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系列:敦煌與絲路文化學(xué)術(shù)講座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
講座時間: 2002年8月3日
敦煌是一個很古老的城市,它的歷史,我們先從一百年以前說起。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犯中國。當時這在世界上很轟動。正當八國聯(lián)軍向北京進軍的時候,在中國的遙遠的西北的邊疆一個很小的城市-敦煌。也發(fā)生了一件震動世界的大事,這就是敦煌藏經(jīng)洞五萬多件文書的發(fā)現(xiàn)。造成這個事情,引起轟動的是兩個人,一個是叫王圓箓的中國道士。一個就是一個英國籍的匈牙利人,考古學(xué)家斯坦因。
敦煌在歷史上曾經(jīng)是一個很重要的城市,有過它的輝煌的時期,但這時已經(jīng)默默無聞了。在這個默默無聞的城市里,有一個很古老的一個佛教的石窟群,就是有名的莫高窟。這個石窟本來是一個佛教的石窟,但是佛教在這里衰落了后,石窟的一部分就變成了一個道士的道觀。主持道觀的人是個叫做王圓箓的道士。王圓箓本想修整道觀,就先清理石窟,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發(fā)現(xiàn)在石窟中間有一個窟的邊上有一個小窟。打開來一看,這個小窟里面從底到頂密密麻麻的堆積了大量的從十六國、北朝一直到宋朝初年的文書、卷子,還有一部分繪畫和絲織品和刺繡。這是一個極重大的發(fā)現(xiàn)。一兩千年以前的文書、紙寫的文件、紙寫的東西還有絲織品、刺繡,這樣多的東西集中在一個地方出現(xiàn),這是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當時的人們還是不太知道這些東西。1907年,斯坦因來進行中亞和中國西北地區(qū)的考察,到了敦煌。他聽到消息,就去找王圓箓,用很少的一點錢,騙到了幾千件敦煌遺書、敦煌文物,拉到英國。這些東西一經(jīng)公布,立刻引起世界性的至少是歐美的震動。從此,已經(jīng)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而衰落的敦煌,二十世紀初期又重新進入了國際的視野。以這一大批敦煌遺書、敦煌石窟還有其它的重要文物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xué)科就興起了,這就是敦煌學(xué)。
敦煌學(xué)到現(xiàn)在也有近一百年了,現(xiàn)在看起來這個學(xué)科是方興未艾。隨著敦煌的發(fā)現(xiàn),外國人首先是斯坦因,然后是法國人伯希和,然后還有日本人、俄國人,當然也少不了美國人,都跑來了。他們從這里或多或少的掠奪了相當多的文物。敦煌的文物流散了到世界上的各個地方。這樣也使敦煌學(xué)成了國際性的學(xué)問,不只是中國人在研究它,恐怕首先還是外國人注意到它,外國人開始研究它,讓他成了一門國際性的學(xué)科。
敦煌文物被掠奪盜騙出去以后,留下的部分就集中到了北京圖書館,也就是今天講座所在的國家圖書館。這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書最多的地方,也是世界上研究敦煌的一個中心。
敦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到宋朝的初年曾經(jīng)是一個非常光輝的城市,以后衰落了。敦煌輝煌,是因為敦煌當時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一個樞紐地帶,衰落,也是因為敦煌失去了這種樞紐地帶的作用。
