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成語大全(上)之22 —— 計 11,522

 

 

 

 


相關網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滿坐風生】 亦作“滿座風生”。座席之間飄來清風,使同座者都能感到。 比喻來者神氣不凡,光采動人。

【滿招損,謙受益】 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益處。

【滿城風雨】 原指秋天的景象。后比喻消息一經傳出,就眾口喧騰,到處哄 動。語出宋潘大臨詩句:“滿城風雨近重陽。”見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

【滿面春風】 形容心情喜悅,滿臉笑容。

【滿座風生】 見“滿坐風生”。

【滿載而歸】 裝滿了東西回來。常形容收獲甚豐。

【滿腹狐疑】 一肚子疑惑。

【滿腹經綸】 形容人飽學而有處理大事的才能。經綸,原指整理絲縷,引申 為人的才能、本領。

【滿臉春色】 比喻滿臉充滿喜悅的笑容。

【滿臉春風】 猶滿面春風。

【漆黑一團】 ①形容非常黑暗,沒有一點光明。②指社會黑暗。③比喻一無 所知。

【漸入佳境】 《晉書·文苑傳·顧愷之》:“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 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意謂甘蔗下端比上端甜,從上到下,越吃越甜。后用來比喻境況逐漸好轉或興味逐漸濃厚。

【漸不可長】 謂剛露頭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許其發展滋長。

【漸至佳境】 見“漸入佳境”。

【漱石枕流】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孫子荊年少時,欲隱。 語王武子‘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后以“漱石枕流”形容隱居生活。

【漱流枕石】 猶言漱石枕流。

【漚沫槿艷】 見“漚珠槿艷”。

【漚珠槿艷】 比喻短暫的幻景。漚珠,水泡。槿,木槿花,鮮艷而易凋謝。

【漚浮泡影】 水中氣泡。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漫山遍野】 遍布山野。

【漫山塞野】 同“漫山遍野”。

【漫天大謊】 猶彌天大謊。沒有邊際的假話。

【漫天匝地】 鋪天蓋地。

【漫天叫價】 猶漫天要價。

【漫天要價】 無限度地亂要價。常形容所提出的條件、要求過高。

【漫天掩地】 鋪天蓋地。

【漫天過海】 形容沒有邊際。

【漫天遍地】 猶漫山遍野。形容眾多而密集。

【漫天遍野】 猶漫山遍野。

【漫天開價】 猶漫天要價。

【漫天蓋地】 遍布天地之間。

【漫天蔽野】 猶鋪天蓋地。形容盛多。

【漫不加意】 猶漫不經心。

【漫不經心】 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

【漫不經意】 猶漫不經心。

【漫條斯理】 慢條斯理。形容動作緩慢,不慌不忙。

【漁人之利】 謂利用別人之間的矛盾,而從中輕易取得的利益。

【漁人得利】 《戰國策·燕策二》:“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 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后因以“漁人得利”比喻雙方相爭,卻讓第三者坐收其利。

【漁翁之利】 猶言漁人之利。

【漁翁得利】 見“漁人得利”。

【漁海樵山】 入海打魚,上山砍柴。借指隱居生活。

【漁陽鞞鼓】 見“漁陽鼙鼓”。

【漁陽鼙鼓】 亦作“漁陽鞞鼓”。指公元755年安祿山于漁陽舉兵叛唐事。 鼙鼓,騎兵用的小鼓。語本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后亦用為外族侵略之典。

【滴水不漏】 比喻嚴密。

【滴水不羼】 形容十分純正。

【滴水成冰】 形容氣候十分寒冷。

【滴水成河】 比喻積少成多。

【滴水穿石】 喻堅持不懈則事必有成。

【滴水難消】 謂雖菲薄之物也不能受用。

【滴露研硃】 亦作“滴露研硃”。滴水研磨硃砂。指用硃筆評校書籍。

【滴露研硃】 見“滴露研珠”。

【滴露研珠】 指滴水磨墨。

【滴露研硃】 見“滴露研珠”。

【漏洩春光】 ①透露春天的信息。②指密傳消息或泄露男女私情。

【漏盡鍾鳴】 比喻人的生命已到盡頭。

【漏盡鐘鳴】 見“漏盡鍾鳴”。

【潔己奉公】 謂自身廉潔,為公事盡力。

【潔己從公】 見“潔己奉公”。

【潔身自守】 保持住個人自身的純潔。

【潔身自好】 保持自身的純潔,不同流合污。

【潔身自愛】 見“潔身自好”。

【潔身累行】 純潔身心,約束自己的行為。累,通“縲”。

【潔清自矢】 謂保持自身清廉正直。

【潔濁揚清】 猶激濁揚清。

【澆瓜之惠】 漢劉向《新序·雜事四》載:梁與楚的邊亭皆種瓜。楚亭人妒 恨梁人的瓜長得好,夜往毀之。梁縣令宋就制止了梁人的報復,并派人幫助楚人灌瓜,使楚瓜日美。楚王以重金相謝,與梁交好。后因以“澆瓜之惠”比喻以德報怨,不因小事而引起紛爭。

