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成語大全(下)之10 —— 計 12,103

 

 

 

 


相關(guān)網(wǎng)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舍己從人】 放棄自己的成見,服從大家的公論。

【舍本逐末】 《呂氏春秋·上農(nóng)》:“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漢書·食 貨志下》:“鑄錢采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謂舍棄農(nóng)耕,從事工商。古以農(nóng)耕為本,工商為末。后因以“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只抓細微末節(jié)。

【舍本從末】 見“舍本逐末”。

【舍生存義】 見“舍生取義”。

【舍生取義】 不惜犧牲生命以維護正義。語出《孟子·告子上》:“生,亦 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舍生取誼】 見“舍生取義”。

【舍近求遠】 同“舍近謀遠”。

【舍近謀遠】 語本《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意謂舍棄近便 的,追求遙遠而無把握的。

【舍短取長】 舍其所短,用其所長。

【舍短錄長】 見“舍短取長”。

【舍道用權(quán)】 謂變通常道以適應現(xiàn)實的需要。

【舍經(jīng)從權(quán)】 同“舍道用權(quán)”。

【舍實聽聲】 不察實際,只聽虛名。

【舍舊謀新】 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 杜預注:“可以謀立新功,不足念舊惠。”后指棄舊求新。

【舐糠及米】 喻貪婪蠶食。

【竹苞松茂】 《詩·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毛傳:“苞, 本也。”孔穎達疏:“以竹言苞,而松言茂,明各取一喻,以竹筍叢生而本穊,松葉隆冬而不彫,故以為喻。”此詩以“竹苞松茂”喻根基穩(wěn)固,枝葉繁榮,后多用作新屋落成或向人祝壽時的頌詞。

【竹柏異心】 喻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

【竹馬之友】 《晉書·殷浩傳》:“捍桓溫呴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 馬,我棄去,浩輒取之。’”后以“竹馬之友”指兒童時期的朋友。

【竹馬之交】 見“竹馬之友”。

【竹馬之好】 謂兒童時期的交誼。

【竹清松瘦】 形容人的狀貌瘦健有神。

【竹報平安】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xù)集·支植下》:“衛(wèi)公(李德裕)言北 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shù)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后以“竹報平安”指平安家書。

【竹煙波月】 霧氣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紋。喻月光下優(yōu)美的景色。

【竹頭木屑】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捍陶公呴作荊州時,敕 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后以“竹頭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廢置之材。

【竹罄南山】 《漢書·公孫賀傳》:“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 為我械。”本言事端繁多,書不勝書,后常以“竹罄南山”謂人罪惡極多,書寫不盡。

【竹籃打水】 比喻白費氣力,勞而無功。語本唐寒山《詩》之二○八:“我 見瞞人漢,如籃盛水走,一氣將歸家,籃里何曾有?”

【竹籬茅舍】 常指鄉(xiāng)村中因陋就簡的屋舍。

【竿頭日進】 比喻學問、技藝等不斷上進。

【笑之以鼻】 以鼻吭氣冷笑,表示看不起。

【笑不可支】 形容狂笑不止。

【笑比河清】 謂態(tài)度嚴肅,難見笑容。語出《宋史·包拯傳》:“立朝剛毅, 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

【笑中有刀】 同“笑里藏刀”。

【笑青吟翠】 謂欣賞、吟詠山水。

【笑逐顏開】 眉開眼笑。形容喜悅的樣子。

【笑容可掬】 笑容可以用兩手挹取。極言其明顯而且充分。

【笑處藏刀】 見“笑里藏刀”。

【笑筵歌席】 歌舞歡笑的宴席。

【笑傲風月】 猶言吟風弄月。形容心情悠閑自在。

【笑話奇談】 可笑的、荒誕不經(jīng)的談話或故事。

【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氣而內(nèi)心陰險。

【笑歌戲舞】 謂嬉笑歌舞。

【笑語指麾】 謂一面談笑,一面指揮調(diào)度。

【笑罵從汝】 謂對他人的譏刺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笨口拙舌】 見“笨嘴笨舌”。

【笨手笨腳】 謂動作不靈敏。

【笨鳥先飛】 ①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時,怕趕不上別人,搶先動手。②用作 謙詞。

【笨頭笨腦】 笨拙;愚蠢。

【笨嘴拙舌】 見“笨嘴笨舌”。

【笨嘴笨舌】 說話表達能力很差,沒有口才。

【笙磬同音】 ①謂樂聲和諧。②喻人事和協(xié),關(guān)系融洽。

【等而下之】 按某一等次,由此再往下;低于某一等級標準。

【等而上之】 按某一等次,由此再往上。

【等夷之心】 見“等夷之志”。

【等夷之志】 《詩·大雅·桑柔》“貪人敗類”鄭玄箋:“類,等夷也。” 孔穎達疏:“類,比類,故為等夷,謂尊卑齊平朝庭之人。”后因以“等夷之志”謂臣下僭越朝廷之心。

【等米下鍋】 ①形容境況很窘迫。②比喻由于某種急需,等著得到某些東西。

【等身著作】 疊起來與身高相等的著作。形容著作之多。

【等量齊觀】 指對有差別的事物同等看待。

【等閑視之】 亦作“等閒視之”。當平常事情看待。多用于否定句。

【等閒人家】 普通家庭。

【等閒視之】 見“等閑視之”。

【等價連城】 同樣有連城之價。形容同等珍貴。

【等禮相亢】 猶言分庭抗禮。以平等之禮相待。

【策名委質(zhì)】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zhì),貳乃辟也。”杜預注: “名書於所臣之策。”孔穎達疏:“古之仕者於所臣之人書己名於策,以明系屬之也。”后用以指因仕宦而獻身于朝廷之事。

