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霜知冰】 比喻見事物的征兆可預知其嚴重后果。
【履霜堅冰】 《易·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 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后以“履霜堅冰”比喻事態逐漸發展,將有嚴重后果。
【層出不窮】 接連不斷地出現,沒有窮盡。
【層出疊見】 同“層見疊出”。
【層見迭出】 見“層見疊出”。
【層見錯出】 猶層見疊出。
【層見疊出】 亦作“層見迭出”。接連不斷地多次出現。
【層巒疊嶂】 山峰重疊。
【屬詞比事】 見“屬辭比事”。
【屬辭比事】 亦作“屬詞比事”。連綴文辭,排比史事。后亦泛指撰文記事。
【屨及劍及】 《左傳·宣公十四年》:“捍楚子呴投袂而起,屨及于窒息, 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杜預注:“窒皇,寢門闕。”后以“屨及劍及”形容人奮發興起,行動果斷迅速。
【屨賤踴貴】 屨價賤,踴價貴。受刖刑斷足者多,屨無用,故賤。后即以指 刑重且濫。
【己饑己溺】 見“己溺己饑”。
【己溺己饑】 亦作“己饑己溺”。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 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饑”或“己饑己溺”謂視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們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巴人下里】 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國流行的民間歌曲。用以稱流俗的音樂。 巴,古國名,在今四川東部一帶,古為楚地。下里,鄉里。②泛指粗俗的作品。
【巴三覽四】 東拉西扯。
【巴山度嶺】 爬山越嶺。
【巴山越嶺】 爬山越嶺。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巴巴劫劫】 心情急切貌。
【巴巴急急】 同“巴巴結結”。
【巴巴結結】 ①勉強,湊合。②勤懇;辛勞。③形容說話不流利。
【巴高枝兒】 比喻高攀。v
【巴高望上】 猶高攀,向上爬。
【巷議街談】 大街小巷間人們的議論。語出漢張衡《西京賦》:“街談巷議, 彈射臧否。”
【弓影杯蛇】 見“弓影浮杯”。
【弓影浮杯】 猶言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吊民伐罪】 慰問受害的百姓,討伐有罪的人。
【吊死扶傷】 吊祭死者,扶救傷者。
【吊死問疾】 吊祭死者,慰問病人。
【吊形吊影】 猶言形影相吊。喻孤獨寂寞。
【吊膽驚心】 猶言吊膽提心。
【引人入勝】 吸引人進入美妙的境地。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 “王衛軍云,酒正自引人著勝地。”后多用以指風景或文章等優美吸引人。
【引日成歲】 捱過一天像度過一年。形容思念的深切。
【引水入墻】 比喻自招災禍。
【引手投足】 比喻出微力便能援救別人。語本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
【引火燒身】 ①比喻自取毀滅;自討苦吃。②今亦用以比喻主動地批評自己 的錯誤,爭取他人幫助。
【引古喻今】 征引古代史實或文獻來喻說當前的現實。
【引古證今】 引用古代史實或文獻來論證當前的行事。
【引申觸類】 見“引伸觸類”。
【引而不發】 拉滿弓弦而不發箭。語出《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為拙工 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原指善于教射箭的人,只作躍躍欲射的姿態,以便學的人觀摩領會。后用以比喻作好準備,待機行事。或比喻善于引導而不代庖。
【引車賣漿】 語本《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 硃亥。”又:“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后因以“引車賣漿”泛指卑賤的行業。
