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添入收藏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淮南鴻烈集解(上下)
劉文典全集

事出劉文典
劉文典頂撞蔣介石
沈從文不答劉文典
劉文典大罵蔣介石:“你就是軍閥”
聯大舊事:劉文典被清華解聘始末
劉文典是否“輕視”魯迅“疑案”之我見
劉文典先生逸聞趣事
教授不是好當的
國寶與活寶
文人的相輕與習慣的可怕
劉文典治學
劉文典
亦癲亦狂亦君子
劉文典千里赴清華

 

 

 

 

 

聯大舊事:劉文典被清華解聘始末

聞黎明  

    

   成立于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云集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著名高等學府的大批知名學者。近年來,回憶與紀念西南聯大的文章日益增多,且不說一個個學貫中西的泰斗、大師,以及名揚天下的聯大學生,即便是一些當年聯大附屬中學的學生也成為回憶的對象。然而,在數以千計的文章中,卻幾乎沒有提到同樣是大師級的學術大家劉文典。難道他被人們淡忘了么,顯然不是。追溯其因,則與他被清華解聘一事直接相關。
  一、輝煌的歷史
  劉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生于1889年。他幼年進入讀教會學校,受到很好的訓練。18歲那年,他應聘請到蕪湖公學,與陳獨秀、劉師培等同校執教。劉文典是早期同盟會員,他加入同盟會的時間,大概就在這時。

  1909年,劉文典赴東瀛留學深造,進入著名的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期間,曾隨章太炎研習《說文》。1911年,劉文典回國,在于右任、邵力子等創辦的上海民立報社任編輯。這個時期,他曾以劉天民的筆名,寫下不少宣傳民主思想的文章。1912年3月20日,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刺,同行的劉文典手臂,亦被子彈擊傷。宋教仁的被刺引發了國民黨人的二次革命,但不久就被袁世凱鎮壓下去。二次革命失敗后,劉文典逃亡日本。1913年,孫中山在東京改組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劉文典是較早加入的成員之一,并擔任了中華革命黨黨部秘書處的秘書。

  袁世凱做了七十二天皇帝夢后,在全國一片反對聲中,結束了可恥的一生。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總統,劉文典方得以回國。回國后,劉文典經北京大學文科主任陳獨秀介紹,成為這所大學的教授,主要講授“淮南子研究”、“莊子研究”等課程。新文化運動時期,通曉英、日、德文的劉文典還擔任了《新青年》的英文編輯,繼續翻譯和介紹外國學術名著。

  劉文典的國學基礎極為深厚,對傳統文化更是情有獨鐘。1919年1月,他與劉師培、黃侃及等,在北大創辦“國故月刊社”,出版《國故》月刊,扛起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旗。1923年,劉文典的力作《淮南鴻烈集解》出版問世。這部著作洋洋大觀,長達21卷,還收有附錄1卷。為該書做序的胡適稱“此書最精嚴有法”,“讀者自能辨其用力之久而勤與其方法之嚴而慎”。

  對于《莊子》,劉文典投入過相當大的精力,成就斐然。他的《莊子補正》十卷本出版后,曾不無自豪地聲稱:古今真懂莊子者兩個半人而已,一是莊子本人,半個是日本人。其言外之意,是說當今世界上只有我劉文典一人真正懂莊子。 這話口氣很大,卻也說明他在《莊子》研究方面的確下了很大氣力,的確是研究莊子的權威。

  凡是熟悉劉文典的人,只要提到他的名字,肯定會聯想到一件使人對他刮目相看的事。這件事,就是劉文典曾當面頂撞蔣介石。

  1927年北伐革命成功后,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大氣力,許多省都開辦了自己的大學,安徽大學就是這個9月開始籌備的。當時,安徽省主席陳調元聘請了十一位學者擔任安徽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劉文典列身其中。籌備過程中,大家共推劉文典為文學籌備主任,兼預科主任。劉文典接手后,壯心勃勃,決心為桑梓做出一番貢獻。然而,那是一個多事之秋的年代,安徽大學剛剛開辦兩個月,就發生了學潮。這次學潮驚動了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匆匆召見了劉文典。

