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過不贍】 補救過失都來不及。
【救偏補弊】 糾正偏向,補救弊端。
【救焚拯溺】 亦作“救火拯溺”。焚,指火災;溺,指落水者。猶言救人于 水火之中。
【救寒莫如重裘】 比喻處事須敦本務實。
【救燎助薪】 同“救火投薪”。
【救難解危】 幫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難。
【救黥醫劓】 黥,刺面;劓,割鼻。均為古代刑罰。救黥醫劓,指醫治刺面 之傷,補上割掉之鼻,謂恢復本來面目。語出《莊子·大宗師》:“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
【救饑拯溺】 謂拯救饑餓和危急中的人。
【敕始毖終】 自始至終警飭謹慎。
【敗井頹垣】 猶言房毀墻坍。形容村舍荒涼。
【敗不旋踵】 形容很快就遭到失敗。
【敗化傷風】 見“敗俗傷化”。
【敗材傷錦】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捍子產謂子皮曰:呴‘子有美錦, 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謂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后以“敗材傷錦”喻用非其人,傷害國家。
【敗事有馀,成事不足】 謂非但辦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壞。
【敗於垂成】 謂臨近成功時遭到失敗。
【敗柳殘花】 比喻風塵女子。
【敗俗傷化】 謂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敗俗傷風】 見“敗俗傷化”。
【敗軍之將】 戰敗的將領。
【敗國亡家】 見“敗國喪家”。
【敗國喪家】 使國破家亡。
【敗績失據】 謂事業失敗而無所憑依。
【敗鱗殘甲】 龍身上散落的鱗甲。比喻紛飛的雪花。
【敝衣枵腹】 衣破肚饑。形容生活困頓。
【敝衣糲食】 破衣粗食。形容生活困頓。
【敝帚千金】 《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三國魏 曹丕《典論·論文》:“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后因以“敝帚千金”比喻把自己并不一定好的東西視為寶貝。
【敝帚自珍】 比喻東西雖不好,自己卻很珍惜。語出宋陸游《初夏幽居》詩 之二:“寒不食猶能壽,弊帚何施亦自珍。”
【敝帚自享】 猶言敝帚自珍。
【敝帷不棄】 謂破舊之物也自有用處。
【敝鼓喪豚】 擊鼓宰豬而求神,徒使鼓破而豬失。謂徒勞無益。
【敝蓋不棄】 謂破舊之物也自有其用。
【敝綈惡粟】 謂衣食粗劣。
【敢作敢為】 謂做事果敢,無所顧忌。
【敢作敢當】 敢于作為,敢于承擔責任。
【敢怒而不敢言】 內心憤怒但不敢說出來。語出唐杜牧《阿房宮賦》:“天 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敢勇當先】 猶奮勇當先。比喻勇于承擔重任,領頭去干。
【散灰扃戶】 ①在地上撒灰,將門戶關鎖。②舊時因以“散灰扃戶”譏諷防 閑妻妾之病態心理與可笑行為。
【散陣投巢】 謂群鳥分散,各投窠巢。
【散馬休牛】 《書·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 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后稱不興戰事為“散馬休牛”。
【散兵游勇】 ①指沒有統屬的或潰散的士兵。②指沒有組織而獨自行動的人。
【散言碎語】 猶言閑言碎語。
【散帶衡門】 指退官閑居或過隱居生活。
【散傷丑害】 形容不和諧的聲音。
【敬上愛下】 尊敬在己之上者,愛護在己之下者。謂待人謙恭有禮。
【敬小慎微】 對細微的事也持謹慎小心的態度。
【敬天愛民】 敬奉天命,愛護百姓。
【敬老恤貧】 見“敬老憐貧”。
【敬老尊賢】 尊敬年長和賢良的人。
【敬老慈少】 見“敬老慈幼”。
【敬老慈幼】 尊敬老人,慈愛兒童。
【敬老慈穉】 見“敬老慈幼”。
【敬老憐貧】 尊敬年長的人,憐憫貧困的人。
【敬而遠之】 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語本《論語·雍也》:“務民之義, 敬鬼神而遠之”。
