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成語大全(上)之17 —— 計 11,522

 

 

 

 


相關網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楚尾吳頭】 古豫章一帶位于楚地下游,吳地上游,如首尾相銜接,故稱 “楚尾吳頭”。亦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地方。

【楚雨巫云】 楚地巫峽的云和雨。多比喻男女幽情。

【楚得楚弓】 見“楚弓楚得”。

【楚越之急】 春秋時楚越兩國先后遭吳入侵,后因以“楚越之急”泛指面臨 外敵入侵,國事危急。

【楚云湘雨】 比喻男女幽情。

【楚楚不凡】 形容人才出眾,不同尋常。

【楚楚可人】 形容姿容清秀,使人愜意。

【楚楚可愛】 形容陳設整齊,令人喜愛。

【楚楚可憐】 ①形容形態或體態嬌美可愛。②形容神情凄楚或處境不佳,令 人憐憫。

【楚楚有致】 形容陳列整齊,富有情趣。

【楚楚作態】 猶言矯揉造作。

【楚楚動人】 形容姿容美好,動人心神。

【楚楚謖謖】 形容風度清雅高邁。

【楚腰衛鬢】 謂細腰秀發。借指美女。

【楚腰蠐領】 謂腰肢纖細,頸項潔白如蝤蠐。形容女子體態之美。

【楚歌之計】 《漢書·高帝紀下》:“捍劉邦呴圍羽垓下。羽夜聞漢軍四面 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后因用“楚歌之計”謂攻心之術。

【楚歌四合】 比喻四面被圍,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楚歌四面】 見“楚歌四合”。

【楚歌四起】 見“楚歌四合”。

【楚舞吳歌】 泛指江南的輕歌曼舞。

【楚管蠻弦】 泛指南方的管弦樂器。

【楚館秦樓】 楚靈王筑章華宮,選美人細腰者居之,人稱楚館;秦穆公女弄 玉善吹簫,穆公為筑重樓以居之,名曰鳳樓,后世稱秦樓。后因以“楚館秦樓”稱歌榭妓院。

【楚璧隋珍】 指和氏璧與隋侯珠。喻杰出的人才。

【楚囊之情】 《左傳·襄公十四年》:“楚子囊還自伐吳,卒。將死,遺言 謂子庚:‘必城郢!’君子謂子囊忠……將死,不忘衛社稷,可不謂忠乎!”后因以“楚囊之情”謂愛國之情。

【業峻鴻績】 功業高,成績大。

【業業矜矜】 小心謹慎貌。

【業業兢兢】 猶兢兢業業。小心謹慎、認真負責貌。

【業精於勤】 謂學業的精進在于勤奮。

【楊生黃雀】 見“楊雀銜環”。

【楊硃泣岐】 《荀子·王霸》:“楊硃哭衢途曰:‘此夫過舉蹞步而覺跌 千里者夫!’哀哭之。”謂在十字路口錯走半步,到覺悟后就已經差之千里了,楊硃為此而哭泣。后常引作典故,用來表達對世道崎嶇,擔心誤入歧途的感傷憂慮,或在歧路的離情別緒。

【楊花水性】 柳絮飄揚,水性流動,因以“楊花水性”比喻輕薄女子等用情 不專。

【楊花心性】 比喻輕薄浪漫,用情不專。

【楊虎圍匡】 《史記·孔子世家》:“捍孔子呴將適陳,過匡……匡人聞之, 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楊,通“陽”。后因以“楊虎圍匡”指因貌似而產生誤會。

【楊柳宮眉】 細長秀美如柳葉的宮妝畫眉。借指美女。

【楊穿三葉】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 而射之,百發百中。”原謂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繼科舉及第。

【楊雀銜環】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東漢弘農人楊寶少時救了一只黃 雀,后有一黃衣童子送白環四枚相報,謂當使其子孫顯貴,位登三公。后因以“楊雀銜環”為報恩典實。

【楞手楞腳】 形容動作魯莽。

【楞眉橫眼】 形容蠻橫兇惡的樣子。

【楞頭呆腦】 見“楞頭楞腦”。

【楞頭楞腦】 ①形容魯莽冒失或傻呵呵的樣子。②形容發楞發呆的樣子。

【楞頭磕腦】 見“楞頭楞腦”

【槐南一夢】 同“槐安夢”。

【槌牛釃酒】 殺牛濾酒。謂備肴酒以燕享。

【槌胸蹋地】 捶胸頓足。表示極度悲痛或悔恨。

【槌仁提義】 拋棄仁義。

【榆木圪垯】 堅硬的榆樹根。喻思想頑固。

【榆木疙瘩】 見“榆木圪垯”。

【榆木腦袋】 比喻思想頑固。

【榆次之辱】 《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 怒而目之。”后因以“榆次之辱”為無故受辱之典。

【榆枋之見】 《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 而上者九萬里……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后因以“榆枋之見”喻淺薄的見解。

【榆瞑豆重】 語出《文選·嵇康〈養生論〉》:“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 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李善注:“《博物志》云:‘食豆三年,則身重,行止難。’又曰:‘啖榆,則瞑不欲覺也。’”后以“榆瞑豆重”謂身懶神昏。