【策名就列】 書名于策,就位朝班。意謂做官。

【策馬飛輿】 謂駕馬車疾行。

【策無遺算】 所出謀略周密準確,沒有遺漏失算之處。

【策頑磨鈍】 鞭策愚頑,磨礪遲鈍。極言勉力奮進。

【策駑礪鈍】 驅(qū)策劣馬,磨礪鈍刀。謂勉為其難,努力從事。駑,低能的馬; 鈍,不鋒利的刀。

【筌蹄一悟】 謂從利祿的束縛中覺悟過來。

【答非所問】 回答的內(nèi)容不是人家要問的。

【答問如流】 形容對答流暢。

【筋疲力倦】 猶言筋疲力盡。

【筋疲力敝】 同“筋疲力盡”。

【筋疲力竭】 同“筋疲力盡”。

【筋疲力盡】 筋肉疲乏,體力竭盡。

【筆下生花】 謂所寫文章十分美妙。

【筆下超生】 在書寫判決書等文書時,盡可能給予寬容或開脫。

【筆老墨秀】 謂筆姿老到而墨韻清秀。

【筆伐口誅】 書面和口頭宣布罪狀,進行聲討。

【筆走龍蛇】 喻文筆縱放,揮灑自如。

【筆困紙窮】 謂所寫文字極多。

【筆底春風】 形容繪畫、詩文生動,如春風來到筆下。

【筆底超生】 猶言筆下超生。

【筆底龍蛇】 猶言筆走龍蛇。

【筆酣墨飽】 謂文章表達流暢,內(nèi)容充足。

【筆冢研穿】 禿筆成墳,硯磨穿孔。謂寫作著述功力極深。

【筆飽墨酣】 猶言筆酣墨飽。

【筆歌墨舞】 謂文筆奇妙精采。

【筆誤作牛】 《晉書·王獻之傳》:“桓溫嘗使捍王獻之呴書扇,筆誤落, 因畫作烏駮牸牛,甚妙。”后因以“筆誤作牛”喻隨機應變,化拙成巧或持功補過。

【筆墨之林】 斯文萃集的地方。

【筆墨官司】 指書面上的爭辯。

【筆墨橫姿】 謂書畫詩文美妙多姿。

【筆翰如流】 謂文筆快捷無滯。

【筆頭生花】 猶言筆生花。

【節(jié)上生枝】 見“節(jié)外生枝”。

【節(jié)中長節(jié)】 猶節(jié)外生枝。

【節(jié)外生枝】 亦作“節(jié)上生枝”。枝節(jié)外又生出杈枝。喻問題旁出,事外復 生事端。

【節(jié)衣素食】 猶言節(jié)衣縮食。

【節(jié)衣縮食】 省吃省穿。泛指節(jié)儉。

【節(jié)威反文】 節(jié)減威強,復用文理。

【節(jié)變歲移】 謂節(jié)令變換,年歲轉(zhuǎn)換。

【箝口側(cè)目】 口不敢言,邪目而視。謂敢怒而不敢言。

【箝口結(jié)舌】 閉口不敢發(fā)表言論。

【箸長碗短】 形容家用器物凌亂不全。

【箕山之志】 見“箕山之節(jié)”。

【箕山之風】 隱士的風范。

【箕山之節(jié)】 《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 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辭曰:‘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jīng)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節(jié)”謂隱居不仕的節(jié)操。

【箕山之操】 見“箕山之節(jié)”。

【箕山掛瓢】 相傳許由隱居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躬耕自食,以手掬飲。人 遺一瓢,掛于樹,風吹歷歷作聲,以為煩,棄之。事見明敬虛子《小隱書·許由》。后用為隱居不仕之典。

【箕引裘隨】 比喻子弟能繼承父兄之業(yè)。

【箕風畢雨】 《書·洪范》:“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孔傳: “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本喻百姓各有所好。后因以“箕風畢雨”謂官吏施政應順應民情。

【箕翕斗<奭斗>】 用箕斗收取。謂苛斂民財。

【箕帚之使】 持箕帚,以供掃除之役。借作己妻之謙稱。

【算沙摶空】 《太平御覽》卷七四引《魯連子》:“淄澠之沙,計兒不能數(shù)。” 《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后以“算沙摶空”謂駕御繁難,能人之所不能。

【算無遺策】 謂謀劃周密,從不失誤。

【算盡錙銖】 極微小的數(shù)量也要算。謂苛斂錢財。

【管中窺豹】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數(shù)歲時,嘗看諸 門生摴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謂從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后用以比喻只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仲隨馬】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 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后以“管仲隨馬”謂尊重前人的經(jīng)驗。

【管禿脣焦】 筆寫禿了,嘴脣說干了。比喻交涉過程中費了很大的氣力。

【管寧割席】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嘗同席讀書, 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寧割席”謂不與志同道合者為友。

【管窺之見】 比喻短淺的見識。

【管窺之說】 比喻見識短淺的言論。

【管窺蛙見】 管窺,人從管中所見之天;蛙見,蛙從井中所見之天。比喻見 識短淺,眼界狹窄。

【管窺蠡測】 漢東方朔《答客難》:“以筦窺天,以蠡測海,以筳撞鍾, 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fā)其音聲哉。”后因以“管窺蠡測”比喻眼界狹小,見識短淺。

【管蠡窺測】 猶言管窺蠡測。

【篋書潛遞】 謂秘密傳遞書信。

【范水模山】 喻效法模仿他人。

【箭在弦上】 語出《太平御覽》卷五九七引北齊魏收《魏書》:“陳琳作檄, 草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fā),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鄴,謂陳琳曰:‘君昔為本初(袁紹)作檄書,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謝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fā)。’太祖愛其才,不咎。”《三國演義》第三二回作“箭在弦上”。后用來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話不得不說的時刻。