【敬事後食】 語本《論語·衛靈公》:“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邢昺疏: “言當先盡力敬其職事,必有勛績而後食祿也”。謂凡事應當先盡力去做,待有功績后才能享受俸祿。
【敬姜猶績】 《國語·魯語下》載,春秋時文伯歜已為魯相,其母敬姜猶 紡績不輟,歜問之,敬姜曰:“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后遂以“敬姜猶績”為富貴而不忘根本的典實。
【敬恭桑梓】 語出《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硃熹集 傳:“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墻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因桑梓為父母所種,故應恭敬。后用作熱愛故鄉,尊敬故鄉之人的典故。
【敬時愛日】 謂珍惜時間。
【敬授人時】 亦作“敬授民時”。《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 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蔡沈集傳:“人時,謂耕穫之候”。《史記·五帝本紀》引作“敬授民時”。謂將歷法付予百姓,使知時令變化,不誤農時。后以“敬授人時”指頒布歷書。
【敬授民時】 見“敬授人時”。
【敬終慎始】 謂處事、為人始終謹慎。語出《禮記·表記》:“事君慎始而 敬終”。
【敬業樂群】 謂專心學業,樂與朋友相切磋。
【敬賢下士】 尊敬賢者,屈身交接士人。舊時謂封建帝王或官員重視人才。
【敬賢重士】 見“敬賢愛士”。
【敬賢愛士】 尊重和愛護有才德的人。
【敬賢禮士】 見“敬賢下士”。
【敬謝不敏】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趙文子曰:‘信,我實不德。而 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謝不敏焉”。唐韓愈《寄盧仝》詩:“買羊沽酒謝不敏,偶逢明月曜桃李”。不敏,不明達,不才。后以“敬謝不敏”為推脫做某事的婉詞。
【敦世厲俗】 謂促使世俗風尚純樸起來。
【敦本務實】 崇尚根本,注重實際。
【敦默寡言】 穩重而少言語。
【敲山振虎】 謂故意示警,使人震動。
【敲山震虎】 見“敲山振虎”。
【敲牛宰馬】 謂宰殺牲畜。
【敲竹杠】 見“敲竹槓”。
【敲竹槓】 利用別人的弱點或借某種口實索取財物,或抬高價格。
【敲冰玉屑】 泛指精美的紙張。
【敲冰求火】 同“敲冰索火”。
【敲冰索火】 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一定不會成功。
【敲冰戛玉】 比喻樂聲清潤動聽。
【敲金戛玉】 見“敲金擊石”。
【敲金擊玉】 見“敲金擊石”。
【敲金擊石】 敲鐘擊磬。喻詩文聲調鏗鏘動聽。
【敲門磚】 ①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五:“一日,沖元自窗外往來,東坡 問:‘何為?’沖元曰:‘綏來。’東坡曰:‘可謂奉大福以來綏。’蓋沖元登科時賦句也。沖元曰:‘敲門瓦礫,公尚記憶耶!’”后以“敲門磚”比喻士人借以獵取功名的工具,一達目的,即可拋棄。②比喻謀求名利的手段。
【敲骨吸髓】 語本《景德傳燈錄·菩提達磨》:“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 血濟饑”。后比喻殘酷地剝削。
【敲骨剝髓】 猶敲骨吸髓。
【敲骨榨髓】 猶敲骨吸髓。
【敲詐勒索】 利用職權或抓住別人的把柄用威脅手段逼取他人財物。
【敲榨勒索】 見“敲詐勒索”。
【敲膏吸髓】 猶敲骨吸髓。
【敲邊鼓】 喻從旁幫人說話;在旁邊助勢。
【敲髓灑膏】 比喻傾家蕩產。
【敲鑼打鼓】 ①謂歡慶祝賀。②形容大造聲勢,大肆進行輿論宣揚。
【敲鑼放砲】 謂大張旗鼓地活動。
【敷衍了事】 謂做事不負責,只圖表面上能應付過去便完事。
【敷衍搪塞】 做事馬馬虎虎應付一下,塞責了事。
【敷衍塞責】 猶敷衍了事。
【數一數二】 形容突出。
【數不勝數】 數也數不清。形容很多。
【數白論黃】 計較金錢。白,銀;黃,金。
【數米而炊】 ①比喻過分計較瑣細的事情,不足以成大事。②形容吝嗇或生 活困窮。
【數典忘祖】 春秋時晉大夫籍談出使周朝,周景王問談:晉國何以沒有貢物? 談答以晉國從來沒有受到周王室器物的賞賜,所以無器物可獻。周王指出從晉的始祖唐叔開始,就不斷受到王室的賞賜,責備籍談身為晉國司典的后裔,竟不知道這些史實,說他是“數典而忘其祖”。事見《左傳·昭公十五年》。后用以比喻忘本。現也用以比喻對祖國歷史的無知。
