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成語大全(下)之16 —— 計 12,103

 

 

 

 


相關網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遁世無悶】 謂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

【遁世絕俗】 見“遁世離俗”。

【遁世遺榮】 謂避世隱居而拋棄榮華富貴。

【遁世隱居】 避世而深居不仕。

【遁世離俗】 謂隱居而屏絕世俗往來。

【遁世離群】 猶言避世獨處。

【遁名改作】 竄改物名,改變作品。

【遁名匿跡】 隱姓埋名,不露行跡。

【遁形遠世】 猶言避世隱居。

【遁身遠跡】 猶言避世隱居。

【遁俗無悶】 見“遁世無悶”。

【遁跡空門】 見“遁入空門”。

【遁跡銷聲】 謂隱居不出。

【遁陰匿景】 隱藏形跡。

【遁逸無悶】 見“遁世無悶”。

【遁跡方外】 猶言避世隱居于僧道中。

【遁跡空門】 見“遁入空門”。

【遁跡匿影】 謂隱藏蹤跡和身形。

【遁跡桑門】 謂避開塵世而出家為僧。桑門,即沙門。

【遁跡黃冠】 謂避開塵世而做道士。

【遁跡潛形】 謂隱藏蹤跡和身形。

【遁跡藏名】 猶言隱居不出。

【逾山越海】 越過山海。謂長途跋涉。

【逾千越萬】 謂數字超過千或萬。極言其多。

【逾年歷歲】 謂經過一定年月。形容經歷較長時間。

【逾次超秩】 猶言越過次序。

【逾沙軼漠】 穿越沙漠。謂經歷險遠的路途。

【逾淮之橘】 《晏子春秋·雜下十》:“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 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后以“逾淮之橘”比喻易地而變質的事物。

【逾閑蕩檢】 越出法度,不遵守道德規范。

【逾墻窺蠙】 見“逾墻鉆穴”。

【逾墻鉆穴】 亦作“逾墻鉆蠙”。亦作“逾墻窺蠙”。語本《孟子·滕文公 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后以“逾墻鉆穴”指男女偷情。

【逾墻鉆蠙】 見“逾墻鉆穴”。

【逾繩越契】 ①謂在結繩、書契之前沒有文字。繩、契指結繩、書契。②引 申指不通文字。

【游山玩水】 到有山有水的地方游玩,觀賞自然風景。

【游山玩水】 見“游山玩水”。

【游刃有馀】 典出《莊子·養生主》。后以“游刃有馀”謂觀察事物透徹, 技藝精熟,運用自如。

【游刃馀地】 猶游刃有馀。

【游手好閑】 游蕩成性,不好勞動。

【游手好閒】 見“游手好閑”。

【游手偷閑】 同“游手好閑”。

【游手偷閒】 見“游手偷閑”。

【游目騁懷】 縱目觀望,舒展胸懷。

【游目騁觀】 縱目觀望,盡覽景物。

【游回磨轉】 猶言團團轉。

【游蜂浪蝶】 比喻冶游好色的浪子。

【游蜂戲蝶】 ①指圍著花叢飛舞游動的蜜蜂和蝴蝶。②見“游蜂浪蝶”。

【游蕩不羈】 游樂放蕩,不受拘束。

【游談無根】 謂沒有根據信口亂說。

【游戲人世】 見“游戲人間”。

【游戲人間】 謂玩世不恭,把人生作為游戲的一種生活態度。

【游戲三昧】 ①佛家謂自在無礙,而常不失定意。②指得趣于某事或懂得其 中奧妙而以游戲出之。

【游戲筆墨】 指以游戲態度所寫的詩文。

【游戲塵寰】 猶言游戲人間。

【游戲翰墨】 見“游戲筆墨”。

【游騎無歸】 外出之馬,無所歸宿。比喻遠離根本,不得歸宿。

【游響停云】 形容響亮的歌聲,高入云霄,能使流云受阻而停下來。語本《 列子·湯問》:“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道山學海】 形容學識淵博。

【道不相謀】 謂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語本《論語·衛靈公》: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不拾遺】 謂路有失物,無人拾取。古時用以形容刑法嚴峻或民風淳厚。

【道不掇遺】 同“道不拾遺”。

【道不舉遺】 同“道不拾遺”。

【道西說東】 謂亂加談論。

【道在人為】 猶言事在人為。

【道在屎溺】 喻道之無所不在。

【道存目擊】 語出《莊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 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王先謙集解引宣穎曰:“目觸之而知道在其身,復何所容其言說邪?”謂一個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人們只在略一顧瞻之中便能感受得到。

