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您所在的位置:國學網學者春秋→寧可
中華五千年紀事本末

  作者:寧可 主編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7-01-002225-9
  出版時間:1996-10-1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以時間為序,立條列述中國歷史上重大且對后世有影響的事件的工具書。起自傳說中的炎黃,迄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書共收1216條,按時間順序排列。每一事件主要敘述事件本身,必要時兼及其淵源與后續發展。敘事力求科學性、學術性、準確性和穩定性。

 
敦煌社邑文書輯校

 作者:寧可 郝春文 輯校
 出版社:江蘇古籍出版社
 ISBN:7-80519-896-9
 出版日期:1997-08-01

內容提要

  本書收錄敦煌文獻中近345件社邑文書。社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基層社會組織,傳世文獻中關于此類記載甚少,本書所錄,研究者提供了豐富、具體的材料,可對唐五代宋初社邑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索,并進一步考察從漢至唐及唐以后社邑發展的脈絡所在。

 
寧可史學論集

作者:寧可 著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4-01
ISBN:7-5004-2377-2

內容提要

  本書匯集了作者52年來研究成果中的精華部分,包括46篇已刊和未刊的論文。多角度多層次地闡述了有關史學的問題,內容豐富,可讀性強。

 
中國經濟發展史
(全五冊)

 作者:寧可 主編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ISBN:7501740151
 出版時間:1999-10-1

內容提要

  中國是一個大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幾千年豐富的文字記載的經濟史資料,是惟一能夠以五千年文化背景,來編寫一部說明生產力發展、經濟形態演變及社會變革的經濟史著作的國家。本書分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遼夏金卷、明清卷、近代卷、現代卷,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我國歷朝歷代經濟發展,力求從人類經濟發展的整體格局中,看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同時也從比較中總結經驗教訓。

 
中國經濟通史
隋唐五代經濟卷

 作者:寧可 主編
 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
 ISBN:7801275500
 出版時間:2000-08-01

內容提要

  隋唐五代史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中國封建經濟從此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本書在盡力吸收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農業、土地關系、手工業、商業、城市和交通、區域經濟、財政諸方面論述這一轉變過程,尤其著力在土地關系與商品經濟方面,作較詳盡的闡述。

寧 可

  寧可,1928年12月生,湖南瀏陽人。195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史學系。1953年起在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迄今,1983年起為博士生導師。1984年起任中國文化書院導師。1988年被評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1991年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中國古代經濟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學、史學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寧可史學論集》、《歷史學的理論和方法》、《敦煌的歷史和文化》、《敦煌社邑文書輯校》,其中《敦煌社邑文書輯校》曾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主編和參加主編《中國經濟發展史》、《中國經濟史·隋唐五代卷》、《中華五千年紀事本末》、《中華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英藏教敦煌文獻》、《敦煌學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秦漢史部分》等,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

主要出版著作

一、論著

《敦煌的歷史與文化》(與郝春文合著,新華出版社是,1993年

《敦煌社邑文書輯校》(與郝春文合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寧可史學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二、主編

《中華五千年紀事本末》(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華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敦煌學大辭典》(副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中國經濟發展史》(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

《中國經濟史·隋唐五代卷》(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

《英藏敦煌文獻(漢文非佛經部分)》(12-1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主要發表文章

論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歷史研究》1954年02期

有關岳飛評價的幾個問題(《文史哲》1957年05期

宋代的圩田《史學月刊》1958第12期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唐代中央財政制度“江南地方化”問題《光明日報》1959年1月22日《史學》

讀《宋明間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新建設》1959年08期

唐前期農民賦役負擔與戶等的關《光明日報》1959年9月8日

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的農民政權問題(《新建設》1960年10-11月號合刊

關于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爭中的皇權主義問題(《光明日報》1960年12月13日