敦煌是河西走廊最西邊的一個城市,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樞紐地段,敦煌在它的西邊,是朝西的一個出口。這個樞紐地段,一個是今天我們中國境內(nèi)的古代各個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北邊是蒙古高原;西邊是所謂的西域,就是新疆;南邊是青藏高原;東邊是中原大地。敦煌處在東南西北中國古代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河西走廊從地理上講確實是一條走廊。它的南邊是祁連山,祁連山再往南就是青藏高原,就是現(xiàn)在我們今天藏族活動的地方。在它的北邊基本上就是蒙古高原,連續(xù)下來,就是沙漠、戈壁、荒山就是所謂的荒漠地帶。在北邊的荒漠地帶和南邊的高高的祁連山之間的狹長地帶是一個很好的地帶,這個地帶祁連山的雪水下來就形成了一連串的綠洲,綠洲和綠洲的外面又是一些草原。所以這條走廊既適于農(nóng)業(yè)又適于畜牧業(yè),人口多,物產(chǎn)也豐富。這條走廊正好是草原上的民族南下,青藏高原的民族北上的一個地方,往往在這個地方繼續(xù)交匯,然后再流到四方。另外,祁連山又是一個東西方向的走廊。中原的地區(qū)跟西域乃至于更遠的中亞西亞、印度、西亞、伊朗、阿拉伯乃至歐洲的交通和交往都要經(jīng)過這樣一個狹窄的河西走廊的地帶,所以這個地方是一個樞紐地帶,它既是今天中國境內(nèi)各古代民族交往的一個樞紐地帶,又是中國和西方這個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地段。這樣,河西走廊在中國歷史上就很重要了。它是一條地理的走廊也是一條歷史的走廊。這個從中原伸展到西北,然后再伸展出去,就是絲綢之路,到中亞到印度到西亞,最后到歐洲到非洲這條線,這是河西走廊在歷史上的地位。那么,敦煌正好是在河西走廊的西口,這個地方正好是東西交通中間的一個轉(zhuǎn)換地帶,絲綢之路在這里就進到一個比較窄的通道。絲綢之路不是一條,但到這里就收縮到了河西走廊上的基本上就一條,再到中原,從這里出去,也是到敦煌這個地方,然后就展開,有好幾條道出去了,這地方是一個關(guān)口,是一個很重要的關(guān)口。敦煌是這樣的。那么河西走廊是一條歷史的走廊,同時當然也就是成了一條文化的走廊。因為隨著民族之間的交往,各族的文化,在這里互相接觸、融匯。漢族的文化、西域的各民族的文化,再遠處的亞洲其他地區(qū)的文化都往往匯到這個地方。河西走廊就有點像一條河道上的一個蓄水池。從西漢開始,這個地方主要是屬于中原王朝的版圖,漢族居民成了主要的居民,其他民族還有,漢族的文化成了這個地方的一個主導(dǎo)的文化。其他的各方面的文化在這各地方就開始跟漢族的文化交匯、融和、起作用,漢族的文化也從這里出去,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漢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不是靠排斥抵制其他的文化,而是靠吸收融會其他的文化來豐富自己、發(fā)展自己,外來文化,特別是從西方傳過來的文化是采取一種逐步的滲透的形式,便于中國文化慢慢的融會吸收,不會造成非常大的沖突。十九世紀以來,隨著西方的對中國的侵略,東西方文化的沖突是相當激烈,對中國的震動是極大的。但在古代,從國外來的文化,進來以后是一種徐緩的態(tài)度,中國文化就有時間把它融匯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這里面最突出的就是佛教。
我們知道,佛教是印度的一種宗教,這種宗教的觀念和它的種種東西跟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并不是完全契合的,當時的中國人對外來的佛教不滿,第一條就是“沙門不敬王者”,中國是崇拜權(quán)威,認定權(quán)威是皇帝。而佛教徒講究佛是最高的,各種人都是一樣的。第二,跟中國傳統(tǒng)的家族觀念,跟孝道是有距離的,所以又出來一個“沙門不敬父母”。這都是跟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有沖突。加上佛教來了以后,它要搞它的經(jīng)濟,要控制勞動人口,這個跟中國的封建政府封建國家的利益是沖突的。由于這樣種種原因,歷史上也曾經(jīng)發(fā)生過幾次所謂的滅佛、毀佛、廢佛的活動,但是這個問題慢慢地就解決了。原因就是佛教把有些東西中國化了。忠君它靠過來了,孝順父母它靠過來了,甚至皇帝就是佛的意見都出來了。那么拜皇帝和拜佛是一致的,當然還有父母,法事首先就是希望祖宗三代乃至于七代的父母安安生生的在天國享受歡樂。當然還有佛教的教義,佛教的各種儀軌等。慢慢的佛教就跟中國原來的東西融匯起來。那么原來在印度的佛教就中國化了,就成了中國式的佛教了。中國式的佛教最后成了今天世界佛教的主流,還影響到了周邊的地方。佛教在印度反而衰落了。這是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融匯和使它中國化的最好的例子。
