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成語大全(下)之 6 —— 計 12,103

 

 

 

 


相關網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相得無間】 彼此投合,沒有隔閡。

【相視失色】 同“相顧失色”。

【相視莫逆】 《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 ‘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后以“相視莫逆”謂彼此友誼深厚,無所違逆于心。

【相習成俗】 見“相習成風”。

【相習成風】 相互沿襲成為風氣。

【相提而論】 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來談。

【相提并論】 見“相提而論”。

【相敬如賓】 見“相待如賓”。

【相喣以沫】 同“相濡以沫”。

【相須為命】 見“相依為命”。

【相為表里】 謂內外互相配合,共為一體。

【相與一口】 串通一氣,異口同聲。

【相煎何急】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殘殺或迫害。

【相輔相成】 相互補充,相互促成。

【相濡以沫】 用口沫互相濕潤。比喻在困難中以微小的力量互相幫助。

【相濡以澤】 猶言相濡以沫。

【相濡相呴】 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相顧失色】 彼此相看,變了臉色。多形容驚慌、驚詫的情狀。

【相驚伯有】 《左傳·昭公七年》:“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 則皆走,不知所往。”杜預注:“襄三十年,鄭人殺伯有,言其鬼至。”后因以“相驚伯有”形容自相驚擾。

【相門出相】 見“相門有相”。

【相門有相】 謂宰相人家的后代會出宰相。亦泛指名門必出佳子弟。

【相門相種】 見“相門有相”。

【相門灑埽】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少時,欲求見齊相曹參,家 貧無以自通,乃常獨早夜埽齊相舍人門外……於是舍人見勃曹參,因以為舍人。”后因以“相門灑埽”形容干求有術。

【相風使帆】 比喻隨機應變,相機行事。

【相時而動】 觀察時機而采取行動。

【相時度力】 觀察時機估計力量。

【相貌堂堂】 形容人的儀表端正魁梧。

【相機行事】 觀察時機,靈活辦事。

【相體裁衣】 看身體剪裁衣服。比喻根據(jù)實際情況處理事情。

【眄視指使】 目光斜視,隨手指點。形容神態(tài)驕傲。

【省身克己】 檢查自身過失,克制自己非分之想。

【省吃細用】 見“省吃儉用”。

【省吃儉用】 見“省吃儉用”。

【省吃儉用】 形容生活節(jié)儉。

【省衣節(jié)食】 猶言節(jié)衣縮食。指生活節(jié)儉。

【省役薄賦】 減輕徭役和賦稅。謂施行仁政。

【省事寧人】 減少事務,使人安寧。

【省吃儉用】 形容生活節(jié)儉。

【省愆寡過】 減少過錯。

【看人眉睫】 謂看人眼色。

【看生見長】 謂親眼看著某人的出生和長大。形容對一個人非常熟悉。

【看硃成碧】 把紅的看成綠的。形容眼花不辨五色。

【看風行船】 猶言看風使舵。

【看風使帆】 見“看風使舵”。

【看風使船】 同“看風使舵”。

【看風使舵】 亦作“看風使帆”。比喻跟著情勢轉變方向,隨機應變。

【看風駛船】 猶言看風使舵。

【看風轉舵】 同“看風使舵”。

【看破紅塵】 謂看破人生,不留戀世間一切。

【看菜吃飯】 比喻根據(jù)具體情況辦事。

【看景生情】 猶言見機行事。

【看碧成硃】 見“看硃成碧”。

【看家本事】 見“看家本領”。

【看家本領】 指特別擅長的技能。

【眈眈虎視】 像老虎一般地威視著。語本《易·頤》:“虎視耽耽,其欲逐 逐。”

【眈眈逐逐】 貪婪注視、急于攫取之貌。語出《易·頤》:“虎視眈眈,其 欲逐逐。”