【道而不徑】 謂走路不走小路,以免危險。

【道同志合】 猶言道合志同。

【道同契合】 猶言道合志同。

【道同義合】 猶言道合志同。

【道合志同】 謂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道弟稱兄】 朋友間以兄弟相稱,表示關系親密。

【道長爭短】 見“道長論短”。

【道長論短】 謂評論好壞是非。

【道東說西】 見“道西說東”。

【道骨仙風】 謂有得道者及仙人的氣質神采。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①原為佛教語,告誡修行者警惕外界誘惑。謂正氣 難以修得,而邪氣容易高過正氣。②比喻一事物興起,又有一事物超越其上。③比喻一方的力量超過與之敵對的另一方。

【道高望重】 猶言德高望重。

【道高德重】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強。

【道旁苦李】 同“道邊苦李”。

【道無拾遺】 同“道不拾遺”。

【道傍之筑】 喻無法成功的事。語出《詩·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 謀,是用不潰于成。”鄭玄箋:“如當路筑室,得人而與之謀所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道傍苦李】 同“道邊苦李”。

【道傍筑室】 語出《詩·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 鄭玄箋:“如當路筑室,得人而與之謀所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后比喻雜采各家之說。

【道遠知驥】 路遠才知道馬的好壞。

【道路以目】 路上相見,以目示意,不敢交談。多表示政治黑暗暴虐。

【道微德薄】 道行和才能都很差。多作謙辭。

【道貌岸然】 容色神態莊嚴的樣子。

【道貌凜然】 猶道貌岸然。

【道貌儼然】 見“道貌岸然”。

【道寡稱孤】 謂自封為王,稱霸一方。

【道盡途殫】 同“道盡涂窮”。

【道盡途窮】 同“道盡涂窮”。

【道盡涂殫】 見“道盡涂窮”。

【道盡涂窮】 謂無路可走,陷于絕境。

【道殣相枕】 見“道殣相望”。

【道殣相望】 謂路上餓死的人很多。

【道殣相屬】 見“道殣相望”。

【道頭知尾】 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

【道頭會尾】 見“道頭知尾”。

【道邊苦李】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 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后以喻庸才,無用之才。

【道聽耳食】 對傳聞之辭不加去取,盲目輕信。

【道聽涂說】 同“道聽涂說”。

【道聽涂說】 從道路上聽到,在道路上傳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道聽途說】 同“道聽涂說”。

【道聽涂說】 從道路上聽到,在道路上傳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遂心如意】 猶言稱心如意。

【遂心快意】 見“遂心如意”。

【遂心滿意】 見“遂心如意”。

【遂心應手】 猶言得心應手。形容運用自如。

【遂非文過】 飾非文過。掩飾錯誤和過失。

【遂迷不寤】 執迷不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遂迷忘反】 見“遂迷不寤”。

【運斤成風】 謂揮斧成風聲。形容技術的高妙。

【運斤如風】 見“運斤成風”。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謂兵法運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思考。

【運用之妙,在於一心】 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運用自如】 謂運用得非常熟練自然。

【運拙時乖】 同“運蹇時乖”。

【運拙時艱】 同“運蹇時乖”。

【運旺時盛】 時運旺盛。指運道很好。

【運乖時蹇】 同“運蹇時乖”。

【運斧般門】 猶言班門弄斧。

【運計鋪謀】 運用計謀。

【運掉自如】 謂運用和回旋都非常熟練自然。

【運移時易】 謂運數終盡,時勢變易。

【運智鋪謀】 運用計謀。

【運策決機】 同“運籌決策”。

【運策帷幄】 同“運籌帷幄”。

【運開時泰】 謂時運吉利太平。

【運蹇時低】 同“運蹇時乖”。

【運蹇時乖】 謂時運不佳,處于逆境。

【運籌千里】 見“運籌決勝”。

【運籌出奇】 擬訂作戰策略,定出奇計。

【運籌決策】 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運籌決勝】 謂擬訂作戰策略以獲取戰斗勝利。語本《史記·高祖本紀》: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運籌決算】 同“運籌決策”。