在這種逐漸的融匯的過程中間,像河西走廊這樣一個起著文化的蓄水池作用的這么一個地區(qū),在外來東西中國化的過程中的作用就很值得我們來注意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我們說一下莫高窟這個佛教石窟藝術(shù)的寶庫。莫高窟是個佛教的石窟,我們看看莫高窟佛教藝術(shù)中間所反映的佛教跟漢文化的結(jié)合的問題。從印度來的佛教,從藝術(shù)形式上講,它有希臘的影響。我們知道佛教的興盛首先是在印度的西北部,這個地方在公元前4世紀到3世紀以后,是希臘的亞歷山大所征服到的地方。所以希臘的影響就在這個地方很重了,這個地方的藝術(shù)就具有很強烈的希臘藝術(shù)的風格,就所謂犍陀羅風格。這種犍陀羅到了佛教西傳,到了新疆、西域這個地方它又染上帶了一些西域的風格,像龜茲這些地方的風格。再到敦煌,這些東西慢慢地就變成真正的純中國式的。
另外,中國的佛教的特點中“入世”傾向、世俗化的傾向注意人的作用,他注意人的活動,人在佛的面前就不只是一個只知道磕頭、皈依的一個可憐蟲了。他還應(yīng)該跟佛對話,提出問題,要能夠在佛面前有所表現(xiàn)。這些中國的特點逐漸的就在敦煌的石窟藝術(shù)中間反映出來。從印度傳來的窟基本是兩種,一種是所謂的“禪窟”,是供僧人坐禪,打坐的。還有一種所謂的“中心塔柱窟”,是一個窟中間有一個塔,像一個柱子似的頂在那兒,四面有佛像,供人們在里頭,頂禮膜拜和觀佛,就是在那體會佛心佛性等等。是轉(zhuǎn)著圈繞著塔柱走的。這兩種窟,禪窟是供個人、和尚個人打坐的坐禪的。中心塔柱窟,給信徒們活動的空間是很小的,你圍著它轉(zhuǎn)好了,這是印度來的,可是后來逐漸發(fā)展中國式的窟了,中國式的窟大體上就接受了中國木構(gòu)建筑的特點。本來窟是石窟,可是中國的石窟是仿照了木構(gòu)的建筑,等于是一個房子把這個石窟蓋在里面。這樣給人的活動空間就大了,就出現(xiàn)了所謂殿堂式的石窟。那就有點像我們現(xiàn)在佛教的寺廟了,當時敦煌的殿堂石窟佛像的地位還更靠墻,甚至在墻里面,把佛龕設(shè)在這兒,這全是人們活動的地方。它的活動的空間也反映了中國的佛教的世俗化等等的一些特點。
莫高窟的很大一個特點就是它有大量的塑像和壁畫。這些塑像和壁畫里頭的人物早期是犍陀羅式的形象,印度式的、犍陀羅式的這種服飾是最突出的,希臘式的、西域式的風格非常突出的。逐漸轉(zhuǎn)化,就成了中國式的人物了。比方有名的飛天,這個人物在天上的這個宛轉(zhuǎn)流動,完全是靠他身材、靠他身體的形狀和他身上衣飾的飄帶,讓你感覺到他宛轉(zhuǎn)飛揚,這種風格希臘是沒有的。希臘的飛是要憑借翅膀的,包括現(xiàn)在基督教,天使都是有翅膀的。可是到中國,不要翅膀就可以在天上飛,而且表演各種優(yōu)美的姿勢。這實際上就融會了中國的風格。中國至少在戰(zhàn)國以后,在南方在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這種流轉(zhuǎn)的、不要翅膀的人物和動物的這種飛翔動作的形象已經(jīng)大量的出現(xiàn)了。中國的道家,神仙是不要任何憑借,就可以在天上走。恐怕這是來源于莊子,列御寇“御風而行,泠然善也”,順著風飄飄然就走了,“朝蒼梧而暮北海”,到處逛去了。這是中國人的思維,中國的風格的東西,這個東西就充分融會到了敦煌的飛天里面。