【澆淳散樸】 亦作“澆醇散樸”。謂使淳樸的社會風氣變得浮薄。

【澆醇散樸】 見“澆淳散樸”。

【潮鳴電掣】 極言氣勢大、速度炔。

【潦原浸天】 淹沒天地。極言水勢大。

【潛心滌慮】 謂專心致志。

【潛心篤志】 專心致志。

【潛光匿曜】 見“潛光隱耀”。

【潛光隱德】 謂隱藏德才。

【潛光隱耀】 隱藏光采。常指隱居。

【潛休隱德】 隱藏美德。

【潛形匿跡】 隱蔽形跡,不露真相。

【潛形匿影】 見“潛形匿跡”。

【潛形譎跡】 見“潛形匿跡”。

【潛神嘿規】 專心謀劃。

【潛消默化】 暗地消除。

【潛移暗化】 見“潛移默化”。

【潛移嘿奪】 見“潛移默奪”。

【潛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性格和習慣,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無形中起了 變化。

【潛移默運】 不露行跡、自然而然地轉移或轉變。

【潛移默奪】 謂不露形跡地改變或取得。

【潛移默轉】 見“潛移默運”。

【潛蛟困鳳】 喻被埋沒的賢才。

【潛精研思】 謂專心鉆研。

【潛精積思】 見“潛精研思”。

【潛蹤匿影】 隱蔽蹤跡。

【潛蹤隱跡】 隱蔽蹤跡。

【潛德秘行】 見“潛德隱行”。

【潛德隱行】 謂不為人知的德行。

【潛濡默化】 猶潛移默化。

【潛濡默被】 猶潛移默化。

【潛蹤躡跡】 謂藏匿行蹤。

【潛竊陽剽】 公開或不公開地剽竊。

【潛鱗戢羽】 謂隱藏形跡。

【潰不成軍】 軍隊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樣子。形容慘敗。

【潰兵游勇】 指逃散的士兵。

【潘文樂旨】 《晉書·樂廣傳》:“廣善清言而不長於筆,將讓尹,請潘岳 為表。岳曰:‘當得君意。’廣乃作二百句語,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筆。時人咸云:‘若廣不假岳之筆,岳不取廣之旨,無以成斯美也。’”后因以“潘文樂旨”指美好文章的文辭與意旨。

【潘江陸海】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陸(陸機)才如海,潘(潘岳) 才如江。”后遂以“潘江陸海”形容人詩文方面的才華橫溢。

【澈底澄清】 謂完全清楚,毫無遺漏。

【澄思渺慮】 深思遠慮。

【澄神離形】 形容用心太專,如癡如呆。

【澄沙汰礫】 謂除去雜質,使之純潔。

【潑水難收】 相傳漢硃買臣因家貧,其妻離去,后買臣富貴,妻又求合。買 臣取水潑灑于地,令妻收回,以示夫妻既已離異就不能再合。后用以比喻不可挽回的局面。

【潑油救火】 用油去撲滅火焰。比喻使用的方法不對頭,不僅于事無補,反 使情況更加嚴重。

【濃妝艷抹】 見“濃妝艷抹”。

【濃妝艷服】 見“濃妝艷裹”。

【濃妝艷飾】 見“濃妝艷飾”。

【濃妝艷裹】 妝飾華麗。

【濃抹淡妝】 同“淡妝濃抹”。

【濃桃艷李】 桃花濃麗,李花鮮艷。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煥發。

【濃妝艷抹】 妝飾艷麗。

【濃妝艷飾】 妝飾華艷。

【濃裝艷抹】 見“濃妝艷抹”。

【澡身浴德】 《禮記·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孔穎達疏:“澡身, 謂能澡潔其身不染濁也;浴德,謂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也。”謂修養身心,使之高潔。

【澡垢索疵】 猶言吹毛求疵。謂刻意尋人過錯。

【澤及枯骨】 恩澤施及死去的人。形容恩情深厚。

【澤吻磨牙】 猶言齜牙咧嘴。兇殘貌。

【濁骨凡胎】 凡人的重濁軀體。指塵世之人。

【濁涇清渭】 語本《詩·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孔穎達 疏:“言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古以為涇水濁,渭水清。比喻是非善惡分明。

【濁質凡姿】 凡庸的姿質。

【激貪厲俗】 謂抑制貪婪之風,勸勉良好的世俗。

【激揚清濁】 見“激濁揚清”。

【激薄停澆】 謂遏制澆薄的社會風氣。

【激濁揚清】 語出《尸子·君治》:“水有四德……揚清激濁,蕩去滓穢, 義也。”本指沖去污水,浮起清水。后用以喻斥惡獎善。

【濫官污吏】 貪污舞弊的官吏。

【濫竽充數】 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冒充有本領,混在行家里充數。或比 喻以次充好。

【濟人利物】 謂救助別人,對世事有益。

【濟困扶危】 救助處于貧困、危難之境的人。

【濟弱扶傾】 救助弱小危難者。

【濟竅飄風】 語出《莊子·齊物論》:“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謂大風止則所有的竅孔都空寂無聲。后比喻毫無影響與作用的事物。

【濟濟一堂】 形容許多人聚集在一起。

【瀝血叩心】 剖露心胸。比喻竭盡忠誠、懇摯的心意。

【瀝血披心】 見“瀝血叩心”。

【瀝血披肝】 見“瀝血叩心”。

【瀝膽抽腸】 瀝膽披肝。

【瀝膽披肝】 剖露肝膽。謂竭誠盡忠。

【瀝膽墮肝】 見“瀝膽隳肝”。

【瀝膽濯肝】 瀝膽披肝。

【瀝膽隳肝】 瀝膽披肝。

【灌夫罵坐】 灌夫,西漢人,初以勇武聞名,為人剛直不阿,任俠,好飲酒 罵人。與丞相田蚡不和,后因在蚡處使酒罵座,戲侮田蚡,為蚡所劾,以不敬罪族誅。事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后用以指人借酒發泄心中的不滿。

