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成語大全(上)之 6 —— 計 11,522

 

 

 

 


相關網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使性摜氣】 見“使性謗氣”。

【使性謗氣】 亦作“使性傍氣”。亦作“使性摜氣”。發脾氣;撒氣。

【使酒罵坐】 見“使酒罵座”。

【使酒罵座】 亦作“使酒罵坐”。漢灌夫為人剛直不阿,好使酒。一日,與 魏其侯竇嬰共赴丞相田蚡宴。夫怒蚡傲慢無禮,遂借行酒之機指臨汝侯灌賢而罵之,其意實在蚡。蚡乃劾夫罵坐不敬。事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后因稱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罵同席之人為“使酒罵座”。

【使賢任能】 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

【使嘴使舌】 搬弄口舌。

【例行公事】 按照規定或慣例處理的公事,多指形式主義的工作。

【例行差事】 同“例行公事”。

【侃侃而談】 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地談話。

【侃侃訚訚】 形容和悅而從容不迫地談話。語出《論語·鄉黨》:“朝,與 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侃侃諤諤】 直言無忌的樣子。

【侏儒一節】 喻指能體現事物全貌的局部。語出桓譚《新論·道賦》引諺語: “侏儒見一節,而長短可知。”

【侏儒觀戲】 比喻自己缺乏能力,只好隨人行事。

【侜張為幻】 欺誑作偽。

【佻身飛鏃】 只身射箭殺敵。形容殺敵英勇,視死如歸。

【佩紫懷黃】 腰間佩掛紫色印綬,懷里揣著黃金官印。漢代丞相、太尉等皆 金印紫綬。因以“佩紫懷黃”指身居高官。語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吾持粱刺齒肥,躍馬疾驅,懷黃金之印,結紫綬於要,揖讓人主之前,食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

【佹形僪狀】 奇形怪狀。

【佹得佹失】 ①謂得與失皆出于偶然。②時而得,時而失。猶言有得有 失。

【侈人觀聽】 謂加強人們在觀感聽覺上的印象。

【侈衣美食】 侈衣,華美的衣服;美食,鮮美的食物。言衣食俱精。

【侈侈不休】 說話沒完沒了;嘮叨。

【侈恩席寵】 張揚恩遇憑恃寵幸。

【侈縱偷茍】 奢侈放縱,茍且偷生。

【侈麗閎衍】 華麗繁富。多用以指文辭。

【依人籬下】 猶言寄人籬下。比喻依附別人,不能自立。

【依山傍水】 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嶺和水流。

【依心像意】 猶言稱心如意。

【依本畫葫蘆】 見“依樣畫葫蘆”。

【依依不舍】 留戀而不忍分離。

【依丱附木】 見“依草附木”。

【依阿取容】 謂依附隨順以取悅于人。

【依法砲制】 依照老辦法制中藥。后比喻按照已有的模式去做。

【依門傍戶】 謂依附于人而不能自立。

【依門賣笑】 以色媚人。舊指娼妓生涯。

【依草附木】 亦作“依丱附木”。①迷信謂妖魔鬼怪附于物上,為非作歹。 ②比喻托名或攀附于人。

【依葫蘆畫瓢】 比喻刻板地照著做。

【依然如故】 仍舊和過去一樣。

【依然故我】 仍然是從前的老樣子。形容沒有變化。

【依違兩可】 猶言模棱兩可。

【依經傍註】 依照經典及其注釋。謂說話有根有據。

【依翠偎紅】 指同年輕女子廝混的風流韻事。翠,翡翠一類飾物;紅,脂粉 脣膏一類化妝品。“翠”與“紅”均借指女人。

【依樣葫蘆】 見“依樣畫葫蘆”。

【依樣畫葫蘆】 亦作“依本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原樣照搬或沒有改變、 創新。

【依頭順尾】 謂對上下各方都聽從、依順。

【依頭縷當】 謂依次將事情理清。

【佯風詐冒】 猶言裝瘋賣傻。

【佯輪詐敗】 謂故意敗陣。

【侔色揣稱】 形容描摹得恰到好處,惟妙惟肖。

【俎樽折沖】 指在會盟的席上或外交談判中制勝對方。

【便宜行事】 見“便宜從事”。

【便宜施行】 見“便宜從事”。

【便宜從事】 謂可斟酌情勢,不拘規制條文,不須請示,自行處理。

【修文偃武】 提倡文教,停息武備。

【修真養性】 學道修行,涵養性情。

【修飾邊幅】 形容注意儀容、衣著的整潔。邊幅,布帛的邊緣,比喻儀容、 衣著。

【修齊治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省稱。語本《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后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理論。

【修橋補路】 謂做有益于眾人的善事。

【修舊利廢】 把舊的修理好,使廢物成為有用的東西。

【修辭立誠】 謂撰文要表現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語出《易· 乾》:“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脩辭立誠】 語本《易·乾》:“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孔穎達疏: “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內則立其誠實,內外相成,則有功業可居。”本謂整頓文教,樹立誠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

