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盤礴】 同“解衣般礴”。
【解紛排難】 謂為人調解糾紛或排除危難。
【解鈴須用系鈴人】 見“解鈴還須系鈴人”。
【解鈴還須系鈴人】 宋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 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庇墒侨巳斯文肯嗫。事亦見明瞿汝稷《指月錄》卷二三。后因以“解鈴須用系鈴人”、“解鈴還須系鈴人”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須由誰去解決。
【解鈴還是系鈴人】 見“解鈴還須系鈴人”。
【解鈴系鈴】 見“解鈴還須系鈴人”。
【解劍拜仇】 謂息爭釋怨。漢許荊兄子世嘗殺人,仇者將殺世,荊乃跪拜仇 者曰:“兄早沒,只一子,原殺身代之!背鹫咴唬骸霸S掾郡中稱賢,何敢相侵!”因解劍去。事見《漢書·許荊傳》。
【解黏去縛】 解除黏著和束縛。
【觴酒豆肉】 觴,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因以“觴酒豆肉”泛指飲 食。
【觸手生春】 一動手就轉成了春天,富有生機。形容技術高明神奇。
【觸石決木】 比喻莽撞蠻干。
【觸目皆是】 眼睛所見到的都是某類事物。形容為數眾多。
【觸目崩心】 看到某種情況而心中極度悲傷。
【觸目傷心】 看到某種情況而內心傷悲。
【觸目傷懷】 見“觸目傷心”。
【觸目經心】 見到而縈煩于心。
【觸目儆心】 看到某種情況而引為儆戒。
【觸目慟心】 看到某種情況而極度悲哀。
【觸目警心】 看到某種情況,心中引起警覺。
【觸目驚心】 看到某種情況而內心震驚。形容事態嚴重,引起震動。
【觸地號天】 呼天搶地。形容悲痛之極。
【觸處機來】 謂觸及某一事物而生出機悟。
【觸景生情】 看到眼前景象因而產生某種感情。
【觸景傷心】 見“觸景傷情”。
【觸景傷情】 看到眼前景象而引起傷感之情。
【觸景傷懷】 見“觸景傷情”。
【觸類而長】 語本《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 畢矣。”孔穎達疏:“謂觸逢事類而增長之!币庵^掌握一類事物知識或規律,就能據此而增長同類事物知識。
【觸類而通】 見“觸類旁通”。
【觸類旁通】 《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又《乾》:“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焙笠浴坝|類旁通”謂掌握了某一事物規律,就能推知同類事物。
【觸斗蠻爭】 觸和蠻。《莊子》寓言中蝸牛角上兩個小國。見《莊子·則陽》。 后因以“觸斗蠻爭”喻為私利而爭斗。
【言十妄九】 形容說話虛妄不實。
【言人人殊】 各人說的都不一樣。形容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
【言三語四】 猶言說三道四。
【言之不文,行之不遠】 見“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言之不預】 沒有預先說明。
【言之有物】 說話或寫文章有實際內容,不空洞。語本《易·家人》:“君 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言之有故】 所說的話有根據。
【言之有理】 所說的話有道理。
【言之成理】 話講得合乎道理。
【言之過甚】 話說得太過頭了。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亦作“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亦作“言之不文, 行之不遠”。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見“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言之無物】 指文章或言論內容空洞。
【言之諄諄,聽之藐藐】 說的人耐心懇切,而聽的人則不以為意。形容徒費 脣舌。語本《詩·大雅·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言之鑿鑿】 說得非常確實。
【言不二價】 見“言無二價”。
【言不及行】 謂言行不一。
【言不及義】 說話不涉及正經道理。
【言不由中】 見“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 謂說話不是出于內心,心口不一。語本《左傳·隱公三年》: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睏畈ⅲ骸叭搜詾樾,中同衷!