【瀾倒波隨】 猶言隨波逐流。比喻言行無標準。

【灑心更始】 猶言改過自新。

【牛刀小試】 比喻有很大的本領,先在小事情上顯一下身手。

【牛刀割雞】 亦作“牛刀割雞”。比喻大材小用。

【牛刀割雞】 見“牛刀割雞”。

【牛口之下】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 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后以“牛口之下”、“牛口”借指卑下的地位。

【牛毛細雨】 見“牛毛雨”。

【牛衣夜哭】 見“牛衣對泣”。

【牛衣病臥】 形容貧病交迫。

【牛衣歲月】 謂貧困的生活。

【牛衣對泣】 漢代王章在出仕前家里很窮,沒有被子蓋,生大病也只得臥牛 衣中,他自料必死,哭泣著與妻子訣別。妻子怒斥之,謂京師那些尊貴的人誰能比得上你呢,“今疾病困戹,不自激卬,乃反涕泣,何鄙也。”見《漢書·王章傳》。后以“牛衣對泣”、“牛衣夜哭”謂因家境貧寒而傷心落淚。

【牛羊勿踐】 勿使牛羊踐踏。比喻愛護。語出《詩·大雅·行葦》:“敦彼 行葦,牛羊勿踐履,方苞方體,維葉泥泥。”鄭玄箋:“草木方茂盛,以其終將為人用,故周之先王為此愛之,況於人乎?”

【牛角之歌】 春秋時,寧戚很窮,想見齊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 客的機會,在車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聞而贊其為“非常人”,命後車載之,拜為上卿。見《呂氏春秋·舉難》、《晏子春秋·問下二》。漢劉向《說苑·尊賢》亦載此事。后以“牛角之歌”、“牛下歌”為窮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牛角書生】 喻勤讀之士。

【牛郎織女】 ①牽牛星(俗稱牛郎星)和織女星。兩星隔銀河相對。神話傳 說:織女是天帝孫女,長年織造云錦,自嫁河西牛郎后,就不再織。天帝責令兩人分離,每年只準于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會一次。俗稱“七夕”。相會時,喜鵲為他們搭橋,謂之鵲橋。古俗在這天晚上,婦女們要穿針乞巧。見《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蕓《小說》、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②今常喻指分居兩地的夫妻。

【牛星織女】 即牛郎織女。

【牛鬼蛇神】 ①牛首之鬼和蛇身之神。形容作品虛幻怪誕。亦喻指虛幻怪誕 的作品。②比喻歪門邪道之流。

【牛馬襟裾】 猶言衣冠禽獸。

【牛高馬大】 比喻人長得高大強壯。

【牛黃狗寶】 牛黃,牛膽囊中的結石;狗寶,狗臟器中的凝結物。兩者都是 內臟病變的產物,因以喻壞透了的心腸。

【牛童馬走】 舊時泛指地位卑下的人。牛童,牧童;馬走,猶仆役。

【牛溲馬勃】 亦作“牛溲馬渤”。①牛溲,即牛遺,車前草的別名。馬勃, 一名馬牷,一名屎菰,生于濕地及腐木的菌類。兩者皆至賤,均可入藥。②借指卑賤而有用之材。

【牛溲馬渤】 見“牛溲馬勃”。

【牛頭不對馬面】 見“牛頭不對馬嘴”。

【牛頭不對馬嘴】 比喻答非所問或對不上號。

【牛蹄之魚】 見“牛蹄中魚”。

【牛蹄中魚】 處在牛蹄踏出的小坑里的魚。喻瀕臨絕境。語本漢劉向《說苑 ·善說》:“莊周貧者,往貸粟於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來而獻之。’周曰:‘乃今者周之來見,道傍牛蹄中有鮒魚焉,大息謂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須我為汝南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汝。”鮒魚曰:“今吾命在盆甕之中耳,乃為我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我,汝即求我枯魚之肆矣。”’”《莊子·外物》有類似記載,作“車轍中有鮒魚焉”。

【牛聽彈琴】 比喻聽不懂。

【牛驥共牢】 同“牛驥同皁”。

【牛驥同皁】 亦作“牛驥同槽”。謂牛與千里馬同槽而食。比喻賢愚不分。

【牛驥同槽】 見“牛驥同皁”。

【牝牡驪黃】 古代善相馬的伯樂年老,推薦九方皋為秦穆公訪求駿馬。三月 后于沙丘求得之。穆公問為何馬,回答說是“牡而黃”;穆公派人去看,卻是“牝而驪”。于是責備伯樂。伯樂喟然嘆息說:“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馬,乃有貴乎馬者也。”意思是說九方皋所注意的是馬的風骨品性,那些外表他已不去留心,這正是他善于相馬的證明。等到馬取來,果然是天下稀有的良馬。見《列子·說符》。按九方皋,《淮南子·道應訓》、《呂氏春秋·觀表》等作“九方堙”、“九方歅”。后以“牝牡驪黃”喻指非反映事物本質的表面現象。

【牝咮鳴辰】 同“牝雞司晨”。

【牝雞司旦】 同“牝雞司晨”。

【牝雞司晨】 母雞報曉。舊時貶喻女性掌權,所謂陰陽倒置,將導致家破國 亡。語本《書·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孔傳:“喻婦人知外事。雌代雄鳴則家盡,婦奪夫政則國亡。”