【箭拔弩張】 猶言劍拔弩張。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fā)。

【箭穿雁嘴】 亦作“箭穿著雁口”。比喻不開口說話。

【篆刻蟲雕】 喻指小技。

【篝火狐鳴】 原指秦末陳涉于竹籠中置火,學狐貍叫聲,假托狐鬼之事,以 發(fā)動群眾起事。《史記·陳涉世家》:“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后因以“篝火狐鳴”指圖謀起義。

【篝燈呵凍】 置燈于籠中,并以口氣噓物取暖。喻寫作之勤奮。

【篤而論之】 確切地評述。

【篤志好學】 志趣專一,愛好學問。

【篤定泰山】 像泰山那樣穩(wěn)定。比喻有絕對把握,無須憂慮。

【篤信好學】 謂對道德和事業(yè)抱有堅定的信心,并勤奮學習。

【篤新怠舊】 猶言喜新厭舊。

【篤實好學】 認真踏實,愛好學問。

【篤論高言】 確切高明的言論。

【篤學不倦】 專心學習,不知疲倦。

【筑巖釣渭】 見“筑巖釣渭”。

【筑巖釣渭】 傅說初隱于傅巖,為胥靡版筑以供食,后為殷高宗賢相。呂尚 釣于渭濱,后為周文王師。后因以“筑巖釣渭”指賢士隱居待時。

【筑舍道傍】 猶言筑室道謀。比喻人多口雜,辦不成事。

【筑室反耕】 建筑房舍,分兵歸田,表示作長期屯兵之計。

【筑室道謀】 蓋房子,同過路的人商量。喻己無主見,東問西問,人多言雜, 必難成事。

【筑臺募士】 燕昭王厚禮招賢,筑宮師事郭隗,而賢士歸之。事見《戰(zhàn)國策 ·燕策一》。后因以“筑臺募士”為招賢之典。

【筑壇拜將】 《漢書·高帝紀上》:“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韓信)為大 將軍,問以計策。”后因以“筑壇拜將”指仰仗賢能。

【筑巖釣渭】 傅說初隱于傅巖,為胥靡版筑以供食,后為殷高宗賢相。呂尚 釣于渭濱,后為周文王師。后因以“筑巖釣渭”指賢士隱居待時。

【篡黨奪權(quán)】 篡奪黨和國家的領導權(quán)。

【篳門圭窬】 同“篳門閨竇”。

【篳門圭竇】 見“篳門閨竇”。

【篳門閨窬】 同“篳門閨竇”。

【篳門閨竇】 柴門小戶。喻指窮人的住處。

【篳路藍褸】 同“篳路藍縷”。

【篳路藍縷】 《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孔穎達疏: “以荊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荊竹編車,故謂篳路為柴車。《方言》云:‘楚謂凡人家貧衣破丑敝為藍縷。’藍縷,謂敝衣也。”意思是坐著柴車,穿著破衣服去開辟山林。后因以“篳路藍縷”形容創(chuàng)業(yè)艱辛。

【篳路襤褸】 同“篳路藍縷”。

【筱{⺮輅}之箭】 用筱竹、{⺮輅}竹制成的箭。謂良箭。

【篲氾畫涂】 用帚掃灑水之地,用刀劃泥路。極言其易。

【簧口利舌】 形容善于言辭。多含貶義。

【簠簋之風】 指官吏貪財受賄的風氣。

【簠簋不脩】 見“簠簋不飾”。

【簠簋不飭】 見“簠簋不飾”。

【簠簋不飾】 對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種婉轉(zhuǎn)的說法。不飾,不整飭。

【簪星曳月】 形容佩帶光彩耀眼。

【簪筆磬折】 古代插筆備禮,曲體作揖,以示恭敬。

【簪蒿席草】 以蒿作簪,以草為席。形容生活艱苦。

【簪纓門第】 舊指顯貴人家。

【簞豆見色】 謂計較小利。語出《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 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簞食豆羹】 一簞飯食,一豆羹湯。謂少量飲食。亦以喻小利。

【簞食壺酒】 一簞食,一壺酒。謂少量飲食。

【簞食壺漿】 ①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孟子·梁惠王下》:“以 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后用為犒師擁軍的典故。②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高子執(zhí)簞食與四脡脯,國子執(zhí)壺漿,曰:‘吾寡君聞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從者。’”后用為餉饋食飲的典故。

【簞食瓢飲】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后用為生活簡樸,安貧樂道的典故。

【簞瓢陋巷】 《論語·雍也》載: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 樂,孔子稱贊他說:“賢哉回也!”后以“簞瓢陋巷”為生活清貧的典故。

【簞瓢陋室】 猶言簞瓢陋巷。

【簞瓢屢空】 謂飲食不繼,生活貧困。

【簞瓢屢罄】 猶言簞瓢屢空。

【簞醪投川】 相傳古有良將,得到別人贈送的一簞酒,為了表示與部下共享, 把酒倒在河里,讓兵士從下游取水飲之。事見漢黃石公《三略·上略》。或以為越王勾踐事,見《呂氏春秋·順民》。后以“簞醪投川”為將領愛撫部下,甘苦與共的典實。

