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出版著作
一、專著
《論梵文td的音譯》(北京大學出版部,1948年)
《馬克思論印度》(人民出版社,1951年)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西格斯著,季羨林譯,作家出版社,1955年)
《沙恭達羅》(迦梨陀娑著,季羨林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人民出版社,1957年)
《印度簡史》(1957年)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義》(人民出版社,1958年)
《五卷書》(季羨林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優哩婆濕》(迦梨陀娑著,季羨林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羅摩衍那初探》(季羨林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79年)
《羅摩衍那》(全七卷,共八冊,蟻垤著,季羨林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1984年)
《天竺心影》(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9月;1998年4月重印;2007年4月再版)
《朗潤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中印文化關系論文集》(三聯書店,1982年)
《印度古代語言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印度文學研究集刊》(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節錄佛教相關部分/中外佛教交通史料匯編》(季羨林著,張星烺編,臺灣彌勒出版社,1984年)
《印度兩大史詩評論匯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大唐西域記校注》(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1989、1995、2000年重;)
《大唐西域記今譯》(季羨林、張廣達、李錚譯,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家庭中的泰戈爾》(黛維著,季羨林譯,漓江出版社,1985年)
《季羨林散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東方文化知識講座》(黃山書社,1989年)
《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季羨林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年)
《中印文化交流史》(新華出版社,1991年)
《季羨林序跋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萬泉集》(1991年)
《季羨林小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留德十年》(東方出版社,1992年)
《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臺灣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季羨林留德回憶錄》(中華書局,1993年)
《東方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季羨林論印度文化》(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年)
《沙恭達羅》(迦梨陀娑著,季羨林譯,中國工人出版社,1995年)
《爐火情:泰戈爾談話錄》(黛維著,季羨林譯,漓江出版社,1995年)
《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臺灣東初出版社,1995年)
《季羨林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季羨林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人生絮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梵文基礎讀本:語法課文詞匯》(施滕茨勒著,季羨林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賦得永久的悔》(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年;2007年再版)
《懷舊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延邊大學出版社,1996年)
《禪與東方文化》(商務印書館,1996年)
《季羨林文集》(24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東西文化議論集》(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
《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
《朗潤瑣言》(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我和書》(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牛棚雜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2005年再版)
《書山屣痕:季羨林自選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名家薦書》(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
《夢縈未名湖》(新世紀出版社,1998年)
《季羨林散文全編》(前四卷)(鄧九平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2月)
《清塘荷韻》(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春歸燕園》(吉林攝影出版社,2000年)
《漢語與外語》(語文出版社,2000年7月)
《漫談人生》(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
《綴玉集》(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年)
《世態炎涼》(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年)
《東西漫步》(中國旅游出版社,2000年)
《季羨林人生漫筆》(同心出版社,2000年)
《旅德追憶:二十世紀幾代中國留德學者回憶錄》(商務印書館,2000年)
《朗潤園隨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季羨林與名人》(群眾出版社,2001年)
《學海泛槎:季羨林自述》(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季羨林散文全編》(五)(鄧九平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1月)
《大學往事:一個世紀的追憶》(昆侖出版社,2002年)
《我的求學之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學問之道》(沈陽出版社,2002年)
《感悟人生》(沈陽出版社,2002年)
《耄耋新作》(沈陽出版社,2002年)
《清華園日記》(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年)
《季羨林語要:修身與治學》(沈陽出版社,2003年)
《季羨林散文全編》(六)(鄧九平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1月)
《火焰山下》(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1月)
