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己從人】 放棄自己的成見,服從大家的公論。
【舍本逐末】 《呂氏春秋·上農(nóng)》:“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漢書·食 貨志下》:“鑄錢采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謂舍棄農(nóng)耕,從事工商。古以農(nóng)耕為本,工商為末。后因以“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只抓細微末節(jié)。
【舍本從末】 見“舍本逐末”。
【舍生存義】 見“舍生取義”。
【舍生取義】 不惜犧牲生命以維護正義。語出《孟子·告子上》:“生,亦 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舍生取誼】 見“舍生取義”。
【舍近求遠】 同“舍近謀遠”。
【舍近謀遠】 語本《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意謂舍棄近便 的,追求遙遠而無把握的。
【舍短取長】 舍其所短,用其所長。
【舍短錄長】 見“舍短取長”。
【舍道用權(quán)】 謂變通常道以適應現(xiàn)實的需要。
【舍經(jīng)從權(quán)】 同“舍道用權(quán)”。
【舍實聽聲】 不察實際,只聽虛名。
【舍舊謀新】 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 杜預注:“可以謀立新功,不足念舊惠。”后指棄舊求新。
【舐糠及米】 喻貪婪蠶食。
【竹苞松茂】 《詩·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毛傳:“苞, 本也。”孔穎達疏:“以竹言苞,而松言茂,明各取一喻,以竹筍叢生而本穊,松葉隆冬而不彫,故以為喻。”此詩以“竹苞松茂”喻根基穩(wěn)固,枝葉繁榮,后多用作新屋落成或向人祝壽時的頌詞。
【竹柏異心】 喻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
【竹馬之友】 《晉書·殷浩傳》:“捍桓溫呴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 馬,我棄去,浩輒取之。’”后以“竹馬之友”指兒童時期的朋友。
【竹馬之交】 見“竹馬之友”。
【竹馬之好】 謂兒童時期的交誼。
【竹清松瘦】 形容人的狀貌瘦健有神。
【竹報平安】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xù)集·支植下》:“衛(wèi)公(李德裕)言北 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shù)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后以“竹報平安”指平安家書。
【竹煙波月】 霧氣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紋。喻月光下優(yōu)美的景色。
【竹頭木屑】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捍陶公呴作荊州時,敕 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后以“竹頭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廢置之材。
【竹罄南山】 《漢書·公孫賀傳》:“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 為我械。”本言事端繁多,書不勝書,后常以“竹罄南山”謂人罪惡極多,書寫不盡。
【竹籃打水】 比喻白費氣力,勞而無功。語本唐寒山《詩》之二○八:“我 見瞞人漢,如籃盛水走,一氣將歸家,籃里何曾有?”
【竹籬茅舍】 常指鄉(xiāng)村中因陋就簡的屋舍。
【竿頭日進】 比喻學問、技藝等不斷上進。
【笑之以鼻】 以鼻吭氣冷笑,表示看不起。
【笑不可支】 形容狂笑不止。
【笑比河清】 謂態(tài)度嚴肅,難見笑容。語出《宋史·包拯傳》:“立朝剛毅, 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
【笑中有刀】 同“笑里藏刀”。
【笑青吟翠】 謂欣賞、吟詠山水。
【笑逐顏開】 眉開眼笑。形容喜悅的樣子。
【笑容可掬】 笑容可以用兩手挹取。極言其明顯而且充分。
【笑處藏刀】 見“笑里藏刀”。
【笑筵歌席】 歌舞歡笑的宴席。
【笑傲風月】 猶言吟風弄月。形容心情悠閑自在。
【笑話奇談】 可笑的、荒誕不經(jīng)的談話或故事。
【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氣而內(nèi)心陰險。