【眉下添眉】 比喻重復、多馀。

【眉目如畫】 形容容顏美麗。

【眉尖眼尾】 同“眉頭眼尾”。

【眉花眼笑】 形容非常高興、興奮。

【眉來眼去】 ①以眉目傳情。②形容暗中相互勾結。③謂縱目觀覽。

【眉南面北】 ①形容彼此不和,合不來。②形容分隔兩地不能相見。

【眉厖齒鯢】 眉毛花白,齒落更生細齒。形容老壽。

【眉飛目舞】 見“眉飛色舞”。

【眉飛色悅】 見“眉飛色舞”。

【眉飛色舞】 形容高興或得意的神情。

【眉飛眼笑】 同“眉花眼笑”。

【眉留目亂】 神色不安貌。

【眉高眼下】 見“眉高眼低”。

【眉高眼低】 ①指臉上的表情,臉色的變化。②比喻待人處世的方法。

【眉眼如畫】 見“眉目如畫”。

【眉眼高低】 見“眉高眼低”。

【眉清目秀】 形容面貌俊美。

【眉清目朗】 見“眉清目秀”。

【眉揚目展】 精神振奮貌。

【眉舒目展】 同“眉揚目展”。

【眉語目笑】 謂以眉目傳情。

【眉頭眼尾】 指眉眼間的神色。

【眉頭眼後】 見“眉頭眼尾”。

【眉頭眼腦】 同“眉頭眼尾”。

【眉歡眼笑】 同“眉花眼笑”。

【眩目驚心】 使人眼花心驚。

【眩視惑聽】 迷惑人的視聽。

【眩碧成硃】 比喻顛倒是非。

【眢井瞽人】 處于枯井中的瞎子。比喻毫無見識的庸人。

【眠花臥柳】 同“眠花宿柳”。

【眠花宿柳】 比喻狎妓。

【眠花醉柳】 同“眠花宿柳”。

【眠花藉柳】 同“眠花宿柳”。

【眠思夢想】 睡夢中也在想念。形容思念之甚。

【眠云臥石】 比喻山居生活。

【眷紅偎翠】 形容對春色的依戀。

【眼不回睛】 同“目不轉睛”。

【眼不交睫】 同“目不交睫”。

【眼不著砂】 眼睛里不能容一點沙子。比喻容不得看不入眼的人和事。形容 對壞人壞事深惡痛絕。

【眼不轉睛】 同“目不轉睛”。

【眼不識丁】 同“目不識丁”。

【眼中有鐵】 比喻軍容整肅。語出《資治通鑒·陳世祖天嘉五年》:“春, 正月,庚申朔,齊主登北城,軍容甚整。突厥咎周人曰:‘爾言齊亂,故來伐之:今齊人眼中亦有鐵,何可當耶!’”

【眼中拔釘】 比喻除去心目中最痛惡的人。

【眼去眉來】 以眉眼傳情。

【眼尖手快】 同“眼明手快”。

【眼光如豆】 同“目光如豆”。

【眼花心亂】 形容心神迷惑不定。

【眼花耳熱】 眼睛昏花,耳朵燥熱。多形容酒酣興高的神態(tài)。

【眼花撩亂】 形容看見美色或繁復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亂。

【眼花歷亂】 同“眼花撩亂”。

【眼花繚亂】 見“眼花撩亂”。

【眼明手快】 眼力好,動作快。

【眼明手捷】 見“眼明手快”。

【眼底無人】 同“目中無人”。

【眼空一世】 猶目空一切。

【眼空四海】 猶目空一切。

【眼急手快】 見“眼疾手快”。

【眼迷心蕩】 眼光迷亂,心神搖蕩。形容見美色而不能自持的神情。

【眼穿腸斷】 形容盼望思念之切。

【眼約心期】 見“眼意心期”。

【眼笑眉飛】 見“眼笑眉舒”。

【眼笑眉舒】 形容極度高興。

【眼高手生】 見“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 眼界高但能力低。

【眼疾手快】 形容做事機警敏捷。

【眼淚洗面】 淚流滿面。形容極端悲痛。

【眼開眉展】 猶眼笑眉舒。

【眼想心思】 形容思念之切。

【眼跳心驚】 形容非常害怕。

【眼跳耳熱】 眼皮跳動,耳朵發(fā)熱。形容驚恐不安。

【眼腰黃赤】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國初士大夫戲作語云:‘眼前 何日赤,腰下幾時黃。’謂硃衣吏及金帶也。”后以“眼腰黃赤”喻富貴榮華。

【眼意心期】 形容雙方愿望一致,精神互相溝通。

【眼語頤指】 用眼色或面部表情示意別人為之奔走。形容有權勢者氣焰之盛。

【眼瞎耳聾】 比喻對周圍情況全不了解。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見“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形容熟悉周圍環(huán)境,反應靈敏。

【眼觀鼻,鼻觀心】 ①因害羞、慚愧等而低頭的樣子。②謂精神集中,心不 旁騖。

【眼饞肚飽】 ①眼睛饞,見好的就想吃,而肚子已飽。形容想吃而吃不下。 ②形容貪得無厭。

【睹物思人】 看到他人留下的東西或死者的遺物,就想起這個人。

【睹微知著】 看到事物的細微跡兆,就可認識其實質和發(fā)展。

【睚眥之隙】 見“睚眥之隙”。

【睚眥之忿】 同“睚眥之怨”。

【睚眥之怨】 指極小的怨恨。

【睚眥之怒】 同“睚眥之怨”。

【睚眥之隙】 亦作“睚眥之隙”。同“睚眥之怨”。

【睚眥之隙】 見“睚眥之隙”。

【睚眥觸死】 謂因小怨而被處死。

【睡生夢死】 整天像在睡夢里一樣。形容糊里糊涂地生活。

【睡長夢多】 猶夜長夢多。比喻時間長,事情易生變化。

【睥睨一切】 猶言傲視一切。

【睟面盎背】 《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 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意謂仁義禮智植根于心,它生發(fā)出來的神色,清和潤澤地表現(xiàn)在顏面,顯露在肩背,散布到手足四肢。后以“睟面盎背”為仁德者修養(yǎng)到家的表現(xiàn)。