  那時,挾北伐之功的蔣介石正是盛氣凌人的時候。可是,劉文典見到蔣介石時,同樣也依仗老資格同盟會員的身份不肯買帳,僅僅以先生相稱,就是不吐主席二字。召見中,蔣介石板著面孔,要劉文典嚴懲罷課學生,并責令其交出共產黨學生名單。劉文典認為學校是教育機關,不能跟著政府鎮壓學生。兩人口氣都很生硬,相持中劉文典忍不住頂撞起來。蔣介石見狀大怒,嚴責劉文典治學不嚴,最后竟派人將劉押到公安局關了起來。

  劉文典被扣押的消息傳到省會安慶,義憤的學生們立即舉行了示威游行。游行隊伍高呼口號,要求保障人權,釋放劉文典。后來,還是經過陳立夫的斡旋和蔡元培的力保,才以“即日離院”為條件被釋放。這件事,使劉文典的名聲大振,連國民政府主席都敢頂撞,這不是把“天”都捅破了么。四年后,魯迅在《知難行難》中寫到:劉文典“因為不稱‘主席'而關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

  這次風波后,劉文典不能在安徽安身了。而器重其學識氣節的蔡元培,則電邀他仍回北京大學任教。1929年,剛剛將清華學校改辦為大學的清華大學,急需招攬人才,劉文典被清華大學聘為中文系教授,從此他的生活與這所園林般的大學聯系了起來。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這次事件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序幕,但是戰幕初期,一般人大多還認為這不過是中日軍隊的一次普通沖突,還會像以往一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調停,局勢仍然會得到恢復。因此,雖然很多人都逃離開北平,但也有不少人繼續留下來,以觀形勢發展。劉文典當時就持這種態度,結果直到1938年,方在朋友的幫助下,取道香港和越南海防,幾經輾轉到已經搬遷到昆明的清華大學。這時,清華大學業已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組為西南聯合大學,劉文典遂成為這所著名大學教授隊伍中的一員。
  二、被解聘的經過
  昆明的生活,隨著戰時形勢的發展,漸漸艱苦起來。而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物價像斷了線的風箏,更是扶搖直上。物價的飛漲,使戰前每收入三四百元的教授們,越來越難以承受。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掌握著對華制空權,昆明上空警報不斷,隔不了幾天就有一次狂轟濫炸。劉文典有住宅,也被炸彈摧毀,不得以,和許多人一樣搬到鄉間居住。于是,每次上課都要進城,有錢人可以乘馬車,劉文典沒錢,只能徒步跋涉數里路。

  說起來也是禍不單行,他的兩個兄弟,也是這時先后在湘西病故,母親也逝世于故里。可想而知,失去親人是悲痛的,而無力營葬更讓人痛苦。用劉文典的話說,這些年真是“貧病交迫”,“可謂備嘗艱苦矣”。過去一直養尊處優的劉文典,對于戰爭形勢漸漸有些悲觀,因為看不到抗戰何時才能到頭,心情不免逐漸消極。于是,教書之余,常以讀舊詩消磨時光,后來竟發展到用吸鴉片來麻醉自己。正是這一嗜好,最終斷送了劉文典在清華的前途。

  1942年春,普洱大鹽商張希孟,專程派人來昆明,欲請學者為其母撰寫墓志銘。普洱地處普洱,素有瘴鄉之號,世人多有畏懼,不肯前往。于是來人找到劉文典,請其前去考察。來人還請他作一游記,說明所謂瘴氣并不是水土空氣中有什么毒質,只是虐蚊為祟罷了,現代醫學完全可以預防,如此“瘴鄉”之名倘能打破,其他學者才能敢來,地方富源亦可得到開發。這番話打動了劉文典,何況來人允諾提供巨額酬金,另外還付以足量鴉片,可保其數年生活無憂。就這樣,劉文典在鹽商派人的護送下,于4月1日踏上了普洱之路。