【引吭高歌】 拉開嗓子,大聲歌唱。
【引伸觸類】 亦作“引申觸類”。謂從某一事物的原則,延展推廣到同類的 事物。語本《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引虎入室】 猶言引狼入室。
【引虎自衛】 比喻依靠惡勢力來保衛自己,反會招來禍患。
【引虎拒狼】 亦作“引狼拒虎”。比喻引進另一種惡勢力來抗拒原來的惡勢 力,其禍患將更甚。
【引物連類】 謂引證或引喻某一事物,而連帶及于同類的其他事物。
【引狗入寨】 猶言引狼入室。
【引咎自責】 承認過失,責備自己。
【引咎責躬】 同“引咎自責”。
【引律比附】 古代法律用語。援引律令,類比定罪。
【引風吹火】 比喻挑動別人去擴大事端。
【引狼入室】 比喻自己把壞人引入內部。
【引狼自衛】 猶言引虎自衛。
【引狼拒虎】 見“引虎拒狼”。
【引商刻羽】 古樂律音階有宮、商、角、徵、羽以及變徵、變宮。商聲在五 音中最高,稱“引”;羽聲等較細,稱“刻”。“引商刻羽”,謂曲調高古、講求聲律的演奏。
【引商刻角】 見“引商刻羽”。
【引短推長】 謂有意不露才以形己之短,顯人之長。
【引新吐故】 猶言吐故納新。古代道家的養生之術,即吐納術。
【引經據古】 引用經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為根據。
【引經據典】 引用經書,根據典籍。語本《後漢書·荀爽傳》:“爽皆引據 大義,正之經典。”
【引線穿針】 見“引線穿針”。
【引線穿針】 亦作“引線穿針”。①把線穿上針眼。②比喻從中聯系撮合。
【引針拾芥】 比喻事物互相感應。語本漢王充《論衡·亂龍》:“頓牟掇芥, 磁石引針,皆以其真是,不假他類。”頓牟,琥珀。一說為玳瑁。
【引類呼朋】 呼引氣味相投的同類。
【引繩切墨】 木工拉墨線裁直。用以比喻剛直不阿。
【引繩批根】 亦作“引繩排根”。比喻合力排斥異己。
【引繩排根】 見“引繩批根”。
【引繩棋布】 形容縱橫整齊。
【弦外之音】 喻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同“弦外之音”。喻指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
【弦外有音】 喻有言外之意。
【弦無虛發】 謂射箭百發百中。
【弩下逃箭】 喻近者反能免遭禍殃。因弩箭射遠不射近,故有此喻。
【弩張劍拔】 喻雄健。
【弱不好弄】 幼年時不愛嬉戲。
【弱不禁風】 弱得經受不起風吹。喻嬌弱。語本唐杜甫《江雨有懷鄭典設》 詩:“亂波紛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風。”
【弱不勝衣】 形容人瘦弱得連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語本《荀子·非相》: “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
【弱本強末】 謂中央權力削弱而地方勢力強大。
【弱肉強食】 原指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吞食。比喻弱者被強者欺凌,弱國被強 國侵略。語本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弱之肉,彊之食。”
【張三李四】 假設姓名,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張口掉舌】 謂發表言論。
【張口結舌】 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害怕或驚愕。
【張王李趙】 ①四大姓氏。②四者皆最常見的姓,連用泛指一般人。
【張牙舞爪】 ①形容猛獸的兇相。②形容惡人的猖狂兇惡。③邊談笑邊揮舞 手足的樣子。
【張公吃酒李公醉】 見“張公吃酒李公醉”。
【張公吃酒李公醉】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天后時,謠言曰:‘張公 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后有移花接木或頂缸之義。
【張公吃酒李公顛】 見“張公吃酒李公醉”。
【張本繼末】 把事情的本末說明白。
【張甲李乙】 猶言張三李四。
