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成語大全(上)之11 —— 計 11,522

 

 

 

 


相關網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同惡相黨】 共為惡者相結為黨。

【同然一辭】 猶異口同聲。

【同業相仇】 猶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業的人不易相處。

【同源共流】 有同一源頭、流向。比喻同一,統一。

【同源異派】 見“同源異流”。

【同源異流】 謂起始、發端相同而趨向、終結不同。

【同塵合汙】 謂行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濁之世。

【同憂相救】 謂憂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同德一心】 謂全心全意為共同目標努力。

【同德同心】 見“同心同德”。

【同德協力】 為同一目標而共同盡力。

【同盤而食】 同吃一個盤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間骨肉情深。語出《魏書· 楊椿傳》:“椿臨行,誡子孫曰:‘……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饑相待。’”亦省作“同盤”。

【同聲一辭】 猶言眾口一辭。

【同聲共氣】 比喻親密無間,志趣相合。

【同聲同氣】 見“同聲共氣”。

【同聲相求】 謂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聲相應】 ①指樂聲相和。②比喻同類事物互相感應。③比喻志趣相同者 互相呼應。

【同歸於盡】 一同毀滅或死亡。

【同歸殊途】 見“同歸殊涂”。

【同歸殊涂】 語出《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原 謂天下萬事初雖異,然終究同歸于一。后泛指途徑不同而結果相同。

【同類相求】 謂物之同類者互相聚合。

【同類相妒】 形容同類者不易相處。

【同類相從】 謂物之同類者互相依從。

【吃一塹,長一智】 受一次挫折,長一分見識。塹,壕溝,比喻挫折、教訓。

【吃喝玩樂】 謂過恣意享樂的生活。

【吃里扒外】 見“吃里爬外”。

【吃里爬外】 亦作“吃里扒外”。比喻受這一方好處,卻暗為另一方效勞。

【吃驚受怕】 受驚駭。

【向上一路】 佛教禪宗謂不可思議的徹悟境界。

【向若而嘆】 語出《莊子·秋水》:“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 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若,海神。后因以“向若而嘆”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嘆不如。

【向壁虛造】 語本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 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燿於世。”段玉裁注:“此謂世人不信壁中書為古文,非毀之,謂好奇者改易正字,向孔氏之壁憑空造此不可知之書,指為古文。”后因以比喻憑空想象。

【鄉壁虛造】 喻憑空杜撰。

【向壁虛構】 見“向壁虛造”。

【向聲背實】 向往虛名而不求實際;注重傳聞而背離事實。

【向平之原】 稱子女婚嫁事為“向平之愿”,子女婚嫁事畢為“向平愿了”。

【合二為一】 見“合兩為一”。

【合而為一】 合并在一起;合并為一體。

【合兩為一】 亦作“合二為一”。合兩者為一體。

【合衷共濟】 猶言同心協力。

【合浦珠還】 《後漢書·循吏傳·孟嘗》:“(合浦)郡不產穀實,而海出 珠寶,與交阯比境……先時宰守并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於交阯郡界。於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於道。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后以“合浦珠還”比喻人去復歸或物歸舊主。

【合浦還珠】 見“合浦珠還”。

【合眼摸象】 閉著眼睛摸象。比喻盲目行事。

【合情合理】 合于情理。

【合盤托出】 謂全部顯露或說出。

【合膽同心】 猶言同心同德。

【名士風流】 ①指名士的風度、氣韻。②魏晉文士尚玄學鄙禮法,故后世多 以“名士風流”指文人放達瀟灑的風貌。

【名下無虛】 猶言名不虛傳。

【名山大川】 著名的大山大河。

【名山事業】 藏之名山的事業。指不朽的著述。

【名山勝川】 亦作“名山勝水”。風景優美的著名山川。

【名山勝水】 見“名山勝川”。

【名不正,言不順】 謂名分不正或名與實不相符,話就不順理。

【名不副實】 亦作“名不符實”。名聲與實際不相符合。

【名不虛立】 謂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虛妄。

【名不虛得】 謂盛名非憑空取得。

【名不虛傳】 謂所傳的名聲與實際相符。

【名不符實】 見“名不副實”。

【名公巨人】 亦作“名公鉅人”。謂有名望的顯要人物。

【名公鉅人】 見“名公巨人”。

【名公巨卿】 亦作“名公鉅卿”。指有名望的權貴。

【名公鉅卿】 見“名公巨卿”。

【名公鉅人】 見“名公巨人”。

【名公鉅卿】 見“名公巨卿”。

【名正言順】 ①謂名分或名義正當,說起話來便順理,道理也講得通。②泛 指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

【名正理順】 謂名義正當,合乎道理。

【名存實亡】 名義尚存在,實際已消亡。

【名列前茅】 《左傳·宣公十二年》:“蔿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 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按:春秋楚國軍隊行軍時,前哨如遇敵情,則舉茅草以示警。后以“名列前茅”謂名次列在前面。

【名同實異】 名稱相同,而實質不一樣。

【名垂青史】 名聲永留史冊。

【名垂萬古】 謂名聲永遠流傳。

【名卿鉅公】 名公巨卿。

【名高難副】 謂盛名之下,實際難與相符。語本《後漢書·黃瓊傳》:“峣 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名流巨子】 著名人士與重要人物。

【名副其實】 亦作“名符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一致。

【名過其實】 名位或名聲超過實際。

【名符其實】 見“名副其實”。

【名從主人】 事物以主人所稱之名為名。

【名落孫山】 宋范公偁《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 鄉人讬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后以“名落孫山”謂投考或選拔未中。

