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煙稠密】 見“人煙稠密”。
【人煙稠密】 謂居民密集。
【人涉卬否】 別人涉水過河,而我獨不渡!对姟ぺL·匏有苦葉》:“招 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毛傳:“卬,我也。”鄭玄箋:“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張,不隨便附和。
【人浮於事】 語本《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 於食!编嵭ⅲ骸笆持^祿也。在上曰浮。祿勝己則近貪,己勝祿則近廉!痹^人的職位高過其所得俸祿的等級,即廉以自守之意。后多以“人浮於事”謂人員過多或人多事少。
【人情之! 通常情況下人們共有的情理或態度。
【人情世故】 為人處世的道理。
【人情世態】 人世間的情態。多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情分。
【人情冷暖】 指在別人失意時就對他冷淡,在別人得意時就對他親熱。
【人情冷暖】 見“人情冷暖”。
【人情洶洶】 見“人情恟恟”。
【人情恟恟】 形容人心動蕩不安。
【人琴兩亡】 見“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篤, 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馀亦卒!焙笠蛞浴叭饲倬阃觥睘槎梦锼既,痛悼亡友之典。
【人琴俱逝】 見“人琴俱亡”。
【人極計生】 謂人到絕境就會產生計謀。
【人喊馬嘶】 人叫喊,馬嘶鳴。形容紛亂擾攘或熱鬧歡騰。
【人單勢孤】 人數少,力量單薄。
【人杰地靈】 謂杰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處,其地亦因而著名。后亦謂杰出的 人物生于靈秀之地。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于被宰割的地位。 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人間天上】 ①人世社會和神仙世界。②猶人間天堂。指景物極美好的處所。
【人間天堂】 指人世間極美好的地方。
【人間地獄】 指人間極黑暗痛苦的地方。
【人間重晚晴】 唐李商隱《晚晴》詩:“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本謂 人們珍視晚晴天氣,后多用以比喻社會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
【人強馬壯】 形容軍隊戰斗力很強或軍容壯盛。
【人強勝天】 人的力量強盛,可以戰勝自然。
【人給家足】 人人飽暖,家家富裕。
【人微言輕】 謂地位低,言論、主張得不到重視。
【人微言賤】 猶言人微言輕。
【人微望輕】 謂身份低下,資望不足。多用作自謙之詞。
【人微權輕】 謂身份卑微,威信權勢不足以服眾。
【人煙稠密】 謂居民密集。
【人壽年豐】 人享長壽,年成豐收。形容太平興旺。
【人滿為患】 因人多造成了困難。
【人盡其才】 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
【人窮志短】 人的處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頭畜鳴】 ①詈辭。謂雖然是人,但卻愚蠢如畜類。②指人的行為極端惡 劣。
【人聲鼎沸】 人聲喧嚷嘈雜,猶如鼎里的水沸騰起來一樣。鼎,古代烹煮用 具。
【人離鄉賤】 謂離開故鄉,無親無故,失去依靠,遭人輕視。
【入木三分】 《說郛》卷八七引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 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本謂筆力勁健,后借以喻描寫或議論深刻。
【入不敷出】 收入不抵支出。
【入文出武】 稱人兼備文武之才,入朝為文臣,出朝為將帥。
【入火赴湯】 喻不避艱險。
【入主出奴】 語出唐韓愈《原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 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币庵^崇信一種說法,必然排斥另一種說法,以己所崇信者為主,以所排斥者為奴。后因以“入主出奴”指持有門戶成見。
【入邦問俗】 見“入國問俗”。
【入地無門】 形容陷入無路可走的困境。
【入死出生】 形容冒著生命危險。
【入孝出弟】 見“入孝出悌”。
【入孝出悌】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謂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
【入吾彀中】 比喻在我掌握之中。彀中,弓弩射程之內。
【入門問諱】 客人進門,先問主人祖先名諱,以便談話時避之,謂之“入門 問諱”。語出《禮記·曲禮上》:“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笨追f達疏:“‘入門而問諱’者,門,主人之門;諱,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為避之也!