【運籌制勝】 見“運籌決勝”。

【運籌建策】 同“運籌決策”。

【運籌借箸】 同“運箸”。

【運籌帷帳】 同“運籌帷幄”。

【運籌帷幄】 謂在后方決定作戰策略。

【運籌設策】 同“運籌決策”。

【運籌幃幄】 同“運籌帷幄”。

【運籌畫策】 同“運籌決策”。

【運籌演謀】 同“運籌決策”。

【遍地開花】 比喻好事情到處涌現或普遍發展。

【遍體鱗傷】 ①謂滿身都是傷痕。形容傷勢重。②比喻破壞嚴重,到處可見。

【遐方絕域】 邊遠偏僻的地區。

【遐方絕壤】 見“遐方絕域”。

【遐州僻壤】 指邊遠偏僻的地方。

【遐邇一體】 謂遠近猶如一個整體。形容協調統一。

【遐邇著聞】 遠近聞名。形容名聲很大。

【違天逆理】 做事殘忍,違背天道倫理。

【違天悖人】 違背天理人情。

【違天悖理】 見“違天逆理”。

【違天害理】 見“違天逆理”。

【違世乖俗】 同“違時絕俗”。

【違世異俗】 同“違時絕俗”。

【違世絕俗】 同“違時絕俗”。

【違利赴名】 舍去利欲而求取名聲。

【違法亂紀】 違反法規,擾亂紀律。

【違時絕俗】 違背世俗常情,與眾不同。

【違條犯法】 違犯法律條文。

【違條舞法】 見“違條犯法”。

【違害就利】 避開禍害,追求利益。

【違鄉負俗】 離別家鄉,違背世俗。

【違強陵弱】 避開強暴的,欺凌弱小的。

【遨翔自得】 自由自在的樣子。

【遠水不救近火】 比喻緩慢的救助不能解決眼前的急難。

【遠水救不得近火】 見“遠水不救近火”。

【遠水解不了近渴】 猶言遠水不救近火。語出宋陳師道《烏呼行》:“不應 遠水救近渴,空倉四壁雀不鳴。”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形容尋找的人或物就在面前。

【遠至邇安】 遠方來歸附,近民安居樂業。形容政治清明,國家大治。

【遠年近日】 見“遠年近歲”。

【遠年近歲】 過去至現在;長期以來。

【遠交近攻】 結交遠邦,進攻近國。本是戰國時范雎為秦國采用的一種外交 策略,秦國用它達到了并吞六國、建立統一王朝的目的。后亦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遠走高飛】 逃避到遠處去。

【遠見卓識】 遠大的目光和卓越的見識。

【遠垂不朽】 永垂不朽。

【遠溯博索】 謂廣泛地推尋考索。

【遠愁近慮】 謂考慮周全。

【遠慮深謀】 同“遠謀深算”。

【遠謀深算】 猶言深謀遠慮。

【遠親不如近鄰】 謂好鄰居比遠方親戚更能互相幫助。

【遠懷近集】 謂遠近的人都來歸附。

【遠矚高瞻】 猶言高瞻遠矚。

【遣兵調將】 猶言調兵遣將。

【遣言措意】 同“遣辭措意”。

【遣將徵兵】 見“遣兵調將”。

【遣將調兵】 見“遣兵調將”。

【遣詞立意】 同“遣辭措意”。

【遣詞造意】 同“遣辭措意”。

【遣詞措意】 見“遣辭措意”。

【遣愁索笑】 消愁求樂。

【遣興陶情】 遣釋意興,陶冶情趣。

【遣辭措意】 謂寫文章、說話時的用詞立意。

【遝岡衤復嶺】 謂岡巒重沓。

【遞勝遞負】 謂勝負交替。

【遞興遞廢】 謂有興有廢。

【遙呼相應】 見“遙相呼應”。

【遙相呼應】 亦作“遙呼相應”。謂遠遠地互相照應,配合。

【遙遙華胄】 謂名人的遠裔。嘲人自夸出于名門。

【遙遙無期】 形容達到目的、實現理想的時間還相距很遠。

【溯流求源】 同“溯流窮源”。

【溯流徂源】 同“溯流窮源”。

【溯流窮源】 往上游尋找發源的地方。比喻尋求事物的根源。

【溯源窮流】 上溯本源,窮盡支流。比喻尋究事物的起始演變。

【遭劫在數】 謂命中注定要遇到災難。

【遭事制宜】 猶言因事制宜。

【遭時不偶】 同“遭逢不偶”。

【遭時定制】 謂因時勢而規定法制。

【遭時制宜】 猶言因時制宜。

【遭逢不偶】 謂不遇合時機。

【遭逢時會】 同“遭遇際會”。

【遭逢會遇】 同“遭遇際會”。

【遭逢際會】 同“遭遇際會”。

【遭家不造】 語出《詩·周頌·閔予小子》:“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 在疚。”鄭玄箋:“閔,悼傷之言也;造,猶成也。可悼傷乎,我小子耳!遭武王崩,家道未成。”孔穎達疏:“往日遭此家道之不為,言先王既崩,家事無人為之。”本為周成王居父喪時自哀之辭,后用以泛指家中遭遇不幸。