我們看壁畫的形象,壁畫中間有佛像,有菩薩像,有各種的像,另外它還有一些佛教的故事,佛經(jīng)的故事、傳說等等都在里面。除了佛、菩薩還有人的活動。在中國,佛教題材之外,涉及到人物的故事的形象很多。比如觀音,觀音怎么大苦大難,怎么救人了,這里面很多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當然都是中國面孔。而且這佛教的故事,產(chǎn)生的地方、背景也轉(zhuǎn)到了中國,中國本時本地的故事畫。而且還有各種人物畫,還有各種風俗畫,還有各種的風景畫都有了。而且有些佛教壁畫題材與佛教脫離,純粹是世俗的人物了,世俗的故事了。另外,修一個窟,造一個像,和尚是需要有人貢獻的,就是布施、功德,換句話說呢,就叫供養(yǎng),供養(yǎng)一個佛,供養(yǎng)一幅畫,供養(yǎng)人。人們掏了錢做了好事情,也希望自己留下一個名。所以在敦煌石窟的壁畫的中間就有一些供養(yǎng)人的畫也在里面。這些供養(yǎng)人的畫,原來都是很小的,地位也很差,石窟最下面一層里面密密麻麻地排著很多小人,經(jīng)過年時日久有時候看不清楚它是什么樣了。后來慢慢這些人大起來了,大到最后到了五代宋朝初年的時候,供養(yǎng)人的像已經(jīng)跑到過道的兩邊去了,而且個兒非常大,畫得漂漂亮亮清清楚楚的,比真人還要高。這大概是一些敦煌當時的統(tǒng)治者。有些跟佛教沒關(guān)系了。像敦煌后期的一個統(tǒng)治者張議潮,他在一個大石窟的兩邊,畫了兩幅很長的壁畫,這個壁畫就是他和他的夫人出行的圖。跟佛教、跟佛的題材已經(jīng)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當然,他是這個窟的所謂供養(yǎng)人,唯一的供養(yǎng)人,他就把他自己表現(xiàn)到這個程度。這些都反映了一種中國式的佛教一種特點。
在河西走廊,敦煌是最靠西邊的一個城市,這個城市正好是河西走廊的西口,中國的中原王朝往往控制了河西走廊,就是控制了這個地方,從這個地方再往西那就是西域了,再往西就是番邦外國了。所以這個地方是個關(guān)口,絲綢之路的商業(yè)在這里也是一個關(guān)口。剛才說了,從敦煌出去以后,這個絲綢之路分成兩條或許三條或許幾條。當然一般說是兩條。沿著天山南邊和昆侖山北邊,繞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到帕米爾再會齊,再出去。到敦煌這個地方是個口子,是一個關(guān)口,從這里一條線,經(jīng)過河西走廊,到中原去了。過了河西走廊大概又分好多道了,但首先還是到當時的西安、長安。所以這個地方是個界限,從自然景觀上來說,出了敦煌那真是一個塞外的風光了。這一點,過去人們似乎也都認識到了。像唐詩有“羌笛何需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是詠西北的詩。從自然條件來說,這個玉門關(guān)就是一個界限了。還有一首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這好像是寫的人文景觀上。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敦煌的重要,敦煌在河西走廊上地位的重要,乃至于在絲綢之路地位的重要,乃至于在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關(guān)系的中間地位的重要。尤其是東西方向,這個方向敦煌是非常重要。
敦煌的地位可以說是從西漢漢武帝開始的。西漢在這里設(shè)了四個郡,所謂河西四郡。就是武威、張掖、酒泉,從東往西,最后是敦煌。設(shè)四個郡,這個地方就正式的歸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那么,這個地方就成了漢朝北御匈奴西通西域的一個重要地方。漢朝在這個地方就修了長城,修了峰燧,派兵戍守,屯田、積谷、移民,使地方發(fā)展起來。那么,這時候東西的商路也就打開了,所以敦煌它是一個政治的軍事的一個重要城市,同時也成了一個重要的商業(yè)的城市。敦煌的輝煌的歷史就從這里開始。隨后,這個地方就漸漸成了漢族為主要居民,漢族的文化也就成了這個地方的一個主導(dǎo)的文化。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中原地區(qū)發(fā)生了一次民族動亂,所謂“五胡十六國”。河西這個地方,包括敦煌也卷進去了。所以,這個地方,河西這個地方在十六國時期,先后建立了五個政權(quán),就所謂的“五涼”,敦煌這個地方,因為最靠西邊,所以它受動亂的影響最少,所以這個地方還能維持,基本上還能維持它原來的局面。而且大量的流民、移民從中原地區(qū)從東邊往這兒跑,遷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反而成了桃源仙境。移民中也包括了一些文化層次比較高的所謂世家大族。慢慢地,這個地方的文化的積淀就加厚了。