【概日凌云】 蔽日穿云。極言其高。

【概莫能外】 一概不能例外。

【模山范水】 用文字或圖畫描繪山水景物。

【模棱兩可】 形容對事情的雙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

【模棱兩端】 見“模棱兩可”。

【槃木朽株】 不成材的曲木朽木。喻劣材。

【槃根錯節】 樹根盤曲,枝節交錯。比喻繁難復雜不易解決的事情。

【槍林刀樹】 猶言刀槍林立。形容激烈戰斗的場面。

【槍林彈雨】 槍桿如林,子彈如雨。形容彈火密集。

【槍煙砲雨】 形容激烈的爭戰。

【槍聲刀影】 指激烈廝殺的場面。

【榱崩棟折】 喻大局崩潰。

【槁木死灰】 干枯的樹木和火滅后的冷灰。《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 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喻“喪我”的“坐忘”境界。后亦引申為對世事無動于衷。

【槁形灰心】 形容身體衰弱,意志消沉。

【槁項沒齒】 頸枯齒落。年老貌。

【槁項黃馘】 謂面黃肌瘦。

【槁項黧馘】 見“槁項黃馘”。

【槁蘇暍醒】 使枯槁者復蘇,使中暑者蘇醒。形容苦難者得救,重獲生機。

【榜上無名】 舊指科舉考試落第未被錄取。

【槊血滿袖】 謂奮槊進擊,血染征袍。形容英勇戰斗。

【榮古陋今】 見“榮古虐今”。

【榮古虐今】 推崇古代,苛責現今。

【榮宗耀祖】 謂建功立業使家族、祖先顯榮生輝。

【榮華富貴】 指人興盛顯達,財多位尊。

【榮諧伉儷】 祝人夫婦和諧美好之詞。

【榷酒征茶】 征收酒茶稅。亦泛指苛捐雜稅。

【橫七豎八】 見“橫七豎八”。

【橫七豎八】 縱橫雜亂貌。

【橫刀揭斧】 持刀執斧。

【橫刀躍馬】 猶言橫戈躍馬。

【橫三順四】 見“橫三豎四”。

【橫三豎四】 見“橫三豎四”。

【橫三豎四】 猶言橫七豎八。

【橫戈盤馬】 猶橫戈躍馬。

【橫戈躍馬】 謂手持武器,縱馬馳騁。指在沙場作戰。

【橫生枝節】 本指樹木從旁生了枝節。比喻意外生出一些事端而阻礙了主要 問題的解決。

【橫行不法】 謂不守法紀,放肆妄為。

【橫行直走】 見“橫行直撞”。

【橫行直撞】 任意奔走,毫無顧忌。

【橫行逆施】 謂做事違反常道,行為不軌。

【橫行無忌】 謂胡作非為,無所顧忌。

【橫行霸道】 謂仗勢胡作非為,蠻不講理。

【橫見側出】 謂不自正面而從側面表露出來。

【橫拖倒扯】 猶橫拖倒拽。

【橫拖倒拽】 謂用暴力強拖硬拉。

【橫拖豎拉】 猶橫拖倒拽。

【橫金拖玉】 謂官服盛裝。

【橫挑鼻子豎挑眼】 比喻千方百計挑剔毛病。

【橫眉立目】 猶言橫眉努目。

【橫眉立眼】 猶言橫眉努目。

【橫眉吐氣】 猶言揚眉吐氣。

【橫眉冷目】 見“橫眉冷眼”。

【橫眉冷眼】 憤怒、輕蔑貌。

【橫眉努目】 聳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視,態度兇狠的樣子。

【橫眉怒目】 猶言橫眉努目。

【橫眉怒視】 猶言橫眉努目。

【橫眉豎眼】 猶言橫眉努目。

【橫眉瞪目】 同“橫眉努目”。

【橫眉瞪眼】 猶言橫眉努目。

【橫倒豎臥】 見“橫躺豎臥”。

【橫針豎線】 指縫紉之事。

【橫從穿貫】 謂融會貫通。

【橫翔捷出】 謂超逸特出。

【橫槍躍馬】 猶言橫戈躍馬。

【橫說豎說】 亦作“橫說豎說”。多方論說,反復喻解。

【橫說豎說】 見“橫說豎說”。

【橫遮豎擋】 見“橫攔豎擋”。

【橫槊賦詩】 軍旅征途中,在馬上橫著長矛吟詩。多形容能文能武的豪邁瀟 灑風度。

【橫僿不文】 粗鄙沒有文化。

【橫躺豎臥】 豎,亦作“豎”。躺臥凌亂貌。

【橫沖直撞】 謂任意沖闖,毫無顧忌。

【橫沖直闖】 見“橫沖直撞”。

【橫攔豎擋】 多方阻擋。

【橫驅別騖】 縱橫奔馳。

【橫災飛禍】 見“橫禍飛災”。

【橫征暴斂】 同“橫徵暴賦”。

【橫殃飛禍】 意外降臨的災禍。

【橫科暴斂】 同“橫徵暴賦”。

【橫恩濫賞】 不符合規定的賞賜。

【橫無忌憚】 任意妄為,無所顧忌。

【橫禍非災】 猶言橫殃飛禍。

【橫禍飛災】 同“橫殃飛禍”。

【橫搶武奪】 見“橫搶硬奪”。

【橫搶硬奪】 謂用強力奪取。

【橫賦暴斂】 同“橫徵暴賦”。

【橫徵苛役】 (橫今讀héng)謂濫收捐稅,徭役嚴酷。

【橫徵暴賦】 (橫今讀héng)濫征捐稅,強行搜刮民財。

【橫徵暴斂】 同“橫徵暴賦”。

【標同伐異】 謂助同道伐異己。

【標枝野鹿】 《莊子·天地》:“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 民如野鹿。”標枝,樹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無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后因以“標枝野鹿”指太古時代。