【修鱗養爪】 喻保養、積蓄戰斗力。

【俏成俏敗】 近似于成或敗,謂非真成真敗。

【保盈持泰】 見“保泰持盈”。

【保泰持盈】 指保持安定興盛的局面。

【保家衛國】 保衛家鄉和祖國。

【保殘守缺】 ①指漢代今文經學派儒生墨守殘缺不全的今文經典而拘執一家 之言。《漢書·劉歆傳》:“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清顧炎武《華陰縣硃子祠堂上梁文》:“兩漢而下,維多保殘守缺之人,六經所傳,未有繼往開來之哲。”清魏源《禮記別考》:“漢初齊魯諸儒,承秦滅學之後,保殘守缺,未遑條貫。”后常用以比喻泥古守舊,不知改進。②指保藏殘缺的古籍文獻。

【俐齒伶牙】 能說會道。

【俗下文字】 指為應付世事而寫的平庸的應酬文章。

【俗不可耐】 庸俗得使人難以忍受。

【俗不可醫】 人若庸俗,則不可救藥。語出宋蘇軾《于潛僧綠筠軒》詩:“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俛拾地芥】 比喻極易獲得。

【俛拾仰取】 謂低頭則必拾地上之物,仰首則必取樹上之物。形容極其勤 勞節儉。語出《史記·貨殖列傳》:“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俛有拾,仰有取,貰貸行賈徧郡國。”

【俛首帖耳】 馴服恭順貌。

【系風捕景】 亦作“系風捕影”。①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②比喻不露形跡。

【系風捕影】 見“系風捕景”。

【信口開合】 亦作“信口開喝”。亦作“信口開呵”。亦作“信口開河”。 不假深思、不負責任地隨口亂說。

【信口開呵】 見“信口開合”。

【信口開河】 見“信口開合”。

【信口開喝】 見“信口開合”。

【信口雌黃】 《文選·劉峻〈廣絕交論〉》“雌黃出其脣吻,硃紫由其月旦” 李善注引晉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雌黃是一種橙黃色的礦物,即雞冠石,可作顏料。古時用黃紙書寫,錯了即用雌黃涂抹重寫。后因稱不顧事實的隨意批評或亂說為“信口雌黃”。

【信及豚魚】 信義及于豚和魚,形容信義昭著,無微不及。

【信手拈來】 不加思索地隨手拿來。常用于形容寫作詩文時運用材料、駕馭 語言的隨意或從容。

【信而有徵】 真實而有依據。

【信而有證】 真實而有根據。

【信馬由韁】 ①不勒韁繩,任馬行走。②比喻人沒有目標地隨便走。

【信筆涂鴉】 隨便書寫,字跡如同鴉群一樣凌亂,比喻字寫得很稚拙或胡亂 寫作。常用為自謙之詞。語出唐盧仝《示添丁》詩:“不知四體正困憊,泥人啼哭聲呀呀。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

【信誓旦旦】 謂誓言誠懇可信。旦旦,誠懇的樣子。

【信賞必罰】 有功必賞,有罪必罰,賞罰嚴明。

【侯門似海】 見“侯門如海”。

【侯門如海】 相傳唐崔郊之姑有侍婢,與郊相戀。姑貧,將婢賣與連帥。郊 思慕無已。其婢因寒食出,與郊相遇,郊贈之以詩曰:“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見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一。后以“侯門如海”謂顯貴之家門禁森嚴,外人不能隨便出入。

【俟河之清】 等待黃河由濁變清,比喻期望之事不可能實現或難以實現。

【倖災樂禍】 同“幸災樂禍”。對別人遭受災禍感到高興。

【借刀殺人】 亦作“借劍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別人的手去害人。

【借水行舟】 見“借水推船”。

【借水推船】 亦作“借水行舟”。謂趁勢行事。

【借公行私】 借公事的名義謀取私利。

【借古諷今】 借評論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諷喻現實。

【借交報仇】 亦作“借客報仇”。亦作“借身報仇”。指舍身助人報仇。

【借花獻佛】 《過去現在因果經》一:“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花以獻 於佛。”后以“借花獻佛”比喻拿別人的東西做人情。

【借身報仇】 見“借交報仇”。

【借面吊喪】 謂人虛有其表。

【借風使船】 借風力行船,比喻順勢行事。

【借客報仇】 見“借交報仇”。

【借尸還陽】 猶言借尸還魂。

【借尸還魂】 迷信者謂人死后靈魂附著于他人的尸體而復活。元岳伯川《鐵 拐李·楔子》:“岳壽,誰想你渾家將你尸骸燒化了,我如今著你借尸還魂,尸骸是小李屠,魂靈是岳壽。”《西游記》第十一回:“魏徵奏道:‘御妹偶爾壽促,少蘇醒便說此話,此是劉全妻借尸還魂之事。’”清袁枚《新齊諧·借尸延嗣》:“閻君指長鬼告予曰:‘此爾翁也。著他領爾借尸還魂,生子延祀。’”后比喻已經沒落或死亡的事物、勢力、思想等假托別的名義重新出現。

【借酒澆愁】 ①用喝酒來排遣愁懷。②比喻用詩文來抒發愁苦的感情。

【借景生情】 借眼前的事物激發思想感情。

【借劍殺人】 見“借刀殺人”。

【借篷使風】 比喻借他人之力辦事。

【借題發揮】 ①假借某事為題,表達自己真正的意思,或發表與此事無關的 議論。②假借某事為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倚人盧下】 謂依靠別人生活。