【數往知來】 謂知道了前事,就可以推測未來。語出《易·說卦》:“數往 者順,知來者逆”。
【數黃道白】 見“數黃道黑”。
【數黃道黑】 猶數黑論黃。
【數黑論白】 見“數黑論黃”。
【數黑論黃】 說長道短,挑唆是非。
【數短論長】 說長道短,說三道四。
【數見不鮮】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 過,數見不鮮,無久慁公為也。”司馬貞索隱:“數見音朔現。謂時時來見汝也。不鮮,言必令鮮美作食,莫令見不鮮之物也”。后稱某種現象經常看見為“數見不鮮”。
【敵力角氣】 以力氣相斗。
【敵王所愾】 謂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為自己的敵人而加以討伐。
【敵不可假】 謂不可寬容敵人。
【敵不可縱】 對敵人不能放縱。
【敵國外患】 指來自敵對國家的侵略騷擾。
【敵國通舟】 同船的人都成了敵人。比喻眾叛親離。
【敵惠敵怨】 猶言報德報怨。
【敵愾同仇】 《詩·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左傳·文 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杜預注:“敵,猶當也;愾,恨怒也”。后以“敵愾同仇”指抱著無比仇恨和憤怒共同一致地對付敵人。
【整本大套】 謂有計劃、有條理、全面。
【整甲繕兵】 整頓甲胄,修理兵器。謂作好戰備。
【整年累月】 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時間長久。
【整衣斂容】 整理衣裳,端正儀容。
【整冠納履】 語本《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 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后以“整冠納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動。
【整軍■武】 猶整軍經武。
【整軍經武】 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 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子姑整軍而經武乎!”后用以稱整頓軍備,致力武事。
【整旅厲卒】 整訓軍隊,激勵士卒。
【整紛剔蠹】 謂整治紛亂,清除弊害。
【整裝待發】 整理行裝,等待出發。
【整整截截】 端方嚴肅貌。
【整襟危坐】 整衣端坐。形容嚴肅拘謹。
【斂手待斃】 猶言束手待斃。
【斂手屏足】 縮手止步。形容不敢妄為。
【斂骨吹魂】 謂再造生靈,使死者復生。斂骨,使散掉的骨骼集結起來。吹 魂,把散走的魂魄吹送回體。
【斂後疏前】 語本《司馬法·定爵》:“凡陳,行惟疏,戰則密。”《尉繚 子·兵令上》:“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謂列陣周密則牢固,前鋒隊形疏朗則利于戰斗。后世將我國古代這一陸戰列陣原則概括成“斂後疏前”四字。
【斂怨求媚】 謂因向上獻媚,不顧人民怨恨而征收錢物。
【斂影逃形】 隱藏身形。比喻隱居不出。
【斂聲屏息】 見“斂聲屏氣”。
【斂聲屏氣】 不出聲,屏住呼吸。形容精神集中。
【斂聲匿跡】 不聲張,不露面。形容隱藏起來,不公開出現。
【斂鍔韜光】 比喻隱匿鋒芒,才不外露。
【斅學相長】 謂教與學相互促進。
【變化不測】 變化無常,無法捉摸。
【變化不窮】 見“變化無窮”。
【變化莫測】 見“變化不測”。
【變化無常】 謂變化不定,無規律可循。
【變化無窮】 變化多種多樣,沒有窮盡。極言變化之多。
【變心易慮】 改變思想;改變打算。
【變幻不測】 見“變幻莫測”。
【變幻莫測】 變化無常,無法捉摸。
【變幻無窮】 形容變化之奇異和繁多。
【變古易俗】 猶變古易常。
【變古易常】 改變過去的法制和習俗。語本《韓非子·南面》:“不知治者, 必曰:‘無變古,毋易常。’”
【變古亂常】 更改或打亂祖宗常法。
【變本加厲】 原意是在本來的基礎上更加發展。后多形容情況比原來更加嚴 重。語本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變生不測】 意外地發生變故。