【遭遇不偶】 同“遭逢不偶”。

【遭遇運會】 同“遭遇際會”。

【遭遇際會】 猶言逢遇時機。

【遭傾遇禍】 遭逢危亡之世而遇禍害。

【遭際不偶】 同“遭逢不偶”。

【遭際時會】 同“遭遇際會”。

【遮人耳目】 見“遮人眼目”。

【遮人眼目】 謂遮掩別人的視聽,掩飾真情。

【遮三瞞四】 謂說話、做事多方掩飾,不爽快。

【遮天映日】 同“遮天蔽日”。

【遮天迷地】 同“遮天蓋地”。

【遮天蓋日】 同“遮天蔽日”。

【遮天蓋地】 形容風沙、雨雪大或人馬等極多。

【遮天蔽日】 遮蔽天空和太陽。形容事物體積龐大、數量眾多或氣勢盛大。

【遮地蓋天】 同“遮天蓋地”。

【遮地漫天】 同“遮天蓋地”。

【遮空蔽日】 同“遮天蔽日”。

【遮前掩後】 謂說話藏頭露尾,欲言又止。

【遮掩耳目】 見“遮人眼目”。

【適心娛目】 猶言喜心悅目。

【適以相成】 謂恰好可以相輔相成。

【適可而止】 謂到了適當的程度就停止下來。

【適如其分】 猶言恰如其分。

【適材適所】 謂辦事能力與所安排的工作位置或場所相當。

【適性任情】 謂順適性情。

【適性忘慮】 謂順悅情性忘卻憂慮。

【適居其反】 見“適得其反”。

【適俗隨時】 猶言順應時俗。

【適時應務】 適合時宜,順應世務。

【適逢其時】 見“適逢其會”。

【適逢其會】 謂正好碰上那個時機。

【適得其反】 謂恰恰得到相反的結果。

【適情任欲】 猶言任情縱欲。

【適情率意】 猶言放任情意。

【適當其時】 謂恰巧遇上那個時機。

【適當其沖】 正好對著沖要。

【邁古超今】 謂超越古今。

【遷臣逐客】 指遭貶官放逐之人。

【遷延日月】 見“遷延歲月”。

【遷延時日】 見“遷延歲月”。

【遷延歲月】 猶言拖延時間。

【遷延稽留】 猶言拖延滯留。

【遷延顧望】 見“遷延觀望”。

【遷延觀望】 謂心情猶豫而行動遲延。

【遷延羈留】 見“遷延稽留”。

【遷思回慮】 見“遷思回慮”。

【遷思回慮】 改變原來想法。

【遷風移俗】 猶言移風易俗。

【遷客騷人】 指被貶謫流放的官吏和失意的詩人。

【遷喬出谷】 比喻人的地位上升。

【遷善去惡】 見“遷善黜惡”。

【遷善改過】 謂改正過失而向善。

【遷善遠罪】 猶言向善而遠離罪惡。

【遷善塞違】 猶言向善而防堵邪惡。

【遷善黜惡】 猶言向善而去除邪惡。

【遷蘭變鮑】 語本《孔子家語·六本》:“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 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后以“遷蘭變鮑”比喻潛移默化。

【遷鶯出谷】 見“遷喬出谷”。

【遼東豕】 《後漢書·硃浮傳》:“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 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於朝廷,則為遼東豕也。”后以“遼東豕”指知識淺薄,少見多怪。

【遺文逸句】 指散佚的文章和句子。

【遺世忘累】 避世隱居而不為世俗之事牽累。

【遺世拔俗】 見“遺世越俗”。

【遺世越俗】 超脫世俗。

【遺世絕俗】 見“遺世越俗”。

【遺世獨立】 謂超然獨立于世俗之外。

【遺老孤臣】 指改朝換代后已經失勢而仍效忠前朝的老臣。

【遺休馀烈】 見“遺芳馀烈”。

【遺名去利】 謂丟棄名位和利益。

【遺形去貌】 謂舍棄一切外在形式。

【遺形忘性】 見“遺形藏志”。

【遺形藏志】 超脫形骸,舍棄心性,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遺芬馀榮】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業績。