【倚天拔地】 倚天而立,拔地而起。極言魁偉雄奇。

【倚玉偎香】 形容同女性親熱昵愛。

【倚老賣老】 仗著年紀大,賣弄老資格。

【倚官仗勢】 見“倚官挾勢”。

【倚官挾勢】 倚仗官府的權勢。

【倚門傍戶】 謂依傍或因襲他人。

【倚門賣俏】 見“倚門賣笑”。

【倚門賣笑】 舊指妓女賣淫。

【倚門窺戶】 謂攀附企望于他人。

【倚門獻笑】 見“倚門賣笑”。

【倚草附木】 ①比喻依附有能力或權勢的人。②謂精靈倚托草木等物而成妖 作怪。

【倚馬可待】 形容才思敏捷,為文頃刻而成。

【倚傍門戶】 謂依附、投靠某一門派或集團。

【倚強凌弱】 仗恃強力,欺凌弱小。

【倚翠偎紅】 形容同女性親熱昵愛。

【倒三顛四】 猶顛三倒四。謂說話、做事顛倒錯亂。

【倒山傾海】 形容摧毀破壞極大。

【倒冠落珮】 亦作“倒冠落佩”。①指棄官歸隱。冠、珮是官員正服的打扮。 ②指隱者裝束。

【倒冠落佩】 見“倒冠落珮”。

【倒海翻江】 ①原謂波濤洶涌,水勢浩大。亦用以形容雨暴風狂。②形容山 勢綿延起伏。③形容心情無比激動。

【倒街臥巷】 謂露宿街頭。

【倒篋傾筐】 形容傾其所有。

【倒篋傾囊】 傾囊倒篋。形容傾盡其所有。

【倒打一瓦】 猶言倒打一耙。

【倒打一耙】 《西游記》中豬八戒以釘耙作武器,后來俗語有“豬八戒倒打 一耙”的說法,多指不僅不接受對方的意見,反而指摘對方。

【倒因為果】 顛倒因果關系,把原因說成結果。

【倒行逆施】 做事違反常規或違背情理。語本《史記·伍子胥列傳》:“吾 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司馬貞索隱:“譬如人行,前途尚遠,而日勢已莫,其在顛倒疾行,逆理施事,何得責吾順理乎!”

【倒果為因】 顛倒因果關系,把結果當作原因。

【倒持干戈】 猶言倒持泰阿。干、戈,皆兵器。

【倒持太阿】 見“倒2持泰阿”。

【倒持戈矛】 猶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

【倒持手板】 見“倒執手版”。

【倒持泰阿】 倒持寶劍,將劍把交給別人。比喻輕率地授人權柄,自己反受 其害。

【倒背如流】 把文章倒過來背誦,能象流水一樣順暢。形容書讀得極熟。

【倒峽瀉河】 比喻文筆酣暢,氣勢磅礴。

【倒執手版】 古代官員持手版以朝。倒執手版,謂驚惶失態。

【倒戢干戈】 見“倒載干戈”。

【倒載干戈】 倒著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

【倒置干戈】 見“倒載干戈”。

【倒魨孩】 接生婆把嬰孩包扎倒了,比喻多年老手,對平素熟習之事一時 失誤。

【倒鳳顛鸞】 ①喻男女間的性行為。②指織品上的花紋圖案。

【倒繃孩】 見“倒魨孩”。

【倒廩傾囷】 傾倒出糧倉中全部儲藏。比喻罄其所有、盡其所知。

【條入葉貫】 比喻深入精微,融會貫通。

【條分節解】 謂逐條逐節進行分析。

【條分縷析】 ①形容分析得細密而有條理。②謂進行細密而有條理的分析。

【條條框框】 謂被視為固定的、不能變通的條例規定。

【條脩葉貫】 枝長葉連。比喻有條理、有系統。

【條貫部分】 謂條理貫穿,部位分明。

【條解支劈】 謂細致部析。

【脩身潔行】 謂自我修養以保持操行高潔。潔,也寫作“絜”。

【俱收并蓄】 不加區別,統統收納包容。

【倡條冶葉】 ①指楊柳婀娜多姿的枝葉。后亦泛稱美麗多姿的花草樹木。② 借喻歌伎、妓女。

【倡情冶思】 冶蕩輕佻的情思。

【俾夜作晝】 把夜晚當作白晝一般利用,夜以繼日。

【俾晝作夜】 把白晝當作夜晚。指不分晝夜地尋歡作樂。

【倜儻不群】 卓異不凡;出眾。

【倜儻不羈】 豪爽灑脫而不受約束。

【俯仰由人】 見“俯仰隨人”。

【俯仰無愧】 立身端正,上對天、下對人,都問心無愧。語出《孟子·盡心 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俯仰隨人】 一舉一動都隨人擺布。

【俯拾即是】 亦作“俯拾皆是”。俯身拾取,即得此物。言其多且易得。

【俯拾皆是】 見“俯拾即是”。

【俯首帖耳】 亦作“俯首弭耳”。亦作“俯首戢耳”。形容走獸馴服的樣子。 后亦以喻馴服。

【俯首弭耳】 見“俯首帖耳”。

【俯首戢耳】 見“俯首帖耳”。

【倦尾赤色】 喻困苦之極。語本《詩·周南·汝墳》:“魴魚赪尾。”硃熹 集傳:“赪,赤也。魚勞則尾赤。魴尾本白,而今赤,則勞甚矣。”