【變生肘腋】 比喻變亂發生在內部或身旁。語本《三國志·蜀志·法正傳》: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彊,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變故易常】 同“變古易常”。
【變俗易教】 改變原有的習俗和教化。
【變風改俗】 見“變風易俗”。
【變風易俗】 改變舊的風氣和習俗。
【變炫無窮】 猶變幻無窮。
【變躬遷席】 移動身體,離開席位。表示謙恭。
【變容改俗】 改變風貌習俗。
【變動不居】 謂事物不斷變化,沒有固定的形態。
【變貪厲薄】 謂改變、勸勉貪圖財利、行為輕薄的人使之廉潔忠厚。
【變態百出】 形容事物形態變化之多。
【變醨養瘠】 謂使薄酒變醇,瘠土變得肥沃。比喻改變貧窮落后面貌。
【變臉變色】 見“變顏變色”。
【變顏變色】 謂因內心驚、懼、急、怒而改變面色。
【日下無雙】 京師沒有第二人可比。謂才能出眾。
【日上三竿】 太陽升起來離地已有三根竹竿那么高。約為午前八、九點鐘。 多用以形容天已大亮,時間不早。《南齊書·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硃色赤黃。”
【日久天長】 亦作“日久歲長”。謂時日長久。
【日久月深】 謂時日長久。
【日久見人心】 時間長了,便可看出人心的好壞真假。
【日久歲長】 見“日久天長”。
【日久歲深】 見“日久月深”。
【日已三竿】 同“日上三竿”。
【日不我與】 時日不等待我。極言應抓緊時間。
【日不移晷】 日影沒有移動。形容時間極短。
【日不移影】 見“日不移晷”。
【日不暇給】 形容事務繁忙,沒有空閑。語本《史記·封禪書》:“雖受命 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日日夜夜】 每天每夜。形容延續的時間長。
【日中必昃】 同“日中則昃”。
【日中必彗】 中午陽光強烈,正好曬物。比喻作事要及時。
【日中必移】 同“日中則昃”。
【日中必湲】 見“日中必彗”。
【日中則昃】 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昃,太陽偏西。多比喻事物盛極則衰, 或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向著相反的方面轉化。
【日中則移】 同“日中則昃”。
【日中將昃】 比喻事物盛極將衰。
【日升月恆】 旭日冉冉上升,月亮漸漸盈滿。比喻事物興盛發展。語出《詩 ·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毛傳:“恆,弦;升,出也。言俱進也”。鄭玄箋:“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后常用為祝頌之詞。
【日月入懷】 ①舊時指生貴子的吉兆。《三國志·吳志·孫破虜吳夫人傳》 “於是遂許為婚,生四男一女”裴松之注引晉干寶《搜神記》:“初,夫人孕而夢月入其懷,既而生策。及權在孕,又夢日入其懷,以告堅曰:‘昔妊策,夢月入我懷,今也又夢日入我懷,何也?’堅曰:‘日月者陰陽之精,極貴之象,吾子孫其興乎?’”②形容神容俊秀清朗。
【日月不居】 形容時光流逝。
【日月合璧】 指地球進入太陽與月球之間或月球進入地球與太陽之間所發生 的現象。“日月合璧”在朔發生日食,在望發生月食。
【日月交食】 ①指日蝕和月蝕。②比喻彼此爭斗,做了冤家對頭。
【日月如流】 時光像流水一樣迅速消逝。
【日月如梭】 太陽和月亮像穿梭似地來去,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日月其除】 日月流逝。謂光陰不待人。
【日月重光】 《書·顧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陸德明釋文引馬 融曰:“重光,日月星也。太極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疊璧,五星如連珠,故曰重光”。孫星衍疏:“重光者……言文武化成之德比于日月也”。后以“日月重光”比喻經過動亂后,出現了穩定升平的新局面。
【日月逾邁】 日月前行。謂時光流逝。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日月天天運行天空,江河天天流過大地。形容光明 正大或永存不廢。語本《後漢書·馮衍傳上》:“其事昭昭,日月經天,河海帶地,不足以比”。
【日月逾邁】 見“日月逾邁”。
【日月蹉跎】 謂光陰白白地過去,無所成就。
【日月麗天】 日月懸在天空。比喻光明照耀四方。語本《易·離》:“日月 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孔穎達疏:“麗,謂附著也”。高亨注:“日月附麗于天,能照天下”。