【名貿實易】 謂名稱相似,實質不同。貿,通“牟”,等齊。易,變易。《 商君書·開塞》:“今世之所謂義者,立民之所好,而廢其所惡;此其所謂不義者,將立民之所惡,而廢其所樂也。二者名貿實易,不可不察也。”一說“貿”義同“易”。謂名稱與內容應互換。

【名實相副】 亦作“名實相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

【名實相符】 見“名實相副”。

【名震一時】 謂在一個時期名氣很大。

【名德重望】 猶德高望重。

【名噪一時】 名聲傳揚于一個時期。

【名鞿利鞚】 猶名韁利鎖。

【名韁利鎖】 謂功名利祿如束縛人的韁繩和鎖鏈。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別人的 事。

【各式各樣】 謂多種不同的式樣、種類或方式。

【各有千秋】 謂各有各的長期存在的價值。即各有優點或特色。

【各自為政】 《左傳·宣公二年》:宋將與鄭戰,主帥華元殺羊勞軍,未及 御者羊斟,羊深懷恨。及戰,羊對華元說:“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遂趕車入鄭軍陣地。華被俘。后謂各按自己的主張辦事為“各自為政”。

【各自為戰】 各自獨立作戰。

【各行其志】 見“各從其志”。

【各行其是】 按照各自認為對的去做。

【各色各樣】 猶言各式各樣。

【各抒己見】 各人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各抒所見】 見“各抒己見”。

【各取所需】 各人選取自己所需要的。

【各奔前程】 各向自己確定的目標前進。比喻各干各的事,各走各的路。

【各持己見】 各自堅持自己的意見。

【各個擊破】 謂分別逐個擊敗對方。

【各執一詞】 各人堅持一種說法。形容各有各的主張,意見不統一。

【各執己見】 見“各持己見”。

【各得其所】 ①謂各自得到其所需要的。②謂事物或人都得到適當的安置。

【各得其宜】 謂人或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

【各從其志】 各依自己的志愿意向行事。

【各為其主】 謂各自效忠于他的主子。

【各就各位】 各自到自己的崗位上。

【各盡所能】 各自獻出全部才能。

【吸風飲露】 ①道家謂仙人以風露為飲食。②比喻不吃飯。

【吸新吐故】 吸進新氣,吐出濁氣。

【吳下阿蒙】 指三國吳之名將呂蒙,后亦以譏缺少學識、文才者。

【吳牛喘月】 吳地之牛畏熱,見月疑日而氣喘。《太平御覽》卷四引漢應劭 《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使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后遂用作典故。①比喻因疑似而懼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②形容酷熱難當。

【吳市之簫】 見“吳市吹簫”。

【吳市吹簫】 春秋時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自楚逃至吳,曾吹蕭乞食于吳市。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于陵水,無以餬其口,栴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吳市。”裴骃集解引徐廣曰:“(篪)一作‘簫’。”后稱街頭乞食為“吳市吹簫”。亦比喻過艱苦的流亡生活。

【吳帶當風】 唐畫家吳道子善畫佛像,筆勢圓轉,所畫衣帶如被風吹拂。后 人因以“吳帶當風”稱美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

【吳越同舟】 吳人與越人共乘一舟。《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 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孔叢子·論勢》:“吳越之人,同舟濟江,中流遇風波,其相救如左右手者,所患同也。”后因以“吳越同舟”比喻雖有舊怨,但當同遭危難,利害一致之時,也須互相救助,共同努力。

【吞刀刮腸】 喻痛下決心改過自新。

【吞舟之魚】 能吞舟的大魚。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吞舟是漏】 本謂大魚漏網,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遙法外。

【吞舟漏網】 見“吞舟是漏”。

【吞吞吐吐】 形容有話不直說或說話有顧慮,想說又不敢說的樣子。

【吞言咽理】 謂不敢聲張和申辯。

【吞炭漆身】 戰國時,豫讓受知于智伯。后,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 豫讓為報知遇之恩,矢志復仇。于是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后以為忍辱含垢,矢志復仇的典實。

【吞風飲雨】 猶言餐風宿露。形容四處奔波,生活艱辛。

【吞紙抱犬】 吞紙充饑,抱犬御寒。形容家貧好學。

【吞符翕景】 謂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吞云吐霧】 《梁書·沈約傳》:“始飡霞而吐霧,終凌虛而倒影。”形 容道家的絕谷養氣。后乃以“吞云吐霧”形容吸鴉片或吸煙,多寓譏諷。

【吞聲忍氣】 強忍氣憤而不出聲。

【吞聲忍淚】 形容強忍悲傷。

【吞聲飲泣】 形容不出聲地悲泣。

【吞聲飲恨】 謂抱恨無言。語本南朝梁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 飲恨而吞聲。”

【吞聲飲氣】 猶吞聲忍氣。

【呆似木雞】 見“呆若木雞”。

【呆如木雞】 見“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 《莊子·達生》謂紀渻子為國君馴養斗雞,凡四十日乃成, “望之似木雞矣”。因以“呆似木雞”或“呆若木雞”形容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楞的樣子。