【簡切了當】 見“簡截了當”。

【簡明扼要】 謂簡單明白,抓住要點。

【簡約詳核】 簡要翔實。

【簡捷了當】 直截了當。

【簡落狐貍】 抓住狐貍。落,通“絡”。比喻制裁奸邪小丑。

【簡傲絕俗】 謂高傲而超越世俗。

【簡絲數(shù)米】 簡擇絲縷,查點米粒。比喻工作瑣細。

【簡截了當】 簡單明白。

【簡賢任能】 選用賢能。

【簡賢附勢】 輕視賢良,依附權(quán)勢。

【簡墨尊俎】 謂文墨交往,宴飲游從。

【簸土揚沙】 指虛張聲勢。

【簸之揚之,穅粃在前】 ①謂揚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王文度、范榮期俱為簡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將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後。王因謂曰:‘簸之揚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礫在後。’”本為調(diào)侃之詞,謂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為謙詞,謂無才而居前。穅,亦寫作“糠”。②用為出任地方官之謙詞。

【簸揚糠粃】 見“簸之揚之,穅粃在前”。

【簾視壁聽】 隔簾所見,隔壁所聽。謂所得情況沒有確切根據(jù)。

【簾窺壁聽】 謂竊聽與偷看。

【簫心劍態(tài)】 猶言幽情俠骨。

【籠中之鳥】 ①《鹖冠子·世兵》:“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雀;籠中之鳥空 窺不出。”后以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②喻易于擒拿的敵人。

【籠鳥檻猿】 籠中鳥與檻中猿。比喻受拘禁而不得自由的人。

【籠禽檻獸】 關(guān)閉在籠中之鳥獸。喻指不自由之身。

【籠山絡野】 謂籠罩、圍繞高山平原。

【籠而統(tǒng)之】 混合不分。

【籥地呼天】 呼天喚地。形容極度悲切。

【舂容大雅】 指文章氣度雍容,用辭典雅。

【舉一反三】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后以 “舉一反三”謂觸類旁通。

【舉一廢百】 抓住一方面,廢棄許多方面。指舉措不當。

【舉不勝舉】 列舉不盡。

【舉止失措】 舉動失常。形容心慌意亂。

【舉手加額】 舉手齊額,表示喜悅慶幸。

【舉手相慶】 謂舉手加額,以相慶賀。

【舉世無雙】 全世界再沒有第二個。形容稀有,很難找到。

【舉世聞名】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舉目無親】 謂人地生疏,孤單無依。

【舉足輕重】 謂所處地位重要,每有舉動都影響全局。語出《後漢書·竇融 傳》:“權(quán)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舉直厝枉】 見“舉直錯枉”。

【舉直措枉】 見“舉直錯枉”。

【舉直錯枉】 起用正直者而罷黜奸邪者。

【舉枉措直】 起用奸邪者而罷黜正直者。語出《論語·為政》:“舉枉錯諸 直,則民不服。”邢昺疏:“舉邪枉之人用之,廢置諸正直之人。”按,錯,同“措”。

【舉例發(fā)凡】 舉例以闡述要點。語出晉杜預《〈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其 發(fā)凡以言例,皆經(jīng)國之常制。”

【舉重若輕】 比喻進行苛繁工作或處理艱難問題卻顯得很輕松。

【舉首加額】 見“舉手加額”。

【舉首奮臂】 猶昂首振臂。謂振作奮發(fā)。

【舉首戴目】 抬頭仰望。謂期待殷切。

【舉案齊眉】 《後漢書·逸民傳·梁鴻》:“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 仰視,舉案齊眉。”王先謙集解引沈欽韓曰:“舉案高至眉,敬之至。”后泛指夫妻相敬愛。案,有腳的托盤。

【舉眼無親】 見“舉目無親”。

【舉國若狂】 全國的人都激動得像發(fā)狂一樣。語出《禮記·雜記下》:“子 貢觀於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

【舉棋不定】 ①著棋下子猶豫不決。②喻臨事無決斷。

【舉棋若定】 著棋下子已有預斷。喻行事沉著果決。

【舉鼎絕脰】 見“舉鼎絕臏”。

【舉鼎絕臏】 雙手舉起鼎而折斷膝蓋骨。《史記·秦本紀》:“武王有力, 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張守節(jié)正義:“絕,斷也。臏,脛骨也。”后以喻力小不勝重任。

【舉綱持領】 提起網(wǎng)的總繩,網(wǎng)眼就都張開了;提起皮衣領子一抖,衣上的 毛就都順了。比喻辦事要抓關(guān)鍵部分。

【舉踵思望】 見“舉踵思慕”。

【舉踵思慕】 思之深,念之切,至踮腳而望。

【舊事重提】 把從前的事再提出來講。

【舊雨今雨】 謂老朋友與新朋友。

【舊瓶新酒】 見“舊瓶裝新酒”。

【舊瓶裝新酒】 比喻用舊的形式表現(xiàn)新的內(nèi)容。語本《新約·馬太福音》第 九章。耶穌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里;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唯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里,兩樣就都保全了。”“五四”新文學運動興起以后,提倡白話文學的人認為文言和舊形式不能表現(xiàn)新內(nèi)容,故常以“舊瓶裝新酒”作比喻。亦省作“舊瓶新酒”。

【舊調(diào)重彈】 陳舊的調(diào)子再彈一遍。喻把陳舊的理論或主張重新搬出來。

【自力更生】 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辦起來。

【自不量力】 不能正確估量自己的能力,對自己估計太高。

【自以為是】 認為自己的看法對,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自甘暴棄】 見“自暴自棄”。

