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王廷信

 

中國美學需要什么?

感性美學》相關章節:

導 論:從美感出發的美學構想

上 篇:審美感受

  第一章 審美不是反映

  第二章 審美反映與馬克思主義

  第三章 美感與鑒賞判斷

  第四章 美感與“美”

  第五章 美感與快感

中 篇:審美能力

  第一章 審美——人類特有的能力

  第二章 審美能力的群體生成

  第三章 審美能力的個體生成

  第四章 審美能力的功能實現

  附 錄 論群體審美能力

下 篇:藝術、自然與審美

  第一章 論“自然美”

  第二章 中國文學的焦慮主題

  附 錄 新生代的焦慮 

  第三章 《紅樓夢》:文化——心理層面上的一種解讀

  第四章  現代藝術與闡釋的危機

  第五章  藝術創作中的超常思維  

  第六章  藝術:一種中庸的描述  

外 篇:美學與時代

  中國美學需要什么    

  經濟發展與中國美學的當代使命

  文化建設與純學術的價值

后 記

  美學界早就在驚呼中國美學的危機。

  這說明美學界人士對現實的中國美學研究狀況深為不滿。要使美學更加令人滿意,當然首先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美學目前尚有哪些根本的不足。應該說要使美學走出危機狀態,不僅僅需要改善研究的外在環境,我們更應該從美學本身出發探討美學陷入危機的根本原因,必須從美學內部尋找美學走出危機的契機,在我們看來,美學只有走上一條更加健康的學術道路才能繼續生存并且發展,而要走上這條道路,至少還需要加強三方面的工作:確立美學本體的價值觀念,尋找美學本體的邏輯起點,建立美學本體的交流語境。

一 確立美學本體的價值觀念

  人類的所有活動,包括物質生產與精神創造活動,都受主體內在的價值觀念影響與支配。這種價值觀念有時是自覺的,更多時候是不自覺的。這些自覺與不自覺的價值觀念,構成個人復雜的價值體系。同樣,一時代被普遍認可的價值觀念,又構成時代的價值體系,它是人們褒貶時世、臧否人物的內在標準。一門學科的發展繁榮,興盛衰亡,也與人們共同的價值判斷體系有內在的密切聯系,只有按時代的價值體系來衡量顯得有較高的價值,或者說被人們普遍賦予較高人類價值的學科,才有可能形成時人所趨的熱門,反之就必然受到冷落,以致衰亡。

  但是,個人與時代的價值體系都是復雜的,人們對特定對象作價值判斷的過程也相當復雜。任何一種客觀存在的人類活動,幾乎都擁有多元的人類價值,因而就無法阻止人們從各個不同方面去體認它的人類意義,就象不同人面對同一棵大樹,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它不同的功能一樣。如果說諸種人類活動都有其本體的價值,那么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各種學科又都很容易面臨價值誤置現象,也即它們經常地、甚至是難免地會在某一階段,被賦予與其本體價值有異的價值,而為人們接受,或者拒絕。這種現象有時造成了某種人類精神活動虛假的繁榮,有時又會導致它陷入不正常的困境之中。前者如遠古神話在當代成為一門顯學,那是因為神話被以賦予了非神話的文化人類學價值;后者如宗教在當代中國的凄慘命運,即是因為人們將它與迷信混為一談。那么,中國美學的沉浮應該如何看待呢?

  要把握中國美學近年里急劇沉浮的根源,應該首先辨別美學究竟具有什么人類價值,然后才有可能由此推知當代中國社會對美學的價值體認。

  美學是人類知識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僅僅從它一直被視為哲學整體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可以證明這點。因而,美學必然地要分享知識的人類價值。

