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魂喪魄】 形容十分恐懼。
【驚魂奪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動很大。
【驚魂攝魄】 見“驚魂奪魄”。
【驚愚駭俗】 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驚。
【驚群動眾】 見“驚師動眾”。
【驚濤巨浪】 同“驚濤駭浪”。
【驚濤怒浪】 同“驚濤駭浪”。
【驚濤駭浪】 ①震驚人心的大波浪。②比喻險惡的境遇。
【驕生慣養】 猶言嬌生慣養。驕,通“嬌”。
【驕兵必敗】 恃強輕敵的軍隊必定要打敗仗。語本《漢書·魏相傳》:“恃 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有滅。”
【驕佚奢淫】 同“驕奢淫逸”。
【驕兒騃女】 指天真幼稚的兒童。驕,通“嬌”。
【驕侈淫虐】 同“驕奢淫逸”。
【驕侈暴佚】 同“驕奢淫逸”。
【驕泰淫泆】 同“驕奢淫逸”。
【驕奢放逸】 同“驕奢淫逸”。
【驕奢淫佚】 同“驕奢淫逸”。
【驕奢淫泆】 同“驕奢淫逸”。
【驕奢淫逸】 驕橫奢侈,荒淫無度。
【驕傲自滿】 自高自大,自以為滿足。
【驛使梅花】 《太平御覽》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陸凱與 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花詩曰:‘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后因以“驛使梅花”表示對親友的問候及思念。
【驛寄梅花】 同“驛使梅花”。
【驛路梅花】 同“驛使梅花”。
【驟不及防】 謂事情來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備。
【驟雨狂風】 見“驟雨暴風”。
【驟雨暴風】 亦作“驟雨狂風”。亦作“驟風暴雨”。來勢急遽而猛烈的風 雨。
【驟風暴雨】 見“驟雨暴風”。
【驥伏鹽車】 典出《戰國策·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 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驥於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者,何也?欣見伯樂之知己也。”后以“驥伏鹽車”謂才華遭到抑制,處境困厄。
【驢年馬月】 不可知的年月。
【驢脣不對馬嘴】 比喻答非所問或事物兩下不相合。
【驢脣馬觜】 胡扯,瞎說。
【驢鳴犬吠】 比喻文章低劣。
【驢鳴狗吠】 見“驢鳴犬吠”。
【驢頭不對馬嘴】 見“驢脣不對馬嘴”。
【驪黃牝牡】 猶言牝牡驪黃。喻指事物的表面現象。
【鬻矛譽楯】 謂自相矛盾,不能兩立。語出《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 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鬻良雜苦】 謂出售貨物時弄虛作假,以次充好。
【鬻駑竊價】 謙詞。謂劣貨而獲優評。
【鬻聲釣世】 猶言沽名釣譽。
【鬻雞為鳳】 謂以次充好,混淆優劣。
【鬻寵擅權】 憑借寵幸以賣弄權勢。
【高人一等】 比別人高出一等。
【高人逸士】 清高灑脫不慕名利的人。
【高才卓識】 見“高才遠識”。
【高才疾足】 同“高才捷足”。
【高才捷足】 亦作“高材疾足”。亦作“高材捷足”。①才能高而行動快。 ②指才能高而行動快的人。
【高才絕學】 ①猶言才學高超。②指才學高超的人。
【高才遠識】 才能高超,見識深遠。
【高下在口】 猶言信口雌黃。
【高下在手】 同“高下其手”。
【高下在心】 ①謂根據情況作出決定。②引申為隨心所欲地處置事宜。
【高下任心】 見“高下在心”。
【高下其手】 猶言上下其手。
【高山仰止】 語出《詩·小雅·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用以 謂崇敬仰慕。