【倔頭強腦】 形容言語動作生硬執拗的樣子。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比喻得過且過地混日子。

【做人做世】 指在社會上立身行事。

【做小伏低】 ①低聲下氣。②指甘居人下。

【做好做歹】 猶言好說歹說。指用各種方法進行勸說。

【做好做惡】 假裝做好人或惡人,以事應付。

【做鬼做神】 見“做神做鬼”。

【做神做鬼】 亦作“做鬼做神”。鬼鬼祟祟;使用欺騙的手段。

【做剛做柔】 猶言做好做歹。

【做賊心虛】 宋悟明《聯燈會要·重顯禪師》:“卻顧侍者云:‘適來有人 看方丈麼?’侍者云:‘有。’師云:‘作賊人心虛。’”后以“做賊心虛”比喻做了壞事怕人覺察出來而心里不安。

【偃兵脩文】 同“偃武修文”。

【偃武休兵】 見“偃武息戈”。

【偃武行文】 同“偃武修文”。

【偃武修文】 停息武備,修明文教。

【偃武息戈】 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偃武崇文】 停息武備,崇尚文教。

【偃武興文】 同“偃武修文”。

【偃武櫜兵】 見“偃武息戈”。

【偃武覿文】 同“偃武修文”。

【偃革尚文】 停息武備,注重文教。

【偃革倒戈】 指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偃革為軒】 指停息武備,修治文教。

【偃旗仆鼓】 見“偃旗息鼓”。

【偃旗臥鼓】 見“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 ①放倒軍旗,停敲軍鼓,指軍隊隱蔽行動,不暴露目標。②休 軍罷戰。③喻指無聲無息地停止行動。

【偭規錯矩】 謂違背改變正常的法則。語本《楚辭·離騷》:“固時俗之 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王逸注:“偭,背也。圓曰規,方曰矩。改,更也。錯,置也。言今世之工,才知強巧,皆去規矩,更造方圓,必失堅固,敗材木也。”

【偶變投隙】 猶言投機取巧。

【偎紅倚翠】 謂親狎女色;狎妓。

【偎乾就濕】 形容母親撫育幼兒之辛苦。謂幼兒溺床,母親寧可以身就濕, 使小兒臥處常干。

【偎慵墮懶】 猶言懶惰,偷懶。

【偷工減料】 ①不按質量要求,偷省工序,暗減用料。②以喻做事貪圖省事, 馬虎敷衍。

【偷天換日】 比喻用欺騙的手法暗中改變事物的內容或事情的性質。

【偷合取容】 見“偷合茍容”。

【偷合茍容】 亦作“偷合取容”。謂茍且迎合以取悅于人。

【媮合茍容】 謂茍且迎合以求容身。

【偷香竊玉】 謂與女人偷情私通。

【偷梁換柱】 比喻用欺騙的手法暗中改變事物的內容或事情的性質。

【偷寒送暖】 ①奉承拍馬。②指對人關切。元曲中多指暗中撮合男女私情。 ③喻偷情。

【偷閑躲靜】 擺脫雜務,得個清靜。

【偷媚取容】 巧黠諂媚以取悅于人。

【偷聲細氣】 輕聲輕氣。

【偷雞盜狗】 見“偷雞摸狗”。

【偷雞摸狗】 亦作“偷雞盜狗”。①指偷竊。②指背著自己的配偶和他人搞 男女關系。

【停辛佇苦】 謂歷盡艱辛。

【停辛貯苦】 見“停辛佇苦”。

【停留長智】 謂耽擱得久了,會想出主意來。

【停云落月】 晉陶潛《停云詩序》:“停云,思親友也。”唐杜甫《夢李白》 詩之一:“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后人因常在書札中用“停云落月”表示對友人的思慕。

【偏三向四】 謂偏向、袒護某方。

【偏鄉僻壤】 荒涼偏僻的地方。

【偏聽偏信】 只聽信一方面的話。

【假人辭色】 指好言好語、和顏悅色地待人。

【假力於人】 憑借他人的力量。

【假仁假義】 ①虛假的仁義道德。②偽裝仁慈善良。

【假公濟私】 借公家的名義或力量謀取私人的利益。

【假公營私】 見“假公濟私”。

【假名托姓】 冒充別人姓名。

【假虎張威】 猶言狐假虎威。

【假門假氏】 見“假門假事”。

【假門假事】 亦作“假門假氏”。猶言假心假意。

【假眉三道】 方言。裝模作樣。

【假途滅虢】 《左傳·僖公五年》記載:晉國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在滅 虢后的回師途中,把虞國也滅了。后以“假途滅虢”泛指以向對方借路為名行滅亡對方之實的計謀。

【假戲真做】 ①謂戲演得逼真。②泛指把假的事情當作真事來做。

【假譽馳聲】 傳播虛假的名聲。

【偉績豐功】 同“豐功偉績”。偉大的功績。

【禽困覆車】 謂困急之獸猶能觸覆獵者之車。猶言困獸猶斗。

【禽息鳥視】 比喻空受爵祿而無益于世。

【傲頭傲腦】 形容倔強的樣子。

【傅粉何郎】 ①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何晏)美姿 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敢,大汗出,以硃衣自拭,色轉皎然。”后以“傅粉何郎”稱美男子。②蝶的別名。