關于中國歷史上農民政權的幾個問題(《文匯報》1960年12月27日

唐代宗初年的江南農民起義(《歷史研究》1961年03期

中國農民戰爭的自發性與覺悟性問題(《紅旗》雜志1962年07期

讀王仙芝黃巢受敵誘降、乞降考辨諸文質疑(《光明日報》1962年7月18日

尚讓的結局(筆名武慰萱,《江海學刊》1962年10月號,增補后刊載于《北京師范學院學報》1979年第1期

對農民戰爭后封建王朝一些政策的分析(《新建設》1963年3月號

論歷史主義和階級觀點(《歷史研究》1963年04期

士兵刺字(筆名武慰萱,《人民日報》1964年5月18日,增補后刊載與《北京師范學院學報》1979年第1期

談戚繼光斬子的傳說(《人民日報》1965年7月27日

漢代農業生產漫談《光明日報》1979年4月10日

記晉《當利里社碑》(《文物》1979年12期

試論中國封建社會的人口問題(《中國史研究》1980年01期

有關漢代農業生產的幾個數字《北京師范學院學報》1980年第2期

漢代的社(《文史》第九輯,1980年

“論”與“史”(《學習與研究》試刊第1期,1981年5月

宋代重文輕武風氣的形成(《學林漫錄》第三集,1981年5月

中國封建社會的人口問題《光明日報》1982年6月21日

關于《漢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文物》1982年第12期

河西懷古載《絲路訪古》,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

述“社邑”(《北京師范學院學報》 1985年01期

什么是歷史——歷史科學理論學科建設探討之一(《歷史研究》1984年03期

唐末五代的山西(《晉陽學刊》1984年第5期

充分發揮史學的社會功能(載《翦伯贊學術紀念文集》,1986年

學習翦老治學態度和方法的兩點感受(載《翦伯贊學術紀念文集》,1986年

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地理環境《平準學刊》第三輯,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年

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歷史研究》1986年06期

五斗米道、張魯政權和“社”(《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1987年

地理環境和中國文化(載《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朝文],高麗大學出版社,1992年

關于歷史發展的動力(《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校慶增刊

中國歷史上的皇權和忠君觀念(《歷史研究》1994年02期

關于歷史事實——《中華五千年紀事本末》序(《中華五千年紀事本末》,人民出版社,1996年

《藏書絕句》非楊守敬所作(載《楊守敬》集第八冊,1996年

關于區域文化研究(《炎黃文化研究》1996年03期

我所認識的何茲全先生的治學道路載《何茲全先生八十五華誕紀念文集》,1997年

關于隋煬帝(載《〈隋煬帝〉電影創作與隋煬帝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年

從事實出發是歷史認識的規律(《寧可史學論集》,157-17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歷史上的中國(講稿寫于1987-1996年,載《寧可史學論集》,第195-22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關于文化問題的筆記(《寧可史學論集》,第322-33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關于區域文化研究——在1994年閩臺文化學術討論會上發言(載《寧可史學論集》,第346-357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關于文化問題的一條筆記(《炎黃文化研究》第6期,1999年6月

斯坦因劫掠的敦煌寶藏(《百年潮》1999年10期

中國社會形態研究中應當注意的一個方面——商品經濟(《歷史研究》2000年02期

敦煌文獻與中國歷史研究《英國收藏敦煌漢文文獻研究》,宋家鈺、劉忠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從傳統社會特征看中國農器發展《光明日報》2002年4月2日

歷史研究與馬克思主義(載《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

敦煌的歷史和文化載《敦煌與絲路文化學術講座》,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9月

什么是歷史?——歷史科學理論學科建設探討之二《河北學刊》2004年06期

中國古代吏治的得失與借鑒《決策與信息》2005年10期

中國經濟史研究中要考慮的幾個提法《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02期

關于中國封建經濟結構(《學術月刊》2006年11期

中國王朝興亡周期率《北京日報》2006年7月10日

中國封建經濟結構的運轉和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2007年02期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礼县| 丰县| 宜章县| 德化县| 西峡县| 祥云县| 当阳市| 太康县| 沾化县| 洱源县| 阳山县| 东丽区| 义马市| 西安市| 峨边| 大连市| 临猗县| 宝兴县| 泾川县| 罗平县| 东城区| 桐柏县| 怀化市| 铁岭市| 潜山县| 曲松县| 宣威市| 宝清县| 阿拉善右旗| 临夏市| 兴宁市| 尼勒克县| 呼图壁县| 辉县市| 淮阳县| 肇州县| 句容市| 特克斯县| 准格尔旗| 平安县| 龙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