【遺芬賸馥】 比喻前人留下的精美文章。

【遺芳馀烈】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業績。

【遺物忘形】 泯滅物我界限,謂舍棄外在形式,精神進入忘我境界。

【遺物識心】 謂舍棄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遺哂大方】 見“遺笑大方”。

【遺俗絕塵】 謂超脫塵俗而避世隱居。

【遺風古道】 前代留傳下來的淳厚古樸的風尚。

【遺風逸塵】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教和超逸的事跡。

【遺風馀采】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度文采。

【遺風馀思】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情思。

【遺風馀俗】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

【遺風馀烈】 前人留傳的風教和業跡。

【遺風馀教】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教化。

【遺風馀象】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和法式。

【遺風馀習】 見“遺風馀俗”。

【遺風馀澤】 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德澤。

【遺風馀韻】 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韻致。

【遺風舊俗】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

【遺跡談虛】 謂舍棄根據而空談玄虛。

【遺音馀韻】 前人作品的馀音和韻致。形容作品美妙。

【遺恨終天】 謂終身感到悔恨。

【遺珥墮簪】 見“遺簪墮珥”。

【遺珥墜簪】 見“遺簪墮珥”。

【遺珠棄璧】 本指棄置不用的珍珠玉璧,比喻棄置不用的美好事物和優秀人 才。

【遺華反質】 謂舍棄浮華而返歸樸質。

【遺恩馀烈】 前人遺留下的恩德功業。

【遺笑大方】 謂讓內行見笑。語本《莊子·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遺臭千年】 同“遺臭萬載”。

【遺臭千秋】 同“遺臭萬載”。

【遺臭萬世】 同“遺臭萬載”。

【遺臭萬代】 同“遺臭萬載”。

【遺臭萬年】 同“遺臭萬載”。

【遺臭萬載】 死后惡名流傳,永遠受人唾罵。

【遺臭無窮】 謂壞名聲永遠流傳下去,而無窮盡之日。

【遺訓馀風】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教化。

【遺害無窮】 謂留下禍害沒有窮盡。

【遺落世事】 謂遺忘棄置世俗之事。

【遺惠馀澤】 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澤。

【遺禍無窮】 謂留下禍害沒有窮盡。

【遺魂亡魄】 謂拋棄思慮,停止精神活動。

【遺寢載懷】 謂心有所念而寢不安席。

【遺聞逸事】 指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而少為人知的傳聞,多指不見于正式記 載的。

【遺聞軼事】 見“遺聞逸事”。

【遺聞瑣事】 見“遺聞逸事”。

【遺黎故老】 指前朝留下的歷經世變的老人。

【遺篇墜款】 指散佚的詩文篇章和書畫款識。

【遺篇斷簡】 同“遺編斷簡”。

【遺德休烈】 見“遺德馀烈”。

【遺德馀烈】 指先人留下的德澤和功業。

【遺編絕簡】 同“遺編斷簡”。

【遺編墜簡】 同“遺編斷簡”。

【遺編斷簡】 指散佚而殘缺不全的典籍。

【遺聲墜緒】 指行將絕滅的詩歌創作傳統。

【遺聲馀價】 指前人死后在社會上流傳的聲譽和評價。

【遺簪脫舄】 形容歡飲而不拘形跡。

【遺簪絕纓】 《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 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淳于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韓詩外傳》卷七:“楚莊王賜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滅燭,有牽王后衣者,后扢冠纓而絕之,言於王曰:‘今燭滅,有牽妾衣者,妾扢其纓而絕之。原趣火視絕纓者。’王曰:‘止!’立出令曰:‘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為樂也。’於是冠纓無完者,不知王后所絕冠纓者誰。於是王遂與群臣歡飲,乃罷。”后合二事為“遺簪絕纓”,謂男女雜坐,不拘形跡,歡飲無度。

【遺簪棄舄】 見“遺簪墜舄”。

【遺簪弊履】 同“遺簪墜屨”。

【遺簪弊屨】 同“遺簪墜屨”。

【遺簪墮珥】 ①《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 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后以“遺簪墮珥”形容歡飲而不拘形跡。②指遺落、丟棄簪子珥珰。亦指遺棄的簪珥。

