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無間】 彼此投合,沒有隔閡。
【相視失色】 同“相顧失色”。
【相視莫逆】 《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 ‘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后以“相視莫逆”謂彼此友誼深厚,無所違逆于心。
【相習成俗】 見“相習成風”。
【相習成風】 相互沿襲成為風氣。
【相提而論】 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來談。
【相提并論】 見“相提而論”。
【相敬如賓】 見“相待如賓”。
【相喣以沫】 同“相濡以沫”。
【相須為命】 見“相依為命”。
【相為表里】 謂內外互相配合,共為一體。
【相與一口】 串通一氣,異口同聲。
【相煎何急】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殘殺或迫害。
【相輔相成】 相互補充,相互促成。
【相濡以沫】 用口沫互相濕潤。比喻在困難中以微小的力量互相幫助。
【相濡以澤】 猶言相濡以沫。
【相濡相呴】 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相顧失色】 彼此相看,變了臉色。多形容驚慌、驚詫的情狀。
【相驚伯有】 《左傳·昭公七年》:“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 則皆走,不知所往。”杜預注:“襄三十年,鄭人殺伯有,言其鬼至。”后因以“相驚伯有”形容自相驚擾。
【相門出相】 見“相門有相”。
【相門有相】 謂宰相人家的后代會出宰相。亦泛指名門必出佳子弟。
【相門相種】 見“相門有相”。
【相門灑埽】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少時,欲求見齊相曹參,家 貧無以自通,乃常獨早夜埽齊相舍人門外……於是舍人見勃曹參,因以為舍人。”后因以“相門灑埽”形容干求有術。
【相風使帆】 比喻隨機應變,相機行事。
【相時而動】 觀察時機而采取行動。
【相時度力】 觀察時機估計力量。
【相貌堂堂】 形容人的儀表端正魁梧。
【相機行事】 觀察時機,靈活辦事。
【相體裁衣】 看身體剪裁衣服。比喻根據(jù)實際情況處理事情。
【眄視指使】 目光斜視,隨手指點。形容神態(tài)驕傲。
【省身克己】 檢查自身過失,克制自己非分之想。
【省吃細用】 見“省吃儉用”。
【省吃儉用】 見“省吃儉用”。
【省吃儉用】 形容生活節(jié)儉。
【省衣節(jié)食】 猶言節(jié)衣縮食。指生活節(jié)儉。
【省役薄賦】 減輕徭役和賦稅。謂施行仁政。
【省事寧人】 減少事務,使人安寧。
【省吃儉用】 形容生活節(jié)儉。
【省愆寡過】 減少過錯。
【看人眉睫】 謂看人眼色。
【看生見長】 謂親眼看著某人的出生和長大。形容對一個人非常熟悉。
【看硃成碧】 把紅的看成綠的。形容眼花不辨五色。
【看風行船】 猶言看風使舵。
【看風使帆】 見“看風使舵”。
【看風使船】 同“看風使舵”。
【看風使舵】 亦作“看風使帆”。比喻跟著情勢轉變方向,隨機應變。
【看風駛船】 猶言看風使舵。
【看風轉舵】 同“看風使舵”。
【看破紅塵】 謂看破人生,不留戀世間一切。
【看菜吃飯】 比喻根據(jù)具體情況辦事。
【看景生情】 猶言見機行事。
【看碧成硃】 見“看硃成碧”。
【看家本事】 見“看家本領”。
【看家本領】 指特別擅長的技能。
【眈眈虎視】 像老虎一般地威視著。語本《易·頤》:“虎視耽耽,其欲逐 逐。”
【眈眈逐逐】 貪婪注視、急于攫取之貌。語出《易·頤》:“虎視眈眈,其 欲逐逐。”
【眉下添眉】 比喻重復、多馀。
【眉目如畫】 形容容顏美麗。
【眉尖眼尾】 同“眉頭眼尾”。
【眉花眼笑】 形容非常高興、興奮。
【眉來眼去】 ①以眉目傳情。②形容暗中相互勾結。③謂縱目觀覽。