  劉文典此行,立即受到聯大同仁的鄙棄。雖然當時教授的薪水已經無法養活一家吃穿,雖然也有人開始自謀兼差職業,這些人們都能夠接受。使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了生活居然向盤剝勞苦民眾的鹽商彎腰,而吸鴉片就更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了。此外,劉文典的外出,還使正常的課程受到影響。西南聯大中文系由北大、清華兩校教師組成(南開沒有中文系),教授僅有七人,其中陳寅恪先生遠在香港,一時無法回校,劉文典一走,就只剩下羅常培、朱自清、聞一多、清江清、王力五人。這些教授不僅要為中文系開課,還承擔著全校各系一年級的通課。顯然,劉文典不在就更使講課人力捉襟見肘了。

  西南聯大是抗戰開始后臨時組建的,由于人們對抗戰勝利始終堅定懷疑,所以三所雖然合并了,各自卻仍保留著各自的體系,以便勝利后復校。這種特殊體系在教師聘任上,就是各校分別給自己的教師發出聘書。換句話說,即每位教師都有兩個聘書,一是聯大聘書,一是北大、清華、南開三校中某一校的聘書。如果三校中沒有學校給其聘書,則聯大也不給其發聘書。 劉文典是清華聘請的教授,因此他的出走最先引起清華同仁,特別是清華中文系主任聞一多的不滿。

  這年5月,按往常慣例開始給各教師續發聘書。聘書發送前,學校沒有與聞一多聯系,逕直把聘書寄了出去。聞一多本來就不滿劉文典去普洱,不跟他打招呼就寄出聘書無疑火上澆油。他立刻給劉文典寫了封信,聲稱即使發了聘書,也要收回。聞一多也是個火性子,帶著怒氣的信里,出現了“昆明物價漲數十倍,切不可再回學校,試為磨黑鹽井人可也”等諷刺之語。

  聞一多發信之前,曾特意找了馮友蘭,提出首先對劉文典停薪,然后考慮解聘。馮友蘭是聯大文學院長,亦是清華文學院長,責任所在,他也認為劉文典此行不足稱道,更難為人師表。在教育獨立的年代,系主任在人事方面有較大的發言權,聘任教師首先要系主任提出,解聘教師當然也很尊重系主任的傾向。馮友蘭看到聞一多態度很是堅定,便接受了這種處理意見。

  解聘教師,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是一件小事,況且解聘的劉文典還是一位知名的教授,因此不難想象有些人替劉講情,王力就曾這此找過聞一多。王力在一篇回憶中說:“系里一位老教授應普洱某土司的邀請為他做壽文,一去半年不返校。聞先生就把他解聘了。我們幾個同事去見聞先生,替他那位老教授講情。我們說這位老教授于北京淪陷后隨校南遷,還是愛國的。聞先生發怒說:‘難道不當漢奸就可以擅離職守,不負教學責任嗎?'他終于把那位教授解聘了。”

  劉文典接到聞一多的信時,認為這不過是“半官式信”,倚老賣老的性格使他并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給聞回信。不過,劉文典還是有點內怯,于是給聯大中文系主任羅常培(羅是北大教授兼北大中文系主任,同時兼聯大中文系主任)寫了封信,信中有“雨季一過,必然趕回授課,且有下學年愿多教兩小時,以為報塞”的意思。

  令劉文典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清華果然停止續聘他了。7月下旬,劉文典從一位朋友來信中獲得“有更進一步之事”的消息,立刻如坐針氈。他認為自己“并無大過”,只是“徒因道途險遠,登涉艱難,未能早日返校”罷了。不過,這回他耐不住了,7月25日提筆向清華校長、聯大常委會主席梅貽琦寫了長信,訴說事情經過。這封信是通過羅常培轉到梅貽琦的,信中寫到:
典雖不學無術,平日自視甚高,覺負有文化上重大責任,無論如何吃苦,如何貼錢,均視為應盡之責,以此艱難困苦時,絕不退縮,絕不逃避,絕不灰心,除非學校不要典盡責,則另是一回事耳。今賣文所得,幸有微資,足敷數年之用,正擬以全副精神教課,并擬久住城中,以便隨時指導學生,不知他人又將何說。典自身則仍是為學術盡力,不畏犧牲之舊宗旨也,自五月以來,典所聞傳言甚多,均未深信。今接此怪信,始敢逕以奉詢究竟。