【言不逮意】 見“言不達意”。
【言不達意】 亦作“言不逮意”。說的話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內容。
【言不盡意】 ①語言不能表達思想的全部內容!兑住は缔o上》:“子曰: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睍x歐陽建《言盡意論》:“世之論者以為‘言不盡意’由來尚矣!背p自清《詩文評的發展》:“原來我們的‘求好’的藝術論淵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賴語言,以為‘言不盡意’,所以崇尚‘無端崖之辭’。”后多用為書信結尾套語,表示意有未盡。②魏晉玄學命題。與“言盡意”相對。三國魏荀粲等提出“言不盡意”說,認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蘊而不出”的,所以“六籍雖存,固圣人之糠粃!币姟度龂尽の褐尽ぼ鲝獋鳌放崴芍⒁龝x孫盛《晉陽秋》。
【言不顧行】 說話與行事不相符合。
【言中事隱】 謂言語雖然委曲卻中正不偏,論事雖然放縱卻隱藏著精深的道 理。語出《易·系辭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言文行遠】 言辭有文采,才能傳播遠方或影響后世。
【言方行圓】 謂言論正直而行為圓滑。
【言外之味】 語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長意味。
【言外之意】 說話或寫文章沒有明說而使人能體會出來的意思。
【言必有中】 一說話必然說到點子上。
【言必有物】 指言論或文章內容充實。
【言必有據】 所言必有根據。
【言必信,行必果】 說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言出法隨】 謂法令一經宣布,就嚴格執行。多用于布告。
【言出禍從】 話剛出口,禍患就降臨頭上。
【言出禍隨】 見“言出禍從”。
【言而不信】 見“言而無信”。
【言而有信】 說話守信用。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同“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言而無信】 亦作“言而不信”。說話不講信用。
【言行一致】 說的和做的一個樣。
【言行不貳】 猶言言行一致。
【言行抱一】 猶言言行一致。
【言行若一】 見“言行抱一”。
【言行相符】 說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相副】 見“言行相符”。
【言行相顧】 謂言行不互相矛盾。
【言行信果】 見“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計從】 同“言聽計從”。
【言多必失】 話說多了一定有失誤。語本《鬼谷子·本經符》:“言多必有 數短之處!
【言多傷行】 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
【言多傷幸】 見“言多傷行”。
【言多傷倖】 見“言多傷行”。
【言芳行潔】 謂言行高潔。
【言近旨遠】 亦作“言近指遠”。語言淺近而涵義深遠。語出《孟子·盡心 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睂O奭疏:“言辭之近而指意已遠者,乃為善言者也!
【言近指遠】 見“言近旨遠”。
【言近意遠】 同“言近旨遠”。
【言者不知】 謂多言多語的人缺乏智慧。
【言者弗知】 見“言者不知”。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語出 《詩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見“言之諄諄,聽之藐藐”。
【言若懸河】 見“言類懸河”。
【言來語去】 指談笑時你一言我一語,彼此應對。
【言和意順】 言語和順,情意相諧。
【言是人非】 謂言論無可非議,但為人不可取。
【言信行果】 見“言必信,行必果!
【言約旨遠】 言辭簡練,含意深遠。
【言笑不茍】 不隨便談笑。形容態度嚴肅莊重。
【言笑自如】 見“言笑自若”。
【言笑自若】 談笑如常,十分鎮定。
【言笑晏晏】 說說笑笑,和柔溫順。
【言高語低】 說話不知輕重,沒有分寸。
【言過其實】 言辭浮夸,超過他的實際能力!度龂尽な裰尽ゑR良傳》: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世多指說話夸張失實。
【言從計行】 見“言行計從”。
【言從計納】 講的話、出的主意,都聽從采納。
【言從計聽】 見“言聽計從”。
【言清行濁】 言辭高潔,行為卑污。
【言提其耳】 揪著他耳朵。謂懇切地教誨。言,助詞。
【言揚行舉】 謂因擅長言語應對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薦舉。語本《禮記·文 王世子》:“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孔穎達疏:“揚亦舉之類,互言之。雖無德無事,而能言語應對堪為使命,亦舉用之!
【言無二價】 謂貨價說一不二。語本《後漢書·逸民傳·韓康》:“常采藥 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馀年!