【牝雞牡鳴】 同“牝雞司晨”。

【牝雞晨鳴】 同“牝雞司晨”。

【牢不可破】 堅固、緊密不能摧毀或拆開。亦形容人的意志堅定或態度固執, 不能動搖。

【牢甲利兵】 猶堅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物以希為貴】 見“物以稀為貴”。

【物以稀為貴】 物品因稀少而珍貴。

【物以群分】 見“物以類聚”。

【物以類聚】 亦作“物以群分”。謂同類的東西或人常集聚在一起。

【物至則反】 同“物極則反”。

【物阜民安】 見“物阜民康”。

【物阜民康】 物產豐富,人民安康。

【物是人非】 景物依然,人事已非。

【物美價廉】 物品質量好,價格便宜。

【物換星移】 景物改變,星辰移動。形容時序和世事的變化。

【物華天寶】 謂物的精華乃天的寶物。

【物殷俗阜】 物產豐盛,風俗淳厚。

【物極必反】 事物發展到極限時必然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物極必返】 見“物極必反”。

【物極則反】 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物極將返】 見“物極則反”。

【物稀為貴】 見“物以稀為貴”。

【物傷其類】 因同類遭受不幸而感到悲傷。

【物腐蟲生】 物先腐爛而后蟲生。比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語本《 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物盡其用】 充分發揮各種東西的功用。

【物歸原主】 把東西歸還原來的主人。

【物離鄉貴】 物品離開產地越遠越珍貴。

【物競天擇】 達爾文進化論。謂萬物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通過變異、遺傳 和自然選擇的發展過程。

【特立獨行】 謂志行高潔,不隨波逐流。

【牽一發而動全身】 比喻動極小部分就影響全局。

【牽牛下井】 喻使不出力。

【牽牛織女】 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牛郎、織女。

【牽引附會】 猶言牽強附會。

【牽合附會】 猶言牽強附會。

【牽合傅會】 見“牽合附會”。

【牽衣投轄】 謂拉住客人衣裳,投其車轄于井。形容殷勤留客。轄,古代車 上固定車輪的零件。

【牽衣肘見】 謂牽動一下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不蔽體。語本《莊子· 讓王》:“曾子居衛……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絕纓,捉襟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牽物引類】 謂援引同類事物作比喻。

【牽鬼上劍】 比喻非常困難。

【牽強附合】 猶言牽強附會。

【牽強附會】 生拉硬扯,把不相關或關系不大的事物湊合在一起。

【牽絲攀藤】 比喻東拉西扯地攀附。

【牽腸掛肚】 見“牽腸掛肚”。

【牽腸掛肚】 形容非常掛念,很不放心。

【牽腸割肚】 ①形容非常想念。②形容內心悲痛如刀割。

【牽腸縈心】 猶牽腸掛肚。

【牽經引禮】 援引經典。

【牽蘿莫補】 謂無法彌補。

【牽蘿補屋】 唐杜甫《佳人》詩:“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謂牽拉蘿 藤補房子的漏洞。后以“牽蘿補屋”形容生活困難或勉強應付。

【犁牛之子】 比喻父雖不善卻無損于其子的賢明。

【犁牛骍角】 見“犁生骍角”。

【犁生骍角】 謂雜色牛生純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賢明的兒女。 語出《論語·雍也》:“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邢昺疏:“雜文曰犁。骍,純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棄也。諸,之也。仲弓父賤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稱謂仲弓,曰:‘譬若雜文之犁牛生純赤且角周正之子,中祭祀之犧牲,雖欲以其所生犁而不用,山川寧肯舍棄之乎?’言仲弓父雖不善,不害於子之美也。”

【犁庭掃穴】 謂徹底摧毀敵對勢力。語本《漢書·匈奴傳下》:“固已犁其 庭,掃其閭,郡縣而置之。”

【犀牛望月】 《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 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謂犀牛望月久,故感其影于角。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卷四:“呂東萊畜犀帶一圍,文理縝密,中有一月影,過望則見,蓋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后因形容長久盼望。

【犀頂文】 頭頂骨隆起如犀角,腳掌上有龜背紋。舊時所謂貴人之相。語 本《後漢書·李固傳》:“固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文。”李賢注:“鼎角者,頂有骨如鼎足也。匿犀,伏犀也。謂骨當額上入發際隱起也。足履文者二千石,見《相書》。”

【犀照牛渚】 《晉書·溫嶠傳》:“捍溫嶠呴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云 其下多怪物,嶠遂燬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嶠其夜夢人謂己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也?’意甚惡之。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未旬而卒。”后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犀燃燭照】 猶犀照牛渚。

【犀■玉頰】 額角骨突出如犀,臉頰潔白如玉。借指相貌不凡的年輕人。

【犖犖確確】 形容骨節突露瘦硬。

【犢牧采薪】 喻指老而無妻的人。

【手不應心】 猶言力不從心。

【手不釋卷】 手執書本沒有放下的時候。形容勤讀不倦。

【手不釋書】 猶手不釋卷。

【手忙腳亂】 形容做事慌亂而無條理。

【手足之情】 謂兄弟的情分。

【手足失措】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極其驚慌。

【手足重繭】 手足生厚繭。極言勞瘁。語本《淮南子·修務訓》:“昔者楚 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趍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