  劉文典不知道,梅貽琦盡管性情平和,但對他的普洱這行也很有看法。梅貽琦接到劉文典的信后,沒有及時作答。直到9月10日,才草擬了一份復信,交清華大學秘書長沈履謄清。這封信是11日以梅貽琦名義寄出的,信文如下:
叔雅先生大鑒:日前羅莘田(案:羅常培)先生轉來尊函敬悉,□切關于下年聘約一節,蓋自琦三月下旬赴渝,六月中方得返昆,始知尊駕亦已于春間離校,致上學期聯大課業不無困難,且聞磨黑往來亦殊匪易,故為調整下年計劃,以便系中處理計,尊處暫未致聘,事非得已。想承鑒原,專函布□,藉頌
□祺不一 梅貽琦 九、十一

  就這樣,劉文典最終被清華解聘了。這大概就是有關聯大回憶中極少涉及劉文典的原因吧。

  劉文典被清華解聘,經濟生活上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相反由地方撥款的云南大學,對教授的待遇比聯大還要稍高些。然而,對于他的學術影響,卻有相當損失。試想,如果劉文典仍在清華的話,以他的學識和他所依存的文化氛圍,其影響就絕不會是今天這樣。
  三、久無人知的秘密
  劉文典回到昆明,知道自己被清華解聘的事后,自然十分惱怒,曾與聞一多干了一仗。當時和聞一多住在一起的清華研究生王瑤先生回憶說:“劉文典回到昆明后,對解聘他的事很不服氣。他曾到司家營清華文科研究所找聞先生論理。當時兩人都很沖動,聞一多正和家人一起吃飯,他們就在飯桌上吵了起來。朱自清先生也住在文科研究所,看到這種情況就極力勸解。劉文典終歸未能重返清華。”

  劉文典被清華解聘后,被云南大學聘去做文史系教授,先后講授《杜詩研究》、《溫李詩》、《文選學》、《文賦研究》等課程。全國解放后,他評為一級教授,并被邀請為全國政協第一、二屆委員,屬于特邀代表。1958年7月15日,劉文典因病在昆明逝世,享年70歲。

  對于云南大學聘請劉文典一事,聞一多很有看法,這在吳宓1944年7月10日的日記里就有記載。那天,國民黨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俊升邀集西南聯大、云南大學、中法大學文法學院主任討論《部頒課目表》修改問題,不知為什么聞一多在會上提到劉文典,“謂幸得將惡劣之某教授(典)排擠出校,而專收爛貨、藏垢納污之云大則反視為奇珍而聘請之”,而“云大在座者姜寅清無言,徐嘉瑞圓轉其詞以答,未敢對聞一多辯爭”。 可見,聞一多對云南大學聘請劉文典很是不滿。

不過,聞一多并不知道劉文典普洱之行,還有另一個連劉文典本人蒙在鼓里的內幕。而這件事,在客觀上幫助了當時的中共下地黨員和進步青年。

  劉文典到普洱的前一年,即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事變發生后,中共云南省工委根據南方局避免無謂犧牲、保存革命力量的指示,立即將昆明各大中學里比較暴露的黨員和進步骨干,轉移到各縣。當時,聯大轉移出去的學生有100多人 ,其中吳顯鉞、董大成等到了普洱,任教于磨黑中學,吳顯鉞還擔任了磨黑中學的校長。因為這層關系,不久蕭荻、許冀閩、鄭道津等聯大同學也疏散到這里,在磨黑中學教書。

  疏散到磨黑的聯大同學,認真執行中共關于在蔣管區貫徹“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和勤業、勤學、勤交友的“三勤”方針,刻苦教學,培養學生,聯絡士紳,因而很快贏得了學生、家長及社會的好評,站穩腳跟。這就為后來聯大黃平、陳盛年、錢宏、盧華澤、秦光榮、于產、劉波、曾慶華、曾慶鈴、茅於寬等同學來此任教,并為后來將磨黑中學辦成進步力量的一個重要據點打下了基礎。

  磨黑中學的董事長,就是請劉文典去普洱的大鹽商張希孟。這個人也是大土豪,很有勢力,但與國民黨地方黨部有矛盾。疏散到那里的聯大同學很重視對其進行統戰宣傳,曾向其介紹世界形勢和抗日戰爭形勢,推薦閱讀《大眾哲學》、《西行漫記》、《新華日報》等。

