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惡相黨】 共為惡者相結為黨。
【同然一辭】 猶異口同聲。
【同業相仇】 猶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業的人不易相處。
【同源共流】 有同一源頭、流向。比喻同一,統一。
【同源異派】 見“同源異流”。
【同源異流】 謂起始、發端相同而趨向、終結不同。
【同塵合汙】 謂行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濁之世。
【同憂相救】 謂憂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同德一心】 謂全心全意為共同目標努力。
【同德同心】 見“同心同德”。
【同德協力】 為同一目標而共同盡力。
【同盤而食】 同吃一個盤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間骨肉情深。語出《魏書· 楊椿傳》:“椿臨行,誡子孫曰:‘……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饑相待。’”亦省作“同盤”。
【同聲一辭】 猶言眾口一辭。
【同聲共氣】 比喻親密無間,志趣相合。
【同聲同氣】 見“同聲共氣”。
【同聲相求】 謂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聲相應】 ①指樂聲相和。②比喻同類事物互相感應。③比喻志趣相同者 互相呼應。
【同歸於盡】 一同毀滅或死亡。
【同歸殊途】 見“同歸殊涂”。
【同歸殊涂】 語出《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原 謂天下萬事初雖異,然終究同歸于一。后泛指途徑不同而結果相同。
【同類相求】 謂物之同類者互相聚合。
【同類相妒】 形容同類者不易相處。
【同類相從】 謂物之同類者互相依從。
【吃一塹,長一智】 受一次挫折,長一分見識。塹,壕溝,比喻挫折、教訓。
【吃喝玩樂】 謂過恣意享樂的生活。
【吃里扒外】 見“吃里爬外”。
【吃里爬外】 亦作“吃里扒外”。比喻受這一方好處,卻暗為另一方效勞。
【吃驚受怕】 受驚駭。
【向上一路】 佛教禪宗謂不可思議的徹悟境界。
【向若而嘆】 語出《莊子·秋水》:“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 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若,海神。后因以“向若而嘆”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嘆不如。
【向壁虛造】 語本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 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燿於世。”段玉裁注:“此謂世人不信壁中書為古文,非毀之,謂好奇者改易正字,向孔氏之壁憑空造此不可知之書,指為古文。”后因以比喻憑空想象。
【鄉壁虛造】 喻憑空杜撰。
【向壁虛構】 見“向壁虛造”。
【向聲背實】 向往虛名而不求實際;注重傳聞而背離事實。
【向平之原】 稱子女婚嫁事為“向平之愿”,子女婚嫁事畢為“向平愿了”。
【合二為一】 見“合兩為一”。
【合而為一】 合并在一起;合并為一體。
【合兩為一】 亦作“合二為一”。合兩者為一體。
【合衷共濟】 猶言同心協力。
【合浦珠還】 《後漢書·循吏傳·孟嘗》:“(合浦)郡不產穀實,而海出 珠寶,與交阯比境……先時宰守并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於交阯郡界。於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於道。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后以“合浦珠還”比喻人去復歸或物歸舊主。
【合浦還珠】 見“合浦珠還”。
【合眼摸象】 閉著眼睛摸象。比喻盲目行事。
【合情合理】 合于情理。
【合盤托出】 謂全部顯露或說出。
【合膽同心】 猶言同心同德。
【名士風流】 ①指名士的風度、氣韻。②魏晉文士尚玄學鄙禮法,故后世多 以“名士風流”指文人放達瀟灑的風貌。
【名下無虛】 猶言名不虛傳。
【名山大川】 著名的大山大河。
【名山事業】 藏之名山的事業。指不朽的著述。
【名山勝川】 亦作“名山勝水”。風景優美的著名山川。
【名山勝水】 見“名山勝川”。