【高山流水】 ①《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以“高山流水”為知音相賞或知音難遇之典,或比喻樂典高妙。②琴曲名。內容即據《列子·湯問》所載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譜寫。原為一曲,唐時始分為二曲,至宋時又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一說《高山流水》本屬一曲,元人始分為二。現存傳譜初見于《神奇秘譜》。③詞牌名。
【高山景行】 語出《詩·小雅·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高天厚地】 ①比喻長久。②比喻深重。
【高不可登】 見“高不可攀”。
【高不可攀】 亦作“高不可登”。①高得無法登攀。常形容難以達到。②謂 難以攀交、接近。
【高不成低不就】 語本宋陳師道《宿柴城》詩:“起倒不供聊應俗,高低莫 可只隨緣。”任淵注:“世傳《樂府曲》曰:‘高來不可,低來不可。’”意謂高者無力得到,低者又不屑遷就。多用以形容謀求職業或婚配上的兩難處境。
【高不湊低不就】 見“高不成低不就”。
【高不輳低不就】 見“高不成低不就”。
【高牙大纛】 大將的牙旗。亦泛指居高位者的儀仗。
【高文大冊】 同“高文典冊”。
【高文典冊】 原指朝廷發布的重要文書,如詔今制誥等。引申為經典性著述。
【高文典策】 見“高文典冊”。
【高自位置】 同“高自標置”。
【高自標置】 謂自我推許很高。
【高自標樹】 見“高自標置”。
【高自標譽】 見“高自標置”。
【高材疾足】 見“高才捷足”。
【高材捷足】 見“高才捷足”。
【高車駟馬】 指顯貴者所乘的車。
【高步通衢】 見“高步云衢”。
【高步云衢】 亦作“高步通衢”。①謂得意于朝廷,官居顯位。②指登第。
【高步闊視】 同“高視闊步”。
【高見遠識】 謂見識高遠。
【高足弟子】 猶言優秀門生。
【高位厚祿】 高貴的官位,優厚的俸祿。
【高位重祿】 見“高位厚祿”。
【高抬明鏡】 見“高抬明鏡”。
【高抬明鏡】 亦作“高抬明鏡”。秦始皇有一方鏡,能照見人心等。見《西 京雜記》卷三。后以“高抬明鏡”比喻執法者判案公正嚴明。
【高抬貴手】 見“高抬貴手”。
【高抬貴手】 客套話。多用于請求對方饒恕或通融。
【高枕勿憂】 猶言高枕無憂。
【高枕而臥】 安然而臥。謂無所顧慮。
【高枕安臥】 見“高枕而臥”。
【高枕安寢】 見“高枕而臥”。
【高枕無憂】 墊高了枕頭睡覺,無所憂慮。比喻平安無事,不用擔擾。
【高岸深谷】 ①指幽僻的處所。②形容幽峭深邃。③《詩·小雅·十月之交》: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后因以“高岸深谷”比喻事物的巨大變化。
【高朋滿座】 高貴的賓客坐滿了席位。形容來賓很多。
【高官厚祿】 高的官位,優厚的俸祿。
【高官重祿】 見“高官厚祿”。
【高官尊爵】 顯貴的官職和爵位。
【高官顯爵】 見“高官尊爵”。
【高門大戶】 大戶大家。
【高居深拱】 謂高居帝位,垂拱而治。
【高城深池】 高高的城墻,深深的護城河。形容防守堅固。
【高風勁節】 見“高風峻節”。
【高風亮節】 猶言高風峻節。
【高風峻節】 高尚堅貞的風骨節操。
【高屋建瓴】 在高屋脊上倒瓶中的水。形容居高臨下的形勢。建。通“瀽”, 傾倒。語本《史記·高祖本紀》:“(秦中)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裴骃集解引如淳曰:“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言其向下之勢易也。建音蹇。”
【高飛遠走】 逃避到遠處去。
【高飛遠舉】 ①猶言高飛遠走。②比喻奮發有所作為或前程遠大。
【高高在上】 ①謂所處極高。指上蒼、天帝或人君。②泛指地位高。③今形 容領導者脫離群眾,不深入實際。
【高堂大廈】 見“高樓大廈”。
【高唱入云】 《西京雜記》卷一:“高帝、戚夫人善鼓瑟擊筑,帝常擁夫人 倚瑟而弦歌,畢,每泣下流漣。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侍婦數百皆習之。後宮齊首高唱,聲入云霄。”后以“高唱入云”形容歌聲響亮,直入云霄。亦用以形容文辭情調的激越。
【高鳥盡良弓藏】 比喻功成事定之后,出力的人反而見棄,沒有好下場。
【高深莫測】 ①高深的程度無法測度。②謂無法知其奧秘。
【高情逸興】 清高超逸的情致。
【高情遠致】 超逸的情懷、意趣。
【高情遠意】 見“高情遠致”。
【高情遠韻】 見“高情遠致”。