【入室升堂】 比喻人的學識技藝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詣。
【入室昇堂】 見“入室升堂”。
【入室操戈】 語出《後漢書·鄭玄傳》:“時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 《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玄乃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休見而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后以“入室操戈”比喻以其人之說反駁其人。
【入海算沙】 ①到海底數沙子。喻白費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
【入理切情】 合乎道理,切合實情。
【入國問俗】 語出《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 問諱!敝^進入別國或一個地區,首先要問其風俗,以免抵觸。
【入竟問禁】 謂進入別國國境,先問明禁令,以免觸犯。竟,“境”的古字。 語本《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孔穎達疏:“入竟而問禁者……竟,界首也。禁謂國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當先訪問主國何所禁也!
【入情入理】 完全合乎情理。
【入鄉問俗】 進入一個地方,先要問清那里的習俗,以求適應當地的情況。
【入圣超凡】 謂修養超越常人,達到圣人的境界。
【入境問俗】 謂進入一個國家或區域,先問明那里的習俗,以免觸犯忌諱。 語出《禮記·曲禮》:“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
【入閣登壇】 猶命相拜將。謂榮任高官顯爵。
【今夕何夕】 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贊嘆語。謂此是良辰。
【今日有酒今日醉】 見“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月古月】 唐李白《把酒問月》詩:“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后人詩詞中常用“今月古月”一語,謂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謝無常。
【今生今世】 此生此世。謂有生之年。
【今來古往】 猶古往今來。
【今非昔比】 今天與過去不能相比。形容變化巨大。
【今是昔非】 見“今是昨非”。
【今是昨非】 亦作“今是昔非”,F在對,而過去錯了。含有悔悟之意。語 出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今朝有酒今朝醉】 亦作“今日有酒今日醉”。今天有酒則今天痛飲。比喻 只圖眼前享樂。
【今蟬蛻殼】 金蟬脫殼。今,通“金”。謂使用計謀而逃脫。
【以一奉百】 少數人供奉多數人。謂生產者極少,而消費者甚多。
【以一持萬】 謂握其綱要而統御萬類。
【以一當十】 一個人相當于十個人,形容斗志極其旺盛。
【以一儆百】 見“以一警百”。
【以一警百】 亦作“以一儆百”。懲罰一人以警戒眾人。
【以人為鏡】 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語本《墨子·非攻中》: “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
【以人為鑒】 《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 於,以;監,通“鑒”,鏡。《國語·吳語》:“王其盍亦鑒於人,無鑒於水。”韋昭注引《書》曰:“人無于水鑒,當于民鑒。”后以“以人為鑒”謂將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
【以人廢言】 由于人不好,對其言論也加以否定。
【以人擇官】 根據人的才能選授適當的官職。
【以力服人】 用強制的手段使人服從。
【以大惡細】 用大的罪名來責備人微小的過失。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語本《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原以小人之腹, 為君子之心”。后經改造,用來指某些人以自己鄙陋或卑劣的心理,去推測品德高尚者的胸襟。
【以口問心】 一面口中自問,一面心中盤算。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心思。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見“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己度人】 見“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通“盾”)與 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蛟唬骸宰又,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對方的言論、方法或缺點來反駁或攻擊對方。