  任何一種成熟的文化都建立在它深厚的知識基礎之上,而知識的結構,就猶如一座金字塔。在這座金字塔的頂部,是代表了該種文化發展最高成就的杰出人物,以及這些人對那些遠離具體學科的、最富于抽象意義的形而上問題的思考,包括對宇宙人生最普遍規律的思考,以及作為這一思考之結果的學術。這個頂端要有廣闊而扎實的底部作為其支撐,也即要有大量對具體學科的研究,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作為其基礎,要有整個文化圈所有人共同的文化積累與現實努力為其基礎?梢韵胍,如果這個基礎很單薄,它實在也不足以支撐太高玄的頂峰的;而且,任何思想家對宇宙人生的深邃思考,也要在民族文化的堅實基礎上才能獲得意義深遠的闡釋,才真正算得上深邃。

  但是,不管怎么說,一座金字塔的高度,總是以它的頂峰為代表的。同樣,人們衡量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達到了怎樣的水平,最簡單也最準確的方法,就是看作為這種文化代表的杰出人物對宇宙人生的思考達到了怎樣的人類高度。當我們說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以及古希臘文明獲得了極其引人注目的成就,甚至可以說達到了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時,總是情不自禁地浮現出一連串光輝的名字,比如孔子、老子、莊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他們的思想結晶,那些偉大的著作。故而,要最抽象,最簡單地論及知識與學術的人類價值,那就是把它視為人類或民族文化發展水平的表征,肯定它作為文化金字塔頂端的、代表了文化整體達到了怎樣的高度的價值。換言之,如果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沒有學術上的獨特成就,或者說沒有較高水平的學術成就,那么這個民族,這種文化在人類發展史中,就難以獲得較高的地位。僅僅從這個方面而言,位于人類知識結構之核心位置之一的美學,其價值也是無法估量的。

  而且,知識與學術還不僅僅是民族文化達到了怎樣的高度的一種純粹的表征,或者說,對宇宙人生那些最抽象的、離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相當遙遠的形而上課題的思考,不僅僅具有一種象征性的意義。人類能夠獲得多大的文化成就,在某種意義上說要看他們能夠克服多大的困難,亦即達到了怎樣的智力水平。而對宇宙人生那些最抽象又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的形而上思考,永遠是對人類智力最強有力的挑戰,它不斷引導人類思維向更廣闊的領域和更深入的境界行進,它是一些永恒的不解之謎,在任何時代都刺激著人類思維的發展,使人類智力永不停息地上升到越來越高的水平。

  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逐漸遞進的過程,知識水平的提高和人類智力的提升,也是一個逐漸遞進的過程。這個過程不但需要來自現實生活領域的大量新鮮經驗的刺激,也需要來自最抽象的形而上領域的永恒的刺激。因而學術的發展,尤其是純學術的發展始終就象思想的體操,訓練著人類智力。雖然這種訓練往往只限于極少數杰出人物,但是這極少數杰出人物會以其突出的文化成就,提升整個民族或整個文化圈的知識能力與水平。美學的研究與發展,從最抽象的意義上說,其價值就在于此。

  同時,美學在整個人類知識整體中又是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它所研究的對象有不同于其它人類知識領域之處。在康德看來,對宇宙人生萬物最抽象的研究可以區分為對人類三大心理功能--知、情、意--的研究,而美學(或者說審美判斷力的研究,這兩個概念在康德哲學中是同義詞)所研究的就是人類情感活動的本質。更準確的說,美學所研究的是某種被稱為“藝術”的創造性的情感活動,而對于人類文化發展與知識進步,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的詩意側面的發掘,這種創造性情感活動是不可或缺的。

  藝術這種創造性的情感活動是人類最根本的文化需要之一,是人類對自身的生命意義的抽象肯定方式之一。而美學的意義,從某種角度而言,就在于盡可能從多種層面上探索與豐富藝術的人類價值,并且由此界定藝術活動中那些最具有普通意義的、與人類心靈深處最為切切相關的本質特征。從這里出發,我們就能找到真正屬于美學的價值,即找到美學本體的價值。美學的這一價值不是其它人類活動所給予它的,它源自美學研究自身。