【高視闊步】 形容氣宇軒昂或態度傲慢。
【高陽酒徒】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初,沛公引兵過陳留,酈生踵軍 門上謁……使者出謝曰:‘沛公敬謝先生,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后用以指嗜酒而放蕩不羈的人。
【高掌遠蹠】 《文選·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巨靈赑屃,高掌遠 蹠,以流河曲。”薛綜注:“河水過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擘開其上,足蹋離其下,中分為二,以通河流,手足之跡,于今尚在。”后用以比喻開拓,開辟。
【高遏行云】 形容歌聲高亢嘹亮。
【高睨大談】 高談闊論,神態傲兀。語出漢張衡《應間》:“方將師天老而 友地典,與之乎高睨而大談。”
【高節清風】 謂人品高超。
【高義薄云】 亦作“高義薄云天”。①指詩文所表達的義理、境界極其高妙。 ②形容人很講義氣。
【高義薄云天】 見“高義薄云”。
【高歌猛進】 高聲歌唱,勇敢前進。謂情緒高昂地大步前進。
【高鳳自穢】 東漢高鳳,字文通,執志不仕,太守連召請,恐不得免,自言 本巫家,不應為吏,又詐與寡嫂訟田,遂不仕。后用為自誣之典。
【高樓大廈】 見“高樓大廈”。
【高樓大廈】 高大豪華的房屋建筑。
【高談大論】 謂不切實際的言談、議論。
【高談虛論】 高妙空洞、不切空際的議論。
【高談雄辯】 謂豪放不羈、論理充分有力的談論。
【高談闊論】 ①見地高超、范圍廣泛地談論。②大發議論;漫無邊際地談論。 含貶義。
【高頭大馬】 ①體形高大的馬。②比喻人的體形高大。
【高頭講章】 經書正文上端留有較寬空白,刊印講解文字,這些文字稱為“ 高頭講章”
【高抬明鏡】 亦作“高抬明鏡”。秦始皇有一方鏡,能照見人心等。見《西 京雜記》卷三。后以“高抬明鏡”比喻執法者判案公正嚴明。
【高抬貴手】 客套話。多用于請求對方饒恕或通融。
【高爵厚祿】 見“高爵重祿”。
【高爵重祿】 謂爵位高,俸祿厚。
【高齋學士】 南朝梁庾肩吾等十人的別號。
【高瞻遠矚】 形容眼光遠大。
【高壘深溝】 謂筑起高的壁壘,掘下深的壕溝,用以固守。
【高識遠見】 見“高見遠識”。
【高顧遐視】 向高遠處看。意謂志向高遠,傲視流俗。
【黃人守日】 《太平御覽》卷八七二引《符瑞圖》:“日,二黃人守者,外 國人方自來降也。”后遂以“黃人守日”比喻朝政清明,國力強盛。
【黃人捧日】 見“黃人守日”。
【黃口小兒】 指年輕無知的人。多用于譏笑斥罵。
【黃口孺子】 猶言黃口小兒。
【黃公酒壚】 魏晉時王戎與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會飲之處。南朝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傷逝》:‘(王濬沖)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游,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后詩文常以“黃公酒壚”指朋友聚飲之所,抒發物是人非的感嘆。
【黃花晚節】 本指菊花能傲霜開放,常比喻人到晚年仍保持高尚的節操。
【黃茅白葦】 連片生長的黃色茅草或白色蘆葦。形容齊一而單調的情景。
【黃金世界】 形容美好完善的境地。
【黃金時代】 ①指政治、經濟、文化最昌盛的時期。②指個人一生中最寶貴 的時期。
【黃卷青燈】 謂辛勤夜讀。
【黃冠草服】 粗劣的衣著。借指平民百姓。有時指草野高逸。
【黃冠草履】 見“黃冠草服”。
【黃冠野服】 見“黃冠草服”。
【黃袍加身】 後周趙匡胤謀奪帝位,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諸將替他披上黃袍, 擁立為帝,定國號為宋,是為宋太祖。后因以為典實。亦指登上帝位。
【黃袍加體】 見“黃袍加身”。
【黃雀伺蟬】 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 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后以“黃雀伺蟬”比喻禍近其身,尚無所知。
【黃雀銜環】 謂感恩圖報。