【張皇失措】 亦作“張惶失措”。亦作“張徨失措”。慌亂失常,不知所措。
【張冠李戴】 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或弄錯了事實。 有時亦有掉包舞弊之意。
【張袂成陰】 張開袖子能遮掩天日,成為陰天。形容人多。
【張袂成帷】 張開袖子成為帷幕。形容人多。
【張眉努目】 揚起眉毛,瞪著眼睛。喻粗獷淺露。
【張眉努眼】 揚起眉毛,瞪著眼睛。指善于作態。
【張眉張眼】 驚惶不安的樣子。
【張脣植髭】 謂脣吻開合。形容滔滔不絕地論列是非的樣子。
【張眼露睛】 謂瞪著眼睛說瞎話。
【張徨失措】 見“張皇失措”。
【張惶失措】 見“張皇失措”。
【張嘴撟舌】 猶張口結舌。
【張燈結彩】 亦作“張燈結采”。形容喜慶或節日的景象。
【張燈結采】 見“張燈結彩”。
【張脈僨興】 謂血管膨脹,青脈突起。張,通“脹”。《左傳·僖公十五年》 :“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彊中乾。”杜預注:“氣狡憤於外,則血脈必周身而作,隨氣張動。”后以指因沖動而舉措失宜。
【弸中彪外】 謂才德充實于內者,則文采必自然發揚于外。
【強中自有強中手】 見“強中更有強中手”。
【強中更有強中手】 強者中還有更強的。比喻技藝或謀略等無止境。
【強本弱支】 見“強本弱枝”。
【強本弱末】 猶強干弱枝。
【強本弱枝】 強干弱枝。
【強本節用】 謂加強農業生產,節約支出。
【強自取折】 見“強自取柱”。
【強自取柱】 謂物性過硬則反易折斷。
【強兵富國】 使兵力強大,國家富足。
【強直自遂】 謂剛正而自行其意,不為人所動搖。
【強枝弱本】 喻地方勢力強于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勢。
【強弩之末】 《漢書·韓安國傳》:“且臣聞之,沖風之衰,不能起毛羽; 彊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謂強弩發出的箭,到了末程,連魯絹也穿不過。比喻衰微之勢。
【強弩之極】 猶強弩之末。
【強弩末矢】 同“強弩之末”。
【強食弱肉】 同“弱肉強食”。喻弱者被強者欺凌吞并。
【強記博聞】 謂記憶力強,見聞廣博。
【強脣劣嘴】 謂說話厲害,不肯讓人。
【強將手下無弱兵】 在英勇的將領率領下不會有懦怯的士兵。比喻能干人手 下沒有弱者。
【強幹弱枝】 加強本干,削弱枝葉。喻加強中央的力量,削弱地方的勢力。 語本《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序》:“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閒,犬牙相臨,秉其■塞地利,彊本幹,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強嘴硬牙】 謂能說善辯。
【強龍不壓地頭蛇】 比喻雖為強大者,但也壓不住盤據在當地的勢力。
【強識博聞】 同“強記博聞”。
【強人所難】 勉強別人做難于做到的事。
【強不知以為知】 自己不懂硬以為懂。
【強文假醋】 謂假斯文。
【強文浉醋】 同“強文假醋”。
【強死強活】 極言勉強。
【強死賴活】 同“強死強活”。
【強食自愛】 勸慰人的話。謂努力加餐,保重身體。
【強食靡角】 謂飽食而角力求勝。《列子·說符》:“彊食靡角,勝者為制, 是禽獸也。”殷敬順釋文:“《韓詩外傳》云:‘靡,共也。’《呂氏春秋》云:‘角,試力也。’此言人重利而輕道,唯食而已,亦猶禽獸飽食而相共角力以求勝也。”一說,靡讀為摩,謂以角相摩。見俞樾《諸子平議·列子》。
【強得易貧】 謂非分之得容易失去。
【強詞奪正】 同“強詞奪理”。
【強詞奪理】 沒有理而硬說成有理。
【強鳧變鶴】 語本《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 之則悲。”后以“強鳧變鶴”謂硬把野鴨變作仙鶴。喻濫竽充數,徒多無益。
【強嘴拗舌】 說話倔強的樣子。
【粥少僧多】 比喻所有甚少而需要者多。
【彈丸黑子】 亦作“彈丸黑志”。喻極小。語出北周庾信《哀江南賦》:“ 地惟黑子,城猶彈丸。”
【彈丸黑志】 見“彈丸黑子”。
【彈雨槍林】 彈下如雨,槍立如林。形容戰斗劇烈。
【彈丸脫手】 比喻作詩圓潤精美、敏捷流暢。
【彈空說嘴】 猶言唱高調說空話。
【彈斤估兩】 形容掂量輕重。