【吱哩哇啦】 象聲詞。形容大聲說話。

【否去泰來】 指厄運過去,好運到來。

【否往泰來】 見“否2去泰來”。

【否終則泰】 謂閉塞到極點,則轉向通泰。

【否終復泰】 謂厄運終結,好運轉來。

【否極泰回】 見“否2極泰來”。

【否極泰來】 謂厄運終而好運至。

【否極陽回】 猶言否極泰來。

【吠形吠聲】 亦作“吠影吠聲”。①漢王符《潛夫論·賢難》:“諺曰:‘ 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世之疾此,固久矣哉!吾傷世之不察真偽之情也。”后遂以“吠形吠聲”或“吠影吠聲”比喻不察真偽,盲目附和。②形容僅據似是而非的跡象進行渲染。

【吠影吠聲】 見“吠形吠聲”。

【吟花詠柳】 猶言吟風弄月。

【吟風弄月】 ①謂以風花雪月等自然景物為題材作詩詞。今多貶稱作品只談 風月而逃避現實。②謂吟玩風月。形容心情閑適灑脫。

【吟風詠月】 見“吟風弄月”。

【含牙帶角】 亦作“含牙戴角”。有牙有角,形容獸類。

【含牙戴角】 見“含牙帶角”。

【含仁懷義】 謂有仁義之德。

【含血噴人】 亦作“含血噀人”。亦作“含血潠人”。噀、潠,噴。 比喻用惡毒的話誣蔑別人。

【含血噀人】 見“含血噴人”。

【含血潠人】 見“含血噴人”。

【含冰茹】 猶言飲冰食。比喻孤潔清苦的生活。,黃。

【含汙忍垢】 忍受屈辱。

【含辛忍苦】 見“含辛茹苦”。

【含辛茹苦】 亦作“含辛忍苦”。忍受辛苦。茹,吃。

【含沙射影】 古代傳說,水中有一種叫蜮的怪物,看到人影就噴沙子,被噴 射的人就會害病,劇者竟至死亡。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漢光武中平中,有物處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后以“含沙射影”比喻暗中誹謗中傷。

【含英咀華】 亦作“含菁咀華”。比喻欣賞、體味或領會詩文的精華。

【含明隱跡】 猶韜光匿跡。藏匿光彩,掩蔽形跡。形容不自炫露。

【含垢包羞】 同“含垢忍恥”。

【含垢忍污】 同“含垢忍恥”。

【含垢忍恥】 忍受恥辱。

【含垢忍辱】 同“含垢忍恥”。

【含垢匿瑕】 亦作“含垢藏瑕”。包容污垢,隱匿缺失。形容寬宏大度。語 本《左傳·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國君含垢。”

【含垢納汙】 見“含垢納污”。

【含垢納污】 亦作“含垢納汙”。忍受恥辱,寬容污穢。語本《左傳·宣公 十五年》:“川澤納汙……國君含垢。”

【含垢納汙】 見“含垢納污”。

【含垢棄瑕】 包容污垢,不責過失。形容寬宏大度。

【含垢藏疾】 包容污垢,藏匿惡物。形容寬仁大度。語出《左傳·宣公十五 年》:“山藪藏疾……國君含垢。”

【含垢藏瑕】 見“含垢匿瑕”。

【含宮咀徵】 見“含商咀徵”。

【含哺鼓腹】 口含食物,飽食挺腹。語出《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 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后因以“含哺鼓腹”形容人過著安樂的生活。

【含笑入地】 面帶笑容而死。猶言死而無憾。

【含冤受屈】 見“含冤負屈”。

【含冤負屈】 亦作“含冤受屈”。有冤未申,遭受委屈。

【含菁咀華】 見“含英咀華”。

【含章天挺】 見“含章挺生”。

【含章挺生】 亦作“含章天挺”。謂內懷美質而挺秀。

【含商咀徵】 亦作“含宮咀徵”。謂沉浸于優美的樂曲之中。“宮”、“商”、 “徵”均中國古樂中的音階名。

【含情脈脈】 滿含深情的樣子。脈脈,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達情意。

【含瑕積垢】 比喻蒙受恥辱。

【含飴弄孫】 含著飴糖逗小孫子。形容老人自娛晚年,不問他事的樂趣。

【含蓼問疾】 相傳越王勾踐謀復吳仇,身自磨礪,夜以繼日,目倦欲睡,則 含辛辣之蓼;問病濟貧,撫慰百姓。事見《國語·越語》、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后用為君主艱苦自礪,撫慰百姓的典實。

【含齒戴發】 口中有齒,頭上長發。指人類。

【含糊其詞】 亦作“含糊其辭”。話說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確。

【含糊其辭】 見“含糊其詞”。

【含霜履雪】 比喻品行高潔。

【吹牛拍馬】 吹噓奉承。

【吹毛求疵】 ①吹開皮上的毛,尋找里面的毛病。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 語出《韓非子·大體》:“古之全大體者……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②謂指摘細小的毛病。

【吹毛求瑕】 同“吹毛求疵”。

【吹毛洗垢】 吹開皮上的毛而洗去所藏的污垢。比喻一意尋找他人的過失或 缺點。

【吹毛索垢】 同“吹毛求疵”。

【吹毛索疵】 同“吹毛求疵”。

【吹毛索瘢】 同“吹毛求疵”。

【吹毛數睫】 比喻目光短淺,只注意微末細節。

【吹灰之力】 比喻用力極小。

【吹竹彈絲】 吹奏管樂器,彈撥弦樂器。

【吹花嚼蕊】 見“吹葉嚼蕊”。

【吹垢索瘢】 猶言吹毛求疵。

【吹氣如蘭】 見“吹氣勝蘭”。

【吹氣勝蘭】 ①謂美女氣息之香勝于蘭花。②形容文詞華美。

【吹葉嚼蕊】 ①謂吹奏、歌唱。②引申指反復推敲聲律、詞藻。

【吹網欲滿】 對網吹氣,欲使之滿。比喻不可能。

【吹影鏤塵】 喻不見形跡。

【吹燈拔蠟】 比喻垮臺;散伙。

【吹糠見米】 比喻收效快。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比喻言而有信。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亦作“君子之接如水”。亦作“君子之交淡若水”。謂 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語出《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郭象注:“無利故淡,道合故親。”

