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小見大】 從小處或小事見到大道理。
【即事窮理】 謂根據事實深究它的道理。
【即物窮理】 程硃理學的主要范疇之一。謂“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 理”的表現,要依據具體事物窮究其“理”。
【即鹿無虞】 《易·屯》:“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 吝。”孔穎達疏:“即,就也;虞,謂虞官。如人之田獵,欲從就於鹿,當有虞官助己,商度形勢可否,乃始得鹿;若無虞官,即虛入于林木之中。”高亨注:“即鹿,猶言從鹿,逐鹿耳。”后因以喻條件不具備而盲目從事,徒勞無功。
【即景生情】 由眼前景象而觸發某種情緒、感想。
【即溫聽厲】 《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 言也厲。”后以“即溫聽厲”稱面受尊者的教誨。
【卷土重來】 謂失敗后重新恢復力量。
【卷甲束兵】 卷起鎧甲,收起兵器。
【卷甲倍道】 卷起鎧甲,急速前進。指急行軍。語本《孫子·軍事》:“是 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
【卷甲銜枚】 謂行軍時輕裝疾進,保持肅靜,以利奇襲。
【卷甲韜戈】 卷起鎧甲,收起武器。謂停止戰斗。
【卷席而居】 極言生活之不安定,隨時準備逃難。
【卷席而葬】 謂用葦席裹尸而埋葬。極言葬禮之薄。
【卻之不恭】 《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謂拒絕 邀請或饋贈是對別人不恭敬。后多用為接受邀請或饋贈的客套話。
【卻老還童】 返老還童。
【卻行求前】 語本《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 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於前人也。”后因以“卻行求前”謂以倒退求前進,比喻方法不對,因而不可能達到目的。
【卻金暮夜】 東漢楊震為東萊太守,途經昌邑,縣令王密求見。至晚,以十 金奉楊曰:“暮夜無知者。”楊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遂拒而不受。見《後漢書·楊震傳》。后因以“卻金暮夜”言為官清廉。
【卻病延年】 謂消除病痛,延長壽命。
【卿卿我我】 形容男女相愛,情意纏綿。
【刀山火海】 喻極險惡的境地。
【刀山劍樹】 ①佛教語。地獄酷刑之一。②為古代酷刑。③喻極危險的境地。
【刀光血影】 形容血腥的殺戮。
【刀光劍影】 形容激烈的廝殺、搏斗或殺氣騰騰的氣勢。
【刀俎馀生】 猶虎口余生。
【刀耕火耘】 猶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 古代山地的耕種方法。亦泛指原始的耕種方法。
【刀耕火耨】 刀耕火種。
【刀槍劍戟】 泛指武器。
【刀頭劍首】 極喻危險的境遇。
【刀頭燕尾】 喻筆鋒勁利。
【刀鋸斧鉞】 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嚴刑。
【刀鋸鼎鑊】 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刁鉆古怪】 ①狡詐。②古怪,怪僻。③機靈,乖巧。
【刁鉆促狹】 亦作“刁鉆促搯”。狡猾而好捉弄人。
【刁鉆促搯】 見“刁鉆促狹”。
【切瑳琢磨】 見“切磋琢磨”。
【切磋琢磨】 亦作“切瑳琢磨”。①器物加工的工藝名稱。②比喻道德學 問方面互相研討勉勵。語本《詩·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近的當】 ①恰切得當。②謂意淺語實。
【切理會心】 猶切理厭心。
【切理厭心】 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滿意足。
【切理饜心】 見“切2理厭心”。
【切齒拊心】 咬牙捶胸。極端痛恨貌。
【切齒腐心】 見“切2齒拊心”。
【切膚之痛】 切身的痛苦。
【刃迎縷解】 形容通達流暢。
【分三別兩】 同“分星擘兩”。
【分工合作】 眾人各司其職,共同從事工作。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謂人或事物變化無常,分合無定。
【分斤掰兩】 亦作“分斤撥兩”。亦作“分金掰兩”。形容為人小氣,過分 計較。
【分斤撥兩】 見“分斤掰兩”。
【分文不取】 亦作“分文未取”。亦作“分毫不取”。一分錢也不要。
【分文不直】 亦作“分文不值”。亦作“分毫不值”。形容毫無價值。
【分文不值】 見“分文不直”。
【分文未取】 見“分文不取”。
【分心掛腹】 形容十分掛念。