【標情奪趣】 謂傳情逗趣。

【標新立異】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 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謂支解釋《莊子·逍遙游》篇,有新的獨到見解,與郭象、向秀諸家不同。后因以“標新立異”謂提出新的見解,表示與眾不同。

【標新創異】 同“標新立異”。

【標新豎異】 同“標新立異”。

【標新領異】 同“標新立異”。

【標新競異】 同“標新立異”。

【樓閣亭臺】 泛指高大富麗的建筑群。亭,有頂無墻的建筑物。

【樓閣臺榭】 樓,重屋;閣,架空的樓;臺,土筑的高壇;榭,臺上的房屋。 泛指高大富麗的建筑群。

【橡皮釘子】 猶軟釘子。比喻以婉轉隱晦的方式進行斥責或拒絕。

【橡茹藿歠】 以橡實為飯,豆葉為羹。泛指飲食粗劣。

【橡飯菁羹】 以橡實作飯,蕪菁為羹。泛指飲食粗劣。

【樂天任命】 猶言聽天由命。

【樂天安命】 見“樂天知命”

【樂天知命】 ①舊謂樂從天道的安排,安守命運的分限。②現引申為安于現 狀,樂守本分。

【樂不可支】 形容快樂到極點。

【樂不可言】 快樂得無法用言語形容。

【樂不可極】 享樂不可過分。《禮記·曲禮上》:“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鄭玄注:“樂,音洛。”一說指音樂。孔穎達疏:“樂者,天子宮縣以下皆得有樂,但主歡心,人情所不能已,當自抑止,不可極為……靡靡之樂,是極樂也。”

【樂不思蜀】 《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裴 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司馬文王與禪(劉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后因以“樂不思蜀”謂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樂不極盤】 謂享樂不能過分。盤,樂。

【樂以忘憂】 ①謂因樂于道而忘記憂愁。②指因眼前的快樂而忘記了憂愁。

【樂在其中】 謂其中自有樂趣。語本《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 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樂而不荒】 同“樂而不淫”。

【樂而不淫】 快樂而不放蕩。指有節制,不過分。

【樂而不厭】 喜愛而不厭倦。

【樂而忘死】 形容胸襟曠達,忘懷一切。

【樂而忘返】 快樂得忘記返回。極言留戀之意。

【樂成人美】 樂于成全人家的好事。

【樂此不倦】 見“樂此不疲”。

【樂此不疲】 《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捍光武呴每旦視朝,日仄乃罷。 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承閒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原頤愛精神,優游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后以“樂此不疲”謂耽樂某事,不覺疲倦。

【樂行憂違】 謂所樂的事就去做,所憂的事則避開。語本《易·乾》:“樂 則行之,憂則違之。”

【樂事勸功】 謂樂于從事所業,努力獲得成效。

【樂昌之鏡】 見“樂昌分鏡”。

【樂昌分鏡】 南朝陳將亡時,駙馬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估計不能相保,因破 銅鏡各執其半,約于正月十五日售其破鏡,俾取聯系。陳亡,妻沒入楊素家。及期,徐輾轉依約至京,果訪得售半鏡者,夫妻卒得重聚。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后因以“樂昌分鏡”比喻夫妻分離。

【樂昌破鏡】 見“樂昌分鏡”

【樂往哀來】 歡樂逝去,悲哀到來。

【樂退安貧】 謂樂于遜退,安于貧窮。

【樂極生哀】 同“樂極則悲”。

【樂極生悲】 同“樂極則悲”。

【樂極則悲】 歡樂到了極點,將轉而發生悲傷的事。

【樂極則憂】 好樂過度而不止,必生憂傷。

【樂極哀來】 同“樂極則悲”。

【樂極悲生】 同“樂極則悲”。

【樂極悲來】 同“樂極則悲”。

【樂嗟苦咄】 高興時招喚,不高興時責罵。形容對人態度惡劣。

【樂善不倦】 樂于堅持做好事。

【樂善好施】 謂樂于行善,喜好施舍。

【樂善好義】 謂樂于行善,喜好正義。

【樂道安命】 樂守正道而安于天命。

【樂道安貧】 ①樂守正道,安于貧賤。②唐代取士科目之一。參閱宋趙彥衛 《云麓漫鈔》卷六。

【樂道好古】 以守道為樂,喜愛古制。

【樂道忘饑】 謂醉心于圣道。

【樂道遺榮】 樂守圣賢之道而拋棄榮華富貴。

【樂禍幸災】 猶言幸災樂禍。謂以別人的災禍為樂。

【樂業安居】 樂于所業,安于所居。謂生活愉快安定。

【樂新厭舊】 喜新厭舊。謂感情不專一。

【樂盡哀生】 猶言樂極生悲。

【樂盡悲來】 猶言樂極生悲。

【樂山愛水】 愛好山水風光。

【樂山樂水】 比喻各自愛好不同。語本《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 山。”