【眉南面北】 ①形容彼此不和,合不來。②形容分隔兩地不能相見。
【眉厖齒鯢】 眉毛花白,齒落更生細齒。形容老壽。
【眉飛目舞】 見“眉飛色舞”。
【眉飛色悅】 見“眉飛色舞”。
【眉飛色舞】 形容高興或得意的神情。
【眉飛眼笑】 同“眉花眼笑”。
【眉留目亂】 神色不安貌。
【眉高眼下】 見“眉高眼低”。
【眉高眼低】 ①指臉上的表情,臉色的變化。②比喻待人處世的方法。
【眉眼如畫】 見“眉目如畫”。
【眉眼高低】 見“眉高眼低”。
【眉清目秀】 形容面貌俊美。
【眉清目朗】 見“眉清目秀”。
【眉揚目展】 精神振奮貌。
【眉舒目展】 同“眉揚目展”。
【眉語目笑】 謂以眉目傳情。
【眉頭眼尾】 指眉眼間的神色。
【眉頭眼後】 見“眉頭眼尾”。
【眉頭眼腦】 同“眉頭眼尾”。
【眉歡眼笑】 同“眉花眼笑”。
【眩目驚心】 使人眼花心驚。
【眩視惑聽】 迷惑人的視聽。
【眩碧成硃】 比喻顛倒是非。
【眢井瞽人】 處于枯井中的瞎子。比喻毫無見識的庸人。
【眠花臥柳】 同“眠花宿柳”。
【眠花宿柳】 比喻狎妓。
【眠花醉柳】 同“眠花宿柳”。
【眠花藉柳】 同“眠花宿柳”。
【眠思夢想】 睡夢中也在想念。形容思念之甚。
【眠云臥石】 比喻山居生活。
【眷紅偎翠】 形容對春色的依戀。
【眼不回睛】 同“目不轉睛”。
【眼不交睫】 同“目不交睫”。
【眼不著砂】 眼睛里不能容一點沙子。比喻容不得看不入眼的人和事。形容 對壞人壞事深惡痛絕。
【眼不轉睛】 同“目不轉睛”。
【眼不識丁】 同“目不識丁”。
【眼中有鐵】 比喻軍容整肅。語出《資治通鑒·陳世祖天嘉五年》:“春, 正月,庚申朔,齊主登北城,軍容甚整。突厥咎周人曰:‘爾言齊亂,故來伐之:今齊人眼中亦有鐵,何可當耶!’”
【眼中拔釘】 比喻除去心目中最痛惡的人。
【眼去眉來】 以眉眼傳情。
【眼尖手快】 同“眼明手快”。
【眼光如豆】 同“目光如豆”。
【眼花心亂】 形容心神迷惑不定。
【眼花耳熱】 眼睛昏花,耳朵燥熱。多形容酒酣興高的神態(tài)。
【眼花撩亂】 形容看見美色或繁復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亂。
【眼花歷亂】 同“眼花撩亂”。
【眼花繚亂】 見“眼花撩亂”。
【眼明手快】 眼力好,動作快。
【眼明手捷】 見“眼明手快”。
【眼底無人】 同“目中無人”。
【眼空一世】 猶目空一切。
【眼空四海】 猶目空一切。
【眼急手快】 見“眼疾手快”。
【眼迷心蕩】 眼光迷亂,心神搖蕩。形容見美色而不能自持的神情。
【眼穿腸斷】 形容盼望思念之切。
【眼約心期】 見“眼意心期”。
【眼笑眉飛】 見“眼笑眉舒”。
【眼笑眉舒】 形容極度高興。
【眼高手生】 見“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 眼界高但能力低。
【眼疾手快】 形容做事機警敏捷。
【眼淚洗面】 淚流滿面。形容極端悲痛。
【眼開眉展】 猶眼笑眉舒。
【眼想心思】 形容思念之切。
【眼跳心驚】 形容非常害怕。
【眼跳耳熱】 眼皮跳動,耳朵發(fā)熱。形容驚恐不安。
【眼腰黃赤】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國初士大夫戲作語云:‘眼前 何日赤,腰下幾時黃。’謂硃衣吏及金帶也。”后以“眼腰黃赤”喻富貴榮華。
【眼意心期】 形容雙方愿望一致,精神互相溝通。
【眼語頤指】 用眼色或面部表情示意別人為之奔走。形容有權勢者氣焰之盛。
【眼瞎耳聾】 比喻對周圍情況全不了解。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見“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形容熟悉周圍環(huán)境,反應靈敏。
【眼觀鼻,鼻觀心】 ①因害羞、慚愧等而低頭的樣子。②謂精神集中,心不 旁騖。
【眼饞肚飽】 ①眼睛饞,見好的就想吃,而肚子已飽。形容想吃而吃不下。 ②形容貪得無厭。
【睹物思人】 看到他人留下的東西或死者的遺物,就想起這個人。