【分甘共苦】 亦作“分甘同苦”。分享幸福,同擔艱苦。
【分甘同苦】 見“分甘共苦”。
【分而治之】 ①分別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國家、民族或宗教等產生分裂,然 后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
【分形共氣】 見“分形同氣”。
【分形同氣】 亦作“分形共氣”。亦作“分形連氣”。語出《呂氏春秋·精 通》:“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謂形體各別,氣息相通。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十分密切。后亦用于兄弟間。
【分形連氣】 見“分形同氣”。
【分花拂柳】 見“分花約柳”。
【分花約柳】 亦作“分花拂柳”。形容女子走路姿態美好。
【分別門戶】 見“分門別戶”。
【分我杯羹】 語出《史記·項羽本記》:“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 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桮,即“杯”。后謂從他人那里分享嬪Q 益為“分我杯羹”。
【分身減口】 見“分房減口”。
【分茅列土】 謂分封侯位和土地。
【分茅胙土】 分茅列土。
【分茅裂土】 分茅列土。
【分茅賜土】 亦作“分茅錫土”。分茅列土。
【分茅錫土】 見“分茅賜土”。
【分金掰兩】 見“分斤掰兩”。
【分朋引類】 分成派別,招引同類。
【分房減口】 亦作“分身減口”。舊時荒年,為減輕家庭負擔,維持生計, 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謂分房減口或分身減口。
【分門別戶】 亦作“分別門戶”。喻分成不同的形式或派別。
【分門別類】 分成各種門類。
【分床同夢】 比喻雖所做之事不同,但打算一樣。
【分星撥兩】 猶言斤斤計較。
【分星劈兩】 詳細分說。
【分星擘兩】 詳細分說;清楚,明白。
【分秒必爭】 形容抓緊時間,毫不放松。
【分香賣履】 東漢末,曹操造銅雀臺,臨終時吩咐諸妾:“汝等時時登銅雀 臺,望吾西陵墓田。”又云:“馀香可分與諸夫人。諸舍中無為,學作履組賣也。”見晉陸機《吊魏武帝文》序。后以“分香賣履”喻臨死不忘妻妾。
【分庭伉禮】 見“分庭抗禮”。
【分庭抗禮】 亦作“分庭伉禮”。①以平等之禮節相見。古代賓主相見時, 主人站在庭院的東邊,客人站在西邊,相對行禮,以示平等。②彼此地位相同或勢力相等,可以抗衡。
【分條析理】 形容言談有條有理,深刻精辟。
【分家析產】 見“分煙析產”。
【分宵達曙】 猶通宵達旦。
【分崩離析】 形容國家、集團或組織分裂瓦解。
【分進合擊】 軍隊從幾個方向前進,協同圍擊同一目標。
【分釵劈鳳】 見“分釵斷帶”。
【分釵斷帶】 喻夫妻離異。
【分貧振窮】 分財物救助窮困的人。
【分毫不取】 見“分文不取”。
【分毫不值】 見“分文不直”。
【分毫不爽】 亦作“分毫無爽”。形容毫無差錯。
【分毫析釐】 形容分析細致、深入。
【分毫無爽】 見“分毫不爽”。
【分章析句】 謂雕琢推敲文章。
【分情破愛】 謂對原所愛之人不忠,移情于新歡。
【分道揚鑣】 亦作“分路揚鑣”。①分道而行。②才力相當,各有千秋。③ 猶獨樹一幟,各行其是。
【分勞赴功】 分擔勞苦,盡職建功。
【分絲析縷】 喻明察入微。
【分路揚鑣】 見“分道揚鑣”。
【分煙析生】 見“分煙析產”。
【分煙析產】 亦作“分煙析生”。亦作“分家析產”。謂分家。分割財產, 各自過活。
【分鞋破鏡】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南朝陳徐德言娶陳後主妹樂昌公 主為妻,公主有才貌。陳亡之際,德言料不能夫妻相守,于是破一鏡,夫妻各執一半,相約日后合鏡相會,又明陶宗儀《輟耕錄·賢妻致貴》載,宋程鵬舉被虜于張萬戶家為奴,娶張所虜宦家女某氏為妻。妻見程才貌不凡,非久居人后者,屢勸程逃亡。程疑妻受張所使試探自己,即以告張,妻因此被張趕出。妻臨行,脫繡鞋一只換程鞋一只,期望日后執此相見。后因以“分鞋破鏡”喻夫妻分離。
【分釐毫絲】 形容極細微。
【刊心刻骨】 謂印象深刻,令人難忘。
【爭分奪秒】 形容搶時間,不放過一分一秒。
【爭先恐後】 爭著向前,唯恐落后。
【爭名奪利】 爭奪名位和利益。
【爭名競利】 見“爭名奪利”。
【爭妍斗艷】 競相比美。
【爭長競短】 計較細小出入;爭競誰上誰下。
【爭風吃醋】 為爭奪男女私情而互相嫉妒。
【爭前恐後】 見“爭先恐後”。
【爭短論長】 猶爭長競短。
【爭強好勝】 爭為強者,喜歡取勝。
【爭強斗狠】 猶爭強好勝。
【爭強斗勝】 猶爭強好勝。
【爭鋒吃醋】 見“爭風吃醋”。
【爭權奪利】 爭奪權力和利益。
【爭權攘利】 見“爭權奪利”。
【刑于之化】 ①謂以禮法對待。②指夫婦和睦。