  值得憂慮的是,幾乎是從美學作為一門學科進入中國以來,它的價值就被誤置了。它或者被視為達到某種社會政治目的的工具,或者被視為具體的藝術創作與欣賞操作的方法大全。這兩種誤解都使我們忽視了美學作為一種純學術所真正具有的價值,同樣也對我們評價種種美學理論造成了不良影響。而一旦人們真實地感到美學所能起到的作用并非可以實際觸摸,失望也就隨之而來。這就是近十年來美學由極盛而極衰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確立美學本體的價值觀念,真正把美學作為美學來研究,是我們今天面臨的最關鍵的問題之一。

二 尋找美學本體的邏輯起點

  任何一種完備的科學理論都必須是自洽的,或者更通俗地說,它應該是從某個邏輯起點出發的有機整體。因為它必須是自洽的整體,所以從怎樣的邏輯起點出發,就決定了該理論的性質、特征,甚至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美學也是如此。

  傳統美學把“美”作為它的理論出發點或曰邏輯起點,而且是把某種“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美作為理論的邏輯起點。這就決定了它首先是把某種先驗存在的,與主體可以無涉的客體作為研究對象的,而要界定這一對象的本質,就必須首先把它與主體的心靈活動,與主體的情感世界分離開來,舍此就無法準確地把握與體認作為純粹客體的“美”。對客觀存在的美作了這樣的界定之后,剩下的工作就是描述人類如何被動地反映這種外在的美,如何在心靈中獲得這種美的印象,或者如何復制這種美。

  以“美”為邏輯起點的美學至少有三大缺陷。

  其一,它使美學研究與探索的范圍受到了太大的限制,而且是被限定在一個毫無意義的范圍之內。如果把“美”作為美學的邏輯起點,那么美學首先就要設定美是一種先驗的存在,既然它被視為先驗的存在,幾乎就沒有任何可靠的經驗的根據,可以藉以為這種美的本質特征提供證明,也就是說,任何理論及其依據充其量只能說明美的本質特征而不能證明其本質特征。這樣的美學,與其說是建立在真理之上,毋寧說是建立在信仰之上,于是,所有美學爭論最后必然都要成為信仰之爭,因而也就必然地降低了美學作為人類知識整體之組成部分的價值。

  其二,這種美學的先驗性,決定了它與人類實際的藝術活動即創造性的情感活動之間的距離。因為作為它的邏輯出發點的美是先于人的審美體驗而存在的,無限豐富而生動的審美感受與體驗,就只能被置于美學研究的邊緣而不是核心位置,而且,它必定是由先驗的美所規定了的,精神活動中最珍貴的內容,完全被它面臨的固定對象遮蔽了,或者說被抽掉了,剩下的只是一個機械的過程。如果說這種美學能夠揭示藝術的本質的話,它所揭示的也只不過是藝術活動中最沒有意義的本質。

  其三,這種美學必定要在超歷史、超文化的范疇內為美定義。因為它把美視為某種終極的存在,并且首先把美視為某種終極的存在,作為其邏輯起點的美,就不能、或者說不應該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改變它的質的規定性,而且更不可能與民族的、特定文化圈的審美趣味相關。它既是非歷史的,又是非文化的,因之也是非現實的存在。

  存在這三大根本缺陷的美學從邏輯起點的選擇上就是錯誤的,它限制了美學豐富與發展自身的無限可能性,只能使美學不斷走向僵化與蒼白。如果我們把美學視為研究人類藝術活動即創造性情感活動的特質的學科,那么我們首先就應該從人類審美活動本身開始美學研究,也即不是把“美”,而是把“審美”作為美學的邏輯起點。審美感受與體驗的本質,才是一切美學研究的出發點。

  有了審美體驗作為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我們根本就無須設定某種先驗存在的、外在于人類藝術活動的美,美的客觀存在馬上就成為一種奢侈,并且是礙手礙腳的奢侈。從美感出發的美學研究所面臨的首要課題不復是美的本質,也不復是的美的客觀存在的費力不討好的證明,而是美感體驗的本質,審美與藝術活動的本質,是人類審美地把握與認識對象的過程本身的本質。