【瞋目扼腕】 形容憤怒、勇敢的樣子。

【瞋目扌戹掔】 見“瞋目扼腕”。

【瞋目張膽】 形容有膽有識,敢作敢為。

【瞋目搤腕】 見“瞋目扼腕”。

【瞋目豎眉】 瞪大眼睛,豎直眉毛。形容非常惱怒的樣子。

【瞎子摸魚】 比喻盲目行事,沒有明確的目標。

【瞎子摸象】 典出《大般涅槃經》卷三二。相傳幾個盲人摸大象的身軀,各 人都以為自己所摸到的是大象的整個形象。后以“瞎子摸象”比喻觀察事物以偏概全。

【瞎子斷匾】 失明的人胡亂判定匾額上的字。指各說各的,無法得出正確的 結論。

【瞎馬臨池】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 臨深池。”后因以“瞎馬臨池”比喻處境危險而猶暗昧無知。

【瞎燈黑火】 見“瞎燈滅火”。

【瞎燈滅火】 形容夜色濃重或沒有一點亮光。

【瞑思苦想】 深沉地思索;盡力思索。

【瞞上欺下】 對上隱瞞,對下欺壓。

【瞞天大謊】 天大的謊話。形容漫無邊際的假話。

【瞞天要價】 見“瞞天討價”。

【瞞天昧地】 見“瞞天瞞地”。

【瞞天討價】 沒有限度的要高價。瞞天,漫天。形容無限度。討價,指賣東 西的人要價錢。

【瞞天席地】 猶言瞞上瞞下,一手遮天,隱蔽真情。

【瞞天過海】 比喻用偽裝來哄騙對方,背地里偷偷地行動。

【瞞天瞞地】 猶言瞞上欺下。

【瞞心昧己】 指違背自己良心做壞事。

【瞞神弄鬼】 欺騙擺弄人家,背著人在暗中搗鬼。

【瞠目咋舌】 見“瞠目結舌”。

【瞠目結舌】 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窘迫或驚呆的樣子。

【瞠目撟舌】 見“瞠目結舌”。

【瞠乎其後】 干瞪著眼,落在后面趕不上。語出《莊子·田子方》:“夫子 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瞠乎後已】 見“瞠乎後矣”。

【瞠乎後矣】 猶言瞠乎其后。

【瞠然自失】 瞪著眼就像失落什么似的。

【了如指掌】 見“了若指掌”。

【了如觀火】 形容看得非常清楚。

【了若指掌】 指著自己的手掌給人看。比喻對情況十分明白清楚。語本《論 語·八佾》:“子曰:‘……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瞬息千變】 見“瞬息萬變”。

【瞬息之間】 形容極短促的時間。

【瞬息萬狀】 見“瞬息萬變”。

【瞬息萬變】 形容在極短的時間之內變化多而快。

【瞪目哆口】 睜大眼睛,張開嘴巴。形容驚呆之貌。

【瞪目結舌】 睜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

【瞪眉瞠眼】 立眉瞪眼。形容醉態(tài)。

【瞪眼咋舌】 見“瞪目結舌”。

【瞻星揆地】 上觀天候,下察地形。

【瞻前忽後】 語出《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后以“瞻前 忽後”形容難以捉摸。

【瞻前思後】 思前想后。形容反復思考。

【瞻前顧後】 ①兼顧前后。形容慮事周密,做事謹慎。②形容顧慮過多,猶 豫不決。

【瞻情顧意】 謂照顧情面。

【瞻云就日】 《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后以“瞻云就日”形容臣下對君主的崇仰追隨。

【瞻云陟屺】 《詩·魏風·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新唐書· 狄仁杰傳》:“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云移乃得去。”后因以“瞻云陟屺”比喻思親。

【瞻蒲勸■】 看見菖蒲初生,便督促農民及時耕種。語本《呂氏春秋·士容 論》:“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瞻顧前後】 見“瞻前顧後”。

【矙瑕伺隙】 窺伺對方空隙。

【田夫野老】 泛指鄉(xiāng)間父老。

【田夫野叟】 同“田夫野老”。

【田父之功】 謂不預其事而輕易得益。

【田父之獲】 見“田父之功”。

【田父野老】 同“田夫野老”。

【田父野叟】 同“田夫野老”。

【田連仟伯】 見“田連阡陌”。

【田連阡陌】 亦作“田連仟伯”。形容田地廣闊。

【田翁野老】 同“田夫野老”。

【田畯野老】 同“田夫野老”。

【申旦達夕】 自夜至晨,自晨到夜。形容日夜不止。

【由博返約】 《孟子·離婁下》:“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趙岐 注:“不盡知,則不能要言之。”后因以“由博返約”指學成廣博之后,更撮其精要,復而歸于簡約。

【男大須婚】 男子長大成年后總要娶親成家。

【男大當娶】 見“男大須婚”。

【男大當婚】 見“男大須婚”。

【男女老小】 同“男女老幼”。

【男女老少】 同“男女老幼”。

【男女老幼】 泛指所有的人。

【男女有別】 男女之間有所分別。這是封建禮教用所謂“禮防”把男女加以 區(qū)分。

【男室女家】 猶男婚女嫁。

【男耕女織】 男的耕田,女的織布。舊時指農家男女分工辛勤勞動。

【男唱女隨】 猶夫唱婦隨。謂女方必須附和男方。後亦用以形容夫妻和睦。

【男盜女娼】 見“男盜女娼”。

【男盜女娼】 亦作“男盜女娼”。①詈詞。男的做強盜,女的當娼妓。形容 沒有一個好人。②形容品質行為卑鄙惡劣。

【男婚女聘】 見“男婚女嫁”。

【男婚女嫁】 指兒女成家。語本《後漢書·逸民傳·向長》:“建武中,男 女聚嫁既畢,捍長呴敕斷家事勿相關,當如我死也。”