【樹大招風】 亦作“樹高招風”。樹木高大了,容易招致風的打擊。比喻名 聲大了,容易招致事端。

【樹大根深】 比喻勢力強大,根基牢固。

【樹上開花】 “三十六計”之一。亦比喻將本求利,別有收獲。

【樹元立嫡】 謂立嫡長子為儲君。

【樹同拔異】 謂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樹俗立化】 樹立風俗教化。

【樹倒根摧】 樹干傾倒,樹根毀壞。比喻人年邁體衰。

【樹倒猢猻散】 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 郎,顯赫一時。依附者甚眾,獨其妻兄厲德斯不以為然。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於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后因以“樹倒猢猻散”比喻以勢利相結合的人,為首者一倒臺,依附的徒眾即四散。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樹長得再高,落葉還是要回到樹根。比喻離開故土 時間再長,最后還是要回歸故土。

【樹高招風】 見“樹大招風”。

【樹欲息而風不停】 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樹欲靜而風不止】 樹要靜止,風卻不停息地刮得它搖動。比喻事物的客觀 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樹欲靜而風不停】 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樹欲靜而風不寧】 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樹碑立傳】 把某人生平事跡刻在碑上或寫成傳記加以頌揚。今多比喻通過 某種途徑樹立個人威信,抬高個人聲望。

【樹德務滋】 謂施行德政,務使其不斷增長。

【橐甲束兵】 同“櫜甲束兵”。

【橐駝之技】 指高明的栽培技藝。典出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橛守成規】 拘守于已有的規章制度。

【樸實無華】 質樸實在而不浮華。

【樵村漁浦】 山村水鄉。泛指鄉村。

【樵蘇不爨】 謂雖有柴草,卻無米為炊。指貧困。

【樵蘇失爨】 見“樵蘇不爨”。

【樽俎折沖】 語出漢劉向《新序·雜事一》。謂不以武力而在宴席交談中制 勝敵人。后泛指外交談判活動。折沖,使敵人戰車后撤,謂擊退敵軍。

【樽前月下】 酒樽之前,月亮之下。 謂對酒賞月的悠閑情境。

【樽酒論文】 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后 遂以“樽酒論文”謂一邊喝酒,一邊議論文章。

【橘化為枳】 《周禮·考工記序》:“橘逾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 常以比喻人由于環境的影響而由好變壞。

【機不可失】 謂時機不可錯過。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謂良好的時機難得,不可錯過。

【機不容發】 比喻時機緊迫。

【機不旋踵】 形容時機短暫。旋踵,轉過腳后跟。

【機心械腸】 機巧詐變的心計。

【機杼一家】 《魏書·祖瑩傳》:“瑩以文學見重,常語人云:‘文章須自 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后以“機杼一家”謂文章自成一派。參見“機杼”。

【機事不密】 謂泄漏機密。

【機難輕失】 謂機會難得,稍縱即失。

【機關用盡】 猶言費盡心機。

【機關算盡】 見“機關用盡”。

【機變如神】 機智權變,神妙莫測。

【櫛比鱗次】 亦作“櫛比鱗差”。亦作“櫛比鱗臻”。像梳子的齒和魚的鱗, 密密地排列著。

【櫛比鱗差】 見“櫛比鱗次”。

【櫛比鱗臻】 見“櫛比鱗次”。

【櫛沐風雨】 同“櫛風沐雨”。

【櫛垢爬癢】 去臟抓癢。喻清除邪惡。

【櫛風沐雨】 風梳發,雨洗頭。形容奔波勞苦。語出《莊子·天下》:“沐 甚雨,櫛急風。”