【笑歌戲舞】 謂嬉笑歌舞。
【笑語指麾】 謂一面談笑,一面指揮調(diào)度。
【笑罵從汝】 謂對他人的譏刺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笨口拙舌】 見“笨嘴笨舌”。
【笨手笨腳】 謂動作不靈敏。
【笨鳥先飛】 ①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時,怕趕不上別人,搶先動手。②用作 謙詞。
【笨頭笨腦】 笨拙;愚蠢。
【笨嘴拙舌】 見“笨嘴笨舌”。
【笨嘴笨舌】 說話表達能力很差,沒有口才。
【笙磬同音】 ①謂樂聲和諧。②喻人事和協(xié),關(guān)系融洽。
【等而下之】 按某一等次,由此再往下;低于某一等級標準。
【等而上之】 按某一等次,由此再往上。
【等夷之心】 見“等夷之志”。
【等夷之志】 《詩·大雅·桑柔》“貪人敗類”鄭玄箋:“類,等夷也。” 孔穎達疏:“類,比類,故為等夷,謂尊卑齊平朝庭之人。”后因以“等夷之志”謂臣下僭越朝廷之心。
【等米下鍋】 ①形容境況很窘迫。②比喻由于某種急需,等著得到某些東西。
【等身著作】 疊起來與身高相等的著作。形容著作之多。
【等量齊觀】 指對有差別的事物同等看待。
【等閑視之】 亦作“等閒視之”。當平常事情看待。多用于否定句。
【等閒人家】 普通家庭。
【等閒視之】 見“等閑視之”。
【等價連城】 同樣有連城之價。形容同等珍貴。
【等禮相亢】 猶言分庭抗禮。以平等之禮相待。
【策名委質(zhì)】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zhì),貳乃辟也。”杜預注: “名書於所臣之策。”孔穎達疏:“古之仕者於所臣之人書己名於策,以明系屬之也。”后用以指因仕宦而獻身于朝廷之事。
【策名就列】 書名于策,就位朝班。意謂做官。
【策馬飛輿】 謂駕馬車疾行。
【策無遺算】 所出謀略周密準確,沒有遺漏失算之處。
【策頑磨鈍】 鞭策愚頑,磨礪遲鈍。極言勉力奮進。
【策駑礪鈍】 驅(qū)策劣馬,磨礪鈍刀。謂勉為其難,努力從事。駑,低能的馬; 鈍,不鋒利的刀。
【筌蹄一悟】 謂從利祿的束縛中覺悟過來。
【答非所問】 回答的內(nèi)容不是人家要問的。
【答問如流】 形容對答流暢。
【筋疲力倦】 猶言筋疲力盡。
【筋疲力敝】 同“筋疲力盡”。
【筋疲力竭】 同“筋疲力盡”。
【筋疲力盡】 筋肉疲乏,體力竭盡。
【筆下生花】 謂所寫文章十分美妙。
【筆下超生】 在書寫判決書等文書時,盡可能給予寬容或開脫。
【筆老墨秀】 謂筆姿老到而墨韻清秀。
【筆伐口誅】 書面和口頭宣布罪狀,進行聲討。
【筆走龍蛇】 喻文筆縱放,揮灑自如。
【筆困紙窮】 謂所寫文字極多。
【筆底春風】 形容繪畫、詩文生動,如春風來到筆下。
【筆底超生】 猶言筆下超生。
【筆底龍蛇】 猶言筆走龍蛇。
【筆酣墨飽】 謂文章表達流暢,內(nèi)容充足。
【筆冢研穿】 禿筆成墳,硯磨穿孔。謂寫作著述功力極深。
【筆飽墨酣】 猶言筆酣墨飽。
【筆歌墨舞】 謂文筆奇妙精采。
【筆誤作牛】 《晉書·王獻之傳》:“桓溫嘗使捍王獻之呴書扇,筆誤落, 因畫作烏駮牸牛,甚妙。”后因以“筆誤作牛”喻隨機應變,化拙成巧或持功補過。
【筆墨之林】 斯文萃集的地方。
【筆墨官司】 指書面上的爭辯。
【筆墨橫姿】 謂書畫詩文美妙多姿。
【筆翰如流】 謂文筆快捷無滯。
【筆頭生花】 猶言筆生花。
【節(jié)上生枝】 見“節(jié)外生枝”。
【節(jié)中長節(jié)】 猶節(jié)外生枝。
【節(jié)外生枝】 亦作“節(jié)上生枝”。枝節(jié)外又生出杈枝。喻問題旁出,事外復 生事端。
【節(jié)衣素食】 猶言節(jié)衣縮食。
【節(jié)衣縮食】 省吃省穿。泛指節(jié)儉。
【節(jié)威反文】 節(jié)減威強,復用文理。
【節(jié)變歲移】 謂節(jié)令變換,年歲轉(zhuǎn)換。
【箝口側(cè)目】 口不敢言,邪目而視。謂敢怒而不敢言。
【箝口結(jié)舌】 閉口不敢發(fā)表言論。
【箸長碗短】 形容家用器物凌亂不全。
【箕山之志】 見“箕山之節(jié)”。
【箕山之風】 隱士的風范。
【箕山之節(jié)】 《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 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辭曰:‘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jīng)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節(jié)”謂隱居不仕的節(jié)操。
【箕山之操】 見“箕山之節(jié)”。
【箕山掛瓢】 相傳許由隱居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躬耕自食,以手掬飲。人 遺一瓢,掛于樹,風吹歷歷作聲,以為煩,棄之。事見明敬虛子《小隱書·許由》。后用為隱居不仕之典。
【箕引裘隨】 比喻子弟能繼承父兄之業(yè)。