【男婦老幼】 猶男女老幼。

【男尊女卑】 男的尊貴,女的卑賤。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倫理觀。

【男盜女娼】 亦作“男盜女娼”。①詈詞。男的做強盜,女的當娼妓。形容 沒有一個好人。②形容品質行為卑鄙惡劣。

【男媒女妁】 舊謂男女婚姻的介紹人。男稱“媒”,女稱“妁”。

【男歡女愛】 語出晉陸機《塘上行》:“男懽智傾愚,女愛衰避妍。”后 以為男女親昵歡愛之詞。

【畏刀避箭】 比喻遇戰(zhàn)事退縮不前。

【畏口慎事】 說話謹慎,做事小心。

【畏之如虎】 像怕老虎那樣害怕。形容懼怕到極點。

【畏天知命】 謂知天命,識時務。

【畏天恤民】 見“畏天愛民”。

【畏天愛民】 敬畏上天,愛憐下民。

【畏天憫人】 敬畏天命,憫惜世人的困苦。

【畏死貪生】 害怕死亡,貪戀生存。

【畏威懷德】 畏懼聲威,感念德惠。語出《國語·晉語八》:“民畏其威, 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畏首畏尾】 疑慮重重貌。

【畏葸不前】 畏懼膽怯,不敢前進。

【畏影而走】 見“畏影避跡”。

【畏影避跡】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 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后以“畏影避跡”比喻不明事理,庸人自擾。

【畏敵如虎】 害怕敵人就像害怕老虎一般。語本《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亮復出祁山”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賈栩、魏平數(shù)請戰(zhàn),因曰:‘公(司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畏頭畏尾】 見“畏首畏尾”。

【畏縮不前】 畏怯退縮,不敢前進。

【畏難茍安】 害怕困難,茍且偷安。

【畢力同心】 猶言齊心協(xié)力。

【畢其功于一役】 ①謂將本應分期分批做的事情一舉全部完成。②以形容急 于求成。

【畢雨箕風】 《書·洪范》:“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孔傳: “箕星好風,畢星好雨,亦民所好。”原謂民性如星,星好風雨,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澤。后以“畢雨箕風”為頌揚統(tǒng)治者普施仁政之詞。

【畢恭畢敬】 十分恭敬的樣子。

【畛域之見】 比喻由宗派情緒產生的偏見。

【留有馀地】 猶言留馀地。

【留連忘返】 形容留戀景物,舍不得回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條件,其他問題就可得到 解決。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留犁撓酒】 《漢書·匈奴傳下》:“昌猛與單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諾水東山, 刑白馬,單于以徑路刀金留犁撓酒,以老上單于所破月氏王頭為飲器者共飲血盟。”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徑路,匈奴寶刀也。金,契金也。留犁,飯匕也。撓,和也。契金著酒中,撓攪飲之。”用寶刀“徑路”、飯匕“留犁”攪酒,作血盟之飲,是漢時漢與匈奴間訂盟的一種儀式。后以“留犁撓酒”謂漢族王朝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訂立和約。

【畔道離經】 背離道統(tǒng),不遵循經典規(guī)定的指導思想。亦指背離常規(guī)的思想 或行為。畔,通“叛”。

【異口同音】 同“異口同聲”。

【異口同韻】 同“異口同聲”。

【異口同聲】 不同的人說出同樣的話。常以形容意見相同。

【異口同辭】 同“異口同聲”。

【異乎尋常】 不同于平常。

【異曲同工】 曲調不同,卻同樣美妙。喻不同時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論一 樣精彩,或不同的事情產生同樣的效果。

【異軍突起】 見“異軍特起”。

【異軍特起】 ①謂另組一支軍隊,自樹一幟。語出《史記·項羽本紀》:“ 少年欲六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②比喻另一種力量或派別卓然興起。

【異途同歸】 見“異涂同歸”。

【異想天開】 形容想法非常離奇。

【異路同歸】 同“異涂同歸”。

【異涂同歸】 謂道路不同,歸宿相同。比喻方法不同,效果一樣;或情況有 別,結局一致。

【異端邪說】 指不正當或非正統(tǒng)的學說、言論。

【略不世出】 謂謀略高明,世所少有。

【略見一斑】 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說· 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略知一二】 稍微知道一些。

【略跡原心】 撇開表面的事實,而從其用心上加以原諒。明張煌言《答趙安 撫書》:“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跡而原其心;感其誠而哀其遇。”

【略跡原情】 撇開表面的事實,從情理上加以原諒。

【略跡論心】 撇開表面的事實而評論其用心。

【略高一籌】 比較起來,稍微強一點。

【略無忌憚】 毫無畏忌。形容非常放肆。語本《禮記·中庸》:“小人而無 忌憚也。”

【略勝一籌】 見“略高一籌”。

【略窺一班】 同“略見一斑”。

【略識之無】 相傳唐代詩人白居易,生下來七個月時,就認得“之”、“無” 兩個字,百試不誤。事見《新唐書·白居易傳》。后遂稱稍為認得幾個字,讀過幾天書的人為“略識之無”。