這個時候,在敦煌出現(xiàn)了一種外來文化,這種文化就是佛教。敦煌在很早就有了佛教,有些佛教的高僧,是西域來的,從印度來的和尚當時還不太多,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這個地方慢慢成了一個佛教圣地,當時的統(tǒng)治者非常提倡這個,佛教就大為興盛。
信徒講究坐禪,坐禪要有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所以當時的佛教信徒往往就找一個偏僻的地方來坐禪,修心、養(yǎng)性。所以佛教的廟,多半都建在半山腰,在敦煌也是這樣。所以這樣敦煌就出現(xiàn)了這種石窟寺,出現(xiàn)了石窟。禪窟就是給和尚打坐修禪的,另外也要給信徒們頂禮膜拜。據(jù)說最早大概是公元366年的時候,敦煌出現(xiàn)了第一個窟,是一個叫做樂僔和尚建的。傳說樂僔到了莫高窟,忽然發(fā)現(xiàn)天上好像有很多的佛呈現(xiàn)出來,他感覺到這是一個寶地,便在這個地方打了一個窟。從此以后窟越開越多。今天莫高窟的窟大大小小有700多個。從前秦一直開到元朝,都有不斷的開窟、修窟。敦煌歷史也是在這個中間幾起幾落,但是佛教始終是興盛的,一直到元代。
隋唐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絲綢之路上的商業(yè)非常繁盛,文化的交流更是興盛。敦煌也就到他歷史上的一個高峰。這個高峰,唐朝中期安史之亂后,勢頭有點下降了。安史之亂,唐朝把在西北方的大量軍隊都調(diào)過來去對付安祿山、史思明的軍隊,所以西北方向唐朝的勢力大大的削弱了。而這個時候,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乘機就占領(lǐng)了河西走廊,敦煌是河西走廊最后一個城市,還是被吐蕃攻陷了。敦煌在吐蕃的手里面有七十年。吐蕃極力想使敦煌吐蕃化。唐朝的末年,張議潮率領(lǐng)漢族還有其他族起兵,把吐蕃趕出去控制了河西。張議潮主要是控制了兩個州,一個是沙州,就是今天的敦煌,一個是瓜州,就是今天的安西。而我們說得敦煌地區(qū),實際上在唐朝包括這兩個州。這樣敦煌這個地方跟中原王朝實際上被割斷了。后來張議潮的政權(quán)又被曹氏政權(quán)代替了。張議潮、張氏歸義軍和曹氏歸義軍在瓜沙這個地方維持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地位。歸義軍始終跟唐朝保持關(guān)系,希望跟唐朝打通聯(lián)系。所以這樣這個政權(quán)一直維持下來,敦煌的地位也還是相當?shù)闹匾?/p>
這個局面宋朝初年以后就打破了,首先就是西夏,占領(lǐng)了這個地方。西夏占領(lǐng)以后,絲綢之路被隔絕了。這時候敦煌成了西夏的一個后院,包括河西走廊,整個是西夏的后院。所以敦煌這個地方,就不那么看重了,就不是在過去那個交通要沖那種情況了。再有這個時候東西方海路的交通提到了更重要的地位。這個時候,中國造船的技術(shù)和航海的技術(shù)有一個很大的發(fā)展,所以走海路比過去要通暢多了。傳統(tǒng)上重要的絲綢之路,因為這樣幾個因素慢慢的就衰落了,慢慢就被人忘掉了。
到十九世紀德國地理學(xué)家里希托芬提出有這么一條絲綢之路,大家才重視起來,原來沒想到這么多。幾百年以后,近一千年以后,敦煌又重新知名了。這個原因是靠了原來那一千二百多年的豐富的文化遺存。今天這個莫高窟是列入聯(lián)合國的世界遺產(chǎn)的名錄了。那一千多年輝煌的歷史遺留下來的豐富的遺存,這種遺存大概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個是漢朝時候的長城還有關(guān)口。第二個就是在這個長城、峰燧遺址里挖出來的從漢朝到晉的簡牘。但是更引人注意的,一個是石窟的藝術(shù),一個是石窟里的文書。