【手足胼胝】 手足生繭。極言勞瘁。

【手足異處】 謂被殺。

【手足無措】 手腳無安放處。喻動輒得咎,不知所從。語出《論語·子路》: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禮記·仲尼燕居》:“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陳書·後主紀》:“自畫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無措。”后亦用以形容臨事慌張,不知如何是好。

【手到拈來】 比喻辦事不費力氣就能成功。

【手到拿來】 謂不費力氣就能將必須擒拿的人捉到。

【手到病除】 形容醫術高明。

【手到擒來】 謂不費力氣就把敵人擒捉過來。

【手胼足胝】 猶手足胼胝。

【手高眼低】 ①謂作事的能力強而辨識能力低。②謂自己的企求高而眼界卻 很低。喻貪得而不識貨。

【手疾眼快】 謂動作敏捷。

【手眼通天】 比喻善于鉆營,手腕不尋常。

【手腳乾凈】 喻廉潔奉公。

【手腳無措】 同“手足無措”。

【手揮目送】 三國魏嵇康所作《四言贈兄秀才公穆入軍詩》之十四,有“目 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之句,謂一面仰視飛鳥,一面揮手彈琴,手眼并用,無不自如。后以“手揮目送”比喻行文得心應手。

【手無寸刃】 謂手里一點武器都沒有。

【手無寸鐵】 猶手無寸刃。

【手無縛雞之力】 雙手沒有捆縛住雞的力氣。形容文弱。

【手舞足蹈】 ①舞蹈時配合樂曲,兩手舞動雙足跳動。后多用以形容心情高 度興奮、用動作來表達的狀態。語本《詩大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指朝儀中臣下的拜舞。

【扎根串連】 深入群眾并將分散的群眾串連起來。

【打死老虎】 見“打死虎”。

【打死虎】 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打成一片】 不同的部分融合為一個整體。

【打抱不平】 幫助受欺壓者打擊強橫的人。

【打虎牢龍】 猶言打鳳牢龍。

【打拱作揖】 見“打恭作揖”。

【打草蛇驚】 見“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 喻懲彼戒此。語本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涂宰, 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也驚。’為好事者口實焉。”《里語證實·打草驚蛇》引《續常談》作“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注云:“言汝訴主簿貪賄如打草,則我為蛇之被驚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驚動對方。

【打退堂鼓】 ①古時官吏打鼓退堂。②比喻中途退縮。

【打恭作揖】 舊時禮節,彎身抱拳,上下擺動,表示恭敬。

【打破沙鍋問到底】 同“打破砂鍋璺到底”。

【打破沙鍋璺到底】 亦作“打破砂鍋璺到底”。璺,坼裂。諧聲為“問”, 今徑改用“問”。比喻追根究底。語本宋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為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打破砂鍋問到底】 見“打破沙鍋問到底”。

【打破砂鍋璺到底】 見“打破沙鍋璺到底”。

【打躬作揖】 見“打恭作揖”。

【打家劫舍】 亦作“打家截舍”。到人家里搶劫財物。

【打家截舍】 見“打家劫舍”。

【打家截道】 謂到人家里和在路上搶奪財物。

【打蛇打七寸】 比喻做事把握住關鍵,才易于制勝。

【打情賣笑】 猶打情罵俏。

【打情罵俏】 帶有親昵或誘惑的相互嘲弄。多指男女調情。

【打情罵趣】 ①謂打是情,罵是趣。猶言打是親,罵是愛。②猶打情罵俏。

【打落水狗】 比喻繼續打擊那些已經失敗了的敵人,不使死灰復燃。

【打富濟貧】 奪取富人的財產,救濟窮人。

【打開天窗說亮話】 直率而明白地講出來。

【打鳳牢龍】 亦作“打鳳撈龍”。①喻安排圈套使強有力的對手中計。②喻 設法尋找合適的人選。

【打鳳撈龍】 見“打鳳牢龍”。

【打鴨驚鴛】 見“打鴨驚鴛鴦”。

【打鴨驚鴛鴦】 比喻打此而驚彼。

【打擊報復】 對揭露自己缺點、錯誤的人進行壓制陷害。

【打鐵趁熱】 比喻做事抓緊時機,加速進行。

【打雞罵狗】 比喻旁敲側擊地漫罵,以發泄對某個人的不滿。

【扒高踩低】 比喻對上奉承攀附,對下欺侮壓制。

【扒耳搔腮】 形容焦急而又無可奈何。

【扣人心弦】 激動人的心靈。

【扣壺長吟】 晉王敦常于酒后詠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 心不已”詩句,并以鐵如意擊唾壺為節,壺邊盡缺。見《晉書·王敦傳》。后因以“扣壺長吟”為抒發壯懷或不平之氣的典故。

【扣楫中流】 猶中流擊楫。

【扣槃捫燭】 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 ‘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后因以“扣槃捫燭”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扣槃捫籥】 見“扣槃捫燭”。

【扶正黜邪】 扶助正道,除去邪惡。

【扶老攜幼】 見“扶老攜幼”。

【扶老攜幼】 扶著老人,領著小孩。多形容某些歡迎、投奔、逃亡等場合人 們成群結隊而行的情況。

【扶危定傾】 謂在國家危殆將傾覆之時扶持之使安定。

【扶危定亂】 扶助危難,平定禍亂。

【扶危救困】 對處境危急、困難的人給以救濟幫助。

【扶危濟困】 見“扶危救困”。

【扶危濟急】 猶扶危濟困。

【扶危翼傾】 見“扶危定傾”。

【扶搖直上】 語本《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 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后用以形容急劇上升或喻仕途得志。