【君子之接如水】 見“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成人之美】 謂君子當促成他人之好事。

【君子好逑】 原指君子的佳偶。逑,通“仇”。仇,配偶。語本《詩·周南 ·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傳:“逑,匹也。言后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閒貞專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陸德明釋文:“逑,本亦作仇。”陳奐傳疏:“匹,配也。好匹,猶嘉配耳。”后遂用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語。

【君子協定】 雙方不經過書面簽字,只以口頭承諾或交換函件而訂立的協定, 它與書面條約具有同等的效力。本用于國際事務間,后亦用為事先約定的套語。又稱作“紳士協定”。

【君圣臣賢】 君主圣明,臣子賢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

【吮疽舐痔】 見“吮癰舐痔”。

【吮癰舐痔】 亦作“吮疽舐痔”。謂以口吸癰疽,以舌舔痔瘡而祛其毒。 《莊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史記·佞幸列傳》:“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后遂以“吮癰舐痔”形容卑屈媚上的齷齪行為。

【味同嚼蠟】 亦作“味如嚼蠟”。比喻無味。

【味如嚼蠟】 見“味同嚼蠟”。

【呵佛罵祖】 原為佛教禪宗用語。謂如能解縛去執,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 超越前人。后表示無所顧忌,敢作敢為。

【咂嘴弄舌】 亦作“咂嘴弄脣”。亦作“咂嘴咂舌”。亦作“咂嘴舔脣”。 ①形容貪吃的饞相。②表示食物味道美好。③表示驚奇或為難。

【咂嘴弄脣】 見“咂嘴弄舌”。

【咂嘴咂舌】 見“咂嘴弄舌”。

【咂嘴舔脣】 見“咂嘴弄舌”。

【呷醋節帥】 唐任迪簡為天德軍判官,一日軍宴,軍吏誤以醋酌迪簡,以軍 使李景略嚴暴,恐罪及軍吏,乃強飲之,吐血而歸。軍中聞者皆為感泣。及景略卒,軍中請以為主,官至易定節度使,時人呼為呷醋節歸。見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

【和而不同】 謂和衷相濟,而又各有所見,不茍同于人。

【和光同塵】 《老子》:“和其光,同其塵。”王弼注:“無所特顯,則物 無所偏爭也;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吳澄注:“和,猶平也,掩抑之意;同,謂齊等而與之不異也。鏡受塵者不光,凡光者終必暗,故先自掩其光以同乎彼之塵,不欲其光也,則亦終無暗之時矣。”后以“和光同塵”指隨俗而處,不露鋒芒。

【和風麗日】 謂天氣溫暖而晴朗。

【和氣致祥】 謂和平之氣可致福祥。

【和衷共濟】 《書·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國語·魯語下》: “夫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后以“和衷共濟”表示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和容悅色】 同“和顏悅色”。

【和盤托出】 把東西全盤端出,比喻將東西全部拿出或將意見全部說出,毫 無保留。

【和顏悅色】 和藹喜悅的神色;和藹可親的面色。悅,亦作“說”。

【和顏說色】 見“和顏悅色”。

【呱呱墮地】 見“呱呱墜地”。

【呱呱墜地】 亦作“呱呱墮地”。①形容嬰兒出生。②喻指事物問世。

【命在旦夕】 見“命在朝夕”。

【命若懸絲】 比喻生命危殆。

【命詞遣意】 見“命辭遣意”。

【命儔嘯侶】 呼喚同伴。

【命薄緣慳】 命運壞,緣分淺。

【命蹇時乖】 命運不濟,遭遇坎坷。

【命辭遣意】 亦作“命詞遣意”。運用文詞表達思想。

【呼之欲出】 ①原作“呼之或出”。形容所描繪的人物形象生動逼真。②謂 人選已醖釀成熟,即將就任。

【呼天叫地】 見“呼天號地”。

【呼天叩地】 見“呼天搶地”。

【呼天喚地】 同“呼天號地”。

【呼天號地】 亦作“呼天叫地”。哭叫天地。形容極為冤屈、怨恨或痛苦。

【呼天籥地】 謂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呼牛作馬】 見“呼牛呼馬”。

【呼牛呼馬】 亦作“呼牛作馬”。語本《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 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后以“呼牛呼馬”、“呼牛作馬”指毀譽由人,悉聽自然。

【呼吸相通】 比喻利害一致,命運相連。

【呼朋引類】 謂招引氣味相投的人做某事。含貶義。

【呼朋喚友】 猶言呼朋引類。

【呼風喚雨】 ①使刮風下雨。形容神仙或道士等法力之大。②比喻具有非凡 的本領。③比喻大顯身手,大有作為。④比喻進行不正當活動。

【呼群結黨】 謂招引同伙,聚集成幫。

【周公吐哺】 《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 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后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周而復始】 循環往復。