【櫛風釃雨】 見“櫛風沐雨”。

【櫛霜沐露】 迎著霜,頂著露。形容奔波勞苦。

【檀郎謝女】 喻指多才而鐘情的青年男女。檀,潘岳;謝,謝道韞。

【檻花籠鶴】 柵欄中的花、籠中的鶴。比喻受約束者。

【櫜弓臥鼓】 藏弓息鼓。謂戰事停息,天下太平。

【櫜弓戢戈】 亦作“櫜弓戢矢”。《詩·周頌·時邁》:“載戢干戈,載櫜 弓矢。”謂收藏干戈弓矢。后因以“櫜弓戢戈”謂停息戰事。

【櫜弓戢矢】 見“櫜弓戢戈”。

【櫜甲束兵】 謂脫去鎧甲,收起兵器。

【櫟陽雨金】 《史記·秦本紀》:“捍獻公呴十八年,雨金櫟陽。”張守節 正義:“言雨金于秦國都,明金瑞見也。”后因以“櫟陽雨金”喻意外的恩賜。

【權均力齊】 雙方權勢相當,不相上下。

【權均力敵】 見“權均力齊”。

【權宜之計】 亦作“權宜之策”。為應付某種情況而采取的臨時措施。

【權宜之策】 見“權宜之計”。

【權重秩卑】 權力大官品低。

【權重望崇】 權力大而威望高。

【權時制宜】 斟酌形勢隨機應變。

【權移馬鹿】 語本秦趙高指鹿為馬事。謂恃權專橫跋扈,任意顛倒是非。

【權傾天下】 權勢壓倒天下。形容權勢極大。

【權傾中外】 權勢壓倒朝廷內外。形容權勢極大。

【權豪勢要】 有權力的豪門;有勢力的要人。

【權衡輕重】 稱量物體的輕與重。比喻比較事物主次,考慮得失等。

【權變鋒出】 隨機應變,鋒芒畢露。形容言辭辯捷銳利。

【支支吾吾】 亦作“支支梧梧”。謂說話吞吞吐吐,含混躲閃。

【支支梧梧】 見“支支吾吾”。

【支手舞腳】 猶言指手畫腳。

【支分族解】 見“支分節解”。

【支分節解】 亦作“支分族解”。把肢體與關節一一分開。節,關節。族, 骨節交錯盤結之處。比喻剖析義理,詳盡中肯。

【支床疊屋】 猶疊床架屋。喻重復。

【支紛節解】 分解肢體;剁成碎塊。猶言碎尸萬段。

【支策據梧】 語本《莊子·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 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此謂昭文彈琴、師曠持杖擊節、惠子倚在梧桐樹下辯論,三人的技藝幾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極,所以載譽于晚年。后以“支策據梧”形容用心勞神。

【支離破碎】 謂零碎散亂,不成整體。

【犬牙交錯】 ①謂地界交錯,如同狗牙。②謂物狀如犬牙之參差。③喻多種 因素相錯雜。

【犬牙相制】 ①謂地界接連如犬牙交錯,借以互相牽制。②泛指互相制約、 牽制。

【犬牙相錯】 ①謂地界相接如犬牙交錯。②猶犬牙相制。

【犬牙盤石】 《史記·孝文本紀》:“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 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后因稱封建王朝分封宗室子弟以鞏固統治為“犬牙盤石”。

【犬牙鷹爪】 喻善攫取的手段。

【犬吠之盜】 指穿窬之盜;小偷。

【犬吠之警】 喻小驚擾。

【犬兔俱斃】 《戰國策·齊策三》:“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齊王曰:‘韓子 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后因以“犬兔俱斃”喻雙方同歸于盡。

【犬馬之力】 猶犬馬之勞。

【犬馬之年】 猶犬馬齒。

【犬馬之決】 謂臣僚的果敢決斷。

【犬馬之疾】 謙稱自己的疾病。

【犬馬之報】 真誠報答他人的謙辭。

【犬馬之勞】 為主子或他人盡力的謙辭。

【犬馬之養】 《論語·為政》:“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 養;不敬,何以別乎?”后因以“犬馬之養”為供養父母的謙辭。

【犬馬戀主】 喻臣下眷懷君上。

【犬跡狐蹤】 喻低弱的身手。

【犯上作亂】 違抗尊長君上,為悖逆或叛亂之行。語出《論語·學而》:“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犯而不校】 別人觸犯自己也不計較。

【犯而勿校】 見“犯而不校”。

【狂三詐四】 多方欺詐。

【狂奴故態】 狂放不羈者的老脾氣。典出《後漢書·逸民傳·嚴光》:“司 徒侯霸與光素舊,遣使奉書。使人因謂光曰:‘公聞先生至,區區欲即詣造,迫於典司,是以不獲。原因日暮,自屈語言。’光不答,乃投札與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霸得書,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態也。’”

【狂朋怪侶】 行為狂放不循常軌的朋友。

【狂朋恠友】 見“狂朋怪侶”。

【狂風暴雨】 ①猛烈的風雨。②喻劇烈的動蕩。

【狂風驟雨】 見“狂風暴雨”。

【狂蜂浪蝶】 喻輕薄放蕩的男子。

【狂嫖濫賭】 謂沉溺于嫖妓賭博。

【狂濤駭浪】 喻劇烈的社會運動。

【狂轟濫炸】 瘋狂地轟炸。

【狎雉馴童】 漢魯恭宰中牟,以德化民。時郡國螟蝗傷稼,獨不入其境;有 母雉將雛過童子旁,童子仁而不捕。事見《後漢書·魯恭傳》。后因以“狎雉馴童”譽人政績。

【狐不二雄】 喻兩雄不可并存。

【狐死兔泣】 喻物傷其類。

【狐死首丘】 《禮記·檀弓上》:“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 君子日:‘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陳澔集說:“狐雖微獸,丘其所窟藏之地,是亦生而樂於此矣。故及死而猶正其首以向丘,不忘其本也。”后因以“狐死首丘”喻不忘本或對鄉土的思念。

【狐奔鼠竄】 形容狼狽逃竄之狀。

【狐虎之威】 比喻權勢者及其爪牙的淫威。

【狐朋狗友】 猶狐群狗黨。

【狐朋狗黨】 同“狐群狗黨”。

【狐兔之悲】 猶狐死兔泣。

【狐埋狐揚】 見“狐埋狐搰”。

【狐埋狐搰】 《國語·吳語》:“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韋 昭注:“埋,藏也;搰,發也。”謂狐性多疑,才埋藏一物,就掘出查看。喻疑慮過甚。

【狐貍尾巴】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法云寺》:“孫巖娶妻三年,不脫 衣而臥。巖私怪之,伺其睡,陰解其衣,有毛長三尺,似野狐尾,巖懼而出之。”后以“狐貍尾巴”喻壞人的本來面目或迷惑、欺騙人的罪證。