【扶傾濟弱】 扶助傾危,救濟弱小。

【扶墻摸壁】 見“扶墻摸壁”。

【扶墻摸壁】 亦作“扶墻摸壁”。①謂步履不穩。②比喻小心謹慎,沒有創 見。

【扼吭拊背】 掐其喉而擊其背。喻控制要害,前后夾擊。

【扼喉撫背】 猶言扼吭拊背。

【扼襟控咽】 比喻據守險要之地。

【拒人于千里之外】 在千里之外就把人擋住。形容對人態度傲慢。語出《孟 子·告子下》:“距人於千里之外。”距,通“拒”。

【拒人千里】 見“拒人于千里之外”。

【拒虎進狼】 比喻一害剛去,又來一害。

【拒狼進虎】 見“拒虎進狼”。

【拒諫飾非】 拒絕規勸,掩飾錯誤。

【批毛求疵】 猶言吹毛求疵。

【批亢抵巇】 猶批亢搗虛。

【批亢搗虛】 ①謂扼其要害而擊其空虛。②謂有縫便鉆,從中取利。

【批吭搗虛】 見“批亢搗虛”。

【批砉導窾】 猶言批郤導窾。

【批郤導窾】 亦作“批隙導窾”。謂在骨節空隙處運刀,牛體自然迎刃而分 解。比喻處理事情善于從關鍵處入手,因而順利解決。語本《莊子·養生主》:“批大郤,導大窾”。陸德明釋文:“批,擊也;郤,閒也;窾,空也。”

【批風抹月】 猶言吟風弄月。指詩人以風花雪月為吟誦的題材以狀其閑適。

【批逆龍鱗】 同“批逆鱗”。

【批紅判白】 指移花接木的技藝。

【批隙導窾】 見“批郤導窾”。

【批鱗請劍】 漢成帝時,槐里令硃云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 民,皆尸位素餐”,上書請賜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安昌侯張禹(成帝師)以厲其馀。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事見《漢書·硃云傳》。后以“批鱗請劍”謂敢于直言犯上請斬巨奸。

【肩疊背】 形容人多擁擠。

【扯順風旗】 比喻順勢迎合,奉承別人。

【扯旗放砲】 比喻公開張揚。

【扯篷拉纖】 比喻從事不正當的介紹撮合以從中取利。

【扯纖拉煙】 猶扯篷拉纖。

【折足覆餗】 《易·系辭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 渥,兇。’言不勝其任也。”餗,鼎內食物。后以“折足覆餗”比喻力不能勝任,必至敗事。

【折長補短】 取有馀以補不足。

【折矩周規】 猶循規蹈矩。謂舉止合乎法度。

【折戟沉沙】 斷戟沉埋在沙里。形容失敗慘重。

【折鼎覆餗】 見“折足覆餗”。

【折槁振落】 折枯枝,吹落葉。喻輕易不費力。

【折沖之臣】 謂忠勇之臣。

【折沖御侮】 語本《詩·大雅·綿》:“予曰有御侮”毛傳:“武臣折沖曰 御侮。”后用以謂抗擊敵人。

【折沖尊俎】 見“折沖樽俎”。

【折沖厭難】 謂能壓服困難,御敵致勝。

【折沖樽俎】 謂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談判中制敵取勝。語本《戰國策·齊策五》: “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沖席上者也。”

【折膠墮指】 極言天氣寒冷。

【抓耳搔腮】 見“抓耳撓腮”。

【抓耳撓腮】 亦作“抓耳搔腮”。①形容焦急、苦悶,生氣時想不出辦法的 樣子。②形容高興得不知怎么辦才好的樣子。

【抓乖弄俏】 耍聰明,賣弄乖巧。

【抓乖賣俏】 見“抓乖弄俏”。

【抓破面皮】 見“抓破臉皮”。

【抓破臉子】 見“抓破臉皮”。

【抓破臉皮】 比喻感情破裂,公開爭吵。

【扳龍附鳳】 謂依附龍鳳而升空。

【抑揚頓挫】 形容音樂、舞姿和文章氣勢等高低停折,和諧而有節奏。

【抑強扶弱】 見“抑彊扶弱”。

【抑彊扶弱】 謂壓制強暴,扶助弱小。

【拋鄉離井】 離開家鄉故土。

【拋頭露面】 ①舊謂婦女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中。封建道德認為是不體面的事。 ②今泛指公開露面。

【拋磚引玉】 相傳唐人趙嘏有詩名,至吳,常建欲得其詩,知其必游靈巖寺, 遂先題詩二句于壁,嘏游寺見詩,補續二句以成一絕。常建詩不及趙嘏,故人謂建乃拋磚引玉。見清西厓《談徵·言部·拋磚引玉》。常建為玄宗開元時進士,趙嘏于武宗會昌二年進士及第,時建已早卒。所傳建題句待嘏補成事,其謬顯然。后常用為以淺拙引出高明的謙詞。

【投山竄海】 謂放逐到荒涼邊遠地區。

【投刃皆虛】 《莊子·養生主》謂庖丁解牛,三年后所見皆非全牛,只見其 骨節皆空虛,“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然其於游刃必有馀地矣”。后因以“投刃皆虛”比喻處理事務得心應手。

