形容很多。
【不染一塵】 同“一塵不染”。形容清高廉潔。
【不矜細行】 不注重小事小節。
【不約而同】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 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后以“不約而同”謂沒有經過商量或約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動完全一致。
【不恥下問】 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認為有失體面。
【不根之談】 沒有根據的話。
【不速之客】 沒有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
【不辱使命】 謂不辜負別人的差使。
【不破不立】 謂舊的不破除,新的就不能建立起來。
【不時之須】 不時之需。謂隨時的、不是預定時間的需要。
【不逞之徒】 《左傳·襄公十年》:“司馬、堵氏、侯氏、子師氏皆喪田焉。 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后因稱犯法為非的人為不逞之徒。
【不值一笑】 比喻毫無價值。
【不值一錢】 見“不直一錢”。
【不脩邊幅】 見“不修邊幅”。
【不倫不類】 既不象這一類,也不象那一類。形容不成樣子或不規范。
【不涼不酸】 方言。形容態度冷漠。
【不容分說】 不允許分辯陳說。
【不容置疑】 不容許有什么懷疑。
【不祧之宗】 見“不祧之祖”。
【不祧之祖】 不遷入祧廟的祖先,一般指創業之祖。常用以比喻創立某種事 業永遠受到尊崇的人。
【不屑一顧】 形容對某事物異常鄙視,認為不值得一看。
【不陰不陽】 比喻態度暖昧不明。
【不能自拔】 自己無法擺脫。
【不務正業】 謂不從事正當的營生或職業。也指丟下本職工作不做,而去搞 其他事情。
【不教而誅】 事先不進行教育,就加以懲罰。語本《論語·堯曰》:“不教 而殺謂之虐。”
【不乾不凈】 ①指粗俗,下流。②淫亂的婉詞。
【不爽累黍】 見“不失黍絫”。
【不爽毫發】 沒有一點差錯。
【不過爾爾】 不過如此而已。
【不動聲色】 ①不說話,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態鎮靜。②形容輕易,不費氣 力。
【不做不休】 謂事情既然開了頭,就索性干到底。
【不偢不倸】 ①猶不理不睬。②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
【不偏不倚】 ①《禮記·中庸》宋硃熹題解:“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之名。”原謂中庸之道適得其中而無偏頗之弊,后常用于指不偏袒任何一方。②指位置準確,沒有偏差。
【不偏不黨】 形容公正,不偏袒。
【不假思索】 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
【不得而知】 無從知道。
【不得其所】 ①《穀梁傳·成公八年》:“媵,淺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 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盡其事也。”范寧注:“不得其所,謂災死也。”本指未得善終,后謂沒有得到適當的安頓。②不能達到目的。
【不得要領】 沒有簽訂盟約或達成協議。語出《史記·大宛列傳》:“騫從 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司馬貞索隱引李奇云:“要領,要契也。”
【不得要領】 ①沒有抓住關鍵或要點。②引伸為說話或行為同正題無關。
【不得開交】 同“不可開交”。
【不脛而走】 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踁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況賢者之有足乎?“踁,同“脛”,小腿。后以“不脛而走”形容事物傳布迅速,風行一時。
【不著疼熱】 猶言無關痛癢。
【不情之請】 不合情理的請求。提出請求時用的套語。
【不問不聞】 不問也不聽。形容因某種原因對周圍事物很淡漠。
【不問皁白】 同“不分皁白”。
【不習水土】 見“不服水土”。
【不習地土】 見“不服水土”。
【不堪一擊】 經不起一次打擊。形容十分脆弱。
【不堪入目】 形容行為卑鄙或東西粗劣,不值得一看。
【不堪入耳】 形容言語十分粗野難聽。
【不堪回首】 謂不忍心回憶過去。
【不堪造就】 謂沒有培養前途。
【不堪設想】 不能想象。指事情會發展到很危險的地步。
【不揣冒昧】 自謙之詞。謂不自量,魯莽無知。
【不揪不扌采】 不理睬。
【不壹而三】 再三;多次。
【不壹而足】 見“不一而足”。
【不期而同】 不約而同。
【不期而遇】 同“不期而會”。
【不期而然】 見“不期然而然”。
【不期而會】 ①未經約定而意外地遇見。②未經約定而自動聚集。
【不欺屋漏】 同“不愧屋漏”。
【不欺暗室】 亦作“不欺闇室”。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靈公與 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廢禮,是以知之。’公使視之,果伯玉也。”后因以“不欺暗室”謂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不欺闇室】 見“不欺暗室”。
【不落俗套】 不因襲陳舊的格式。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比喻有獨創風格。
【不落邊際】 同“不著邊際”。