【周而復始】 謂不斷地循環往復。

【周規折矩】 本謂行禮時步趨合乎規矩。后引申為拘泥于成法、準則。語出 《禮記·玉藻》:“周還中規,折還中矩。”

【周規折矩】 謂合乎規矩。

【周情孔思】 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常用以贊美人之高尚情操。

【呴濕濡沫】 語本《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比喻同處困境,互相救助。

【咎由自取】 罪過或災禍由自己招致。

【咎有應得】 謂由于自身的罪過而得禍或受罰是完全應得的,怨不得別人。

【咄咄怪事】 連聲驚呼稱怪。形容令人驚訝的怪事。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 說新語·黜免》:“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咄咄書空】 《晉書·殷浩傳》載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但終日書空作 “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書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態。

【咄咄逼人】 ①形容出語傷人,使人難以忍受。②泛指出言盛氣逼人。③形 容本領趕上或超越前人,令人贊嘆。

【呲牙咧嘴】 呲牙咧嘴。形容痛苦之狀。

【呲牙咧嘴】 ①露出牙齒,咧開嘴巴。②形容相貌兇狠或樣子難看。③形容 難以忍受的怪模樣。

【品竹調弦】 亦作“品竹調絲”。泛指吹彈管弦樂器。

【品竹調絲】 見“品竹調弦”。

【品竹彈絲】 猶品竹調弦。謂吹奏管弦樂器。

【品頭論足】 見“品頭題足”。

【品頭題足】 亦作“品頭論足”。指無聊的人隨意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② 現亦比喻在小節上一味挑剔。

【品頭論足】 見“品頭題足”。

【品頭題足】 亦作“品頭論足”。①指無聊的人隨意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 ②現亦比喻在小節上一味挑剔。

【咽苦吐甘】 謂自己含辛茹苦,而給人以甘美。形容母愛之深。

【哀而不傷】 謂悲傷而不過分。儒家詩教的重要命題。指詩歌、音樂不失中 和之美。《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何晏集解:“孔曰:‘哀不至傷,言其和也。’”硃熹集注:“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哀而不傷,樂而不淫,雖詩歌,亦教訓也。”亦謂貌似悲哀而實不傷心。

【哀兵必勝】 《老子》:“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王弼注:“抗,舉也。 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任繼愈注:“哀,沉痛,悲憤。”后遂謂因受壓而悲憤的一方,定能克敵制勝。

【哀絲豪竹】 指悲壯的樂聲。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

【哀感頑艷】 《文選·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狄之遐征,奏胡馬之 長思,凄入肝脾,哀感頑艷。”呂延濟注:“頑鈍艷美者皆感之。”后遂以“哀感頑艷”形容詩文的詞旨凄惻動人。

【哀毀骨立】 亦作“哀毀瘠立”。形容因居親喪悲損其身,瘦瘠如骨骸支立。 語本《後漢書·韋彪傳》:“父母卒,哀毀三年……服竟,羸瘠骨立異形。”

【哀毀瘠立】 見“哀毀骨立”。

【哀鴻遍野】 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災民。

【咬牙切齒】 亦作“咬牙恨齒”。形容痛恨至極。

【咬牙恨齒】 見“咬牙切齒”。

【咬文嚙字】 見“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亦作“咬文嚙字”。亦作“咬文齧字”。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

【咬文齧字】 見“咬文嚼字”。

【咬定牙根】 見“咬定牙關”。

【咬定牙關】 亦作“咬定牙根”。形容下定決心,堅忍不拔。

【咬音咂字】 形容說話一字一板,鄭重其事。

【咬釘嚼鐵】 ①形容意志堅定,毫不動搖。②謂一口咬定,說話毫不含糊。

【咬緊牙關】 謂盡最大努力忍受痛苦或克服困難。

【咬姜呷醋】 形容生活清苦。

【咳珠唾玉】 比喻為文措辭優美。

【咳唾成珠】 《莊子·秋水》:“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 霧。”后以“咳唾成珠”比喻言語不凡或詩文優美。

【咳聲嘆氣】 因憂傷、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的聲音。

【咫尺千里】 ①謂雖近在咫尺,卻似遠隔千里。形容行路之難。②謂雖近在 咫尺,卻似遠隔千里。形容相見之難。

【咫尺之書】 書信。古代書寫用木簡,信札之簡長盈尺,故稱。

【咫尺天涯】 謂相距很近,卻象遠在天邊。形容相見之難。

【咫尺天顏】 語本《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原謂天鑒察不 遠,威嚴如常在面前。”后以“咫尺天顏”比喻離天子容顏極近。亦指天子之顏。

【咫尺威顏】 同“咫尺天顏”。

【咫尺萬里】 《南史·蕭賁傳》:“捍賁呴能書善畫,於扇上圖山水,咫尺 之內,便覺萬里為遙。”謂在短小的畫幅內,能畫出寥廓深遠的景物。后亦形容在短小的篇幅內,能表現出深遠的意境。

【咫角驂駒】 未壯的牛馬,喻人年少。

【哲人其萎】 《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 ‘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夫子殆將病也。’”后因以“哲人其萎”為賢者病逝之典,亦常用作慰唁之詞。

【哺糟啜醨】 見“哺糟歠醨”。

【哺糟歠醨】 亦作“哺糟啜醨”。語本《楚辭·漁父》“眾人皆醉,何不餔 其糟而歠其醨”。后以“哺糟歠醨”比喻效法時俗,隨波逐流。

【脣亡齒寒】 脣缺則齒露受冷。比喻關系密切,利害相關。語本《左傳·僖 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脣亡齒寒】 嘴脣失去,牙齒即要寒冷。比喻互為依存,利害相關。