【投井下石】 見“投阱下石”。

【投木報瓊】 《詩·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原謂男女相愛互贈禮品。后用以指報答他人對待自己的深情厚誼。

【投戈講藝】 謂在軍中仍不廢學。后亦泛謂偃武修文。

【投石下井】 見“投阱下石”。

【投石拔距】 見“投石超距”。

【投石問路】 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無反應,借以探測 情況。后用以比喻進行試探。

【投石超距】 古代軍中的習武練功活動。

【投阱下石】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 旦臨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投卵擊石】 比喻不自量力,自取失敗。

【投其所好】 投合對方的愛好。

【投畀豺虎】 謂將壞人投飼豺虎。表示深惡痛絕。

【投河奔井】 謂投水自殺。

【投桃之報】 比喻給對方的報答。

【投桃報李】 《詩·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后以“投桃報 李”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

【投梭之拒】 見“投梭折齒”。

【投梭折齒】 《晉書·謝鯤傳》:“鄰家高氏女有美色,鯤嘗挑之,女投梭, 折其兩齒。”后以“投梭折齒”為女子拒絕調戲的典故。

【投壺電笑】 《神異經·東荒經》:“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 恆與一玉女投壺,每投千二百矯,設有入不出者,……矯出而脫悮不接者,天為之笑。”張華注:“言笑者,天口流火炤灼,今天不下雨而有電光是天笑也。”后遂以“投壺電笑”為閃電不雨之典。

【投筆從戎】 《後漢書·班超傳》:“捍班超呴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 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后立功西域,封定遠侯。因以“投筆從戎”為棄文就武的典故。

【投閑置散】 亦作“投閒置散”。置于閑散職位。謂不被重用。

【投間抵隙】 同“投隙抵巇”。

【投閒置散】 見“投閑置散”。

【投隙抵罅】 見“投隙抵巇”。

【投隙抵巇】 謂伺機鉆營。

【投鼠之忌】 見“投鼠忌器”。

【投鼠忌器】 比喻欲除害而有所顧忌。語本漢賈誼《治安策》:“里諺曰: ‘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鼠近於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於貴臣之近主乎!”

【投膏止火】 用油去澆滅火,火反而燒得更旺。比喻舉措失當,適得其反。

【投機取巧】 耍小聰明,利用時機謀取私利。

【投機倒把】 謂以囤積居奇、買空賣空、攙雜作假、操縱物價等手段攫取暴 利。

【投鞭斷流】 前秦苻堅將攻東晉,部下石越認為晉有長江之險,不可輕動。 苻堅說:“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何險之足恃?”見《晉書·苻堅載記下》。后以“投鞭斷流”形容兵眾勢大。

【抃風儛潤】 歡舞于和風時雨中。指慶幸沾受恩惠。

【抗塵走俗】 謂熱中名利而奔走于塵俗之中。語本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 “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抉目吳門】 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員(字子胥)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 夫差聽信讒言,賜子胥劍,令自盡。子胥臨死時說:“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見《國語·吳語》、《史記·吳太伯世家》。后用為忠臣被讒殉身的典故。

【抉目東門】 見“抉目吳門”。

【抉目胥門】 見“抉目吳門”。

【抉目懸門】 見“抉目吳門”。

【抉奧闡幽】 剖析奧秘,闡發隱微。

【抉瑕摘釁】 謂刻意挑剔缺點毛病。

【扭曲作直】 謂顛倒是非。

【扭虧增盈】 扭轉虧損,增加盈利。

【把酒持螯】 手持蟹螯飲酒。古人視為人生一大樂事。語本《晉書·畢卓傳》 :“卓嘗謂人曰:‘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把飯叫饑】 比喻多此一舉。

【把臂入林】 謂與友人一同歸隱。

【拜賜之師】 春秋時,秦晉殽之戰,秦將孟明視被俘。獲釋時,孟謂晉君曰: “三年將拜君賜。”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晉復仇。又敗,晉人譏之為“拜賜之師”。見《左傳·文公二年》。后因以諷刺為復仇而又失敗的出兵。

【拏風躍云】 比喻氣概雄偉。

【拏云握霧】 比喻對人施展手段。

【拏云攫石】 形容古樹干高聳云霄、根盤曲石隙的雄姿。

【抹月批風】 ①用風月當菜肴。家貧無可待客的戲言。抹,細切;批,薄切。 ②謂吟嘯風月,清高自賞。

【拔十失五】 謂選拔人才而失其半數。

【拔十得五】 謂選拔人才而得其半數。

【拔丁抽楔】 比喻排除疑難。丁,“釘”的古字。

【拔刀相向】 謂動武。

【拔刀相助】 拔出刀來助戰。多指見義勇為。

【拔山扛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語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 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氣蓋世。”

【拔山蓋世】 謂勇猛無敵于天下。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 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拔山舉鼎】 同“拔山扛鼎”。

【拔毛濟世】 謂受輕微損失而能有利于世人。語出《列子·楊硃》:“禽子 問楊硃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

【拔本塞原】 亦作“拔本塞源”。①比喻背棄根本。②鏟除事物發生的根源。 多用于壞事。

【拔本塞源】 見“拔本塞原”。

【拔宅上昇】 《太平廣記》卷十四引《十二真君傳·許真君》:“真君以東 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於洪州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上昇而去。”后因以“拔宅上昇”。指全家成仙。