  以美感作為邏輯起點的美學把它的研究對象置于人類文化的大系統之中,把它置于人類實際的具體的創造性情感活動之中,研究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及不同人類群體的審美活動。雖然它也力圖從這最復雜的研究對象中抽象出某些帶規律性的本質特征,但是所有抽象,都以人們現實的,因之也是具有歷史與文化內涵的感受與體驗出發并以之為依據,都從人類精神活動的內在特質出發。因而它有可能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類審美趣味的變化而不斷改造與豐富自身,也就具有永遠的活力。

三 建立美學本體的交流語境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美學家曾經顯得很自然而然地套用大量哲學語匯來討論美學問題,當然,不僅美學如此、倫理學、歷史學、普通心理學、社會學也是如此。我們在這些著述中總是能看到許多耳熟能詳的理論術語,與這種奇怪的現象緊密相伴的怪事,就是所有這些學科,都用大量的篇幅討論一些大致相同的,所謂“最本質”的問題,而學科本身的特征,完全被這些所謂“本質”淹沒了。它最直接的結果之一就是使美學迷失了它的本體。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只把語言作為人際交流的純粹的符號系統,而對它更深層的文化意義,卻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蛘哒f,只把它視為表述與傳達思想感情的工具,視為“器”與“術”,而沒有同時考慮到它作為“道”與“道體”的意義。思維與語言永遠是同一體。在某種意義上說,一種科學理論(包括人文科學理論)就是由一組具有特定理論含意的術語構成的特殊的表述系統與價值系統,在科學理論中,經過特殊界定、被賦予特定意義的術語,決不是最不重要的因素。庫恩在著名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就曾指出“范式”的改變在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而一種新的范式被普遍接受,常常是一場科學革命獲得成功的最顯見的證明? 。一組新的、經過重新定義并且為學科內部普遍承認的理論術語能夠構成一個新的理論空間,只有在這個空間里,人們才有可能用全新的思維方式,從新的角度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從而推動科學的發展。

  要說當代美學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重要問題,那是不公平的。我們記得幾年前的“方法論熱”,那個轟轟烈烈的時期,美學研究方法的革命與美學表述語言的革命,同樣引人注目。這場革命使美學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從屬于某種哲學信條的可悲地位,其中理論術語的急劇變換,具有不可低估的功績?上]有使美學真正找到美學自身,而其中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幾乎是在濫用種種新方法的論著里,到處充溢著的仍然是其它學科的術語,比如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或者耗散結構理論,等等。說得刻薄一點,它只是使美學換了一個主子或幾個主子,依然沒有使它走向獨立。

  任何一種獨立的、成熟的科學理論,都不能求助于從其它學科中借用的術語來完成自身的建樹,因為各門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都不盡相同,或者說,當一門學科中的術語被轉用到它種學科之中時它往往需要重新定義,也即要賦予它以新的理論含意。

  同樣,理論也不能現成地拾取日常生活用語來準確清晰地表述,日常用語中大量模棱兩可的、歧義紛生的詞匯,常常是引發理論界諸多無謂爭論的端由。

  一門獨立的學科就是一個獨特的交流空間,它必定是由一組經過定義的、規范化的術語為基礎的獨特的語境。這個獨特的語境使人們能在盡可能大的程度上減少日常的語言交流中的誤解,不僅使研究者能更科學、準確、簡潔地表述自己的見解,也能使他人更明白無誤地聽懂對方的理論表述的表層與深層含意,以實現真正的理論交流。換言之,只有找到了一組與美學特定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相契合的、經過明確定義與規范,并且為美學界普遍接受的理論術語,建立起屬于美學自身的表述方法與交流語境,美學才有可能成為一門獨立的、成熟的科學,才能擺脫它從屬于其它學科的附庸地位。