【黃麻紫泥】 皇帝的文告,用黃麻紙書寫,用紫泥封緘,故稱。
【黃麻紫書】 見“黃麻紫泥”。
【黃童白叟】 黃口小兒和白發老人。泛指老老少少。
【黃童白顛】 見“黃童白叟”。
【黃童皓首】 見“黃童白叟”。
【黃道吉日】 舊時迷信星命之說,謂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 等六辰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時,諸事皆宜,不避兇忌,稱為“黃道吉日”。泛指宜于辦事的好日子。
【黃湯淡水】 同“黃湯辣水”。
【黃湯辣水】 泛指飲食。
【黃楊厄閏】 舊時傳說黃楊難長,遇閏年不僅不長,反要縮短。因以“黃楊 厄閏”比喻境遇困難。
【黃粱一夢】 見“黃粱夢”。
【黃塵清水】 比喻變化迅速。
【黃發臺背】 指長壽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黃發,指老年人頭發由白轉 黃。臺背,指老年人背上生斑如鮐魚背。臺,通“鮐”。
【黃發兒齒】 指年老長壽。
【黃發駘背】 見“黃發臺背”。
【黃發鮐背】 見“黃發臺背”。
【黃龍痛飲】 宋金交戰,岳飛曾說要直搗黃龍府,與人痛飲。后遂以“黃龍 痛飲”指徹底擊敗敵人,歡慶勝利。
【黃鍾瓦缶】 比喻藝術性較高和較低的文藝作品。
【黃鍾毀棄】 比喻賢才不用。
【黃鐘大呂】 黃鐘,我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一律。大呂,十二 律中六種陰律的第四律。常連用形容音樂或文辭莊嚴、正大、和諧和高妙。
【黃鐘瓦釜】 見“黃鍾瓦缶”。
【黃鐘長棄】 見“黃鍾毀棄”。
【黃鐘毀棄】 見“黃鍾毀棄”。
【黃齏白飯】 指粗惡的飯食。
【黃齏淡飯】 見“黃齏白飯”。
【麥丘之祝】 春秋齊桓公至麥丘,遇一老人,問其年歲,云八十三。桓公令 其以壽祝。麥丘邑人一祝主君甚壽,金玉是賤,人為寶;二祝主君無羞學,無惡下問,賢者在傍,諫者得人;三祝主君無得罪于臣下和百姓。事見漢劉向《新序·雜事四》。后因以“麥丘之祝”指直言之諫。
【麥秀兩岐】 見“麥秀兩歧”。
【麥秀兩歧】 亦作“麥秀兩岐”。①一株麥子長出兩個穗子。為豐收之兆, 多用來稱頌吏治成績卓著。②唐教坊曲名。
【麥穗兩岐】 ①一麥兩穗。舊時以為祥瑞,以兆豐年。亦用以稱頌吏治成績 卓著。②比喻相像的兩樣事物。
【麥穗兩歧】 見“麥穗兩岐”。
【鹵莽滅裂】 《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昔予為 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蕓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陸德明釋文:“郭云:‘鹵莽滅裂,輕脫末略,不盡其分也。’司馬云:‘鹵莽,猶粗粗也,謂淺耕稀種也;滅裂,斷其草也。’”后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咸風蛋雨】 指海上風雨。
【鳥伏獸窮】 如飛鳥棲伏,野獸奔走無路。形容勢竭力窮,處境困難。
【鳥革翚飛】 形容宮室壯麗。語出《詩·小雅·斯干》:“如鳥斯革,如翚 斯飛。”硃熹集傳:“其棟宇峻起,如鳥之警而革也,其檐阿華采而軒翔,如翚之飛而矯其翼也,蓋其堂之美如此。”
【鳥面鵠形】 形容面容枯瘦。
【鳥哭猿啼】 泛指禽獸悲鳴。形容悲涼的情景。
【鳥得弓藏】 見“鳥盡弓藏”。
【鳥散魚潰】 形容因受驚擾而亂紛紛地四下潰散。
【鳥焚魚爛】 《易·旅》:“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公羊傳· 僖公十九年》:“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魚爛而亡也。”后以“鳥焚魚爛”謂因內亂而覆亡。
【鳥啼花怨】 形容悲傷怨恨。
【鳥啼花落】 形容凄涼的情景。
【鳥集鱗萃】 像鳥魚聚集一處。
【鳥道羊腸】 狹險典折的山路。
【鳥跡蟲絲】 比喻極易消失的事物。
【鳥槍換砲】 比喻情況或條件有很大好轉。
【鳥語花香】 鳥鳴叫,花飄香。多形容春天媚人的景象。
【鳥盡弓藏】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又《淮陰侯 列傳》:“高鳥盡,良弓藏。”謂飛鳥射盡,便藏起弓來無所使用。后用“鳥盡弓藏”或“鳥得弓藏”比喻大功告成,功臣受害。