《暢談東方智慧:季羨林、蔣忠新與池田大作鼎談集》(季羨林、蔣忠新、池田大作著,商務印書館,2004年)
《清塘荷韻》(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年)
《留德十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德國印象》(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皓首學術隨筆:季羨林卷》(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病榻雜記》(新世紀出版社,2007年1月) 《佛教十五題》(中華書局,2007年1月) 《季羨林說國學》(京華出版社,2007年4月)
二、主編
《印度民間故事集》(第一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年)
《東方文學作品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外文學書目答問》(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
《簡明東方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東方文化史話》(黃山書社,1987年)
《印度古代詩選》(季羨林、劉安武選編,漓江出版社,1987年)
《東方短篇小說選》(季羨林、劉安武編選,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
《東方文學名著題解》(季羨林、劉安武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
《南亞東南亞論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印度古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東方文學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我與中國20世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東方文學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傳世藏書·史庫·地理》(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5年)
《世界文化史知識:插圖本》(1—10)(遼寧大學出版社,1996年)
《泰戈爾名作欣賞》(季羨林、周志寬主編,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年)
《敦煌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書苑雅奏》(鐘敬文、季羨林、鄧九平主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8年)
《書人心語》(鄧九平、鐘敬文、季羨林主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8年)
《枝蔓叢叢的回憶》(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年)
《我們都經歷過的日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年)
《沒有情節的故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年)
主要發表文章
一、論文
東方語文范圍內的科學研究問題(《科學通報》1954年05期)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7年01期)
再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兼評美國梵文學者弗蘭克林·愛哲頓的方法論(1958年4月4日寫畢,原載《語言研究》1958年01期)
五四運動后四十年來中國關于亞非各國文學的介紹和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9年02期)
對于新詩的一些看法(《文學評論》1959年03期)
必須用漢語拼音字母的讀法來讀(《語文建設》1961年02期)
古代印度的文化(《歷史教學》1962年10期)
關于《大唐西域記》(《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新疆與比較文學的研究(《新疆社會科學》1981年01期)
論《五卷書》(《國外文學》1981年02期)
泰戈爾的生平、思想和創作(《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02期)
蔗糖的制造在中國始于何時(《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03期)
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民族語文》1982年04期)
中世印度雅利安語二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3期)
外國文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外國語》1984年05期)
三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4年2月12日寫畢,原載《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月)
原始社會風俗殘余——關于妓女禱雨的問題(《世界歷史》1985年10期)
論東方文學——《簡明東方文學史》緒論(《國外文學》1986年04期)
cīnī問題——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證(《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04期)
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斗爭”——提婆達多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5期)
印度文化特征(《電影藝術》1988年08期)
關于神韻(《文藝研究》1989年01期)
梵語(《外語教學與研究》1989年02期)
吐火羅語(《外語教學與研究》1989年02期)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3期)
《梨俱吠陀》幾首哲學贊歌新解(《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吐火羅文A(焉耆文)《彌勒會見記劇本》與中國戲劇發展之關系(《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01期)
新疆古代民族語言中語尾——-a(?)>u的現象(《中國文化》1991年01期)
吐火羅文和回鶻文本《彌勒會見記》性質淺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再談東西文化(《哲學動態》1991年07期)
東方文化與東方文學(《文藝爭鳴》1992年04期)
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文藝理論研究》1992年04期)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中國文化》1994年01期)
抽象理想之至境(《中國圖書評論》1994年04期)
蔗糖在明末清中期中外貿易中的地位──讀《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札記(《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白糖問題(《歷史研究》1995年01期)
現代中國文學史研究回顧(《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西方不亮,東方亮——季羨林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的演講(《中國文化研究》1995年04期)