【睹微知著】 看到事物的細微跡兆,就可認識其實質和發(fā)展。
【睚眥之隙】 見“睚眥之隙”。
【睚眥之忿】 同“睚眥之怨”。
【睚眥之怨】 指極小的怨恨。
【睚眥之怒】 同“睚眥之怨”。
【睚眥之隙】 亦作“睚眥之隙”。同“睚眥之怨”。
【睚眥之隙】 見“睚眥之隙”。
【睚眥觸死】 謂因小怨而被處死。
【睡生夢死】 整天像在睡夢里一樣。形容糊里糊涂地生活。
【睡長夢多】 猶夜長夢多。比喻時間長,事情易生變化。
【睥睨一切】 猶言傲視一切。
【睟面盎背】 《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 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意謂仁義禮智植根于心,它生發(fā)出來的神色,清和潤澤地表現(xiàn)在顏面,顯露在肩背,散布到手足四肢。后以“睟面盎背”為仁德者修養(yǎng)到家的表現(xiàn)。
【瞋目扼腕】 形容憤怒、勇敢的樣子。
【瞋目扌戹掔】 見“瞋目扼腕”。
【瞋目張膽】 形容有膽有識,敢作敢為。
【瞋目搤腕】 見“瞋目扼腕”。
【瞋目豎眉】 瞪大眼睛,豎直眉毛。形容非常惱怒的樣子。
【瞎子摸魚】 比喻盲目行事,沒有明確的目標。
【瞎子摸象】 典出《大般涅槃經》卷三二。相傳幾個盲人摸大象的身軀,各 人都以為自己所摸到的是大象的整個形象。后以“瞎子摸象”比喻觀察事物以偏概全。
【瞎子斷匾】 失明的人胡亂判定匾額上的字。指各說各的,無法得出正確的 結論。
【瞎馬臨池】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 臨深池。”后因以“瞎馬臨池”比喻處境危險而猶暗昧無知。
【瞎燈黑火】 見“瞎燈滅火”。
【瞎燈滅火】 形容夜色濃重或沒有一點亮光。
【瞑思苦想】 深沉地思索;盡力思索。
【瞞上欺下】 對上隱瞞,對下欺壓。
【瞞天大謊】 天大的謊話。形容漫無邊際的假話。
【瞞天要價】 見“瞞天討價”。
【瞞天昧地】 見“瞞天瞞地”。
【瞞天討價】 沒有限度的要高價。瞞天,漫天。形容無限度。討價,指賣東 西的人要價錢。
【瞞天席地】 猶言瞞上瞞下,一手遮天,隱蔽真情。
【瞞天過海】 比喻用偽裝來哄騙對方,背地里偷偷地行動。
【瞞天瞞地】 猶言瞞上欺下。
【瞞心昧己】 指違背自己良心做壞事。
【瞞神弄鬼】 欺騙擺弄人家,背著人在暗中搗鬼。
【瞠目咋舌】 見“瞠目結舌”。
【瞠目結舌】 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窘迫或驚呆的樣子。
【瞠目撟舌】 見“瞠目結舌”。
【瞠乎其後】 干瞪著眼,落在后面趕不上。語出《莊子·田子方》:“夫子 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瞠乎後已】 見“瞠乎後矣”。
【瞠乎後矣】 猶言瞠乎其后。
【瞠然自失】 瞪著眼就像失落什么似的。
【了如指掌】 見“了若指掌”。
【了如觀火】 形容看得非常清楚。
【了若指掌】 指著自己的手掌給人看。比喻對情況十分明白清楚。語本《論 語·八佾》:“子曰:‘……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瞬息千變】 見“瞬息萬變”。
【瞬息之間】 形容極短促的時間。
【瞬息萬狀】 見“瞬息萬變”。
【瞬息萬變】 形容在極短的時間之內變化多而快。
【瞪目哆口】 睜大眼睛,張開嘴巴。形容驚呆之貌。
【瞪目結舌】 睜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
【瞪眉瞠眼】 立眉瞪眼。形容醉態(tài)。
【瞪眼咋舌】 見“瞪目結舌”。
【瞻星揆地】 上觀天候,下察地形。
【瞻前忽後】 語出《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后以“瞻前 忽後”形容難以捉摸。
【瞻前思後】 思前想后。形容反復思考。
【瞻前顧後】 ①兼顧前后。形容慮事周密,做事謹慎。②形容顧慮過多,猶 豫不決。