【刑期無刑】 刑罰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從而達到不用刑的目的。語本《書 ·大禹謨》:“刑期于無刑。”
【刓方為圓】 《楚辭·九章·懷沙》:“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 王逸注:“言人刓削方木,欲以為圜,……以言讒人譖逐放己,欲使改行。”圜,同“圓”。把方的削成圓的。比喻改變忠直之性,隨俗俯仰。
【列土分茅】 謂受封為諸侯。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社壇上的泥 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權力,稱為“列土分茅”。
【列功覆過】 羅列功績,掩蓋過錯。
【列祖列宗】 歷代的祖先。
【刖趾適屨】 同“削足適履”。比喻不顧實際,勉強遷就,生搬硬套。
【初生之犢】 剛出生的小牛。語出《莊子·知北游》:“德將為汝美,道將 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后多用以喻單純或勇猛的青年人。
【初生之犢不畏虎】 同“初生之犢不懼虎”。
【初生之犢不懼虎】 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干,無所畏懼。
【初生犢】 同“初生之犢”。
【初出茅廬】 東漢末,諸葛亮隱居南陽,劉備三顧茅廬,亮始出佐之。《三 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后用以謂初涉世致用,閱歷不深。
【初試鋒芒】 見“初露鋒芒”。
【初露鋒芒】 亦作“初試鋒芒”。喻剛剛顯示出某種威力或才干。
【初露頭角】 猶初露鋒芒。
【別生枝節】 比喻另起事端或平添麻煩。
【別出手眼】 見“別具手眼”。
【別出心裁】 亦作“別出新裁”。獨創一格,與眾不同。
【別出新裁】 見“別出心裁”。
【別出新意】 猶別出心裁。
【別出機杼】 猶別出心裁。
【別有人間】 猶別有天地。
【別有天地】 另有一種境界。
【別有心肝】 猶別有肺腸。
【別有心腸】 猶別有肺腸。
【別有用心】 ①另外使用心力。②謂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圖。
【別有肺腸】 語出《詩·大雅·桑柔》:“自有肺腸,俾民卒狂。”鄭玄箋: “自有肺腸,行其心中之所欲。”后因以“別有肺腸”謂另有打算或企圖。
【別有風味】 另有特色。比喻事物具有特殊的風采或味道。
【別有洞天】 ①謂塵世之外,另有仙境。洞天,道教用以稱仙人所居之處。 ②另開一種境界。
【別作一眼】 謂另眼(相看)。
【別作良圖】 另作好的打算。
【別抱琵琶】 指改嫁。亦指移情他人。
【別具一格】 具有獨特的風格。
【別具手眼】 亦作“別出手眼”。具有獨到的眼光和手法。
【別具心腸】 同“別有肺腸”。
【別具匠心】 構思巧妙,與眾不同。
【別具肺腸】 同“別有肺腸”。
【別具只眼】 具有獨到的見解。
【別居異財】 猶別籍異財。
【別風淮雨】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尚書大傳》有‘別風淮 雨’,《帝王世紀》云‘列風淫雨’。‘別’、‘列’、‘淮’、‘淫’,字似潛移。‘淫’、‘列’,義當而不奇,‘淮’、‘別’,理乖而新異。”后稱用訛字以求新異為“別風淮雨”。
【別財異居】 猶別籍異財。
【別無二致】 謂區分不出兩者的差別。
【別無長物】 沒有多余的東西。后多形容空無所有。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 說新語·德行》:“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後,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馀席,便坐薦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別創一格】 亦作“別開一格”。謂開創一種新的風格或形式。
【別開一格】 見“別創一格”。
【別開生面】 唐杜甫《丹青引》:“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趙次公注:“凌煙畫像顏色已暗,而曹將軍重為之畫,故云開生面。”后因稱開創新的風格、形式為“別開生面”。
【別開蹊徑】 另辟新路;獨創一格。
【別置一喙】 插一句嘴。比喻提出不同意見。
【別樹一旗】 見“別樹一幟”。
【別樹一幟】 亦作“別樹一旗”。比喻與眾不同,另成一家。
【別類分門】 按一定標準分成門類。
【別籍異居】 另立門戶,彼此分居。
【別籍異財】 另立門戶,各蓄家產。
【別鶴孤鸞】 比喻離散的夫妻。
【別鶴離鸞】 見“別鶴孤鸞”。