【番來復去】 見“番來覆去”。

【番來覆去】 亦作“番來復去”。①不斷翻身。②反復多次。

【番窠倒臼】 形容打破現(xiàn)成的格式。

【畫一之法】 謂全體遵行、無一例外的法令政策。

【畫土分疆】 見“畫野分疆”。

【畫中有詩】 畫里富有詩意。

【畫水鏤冰】 在水上作畫,在冰上雕刻。喻徒勞無功。

【畫地而趨】 畫地作跡,使人循跡而行。喻被禮法拘束而自苦。

【畫地成牢】 同“畫地為牢”。比喻只許在限定的范圍內活動。

【畫地成圖】 謂在地上畫圖,以說明地理形勢。

【畫地作獄】 同“畫地為牢”。

【畫地刻木】 指畫地為牢,刻木為吏。后用為深嫉獄吏之詞。

【畫地為牢】 相傳上古時刑律寬緩,在地上畫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懲罰, 如后代的牢獄。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武王伐紂平話》卷中:“捍姬昌呴畫地為牢,刻木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封神演義》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shù)置!S即就在南門畫地為牢,豎木為吏,將武吉禁于此間。”后比喻將行動限定在某種范圍內,不得逾越。

【畫地為獄】 同“畫地為牢”。

【畫卵雕薪】 在雞蛋、薪木上雕畫圖形。是古代富豪生活窮奢極侈的一種表 現(xiàn)。

【畫沙聚米】 在沙上畫地圖,聚米為山谷,指畫軍事形勢,運籌決策。

【畫虎不成】 “畫虎不成反類狗”的略語。

【畫虎不成反類犬】 同“畫虎不成反類狗”。

【畫虎不成反類狗】 比喻好高鶩遠,終無成就,反貽笑柄。亦喻仿效失真, 反而弄得不倫不類。

【畫虎成狗】 見“畫虎不成反類狗”。

【畫虎刻鵠】 ①《東觀漢記·馬援傳》:“與兄子嚴敦書曰:‘學龍伯高不 就,猶為謹■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效杜季良而不成,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后以“畫虎刻鵠”比喻好高騖遠,終無成就。②比喻好事做不成,反變了壞事。

【畫虎類犬】 見“畫虎不成反類狗”。

【畫虎類狗】 見“畫虎不成反類狗”。

【畫眉京兆】 本指漢張敞。敞曾為京兆尹,又以為婦畫眉聞名,故稱。后多 借指夫婿。

【畫眉舉案】 西漢張敞為妻描畫眉毛,見《漢書·張敞傳》。東漢孟光為夫 送飯時,把端飯的盤子舉到和眉毛一樣齊,見《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后以“畫眉舉案”形容夫妻相互敬愛。

【畫荻丸熊】 宋歐陽修幼時,母鄭氏以荻畫地教子讀書。唐柳仲郢幼嗜學, 母韓氏用熊膽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腦。后以“畫荻丸熊”稱贊母教有方。

【畫荻和丸】 見“畫荻丸熊”。

【畫蚓涂鴉】 形容書法或文字拙劣。多用作謙辭。

【畫脂鏤冰】 在油脂上作畫,在冰上雕刻,一旦融化,都歸烏有。比喻徒勞 無功。

【畫野分疆】 指劃分疆域而治。

【畫蛇添足】 ①《戰(zhàn)國策·齊策二》:“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 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馀,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后以“畫蛇添足”比喻做多馀的事,反而有害無益。②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畫蛇著足】 見“畫蛇添足”。

【畫符念咒】 道士畫符箓、念咒語。比喻寫字、念書令人難以索解。

【畫梁雕棟】 見“畫棟雕梁”。

【畫棟飛甍】 有彩繪裝飾的屋梁,高聳的屋脊。形容建筑物富麗堂皇。

【畫棟雕梁】 有彩繪裝飾的棟梁。形容建筑物富麗堂皇。

【畫意詩情】 富有詩畫的意境、情趣。

【畫餅充饑】 ①《三國志·魏志·盧毓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 餅,不可啖也。”后以“畫餅充饑”比喻徒有虛名,無補于實用。②喻以空想自慰。

【畫龍不成反為狗】 同“畫虎不成反類狗”。

【畫龍刻鵠】 同“畫虎刻鵠”。

【畫龍點睛】 ①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武帝崇飾佛寺,多命 僧繇畫之……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后以“畫龍點睛”比喻寫作或說話時在關鍵處用精辟的詞句點明要旨,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②喻處事在緊要處下氣力。

【畫疆墨守】 比喻樹立門戶或固守門戶之見。

【畸重畸輕】 偏重偏輕,不合常規(guī)。

【畸流洽客】 高行脫俗、廣見博聞之士。

【畸流逸客】 指高行脫俗的隱逸之士。

【畸輕畸重】 見“畸重畸輕”。

【當之無愧】 當?shù)闷鹉撤N稱號或榮譽而無愧色。

【當仁不讓】 《論語·衛(wèi)靈公》:“當仁不讓於師。”硃熹集注:“當仁, 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后泛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去做,絕不推諉。