【遺簪墮履】 同“遺簪墜屨”。

【遺簪墜珥】 見“遺簪墮珥”。

【遺簪墜舄】 指遺落在地的簪子鞋子。

【遺簪墜履】 見“遺簪墜屨”。

【遺簪墜屨】 亦作“遺簪墜履”。①《韓詩外傳》卷九:“孔子出游少源之 野,有婦人中澤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問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婦人曰:‘鄉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婦人曰:‘非傷亡簪也,吾所以悲者,蓋不忘故也。’”漢賈誼《新書·諭誠》:“昔楚昭王與吳人戰,楚軍敗,昭王走,屨決眥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復旋取屨。及至於隋,左右問曰:‘王何曾惜一踦屨乎?’昭王曰:‘楚國雖貧,豈愛一踦屨哉?思與偕反也。’自是之後,楚國之俗無相棄者。”后人合兩事為“遺簪墜屨”,比喻舊物或故情。②指遺棄的簪珥鞋襪。

【遺孽馀烈】 指遺留下來的殘馀勢力。

【遺大投艱】 謂賦予重大艱難之任。

【遺艱投大】 見“遺大投艱”。

【遵而不失】 見“遵而勿失”。

【遵而勿失】 謂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違失。

【遵時養晦】 同“遵養時晦”。

【遵道秉義】 猶言遵守道義。

【遵厭兆祥】 謂遵循預兆行事。

【遵養待時】 同“遵養時晦”。

【遵養時晦】 謂順應時勢積蓄力量以待時機。

【遵養晦時】 同“遵養時晦”。

【遲日曠久】 猶言曠日持久。

【遲回觀望】 同“遲疑觀望”。

【遲徊不決】 猶言遲疑不決。

【遲徊觀望】 猶言遲疑觀望。

【遲眉鈍眼】 謂眼神呆滯,不靈活。

【遲疑不決】 猶豫疑惑,不能決定。決,亦寫作“決”。

【遲疑不定】 猶言遲疑不決。

【遲疑不斷】 猶言遲疑不決。

【遲疑未決】 猶言遲疑不決。

【遲疑顧望】 猶言遲疑觀望。

【遲疑觀望】 謂猶豫等待,不作決定。

【選色徵歌】 挑選美女,征召歌伎。指放蕩的生活方式。

【選兵秣馬】 選好兵器喂飽戰馬。指作好戰前準備。

【選妓徵歌】 指放蕩的生活方式。語本唐李白《宮中行樂詞》之二:“選妓 隨雕輦,徵歌出洞房。”

【選歌試舞】 見“選色徵歌”。

【選舞徵歌】 見“選色徵歌”。

【選賢任能】 見“選賢與能”。

【選賢與能】 選拔任用賢能的人。與,通“舉”。

【選賢舉能】 見“選賢與能”。

【還元返本】 見“還原反本”。

【還年卻老】 恢復年輕,長生不老。

【還年駐色】 恢復年輕,永葆青春。

【還珠返璧】 謂寶物失而復得。

【還珠買櫝】 同“買櫝還珠”。

【還原反本】 回復到事物的本來形態。

【還淳反古】 謂回復到原來的淳厚古樸的狀態。

【還淳反樸】 謂回復到原來的淳厚樸實的狀態。

【還淳反樸】 同“還淳反樸”。

【還淳反素】 同“還淳反樸”。

【還淳反樸】 同“還淳反樸”。

【還淳返樸】 同“還淳反樸”。

【還鄉晝錦】 《漢書·項籍傳》:“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又懷思東歸,曰: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顏師古注:“言無人見之,不榮顯矣。”后以“還鄉晝錦”謂富貴還歸故鄉,猶如衣錦晝行,以示榮顯。

【還醇返樸】 同“還淳反樸”。

【還樸反古】 見“還淳反古”。

【邀功求賞】 求取功勞和獎賞。

【邀功希寵】 求取功名和寵信。

【邀名射利】 求取名利。

【邂逅不偶】 碰巧不遇合;意外不成功。

【邂逅相逢】 見“邂逅相遇”。

【邂逅相遇】 不期而遇。

【避人耳目】 謂避免走漏消息。

【避人眼目】 見“避人耳目”。

【避之若浼】 《孟子·公孫丑上》:“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 望望然去之,若將浼也。”趙岐注:“與鄉人立,見其冠不正,望望然,慚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后以“避之若浼”謂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避井入坎】 見“避坑落井”。