【利令志惛】 見“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 貪圖私利而使頭腦糊涂。
【利用厚生】 《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孔傳:“正 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財,厚生以養民,三者和,所謂善政。”后因稱物有所用、民有所養為“利用厚生”。
【利災樂禍】 見到別人遭受災禍反而高興。
【利時及物】 救世濟物。
【利欲熏心】 貪欲迷住心竅。
【利惹名牽】 亦作“利綰名牽”。謂為名利所誘惑羈絆。
【利喙贍辭】 謂口齒伶俐,辭令優美。
【利綰名牽】 見“利惹名牽”。
【利齒能牙】 口齒伶俐,能說會道。
【利鎖名韁】 謂受名利束縛。
【刪華就素】 放棄榮華富貴而過簡樸生活。
【刪繁就簡】 刪除繁雜使之簡要。
【刨根究底】 見“刨根問底”。
【刨根問底】 追究底細。
【刨樹搜根】 喻追究底細。
【判若水火】 謂顯然相反,互不相容。
【判若兩人】 謂同一個人前后變化極大。
【判若鴻溝】 形容界限很清楚,區別很明顯。語本《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刺上化下】 諷諭國君,教化下民。
【刺心切骨】 見“刺心刻骨”。
【刺心刻骨】 ①謂感念至深。②亦作“刺心切骨”。內心極其悲憤。
【刺心裂肝】 謂悲痛至極。
【刺刺不休】 多言貌。語出唐韓愈《送殷員外序》:“出門惘惘,有離別可 憐之色。持被入直三省,丁寧顧婢子,語刺刺不能休。”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三人絮語間雜,刺刺不休。”
【刺虎持鷸】 喻待機行事,一舉兩得。
【刳心雕腎】 猶言刻骨銘心。表示強烈的情感。
【刳形去皮】 謂忘卻形體和家國,而任乎自然。
【刳肝瀝膽】 猶言披肝瀝膽。喻竭誠相見。
【刳胎殺夭】 同“刳胎焚夭”。
【刳胎焚夭】 剖挖母胎,殘害幼體。謂兇殘不義。
【刳脂剔膏】 喻殘酷地剝削。
【刳精鉥心】 極言用心勞苦。
【刳精嘔血】 見“刳精鉥心”。
【刮目相見】 見“刮目相待”。
【刮目相看】 見“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謂另眼看待,用新眼光看人。
【刮垢磨光】 ①原指培養人才時磨礪而使之高尚純潔。②喻深入研討,力求 臻于精湛。③有時亦含貶義,喻致力于細瑣之事。④滌除污垢,磨之使顯出光澤。
【刮垢磨痕】 滌除污垢,磨除傷痕。喻仔細琢磨,精益求精。
【刮骨抽筋】 喻極力搜刮、榨取民財。
【刮野掃地】 大風吹掃野地。喻殺獲無余。
【刻木為吏】 相傳上古時,畫地為牢,用木頭雕成獄吏,作為刑威的象征。
【刻木為鵠】 喻仿效雖不逼真,但還相似。
【刻不待時】 謂時間緊迫。
【刻不容緩】 片刻不容耽擱。比喻情勢緊迫。
【刻不容松】 片刻也不能松懈。
【刻舟求劍】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契,一本作“刻”。后因以“刻舟求劍”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刻骨崩心】 謂仇恨極深。
【刻骨銘心】 亦作“刻骨鏤心”。喻永志不忘。多用于表達感激之情。語本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刻骨鏤心】 見“刻骨銘心”。
【刻章琢句】 修飾琢磨章句。
【刻畫無鹽】 《晉書·周顗傳》:“庾亮嘗謂顗曰:‘諸人咸以君方樂廣。’ 顗曰:‘何乃刻畫無鹽,唐突西施也。’”亦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無鹽,齊國丑婦;西施,越國美女。謂以丑比美,比擬不倫不類。
【刻翠裁紅】 喻極力修飾詞藻。
【刻霧裁風】 比喻擅長描摹風光。
【刻鵠成鶩】 見“刻鵠類鶩”。
【刻鵠類鶩】 亦作“刻鵠成鶩”。①比喻仿效雖不逼真,但還相似。②比喻 仿效失真,適得其反。
【荊天棘地】 遍地荊棘。比喻艱險困厄的境地。
【荊釵布裙】 荊枝為釵,粗布為裙。婦女簡陋寒素的服飾。
【荊棘銅駝】 漢鑄銅駝兩座,原置洛陽宮門外。晉索靖有遠量,知天下將亂, 指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見《晉書》本傳。后因以“荊棘銅駝”喻世亂荒涼。
【荊棘滿途】 荊棘遍地。喻世道艱難。
【剋己奉公】 同“克己奉公”。嚴格要求自己,一心為公。
【削木為吏】 猶言刻木為吏。
【削足適履】 比喻不恰當地遷就現成條件,或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勉強湊合。
【削草除根】 猶斬草除根。謂從根本上消除禍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