【自由自在】 亦作“自繇自在”。無拘無束、安閑舒適的樣子。

【自立門戶】 ①謂自己創(chuàng)立派別或結(jié)成宗派。②指自建家庭。

【自出心裁】 謂出于自己心中的設計或籌劃。多指詩文、技藝等的構(gòu)思有獨 創(chuàng)性。

【自出新裁】 同“自出心裁”。

【自出機杼】 亦作“自出機軸”。比喻作文章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風格和體裁。

【自出機軸】 見“自出機杼”。

【自成一格】 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自成一家】 謂在學術(shù)或技藝上有獨特的創(chuàng)見或風格,能自成流派。

【自同寒蟬】 同于深秋時節(jié)的蟬。形容噤口不言。

【自行其是】 形容不聽別人意見,固執(zhí)己見。

【自投網(wǎng)羅】 見“自投羅網(wǎng)”。

【自投羅網(wǎng)】 亦作“自投網(wǎng)羅”。羅網(wǎng),捕鳥捉魚用的器具。比喻自蹈絕路。

【自求多福】 自己去尋求更多的福祉。

【自吹自捧】 自我吹噓,自己捧場。

【自吹自擂】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

【自告奮勇】 積極主動地爭取承擔某項任務。

【自我作古】 謂由我創(chuàng)新,不循舊法。

【自我作故】 見“自我作古”。

【自我陶醉】 謂自己沉醉于某種事物或境界而盲目地加以欣賞。

【自我解嘲】 自己以言語或行動來掩蓋、粉飾被人嘲笑的事情。

【自私自利】 只為個人打算,不顧國家和別人的利益。

【自作主張】 自己出主意,作決定。

【自作自受】 自己做了錯事,自己承受不良的后果。

【自作門戶】 見“自立門戶”。

【自作聰明】 自以為聰明而擅作主張。語本《書·蔡仲之命》:“無作聰明, 亂舊章。”

【自言自語】 無人對白,自己跟自己說話。

【自取其咎】 謂自己惹來的麻煩,自己招來的懲罰。

【自取咎戾】 見“自取罪戾”。

【自取罪戾】 謂自招罪過。

【自知之明】 能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自命不凡】 自以為不平凡、了不起。

【自相矛盾】 ①《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 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因以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后抵觸、不相應合。②同伙間的相互爭吵或沖突。

【自相魚肉】 謂自相吞并、殘殺。

【自相殘殺】 自己人之間互相殘害。

【自食其力】 靠自己的勞動養(yǎng)活自己。

【自食其言】 自己說出的話不算數(shù)。形容不守信用。

【自食其果】 自己作了錯事,自己承受壞的后果。

【自負不凡】 自恃高明,不同尋常。

【自怨自艾】 謂悔恨自己的過錯而欲改正之。今多指自悔自恨。

【自矜功伐】 謂居功自傲。

【自厝同異】 謂自找矛盾,互相不和。

【自討苦吃】 謂自尋煩惱;自找困難。

【自高自大】 自以為了不起。

【自得其樂】 自己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自衒自媒】 自我夸耀,自作介紹。

【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無法置信的話或手法來欺騙別人。

【自貽伊咎】 謂自己招來過錯。

【自貽伊戚】 見“自詒伊戚”。

【自然而然】 謂出于自然之勢,不經(jīng)人力干預而收到預期的成效。

【自詒伊戚】 自尋煩惱;自招災殃。

【自棄自暴】 同“自暴自棄”。

【自愧弗如】 自感不如別人而內(nèi)心慚愧。

【自強不息】 亦作“自彊不息”。謂自己努力向上,永不停息。

【自彊不息】 見“自強不息”。

【自媒自衒】 自我介紹,自我夸耀。

【自給自足】 依靠自己生產(chǎn),滿足自己的需要。

【自圓其說】 能提出理由,使自己的說法沒有自相矛盾和破綻之處。

【自鳴得意】 自己表示很得意。

【自僝自僽】 獨自發(fā)愁。

【自慚形穢】 因不如別人而內(nèi)心感到羞愧。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珠玉在側(cè),覺我形穢。”

【自暴自棄】 見“自暴自棄”。

【自暴自棄】 謂自甘墮落,不求進取。語出《孟子·離婁上》:“自暴者, 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自鄶以下】 亦作“自鄶而下”。亦作“自鄶無譏”。《左傳·襄公二十九 年》:“(吳公子札)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自鄶以下無譏焉。”后因以“自鄶以下”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評論。

【自鄶而下】 見“自鄶以下”。

【自鄶無譏】 見“自鄶以下”。

【自樹一幟】 比喻單獨建立一種風格、體制、派別或力量等。

【自彊不息】 見“自強不息”。

【自繇自在】 見“自由自在”。

【自覺自原】 自己認識到應該如此而心甘情愿地照此行事。

【自顧不暇】 自己照顧不了自己。多指無暇顧及他人。

【臭名昭著】 謂壞名聲誰都知道。

【臭腐神奇】 《莊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 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意謂同一事物,其是非美丑,隨人之好惡而異。后以之謂化無用為有用;化廢為寶。

【臭味相投】 即氣味相投。指思想情趣相同的人彼此合得來。臭,亦讀chòu。 今多用于貶義。語本漢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親昭朋徒、臭味相與,大會而葬之。”

【血口噴人】 《通俗常言疏證·言語》引宋曉瑩《羅湖野錄》:“崇覺空嘗 頌野狐話曰:‘含血噴人,先污其口。’”按,今本《羅湖野錄》卷二“噴”作“潠”。因以“血口噴人”比喻用惡毒的語言誣蔑別人。