【名不正,言不順】 謂名分不正或名與實不相符,話就不順理。
【名不副實】 亦作“名不符實”。名聲與實際不相符合。
【名不虛立】 謂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虛妄。
【名不虛得】 謂盛名非憑空取得。
【名不虛傳】 謂所傳的名聲與實際相符。
【名不符實】 見“名不副實”。
【名公巨人】 亦作“名公鉅人”。謂有名望的顯要人物。
【名公鉅人】 見“名公巨人”。
【名公巨卿】 亦作“名公鉅卿”。指有名望的權貴。
【名公鉅卿】 見“名公巨卿”。
【名公鉅人】 見“名公巨人”。
【名公鉅卿】 見“名公巨卿”。
【名正言順】 ①謂名分或名義正當,說起話來便順理,道理也講得通。②泛 指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
【名正理順】 謂名義正當,合乎道理。
【名存實亡】 名義尚存在,實際已消亡。
【名列前茅】 《左傳·宣公十二年》:“蔿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 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按:春秋楚國軍隊行軍時,前哨如遇敵情,則舉茅草以示警。后以“名列前茅”謂名次列在前面。
【名同實異】 名稱相同,而實質不一樣。
【名垂青史】 名聲永留史冊。
【名垂萬古】 謂名聲永遠流傳。
【名卿鉅公】 名公巨卿。
【名高難副】 謂盛名之下,實際難與相符。語本《後漢書·黃瓊傳》:“峣 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名流巨子】 著名人士與重要人物。
【名副其實】 亦作“名符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一致。
【名過其實】 名位或名聲超過實際。
【名符其實】 見“名副其實”。
【名從主人】 事物以主人所稱之名為名。
【名落孫山】 宋范公偁《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 鄉人讬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后以“名落孫山”謂投考或選拔未中。
【名貿實易】 謂名稱相似,實質不同。貿,通“牟”,等齊。易,變易。《 商君書·開塞》:“今世之所謂義者,立民之所好,而廢其所惡;此其所謂不義者,將立民之所惡,而廢其所樂也。二者名貿實易,不可不察也。”一說“貿”義同“易”。謂名稱與內容應互換。
【名實相副】 亦作“名實相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
【名實相符】 見“名實相副”。
【名震一時】 謂在一個時期名氣很大。
【名德重望】 猶德高望重。
【名噪一時】 名聲傳揚于一個時期。
【名鞿利鞚】 猶名韁利鎖。
【名韁利鎖】 謂功名利祿如束縛人的韁繩和鎖鏈。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別人的 事。
【各式各樣】 謂多種不同的式樣、種類或方式。
【各有千秋】 謂各有各的長期存在的價值。即各有優點或特色。
【各自為政】 《左傳·宣公二年》:宋將與鄭戰,主帥華元殺羊勞軍,未及 御者羊斟,羊深懷恨。及戰,羊對華元說:“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遂趕車入鄭軍陣地。華被俘。后謂各按自己的主張辦事為“各自為政”。
【各自為戰】 各自獨立作戰。
【各行其志】 見“各從其志”。
【各行其是】 按照各自認為對的去做。
【各色各樣】 猶言各式各樣。
【各抒己見】 各人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各抒所見】 見“各抒己見”。
【各取所需】 各人選取自己所需要的。
【各奔前程】 各向自己確定的目標前進。比喻各干各的事,各走各的路。
【各持己見】 各自堅持自己的意見。
【各個擊破】 謂分別逐個擊敗對方。
【各執一詞】 各人堅持一種說法。形容各有各的主張,意見不統一。
【各執己見】 見“各持己見”。
【各得其所】 ①謂各自得到其所需要的。②謂事物或人都得到適當的安置。
【各得其宜】 謂人或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
【各從其志】 各依自己的志愿意向行事。
【各為其主】 謂各自效忠于他的主子。
【各就各位】 各自到自己的崗位上。
【各盡所能】 各自獻出全部才能。
【吸風飲露】 ①道家謂仙人以風露為飲食。②比喻不吃飯。
【吸新吐故】 吸進新氣,吐出濁氣。
【吳下阿蒙】 指三國吳之名將呂蒙,后亦以譏缺少學識、文才者。