【傅粉施硃】 搽粉抹紅。謂打扮得很妖艷。語出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著粉則太白,施硃則太赤。”

【傍若無人】 好象旁邊沒有人在。形容神情態度高傲自如。

【傍觀者審,當局者迷】 謂局外人對事物觀察得周詳慎密,當事人則往往會 迷惑糊涂。

【傍人門戶】 宋蘇軾《東坡志林》卷十二:“桃符仰視艾人而罵曰:‘汝何 等草芥,輒居我上!’艾人俯而應曰:‘汝已半截入土,猶爭高下乎?’桃符怒,往復紛然不已。門神解之曰:‘吾輩不肖,方傍人門戶,何暇爭閑氣耶!’”后因以“傍人門戶”謂依賴他人,不能自立。

【傍人籬落】 見“傍2人籬壁”。

【傍人籬壁】 比喻依賴他人。

【債臺高筑】 形容欠債很多。

【傳圭襲組】 謂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諸侯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玉制 禮器;組,古代官員系印的絲帶,轉指官印。

【傳杯弄盞】 謂酒宴中互相斟酒。

【傳杯換盞】 同“傳杯弄盞”。

【傳宗接代】 繼承祖業,延續後代。

【傳柄移藉】 謂權勢轉移。

【傳風搧火】 猶煽風點火。比喻鼓動別人做某種事。多用于貶義。

【傳襲紫】 謂繼承高爵顯位。漢制,公侯皆佩紫綬龜紐金印。

【傫如喪狗】 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頹喪。語本《史記·孔子世家》:“孔子 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累累若喪家之狗。”裴骃集解引王肅曰:“喪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見飲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於亂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傷弓之鳥】 受過箭傷的鳥。比喻經過禍患、心有余悸的人。典出《戰國策 ·楚策四》:“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

【傷天害理】 謂做事喪盡天良,違反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傷化敗俗】 敗壞教化和風俗。

【傷心疾首】 痛心疾首,形容痛心之至。

【傷心蒿目】 舊時謂志士仁人對艱危時世的關切憂慮。

【傷心慘目】 形容景象十分凄慘,令人不忍心看。

【傷言扎語】 方言。謂說諷刺話。

【傷風敗化】 見“傷風敗俗”。

【傷風敗俗】 亦作“傷風敗化”。敗壞良好的風俗。

【傷教敗俗】 見“傷化敗俗”。

【傷筋動骨】 ①謂身受重傷。②比喻對事物整體作大改大動。

【傾心吐膽】 形容待人竭盡誠心。

【傾肝瀝膽】 形容對人極其忠誠。

【傾抱寫誠】 謂推誠相待。

【傾城傾國】 見“傾國傾城”。

【傾柯衛足】 《左傳·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 猶能衛其足。’”杜預注:“葵傾葉向日,以蔽其根。”后因以“傾柯衛足”指善于保護自己。

【傾家破產】 拿出或喪失掉全部家產。

【傾家敗產】 見“傾家蕩產”。

【傾家竭產】 用盡全部家產。

【傾家蕩產】 亦作“傾家敗產”。謂喪失全部家產。

【傾國傾城】 亦作“傾城傾國”。《漢書·外戚傳上·李夫人》:“延年侍 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后因以“傾國傾城”或“傾城傾國”形容女子極其美麗。

【傾筐倒庋】 謂全部傾倒出來。庋,放東西的架子。

【傾筐倒篋】 謂全部傾倒出來。

【傾腸倒肚】 把話全部說出來。

【像心如意】 順心如意。

【像心像意】 謂順遂心愿,合乎心意。

【像心稱意】 稱心滿意。

【像心適意】 隨心所欲。

【像形奪名】 比擬其形狀,而訛易本名。

【像煞有介事】 謂似乎真有其事。多用以形容小題大作或裝腔作勢的樣子。

【像模像樣】 ①鄭重;隆重。②合格。③體面好看。

【傭中佼佼】 謂在平凡之人中才能較為特出。

【仆仆亟拜】 一再作揖行禮。語出《孟子·萬章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 仆仆爾亟拜也,非養君子之道也。”

【仆仆風塵】 在風塵中奔走。形容旅途勞累。

【仆仆道途】 奔走于道路。形容途中勞頓。

【僵李代桃】 亦作“僵桃代李”。比喻代人受罪責或以此代彼。

【僵桃代李】 見“僵李代桃”。

【價值連城】 謂價值如連成一片的許多城池。形容物品極珍貴,所值極高。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原以十五城請易璧。”

【價等連城】 謂價值等于連成一片的許多城池。

【價廉物美】 謂商品質優而價格便宜。

【儉不中禮】 謂節省太過而不合于禮。

【儋石之儲】 猶言少量的財富。

【億辛萬苦】 極言辛苦之甚。

【億萬斯年】 極言年代的久長。語出《詩·大雅·下武》:“於萬斯年,受 天之祜。”

【儀態萬千】 見“儀態萬方”。

【儀態萬方】 亦作“儀態萬千”。①極言儀態美麗多姿。語本漢張衡《同聲 歌》:“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②形容文章的豐富多采。