【以天下為己任】 把國家的興衰治亂作為自己的責任。
【以不濟可】 《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 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倍蓬A注:“否,不可也。獻君之否,以成君可!焙笠浴耙圆粷伞敝赣梅穸ㄥe誤意見的辦法,幫助國君走上成功之路。不,同“否”。濟,成。
【以牙還牙】 見“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以戈舂黍】 用戈去舂黍米。比喻達不到目的。
【以日繼夜】 白天接著夜晚,日夜不停。
【以水投水】 《列子·說符》:“(白公)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 子曰:‘淄、澠之合,易牙嘗而知之!睏畈屢R重玄解:“以水投水,喻合不可隱也。”本謂使同類的事物相合在一起。后以指事物類同而難于鑒別。
【以水投石】 比喻意見相左,不能為對方所接受。
【以水洗血】 謂消除冤仇,以求和好。
【以水救水】 引水來救水災,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其勢。
【以水濟水】 在水中再加水。比喻雷同附和,于事無所補益。
【以手加額】 古人用手擱在額上,表示歡欣慶幸。原為“指額”,后作“加 額”。
【以毛相馬】 根據毛色判斷馬的優劣。比喻從表面上看問題,其所得認識往 往與實際不符。
【以升量石】 比喻以淺陋揣度高深。
【以公滅私】 謂出以公心而去掉個人的私情或恩怨。
【以文害辭】 謂拘于文字而誤解整個語句的意義。
【以文會友】 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
【以火止沸】 見“以湯止沸”。
【以火去蛾】 娥喜投火,用火驅趕飛蛾,蛾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 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以火救火】 用火來救火災。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其勢。
【以心問心】 在心中自問自盤算。
【以心傳心】 佛教用語。指傳授禪法的一種特殊方法,即離開語言文字,以 慧心相傳授。這種方法,重點在于修心,強調學禪者對禪法的內心自悟。
【以玉抵烏】 見“以玉抵鵲”。
【以玉抵鵲】 漢桓寬《鹽鐵論·崇禮》:“南越以孔雀珥門戶,崐山之旁 以玉璞抵烏鵲!钡,拋擲。后以“以玉抵鵲”比喻有珍貴之物而不知愛重。
【以功補過】 用功勞來彌補過錯。
【以古非今】 用古代的人或事來非難當今。
【以古制今】 按照古代的成規來處理當今的事務。
【以古為鏡】 見“以古為鑒”。
【以古為鑒】 亦作“以古為鏡”。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
【以石投水】 ①比喻將陰謀密事深藏起來,但形跡終難消滅。②比喻互相投 合。③比喻事過之后,即隱秘不聞。
【以石投卵】 見“以碫投卵”。
【以白為黑】 謂顛倒是非。
【以白詆青】 以白色詆毀青色。比喻用自以為是的偏見去否定別人。
【以半擊倍】 用半數兵力擊破一倍于己的敵人。形容取勝之易。
【以刑止刑】 猶以刑去刑。
【以刑去刑】 用刑罰遏止刑罰,意謂從重量刑,使百姓畏懼而不敢犯法,以 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以刑致刑】 謂對重罪施以輕刑,則罪犯無所畏懼,其結果將導致不斷用刑。
【以老賣老】 仗著年紀大、資格老而自以為比人高明。v
【以耳代目】 ①盲人目不能視,憑聽覺來了解外界事物。②猶言以耳為目。
【以耳為目】 把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指對傳聞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為 真。
【以夷伐夷】 使夷人自相攻伐。
【以夷攻夷】 ①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實行的一種 民族分化政策。②晚清時,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對付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
【以夷制夷】 原指利用西方的科學枝術以制止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后亦指 利用某些外國勢力來抵制另一些外國勢力的侵略。
【以此類推】 根據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與此類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
【以肉去蟻】 用肉驅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 到相反的結果。
【以肉啖虎】 見“以肉餧虎”。
【以肉餧虎】 比喻白白地送死。
【以肉驅蠅】 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以血洗血】 謂冤冤相報。