【當立之年】 指三十歲。語本《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當刑而王】 《漢書·黥布傳》:“少時客相之,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 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后謂先經受磨難而后飛騰黃達。

【當局者迷】 謂身當其事者反而糊涂。

【當家立事】 見“當家立業(yè)”。

【當家立計】 主持家政,籌劃生計。

【當家立紀】 見“當家理紀”。

【當家立業(yè)】 主持家業(yè)。

【當家作主】 本指主管家政,有權對家事作出決定。亦比喻在單位或國家中 居主人翁地位。

【當家理紀】 謂管理家務。

【當家做主】 見“當家作主”。

【當務之急】 當前急切應辦的要事。語出《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 也,當務之為急。”

【當軸處中】 正處在車軸中心的位置。比喻官居要職。

【當機立決】 抓住時機,立刻判決。

【當機立斷】 抓住時機,立刻決斷。

【當頭一棒】 ①比喻給人以嚴重警告或打擊。②比喻直截了當,毫不含蓄。

【當頭棒喝】 佛教禪宗祖師為了打破學人的凡想迷情,棒喝交馳,作為特殊 的施教方式。“棒”始于宣鑒,“喝”始于道一。《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后以“當頭棒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擊或警告。

【當斷不斷】 該作出決斷的時候不能決斷。形容臨事猶豫不決。

【當今無輩】 目前沒人能比得上。輩,比。

【當世無雙】 當代獨一無二。

【當耳旁風】 見“當耳邊風”。

【當耳邊風】 當做耳邊吹過的風。比喻對所聽的話不放在心上。語本漢趙曄 《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當行出色】 做本行的事,成績特別顯著。

【當場出彩】 舊時戲劇表演殺傷時,用紅水涂抹,裝作流血的樣子,叫做出 彩。今用以喻在人前敗露秘密或出丑。

【當場出丑】 在大庭廣眾露出丑相,丟臉。

【疇咨之憂】 指人才難求的憂慮。

【疊見層出】 屢次出現(xiàn)。

【疊床架屋】 ①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 理重事衤復,遞相模斅,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宋陸九淵《與硃元晦書》之二:“某竊謂尊兄未曾實見太極,若實見太極,上面必不更加‘無極’字,下面必不更著‘真體’字。上面加‘無極’字,正是疊床上之床,下面著‘真體’字,正是架屋下之屋。”后以“疊床架屋”比喻重復累贅。②比喻反復強調。

【疊矩重規(guī)】 形容上下相合。矩,曲尺,畫直角或方形的工具。規(guī),圓規(guī), 畫圓形的工具。

【盂方水方】 謂水因器成形。喻上行下效。

【杯弓蛇影】 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予 之祖父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請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為愈。後郴因事過至宣家闚視,問其變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聽事,思惟良久,顧見懸弩,必是也。則使門下史將鈴下侍徐扶輦載宣於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因謂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后遂以“杯弓蛇影”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杯酒解怨】 謂飲酒言歡,消解仇怨。《舊唐書·張延賞傳》:“及延賞當 國用事,晟請一子聘其女,固情好焉,延賞拒而不許。晟謂人曰:‘武人性快,若釋舊惡於杯酒之間,終歡可解。文士難犯,雖修睦於外,而蓄怒于內,今不許婚,釁未忘也。’”俗稱“杯酒解怨”,本此。

【杯觥交雜】 猶言觥籌交錯。形容宴飲熱烈。

【盈千累萬】 形容為數(shù)甚多。

【盈篇累牘】 形容文辭冗長。

【盎盂相敲】 比喻家庭口角。

【盎盂相擊】 見“盎盂相敲”。

【盛名難副】 《後漢書·黃瓊傳》:“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后以“盛名 難副”指名過其實。

【盛氣凌人】 亦作“盛氣臨人”。謂以威嚴或驕橫的氣勢壓人。今多用作貶 義。

【盛氣臨人】 見“盛氣凌人”。

【盛極一時】 形容在某一時期極為興盛。

【盛筵必散】 比喻無論怎樣美好的事物,終必消散。

【盛筵易散】 見“盛筵必散”。

【盛筵難再】 謂良會不易重逢。

【盛水不漏】 喻說理嚴密。

【盜玉竊鉤】 比喻一切大小竊取之事。玉,貴物;鉤,賤物。

【盜名欺世】 竊取名聲以欺騙世人。

【盜亦有道】 謂盜者亦有其為盜之道義。

【盜食致飽】 比喻以不正當手段獲益。

【盜怨主人】 見“盜憎主人”。

【盜嫂受金】 《史記·陳丞相世家》載,絳侯、灌嬰等咸讒陳平曰:臣聞平 居家時,盜其嫂;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于是漢王疑之。后遂以“盜嫂受金”為因小眚而遭讒被疑的典實。

【盜鈴掩耳】 同“盜鍾掩耳”。

【盜憎主人】 比喻奸惡的人怨恨正直的人。語出《左傳·成公十五年》:“ 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子好直言,必及於難。’”

【盜鍾掩耳】 《呂氏春秋·自知》:“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后以“盜鍾掩耳”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盟山誓海】 猶海誓山盟。對著山海盟誓。極言男女相愛,堅貞不渝。