【僻字澀句】 冷僻的字、詞和晦澀的文句。

【儒雅風流】 ①文雅而飄逸。②謂風雅淳正。

【儗不於倫】 見“儗非其倫”。

【儗非其倫】 謂拿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來比方。語本《禮記·曲禮下》: “儗人必於其倫。”

【侭多侭少】 方言。猶言盡其所有。

【優孟衣冠】 ①楚相孫叔敖死,優孟著孫叔敖衣冠,摹仿其神態動作,楚莊 王及左右不能辨,以為孫叔敖復生。事見《史記·滑稽列傳》。后因稱登場演戲為“優孟衣冠”。②指藝術上單純地模仿,只在外表、形式上相似。③謂仿古而酷似原物。

【優哉游哉】 見“優哉游哉”。

【優哉游哉】 亦作“優哉游哉”。形容從容自得,悠閑無事。

【優柔厭飫】 見“優柔饜飫”。

【優柔寡斷】 做事猶豫,缺乏決斷。

【優柔饜飫】 亦作“優柔厭飫”。喻為學之從容求索,深入體味。語本晉杜 預《〈春秋左傳集解〉序》:“優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趨之。”

【優勝劣敗】 指生物在生存競爭中,競爭力強者取勝,得以生存;競爭力弱 者失敗,被淘汰。這是達爾文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后被錯誤地應用到人類社會上來。

【優游卒歲】 見“優游卒歲”。

【優游不斷】 臨事猶豫,不能決斷。

【優游自在】 悠閑舒適。

【優游自如】 ①悠閑適意,無拘無束。②猶言從容不迫。

【優游自若】 從容不迫,不變常態。

【優游自得】 悠閑如意。

【優游自適】 悠閑適意。

【優游卒歲】 亦作“優游卒歲”。悠閑度日。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詩》曰:‘優哉游哉,聊以卒歲。’”

【優游涵泳】 謂從容求索,深入體會。

【優游歲月】 悠閑舒適地過日子。

【優賢揚歷】 亦作“優賢飏歷”。謂敬重賢才,表揚其事跡。

【優賢飏歷】 見“優賢揚歷”。

【優曇一現】 優曇缽花如蓮花十二瓣,一開即斂。比喻事物或景象稍現即逝, 難得見到。語出《法華經·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儼乎其然】 十分嚴肅正經的樣子。帶有諷刺意味。

【八方呼應】 各方面聲氣相通,相互配合。

【八仙過海】 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民間因有“八仙過 海,各顯神通”的諺語。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則俺這八仙過海神通大,方顯這眾圣歸山道法強,端的萬古名揚。”《西游記》第八一回:“正是八仙過海,獨自顯神通。”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八字打開】 意謂明白無隱,開門見山。

【八字沒見一撇】 比喻事情毫無眉目,未見端緒。《通俗常言疏證》卷三: “《通俗編》:‘硃子《與劉子澄書》: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不自領會。’按今有‘八字不見兩撇’之諺,似又因於此。凡事無端緒者,謂之八字不曾見兩撇。”今通常作“八字沒見一撇”。

【八府巡按】 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職官,臨時由朝廷委派監察御史 擔任,分別巡視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見于戲曲、小說,民間多視為清廉而有權勢的大官。

【八珍玉食】 泛指精美的肴饌。

【八面見光】 形容說話、做事圓轉,面面俱到。亦以譏諷人圓滑世故,各方 討好。

【八面受敵】 ①謂功力深厚,能應付各種情況。②硯名。

【八面玲瓏】 ①謂四壁窗戶軒敞,室內通徹明亮。②形容物體外觀挺秀。③ 形容圓活、靈秀。④形容人世故圓滑,面面俱到,或善于應酬,各方面的關系都能應付。

【八面威風】 ①形容威風十足,聲勢懾人。②宋徽宗內庫所藏玉杯名。見《 通俗常言疏證·武備》引李紹聞《云間雜志》。

【八面張羅】 形容各方面都應酬得好。

【八面駛風】 形容善于見風使舵,各方面都兜得傳。

【八面瑩澈】 比喻精明練達,洞察一切。

【八面⒙瓏】 見“八面玲瓏”。

【八拜之交】 指結拜兄弟或姐妹的關系。

【八音遏密】 《書·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 八音。”謂堯死,天下為之舉哀,停止作樂。后以“八音遏密”指國君(或國家元首)去世。

【八纮同軌】 謂天下一統。

【八萬四千】 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后用以形容極多。

【八窗玲瓏】 ①唐盧綸《賦得彭祖樓送楊德宗歸徐州幕》詩:“四戶八窗明, 玲瓏逼上清。”后稱四壁窗戶軒敞,室內通徹明亮為“八窗玲瓏”。亦作“八窗玲瓏”。②比喻通達明澈的修養境界。

【八窗玲瓏】 見“八窗玲瓏”。

【六月飛霜】 喻冤獄、冤情。《文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昔者賤臣 叩心,飛霜擊於燕地”李善注引《淮南子》:“鄒衍盡忠於燕惠王,惠王信譖而系之。鄒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為之降霜。”按,今本《淮南子》無此文。《初學記》卷二引作“夏五月,天為之下霜”。漢王充《論衡·感虛》:“鄒衍無罪,見拘於燕,當夏五月,仰天而嘆,天為隕霜。”通作“六月飛霜”。唐張說《獄箴》:“匹夫結憤,六月飛霜。”亦省作“六月霜”。