【以羊易!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 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瘜υ唬骸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后以“以羊易牛”指用這個代替那個。
【以守為攻】 用防御作為擊破敵人的手段。
【以攻為守】 用主動進攻作為一種防御手段。
【以利累形】 因追求利祿而危害身體。
【以私害公】 謂因私情而損害公道或公德。
【以私廢公】 由于私情而廢棄公務。
【以佚待勞】 見“以逸待勞”。
【以身作則】 用自己的行動作出榜樣。
【以身殉職】 為忠于本職工作而貢獻出生命。
【以身許國】 愿將生命獻給國家。
【以身試法】 謂明知法律禁止,仍然親自去做犯法的事,以圖僥幸。
【以卵投石】 用蛋去打石頭,比喻自不量力,必然失敗。
【以卵敵石】 用蛋去抵擋石頭,比喻不自量力。
【以卵擊石】 見“以卵投石”。
【以言取人】 根據人的口才去判斷其智能。
【以言徇物】 用違心的話語附和別人。
【以言為諱】 謂人們把說話當作忌諱。形容統治階級對言論箝制之嚴。
【以言舉人】 根據言論來舉薦人才。
【以快先睹】 猶言先睹為快。語本唐韓愈《與少室李拾遺書》:“朝廷之士, 引頸東望,若景星鳳皇之始見也,爭先睹之為快。”
【以忍為閽】 用忍耐作門。表示不輕易動怒而出言傷人,以免招來禍患。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用自己模模糊楜的認識,想要使別人明白。
【以直報怨】 用正直之道對待有怨恨的人。
【以叔援嫂】 《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唬骸┠纾瑒t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焙笠浴耙允逶敝^權宜行事。
【以郄視文】 從縫隙里看雜色文采。比喻見識淺陋狹隘。郄,通“隙”。
【以夜繼日】 用夜晚的時間接上白天,日夜不停。
【以夜繼晝】 猶言以夜繼日。
【以夜繼朝】 猶言以夜繼日。
【以夜續晝】 猶言以夜繼日。
【以沫相濡】 原指魚在泉水干涸后用唾沫互相濕潤,后以比喻人們在困境中 互相支持和幫助。語本《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以毒攻毒】 ①本指用含有毒性的藥物治療毒瘡等疾病。②比喻用不良事物 本身的特點、弊病反對不良事物,或利用一種壞東西抵制另一種壞東西。
【以指測河】 用手指測量河水的深淺。比喻達不到目的。
【以指撓沸】 用手指去攪滾燙的水。比喻自不量力,必然失敗。
【以莛叩鐘】 猶言以莛撞鐘。
【以莛扣鐘】 見“以莛撞鐘”。
【以莛撞鐘】 ①用草莖打鐘,毫無聲響。比喻才識淺陋的人向高明的學者發 問,得不到回答。②比喻應答的雙方才學懸殊。
【以骨去螘】 見“以肉去蟻”。
【以怨報德】 以怨恨來回報別人給予的恩惠。
【以計代戰】 用計謀來代替陣前的交戰。
【以宮笑角】 宮、角,均為古代五音之一。拿宮調譏笑角調。比喻用自以為 是的偏見去諷刺、否定別人。
【以退為進】 ①把退讓看作前進。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 為進,天下鮮儷焉。”李軌注:“後名而名先也!焙笠嘀副砻嫱俗,實際上以此作為進升的手段。②指表面上退卻,其實準備進攻的一種戰術或策略。
【以珠彈雀】 用珍珠彈麻雀。比喻做事不能權衡輕重,得不償失。
【以荷析薪】 《左傳·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 負荷!痹^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后以“以荷析薪”比喻繼承父業。
【以桃代李】 比喻以自身去頂替別人。
【以索續組】 用粗繩去連接絲帶。比喻后繼者的才學遠遜前人。
【以蚓投魚】 以蚯蚓為餌引魚來食,即拋磚引玉之意。
【以殺去殺】 用殺戮來制止人們互相攻殺,以達到取消殺戮的目的。
【以容取人】 只憑容貌來衡量人的品質和才能。
【以書為御】 按照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去駕馭馬匹。比喻死守教條,難以成事。
【以理服人】 用道理說服人。
【以規為瑱】 把規勸的話當作塞耳的瑱。比喻不聽別人的勸告。瑱,古人冠 冕上垂在兩側以塞耳的玉。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語出《舊約全書·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 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敝^以同樣的手段或辦法進行回擊。
【以售其奸】 用來推行他(或他們)的奸計。
【以偏概全】 片面地根椐局部現象來推論整體,得出錯誤的結論。
【以假亂真】 見“以偽亂真”。
【以魚驅蠅】 見“以魚驅蠅”。
【以魚驅蠅】 魚腥能招來蒼蠅,用魚去趕蒼蠅,蒼蠅更多。比喻行為和目的 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以逸待勞】 多指作戰時采取守勢,養精蓄銳,讓敵人來攻,然后乘其疲勞, 戰而勝之。原作“以佚待勞”。
【以逸擊勞】 用充分養息的軍隊攻擊疲勞的敵人。
【以訛傳訛】 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開去,越傳越錯。