【鳥駭鼠竄】 形容驚恐逃竄。
【鳥聲獸心】 比喻言辭動聽而心懷陰毒。
【鳥覆危巢】 鳥巢因建于弱枝而傾覆。比喻處境極端危險。
【鳥驚魚散】 見“鳥散魚潰”。
【鳥驚魚潰】 見“鳥散魚潰”。
【鳥驚魚駭】 像鳥、魚那種受驚的樣子。
【鳥驚鼠竄】 見“鳥駭鼠竄”。
【鳩占鵲巢】 見“鳩佔鵲巢”。
【鳩佔鵲巢】 同“鳩居鵲巢”。
【鳩形鵠面】 形容人久饑枯瘦之狀。鳩形,謂腹部低陷,胸骨突起。鵠面, 謂兩顴瘦削。
【鳩車竹馬】 鳩車、竹馬為兒童的兩種玩具。借指童年。
【鳩佔鵲巢】 同“鳩居鵲巢”。
【鳩居鵲巢】 《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毛傳:“鳲 鳩不自為巢,居鵲之成巢。”后用“鳩居鵲巢”比喻強占他人的居處或措置不當等。
【鳩奪鵲巢】 同“鳩居鵲巢”。
【鳩僭鵲巢】 同“鳩居鵲巢”。
【鳧居雁聚】 謂群聚一處。
【鳧脛鶴膝】 《莊子·駢拇》:“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 之則悲。”后以“鳧脛鶴膝”謂事物各有長短,天性使然,不可隨意損益。
【鳧短鶴長】 鳧脛短鶴脛長。長短不齊。泛指馀缺不齊。
【鳧趨雀躍】 比喻歡欣鼓舞。
【鳧鶴從方】 指野鴨和鶴各從其所屬的品類。比喻順其自然行事。
【鳶肩豺目】 肩聳像鴟,目兇如豺。形容奸惡的相貌。
【鳶肩羔膝】 肩似鳶聳,膝屈似羔。形容卑微之態。
【鳶肩鵠頸】 如鳶之聳肩,如鵠之伸頸。形容伏案苦思的樣子。
【鳶飛魚躍】 《詩·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孔穎達疏: “其上則鳶鳥得飛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則魚皆跳躍於淵中而喜樂,是道被飛潛,萬物得所,化之明察故也。”后以“鳶飛魚躍”謂萬物各得其所。
【鳴于喬木】 《詩·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 于喬木。”后以“鳴于喬木”比喻仕進達于高位。
【鳴玉曳組】 佩玉飾曳印組。謂任高官。
【鳴玉曳履】 佩玉飾曳絲履。謂獲高官厚祿。
【鳴金收兵】 用敲鑼等發出信號撤兵回營。
【鳴金收軍】 見“鳴金收兵”。
【鳴珂鏘玉】 玉珂鳴響,佩玉鏗鏘。比喻顯貴。
【鳴冤叫屈】 申訴冤屈。
【鳴野食蘋】 語出《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毛傳: “鹿得蓱,呦呦然鳴而相呼,■誠發乎中,以興嘉樂賓客,當有■誠相招呼以成禮也。”后以“鳴野食蘋”比喻誠心待人,同其甘苦。
【鳴雁直木】 古人認為雁隨陽而處,木隨陽而直。比喻良才。
【鳴鼓而攻】 謂宣布罪狀而加以聲討。語出《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 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鳴鳳朝陽】 《詩·大雅·卷阿》:“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 彼朝陽。”鄭玄箋:“鳳皇鳴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視下,觀可集止,喻賢者待禮乃行,翔而後集。梧桐者,猶明君出也。生於朝陽者,被溫仁之氣,亦君德也。”后因以“鳴鳳朝陽”比喻賢臣遇明君。
【鳴鐘列鼎】 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鐘,打擊樂器, 泛指一般樂器;鼎,盛物食器。謂用食時身邊響著樂器,眼前列著鼎器,后因用“鳴鐘列鼎”或“鳴鐘食鼎”形容古代貴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鳴鐘食鼎】 見“鳴鐘列鼎”。
【鳴鶴之應】 《易·中孚》:“鶴鳴在陰,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誠篤 至,雖在闇昧,物亦應焉。”孔穎達疏:“處於幽昧而行不失信,則聲聞于外,為同類之所應焉。”后以“鳴鶴之應”比喻誠篤之心相互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