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1928年12月生,湖南瀏陽人。195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史學系。1953年起在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迄今,1983年起為博士生導師。1984年起任中國文化書院導師。1988年被評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1991年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中國古代經濟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學、史學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寧可史學論集》、《歷史學的理論和方法》、《敦煌的歷史和文化》、《敦煌社邑文書輯校》,其中《敦煌社邑文書輯校》曾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主編和參加主編《中國經濟發展史》、《中國經濟史·隋唐五代卷》、《中華五千年紀事本末》、《中華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英藏教敦煌文獻》、《敦煌學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秦漢史部分》等,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
主要出版著作
一、論著
《敦煌的歷史與文化》(與郝春文合著,新華出版社是,1993年)
《敦煌社邑文書輯校》(與郝春文合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寧可史學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二、主編
《中華五千年紀事本末》(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華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敦煌學大辭典》(副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中國經濟發展史》(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
《中國經濟史·隋唐五代卷》(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
《英藏敦煌文獻(漢文非佛經部分)》(12-1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主要發表文章
論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歷史研究》1954年02期)
有關岳飛評價的幾個問題(《文史哲》1957年05期)
宋代的圩田(《史學月刊》1958第12期)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唐代中央財政制度“江南地方化”問題(《光明日報》1959年1月22日《史學》)
讀《宋明間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新建設》1959年08期)
唐前期農民賦役負擔與戶等的關(《光明日報》1959年9月8日)
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的農民政權問題(《新建設》1960年10-11月號合刊)
關于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爭中的皇權主義問題(《光明日報》1960年12月13日)
關于中國歷史上農民政權的幾個問題(《文匯報》1960年12月27日)
唐代宗初年的江南農民起義(《歷史研究》1961年03期)
中國農民戰爭的自發性與覺悟性問題(《紅旗》雜志1962年07期)
讀王仙芝黃巢受敵誘降、乞降考辨諸文質疑(《光明日報》1962年7月18日)
尚讓的結局(筆名武慰萱,《江海學刊》1962年10月號,增補后刊載于《北京師范學院學報》1979年第1期)
對農民戰爭后封建王朝一些政策的分析(《新建設》1963年3月號)
論歷史主義和階級觀點(《歷史研究》1963年04期)
士兵刺字(筆名武慰萱,《人民日報》1964年5月18日,增補后刊載與《北京師范學院學報》1979年第1期)
談戚繼光斬子的傳說(《人民日報》1965年7月27日)
漢代農業生產漫談(《光明日報》1979年4月10日)
記晉《當利里社碑》(《文物》1979年12期)
試論中國封建社會的人口問題(《中國史研究》1980年01期)
有關漢代農業生產的幾個數字(《北京師范學院學報》1980年第2期)
漢代的社(《文史》第九輯,1980年)
“論”與“史”(《學習與研究》試刊第1期,1981年5月)
宋代重文輕武風氣的形成(《學林漫錄》第三集,1981年5月)
中國封建社會的人口問題(《光明日報》1982年6月21日)
關于《漢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文物》1982年第12期)
河西懷古(載《絲路訪古》,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
述“社邑”(《北京師范學院學報》 1985年01期)
什么是歷史——歷史科學理論學科建設探討之一(《歷史研究》1984年03期)
唐末五代的山西(《晉陽學刊》1984年第5期)
充分發揮史學的社會功能(載《翦伯贊學術紀念文集》,1986年)
學習翦老治學態度和方法的兩點感受(載《翦伯贊學術紀念文集》,1986年)
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地理環境(《平準學刊》第三輯,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年)
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歷史研究》1986年06期)
五斗米道、張魯政權和“社”(《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1987年)
地理環境和中國文化(載《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朝文],高麗大學出版社,1992年)
關于歷史發展的動力(《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校慶增刊)
中國歷史上的皇權和忠君觀念(《歷史研究》1994年02期)
關于歷史事實——《中華五千年紀事本末》序(《中華五千年紀事本末》,人民出版社,1996年)
《藏書絕句》非楊守敬所作(載《楊守敬》集第八冊,1996年)
關于區域文化研究(《炎黃文化研究》1996年03期)
我所認識的何茲全先生的治學道路(載《何茲全先生八十五華誕紀念文集》,1997年)
關于隋煬帝(載《〈隋煬帝〉電影創作與隋煬帝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年)
從事實出發是歷史認識的規律(《寧可史學論集》,157-17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歷史上的中國(講稿寫于1987-1996年,載《寧可史學論集》,第195-22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關于文化問題的筆記(《寧可史學論集》,第322-33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關于區域文化研究——在1994年閩臺文化學術討論會上發言(載《寧可史學論集》,第346-357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關于文化問題的一條筆記(《炎黃文化研究》第6期,1999年6月)
斯坦因劫掠的敦煌寶藏(《百年潮》1999年10期)
中國社會形態研究中應當注意的一個方面——商品經濟(《歷史研究》2000年02期)
敦煌文獻與中國歷史研究(《英國收藏敦煌漢文文獻研究》,宋家鈺、劉忠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從傳統社會特征看中國農器發展(《光明日報》2002年4月2日)
歷史研究與馬克思主義(載《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
敦煌的歷史和文化(載《敦煌與絲路文化學術講座》,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9月)
什么是歷史?——歷史科學理論學科建設探討之二(《河北學刊》2004年06期)
中國古代吏治的得失與借鑒(《決策與信息》2005年10期)
中國經濟史研究中要考慮的幾個提法(《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02期)
關于中國封建經濟結構(《學術月刊》2006年11期)
中國王朝興亡周期率(《北京日報》2006年7月10日)
中國封建經濟結構的運轉和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2007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