“天人合一”新解(《中國氣功科學》1996年04期)
清代的甘蔗種植和制糖術(《文史哲》1996年04期)
新疆的甘蔗種植和沙糖應用(《文物》1998年02期)
談文學中的“多余的人”(《昌濰師專學報》1998年06期)
彌勒信仰在新疆的傳布(《文史哲》2001年01期)
佛教傳入龜茲和焉耆的道路和時間(《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02期)
華夏天竺兼愛尚同——關于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關系的對話(季羨林、郁龍余,《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絲綢之路與西行行記考(《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東學西漸與“東化”(《光明日報》2004年12月23日)
鳩摩羅什時代及其前后龜茲和焉耆兩地的佛教信仰(《孔子研究》2005年06期)
玄奘時代及其后兩地的佛教信仰(《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略說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特點(選自《季羨林說國學》,中國書店,2007年4月)
二、散文
母與子(1934年4月1日寫畢)
紅(1934年7月21日寫畢)
老人(1935年5月2日寫畢)
憶章用(1946年7月23日寫于南京)
春滿燕園(1955年)
馬纓花(1962年10月1日寫畢)
夾竹桃(1962年10月17日寫畢)
爽朗的笑聲(1979年1月31日寫畢)
泰戈爾與中國(《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02期)
西諦先生(1981年2月2日寫畢)
德國學習生活回憶(1981年5月11日寫畢)
我和濟南——懷鞠思敏先生(1982年10月12日寫畢)
我和外國文學(1986年5月31日寫畢)
遙遠的懷念(1987年3月18日寫畢)
懷念西府海棠(1987年4月26日寫畢)
我記憶中的老舍先生(1987年10月1日寫畢)
重返哥廷根(1987年10月寫于北京)
為胡適說幾句話(1987年11月25日寫畢)
虎年抒懷(1988年1月27日寫畢)
在饑餓地獄中(寫于1988年,收入《留德十年》)
我的老師們(寫于1988年,收入《留德十年》)
學習吐火羅文(寫于1988年,收入《留德十年》)
邁耶一家(寫于1988年,收入《留德十年》)
回憶梁實秋先生(1988年3月26日寫畢,刊于《今日中國》中文版1988年06期)
我們的民族性出了問題(《魯迅研究月刊》1989年04期)
月是故鄉明(1989年11月3日寫畢)
憶念胡也頻先生(1990年2月9日寫畢)
詩人兼學者的馮至先生(《外國文學評論》1990年03期)
神奇的絲瓜(1990年10月9日寫畢)
八十述懷(1991年1月1日寫畢)
幽徑悲劇(1992年9月13日寫畢)
我寫我(1992年11月16日寫畢)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1993年2月17日寫畢)
哭馮至先生(1993年2月24日寫畢)
二月蘭(1993年6月11日寫畢)
我的書齋(1993年6月22日寫畢)
懷念喬木(1993年11月28日寫畢)
新年抒懷(1994年1月1日寫畢)
漫談東西文化(《中華文化論壇》1994年01期)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中國作家》1994年02期)
中國古史應當重寫(《科技文萃》1994年03期)
賦得永久的悔(1994年3月5日)
去故國——歐游散記之一(《神州學人》1994年03期)
表的喜劇——歐游散記之二(《神州學人》1994年04期)
我喜愛的十種書(《人民論壇》1994年04期)
聽詩——歐游散記之三(《神州學人》1994年05期)
尋夢——歐游散記之四(《神州學人》1994年06期)
海棠花——歐游散記之五(《神州學人》1994年07期)
聽雨(1995年4月13日寫畢)
關于《四庫全書》(《讀書》1995年05期)
二戰心影(《科技文萃》1995年06期)
我的妻子(1995年6月21日—25日寫畢)
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1995年7月18日寫畢)
回憶陳寅恪先生(1995年12月1日寫畢)
涉滄海,話留學(《神州學人》1996年08期)
延邊行(《中國民族》1996年10期)
清塘荷韻(1997年9月16日寫畢)
書院漫談(《中國大學教學》1997年02期)
牛棚生活(《中國文化》1997年Z1期)
兩行寫在泥土地上的字(1998年9月25日寫畢)
記張岱年先生(1999年1月10日寫畢)
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1999年5月2日寫畢)
人間第一愛(2000年)
大放光明(2000年6月8日寫畢)
佛山紀行(《中國老年報》2000年7月28日)
清華夢憶(2000年11月7日寫畢,刊于《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九十述懷(2000年12月20日寫畢)
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中餐與西餐(《視野》2001年02期)
清新俊逸清華園(2001年2月18日寫畢,刊于《光明日報》2001年3月23日)
一條老狗(2001年5月2日寫畢)
祝賀母校山東大學百歲華誕(2001年8月11日寫畢)
追憶李長之(2001年8月29日寫畢)
作為人,作為“朋友”的胡適(《學習時報》2003年11月10日)
國學漫談(選自《季羨林說國學》,中國書店,2007年4月)
三、序跋
《比較文學譯文集》序(《讀書》1982年02期)
文化交流與比較文學——《中國比較文學年鑒》前言(《國外文學》1986年03期)
《歌德與中國》序(《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0年03期)
《絲綢之路貿易史研究》序(《蘭州商學院學報》1990年04期)
放眼宇宙識文化——《東方文化叢書》總序(《讀書》1990年08期)
《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序(《語文研究》1991年01期)
國學大師湯用彤——湯用彤先生誕生二百周年紀念文集序(《讀書》1993年03期)
《漢譯法國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目錄匯編》序(《文藝理論與批評》1994年06期)
《中國古典文學在國外》序(《中國文化研究》1995年01期)
《糖史》自序(《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04期)
《中國翻譯詞典》序(《中國翻譯》1995年06期)
東方文化復興與中國文藝理論重建(《文藝理論研究》1995年06期)
《中外文化交流史》叢書序(《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02期)
《比較文學》序(《中國大學教學》1997年06期)
《書海浮槎》序(《書屋》1997年06期)
卅年河東卅年河西──《東方文化集成》叢書《總序》(《嶺南文史》1999年02期)
馬識途《滄桑十年》序(《紅巖春秋》1999年02期)
《20世紀中外文學交流史》序(《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東方與西方現代化的異同——《東亞與印度:亞洲兩種現代化模式》序言(《國際政治研究》2000年02期)
《長江文化研究文庫》總序(《企業導報》2000年03期)
《東方文化與東亞民族》序(《漢字文化》2001年01期)
清華萬象薈萃眼前——《名家繪清華》序(《中國科技月報》2001年05期)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序(《光明日報》2002年10月17日)
《泰山石刻》序言(《泰山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東西方思維模式斷想——《趙元任全集》序(《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四、書評
一部值得重視的書——讀阿克巴爾《中國紀行》(《讀書》1987年07期)
絲綢之路與中國文化──讀《絲綢之路》的觀感(《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