【脣焦口燥】 猶口干舌燥。形容費盡口舌。

【脣焦口燥】 口脣干燥。形容費盡口舌以致疲倦。

【脣焦舌敝】 猶口干舌燥。形容費盡脣舌。

【脣焦舌敝】 嘴干舌破。形容說話甚多、反復陳述而極度疲勞。語本漢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焦脣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群臣,下養百姓。”

【脣槍舌劍】 形容言辭鋒利,爭辯激烈。

【脣槍舌劍】 脣如槍,舌似劍。形容辯論激烈,言詞鋒利。

【脣齒相依】 比喻關系密切,互相依存。

【脣齒相依】 比喻關系密切,互相依靠。

【哭笑不得】 形容既令人難受又令人發笑。

【唉聲嘆氣】 見“唉聲嘆氣”。

【唉聲嘆氣】 亦作“唉聲嘆氣”。因傷感、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聲。

【啞口無言】 默然不語,無話可對。

【啞口無聲】 見“啞口無言”。

【啞子托夢】 見“啞子做夢”。

【啞子做夢】 比喻有話或苦衷說不出。

【啞子尋夢】 見“啞子做夢”。

【啛啛喳喳】 象聲詞。形容雜亂細碎的說話聲。

【唱沙作米】 比喻以假亂真或以劣為優。

【唱籌量沙】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時與魏軍三十馀戰多捷,軍至歷 城,以資運竭乃還。時人降魏者具說糧食已罄,於是士卒憂懼,莫有固志。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馀少米散其上。及旦魏軍謂資糧有馀,故不復追。”后以“唱籌量沙”為安定軍心,迷惑敵人之典。

【唾手可取】 同“唾手可得”。

【唾手可得】 比喻極易得到或成功。

【唾地成文】 形容文思敏捷。唐馮贄《云仙雜記》有“唾地成文”一目,贊 李賀云:“有人謁李賀,見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唾面自乾】 《尚書大傳》卷三:“罵女毋嘆,唾女毋乾。”《新唐書·婁 師德傳》:“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師德曰:‘未也。絜之,是違其怒,正使自乾耳。’”后以“唾面自乾”形容逆來順受,受辱而不計較、反抗。

【唾壺敲缺】 見“唾壺擊缺”。

【唾壺擊缺】 亦作“唾壺敲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王 處仲(王敦)每酒後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后以“唾壺擊缺”或“唾壺敲缺”形容心情憂憤或感情激昂。

【唯吾獨尊】 見“唯我獨尊”。

【唯我獨尊】 亦作“唯吾獨尊”。本為佛教推崇釋迦牟尼之語。《五燈會元 ·七佛·釋迦牟尼佛》:“天上天下,唯吾獨尊。”后用以形容極端狂妄自大者。

【唯利是求】 見“唯利是視”。

【唯利是視】 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圖”。以利為著眼點。謂一 心只顧謀取利益。

【唯利是圖】 見“唯利是視”。

【唯妙唯肖】 形容描寫或模仿得非常巧妙,非常逼真。

【唯所欲為】 隨心所欲,任意而為。語本《隋書·天文志上》:“捍銅儀呴 所以準驗辰歷,分考次度,其於揆測,唯所欲為之者也。”

【唯命是從】 同“唯命是聽”。

【唯命是聽】 只要吩咐便聽從。謂絕對服從。

【唯唯否否】 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 然。’”裴骃集解引晉灼曰:“唯唯,謙應也;否否,不通者也。”錢鍾書《管錐篇·史記會注考證五八》:“蓋不欲逕‘否’其說,姑以‘唯’先之,聊減峻拒之語氣。”后因以“唯唯否否”形容虛與委蛇,佯應而不置可否。

【唯唯諾諾】 語本《韓非子·八奸》:“優笑侏儒,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 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后因以“唯唯諾諾”謂卑恭順從。

【店脣掛齒】 猶搖脣鼓舌。

【啟瞶振聾】 比喻喚醒糊涂與麻木不仁者。

【啟寵納侮】 謂開寵端而招致侮慢。

【啜英咀華】 比喻品賞、體味詩文的精華。語出唐韓愈《進學解》:“沉浸 醲郁,含英咀華。”

【啜菽飲水】 亦省作“啜菽”。①吃豆類,喝清水。語出《禮記·檀弓下》: “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后因以為貧家孝子事親之典。②指生活清苦。

【喜上眉梢】 眉宇間流露出喜悅的表情。

【喜不自勝】 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喜出望外】 謂所遇超過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別高興。

【喜形於色】 內心的喜悅流露在臉上。

【喜見於色】 同“喜形於色”。

【喜眉笑眼】 形容滿臉喜笑的表情。

【喜怒無常】 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生氣,情緒變化無定。語本《呂氏春秋· 誣徒》:“喜怒無處,言談日易。”高誘注:“處,常也。”

【喜逐顏開】 遇到高興事而顯現出滿面笑容。

【喜氣洋洋】 見“喜洋洋”。

【喜笑顏開】 猶言笑逐顏開。形容心情愉快,滿面笑容。

【喜從天降】 形容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感到極度高興。

【喜新厭故】 見“喜新厭舊”。

【喜新厭舊】 喜愛新的,討厭舊的。今多用于指對愛情不專一。

【喜聞樂見】 喜歡聽,樂意看。

【喜躍抃舞】 謂歡樂之極以至于手舞足蹈。

【喋喋不休】 嘮嘮叨叨,說個沒完。

【喪天害理】 做事兇狠殘忍,全無道德。

【喪心病?/span> 瘛可ナЮ碇牽杪沂С!P穩菅孕謝拿啥裰良?