【拔宅飛昇】 見“拔宅上昇”。

【拔苗助長】 同“揠苗助長”。

【拔茅連茹】 比喻遞相推薦引進。語出《易·泰》:“拔茅茹以其匯。”王 弼注:“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茹,相牽引之貌也。”硃熹本義:“三陽在下,拔茅連茹之象。”

【拔來報往】 速來速往。后以指往來頻繁。報,通“赴”。語出《禮記·少 儀》:“毋拔來,毋報往。”鄭玄注:“報,讀為‘赴疾’之‘赴’。拔、赴皆疾也。”

【拔萃出群】 見“拔萃出類”。

【拔萃出類】 同“出類拔萃”。謂高出眾人。

【拔葵去織】 《史記·循吏列傳》:“捍公儀休呴食茹而美,拔其園葵而棄 之。見其家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其機,云:‘欲令農士工女安所讎其貨乎?’”后以“拔葵去織”為居官不與民爭利的典故。

【拔犀擢象】 比喻提拔特出人才。

【拔新領異】 創立新意,提出獨特見解。

【拔群出萃】 高出眾人。多指才能。

【拔趙易漢】 見“拔趙幟易漢幟”。

【拔趙幟立赤幟】 見“拔趙幟易漢幟”。

【拔趙幟易漢幟】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率漢軍擊趙,將至井陘 口,先挑選輕騎二千,人持一赤幟,抄小路埋伏于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以誘趙。趙軍出擊,漢軍佯敗而走,趙軍果空營追擊。“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進擊不能勝,欲回營,見營中盡是漢軍赤幟,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于是潰不成軍,終于為信所滅。后遂用以為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拔幟樹幟】 同“拔趙幟易漢幟”。

【拔劍論功】 爭論功勞激烈到幾乎動武。語出《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拔樹搜根】 見“拔樹尋根”。

【拔樹尋根】 比喻追根究底,徹底查問。

【拔鍋卷席】 ①比喻帶走全部家當。②猶言卷鋪蓋。比喻被解雇。

【拔轄投井】 謂殷勤留客飲酒。

【拔叢出類】 猶言拔萃出類。

【拔類超群】 見“拔萃出類”。

【拈花一笑】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 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明通容《祖庭鉗錘錄》附《宗門雜錄》:“王荊公語佛慧泉禪師云:‘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謂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夷花獻佛,舍身為床座,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迦葉。’”此為佛教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公案。后以喻心心相印,會心。

【拈花弄月】 玩賞花月。

【拈花弄柳】 比喻玩弄女人。

【拈花惹草】 比喻挑逗異性;淫亂。

【拈花摘艷】 亦作“拈華摘艷”。指雕琢淫詞艷句。

【拈華摘艷】 見“拈花摘艷”。

【拈毫弄管】 拿筆。借指寫作或繪畫。

【拈輕怕重】 接受工作時挑揀輕便的,害怕繁重的。

【拈輕掇重】 輕的重的都要拿。謂要干的活很多。

【拈酸吃醋】 見“拈酸吃醋”。

【拈酸吃醋】 產生嫉妒情緒。多指在男女關系上。

【拈酸潑醋】 同“拈酸吃醋”。

【拈斤播兩】 猶言斤斤計較。

【抽丁拔楔】 比喻解決疑難。丁,“釘”的古字。

【抽胎換骨】 猶脫胎換骨。

【抽祕騁妍】 抒發深意,施展美才。

【抽黃對白】 謂只求對仗工穩。

【抽梁換柱】 謂改換事物的形式或內容。

【抽薪止沸】 抽去正在燃燒的柴薪以止鍋水沸騰。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拐彎抹角】 ①沿著彎彎曲曲的道路行進。亦指幽僻曲折的地方。②比喻思 考問題不簡單化,或說話不直截了當。

【拖人下水】 喻誘人同流合污。

【拖人落水】 猶言拖人下水。

【拖天掃地】 形容衣服過長。

【拖青紆紫】 漢制,諸侯佩帶的印綬為紫色,公卿為青色。因以“拖青紆紫” 比喻官位顯貴。

【拖金委紫】 佩帶紫綬金印。比喻官高位顯。

【拖泥帶水】 ①形容在泥濘道路中行走的狀貌。②比喻辦事不干脆利索或語 言不簡明扼要。

【拖麻拽布】 指戴孝。舊時,長輩喪亡,幼輩要披麻衣系白布。

【拊心泣血】 形容內心悲痛之極。

【拊背扼喉】 猶言附背搤吭。

【拊背搤吭】 按住脊背,拤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語本《史記·劉敬 叔孫通列傳》:“夫與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按,亢,同“吭”。

【拊膺頓足】 捶胸跺腳。形容哀痛之極。

【拍手稱快】 拍著手喊痛快。多用來形容仇恨得到消除。

【拍馬溜須】 比喻諂媚奉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版權所有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川县| 南木林县| 大兴区| 永善县| 沂源县| 正镶白旗| 明星| 温宿县| 易门县| 石屏县| 静乐县| 丰都县| 神池县| 浦城县| 宣恩县| 泾川县| 遂昌县| 来凤县| 日照市| 万山特区| 甘孜| 嘉黎县| 耒阳市| 安岳县| 福建省| 德阳市| 沂水县| 容城县| 瓮安县| 黄石市| 焉耆| 博兴县| 合江县| 乌海市| 邛崃市| 江川县| 孝感市| 浙江省| 筠连县| 郸城县| 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