  這時,想附庸風雅張希孟正在找人為其母撰墓志銘,于是提出請聯大同學介紹一位有名的教授來此,同時以壯自己的聲勢。聯大同學覺得此事有利于他們在當地的隱蔽,便派人回昆明找到了劉文典。劉文典到磨黑,有優厚的報酬,每天除教張希孟一兩個字外,沒有更多的事。但是,劉文典的到來,在客觀上起到了掩護聯大疏散同學的作用。 這內情,不僅外人一概不知,就是劉文典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

——————————————————————————————
參考文獻:
1)張之良:《西南聯大辦學經驗探討》,清華校友總會編《清華校友通訊》復29冊,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
2)《十字街頭》創刊號,1931年12月11日。
3)也有特殊例外,即以聯大名義聘請的個別教師,他們不屬于三校,因此聯大結束后還需另謀職業。
4)《我所知道聞一多先生的幾件事》,《聞一多紀念文集》第172頁,三聯書店1980年8月出版。
5)劉文典致梅貽琦信,1942年7月25日,清華大學檔案室存。
6)梅貽琦致劉文典信,1942年9月11日,清華大學檔案室存。
7)訪問王瑤記錄,1986年10月7日。
8)《吳宓日記》第九冊,第291頁,三聯書店1999年3月出版。
9)李凌:《我所知道的戰斗在西南聯大的共產黨人》,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編《慶祝西南聯合大學成立65周年紀念特輯》,第127頁,2002年10月印行。
10)潘汝謙:《西南聯大校友與磨黑中學》,云南西南聯大校友會編《難忘聯大歲月――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昆明建校六十周年紀念文集》,第228至229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11)訪問蕭荻記錄,1986年7月10日。


附錄一:劉文典致梅貽琦函
(1942年7月25日)

月涵先生校長道鑒:
敬啟者,典往歲浮海南奔,實抱有犧牲性命之決心,辛苦危險皆非所計。六七年來亦可謂備嘗艱苦矣,自前年寓所被炸,避居鄉村,每次入城,徒行數里,苦況非楮墨之所能詳。兩兄既先后病沒湘西,先母又棄養于故里,典近年在貧病交迫之中,無力以營喪葬。適滇南鹽商有慕典文名者,愿以巨資倩典為撰先人墓志,又因普洱區素號瘴鄉,無人肯往任事,請典躬往考察,作一游記,說明所謂瘴氣者,絕非水土空氣中有何毒質,不過虐蚊為祟,現代醫學,盡可預防,“瘴鄉”之名,倘能打破,則專門學者敢來,地方富源可以開發矣。典平日持論,亦謂唐宋文人對瘴缺夸張過甚,(王陽明大賢,其痤旅文一篇,對貴陽修文瘴扣帽子形容太過),實開發西南之在阻力,深愿辭而避之,故亦遂允其請。初擬在暑假中南游,繼因雨季道途難行,加之深山中伏莽甚多,必結伴請兵護送,故遂以四月一日首途,動身之先,適在宋將軍席上遇校長與蔣夢麟先生,羅莘田先生當即請賜假,承囑以功課上事與羅先生商量,并承借薪一月治裝,典以諸事既稟命而行,絕不虞有他故,到磨黑后,尚在預備玄裝法師傳,妄想回校開班,與東西洋學者一較高下,為祖國學術爭光吐氣。不料五月遽受停薪之處分,以后得昆明友朋信,知校中對典竟有更進一步之事。典尚不信,因自問并無大過,徒因道途險遠,登涉艱難,未能早日返校耳。不意近得某君來“半官式”信,云學校已經解聘,又云縱有聘書亦必須退還,又云昆明物價漲數十倍(真有此事耶,米果實貴至萬元耶),切不可再回學校,度為磨黑鹽井人可也。其他離奇之語,令人百思不解。典此行縱罪在不可赦,學校盡可正式解聘,既發聘書,何以又諷令退還。典常有信致校中同人,均言雨季一過,必然趕回授課,且有下學年愿多教兩小時,以為報塞之言。良以財力稍舒,可以專心全力教課也(此意似尚未向羅先生提及也)。此半官式信又言,典前致沈剛如先生信中措辭失當,學校執此為典罪狀。伏思典與沈君篤交,私人函札中縱有文詞失檢之處,又何以致據此與興文字之獄乎。(當時因為債家所逼,急迫之中誠不免有失當之處,然自問尚未至大逆不道也)。學校縱然解聘,似當先期正式通知,何以及此半官式信。此事芝生、莘田二公亦無片紙致典,僅傳聞昆明謠言。典一去不返,故正覓替人。典雖不學無術,平日自視甚高,覺負有文化上重大責任,無論如何吃苦,如何貼錢,均視為應盡之責,以此艱難困苦時,絕不退縮,絕不逃避,絕不灰心,除非學校不要典盡責,則另是一回事耳。今賣文所得,幸有微資,足敷數年之用,正擬以全副精神教課,并擬久住城中,以便隨時指導學生,不知他人又將何說。典自身則仍是為學術盡力,不畏犧牲之舊宗旨也,自五月以來,典所聞傳言甚多,均未深信。今接此怪信,始敢逕以奉詢究竟。典致沈君私人函札中有何罪過,何竟據以免教授之職。既發聘書,何以又令退還,縱本校辭退,典何以必長住磨黑。種種均不可解。典現正整理著作,預備在桂林付印,每日忙極,(此間諸鹽商籌款巨萬,為典刊印著作,拙作前蒙校中特許列為清華大學整理國學叢書,不知現尚可用此名稱否,乞并示知。)今得此書,特抽暇寫此信,讬莘田先生轉呈。先生有何訓示亦可告之莘田先生也。雨季一過,典即返昆明,良晤匪遙,不復多贅。總之典個人去留絕對不成問題,然典之心跡不可不自剖白,再者得地質系助教馬君杏垣函,知地質系諸先生有意來此研究,此間地主托典致意,愿以全力相助,道中警衛,沿途各處食宿,到普洱后工作,均可效力,并愿捐資補助費用,特以奉聞。忙極不另寫信矣。專此寸簡,敬請
道安不一。
弟 劉文典再拜 七月二十五日