【狐唱梟和】 喻壞人互相呼應。

【狐假虎威】 《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 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后因以“狐假虎威”喻仰仗別人的威勢或倚仗別人威勢來欺壓人。

【狐假鴟張】 比喻倚仗別人,虛張聲勢。

【狐媚魘道】 謂行為妖邪。

【狐裘尨茸】 見“狐裘蒙戎”。

【狐裘羔袖】 以狐皮為衣身而以羔皮為衣袖。狐貴羔賤,猶大醇小疵。

【狐裘蒙戎】 狐裘的皮毛凌亂。亦以喻國政混亂。

【狐裘蒙茸】 見“狐裘蒙戎”。

【狐群狗黨】 喻勾結在一起的壞人。

【狐鳴狗盜】 舊時對造反者的貶稱。

【狐鳴魚書】 《史記·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 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后因以“狐鳴魚書”指起事者動員群眾的措施。

【狐鳴梟噪】 喻小人囂張。

【狐鳴篝中】 見“狐鳴魚書”。

【狐鳴篝火】 見“狐鳴魚書”。

【狐憑鼠伏】 像狐鼠一樣憑借掩體潛伏。形容壞人失勢,膽怯藏匿之狀。

【狐聽之聲】 《水經注·河水一》引《述征記》:“盟津、河津忄互濁,方 江為狹,比淮濟為闊,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云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狐之為獸,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後敢渡。”后因以“狐聽之聲”指冰下流水之聲。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見“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比喻壞人說不出好話。

【狗心狗行】 比喻歹毒的心腸、行為。

【狗仗人勢】 比喻奴才、走狗倚仗主子的勢力。

【狗仗官勢】 比喻壞人倚仗官府勢力欺壓他人。

【狗皮膏藥】 ①中醫外用膏藥。將藥膏涂在小塊狗皮上制成,能消痞止痛。 ②舊時走江湖的人常假造狗皮膏藥來騙取錢財,因用以比喻騙人的貨色。

【狗血淋頭】 見“狗血噴頭”。

【狗血噴頭】 形容罵得很厲害。

【狗行狼心】 比喻行為兇狠,心腸毒辣。

【狗走狐淫】 比喻卑劣淫亂。

【狗吠之警】 見“狗吠之驚”。

【狗吠之驚】 謂小驚憂。

【狗吠非主】 狗見到不是自己主人的人便吠叫。亦以喻臣奴事奉其主而拒事 非其主者。語出《戰國策·齊策六》:“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狗屁不通】 形容話或文章極不通順。

【狗尾貂續】 見“狗尾續貂”。

【狗尾續貂】 亦作“狗續貂尾”。亦作“狗尾貂續”。①古代近侍官員以貂 尾為冠飾,任官太濫,貂尾不足,用狗尾代之。后以“狗尾續貂”諷刺封爵太濫。《晉書·趙王倫傳》:“奴卒廝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②比喻以壞續好,前后不相稱。多指文學藝術作品。宋周必大《楊廷秀送牛尾貍侑以長句次韻》:“公詩如貂不煩削,我續狗尾句空著。”

【狗茍蠅營】 像狗那樣茍且求活,像蒼蠅那樣營營往來。比喻不顧廉恥,到 處鉆營。

【狗咬呂洞賓】 喻不識好歹。呂洞賓,傳說中八仙之一。

【狗追耗子】 見“狗拿耗子”。

【狗肺狼心】 同“狼心狗肺”。

【狗急跳墻】 比喻走投無路時不顧后果地行動。語出《敦煌變文集·燕子賦》: “人急燒香,狗急驀墻。”

【狗馬聲色】 良犬、駿馬、音樂、女色。借指窮奢極侈的享樂。

【狗拿耗子】 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閑事。

【狗偷鼠竊】 同“狗盜鼠竊”。

【狗逮老鼠】 見“狗拿耗子”。

【狗傍人勢】 見“狗仗人勢”。

【狗盜鼠竊】 像鼠狗那樣的盜賊。比喻成不了氣候的反叛者。

【狗盜雞啼】 見“狗盜雞鳴”。

【狗盜雞鳴】 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狗彘不如】 見“狗彘不若”。

【狗彘不若】 猶言豬狗不如。形容品行極端卑劣。語出《荀子·榮辱》: “乳彘不觸虎,乳狗不遠游,不忘其親也。人也,下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狗頭軍師】 對專在背后出謀劃策的人的蔑稱。

【狗頭鼠腦】 喻奴才相。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見“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狗黨狐朋】 見“狐朋狗黨”。

【狗黨狐群】 見“狐群狗黨”。

【狗續金貂】 比喻濫封的官吏。

【狗續侯冠】 猶狗續金貂。

【狗續貂尾】 見“狗尾續貂”。

【狖軛鼯軒】 形容極其靈巧的車馬。

【狧穅及米】 比喻逐步侵蝕漸及全體。

【狡兔三穴】 見“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 《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 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后以“狡兔三窟”喻藏身處多,便于避禍。

【狡焉思逞】 見“狡焉思啟”。

【狡焉思啟】 《左傳·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啟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國蔑 有?”謂懷貪詐之心圖謀侵人之國。后亦以“狡焉思肆”、“狡焉思逞”指懷貪詐之心妄圖逞其陰謀。