【避兇趨吉】 謂避開禍害而趨向吉利。

【避世金門】 見“避世金馬”。

【避世金馬】 《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 曰:‘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后以“避世金馬”、“避世金門”謂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避世墻東】 《後漢書·逸民傳·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亂獨不去, 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墻東王君公。’”后用“避世墻東”謂隱居于市井販夫之中。

【避世離俗】 逃避濁世,超脫凡俗。

【避瓜防李】 見“避李嫌瓜”。

【避坑落井】 謂避過了坑,掉進了井里。比喻避去一害,又受另一害。

【避李嫌瓜】 三國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 納履,李下不整冠。”后以“避李嫌瓜”表示避免嫌疑。

【避君三舍】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 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杜預注:“一舍,三十里。初,楚子云:‘若反國何以報我?’故以退三舍為報。”后以“避君三舍”、“避軍三舍”指退讓和回避。

【避面尹邢】 漢武帝同時寵幸尹夫人與邢夫人,詔二人不得相見。尹夫人向 武帝請求見邢夫人。相見后,尹夫人“乃低頭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見《史記·外戚世家》。后以“避面尹邢”稱因嫉妒而避不見面。

【避重逐輕】 見“避重就輕”。

【避重就輕】 ①謂避開較重的責任,揀輕的承擔。②謂躲開要害問題,只談 次要的事。

【避俗趨新】 謂舍棄舊俗而追求新潮。

【避跡違心】 違背本意而隱匿。

【避穽入坑】 見“避坑落井”。

【避軍三舍】 見“避君三舍”。

【避涼附炎】 謂疏遠避開無權勢者,親熱攀附有權勢者。

【避禍求福】 見“避禍就福”。

【避禍就福】 謂避開災禍而接近幸福。

【避強打弱】 見“避強擊弱”。

【避強擊弱】 亦作“避強擊惰”。亦作“避強打弱”。軍事用語。在運動戰 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避強擊惰】 見“避強擊弱”。

【避跡藏時】 逃避時世。

【避毀就譽】 回避詆毀而追求稱譽。

【避煩斗捷】 謂避開煩難而比賽簡捷。

【避溺山隅】 謂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遠遠回避。

【避實就虛】 見“避實擊虛”。

【避實擊虛】 謂避開敵人的主力所在,攻擊其防御薄弱之處。語出《孫子· 虛實》:“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避影匿形】 見“避影斂跡”。

【避影斂跡】 謂隱蔽起來,不露形跡。

【避難就易】 避開困難的而揀容易的做。

【避難趨易】 見“避難就易”。

【邇安遠至】 語本《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 來。’”謂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歡樂,遠地之民則聞風而附。后以“邇安遠至”謂政治清明。

【邈以山河】 同“邈若山河”。

【邈如曠世】 仿佛隔了久遠的年代。

【邈若山河】 形容遙遠得如隔山河。

【邈若河山】 同“邈若山河”。

【邈若河漢】 形容奇異怪誕之極。

【邈處欿視】 謂處世淡泊,視事謙遜。

【邊塵不驚】 喻邊境安定無戰事。

【采風問俗】 采集歌謠,訪問風俗。

【采葑采菲】 喻不因其所短而舍其所長。

【采薪之疾】 見“采薪之憂”。

【采薪之憂】 自稱有病的婉辭。

【采薪之憂】 《孟子·公孫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 硃熹集注:“采薪之憂,言病不能采薪。”后因以“采薪之憂”指患病。

【采蘭贈芍】 語本《詩·鄭風·溱洧》:“士與女,方秉蕑兮……維士 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毛傳:“蕑,蘭也。”后因以“采蘭贈芍”比喻男女互贈物品表示相愛。舊亦視為淫佚之行。

【采蘭贈芍】 見“采蘭贈藥”。

【釋生取義】 猶言舍生取義。

【釋回增美】 《禮記·禮器》:“禮,釋回,增美質。”鄭玄注:“釋,猶 去也;回,邪辟也;質,猶性也。”后以“釋回增美”謂去除邪僻,增加美善。

【釋知遺形】 猶言棄智忘身。謂超然物外,與世無爭。

【釋縛焚櫬】 謂解開降者的捆綁,燒掉降者帶來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 種表示。語出《左傳·昭公四年》:“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