【箕風畢雨】 《書·洪范》:“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孔傳: “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本喻百姓各有所好。后因以“箕風畢雨”謂官吏施政應順應民情。
【箕翕斗<奭斗>】 用箕斗收取。謂苛斂民財。
【箕帚之使】 持箕帚,以供掃除之役。借作己妻之謙稱。
【算沙摶空】 《太平御覽》卷七四引《魯連子》:“淄澠之沙,計兒不能數(shù)。” 《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后以“算沙摶空”謂駕御繁難,能人之所不能。
【算無遺策】 謂謀劃周密,從不失誤。
【算盡錙銖】 極微小的數(shù)量也要算。謂苛斂錢財。
【管中窺豹】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數(shù)歲時,嘗看諸 門生摴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謂從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后用以比喻只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仲隨馬】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 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后以“管仲隨馬”謂尊重前人的經(jīng)驗。
【管禿脣焦】 筆寫禿了,嘴脣說干了。比喻交涉過程中費了很大的氣力。
【管寧割席】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嘗同席讀書, 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寧割席”謂不與志同道合者為友。
【管窺之見】 比喻短淺的見識。
【管窺之說】 比喻見識短淺的言論。
【管窺蛙見】 管窺,人從管中所見之天;蛙見,蛙從井中所見之天。比喻見 識短淺,眼界狹窄。
【管窺蠡測】 漢東方朔《答客難》:“以筦窺天,以蠡測海,以筳撞鍾, 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fā)其音聲哉。”后因以“管窺蠡測”比喻眼界狹小,見識短淺。
【管蠡窺測】 猶言管窺蠡測。
【篋書潛遞】 謂秘密傳遞書信。
【范水模山】 喻效法模仿他人。
【箭在弦上】 語出《太平御覽》卷五九七引北齊魏收《魏書》:“陳琳作檄, 草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fā),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鄴,謂陳琳曰:‘君昔為本初(袁紹)作檄書,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謝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fā)。’太祖愛其才,不咎。”《三國演義》第三二回作“箭在弦上”。后用來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話不得不說的時刻。
【箭拔弩張】 猶言劍拔弩張。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fā)。
【箭穿雁嘴】 亦作“箭穿著雁口”。比喻不開口說話。
【篆刻蟲雕】 喻指小技。
【篝火狐鳴】 原指秦末陳涉于竹籠中置火,學狐貍叫聲,假托狐鬼之事,以 發(fā)動群眾起事。《史記·陳涉世家》:“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后因以“篝火狐鳴”指圖謀起義。
【篝燈呵凍】 置燈于籠中,并以口氣噓物取暖。喻寫作之勤奮。
【篤而論之】 確切地評述。
【篤志好學】 志趣專一,愛好學問。
【篤定泰山】 像泰山那樣穩(wěn)定。比喻有絕對把握,無須憂慮。
【篤信好學】 謂對道德和事業(yè)抱有堅定的信心,并勤奮學習。
【篤新怠舊】 猶言喜新厭舊。
【篤實好學】 認真踏實,愛好學問。
【篤論高言】 確切高明的言論。
【篤學不倦】 專心學習,不知疲倦。
【筑巖釣渭】 見“筑巖釣渭”。
【筑巖釣渭】 傅說初隱于傅巖,為胥靡版筑以供食,后為殷高宗賢相。呂尚 釣于渭濱,后為周文王師。后因以“筑巖釣渭”指賢士隱居待時。
【筑舍道傍】 猶言筑室道謀。比喻人多口雜,辦不成事。
【筑室反耕】 建筑房舍,分兵歸田,表示作長期屯兵之計。
【筑室道謀】 蓋房子,同過路的人商量。喻己無主見,東問西問,人多言雜, 必難成事。
【筑臺募士】 燕昭王厚禮招賢,筑宮師事郭隗,而賢士歸之。事見《戰(zhàn)國策 ·燕策一》。后因以“筑臺募士”為招賢之典。