【狡焉思肆】 見“狡焉思啟”。

【狩岳巡方】 謂帝王巡狩方岳。

【狹路相逢】 ①語出古樂府《相逢行》:“相逢狹路間,道隘不容車。”謂 窄路相遇,無可退讓。②猶巧遇。③喻仇人相見,難以相容。

【狼子野心】 狼崽子雖幼,卻有兇殘的本性。比喻兇暴的人用心狠毒。后亦 謂兇暴的人懷有野心。

【狼子獸心】 喻兇暴的人用心殘忍,有如野獸。

【狼心狗行】 比喻心腸狠毒貪婪,行為卑鄙無恥。

【狼心狗肺】 比喻心腸狠毒、貪婪。

【狼吃幞頭】 狼銜去人的幞頭,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難言,強自忍耐。

【狼羊同飼】 比喻把壞人同好人一樣對待。

【狼吞虎咽】 見“狼吞虎燕”。

【狼吞虎燕】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狼吞虎噬】 像狼虎那樣吞食咬嚼。比喻極為貪婪殘忍。

【狼吞虎餐】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狼吞虎燕】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狼奔豕突】 形容壞人成群亂闖。

【狼奔兔脫】 形容倉皇逃竄。

【狼奔鼠偷】 形容壞人到處擾亂。

【狼奔鼠竄】 形容倉皇亂跑。

【狼前虎後】 前門趕走狼,后門來了虎。比喻壞人接踵而來。

【狼突豕竄】 見“狼奔豕突”。

【狼突鴟張】 像狼一樣奔突,像鷂鷹一樣張開翅膀。形容壞人猖狂囂張到了 極點。

【狼狽不堪】 ①形容處境非常困難、窘迫。②形容非常破敗。

【狼狽周章】 倉皇驚恐。

【狼狽為奸】 亦作“狼狽為奸”。互相勾結干壞事。

【狼狽為奸】 見“狼狽為奸”。

【狼煙大話】 漫無邊際的吹牛話。

【狼煙四起】 指四處報警,社會動蕩不安。

【狼猛蜂毒】 形容人兇狠毒辣。

【狼飡虎食】 同“狼餐虎咽”。

【狼飡虎咽】 見“狼餐虎咽”。

【狼飧虎咽】 亦作“狼餐虎咽”。

【狼號鬼哭】 形容哭叫的聲音凄厲。

【狼嗥狗叫】 形容惡人狂呼亂叫。

【狼嗥鬼叫】 形容聲音凄厲。

【狼餐虎咽】 見“狼餐虎咽”。

【狼餐虎咽】 亦作“狼餐虎咽”。亦作“狼飡虎咽”。形容吃東西又猛又 急。

【狼餐虎咽】 見“狼餐虎咽”。

【狼餐虎噬】 ①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殘酷剝削搜括。

【狼餐虎咽】 亦作“狼餐虎咽”。亦作“狼飡虎咽”。形容吃東西又猛又 急。

【狼艱狽蹶】 比喻處境困苦窘迫。

【狼嚎鬼叫】 見“狼嗥鬼叫”。

【狼蟲虎豹】 ①泛指兇猛的動物。②比喻惡人歹徒。

【狼顧虎視】 如狼虎視物。形容威嚴而兇狠。

【狼顧鳶視】 如狼鷹視物。形容兇狠而貪婪。

【狼顧鴟張】 如狼兇視,如鴟張翼。形容兇暴,囂張。

【狼顧鴟跱】 如狼兇視,如鴟峙立。比喻兇暴者伺機欲動。

【狼顧麕驚】 比喻驚恐萬狀。

【豬朋狗友】 比喻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的壞朋友。

【貓哭老鼠】 喻假慈悲。

【貓鼠同乳】 貓和老鼠一起喂養。亦以喻上下沆瀣一氣,臭味相投。

【貓鼠同乳】 見“貓鼠同眠”。

【貓鼠同眠】 亦作“貓鼠同處”。貓和老鼠睡在一起或生活在一起。比喻上 下串通一氣,朋比為奸。

【貓鼠同眠】 亦作“貓鼠同乳”。亦作“貓鼠同處”。《舊唐書·五行志》: “捍大歷呴十三年六月戊戌,隴右汧源縣軍士趙貴家貓鼠同乳不相害,節度使硃泚籠之以獻。宰相常袞率百僚拜表賀,中書舍人崔祐甫曰:‘此物之失性也……貓之食鼠,載在祀典,以其能除害利人,雖微必錄。今此貓對鼠,何異法吏不勤觸邪,疆吏不勤捍敵?’”《新唐書·五行志一》:“龍朔元年十一月,洛州貓鼠同處。鼠隱伏象盜竊,貓職捕嚙,而反與鼠同,象司盜者廢職容奸。”又:“天寶元年十月,魏郡貓鼠同乳。同乳者,甚于同處。”古人認為貓捕鼠與官司捕盜性質相同,貓與鼠同處或同乳,即為官司廢職容奸之兆。后以比喻上下沆瀣一氣,臭味相投。

【貓鼠同處】 見“貓鼠同眠”。

【貓噬鸚鵡】 比喻排擠、壓抑善良的人。

【貓噬鸚鵡】 比喻排擠好人。

【猝不及防】 事情突然發生,來不及防備。

【猛虎插翅】 比喻強有力者又增添了某種有利條件。

【猛虎深山】 喻勇武而勢盛。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猛虎在深山, 百獸震恐。”

