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添入收藏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錢玄同作品集
錢玄同文集

錢玄同與劉半農
錢玄同聯集
新文化運動干將錢玄同
論錢玄同的疑古思想
魯迅與錢玄同
錢玄同的晚節
錢玄同刻章明志決不做順民

文學家父親科學家兒子

舊中國的漢字簡化
錢玄同
錢玄同:“左行橫排”的首創者
恃才傲物的錢玄同
錢玄同與白話文字
《狂人日記》的催生者
錢玄同的兩次背叛:從復古走向新文化
錢玄同的尊師與執著
錢玄同

 

 

 

 

 

錢玄同與白話文字

 

 

 

   由“復古”轉向新文化

  1906年秋天,錢玄同第二次到日本,留學早稻田大學。這年章太炎出獄后也來到日本,在東京創辦同盟會機關報《民報》。錢玄同拜識章太炎后,于1907年加入同盟會。錢玄同聽章太炎講國學,立定了他的研究國學的志向,并從此走入漢語言文字學的研究道路。大約在1910年,錢玄同和章太炎、陶成章,在東京辦《教育今語》雜志,出過六期。雜志的宗旨是給一般失學者灌輸文字學和歷史學方面的國學常識,內中也帶有提倡種族革命的意味。那時章太炎等一班民族主義者主張光復舊物,錢玄同也浸漬于中國古典文獻里,寫起文章來,春秋筆法時出。

  1910年5月錢玄同歸國,這年他24歲,在家鄉浙江省的幾所中學做國文教員。1911年的2月間,錢玄同在故鄉吳興拜訪了經學大師崔適。錢玄同讀了崔適所著的《史記探源》稿本,又從崔適那里借了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閱讀,自此篤信“古文經為劉歆所偽造”之說。1913年8月錢玄同離開杭州來到北京,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代將要開始了。9月錢玄同任國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歷史地理部及附屬中學國文、經學教員,不久兼任北京大學預科文字學教員。1915年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增設國文部,錢玄同任國文部教授,同時兼任北京大學文字學教授和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導師。錢玄同到北京后,仍去信向崔適請教問學。這樣錢玄同在經學上有了兩個正式的老師,一個是章太炎,一個就是崔適。錢玄同甚至還向蔡元培竭力推薦崔適,請崔來北大做講師。但崔適說話口齒不清,遭學生不滿,后來不得已下講臺,改為給預科生批作業,最后貧病死于湖州會館。

  章太炎是主古文經學的,崔適則主今文經學。借用上個世紀30年代考入北師大國文系,聽過錢玄同音韻文字學和經學課的顧學頡的話講:古文經學偏重于名物訓詁、典章制度的研討,對于經的本身多采取“信古”的態度。今文經學偏重于微言大義的闡發和新創,對于“古文經”則持懷疑、非難的態度。歷史上這兩個學派各自篤守“師說”,門戶森嚴。錢玄同對章太炎作了一次經學上的“謝本師”,這已顯示錢玄同在學術上的態度。到后來錢玄同對今文經學也不再滿意了,他又往前邁出了一大步。

  錢玄同原來是堅定不移要復古的。他以為清王朝既已推翻,就當恢復漢民族一切更古的古制——除了“皇帝”之外。然而1912年3月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也決議把政府遷到北京。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告恢復帝制,1917年又發生張勛擁戴溥儀復辟帝制。這一系列事變,使錢玄同大受刺激,他由“反清排滿”時代的恢復以前漢民族的“古”,進而發展到反對復古,并投身于新文化運動。1917年錢玄同加入了中華民國教育部組織的國語研究會,會長是蔡元培。國語研究會著手調查各省方言;選定標準語;編輯語法辭典等書;用標準語編輯國民學校教科書及參考書。1917年林玉堂(后改名林語堂)發表了“檢字新法”、“漢字號碼索引法”、“末筆檢字法”,并作了《漢字索引制說明》,請蔡元培作序文,錢玄同作跋語。錢玄同在《跋》里,提出了按拼音字母音序編纂字典詞典的方法:以注音字母附記字旁,仿英法日本字典之體制。