【不稂不莠】 《詩·小雅·大田》:“既堅既好,不稂不莠。”硃熹集傳: “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本謂田中沒有野草。后以喻不成材或沒出息。
【不遑枚舉】 猶不勝枚舉。
【不遑暇食】 沒有時間吃飯。形容工作緊張、辛勤。《書·無逸》:“自朝 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孔穎達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衤復語。猶云‘艱難’也。”一說,沒有閑暇時間從容地吃飯。
【不復堪命】 無法再活下去。
【不為已甚】 《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硃熹集注:“已, 猶太也。楊氏曰:‘言圣人所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后以“不為已甚”謂不做過分的事,適可而止。
【不勝其煩】 煩瑣得使人受不了。
【不勝枚舉】 無法一一全舉出來,形容為數極多。
【不勝桮杓】 謂酒量有限,不能再飲。桮杓,酒具,借指飲酒。
【不痛不癢】 ①比喻不中肯,未觸及要害,或不能徹底解決問題。②猶言麻 木不仁。
【不勞而成】 不須勞苦就能有成就。
【不勞而獲】 自己不勞動而占有別人勞動的成果。
【不測之罪】 指大罪,死罪。
【不測之憂】 意外的禍患。
【不慌不忙】 從容不迫。
【不愧屋漏】 《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毛傳:“ 西北隅謂之屋漏。”鄭玄箋:“屋,小帳也;漏,隱也。”原謂獨處于室時,亦慎守善德,使無愧于心。后轉謂心地光明,在幽暗之處也不起邪念、做壞事。
【不寒而栗】 不冷而發抖。形容極為恐懼。
【不寒而栗】 同“不寒而栗”。
【不間不界】 不尷不尬。左右為難,不好處理。
【不費之惠】 白白得到的好處。
【不違農時】 不誤耕作季節。
【不媿下學】 猶言不恥下問。
【不登大雅】 見“不登大雅之堂”。
【不絕如帶】 同“不絕如線”。
【不絕如線】 亦作“不絕如縷”。①形容局勢危急,象差點兒就要斷掉的線 一樣。②形容子孫衰落或后繼者稀少。③形容聲音或思緒微弱。
【不絕如發】 同“不絕如線”。
【不絕如縷】 見“不絕如線”。
【不絕若線】 見“不絕如線”。
【不勤而獲】 不勞而獲。
【不禁不由】 不由自主。
【不虞之譽】 意想不到的贊揚。
【不置可否】 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對。
【不傷脾胃】 比喻無關痛癢。
【不解之緣】 指難以解除的密切關系。
【不義之財】 不應得的或來路不正的錢財。
【不經之語】 同“不經之談”。
【不經之說】 同“不經之談”。
【不經之談】 荒誕或沒有根據的話。
【不蔓不支】 見“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蓮莖直 而無分枝蔓生,后用以比喻言談或文章簡潔明快,不拖泥帶水。
【不厭其詳】 不嫌詳細。
【不厭其煩】 不嫌煩瑣;不嫌麻煩。
【不厭其繁】 同“不厭其煩”。
【不瞅不睬】 猶言不理睬。
【不舞之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 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鶴”喻名不副實。
【不僧不俗】 猶言不三不四,不倫不類。
【不寧唯是】 不僅如此。
【不聞不問】 ①不聽也不問。②謂不關心,不過問。
【不撓不折】 不彎曲,不屈服。形容節操剛正,意志堅強。
【不撓不屈】 同“不屈不撓”。
【不遷之廟】 古代不遷入祧廟合祭而單獨進行祭祀的帝王家廟。
【不賞之功】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 者不賞。”后以“不賞之功”極言功大。
【不遺巨細】 連極細小處也不放過。
【不遺馀力】 謂毫無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不廢江河】 唐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 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后以“不廢江河”贊揚作家或其著作流傳不朽。
【不擇手段】 為了達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來。
【不擇生冷】 猶言不擇手段。
【不曉世務】 同“不識時務”。
【不學無術】 《漢書·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亡術,闇於大理。”亡,通 “無”。本謂霍光不能學古,故所行不合于道術。后用以泛指缺乏學問、本領。
【不學無識】 沒有學問,缺乏見識。
【不謀而合】 沒有經過商量而見解一致。
【不謀同辭】 事前沒有商量而意見完全一致。
【不諱之門】 猶不諱之路。
【不諱之朝】 可直言不諱的朝代。謂政治清明之世。
【不諱之路】 謂忠言直諫之路。
【不辨菽麥】 形容愚昧無知。今亦指脫離生產實踐,缺乏實際知識。
【不辨菽粟】 猶不辨菽麥。粟,小米。
【不避水火】 見“不避湯火”。
【不避斧鉞】 謂不怕殺頭。斧鉞,古代用以殺人的武器。鉞,形似斧而大。 語出《漢書·趙充國傳》:“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誅,昧死陳愚,唯陛下省察。”
【不避湯火】 指不畏兇險。
【不聲不吭】 同“不聲不響”。
【不聲不氣】 見“不聲不響”。
【不聲不響】 不說話;不出聲。
【不磷不緇】 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堅貞高潔的品質,不因外界影響而有所 改變。語本《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至堅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污。”