【瞻情顧意】 謂照顧情面。
【瞻云就日】 《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后以“瞻云就日”形容臣下對君主的崇仰追隨。
【瞻云陟屺】 《詩·魏風·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新唐書· 狄仁杰傳》:“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云移乃得去。”后因以“瞻云陟屺”比喻思親。
【瞻蒲勸■】 看見菖蒲初生,便督促農民及時耕種。語本《呂氏春秋·士容 論》:“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瞻顧前後】 見“瞻前顧後”。
【矙瑕伺隙】 窺伺對方空隙。
【田夫野老】 泛指鄉(xiāng)間父老。
【田夫野叟】 同“田夫野老”。
【田父之功】 謂不預其事而輕易得益。
【田父之獲】 見“田父之功”。
【田父野老】 同“田夫野老”。
【田父野叟】 同“田夫野老”。
【田連仟伯】 見“田連阡陌”。
【田連阡陌】 亦作“田連仟伯”。形容田地廣闊。
【田翁野老】 同“田夫野老”。
【田畯野老】 同“田夫野老”。
【申旦達夕】 自夜至晨,自晨到夜。形容日夜不止。
【由博返約】 《孟子·離婁下》:“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趙岐 注:“不盡知,則不能要言之。”后因以“由博返約”指學成廣博之后,更撮其精要,復而歸于簡約。
【男大須婚】 男子長大成年后總要娶親成家。
【男大當娶】 見“男大須婚”。
【男大當婚】 見“男大須婚”。
【男女老小】 同“男女老幼”。
【男女老少】 同“男女老幼”。
【男女老幼】 泛指所有的人。
【男女有別】 男女之間有所分別。這是封建禮教用所謂“禮防”把男女加以 區(qū)分。
【男室女家】 猶男婚女嫁。
【男耕女織】 男的耕田,女的織布。舊時指農家男女分工辛勤勞動。
【男唱女隨】 猶夫唱婦隨。謂女方必須附和男方。後亦用以形容夫妻和睦。
【男盜女娼】 見“男盜女娼”。
【男盜女娼】 亦作“男盜女娼”。①詈詞。男的做強盜,女的當娼妓。形容 沒有一個好人。②形容品質行為卑鄙惡劣。
【男婚女聘】 見“男婚女嫁”。
【男婚女嫁】 指兒女成家。語本《後漢書·逸民傳·向長》:“建武中,男 女聚嫁既畢,捍長呴敕斷家事勿相關,當如我死也。”
【男婦老幼】 猶男女老幼。
【男尊女卑】 男的尊貴,女的卑賤。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倫理觀。
【男盜女娼】 亦作“男盜女娼”。①詈詞。男的做強盜,女的當娼妓。形容 沒有一個好人。②形容品質行為卑鄙惡劣。
【男媒女妁】 舊謂男女婚姻的介紹人。男稱“媒”,女稱“妁”。
【男歡女愛】 語出晉陸機《塘上行》:“男懽智傾愚,女愛衰避妍。”后 以為男女親昵歡愛之詞。
【畏刀避箭】 比喻遇戰(zhàn)事退縮不前。
【畏口慎事】 說話謹慎,做事小心。
【畏之如虎】 像怕老虎那樣害怕。形容懼怕到極點。
【畏天知命】 謂知天命,識時務。
【畏天恤民】 見“畏天愛民”。
【畏天愛民】 敬畏上天,愛憐下民。
【畏天憫人】 敬畏天命,憫惜世人的困苦。
【畏死貪生】 害怕死亡,貪戀生存。
【畏威懷德】 畏懼聲威,感念德惠。語出《國語·晉語八》:“民畏其威, 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畏首畏尾】 疑慮重重貌。
【畏葸不前】 畏懼膽怯,不敢前進。
【畏影而走】 見“畏影避跡”。
【畏影避跡】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 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后以“畏影避跡”比喻不明事理,庸人自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