【以鹿為馬】 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
【以惡報惡】 用惡行去回報別人的惡行。
【以紫為硃】 見“以紫亂硃”。
【以紫亂硃】 《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硃也,惡鄭聲之亂雅樂 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焙侮碳庖装矅唬骸俺p,正色,紫,間色之好者。惡其邪好而奪正色!焙笠浴耙宰蟻y硃”比喻將奸邪小人當作廉潔公正的賢者。
【以黑為白】 謂顛倒是非。
【以筳撞鍾】 見“以莛撞鐘”。
【以眾暴寡】 以人多勢眾的一幫去欺凌、迫害人少勢弱的一方。
【以為後圖】 為以后作打算。
【以詞害意】 見“以辭害意”。
【以湯止沸】 比喻處理方法不對,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已成的氣勢。
【以湯沃沸】 見“以湯止沸”。
【以湯沃雪】 用開水澆雪,雪立刻融化。比喻事情輕而易舉,勢在必成。
【以渴服馬】 使馬忍渴受訓,從人驅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順 服。
【以疏間親】 《左傳·隱公三年》“遠間親”唐孔穎達疏:“齊東郭偃、棠 無咎專崔氏之政,而侮崔成、崔彊,是疏遠而間親戚也!焙笠浴耙允栝g親”表示關系疏遠的人離間關系親近的人。
【以勤補拙】 用勤奮補救笨拙,含有自謙之意。
【以筦窺天】 見“以管窺天”。
【以毀為罰】 根據人們的非毀給以懲罰。參見“以譽為賞”。
【以微知著】 根據剛露出的征兆即可預知事物未來發展的情況。
【以意逆志】 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別人的意圖。
【以意為之】 《禮記·禮運》:“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 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陳澔集說:“非意之,謂非以私意臆度而為之也。”后以“以意為之”謂只憑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以義割恩】 用義來割斷私人之間的恩情,即大義滅親之意。
【以義斷恩】 用大義割斷私恩。謂秉公行事,不徇私情。
【以煎止燔】 用加熱來制止燃燒。比喻處理方法不對,反而助長已成之勢。
【以慎為鍵】 用謹慎作鎖。表示處事十分小心,不以言惹禍。
【以碫投卵】 用石頭打蛋,比喻極易摧毀。
【以管窺天】 亦作“以筦窺天”。用竹管看天。比喻見聞狹隘。語本《莊子 ·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以管窺豹】 用竹管看豹,只能見其身上的一斑。比喻目光狹隘,見識短淺。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以儆效尤】 用處理一個壞人或一件壞事的辦法,以警告學做壞事的人。語 本《左傳·莊公二十一年》:“鄭伯效尤,其亦將有咎!”
【以偽亂真】 把假的混在真的里面,使真假不分。
【以銖程鎰】 用銖同鎰作比較,表示很不相稱。
【以銖稱鎰】 用銖同鎰相比,表示力量極不相稱,處于絕對劣勢。
【以貍至鼠】 見“以貍餌鼠”。
【以貌取人】 只憑外貌來衡量人的品質和才能。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載:澹臺滅明,字子羽,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子羽受業孔門后,退而修行,南游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乃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贝搜宰佑鹈矏憾懈。按,《韓非子·顯學》云:“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闭f與《史記》異。
【以疑決疑】 用疑惑的認識來判斷捉摸不定的事物。
【以養傷身】 為了獲得養育自己的條件,反而使身體受到損害。比喻得不償 失。
【以鄰為壑】 《孟子·告子下》:“白圭曰:‘丹(白圭)之治水也,愈於 禹。’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痹^將鄰國當作溝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難或災禍推給別人。
【以暴易暴】 用殘暴者代替殘暴者。
【以噎廢飡】 由于吃飯打噎,便不敢再進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 止應做的事情。
【以德追禍】 謂上對下施恩不當,適以招來禍患。
【以德報怨】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用恩德去回報他。
【以德報德】 用恩惠來報答恩惠。
【以膠投漆】 比喻相合而密不可分。
【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
【以戰養戰】 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
【以學愈愚】 謂用學習改變愚昧的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