四 走向美學本體的必由之路

  中國美學面臨的真正的危機,決不是美學研究人員的銳減,美學著作的滯銷,或者說美學熱的急劇降溫。危機在于美學研究迄今仍未進入它的本體。這里既有其歷史淵源,又涉乎它的現實境遇。

  中國的人文科學,有深厚的經世致用傳統。從先秦諸子百家到宋明理學,幾乎都在撰寫一部又一部的“資治通鑒”。甚至清末民初的新文化運動,那些維新領袖與改良前驅,也無不借經學以文飾其政論,用以為歐西思想輸入之導引。乾嘉學派不以經世致用為己任而深為后學所詬病,梁啟超晚年高呼“斷不以學問供學問以外之手段”? 幾成空谷跫音。這種源于東方民族特殊思維模式的根深蒂固的實用理性傳統,正是阻礙中國美學走向其本體的主要原因。

  過分功利化與高度實用性的理論追求,使中國美學的注意焦點始終聚集在兩端--對藝術的道德批評與感性鑒賞。漢儒說詩,僅限于“美”、“刺”兩端,就是對藝術作純粹的道德批評的典型,韓愈高張“文以載道”“文以明道”的大旗,更從道德層面上肯定了藝術(文學)的社會學作用。從這一角度出發的藝術研究,過多地注意到藝術的社會道德功能,以至于幾乎完全忽略了藝術作為人類創造性情感活動的價值。盡管它與純粹的美學研究并非全然無關,但由于它不是從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的內在特質出發研究藝術的,這樣的探討不管多么深入,不管多么富有成就,也不能使作為人類知識整體之組成部分的美學走向獨立。對藝術大量的感性鑒賞深刻體現了東方民族敏感的心靈與細膩的感受能力。象對藝術的道德批評一樣,它未始沒有一定的美學意義。但是對藝術的感性鑒賞主要地應歸屬于藝術活動領域之內,它是以藝術對象為材料的再度創造。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美學從來沒有成為一門獨立而成熟的學科,這決不是夸大之辭。

  二十世紀西學東漸,改變了中國美學研究的格局。尤其是近十來年,美學研究有了空前繁榮,研究領域大大拓寬了,研究方法也漸次走向多元。但是這種繁榮中也蘊含有虛假的成分,我們也應該冷靜地看到,即使在“美學熱”中,那種真正屬于美學本體范疇的研究,也沒有占據主導地位。美學熱推動了美學研究向縱深發展,而美學越接近其本體,它與那些貌似美學的非本體研究之間的區別,也就越是明顯。美學由盛而衰,就出現于這一背景之上。而由于中國的純美學研究,缺乏象藝術的道德批評與感性鑒賞那樣深厚的傳統,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傳統可以依憑,這顆外來的苞芽要成功地嫁接在中國文化之樹,并且要開花結果,自然有相當的難度。

  美學是一門跨文化的世界性學科,但是它要在中國這塊特殊的文化土壤上扎根,成為中國學術整體中相對獨立的、成熟的組成部分,還有待于美學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而目前美學熱的降溫,恰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冷靜思索的契機。如果我們能從中國美學的現狀之中,看到美學危機的內在原因,也就不難確定我們的努力方向。美學必須走向它的本體才能真正成為一門科學。而要走向它的本體,果斷地、有時甚至是痛苦地改變傳統的研究方法與思維模式,就是它的必由之路。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龙游县| 万荣县| 本溪市| 勃利县| 揭东县| 临汾市| 正蓝旗| 枣强县| 阿坝县| 泰州市| 阿拉善右旗| 三江| 卫辉市| 双鸭山市| 兴海县| 镇平县| 车致| 浦东新区| 庆阳市| 东丰县| 宜阳县| 平安县| 栖霞市| 柘荣县| 新宁县| 吉安县| 七台河市| 彭泽县| 卢湾区| 册亨县| 太谷县| 吉安市| 屏东县| 句容市| 广饶县| 枞阳县| 安乡县| 醴陵市| 九江市| 伽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