【日引月長】 謂事物隨時光流逝而日漸增長。語本《國語·齊語》:“昔吾 先君襄公筑臺以為高位,田、狩、罼、弋,不聽國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是以國家不日引,不月長。”韋昭注:“引,申也;長,益也。”
【日以為常】 經常做某件事,成了慣例常規。
【日以繼夜】 日夜不停。《國語·吳語》:“孤日夜相繼,匍匐就君。”
【日出三竿】 同“日上三竿”。《南齊書·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 丁亥,日出高三竿,硃色赤黃。”
【日出不窮】 形容接連不斷地出現。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太陽升起就起來勞動,太陽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 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單純簡樸的生活。
【日有萬機】 見“日理萬機”。
【日行千里】 一天跑千里路。形容速度極快。
【日旰不食】 同“日旰忘食”。
【日旰忘食】 天色已晚仍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旰忘餐】 見“日旰忘食”。
【日近長安遠】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 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后以“日近長安遠”喻指向往帝京而不得至。
【日角珠庭】 形容人額角寬闊,天庭飽滿,相貌不凡。
【日角偃月】 舊時相術家稱極貴之相。偃月,指額角似半弦月。
【日角龍庭】 舊時相術家謂天庭隆起為龍庭。“日角龍庭”為帝王的貴相。
【日角龍顏】 舊時相術家謂額頭隆起為龍顏。“日角龍顏”為帝王的貴相。
【日東月西】 比喻遠隔兩地,不能相聚。
【日來月往】 見“日往月來”。
【日昃不食】 太陽已偏西還不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昃旰食】 太陽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飯。形容勤于政事。
【日昃忘食】 太陽已偏西還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和風暖】 見“日暖風和”。
【日征月邁】 喻指時間不斷推移。
【日往月來】 形容歲月不斷流逝。語本《易·系辭下》:“日往則月來,月 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日炙風篩】 日曬風吹。形容長途跋涉之苦。
【日夜兼程】 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趕路。
【日居月諸】 日月。居、諸,語氣助詞。《詩·邶風·日月》:“日居月諸, 照臨下土。”毛傳:“日乎月乎,照臨之也。”后用以指歲月流逝。
【日甚一日】 一天超過一天。形容事物發展的程度越來越加深或越來越嚴重。
【日省月試】 每天每月進行考核。
【日省月課】 見“日省月試”。
【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削減分割。
【日削月朘】 一天天地損削縮減。
【日食萬錢】 ①每天的飲食耗費上萬的錢。形容生活極其奢侈。語本《晉書 ·何曾傳》:“捍何曾呴性奢豪,務在華侈。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②形容俸薪豐厚。
【日莫途遠】 見“日暮途遠”。
【日高三丈】 猶日上三竿。
【日益月滋】 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
【日陵月替】 謂逐漸衰落、弛退。
【日乾夕惕】 乾乾,自強不息貌;惕,小心謹慎。“日乾夕惕”形容自早至 晚勤奮謹慎,不敢懈怠。語出《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日異月更】 日日不同,月月改變。形容變化快。
【日異月殊】 每天每月都有差異。形容變化大。
【日異月新】 見“日新月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