  《狂人日記》與《嘗試集》

  1918年《新青年》雜志編輯部由上海遷移到北京。錢玄同開始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其他五個編輯人員是:陳獨秀、胡適、劉復(即劉半農)、沈尹默、李大釗。錢玄同這一年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六十多篇文章。他奮勇當先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催生了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杰出的白話短篇小說,同時也喚醒了魯迅沉睡著的文學寫作熱情。由于錢玄同的不斷約稿和催促,才使魯迅創作了他的《狂人日記》。周作人晚年在回憶錄中,曾寫到錢玄同向魯迅約稿的事:“……魯迅個人,從前那么隱默,現在卻動手寫起小說來,他明說是由于‘金心異'(錢玄同的諢名)的勸駕,這也是復辟以后的事情。錢君從八月起,開始到會館來訪問,大抵是午后四時來,吃過晚飯,談到十一二點鐘回師大寄宿舍去。……結果是那篇《狂人日記》,在《新青年》次年四月號發表,它的創作時期當在那年初春了。如眾所周知,這篇《狂人日記》不但是篇白話文,而且是攻擊吃人的禮教的第一炮,這便是魯迅錢玄同所關心的思想革命問題,其重要超過于文學革命了。”

  胡適寫作白話,時間更早一些。1917年10月,胡適把他一年來寫作的白話詩編成《嘗試集》,給錢玄同看,并請他作序。錢玄同和胡適還沒見面時,1917年7月,他就對胡適發表在《新青年》上的一些新詩提出過意見,說胡適的“白話詩”“猶未能脫盡文言的窠臼”。胡適看了錢玄同的批評,給錢玄同復信里說:“此等諍言,最不易得……”所以胡適后來在北京所寫的白話詩,就都不用文言了。錢玄同在給胡適的白話詩作的序中,發揮了他對白話入詩的見解,以他漢語史的學術修養,從歷史的變遷里闡述“言文一致”的道理:“我現在想:古人造字的時候,語言和文字,必定完全一致。因為文字本來是語言的記號,嘴里說這個聲音,手下寫的就是表這個聲音的記號,斷沒有手下寫的記號,和嘴里說的聲音不相同的。拿‘六書'里的‘轉注'來一看,很可以證明這個道理。”代表現代中國新文學最早創作實績的兩部白話文學作品: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和胡適的白話詩《嘗試集》,都與錢玄同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但遺憾的是,魯迅與錢玄同這對“五四”戰友,后來卻因思想上的分歧而漸漸離遠了。1929年5月魯迅回北平省親時偶遇錢玄同。這兩位章門弟子,因為一張名片上的姓名問題發生爭執,不歡而散,從此竟斷了往來!魯迅和錢玄同共同的朋友許壽裳在《亡友魯迅印象記》中談及此事,并轉述過魯迅的自述。錢玄同在魯迅去世后,寫了《我對于周豫才君之追憶與略評》一文,也說起這事:那天,他要看孔德學校收藏的舊小說。我也在馬隅卿(孔德校務主任)那邊談天,看見他的名片還是“周樹人”三字,因笑問他,“原來你還是用三個字的名片,不用兩個字的。”我意謂其不用“魯迅”也。他說,“我的名片總是三個字的,沒有兩個字的,也沒有四個字的”,他所謂四個字的,大概是指“疑古玄同”吧!當時錢因信奉疑古學派而常署此名。在錢玄同看來,是魯迅給他吃了一個“悶葫蘆”,之后就“自然回避了”。

  漢學簡化及注音字母

  《新青年》自1918年初移師北京后,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鎮。但是由于性格、思想等的不同和差異,編輯同人中的分歧也漸漸出現了。劉半農因為受胡適譏諷他沒正式學歷的刺激,一氣之下于1920年公費赴法國留學;胡適和錢玄同之間也因對中國舊戲見解的不同,出現了一些分歧。《新青年》同人的分化已經公開而又無可挽回了。1920年移師上海后的《新青年》因宣傳馬克思主義,當局不準再郵寄。錢玄同既不贊成停辦刊物,也不參與政治活動,于是開始考慮漢字簡化這個問題了。他原是主張用世界語的,后來認識到,這是抱有世界大同之理想而改革文字的一種急進派主張,現代的中國則只能提倡國語。