附錄二:劉文典致羅常培函
(1942年7月27日)
莘田學長左右,頃上梅校長一書,乞為轉呈。弟絕對不戀此棧,豆但表心跡而已。個人去留小事,是非則不可不明耳。順請
著安不一。
弟 文典再拜 七月二十七日

附錄三:梅貽琦草致劉文典函
(1946年9月10日)

復劉先生
日前得羅莘田先生轉來尊函敬悉種切,關于下年聘約一節,蓋琦三月下旬赴渝,六月中方得返昆,始知尊駕亦已于春間離校,則上學期聯大課業不無困難,且聞磨黑往來亦殊匪易,故為調整下年計劃,以便系中處理計,尊處暫未致聘,事非得已,□承鑒原。
琦 九、十

附錄四:清華大學秘書長沈履以梅貽琦名義致劉文典函
(1942年9月15日)
叔雅先生大鑒:
日前羅莘田先生轉來尊函敬悉,□切關于下年聘約一節,蓋自琦三月下旬赴渝,六月中方得返昆,始知尊駕亦已于春間離校,致上學期聯大課業不無困難,且聞磨黑往來亦殊匪易,故為調整下年計劃,以便系中處理計,尊處暫未致聘,事非得已。想承鑒原,專函布□藉頌
□祺不一。
梅貽琦 九、十一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來源: 北大校友網
  返回首頁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南县| 庆阳市| 丹寨县| 洛宁县| 太康县| 隆安县| 昆山市| 皋兰县| 乌拉特前旗| 大英县| 南澳县| 黎城县| 达州市| 尚志市| 双牌县| 丰城市| 安福县| 尉犁县| 门源| 福贡县| 东明县| 府谷县| 积石山| 民权县| 龙岩市| 三明市| 申扎县| 陇西县| 梨树县| 武鸣县| 大洼县| 如东县| 华安县| 台前县| 遂溪县| 滁州市| 全椒县| 双城市| 尼勒克县| 太原市|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