【吳牛喘月】 吳地之牛畏熱,見月疑日而氣喘。《太平御覽》卷四引漢應劭 《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使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后遂用作典故。①比喻因疑似而懼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②形容酷熱難當。
【吳市之簫】 見“吳市吹簫”。
【吳市吹簫】 春秋時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自楚逃至吳,曾吹蕭乞食于吳市。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于陵水,無以餬其口,栴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吳市。”裴骃集解引徐廣曰:“(篪)一作‘簫’。”后稱街頭乞食為“吳市吹簫”。亦比喻過艱苦的流亡生活。
【吳帶當風】 唐畫家吳道子善畫佛像,筆勢圓轉,所畫衣帶如被風吹拂。后 人因以“吳帶當風”稱美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
【吳越同舟】 吳人與越人共乘一舟。《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 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孔叢子·論勢》:“吳越之人,同舟濟江,中流遇風波,其相救如左右手者,所患同也。”后因以“吳越同舟”比喻雖有舊怨,但當同遭危難,利害一致之時,也須互相救助,共同努力。
【吞刀刮腸】 喻痛下決心改過自新。
【吞舟之魚】 能吞舟的大魚。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吞舟是漏】 本謂大魚漏網,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遙法外。
【吞舟漏網】 見“吞舟是漏”。
【吞吞吐吐】 形容有話不直說或說話有顧慮,想說又不敢說的樣子。
【吞言咽理】 謂不敢聲張和申辯。
【吞炭漆身】 戰國時,豫讓受知于智伯。后,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 豫讓為報知遇之恩,矢志復仇。于是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后以為忍辱含垢,矢志復仇的典實。
【吞風飲雨】 猶言餐風宿露。形容四處奔波,生活艱辛。
【吞紙抱犬】 吞紙充饑,抱犬御寒。形容家貧好學。
【吞符翕景】 謂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吞云吐霧】 《梁書·沈約傳》:“始飡霞而吐霧,終凌虛而倒影。”形 容道家的絕谷養氣。后乃以“吞云吐霧”形容吸鴉片或吸煙,多寓譏諷。
【吞聲忍氣】 強忍氣憤而不出聲。
【吞聲忍淚】 形容強忍悲傷。
【吞聲飲泣】 形容不出聲地悲泣。
【吞聲飲恨】 謂抱恨無言。語本南朝梁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 飲恨而吞聲。”
【吞聲飲氣】 猶吞聲忍氣。
【呆似木雞】 見“呆若木雞”。
【呆如木雞】 見“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 《莊子·達生》謂紀渻子為國君馴養斗雞,凡四十日乃成, “望之似木雞矣”。因以“呆似木雞”或“呆若木雞”形容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楞的樣子。
【吱哩哇啦】 象聲詞。形容大聲說話。
【否去泰來】 指厄運過去,好運到來。
【否往泰來】 見“否2去泰來”。
【否終則泰】 謂閉塞到極點,則轉向通泰。
【否終復泰】 謂厄運終結,好運轉來。
【否極泰回】 見“否2極泰來”。
【否極泰來】 謂厄運終而好運至。
【否極陽回】 猶言否極泰來。
【吠形吠聲】 亦作“吠影吠聲”。①漢王符《潛夫論·賢難》:“諺曰:‘ 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世之疾此,固久矣哉!吾傷世之不察真偽之情也。”后遂以“吠形吠聲”或“吠影吠聲”比喻不察真偽,盲目附和。②形容僅據似是而非的跡象進行渲染。
【吠影吠聲】 見“吠形吠聲”。
【吟花詠柳】 猶言吟風弄月。
【吟風弄月】 ①謂以風花雪月等自然景物為題材作詩詞。今多貶稱作品只談 風月而逃避現實。②謂吟玩風月。形容心情閑適灑脫。