【猛虎添翼】 見“猛虎插翅”。

【猿啼鶴怨】 見“猿啼鶴唳”。

【猿啼鶴唳】 猿和鶴凄厲地啼叫。

【猿鶴沙蟲】 《藝文類聚》卷九十引晉葛洪《抱樸子》:“周穆王南征,一 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按,今本《抱樸子·釋滯》作:“山徙社移,三軍之眾,一朝盡化,君子為鶴,小人成沙。”后因以“猿鶴沙蟲”指陣亡的將士或死于戰亂的人民。

【獅子大開口】 比喻要大價錢。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見“獅象搏兔,皆用全力”。

【獅象搏兔,皆用全力】 比喻對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認真對付。

【麞頭鼠目】 麞頭小而尖,鼠目小而圓,本形容人的寒賤相,后多用以形容 人的面目猥瑣、心術不正。

【獲兔烹狗】 猶言狡兔死,走狗烹。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殺害有功者。

【獲雋公車】 漢代曾以公家車馬送應舉的人。后以公車指入京應試舉人。 “獲雋公車”為會試得中的意思。

【獲隴望蜀】 同“得隴望蜀”。語本《東觀漢記·隗囂傳》、《後漢書·岑 彭傳》。謂已取得隴右(甘肅一帶),又想攻取西蜀(四川一帶)。比喻貪得無厭。

【獨一無二】 沒有相同的;沒有可與相比的;唯一的。

【獨夫民賊】 謂禍國殃民、眾叛親離的統治者。

【獨木不成林】 比喻個人力量有限,做不成大事。

【獨木難支】 謂一根木頭支持不住高大的房屋。比喻個人力量不能維持全局。

【獨占鰲頭】 科舉時代稱中狀元。據說皇宮石階前刻有鰲(大鱉)的頭,狀 元及第時站此迎榜。后來比喻占首位或居第一名。

【獨占鼇頭】 見“獨占鰲頭”。

【獨立王國】 原指主權完整的君主制國家。現用以比喻一個地區、單位或組 織,不受上級或其他任何約束,自行其是者。

【獨立自主】 不依賴別人,也不受別人的支配或控制,按自己的主張和權利 行事。

【獨出心裁】 原指詩文構思獨到,別創一格。后亦泛指想出的辦法與眾不同。

【獨出新裁】 猶獨出心裁。

【獨行其是】 只顧按自己的主張去做。

【獨行踽踽】 孤零零地一個人走路。

【獨行獨斷】 同“獨斷獨行”。

【獨來獨往】 獨身來往,不與人為伍。亦比喻事事不與人同。

【獨具匠心】 具有獨到的靈巧心思或創造性。

【獨具只眼】 “只眼”原指大自在天神(Mahevara)的頂門眼,豎起雙眉 之上,功能卓異。見《大智度論》卷二。禪宗用其典,指別具能夠“見性”之“眼”。語本《景德傳燈錄·普愿禪師》:“師拈起球子,問僧云:‘那個何似遮個?’對云:‘不似。’……師云:‘許你具一只眼。’”亦泛指具有別人沒有的眼光和見解。

【獨往獨來】 ①指特立獨行的人,擺脫萬物的掛礙,自由往來于天地間。② 指人之思想、行為、活動自由,無所阻礙。③一人自去自來。④指文章能推陳出新,獨樹一幟。

【獨是獨非】 謂不采眾議,凡事獨斷。

【獨善一身】 同“獨善其身”。

【獨善吾身】 同“獨善其身”。

【獨善其身】 本指注重自身修養,保持節操。后亦指怕招惹是非,只顧自己 好,不關心身外事。

【獨豎一幟】 同“獨樹一幟”。

【獨當一面】 ①單獨擔當一個部門或一個方面的重任。語出《史記·留侯世 家》:“良進曰:‘……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②特指單獨迎戰一面之敵。

【獨樹一幟】 單獨樹立一面旗幟。比喻與眾不同,自成一家。

【獨膽英雄】 指不畏強敵,英勇奮戰,以少勝多的杰出人物。

【獨繭抽絲】 ①喻詩文條理分明,脈絡清晰。②喻單方思慕。

【獨斷專行】 同“獨斷獨行”。

【獨斷獨行】 只憑自己意志行事,不考慮他人的意見。

【獨鶴雞群】 猶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才能或儀表出眾。

【獨辟蹊徑】 獨自開辟一條新路。比喻獨創一種新方法。

【獰髯張目】 猶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

【獸心人面】 面貌雖是人,心卻如野獸。形容人兇惡殘暴。

【獸困則噬】 獸陷困境要咬人。比喻人陷于絕境要竭力反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版權所有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南省| 抚顺市| 花莲县| 合作市| 措美县| 西丰县| 外汇| 阿瓦提县| 镇巴县| 日喀则市| 永善县| 资溪县| 绥芬河市| 贵德县| 玉树县| 陵川县| 邓州市| 海晏县| 江城| 株洲县| 象州县| 新巴尔虎右旗| 石林| 布拖县| 蕉岭县| 恩平市| 青海省| 红原县| 黄龙县| 布拖县| 贺兰县| 额济纳旗| 慈溪市| 大同县| 芜湖县| 卢氏县| 保康县| 右玉县| 衡阳县| 湾仔区| 炉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