【六尺之孤】 指未成年的孤兒。

【六尺之讬】 謂受囑托撫育遺孤。

【六出奇計】 ①謂西漢陳平曾為高祖劉邦六次出奇謀。②泛指多方設法。

【六神不安】 形容被干擾得不得安寧。

【六神無主】 形容心慌意亂,拿不定主意。

【六馬仰秣】 形容樂聲美妙,馬亦停食傾聽。

【六根清凈】 佛教謂修行者的六根不染著六塵為“六根清凈”。

【六畜不安】 猶言雞犬不寧。

【六畜興旺】 謂各種牲畜、家禽繁衍興盛。

【六通四達】 猶四通八達。

【六通四辟】 謂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時。

【六問三推】 謂反復審訊。

【六朝金粉】 ①吳、東晉、宋、齊、梁、陳崇尚華靡,仕女以艷麗見稱,因 以指美女、粉黛。②指六朝國都金陵的奢侈豪華景象。

【六街三市】 亦稱“六街三陌”。唐時長安左右有六街,后代都城多保存此 制,遂以“六街三市”指都市中熱鬧繁華區。

【六街三陌】 見“六街三市”。

【六道輪回】 亦作“六趣輪回”。佛教語。謂眾生各因其善惡業力,而在六 道中輪回生死。

【六塵不染】 佛教語。意謂排除物欲,保持潔凈。

【六趣輪回】 見“六道輪回”。

【六親不認】 ①形容不留情面,按章辦事。②謂不講情義,翻臉不認人。

【六親無靠】 形容沒有任何親屬可以依賴。

【六臂三頭】 神話人物中神通廣大的,多能現三頭六臂法身。常以喻人的本 事非凡。

【六韜三略】 兵書名。即托名姜太公撰的《六韜》與舊題秦黃石公撰的《三 略》。后借指兵書,兵法。

【公才公望】 謂相當于三公輔相的才識和名望。

【公子王孫】 指王公貴族子弟。

【公正不阿】 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公正無私】 公平正直而無偏私。

【公正廉潔】 謂廉潔奉公,不徇私情。

【公平合理】 謂處理事情公正而符合情理。

【公平交易】 公平合理的買賣。

【公平無私】 見“公正無私”。

【公耳忘私】 見“公爾忘私”。

【公而忘私】 見“公爾忘私”。

【公私交困】 公家私人均陷困境。

【公私兩利】 見“公私兩濟”。

【公私兩濟】 謂公家與私人都有好處。

【公私兼顧】 公家和個人雙方的利益都照顧到。

【公事公辦】 按規定辦事,不講私情。

【公明正大】 公正無私,光明磊落。

【公忠體國】 謂盡忠為國。

【公是公非】 公認的是非。

【公修公德,婆修婆德】 謂修德屬個人,不得兼代。

【公規密諫】 謂多方勸諫。公,公開;密,私下。

【公報私仇】 假借公事來報復私人仇恨。

【公報私讎】 見“公報私仇”。

【公買公賣】 公平合理地買賣。

【公道合理】 見“公平合理”。

【公爾忘私】 一心為公而忘卻私事。

【公諸同好】 將自己喜愛的東西向有共同愛好的人公開。

【公聽并觀】 謂公正地聽取不同意見和一視同仁地看待人與事。

【并日而食】 兩天用一天的食糧。形容生活艱苦。

【并世無兩】 猶舉世無雙。

【并存不悖】  同時存在而不沖突。

【并行不悖】 《禮記·中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后以“并行不悖”指同時進行或同時存在而不相沖突。

【并威偶勢】 謂聚集聲威勢力。

【并容徧覆】 廣為包容覆庇。喻德化之廣。

【并駕齊驅】 齊頭并進。比喻彼此力量、地位、才能等不相上下。

【并疆兼巷】 形容屋宅廣大。

【共貫同條】 串在同一錢串上,長在同一枝條上。比喻脈絡連貫,事理相通。

【共為脣齒】 比喻互相依存,有共同的利害關系。

【兵不血刃】 兵器上沒有沾血,謂戰事順利,末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兵不汙刃】 猶兵不血刃。

【兵不接刃】 作戰時兵器沒接觸,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兵不厭詐】 語本《韓非子·難一》:“戰陣之閒,不厭詐偽。”《後漢書 ·虞詡傳》亦有“兵不厭權”之語,后以“兵不厭詐”謂用兵作戰時當盡量使用欺詐等計謀來迷惑敵人。

【兵兇戰危】 語出漢晁錯《言兵事疏》:“雖然,兵,兇器;戰,危事也。 故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卬之間耳。”后以“兵兇戰危”謂戰事兇險可怕。

【兵未血刃】 猶兵不血刃。

【兵戎相見】 指發生武裝沖突。

【兵行詭道】 用兵可以實行詭異和詐偽的戰法。語本《孫子·計》:“兵者, 詭道也。”曹操注:“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

【兵來將迎,水來土堰】 見“兵來將敵,水來土堰”。

【兵來將敵,水來土堰】 謂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對付辦法。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見“兵來將敵,水來土堰”。

【兵荒馬亂】 形容戰時動蕩不安的景象。

【兵拏禍結】 見“兵連禍結”。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作戰時兵馬還沒出動,軍用糧草的運輸要先行一步。 后泛指行動前須作好準備工作。