【不尷不尬】 亦作“不猧不魀”。①猶言不明不白。②指人行為不正。 ③指處境困難。④指神色、態度不自然。
【不手藥】 ①使手不凍裂的藥。②比喻微才薄技。
【不翼而飛】 ①形容運行或傳播迅速。語本《管子·戒》:“無翼而飛者, 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②比喻東西突然消失。
【不瞽不聾】 見“不癡不聾”。
【不豐不殺】 不奢不儉,多少合宜。
【不豐不儉】 見“不豐不殺”。
【不斷如帶】 猶不絕如縷。
【不贊一詞】 《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 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原謂文章寫得很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后用為一言不發之意。
【不識一丁】 不識一個字。形容人不識字或文化水平低。
【不識之無】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 下,有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后以“不識之無”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不識不知】 ①謂不識古今。形容古代民風淳樸。②猶不知不覺。
【不識好歹】 不知好壞。謂愚蠢,缺乏識別能力。
【不識局面】 猶不識時務。
【不識東家】 “不識東家丘”的略語。相傳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識孔子為圣 人,稱之為“東家丘”,后以“不識東家”謂不識近鄰是圣賢。
【不識泰山】 比喻沒有見識,不知禮敬大人物。多用于“有眼”之后。
【不識起倒】 不知好歹;不識時務。
【不識時務】 不了解當前的情勢或潮流。
【不識抬舉】 指責別人不理解或不珍視自己對他的優待或禮遇。
【不癡不聾】 古代諺語。語本《太平御覽》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諺 云: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本指公卿的度量,后常與“不成姑公”等連用,謂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好阿婆阿公。意指長輩要寬宏大量。
【不關痛癢】 比喻與本身利害無關或無足輕重。
【不關緊要】 不重要;不影響大局。
【不覺技癢】 謂具有某種技能的人,一遇機會,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現一下。 語本漢應劭《風俗通·聲音·筑》:“漸離變名易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筑,伎癢,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
【不護細行】 不注意小節。語本《書·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不歡而散】 不愉快地分手。
【不露圭角】 《禮記·儒行》“毀方而瓦合”漢鄭玄注:“去己之大圭角, 下與眾小人合也。”孔穎達疏:“圭角謂圭之鋒铓有楞角。言儒者身恆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異眾過甚,去其大圭角,言猶有小圭角也。”后因以“不露圭角”謂深沉不露鋒芒。
【不露形色】 不讓思想活動從行動和表情上流露出來。
【不露鋒铓】 比喻才干不外露。
【不露聲色】 不讓心里的打算從話音和臉色上流露出來。
【不辯菽麥】 同“不辨菽麥”。
【不驕不躁】 不驕傲,不急躁。
【不猧不魀】 見“不尷不尬”。
【屯蹶否塞】 顛連困厄。
【屯毛不辨】 《漢書·溝洫志》“河復北決於館陶,分為屯氏河”唐顏師古 注:“而隋室分析州縣,誤以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屯街塞巷】 形容人多擁擠。
【屯積居奇】 謂把奇貨儲存起來,待機高價出售。
【互通有無】 互相交換以滿足各自的需要。
【世外桃源】 晉陶潛撰《桃花源記》,描述一個與世隔絕,未受戰亂破壞的 理想社會,文中有云:“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后以“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或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世掌絲綸】 《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后中書省代皇帝 草擬詔旨,稱為掌絲綸。父子或祖孫相繼在中書省任職的稱為世掌絲綸。
【世道人心】 泛指社會的道德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情感等。
【世態炎涼】 指趨炎附勢的人情世故。
【且食蛤蜊】 《南史·王融傳》:“(融)詣王僧祐,因遇沈昭略,未相識。 昭略屢顧盼,謂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謂曰:‘仆出於扶桑,入於湯谷,照耀天下,誰云不知,而卿此問?’昭略云:‘不知許事,且食蛤蜊。’”后用以指姑置不問。
【亙古未有】 自古至今從未有過。
【亙古亙今】 貫串古今,從古至今。
【再三再四】 連續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