【喪明之痛】 語本《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后因以指 由喪子而產生的悲痛。

【喪師辱國】 軍隊損失,國家蒙受恥辱。

【喪家之犬】 同“喪家之狗”。

【喪家之狗】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 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后因以比喻失去依靠、無處投奔或驚慌失措的人。

【喪魂失魄】 失魂落魄。形容驚恐之極或心神不定的樣子。

【喪魂落魄】 同“喪魂失魄”。

【喪盡天良】 形容沒有人性,兇殘惡毒到了極點。

【喪膽游魂】 形容惶恐無主的樣子。

【喪權辱國】 喪失主權,使國家蒙受恥辱。

【單刀直入】 ①原為佛教語。喻認定目標,勇猛精進。②喻說話直截了當, 不繞彎子。

【單刀赴會】 指三國蜀將關羽攜帶單刀獨自往見吳將魯肅的故事。后多喻指 孤膽入敵,與之周旋。

【單文孤證】 僅有的證據。意謂不足憑信。

【單見淺聞】 見識短淺。

【單絲不成線】 見“單絲不成線”。

【單槍匹馬】 亦作“單槍獨馬”。亦作“單鎗匹馬”。①形容孤身奮戰。 ②比喻孤身一人或單獨行動。

【單憂極瘁】 謂極盡憂慮辛勞之苦。單,通“殫”。

【喘月吳牛】 相傳吳地之牛畏熱,見月亦疑為日,喘息不已。見南朝宋劉義 慶《世說新語·言語》。后因以為典實。亦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懼其類似者。

【銜冤負屈】 心懷冤枉,身受委屈。

【銜環結草】 《左傳·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 顆(魏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又《後漢書·楊震傳》“楊震字伯起……父寶”李賢注引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華陰黃雀》:“寶(楊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於樹下,為螻蟻所困。寶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馀日毛羽成,乃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寶:‘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后以“銜環結草”為感恩報德的典故。

【喬文假醋】 假斯文;假道學。

【喬妝打扮】 見“喬裝打扮”。

【喬裝打扮】 ①改換服飾以隱瞞身份。②比喻利用假象掩蓋或歪曲真象。

【喬裝改扮】 見“喬裝打扮”。

【喉長氣短】 比喻事情麻煩、費勁。

【啼天哭地】 形容非常悲慘。

【啼笑皆非】 既使人難受,又使人發笑。猶言哭笑不得。

【啼饑號寒】 形容貧困之極。語出唐韓愈《進學解》:“冬暖而兒號寒,年 豐而妻啼饑。”

【嗟來之食】 原指憫人饑餓,呼其來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禮記·檀 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默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謂行善和作惡到頭來都有報應。

【善男信女】 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佛的男女。

【善始令終】 同“善始善終”。

【善始善終】 ①自始至終都很好。②謂將事情從開頭到結束都做得很好。

【善眉善眼】 形容容貌善良。

【善馬熟人】 良馬與武藝精熟的勇士。

【善善惡惡】 謂獎善嫉惡,好惡分明。

【善頌善禱】 善于頌揚和祈求。謂能寓規勸于頌禱之中。

【善罷干休】 見“善罷甘休”。

【善罷甘休】 亦作“善罷干休”。輕易地了結。多用于否定。

【喧賓奪主】 客人的聲音比主人的還要大。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來 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嗷嗷待哺】 迫于饑餓而急于求食的樣子。

【喙長三尺】 譏人強言善辯。語出《莊子·徐無鬼》:“丘原有喙三尺。” 陸德明釋文:“三尺言長也。”

【嘩世取寵】 以浮夸的言行博取世人的好感、夸獎或擁護。

【嘩眾取寵】 以浮夸的言行博取眾人的好感、夸獎或擁護。語出《漢書·藝 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譁眾取寵。”顏師古注:“譁,諠也。寵,尊也。”

【嗚呼哀哉】 亦作“嗚■哀哉”。①表示悲痛之辭。常用以表示對死者的哀 悼。②借指死亡或事情完結,有時含詼諧或諷刺意。

【嗚呼噫嘻】 嘆詞。表示慨嘆。

【嗤之以鼻】 用鼻子吭氣,表示看不起。

【嘉言善行】 亦作“嘉言善狀”。亦作“嘉言懿行”。美善的言行。

【嘉言善狀】 見“嘉言善行”。

【嘉言懿行】 見“嘉言善行”。

【嘖有煩言】 ①謂互相責備,爭論不一。②謂紛雜的指責和議論。

【嘆為觀止】 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見舞《韶 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后因以“嘆為觀止”。指贊嘆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

【嘔心抽腸】 形容極度悲傷。

【嘔心滴血】 同“嘔心瀝血”。

【嘔心瀝血】 形容費盡心思和精力。

【嘔心鏤骨】 形容費盡心思與精力(多用于文藝創作)。

【噓枯吹生】 ①《後漢書·鄭太傳》:“孔公緒清談高論,噓枯吹生,并無 軍旅之才,執銳之幹。”李賢注:“枯者噓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言談論有所抑揚也。”后因以指能說會道,有辯才。②謂拯絕扶危的恩德。