【兵連禍接】 見“兵連禍結”。

【兵連禍結】 戰爭、災禍連續不斷。

【兵貴先聲】 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 也。”后因以“兵貴先聲”謂用兵貴在先以自己的聲威懾服敵人。

【兵貴神速】 ①用兵以行動特別迅速為貴。語本《孫子·九地》:“兵之情 主速。”②比喻處事以特別迅速為貴。

【兵無血刃】 同“兵不血刃”。

【兵無常形】 見“兵無常勢”。

【兵無常勢】 用兵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謂當根據敵情,采取靈活對策 而取勝。

【兵慌馬亂】 見“兵荒馬亂”。

【兵強則滅】 謂依恃軍隊強盛則毀滅。

【兵強馬壯】 ①士兵、軍馬強壯。指軍隊強大,有戰斗力。②泛指強壯有力。

【兵聞拙速】 謂用兵打仗當求速勝而不計戰法的巧拙。

【兵銷革偃】 銷毀兵器,放下甲盾。謂太平無戰事。

【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兵器藏進武庫,軍馬放入華山。謂天下太平。

【兵臨城下】 敵兵已到城墻之下。指大軍壓境,已遭圍困,形勢十分危急。

【弟男子侄】 泛指晚輩男子。

【其道亡繇】 亦作“其道無由”。找不到門徑;無法辦到。

【其道無由】 見“其道亡繇”。

【其勢洶洶】 來勢兇猛;樣子兇猛。含貶義。

【其貌不揚】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今子少不飏。”杜預注:“顏貌 不揚顯。”唐裴度《自題寫真贊》:“爾才不長,爾貌不揚。”后以“其貌不揚”形容人容貌平常或丑陋。

【其應如響】 謂反應迅捷,如回聲之相應和。語本《莊子·天下》:“其動 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其應若響】 見“其應如響”。

【并行不悖】 《禮記·中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后以“并行不悖”指同時進行或同時存在而不相沖突。

【并駕齊驅】 齊頭并進。比喻彼此力量、地位、才能等不相上下。

【并驅爭先】 謂競爭高下。

【具體而微】 總體的各部分都具備而形狀或規模較小。

【典身賣命】 典當身體,出賣性命。極言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典妻鬻子】 典賣妻子兒女。形容生活極其困苦。

【典則俊雅】 端莊高雅而標致。

【典謨訓誥】 ①《尚書》中《堯典》、《大禹謨》、《湯誥》、《伊訓》等 篇的并稱。②泛指經典之文。

【前人失腳,後人把滑】 比喻前人的失誤,后人可以引為教訓。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見“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亦作“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比喻前人為后人造 福。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謂空前絕后。亦用作諷刺。

【前仆後踣】 見“前仆後繼”。

【前仆後繼】 唐孫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馬慍仆,前仆後踣。”本指前 后倒仆,難以前進。后以“前仆後繼”謂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緊跟上來。形容連續不斷地英勇斗爭。

【前功盡棄】 本作“前功盡滅”。謂事將成而失敗,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費。

【前功盡滅】 見“前功盡棄”。

【前古未聞】 從來沒有聽說過。

【前因後果】 原為佛教語。謂因果報應。后泛指起因和結果,謂事情的全過 程。

【前仰後合】 謂身體前后晃動,不能自持。多形容大笑狀。

【前危後則】 前人的危亡,后人應引以為戒。猶言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前車之鑒】 《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大戴禮 記·保傅》:“鄙語曰:……前車覆,後車誡。”漢劉向《說苑·善說》:“《周書》曰:‘前車覆,後車戒。’蓋言其危。”后以“前車之鑒”、“前車可鑒”或“前轍可鑒”比喻以往的失敗,后來可以當作教訓。

【前車可鑒】 見“前車之鑒”。

【前言往行】 指前代圣賢的言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不忘記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今后行事的借鑒。 語出《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前呼後擁】 ①形容達官貴人出行時隨從很多,講究排場。②泛指前后護隨 的人很多。

【前所未有】 歷史上從來沒有過。

【前怕狼,後怕虎】 喻顧慮重重,畏縮不前。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 見“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亦作“前門去虎,後門進狼”。比喻一害剛去,又 來一害。

【前赴後繼】 前面的人沖上去,后面的人緊跟上。形容英勇斗爭,勇往直前。

【前思後想】 謂反復考慮思量。

【前度劉郎】 相傳東漢永平年間,劉晨、阮肇在天臺桃源洞遇仙,還鄉后, 又重到天臺。后因稱去而重來者為“前度劉郎”。

【前倨後恭】 先傲慢而后恭敬。語出《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 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版權所有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门市| 张家界市| 台安县| 湖州市| 砚山县| 进贤县| 普陀区| 富顺县| 建昌县| 利辛县| 宁波市| 肥乡县| 沅江市| 彭水| 大城县| 满城县| 曲松县| 平乐县| 赤峰市| 遵义县| 淳安县| 河南省| 灌南县| 双牌县| 蒙山县| 咸丰县| 涡阳县| 丽水市| 耿马| 汕头市| 南汇区| 大港区| 儋州市| 融水| 仪征市| 乌苏市| 建阳市| 嵩明县| 呼图壁县| 金华市| 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