【筑壇拜將】 《漢書·高帝紀上》:“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韓信)為大 將軍,問以計策。”后因以“筑壇拜將”指仰仗賢能。
【筑巖釣渭】 傅說初隱于傅巖,為胥靡版筑以供食,后為殷高宗賢相。呂尚 釣于渭濱,后為周文王師。后因以“筑巖釣渭”指賢士隱居待時。
【篡黨奪權(quán)】 篡奪黨和國家的領導權(quán)。
【篳門圭窬】 同“篳門閨竇”。
【篳門圭竇】 見“篳門閨竇”。
【篳門閨窬】 同“篳門閨竇”。
【篳門閨竇】 柴門小戶。喻指窮人的住處。
【篳路藍褸】 同“篳路藍縷”。
【篳路藍縷】 《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孔穎達疏: “以荊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荊竹編車,故謂篳路為柴車。《方言》云:‘楚謂凡人家貧衣破丑敝為藍縷。’藍縷,謂敝衣也。”意思是坐著柴車,穿著破衣服去開辟山林。后因以“篳路藍縷”形容創(chuàng)業(yè)艱辛。
【篳路襤褸】 同“篳路藍縷”。
【筱{⺮輅}之箭】 用筱竹、{⺮輅}竹制成的箭。謂良箭。
【篲氾畫涂】 用帚掃灑水之地,用刀劃泥路。極言其易。
【簧口利舌】 形容善于言辭。多含貶義。
【簠簋之風】 指官吏貪財受賄的風氣。
【簠簋不脩】 見“簠簋不飾”。
【簠簋不飭】 見“簠簋不飾”。
【簠簋不飾】 對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種婉轉(zhuǎn)的說法。不飾,不整飭。
【簪星曳月】 形容佩帶光彩耀眼。
【簪筆磬折】 古代插筆備禮,曲體作揖,以示恭敬。
【簪蒿席草】 以蒿作簪,以草為席。形容生活艱苦。
【簪纓門第】 舊指顯貴人家。
【簞豆見色】 謂計較小利。語出《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 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簞食豆羹】 一簞飯食,一豆羹湯。謂少量飲食。亦以喻小利。
【簞食壺酒】 一簞食,一壺酒。謂少量飲食。
【簞食壺漿】 ①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孟子·梁惠王下》:“以 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后用為犒師擁軍的典故。②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高子執(zhí)簞食與四脡脯,國子執(zhí)壺漿,曰:‘吾寡君聞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從者。’”后用為餉饋食飲的典故。
【簞食瓢飲】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后用為生活簡樸,安貧樂道的典故。
【簞瓢陋巷】 《論語·雍也》載: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 樂,孔子稱贊他說:“賢哉回也!”后以“簞瓢陋巷”為生活清貧的典故。
【簞瓢陋室】 猶言簞瓢陋巷。
【簞瓢屢空】 謂飲食不繼,生活貧困。
【簞瓢屢罄】 猶言簞瓢屢空。
【簞醪投川】 相傳古有良將,得到別人贈送的一簞酒,為了表示與部下共享, 把酒倒在河里,讓兵士從下游取水飲之。事見漢黃石公《三略·上略》。或以為越王勾踐事,見《呂氏春秋·順民》。后以“簞醪投川”為將領愛撫部下,甘苦與共的典實。
【簡切了當】 見“簡截了當”。
【簡明扼要】 謂簡單明白,抓住要點。
【簡約詳核】 簡要翔實。
【簡捷了當】 直截了當。
【簡落狐貍】 抓住狐貍。落,通“絡”。比喻制裁奸邪小丑。
【簡傲絕俗】 謂高傲而超越世俗。
【簡絲數(shù)米】 簡擇絲縷,查點米粒。比喻工作瑣細。
【簡截了當】 簡單明白。
【簡賢任能】 選用賢能。
【簡賢附勢】 輕視賢良,依附權(quán)勢。
【簡墨尊俎】 謂文墨交往,宴飲游從。
【簸土揚沙】 指虛張聲勢。
【簸之揚之,穅粃在前】 ①謂揚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王文度、范榮期俱為簡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將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後。王因謂曰:‘簸之揚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礫在後。’”本為調(diào)侃之詞,謂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為謙詞,謂無才而居前。穅,亦寫作“糠”。②用為出任地方官之謙詞。
【簸揚糠粃】 見“簸之揚之,穅粃在前”。
【簾視壁聽】 隔簾所見,隔壁所聽。謂所得情況沒有確切根據(jù)。