【噓寒問暖】 形容對人關懷備至。

【嘵音瘏口】 猶言舌敝脣焦。形容說話之多,費盡口舌。

【噴血自污】 含血噴人,卻先污己口。比喻本欲惡毒地污蔑、攻擊他人,結 果卻先害了自己。

【噴雨噓云】 形容浪花水氣的飛濺散逸。

【噴云吐霧】 形容抽鴉片煙或吸煙的情景。

【噴云泄霧】 形容云靄繚繞山岳的景象。

【嘻皮涎臉】 形容輕佻嘻笑不知羞恥的樣子。

【嘻皮笑臉】 ①形容嘻嘻哈哈的樣子。②形容輕薄嘻笑的樣子。③形容諂笑 討好的樣子。

【嘻笑怒罵】 ①指嬉戲、歡笑、憤怒、詈罵等不同的情緒表現。②謂不拘守 規格,率情任意地發揮表現。③嘲弄辱罵。

【嘲風弄月】 吟詠清風,玩賞月色。泛指寫詩抒情。

【嘲風詠月】 ①唐白居易《與元九書》:“至于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 草而已。”后因以“嘲風詠月”指描寫風云月露等景物而思想內容貧乏的作品。②泛指吟詩作賦。

【噙齒戴發】 形容男子漢的豪邁氣概。

【噀玉噴珠】 形容口齒伶俐,說話悅耳動聽。

【噤口扌卷舌】 謂緘默不言。

【噤若寒蟬】 形容不敢說話。亦泛指默不作聲。蟬到秋深天寒即不再叫,故 以為喻。語本《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噩噩渾渾】 質樸忠厚貌。指上古之世。

【■心瀝血】 猶言嘔心瀝血。

【嘴快舌長】 愛說長道短。

【嘴甜心苦】 出言和善而居心狠毒。

【嘴清舌白】 謂話說得明確清楚。

【器二不匱】 謂器具準備兩件,就不愁缺用。

【器小易盈】 三國魏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前蒙延納,侍宴終日… …小器易盈,先取沈頓。”原謂酒量小。后以“器小易盈”指器局狹小,容易自滿。

【器宇軒昂】 形容氣概、風度不凡。

【器滿則覆】 亦作“器滿將覆”。容器滿溢,則將傾覆。比喻事物發展超過 一定界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亦以喻驕傲自滿將導致失敗。

【器滿將覆】 見“器滿則覆”。

【器滿意得】 驕傲自大、得意忘形貌。

【噬臍莫及】 見“噬臍無及”。

【噬臍無及】 亦作“噬臍莫及”。自咬腹臍夠不著。比喻后悔不及。

【噯聲嘆氣】 因傷感、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的聲音。

【嘯侶命儔】 召喚同伴。

【嘯吒風云】 同“叱咤風云”。

【嘯咤風云】 同“叱咤風云”。

【嘯吒風云】 同“叱咤風云”。

【嚎天動地】 大聲哭叫。形容極端悲痛。

【嚎天喊地】 見“嚎天動地”。

【鄉壁虛造】 喻憑空杜撰。

【嚙雪吞氈】 漢武帝天漢元年,蘇武以中郎將出使匈奴,單于留不遣,欲降 武,乃幽武于大窖中,絕其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終不屈。事見《漢書·蘇武傳》。后因以“嚙雪吞氈”指為堅持氣節而過艱苦的生活。

【咽苦吐甘】 謂母親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嬰兒。形容母愛之 深。

【咽苦吞甘】 猶咽苦吐甘。偏指吃苦。

【嚴刑峻制】 猶言嚴刑峻法。

【嚴刑峻法】 嚴厲的刑法。亦指施行嚴厲的刑法。

【嚴陣以待】 亦作“嚴陳以待”。謂以嚴整的陣勢,等待著敵人進犯,予以 打擊。

【嚴氣正性】 謂氣性剛正嚴肅。

【嚴家餓隸】 形容拘謹的書法風格。語出《晉書·王羲之傳論》:“獻之雖 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

【嚴陳以待】 見“嚴陣以待”。

【嚴絲合縫】 指縫隙密合。形容非常嚴密。

【嚴懲不貸】 嚴加懲辦,不予寬容。

【嚼穿齦血】 形容仇恨至極。

【嚼墨噴紙】 晉葛洪《神仙傳·班孟》:“班孟者,不知何許人……又能吞 墨,舒紙著前,嚼墨噴之(紙),皆成文字,滿紙各有意義。”后用以稱善為文者。

【嚼鐵咀金】 說話斬截。

【嚼齶搥床】 形容極其憤恨。

【囁嚅小兒】 比喻見識淺陋。

【囁囁嚅嚅】 猶言吞吞吐吐。

【囊匣如洗】 猶囊空如洗。

【囊空如洗】 口袋空無分文,象洗過一樣。形容異常貧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版權所有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源| 福鼎市| 钟山县| 攀枝花市| 静海县| 张家界市| 鄂尔多斯市| 玉山县| 综艺| 平谷区| 叙永县| 威远县| 尼勒克县| 涞源县| 吐鲁番市| 安顺市| 浠水县| 刚察县| 留坝县| 山东省| 大丰市| 恩平市| 贡山| 洛阳市| 柳州市| 宝清县| 广德县| 墨竹工卡县| 延长县| 郧西县| 彰化县| 沁阳市| 宾川县| 泾川县| 来宾市| 台北市| 策勒县| 宁津县| 易门县| 上林县| 荣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