【血肉相連】 見“血肉相聯(lián)”。

【血肉相聯(lián)】 比喻關(guān)系極其親密。

【血雨腥風】 形容恐怖黑暗的情景或局面。

【血風肉雨】 ①形容劇烈殘酷的搏斗或屠殺。②形容性格、精神勇武強毅。

【血氣之勇】 憑一時感情沖動而鼓起的勇氣。

【血氣方壯】 見“血氣方剛”。

【血氣方剛】 謂年輕人精力正旺盛。

【血氣方盛】 見“血氣方剛”。

【血海深仇】 因殺人引起的極深的仇恨。

【血海冤仇】 同“血海深仇”。

【血流成河】 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血流成渠】 見“血流成河”。

【血流如注】 形容流血急而多。

【血流漂杵】 ①血流成河,能漂起木杵。形容殺人極多。②有時亦形容受傷 后流血很多。

【血流漂鹵】 猶言血流漂杵。鹵,大盾。

【血國三千】 喻指眾多的諸侯國。商賈及得國者可以從中取利,猶如蚊蟲有 無窮的血源可以吸食自肥,故稱。

【血竭髯枯】 形容費盡心血。

【眾人國士】 指一般人和國中杰出的人才。語本《戰(zhàn)國策·趙策一》:“豫 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眾人廣坐】 猶大庭廣眾。人多而公開的場合。

【眾口一詞】 同“眾口一辭”。

【眾口一辭】 許多人都說同樣的話,看法或意見一致。

【眾口同聲】 同“眾口一辭”。

【眾口交詈】 眾人一致責罵。

【眾口交傳】 眾人輾轉(zhuǎn)述說。

【眾口交贊】 眾人交相贊美。

【眾口如一】 同“眾口一辭”。

【眾口相傳】 見“眾口交傳”。

【眾口紛紜】 謂人多嘴雜,議論紛紛。

【眾口熏天】 謂群言可以動天。比喻輿論力量大。

【眾口銷金】 見“眾口鑠金”。

【眾口難調(diào)】 眾人口味不同,很難調(diào)和得使大家都滿意。亦比喻人多意見多, 很難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使人人都滿意。

【眾口鑠金】 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大。亦喻眾口同 聲可混淆視聽。

【眾犬吠聲】 喻隨聲附和。

【眾少成多】 猶積少成多。

【眾毛飛骨】 謂眾多輕物能掀起重物。

【眾心成城】 謂萬眾一心,如堅固城堡。比喻眾人團結(jié)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眾目昭彰】 謂眾人看得清清楚楚。

【眾目睽睽】 謂眾人的目光都在注視。

【眾矢之的】 許多箭射擊的靶子。比喻眾人攻擊的目標。

【眾多非一】 謂類別甚多,不止一種。

【眾好眾惡】 《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 察焉。’”謂眾人喜愛或眾人厭惡。

【眾志成城】 見“眾心成城”。

【眾所共知】 為眾人所知曉、熟悉。

【眾所周知】 見“眾所共知”。

【眾所矚目】 為眾人所注目。

【眾星拱月】 見“眾星攢月”。

【眾星拱極】 見“眾星環(huán)極”。

【眾星捧月】 見“眾星攢月”。

【眾星環(huán)極】 《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辰, 北極星。共,“拱”的古字,環(huán)繞。后以“眾星環(huán)極。”比喻眾物圍繞一物或眾人擁戴一人。

【眾星攢月】 許多星星聚集、環(huán)繞著月亮。比喻眾人擁戴一人或眾物圍繞一 物。

【眾怨之的】 眾人怨恨的目標。

【眾叛親離】 眾人反對,親信背離。形容處境危險,十分孤立。

【眾怒難任】 謂眾人的憤怒難以抵當。

【眾流歸海】 大小河流同歸于海。比喻眾多分散的事物匯集于一處。

【眾啄同音】 猶言眾口一辭。

【眾望所歸】 見“眾望攸歸”。

【眾喣漂山】 眾人吹氣,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

【眾喣飄山】 見“眾喣漂山”。

【眾喣飃山】 同“眾喣漂山”。

【眾楚群咻】 謂眾多的楚國人共同來喧擾。語出《孟子·滕文公下》:“一 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后以“眾楚群咻”指眾多外來的干擾。

【眾毀銷骨】 謂眾多的毀謗,可以銷熔人的骨骼。比喻讒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眾噓漂山】 同“眾喣漂山”。

【眾說紛紜】 見“眾說紛揉”。

【眾說紛揉】 各種說法紛亂而混雜。形容有各種各樣的議論。

【眾寡不敵】 人少抵擋不過人多。

【眾寡懸殊】 見“眾寡懸絕”。

【眾寡懸絕】 雙方人力多少相差極大。

【眾擎易舉】 眾人用力,東西就容易舉起。比喻同心合力,事情就容易辦成。

【眾難群疑】 謂眾人心中都有疑難。語本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群 疑滿腹,眾難塞胸。”

【眾議成林】 謂眾人的議論可使人相信平地上出現(xiàn)森林。比喻流言多可以亂 真。

【舟中敵國】 同船的人都成了敵人。指眾叛親離。語本《史記·孫子吳起列 傳》:“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航海梯山】 渡過大海,攀越高山。謂經(jīng)歷艱遠的途程。

【船到江心補漏遲】 比喻事先無準備,臨時張皇失措。

【船到橋門自然直】 意謂事先不用著急,到時候問題總可以解決。這是在無 可奈何中強作寬慰的說法。

【船到橋頭自會直】 見“船到橋門自然直”

【色仁行違】 表面上主張仁德,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語本《論語·顏淵》: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