【吟風詠月】 見“吟風弄月”。
【含牙帶角】 亦作“含牙戴角”。有牙有角,形容獸類。
【含牙戴角】 見“含牙帶角”。
【含仁懷義】 謂有仁義之德。
【含血噴人】 亦作“含血噀人”。亦作“含血潠人”。噀、潠,噴。 比喻用惡毒的話誣蔑別人。
【含血噀人】 見“含血噴人”。
【含血潠人】 見“含血噴人”。
【含冰茹】 猶言飲冰食。比喻孤潔清苦的生活。,黃。
【含汙忍垢】 忍受屈辱。
【含辛忍苦】 見“含辛茹苦”。
【含辛茹苦】 亦作“含辛忍苦”。忍受辛苦。茹,吃。
【含沙射影】 古代傳說,水中有一種叫蜮的怪物,看到人影就噴沙子,被噴 射的人就會害病,劇者竟至死亡。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漢光武中平中,有物處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后以“含沙射影”比喻暗中誹謗中傷。
【含英咀華】 亦作“含菁咀華”。比喻欣賞、體味或領會詩文的精華。
【含明隱跡】 猶韜光匿跡。藏匿光彩,掩蔽形跡。形容不自炫露。
【含垢包羞】 同“含垢忍恥”。
【含垢忍污】 同“含垢忍恥”。
【含垢忍恥】 忍受恥辱。
【含垢忍辱】 同“含垢忍恥”。
【含垢匿瑕】 亦作“含垢藏瑕”。包容污垢,隱匿缺失。形容寬宏大度。語 本《左傳·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國君含垢。”
【含垢納汙】 見“含垢納污”。
【含垢納污】 亦作“含垢納汙”。忍受恥辱,寬容污穢。語本《左傳·宣公 十五年》:“川澤納汙……國君含垢。”
【含垢納汙】 見“含垢納污”。
【含垢棄瑕】 包容污垢,不責過失。形容寬宏大度。
【含垢藏疾】 包容污垢,藏匿惡物。形容寬仁大度。語出《左傳·宣公十五 年》:“山藪藏疾……國君含垢。”
【含垢藏瑕】 見“含垢匿瑕”。
【含宮咀徵】 見“含商咀徵”。
【含哺鼓腹】 口含食物,飽食挺腹。語出《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 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后因以“含哺鼓腹”形容人過著安樂的生活。
【含笑入地】 面帶笑容而死。猶言死而無憾。
【含冤受屈】 見“含冤負屈”。
【含冤負屈】 亦作“含冤受屈”。有冤未申,遭受委屈。
【含菁咀華】 見“含英咀華”。
【含章天挺】 見“含章挺生”。
【含章挺生】 亦作“含章天挺”。謂內懷美質而挺秀。
【含商咀徵】 亦作“含宮咀徵”。謂沉浸于優美的樂曲之中。“宮”、“商”、 “徵”均中國古樂中的音階名。
【含情脈脈】 滿含深情的樣子。脈脈,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達情意。
【含瑕積垢】 比喻蒙受恥辱。
【含飴弄孫】 含著飴糖逗小孫子。形容老人自娛晚年,不問他事的樂趣。
【含蓼問疾】 相傳越王勾踐謀復吳仇,身自磨礪,夜以繼日,目倦欲睡,則 含辛辣之蓼;問病濟貧,撫慰百姓。事見《國語·越語》、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后用為君主艱苦自礪,撫慰百姓的典實。
【含齒戴發】 口中有齒,頭上長發。指人類。
【含糊其詞】 亦作“含糊其辭”。話說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確。
【含糊其辭】 見“含糊其詞”。
【含霜履雪】 比喻品行高潔。
【吹牛拍馬】 吹噓奉承。
【吹毛求疵】 ①吹開皮上的毛,尋找里面的毛病。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 語出《韓非子·大體》:“古之全大體者……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②謂指摘細小的毛病。
【吹毛求瑕】 同“吹毛求疵”。
【吹毛洗垢】 吹開皮上的毛而洗去所藏的污垢。比喻一意尋找他人的過失或 缺點。
【吹毛索垢】 同“吹毛求疵”。
【吹毛索疵】 同“吹毛求疵”。
【吹毛索瘢】 同“吹毛求疵”。
【吹毛數睫】 比喻目光短淺,只注意微末細節。
【吹灰之力】 比喻用力極小。
【吹竹彈絲】 吹奏管樂器,彈撥弦樂器。
【吹花嚼蕊】 見“吹葉嚼蕊”。
【吹垢索瘢】 猶言吹毛求疵。
【吹氣如蘭】 見“吹氣勝蘭”。
【吹氣勝蘭】 ①謂美女氣息之香勝于蘭花。②形容文詞華美。
【吹葉嚼蕊】 ①謂吹奏、歌唱。②引申指反復推敲聲律、詞藻。
【吹網欲滿】 對網吹氣,欲使之滿。比喻不可能。
【吹影鏤塵】 喻不見形跡。
【吹燈拔蠟】 比喻垮臺;散伙。