【監(jiān)主自盜】 盜竊自己所負責經管的公家財物。

【監(jiān)市履豨】 《莊子·知北游》:“正獲之問於監(jiān)市履豨也,每下愈況。” 王先謙集解引李頤曰:“市魁履豕,履其股腳豨難肥處,故知豕肥耳。”后以“監(jiān)市履豨”喻善于體察事物。

【監(jiān)守自盜】 見“監(jiān)主自盜”。

【監(jiān)臨自盜】 見“監(jiān)主自盜”。

【盡心竭力】 費盡心思,使出全力。

【盡其在我】 謂盡自己的力量做好應做的事。

【盡忠報國】 竭盡忠貞,不惜犧牲一切報效國家。

【盡思極心】 用盡心思。

【盡情盡理】 猶言合情合理。

【盡智竭力】 用盡心力。

【盡善盡美】 《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 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舜時樂名;《武》,武王時樂名。后以“盡善盡美”指完美至極。

【盤水加劍】 以盤盛水,加劍其上,表示請罪自刎。

【盤石桑苞】 盤石,大石;桑苞,即苞桑,根深柢固的桑樹。《易·否》: “系於苞桑。”孔穎達疏:“苞,本也。凡物系於桑之苞本則牢固也……桑之為物,其根眾也,眾則牢固之義。”后以“盤石桑苞”比喻安穩(wěn)牢固。

【盤馬彎弓】 謂馳馬盤旋,張弓欲射。唐韓愈《雉帶箭》詩:“將軍欲以巧 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fā)。”后以喻故作架勢,并不立即行動。

【盤根究底】 喻盤問底細。

【盤根錯節(jié)】 謂樹木根株盤屈,枝節(jié)交錯。比喻事情的艱難復雜。

【蕩氣回腸】 謂一種陶醉人的氣氛回蕩在情緒和感覺中。

【蠲敝崇善】 革除敝政,崇尚雅道。

【鹽梅之寄】 喻指可托付重任。

【鹽梅舟楫】 鹽和梅調和,舟和楫配合。喻指輔佐的賢臣。

【鹽梅相成】 鹽味與酸味相調和。喻指濟世的賢臣。

【生上起下】 猶言承上啟下。

【生不逢辰】 見“生不逢時”。

【生不逢時】 謂生得不是時候。常作時運不濟之嘆。語出《詩·大雅·桑柔》 :“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生不逢場】 猶言生不逢時。

【生手生腳】 形容對所做的某項新工作不熟悉的樣子。

【生功止過】 鼓勵立功,防止過失。

【生生世世】 世世代代;永生永世;永遠。

【生生死死】 猶言一輩子。謂從生至死。

【生民涂炭】 猶言生靈涂炭。

【生死之交】 可共生死的朋友;可共生死的情誼。

【生死不易】 見“生死不渝”。

【生死不渝】 至死不變。

【生死存亡】 生存和死亡;生存或死亡。

【生死肉骨】 使死者復生,白骨長肉。極言恩施的深厚。

【生死攸關】 謂關系到生存或死亡。

【生死長夜】 佛教語。指漫長昏昧的生死輪回。

【生死苦海】 猶言生死海。

【生死骨肉】 見“生死肉骨”。

【生死無貳】 至死無異心。表示堅定。

【生死與共】 生死都在一起。形容關系非常密切。

【生死醉夢】 形容非常專心。

【生死關頭】 指極其緊要的契機或時刻。

【生肉枯骨】 猶言生死肉骨。

【生吞活剝】 ①比喻生硬地抄襲或模仿。語本唐劉肅《大唐新語·諧謔》: “李義府嘗賦詩曰:‘鏤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乃為詩曰:‘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人謂之諺曰:‘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②謂不加烹調。③比喻侵略欺凌。④猶言生拉硬扯。⑤比喻一知半解。

【生吞活奪】 形容粗暴地搶奪。

【生花妙筆】 見“生花筆”。

【生花妙語】 指動聽的言語文章。

【生辰吉帖】 即庚帖。

【生拖死拽】 形容強行拉拽。

【生拉活扯】 亦作“生拉硬扯”。①猶言生拖死拽。②比喻牽強附會。

【生拉活拽】 謂拉扯,糾纏。

【生拉硬扯】 見“生拉活扯”。

【生知安行】 “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之省。古以為圣人方能具有的資 質。

【生炒熱賣】 謂急于應付,現(xiàn)做現(xiàn)賣而不暇精制。

【生拽活拖】 猶言生拖死拽。形容用力拉扯。

【生拼硬湊】 勉強拼湊。

【生氣勃勃】 形容富有朝氣和活力。

【生殺予奪】 語本《周禮·春官·內史》:“內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詔王 治。一曰爵……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后以“生殺予奪”指有權勢的人所掌握的能任意處置人民生命財產的權力。

【生殺與奪】 同“生殺予奪”。

【生桑之夢】 指三國蜀何祗夢桑生井中,后應夢,四十八歲而卒。《三國志 ·蜀志·楊洪傳》“洪迎門下書佐何祗”裴松之注引晉陳壽《益部耆舊傳·雜記》:“捍何祗呴嘗夢井中生桑,以問占夢趙直,直曰:‘桑非井中之物,會當移植;然桑字四十下八,君壽恐不過此。’祗笑言:‘得此足矣’。初仕郡,後為督軍從事……年四十八卒,如直所言。”后以喻死期將至。