【色如死灰】 見“色若死灰”。

【色若死灰】 比喻臉色慘白難看。

【色飛眉舞】 同“眉飛色舞”。形容喜悅和得意的神態(tài)。

【色衰愛弛】 謂因容顏衰老而失去愛寵。

【色授魂與】 指男女情愛的神交,默會。

【色厲內(nèi)荏】 外表強硬而內(nèi)心怯懦。

【色厲膽薄】 同“色厲內(nèi)荏”。

【衣不曳地】 衣衫短小不能曳地。形容衣著樸素。

【衣不完采】 猶言衣不重采。

【衣不重采】 形容衣著樸素,不求華麗。

【衣不重帛】 不重疊穿著絲織的衣服。形容衣著樸素。

【衣不重采】 見“衣不重采”。

【衣不兼采】 見“衣不重采”。

【衣不解帶】 形容辛勤侍奉,致使不能脫衣安睡。

【衣不蔽體】 衣服破爛遮不住身體。形容極端貧困。

【衣不遮身】 見“衣不蔽體”。

【衣不遮體】 見“衣不蔽體”。

【衣妝楚楚】 猶言衣冠楚楚。服飾整齊鮮明。

【衣衫藍縷】 形容衣服破爛不堪。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 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杜預注:“藍縷,敝衣。”

【衣衫襤褸】 見“衣衫藍縷”。

【衣香人影】 喻指女性儀態(tài)優(yōu)雅、服飾艷麗。

【衣香髻影】 見“衣香鬢影”。

【衣香鬢影】 語本北周庾信《春賦》:“池中水影懸勝鏡,屋里衣香不如花。” 及唐李賀《詠懷》之一:“彈琴看文君,春風吹鬢影。”“衣香”、“鬢影”都借指婦女。后連用以形容婦女儀態(tài)閑雅、服飾艷麗。

【衣食不周】 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衣食父母】 指得以仰賴為生的人。

【衣食住行】 穿衣、吃飯、居住、行路。指生活上的基本要求。

【衣食飯碗】 比喻賴以為生的職業(yè)或技能等。

【衣冠掃地】 謂士大夫不顧名節(jié),喪盡廉恥。

【衣冠楚楚】 形容穿戴整齊漂亮。楚楚,鮮明貌。語本《詩·曹風·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衣冠齊楚】 見“衣冠楚楚”。

【衣冠優(yōu)孟】 楚相孫叔敖死,優(yōu)孟著孫叔敖衣冠,摹仿其神態(tài)動作,楚莊王 及左右不能辨,以為孫叔敖復生。事見《史記·滑稽列傳》。后因稱登場演戲為“衣冠優(yōu)孟”。

【衣冠濟楚】 見“衣冠楚楚”。

【衣冠濟濟】 猶言衣冠楚楚。

【衣架飯袋】 見“衣架飯囊”。

【衣架飯囊】 比喻徒具形骸的無用之輩。

【衣宵食旰】 謂天未明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進食。常用以稱諛帝王勤于政 事。語出唐太宗《執(zhí)契靜三邊》詩:“衣宵寢二難,食旰餐三懼。”

【衣帶一江】 猶言一衣帶水。

【衣敝履空】 見“衣弊履穿”。

【衣無二采】 猶言衣不重采。形容衣著樸素。

【衣缽相傳】 ①中國禪宗初祖至五祖師徒間傳授道法,常付衣缽為信,故稱。 ②泛指一般師徒間學藝上的繼承。

【衣裳之會】 指國與國間以禮交好之會,相對“兵車之會”而言。

【衣裳盟會】 同“衣裳之會”。

【衣裳槅子】 即衣裳格子。

【衣弊履穿】 衣服破敗,鞋子穿孔。形容貧窮。

【衣寬帶松】 形容人消瘦。

【衣屩藍縷】 猶衣衫藍縷。屩,用麻、草做的鞋。

【衣繡夜游】 見“衣繡夜行”。

【衣狐坐熊】 穿狐裘坐熊席。形容生活奢侈。

【衣食稅租】 謂居官食祿。

【衣冠土梟】 猶言衣冠禽獸。

【衣冠禽獸】 穿衣戴帽的畜牲。比喻不知禮義,道德敗壞,行為像畜生一樣 的人。

【衣馬輕肥】 穿著輕暖的皮袍,坐著由肥馬駕的車。語本《論語·雍也》: “乘肥馬,衣輕裘。”后用以形容生活的豪華。

【衣租食稅】 見“衣食稅租”。

【衣紫腰金】 身穿紫袍,腰佩金銀魚袋。大官裝束,亦指做大官。

【衣紫腰黃】 見“衣紫腰金”。

【衣紫腰銀】 見“衣紫腰金”。

【衣錦夜行】 見“衣繡夜行”。

【衣錦夜游】 見“衣繡夜行”。

【衣錦食肉】 ①穿錦繡衣裳,吃肉食。形容生活富足。②借指居官食祿。

【衣錦晝行】 見“衣繡晝行”。

【衣錦晝游】 見“衣繡晝行”。

【衣錦榮歸】 猶言衣錦還鄉(xiāng)。

【衣錦褧衣】 錦衣外面再加上麻紗單罩衣,以掩蓋其華麗。比喻不炫耀于人。

【衣錦還鄉(xiāng)】 舊指富貴后回到故鄉(xiāng),含有向親友鄉(xiāng)里夸耀之意。

【衣繡夜行】 穿了錦繡衣裳在夜間出行。比喻雖居官位,卻不能使人看到自 己的榮耀顯貴。

【衣繡晝行】 穿了錦繡衣裳在白天出行。舊時形容在本鄉(xiāng)做官,或在外地做 官告老回鄉(xiāng),榮耀異常。

【衰當益壯】 猶老當益壯。

【衾影獨對】 謂獨自一人。語本北齊劉晝《新論·慎獨》:“獨立不慚影, 獨寢不愧衾。”