【吹糠見米】 比喻收效快。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比喻言而有信。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亦作“君子之接如水”。亦作“君子之交淡若水”。謂 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語出《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郭象注:“無利故淡,道合故親。”
【君子之接如水】 見“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成人之美】 謂君子當促成他人之好事。
【君子好逑】 原指君子的佳偶。逑,通“仇”。仇,配偶。語本《詩·周南 ·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傳:“逑,匹也。言后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閒貞專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陸德明釋文:“逑,本亦作仇。”陳奐傳疏:“匹,配也。好匹,猶嘉配耳。”后遂用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語。
【君子協定】 雙方不經過書面簽字,只以口頭承諾或交換函件而訂立的協定, 它與書面條約具有同等的效力。本用于國際事務間,后亦用為事先約定的套語。又稱作“紳士協定”。
【君圣臣賢】 君主圣明,臣子賢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
【吮疽舐痔】 見“吮癰舐痔”。
【吮癰舐痔】 亦作“吮疽舐痔”。謂以口吸癰疽,以舌舔痔瘡而祛其毒。 《莊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史記·佞幸列傳》:“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后遂以“吮癰舐痔”形容卑屈媚上的齷齪行為。
【味同嚼蠟】 亦作“味如嚼蠟”。比喻無味。
【味如嚼蠟】 見“味同嚼蠟”。
【呵佛罵祖】 原為佛教禪宗用語。謂如能解縛去執,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 超越前人。后表示無所顧忌,敢作敢為。
【咂嘴弄舌】 亦作“咂嘴弄脣”。亦作“咂嘴咂舌”。亦作“咂嘴舔脣”。 ①形容貪吃的饞相。②表示食物味道美好。③表示驚奇或為難。
【咂嘴弄脣】 見“咂嘴弄舌”。
【咂嘴咂舌】 見“咂嘴弄舌”。
【咂嘴舔脣】 見“咂嘴弄舌”。
【呷醋節帥】 唐任迪簡為天德軍判官,一日軍宴,軍吏誤以醋酌迪簡,以軍 使李景略嚴暴,恐罪及軍吏,乃強飲之,吐血而歸。軍中聞者皆為感泣。及景略卒,軍中請以為主,官至易定節度使,時人呼為呷醋節歸。見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
【和而不同】 謂和衷相濟,而又各有所見,不茍同于人。
【和光同塵】 《老子》:“和其光,同其塵。”王弼注:“無所特顯,則物 無所偏爭也;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吳澄注:“和,猶平也,掩抑之意;同,謂齊等而與之不異也。鏡受塵者不光,凡光者終必暗,故先自掩其光以同乎彼之塵,不欲其光也,則亦終無暗之時矣。”后以“和光同塵”指隨俗而處,不露鋒芒。
【和風麗日】 謂天氣溫暖而晴朗。
【和氣致祥】 謂和平之氣可致福祥。
【和衷共濟】 《書·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國語·魯語下》: “夫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后以“和衷共濟”表示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和容悅色】 同“和顏悅色”。
【和盤托出】 把東西全盤端出,比喻將東西全部拿出或將意見全部說出,毫 無保留。
【和顏悅色】 和藹喜悅的神色;和藹可親的面色。悅,亦作“說”。
【和顏說色】 見“和顏悅色”。
【呱呱墮地】 見“呱呱墜地”。
【呱呱墜地】 亦作“呱呱墮地”。①形容嬰兒出生。②喻指事物問世。
【命在旦夕】 見“命在朝夕”。
【命若懸絲】 比喻生命危殆。
【命詞遣意】 見“命辭遣意”。
【命儔嘯侶】 呼喚同伴。
【命薄緣慳】 命運壞,緣分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