【生寄死歸】 視生如寄,視死如歸。表示豁達之辭。

【生眾食寡】 生產的多,消費的少。語本《禮記·大學》:“生財有大道, 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生搬硬套】 機械地搬用別人的經驗、方法等。

【生聚教訓】 《左傳·哀公元年》:“捍伍員呴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 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后以“生聚教訓”指軍民同心同德,積聚力量,發(fā)憤圖強,以洗刷恥辱。

【生聚教養(yǎng)】 同“生聚教訓”。

【生奪硬搶】 謂強行奪過來。

【生榮亡哀】 同“生榮死哀”。

【生榮死哀】 活著受人崇敬,死了使人哀痛。語本《論語·子張》:“其生 也榮,其死也哀。”邢昺疏:“生則榮顯,死則哀痛。”

【生榮沒哀】 同“生榮死哀”。

【生發(fā)未燥】 胎發(fā)未干。因以指孩童之時。語本《宋書·索虜傳》:“燾大 怒,謂奇曰:‘我生頭發(fā)未燥,便聞河南是我家地。’”

【生龍活虎】 形容生氣勃勃,充滿活力。多用以比喻人活潑有朝氣或文章生 動有力。

【生龍活現(xiàn)】 猶言活龍活現(xiàn)。

【生離死別】 難以再見或永久的別離。

【生關死劫】 生的關頭,死的劫數(shù)。謂人的生死命運。

【生靈涂炭】 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矢力同心】 齊心合力。

【矢口否認】 謂一口咬定,拒不承認。

【矢口猖言】 猶言信口胡說。

【矢不虛發(fā)】 形容射箭本領極高,每發(fā)必中。

【矢心不二】 立誓無二心。

【矢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有話非說不可的時刻。

【矢死不二】 見“矢死無貳”。

【矢死無貳】 發(fā)誓寧死不變。

【矢如雨下】 箭像雨一樣射來。極言其多。

【矢志不移】 見“矢志不渝”。

【矢志不渝】 立誓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語出《晉書·謝安傳》:“安雖受 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矢志不搖】 見“矢志不渝”。

【矢無虛發(fā)】 見“矢不虛發(fā)”。

【知一萬畢】 《莊子·天地》:“通於一而萬事畢。”后用“知一萬畢”謂 理解本質,萬事盡通。

【知人之明】 識別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

【知人之鑒】 同“知人之明”。

【知人則哲】 謂能鑒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謂之明智。

【知人善任】 識別部屬并善于任用。

【知人論世】 ①《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 以論其世也。”趙岐注:“頌其詩……讀其書,猶恐未知古人高下,故論其世以別之也。”謂為了了解歷史人物而論述其有關時代背景。②泛指鑒別人物高下和議論世事得失。

【知己知彼】 見“知彼知己”。

【知止不殆】 謂適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險。

【知止不辱】 見“知足不辱”。

【知文達禮】 同“知書達禮”。

【知心可腹】 猶情投意合。

【知心知意】 見“知心著意”。

【知心著意】 謂彼此了解,心意投合。

【知白守黑】 《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河上公注:“白, 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白,當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后以“知白守黑”謂韜晦自處。

【知行合一】 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名當世】 猶言聞名當代。

【知足不殆】 見“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 自知滿足就不會招致羞辱。

【知我罪我】 《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后用“知我罪我”表示別人對自己的毀譽。

【知來藏往】 《易·系辭上》:“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來知德注:“凡 吉兇之幾,兆端已發(fā),將至而未至者,曰來·吉兇之理,見在於此,一定而可知者,曰往。知來者,先知也。藏往者,了然蘊畜於胸中也。”后以“知來藏往”謂對未來有所預見,對已往心中了然。

【知易行難】 謂認識事情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書·說命中》:“說 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知彼知己】 對敵我雙方的優(yōu)劣短長均能透徹了解。

【知命之年】 指五十歲。

【知命不憂】 識天命者無憂慮。語本《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知命樂天】 舊謂安守命運的分限,樂從天道的安排。

【知法犯法】 懂得法律條例而故意違犯。

【知音識趣】 猶言知情識趣。

【知高識低】 謂說話、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知疼著熱】 形容對人的關懷、體貼,多用于夫妻或親屬之間。

【知疼著癢】 見“知疼著熱”。

【知書明理】 同“知情達理”。

【知書知禮】 同“知書達禮”。

【知書通禮】 同“知書達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版權所有 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岸区| 锡林浩特市| 青州市| 容城县| 屏南县| 长宁区| 富平县| 韶关市| 深州市| 咸阳市| 日喀则市| 濉溪县| 乌兰察布市| 台山市| 康乐县| 疏勒县| 阳东县| 桓仁| 芦溪县| 交城县| 尚志市| 定西市| 宁安市| 黄骅市| 民和| 丹东市| 通州区| 哈尔滨市| 仪陇县| 宣武区| 公主岭市| 上栗县| 公安县| 南阳市| 稷山县| 太康县| 诸城市| 平谷区| 新龙县| 大庆市| 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