【彈冠相慶】 《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 彈冠’,言其取舍同也。”本謂王吉(王陽)、貢禹友善,王吉做官,貢禹也準備出仕。后以“彈冠相慶”指互相慶賀。多用作貶義。
【彈冠振衣】 整潔衣冠。語本《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 振衣。”后多以喻將欲出仕。
【彈冠振衿】 見“彈冠振衣。”
【彈冠結綬】 朋友之間互相援引出仕。
【彌山亙野】 滿山遍野。
【彌日累夜】 連日連夜,夜以繼日。
【彎弓飲羽】 《韓詩外傳》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寢石以為伏虎,彎 弓而射之,沒金飲羽,下視知其為石,石為之開,而況人乎!”《史記·李將軍列傳》:“廣(李廣)出獵,見草上容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后因以“彎弓飲羽”形勇猛善射。
【彎腰捧腹】 形容大笑的樣子。
【子子孫孫】 子孫后裔;世世代代。
【子曰詩云】 泛指儒家典籍或形容儒生文人引經據典,迂腐不通時務。子, 孔夫子;詩,《詩經》。
【子虛烏有】 指虛構的、不存在的事情。
【孑然一身】 孤零零一個人。
【孔武有力】 勇猛有力。
【孔孟之道】 孔子與孟子的學說及主張,指儒家思想。
【孔思周情】 見“孔情周思”。
【孔席不㈣】 見“孔席不暖”。
【孔席不暖】 亦作“孔席不㈣”。謂孔子急于推行其道,到處奔走,每至一 處,坐席未暖,又急急他往,不暇安居。
【孔情周思】 指儒學的思想、情懆。孔,孔子;周,周公。
【存十一於千百】 謂亡多而存少。
【存亡絕續】 繼續生存或者滅亡。形容勢態十分危急。
【存亡繼絕】 亦作“存亡續絕”。原謂使亡國復存,絕嗣得續。亦泛指使瀕 臨滅亡或已亡者得以繼續存在或延續。
【存亡續絕】 見“存亡繼絕”。
【存心積慮】 謂長期、一貫的思想、想法。
【存而不論】 把問題擱置起來,不加推究和討論。
【字順文從】 用詞行文自然妥貼,表達清楚。
【字斟句酌】 對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細斟酌、推敲。形容說話或寫作的態度 十分慎重。
【字里行間】 字句之間。亦指文章的某種意思或感情在字句中間隱約透露出 來。語出南朝梁簡文帝《答新渝侯和詩書》:“垂示三首,風云吐於行間,珠玉生於字里。”
【孝子順孫】 對父母先人孝順的兒孫后輩。
【孝子愛日】 謂珍惜與父母共處的歲月,能及時行孝。
【孝子慈孫】 孝敬父母、祖先的子孫后輩。
【孝子賢孫】 猶言孝子順孫。
【孜孜不怠】 勤勉努力,毫不懈怠。
【孜孜不倦】 勤奮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不輟】 同“孜孜不已”。
【孜孜不懈】 同“孜孜不怠”。
【孜孜汲汲】 心情急切、勤勉不懈的樣子。
【孜孜矻矻】 勤勉不懈貌。
【孜孜無怠】 同“孜孜不怠”。
【孜孜無倦】 同“孜孜不倦”。
【孚尹明達】 見“孚尹旁達”。
【孚尹旁達】 亦作“孚尹明達”。指玉的色彩晶瑩發亮,比喻品德高尚純潔。
【季布一諾】 季布,漢初楚人。楚漢戰爭中,為項羽部將。后歸漢,任河東 守。布以任俠著名,重然諾,楚人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之諺。見《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后以“季布一諾”為重然諾而不失信用之典。
【季孟之間】 指季孫氏與孟孫氏之間。《論語·微子》:“齊景公待孔子, 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何晏集解:“孔曰:魯三卿,季氏為上卿,最貴;孟氏為下卿,不用事。言待之以二者之間。”后用以借指上等和下等之間。
【季常之懼】 宋陳慥,字季常,其妻柳氏兇悍而好嫉妒,陳慥頗為懼怕。 事見宋洪邁《容齋三筆·陳季常》。后因謂懼內為“季常之懼”。
【孤文只義】 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孤文斷句】 指片斷、孤立的文句。
【孤立無助】 見“孤立無援”。
【孤立無援】 單獨無依靠,得不到援助。
【孤立寡與】 謂沒有人扶持,沒有人援助。
【孤臣孽子】 指孤立無助的遠臣和賤妾所生的庶子。引申為不容于當政者但 心懷忠誠的人。
【孤行一意】 一意孤行。不聽勸告,全憑自己的意愿行事。