【簾窺壁聽】 謂竊聽與偷看。
【簫心劍態(tài)】 猶言幽情俠骨。
【籠中之鳥】 ①《鹖冠子·世兵》:“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雀;籠中之鳥空 窺不出。”后以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②喻易于擒拿的敵人。
【籠鳥檻猿】 籠中鳥與檻中猿。比喻受拘禁而不得自由的人。
【籠禽檻獸】 關(guān)閉在籠中之鳥獸。喻指不自由之身。
【籠山絡野】 謂籠罩、圍繞高山平原。
【籠而統(tǒng)之】 混合不分。
【籥地呼天】 呼天喚地。形容極度悲切。
【舂容大雅】 指文章氣度雍容,用辭典雅。
【舉一反三】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后以 “舉一反三”謂觸類旁通。
【舉一廢百】 抓住一方面,廢棄許多方面。指舉措不當。
【舉不勝舉】 列舉不盡。
【舉止失措】 舉動失常。形容心慌意亂。
【舉手加額】 舉手齊額,表示喜悅慶幸。
【舉手相慶】 謂舉手加額,以相慶賀。
【舉世無雙】 全世界再沒有第二個。形容稀有,很難找到。
【舉世聞名】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舉目無親】 謂人地生疏,孤單無依。
【舉足輕重】 謂所處地位重要,每有舉動都影響全局。語出《後漢書·竇融 傳》:“權(quán)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舉直厝枉】 見“舉直錯枉”。
【舉直措枉】 見“舉直錯枉”。
【舉直錯枉】 起用正直者而罷黜奸邪者。
【舉枉措直】 起用奸邪者而罷黜正直者。語出《論語·為政》:“舉枉錯諸 直,則民不服。”邢昺疏:“舉邪枉之人用之,廢置諸正直之人。”按,錯,同“措”。
【舉例發(fā)凡】 舉例以闡述要點。語出晉杜預《〈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其 發(fā)凡以言例,皆經(jīng)國之常制。”
【舉重若輕】 比喻進行苛繁工作或處理艱難問題卻顯得很輕松。
【舉首加額】 見“舉手加額”。
【舉首奮臂】 猶昂首振臂。謂振作奮發(fā)。
【舉首戴目】 抬頭仰望。謂期待殷切。
【舉案齊眉】 《後漢書·逸民傳·梁鴻》:“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 仰視,舉案齊眉。”王先謙集解引沈欽韓曰:“舉案高至眉,敬之至。”后泛指夫妻相敬愛。案,有腳的托盤。
【舉眼無親】 見“舉目無親”。
【舉國若狂】 全國的人都激動得像發(fā)狂一樣。語出《禮記·雜記下》:“子 貢觀於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
【舉棋不定】 ①著棋下子猶豫不決。②喻臨事無決斷。
【舉棋若定】 著棋下子已有預斷。喻行事沉著果決。
【舉鼎絕脰】 見“舉鼎絕臏”。
【舉鼎絕臏】 雙手舉起鼎而折斷膝蓋骨。《史記·秦本紀》:“武王有力, 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張守節(jié)正義:“絕,斷也。臏,脛骨也。”后以喻力小不勝重任。
【舉綱持領】 提起網(wǎng)的總繩,網(wǎng)眼就都張開了;提起皮衣領子一抖,衣上的 毛就都順了。比喻辦事要抓關(guān)鍵部分。
【舉踵思望】 見“舉踵思慕”。
【舉踵思慕】 思之深,念之切,至踮腳而望。
【舊事重提】 把從前的事再提出來講。
【舊雨今雨】 謂老朋友與新朋友。
【舊瓶新酒】 見“舊瓶裝新酒”。
【舊瓶裝新酒】 比喻用舊的形式表現(xiàn)新的內(nèi)容。語本《新約·馬太福音》第 九章。耶穌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里;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唯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里,兩樣就都保全了。”“五四”新文學運動興起以后,提倡白話文學的人認為文言和舊形式不能表現(xiàn)新內(nèi)容,故常以“舊瓶裝新酒”作比喻。亦省作“舊瓶新酒”。
【舊調(diào)重彈】 陳舊的調(diào)子再彈一遍。喻把陳舊的理論或主張重新搬出來。
【自力更生】 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辦起來。
【自不量力】 不能正確估量自己的能力,對自己估計太高。
【自以為是】 認為自己的看法對,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自甘暴棄】 見“自暴自棄”。
【自由自在】 亦作“自繇自在”。無拘無束、安閑舒適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