河西地區(qū)可以說是一個石窟帶,敦煌莫高窟是最出名的,最重要的。我們說中國有三大石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和敦煌石窟,敦煌石窟的規(guī)模大過于云崗決不小于龍門。從它的內(nèi)容上說,又是具有了云崗龍門所沒有的一些豐富的特點。敦煌石窟,現(xiàn)在編過號的,也就是里面有東西的大概有近五百個。這里面有極為豐富的寶貴的文物,石窟本身我就不說了。其次石窟中間的塑像和壁畫。敦煌莫高窟后頭的石壁是一種礫巖,要在它上面雕像雕石是不行的,雕不出來。因此敦煌的莫高窟的雕像是泥塑的,再涂上彩色。這種彩塑在石窟中間是非常特別也非常突出的。這種彩塑在敦煌各個窟里面有三千多尊以上,而且保存得非常好,這是很少有了,藝術(shù)水平非常高。另外壁畫,同樣因為礫巖在墻上雕不了東西,結(jié)果就是糊上泥巴,然后在上面作畫。這種彩色的壁畫有五萬多平方米。這種塑像和彩色的壁畫它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比石雕要豐富要細致,要深入。這個地方非常干燥的,而且又很少人去的,所以這個地方塑像和壁畫過去的保存是非常好的,自然的破壞是極少的。
再就是文書,五萬多件文書,這五萬多件文書里面絕大部分是佛經(jīng),但是佛經(jīng)以外也還有很多的東西,差不多社會生活的都有,還有當時官府的檔案文書、私人的信件、契約、帳冊等。此外還有日歷、占卜、藥方子都有。差不多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的這個文書都可以呈現(xiàn)在你面前,成為極豐富的研究的材料。漢文文書以外還有古代吐蕃的藏文,還有于闐文、突厥文、回鶻文、梵文、粟特文。粟特是一個商業(yè)民族,在中亞到中國做買賣,他們文書內(nèi)容也是非常豐富的。
這批敦煌的遺物、敦煌的遺址有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個數(shù)量大,兩萬多個簡牘,那么長的長城峰燧,五萬多件文書,將近五百多個洞窟里面大量的壁畫塑像,內(nèi)容是非常豐富的,類型也很多,時間也很長,至少從漢朝到元朝,保存得又很好,在國內(nèi)一個地區(qū)集中了這么多的文物,時間這么長,而且又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這是很少的。特別是莫高窟的石窟藝術(shù)和文書,這樣人們就會用一種新的眼光來注視敦煌了。敦煌不只是中國值得注意的文化的遺存豐富的地區(qū),而且在世界歷史上由于絲綢之路的關(guān)系,由于東西文化交流的關(guān)系,它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地方。為什么說現(xiàn)在以敦煌為研究對象的敦煌學(xué)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了一百多年,還在繼續(xù)的發(fā)展之中。也就是說,這些問題還沒有搞完,還大有可搞,遠遠不到結(jié)束的時候,不到結(jié)題的時候。
今天,敦煌是中國的敦煌也是世界的敦煌,敦煌學(xué)是中國的敦煌學(xué)也是世界的敦煌學(xué)。這個敦煌學(xué)涉及的學(xué)科是很多的,歷史學(xué)、地理學(xué)、民族學(xué)、文學(xué)、語言文字學(xué)、音韻學(xué)、美術(shù)、音樂、舞蹈、民俗、科技還有種種方面在里面都能找到豐富的材料來進行研究。無怪乎現(xiàn)在關(guān)注敦煌的人越來越多了。中國的敦煌學(xué)者原來是一個很小的隊伍,經(jīng)過文革以后有成百上千了,非常關(guān)心這個事情。這就是敦煌的輝煌的歷史和敦煌的輝煌的文化遺存。
我的介紹就簡單的到這里。我講這講算是跳一個“加官”,跳那么兩分鐘就下臺了,內(nèi)容是大路貨,無非是開一個頭而已。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