【孤舟獨槳】 喻單獨行動,沒人幫助。
【孤形吊影】 謂孤單一人。
【孤芳自賞】 獨秀的香花,看上去仿佛有自我驕矜的情態,謂之孤芳自賞。 常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孤身只影】 形容孤單一人。
【孤苦仃俜】 猶言孤苦零丁。
【孤苦伶仃】 同“孤苦零丁”。
【孤苦零丁】 形容孤單困苦,無依無靠。語出晉李密《陳情表》:“零丁孤 苦,至于成立。”
【孤兒寡婦】 男子死后所遺留的妻子、兒女。
【孤注一擲】 賭博的人把所有的錢一次投做賭注,企圖最后獲勝。擲,指賭 徒擲骰子。比喻傾盡全力冒險行事,以求僥幸成功。
【孤陋寡聞】 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孤軍深入】 孤立無援的軍隊長距離進入敵區。
【孤恩負義】 背棄恩義。
【孤家寡人】 古代君主自稱為孤或寡人。后以“孤家寡人”比喻單獨一人, 無人支持幫助。
【孤豚腐鼠】 同“孤雛腐鼠”。
【孤云野鶴】 天上的孤云和野生的仙鶴。常比喻隱居或閑散的人。
【孤掌難鳴】 一只手掌難以拍響。比喻力量單薄,難以成事。語本《韓非子 ·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孤魂野鬼】 比喻沒有依靠,處境艱難的人。
【孤雌寡鶴】 喪失配偶的禽鳥。后亦用以比喻失偶之人。
【孤履危行】 謂行為孤高獨特。
【孤學墜緒】 將要失傳的學問典籍。
【孤儔寡匹】 孤獨無伴侶。
【孤雛腐鼠】 比喻微賤不足道的人或物。
【孤犢觸乳】 謂無母的小牛特別親近母牛的乳房。比喻無依者思慕親人。
【孤懸客寄】 猶言孤懸浮寄。
【孤懸浮寄】 形容孤立而沒有依托。
【孤鸞照鏡】 南朝宋范泰《鸞鳥詩》序:“昔罽賓王結罝峻祁之山,獲一鸞 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能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言。鸞睹形感契,慨然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后以“孤鸞照鏡”比喻無偶或失偶者對命運的傷悼。
【孳孳不倦】 同“孜孜不倦”。
【孳孳汲汲】 同“孜孜汲汲”。
【孳孳矻矻】 同“孜孜矻矻”。
【學老於年】 《宋史·文苑傳七·熊克》:“克幼而翹秀,既長,好學善屬 文,郡博士胡憲器之,曰:‘子學老於年,他日當以文章顯。’”后常用以指青年人的博學。
【學步邯鄲】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馀子之學行於邯鄲與? 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成玄英疏:“趙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國少年,遠來學步。”《漢書·敘傳上》作“學步於邯鄲。”后用“學步邯鄲”比喻模仿別人不成,反而喪失固有的技能。
【學書學劍】 學文練武。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學書不成,去,學劍。”
【學淺才疏】 學問淺陋,才能低下。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
【學富五車】 形容學問淵博。語本《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學疏才淺】 同“學淺才疏”。
【孺子可教】 指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女大十八變】 語出《景德傳燈錄·幽州譚空和尚》:“有尼欲開堂說法, 師曰:‘尼女家不用開堂。’尼曰:‘龍女八歲成佛,又作麼生?’師曰:‘龍女有十八變,汝與老僧試一變看。’”原指龍女通神善變,后謂女孩發育成長過程中姿容、性格多變。
【女大不中留】 謂女子成年,須及時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女大須嫁】 同“女長須嫁”。
【女大當嫁】 同“女長須嫁”。
【女大難留】 謂女子成年后,須及時出嫁,不能留在家里。
【女中丈夫】 女子中有男子氣概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