【豁人耳目】 開擴眼界,使耳目清新。

【豁達大度】 胸襟開闊,氣量寬宏。

【豁然大悟】 形容徹底曉悟。

【豁然省悟】 同“豁然大悟”。

【豁然貫通】 頓時曉悟。

【豁然開悟】 同“豁然大悟”。

【豁然開朗】 ①謂頓時現出開闊敞亮的境界。②引申為頓然曉悟。

【豁然頓悟】 同“豁然大悟”。

【豁然確斯】 明白透徹。

【豁口截舌】 撕開嘴巴,截去舌頭。意即命人住嘴。

【豺狼當道】 亦作“豺狼橫道”。亦作“豺狼當路”。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 握國政。

【豺狼當路】 見“豺狼當道”。

【豺狼橫道】 見“豺狼當道”。

【豹死留皮】 比喻留美名于身后。

【貂不足,狗尾續】 ①謂授官太濫。②指美中不足或以次充好。

【貂狗相屬】 指真偽或優劣混雜在一起。

【貂裘換酒】 《西京雜記》卷二載,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還成都,以所著鹔霜 裘向市人貰酒。又《晉書·阮孚傳》謂阮孚嘗以金貂換酒。后世即以“貂裘換酒”形容名士或富貴者的風流豪縱。

【貊鄉鼠攘】 舊謂民風澆薄、宵小橫行的地區。

【貊鄉鼠壤】 見“貊鄉鼠攘”。

【貌合心離】 見“貌合神離”。

【貌合行離】 見“貌合神離”。

【貌合神離】 ①亦作“貌合心離”、“貌合行離”。表面上關系密切而實際 上內懷二心。②表面相似而實質不一樣。

【貌是心非】 見“貌是情非”。

【貌是情非】 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

【貌離神合】 謂表面上不同而實質上一致。

【貓鼠同乳】 見“貓鼠同眠”。

【貓鼠同眠】 亦作“貓鼠同乳”。亦作“貓鼠同處”。《舊唐書·五行志》: “(大歷)十三年六月戊戌,隴右汧源縣軍士趙貴家貓鼠同乳不相害,節度使硃泚籠之以獻。宰相常袞率百僚拜表賀,中書舍人崔祐甫曰:‘此物之失性也……貓之食鼠,載在祀典,以其能除害利人,雖微必錄。今此貓對鼠,何異法吏不勤觸邪,疆吏不勤捍敵?’”《新唐書·五行志一》:“龍朔元年十一月,洛州貓鼠同處。鼠隱伏象盜竊,貓職捕嚙,而反與鼠同,象司盜者廢職容奸。”又:“天寶元年十月,魏郡貓鼠同乳。同乳者,甚于同處。”古人認為貓捕鼠與官司捕盜性質相同,貓與鼠同處或同乳,即為官司廢職容奸之兆。后以比喻上下沆瀣一氣,臭味相投。

【貓鼠同處】 見“貓鼠同眠”。

【貓噬鸚鵡】 比喻排擠好人。

【角巾私第】 穿常服而居私宅。謂功成隱退。

【角巾東路】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 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意謂辭官退隱,登東歸之路。后用以為歸隱的典故。

【角戶分門】 分立門戶。比喻結黨營私。

【觥籌交錯】 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宴飲盡歡。

【解甲休士】 卸下盔甲讓士兵休息。謂不再戰斗。

【解甲休兵】 見“解甲休士”。

【解甲投戈】 卸掉盔甲,放下武器。謂不再戰斗。

【解甲倒戈】 謂敵方戰士歸順,轉向攻擊。

【解甲歸田】 脫下戰袍,回鄉務農。指將士復員,不再從事戰爭。

【解民倒懸】 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解,解救;倒懸,頭朝下倒掛 著。語出《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解衣包火】 比喻不解決問題,只招致危險。

【解衣抱火】 見“解衣包火”。

【解衣般礴】 脫衣箕坐。指神閑意定,不拘形跡。后亦指行為隨便,不受拘 束。

【解衣推食】 慷慨贈人衣食。謂施惠于人。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解衣槃磅】 同“解衣般礴”。

【解衣磅礴】 同“解衣般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版權所有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兰县| 石棉县| 平阳县| 怀来县| 襄汾县| 色达县| SHOW| 福安市| 宜章县| 汉阴县| 乌兰县| 沙河市| 名山县| 海丰县| 沙河市| 靖边县| 凤翔县| 满城县| 吴川市| 调兵山市| 北流市| 平定县| 碌曲县| 当阳市| 呼和浩特市| 大田县| 精河县| 宣武区| 宣恩县| 剑川县| 彰武县| 呈贡县| 宝兴县| 马尔康县| 华宁县| 黎川县| 南皮县| 乌拉特前旗| 米泉市| 濉溪县|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