【言無不盡】 把內心的話說盡,毫不保留。
【言無倫次】 語言雜亂無章。
【言為心聲】 言語是表示心意的聲音。語本漢揚雄《法言·問神》:“故言, 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言猶在耳】 說的話還在耳邊響。謂記憶猶新或說過不久。
【言發禍隨】 同“言出禍從”。
【言與心違】 言語與心意相違背。
【言傳身教】 謂一面用言語進行傳授,一面在行動上以身作則。指言行起模 范作用。
【言語妙天下】 謂言語之精妙為天下人所不及。極言文辭之雋永優美。
【言語道斷】 ①佛教語。謂無上妙諦,非言語所可表達。②謂無處可說話。
【言語路絕】 猶言言語道斷。
【言論風生】 形容言談議論時興致很高,氣氛活躍。
【言談舉止】 談吐和動作。
【言簡意深】 言辭簡練,含意深刻。
【言簡意賅】 言辭簡練,意思完備。
【言簡意該】 見“言簡意賅”。
【言簡義豐】 語言簡練,含意豐富。
【言歸于好】 謂相好如初。言,助詞。
【言歸正傳】 把話頭轉到正題上來。原為舊小說、話本中常用的套語。
【言歸和好】 同“言歸于好”。
【言顛語倒】 說話顛三倒四。
【言類懸河】 形容能言善辯,說話滔滔不絕。
【言聽行從】 謂說話、做事有人聽從。形容威望很高。
【言聽事行】 謂說話能聽從,事情能執行。
【言聽計用】 同“言聽計從”。
【言聽計行】 同“言聽計從”。
【言聽計從】 說的話出的主意都采納照辦。形容對某個人非常信任。
【言聽謀決】 謂說的話聽從照辦,出的主意決定實行。
【計上心來】 計謀涌上心頭。舊時小說戲曲中常用語。
【計上心頭】 見“計上心來”。
【計不反顧】 見“計無返顧”。
【計不返顧】 見“計無返顧”。
【計不旋跬】 謂計謀的實現十分神速。
【計不旋踵】 ①謂決不后退。旋踵,旋轉腳跟。②謂要在頃刻間作出決策。
【計日以俟】 數著日子等待。極言盼望之殷切。
【計日以待】 見“計日而待”。
【計日以期】 見“計日以俟”。
【計日可待】 亦作“計日可期”。同“計日而待”。
【計日可期】 見“計日可待”。
【計日而俟】 見“計日而待”。
【計日而待】 猶言為期不遠。
【計日奏功】 可以數日子看到功效。謂成功極快。
【計日指期】 謂計數天數,以估定行程和到達期。
【計日程功】 可以數著日子算功效。極言進展快,不久可成功。
【計斗負才】 喻才高。相傳南朝宋謝靈運曾稱:“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 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币娝螣o名氏《釋常談·八斗之才》。
【計功行封】 猶言計功行賞。
【計功行賞】 計算功勛大小頒行賞賜。語出《韓非子·八說》:“計功而行 賞,程能而授事!
【計功受賞】 同“計功行賞”。受,授。
【計功受爵】 衡量功績而授予爵祿。受,授。
【計功量罪】 謂全面衡量其功罪是非。
【計功程勞】 計算功勞。
【計功補過】 謂計算其功績以補償其過失。
【計功謀利】 計較功名,謀求私利。
【計出無奈】 同“計出無聊”。
【計出無聊】 謂主意出于無可奈何。語本《史記·吳王濞列傳》:“上復責 問吳使者,使者對曰:‘……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閉,恐上誅之,計乃無聊。唯上棄之,而與更始!