【袞衣以歸】 見“袞衣西歸”。

【袞衣西歸】 相傳周公東征,周大夫為作《九罭》之詩,其辭曰:“九 罭之魚鱒魴,我■之子,袞衣繡裳。”又曰:“是以有袞衣兮,無以我公歸,無使我心悲兮。”后因以“袞衣西歸”謂功勛卓著,位拜三公而歸。

【袞袞諸公】 稱眾多的顯宦。語出唐杜甫《醉時歌》:“諸公袞袞登臺省, 廣文先生官獨冷。”后專稱居高位而無所作為的官僚。

【袞實無闕】 袞衣無缺損。比喻帝王治理無過失。語本《詩·大雅·烝民》: “袞職有闕。”

【衽扱囊括】 比喻全部擒獲或肅清。

【衽革枕戈】 以鎧甲為席,以兵器為枕。形容戰(zhàn)爭頻繁,生活不安定。

【袂接肩摩】 形容人多。

【袂云汗雨】 語本《晏子春秋·雜下九》:“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極言 行人之多。

【袪衣受業(yè)】 撩起衣服前往受業(yè)。形容虛心求教。

【袒裼裸裎】 ①赤身露體。謂粗野無禮。②謂無拘無束。

【袒臂揮拳】 挽袖露臂,揮動拳頭。形容準備動武的樣子。

【袖中揮拳】 形容迫不及待與人爭斗。

【袖手充耳】 謂不聞不問。

【袖手旁觀】 藏手于袖,在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參預其中。語本唐韓 愈《祭柳子厚文》:“不善為斫,血指汗顏,巧匠旁觀,縮手袖間。”

【袖里玄機】 暗中采取的玄妙決策。

【袖里乾坤】 謂袖中藏天地。比喻變化無窮的幻術(shù)。

【袍笏登場】 穿官服執(zhí)手板,登臺演戲。比喻上臺做官。多含諷刺意。

【被澤蒙庥】 受恩澤,蒙庇護。

【被寵若驚】 謂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頓覺吃驚不安。

【被山帶河】 謂山勢起伏,黃河如帶。形容地勢險固。

【被甲持兵】 猶言被堅執(zhí)銳。

【被甲執(zhí)兵】 見“被甲持兵”。

【被甲執(zhí)銳】 見“被堅執(zhí)銳”。

【被甲載兵】 見“被甲持兵”。

【被甲據(jù)鞍】 漢馬援年六十二,請出征,光武帝以其老,未許。“援自請曰: ‘臣尚能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jù)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事見《後漢書·馬援傳》。后因以“披甲據(jù)鞍”形容武將年雖老而壯志不減。

【被硃佩紫】 穿紅袍,掛紫綬。謂身為大官。

【被堅執(zhí)銳】 穿堅固甲胄,握銳利武器。謂上陣戰(zhàn)斗或作好戰(zhàn)斗準備。

【被褐藏輝】 猶言被褐懷玉。

【被褐懷玉】 身穿粗布衣服,懷中藏著寶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被褐懷寶】 猶言被褐懷玉。

【被發(fā)入山】 謂歸隱。

【被發(fā)文身】 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發(fā)披散,身刺花紋。 《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禹入裸國,被發(fā)文身;墨子入楚,錦衣吹笙。”一說,截短頭發(fā),身刺花紋。

【被發(fā)左衽】 頭發(fā)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古代指中原地區(qū)以外少數(shù)民族的 裝束。亦借指中原地區(qū)的人受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裝束。亦借指中原地區(qū)的人受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

【被發(fā)佯狂】 披散頭發(fā),裝作瘋狂。古時作為一種避世全身的行為。

【被發(fā)跣足】 披散頭發(fā),赤著腳。

【被發(fā)詳狂】 見“被發(fā)佯狂”。

【被發(fā)纓冠】 披發(fā)散纓。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

【被赭貫木】 穿囚衣,戴刑具。古代囚衣赤褐色,稱“赭衣”。刑具加在頸 上手上足上,稱“三木”。

【被繡之犧】 《莊子·列御寇》:“或聘於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 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叔,及其牽而入於大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成玄英疏:“犧養(yǎng)豐贍,臨祭日求為孤犢不可得也。況祿食之人,例多夭折,嘉遁之士,方足全生。莊子清高,笑彼名利。”后以“被繡之犧”比喻求得功名利祿而不能全其生的人。

【被繡晝行】 穿著錦繡衣服白天出行。謂富貴而夸耀于人。

【裁心鏤舌】 形容用盡心思,費盡口舌。

【裁長補短】 猶言取長補短。

【裁紅點翠】 ①采摘花卉。②比喻選擇華麗的辭藻。

【裁云翦水】 裁行云,剪流水。比喻詩文構(gòu)思精妙新巧。

【裂土分茅】 《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孔穎達疏:“王者封五色 土以為社,若封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歸國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黃土覆之,其割土與之時。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與之。”后因以“裂土分茅”謂帝王分封土地、建立諸侯。

【裂石流云】 裂開山石,震動云霄。形容聲音高昂響亮。

【裂地分茅】 見“裂土分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版權(quán)所有 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启东市| 和田市| 潮州市| 乐陵市| 庄浪县| 呼图壁县| 富蕴县| 观塘区| 大安市| 志丹县| 新密市| 阿克| 方城县| 乐都县| 佛学| 津市市| 阳春市| 昌都县| 盐山县| 宣武区| 镇宁| 石河子市| 丰原市| 葵青区| 溆浦县| 遂川县| 枣庄市| 鸡泽县| 白银市| 宁陕县| 长垣县| 永登县| 什邡市| 枝江市| 新民市| 西城区| 芮城县| 连云港市| 镇巴县| 米脂县| 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