【計出萬死】 謂謀劃來自必死的決心。
【計出萬全】 謂謀劃萬無一失。
【計伐稱勛】 謂計算、稱揚自己的功勛。伐,功勛。
【計行言聽】 行其計,聽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計合謀從】 謂計謀合乎君上之意而被采納。
【計研心算】 謂精心研究計算。
【計過自訟】 《論語·公冶長》:“吾未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焙笠浴 計過自訟”謂檢討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責。
【計深慮遠】 計劃、考慮周密深遠。
【計絀方匱】 計謀不足,方略匱竭。
【計無由出】 同“計無所出”。
【計無返顧】 謂不作回頭、后退的打算。
【計無所之】 猶言計無所出。
【計無所出】 謂走投無路,無法可想。
【計無所施】 無法可想。
【計無復之】 謂再無別的辦法可想,不得不如此。語本《史記·季布欒布列 傳論》:“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之耳。”
【計然之術】 見“計然之策”。
【計然之策】 相傳越王勾踐困于會稽之上,用計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國富; 范蠡既雪會稽之恥,用計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萬。所謂計然之策,主要指“六歲穰六歲旱”的農業循環學說,農末俱利的平糴論,以及物價觀測、貴出賤取等經商致富的“積著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財致富之道。
【計較錙銖】 謂為爭取財利而斤斤較量,連極微小的數量也不放過。
【計盡力窮】 計謀、力量均窮盡。
【計窮力屈】 計謀、力量均窮竭。
【計窮力極】 見“計窮力竭”。
【計窮力詘】 見“計窮力屈”。
【計窮力竭】 計謀和力量皆已窮竭。
【計窮力盡】 見“計窮力竭”。
【計窮途拙】 謂無計可施,無路可走。
【計窮智極】 見“計窮慮極”。
【計窮勢迫】 見“計窮勢蹙”。
【計窮勢蹙】 無計可施,情勢緊迫。
【計窮慮極】 謂計慮窮盡。
【計窮慮盡】 見“計窮慮極”。
【計勛行賞】 同“計功行賞”。
【計獲事足】 猶言如愿以償。
【討是尋非】 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討流溯源】 謂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討惡翦暴】 征討和剪除兇惡殘暴的勢力。
【討價還價】 ①指在商品成交過程中,買賣雙方對價格要求的一增一減。 ②比喻接受任務或舉行談判時,雙方對所提條件斤斤計較,反復爭論。
【討類知原】 謂通過類比而探知淵源。
【訕牙閑嗑】 謂閑得無聊,磨牙斗嘴以為笑樂。
【訕皮訕臉】 嘻皮笑臉。
【讬于空言】 見“讬之空言”。
【讬之空言】 謂寄托所懷于文詞議論。
【讬公行私】 猶言假公濟私。
【讬公報私】 借公事報私怨。
【讬物引類】 謂援引類似的事物寄托己意。
【讬物連類】 見“讬物引類”。
【讬物陳喻】 借事物設喻。
【讬物寓感】 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讬物寓興】 假借外物寄托情致。
【讬物感懷】 假借事物抒發胸懷。
【讬孤寄命】 《論語·泰伯》:“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邢 昺疏:“可以讬六尺之孤者,謂可委讬以幼少之君也。若周公、霍光也;可以寄百里之命者,謂君在亮陰,可當國攝君之政令也!焙笠浴白櫣录拿敝甘苓z命托付輔助幼君;或君主居喪時,受命攝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常之重任。
【讬鳳攀龍】 猶言攀龍附鳳。比喻依附帝王、權貴。
【讬諸空言】 見“讬之空言”。
【讬驥之蠅】 喻指追隨賢能之后而得以顯名的人。
【訖情盡意】 謂盡量滿足自己的情感和心意,不加控制。
【訓格之言】 指可以奉為行為準則的教誨之言。
【訓練有素】 指平時有訓練,功底扎實。
【記功忘失】 謂記其功績而略其小過。
【記功忘過】 見“記功忘失”。
【記問之學】 指為應付他人之問難而預為之記誦之學。謂無真知之學。
【訥言敏行】 《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焙笠浴霸G言敏 行”指說話謹慎,辦事敏捷。
【訛以滋訛】 猶言訛以傳訛。
【訛以傳訛】 把本來就是錯誤的東西妄加傳播,越傳越錯。
【設心處慮】 見“設心積慮”。
【設心積慮】 處心積慮;用盡心思。
【設身處地】 設想自己處在另一人的地位或環境中。
【訪貧問苦】 訪問貧苦的老百姓。
【訪親問友】 拜訪親友。
【訶佛詆巫】 猶言訶佛罵祖。巫,巫師。
【訶佛罵祖】 佛教禪宗語。斥罵佛祖。喻解縛去執,不受前人拘束。
【評功擺好】 評定成績,擺出優點。
【評頭品足】 亦作“評頭論腳”。亦作“評頭論足”。①評論婦女的容貌。 ②喻對人對事說長道短,多方挑剔。
【評頭論足】 見“評頭品足”。
【評頭論腳】 見“評頭品足”。
【詀言詀語】 花言巧語,胡說八道。
【詈夷為跖】 謂將伯夷責罵為盜跖。比喻顛倒黑白,誣蔑德行高尚的人。
【詐奸不及】 猶言十分奸詐。
【詐敗佯輸】 假裝被打敗,引人上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