  1920年2月1日,他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三號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認為:“拼音文字,不是旦暮之間就能夠制造成功的;更不是精心浮氣、亂七八糟把音一拼,就可以完事的。造成拼音文字,第一步是規定語法,第二步是編成字典。有了這兩樣東西,才能有拼音文字出現。”在這篇文章里,錢玄同還提出:“對于漢字形體的改良……現在是需要甚急,非趕緊著手去做不可的了。我是很高興做這件事的。現在打定主意,從一九二○年起,來做一部書,選取普通常用的字約三千左右,凡筆畫繁復的,都定他一個較簡單的寫法。”錢玄同抄用的簡體字,大部分是固有“擬體字”,新造字則不多。但不論造新的還是采舊的,錢玄同抱定的“唯一主張”是:減省筆畫。錢玄同通過學術的方法,以學理來闡明注音字母的合理性,并以自己的專長,通過學術的途徑,為推進國語盡力。在論及“國音”、“京音”問題時,針對一些主張以“京音”為準的觀點,他再次辯證道:“就事實上講,英國以倫敦南部之音為國音,不是以倫敦都會之音為國音;德國以漢堡之音為國音,不是以柏林之音為國音。”“況且國音是為國語而設的,國語當以在現在社會上最占勢力的普通話為根據,決不能以北京一隅的方言為根據……國語既不是北京話,國音如何可以純用北京音呢?”

  1928年7月12日,國民政府大學院(即教育部)電請錢玄同、黎錦熙為“國語統一會”的籌備員,改組國語統一籌備會。9月26日,中華民國大學院正式公布“國語羅馬字”。12月國語統一籌備會改稱“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錢玄同、黎錦熙、陳懋治、汪怡、沈頤、白鎮瀛、魏建功為常務委員。

  就在這年冬天,錢玄同與黎錦熙即以“國語統一籌備員”的身份,聯名給教育部部長蔣夢麟寫了一封長信,提出:“漢字有一個大缺點,就是有形無聲(雖然大多數于古是形聲字),給它加上一個音標,實為今后之要務。而用世界公用的羅馬字母,制定中國國民的讀法拼法,把本國的名稱寫成拼音字的形式,其事尤為切要。”

  也是在這一年,錢玄同還與黎錦熙一起,多方奔走,終于使“國語辭典編纂處”得以擴充為“中國大辭典編纂處”。這項大規模的計劃,動議于1919年,編纂處成立于1923年,但直到1927年,才以錢玄同、黎錦熙和吳稚暉三人的名義,向中華文化基金董事會申請了一筆款子,著手搜集材料,作為教育部國語會事業之一。“中國大辭典”原來只叫做“國語辭典”,直到1928年方才擴充而改名。正如黎錦熙后來說的,因為要對中國文字作一番根本的大改革,就不能不對四千年來的語言文字和它的表現的一切文化學術等等,結算一個詳密的總賬。

  此外,《增修國音字典》的12大冊稿本是在1926年10月基本審定的。1928年,中國大辭典編纂處成立后,又特設“增修《國音字典》股”于纂著部第一組中。錢玄同也在當年提出意見,認為12大冊稿本《增修國音字典》所收的字太多,有些不常用的字,其音一時難于決定。到1929年,國語委員會第二次常務委員會議決:改《增修國音字典》為《國音常用字匯》,就原稿本刪定,共得9920個字,加上異體異音的,合計12220年字。錢玄同作最后的審核,直到1931年全稿始定。

  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國音常用字匯》。黎錦熙在《錢玄同先生傳》里說:這部《國音常用字匯》,從民十二到民二十一,整整的經過十年才成功,可以說是錢先生一手編定的。卷首有一長篇例言,題為“本書的說明”也是錢先生一手做成的。

  


 

來源: 中國學術論壇
  [返回首頁]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蔺县| 安龙县| 冀州市| 安多县| 荃湾区| 石阡县| 潍坊市| 西峡县| 乌兰察布市| 栾城县| 即墨市| 宣威市| 稻城县| 崇仁县| 上思县| 隆尧县| 韩城市| 辉南县| 正阳县| 廊坊市| 夹江县| 林周县| 白水县| 宝鸡市| 桐柏县| 武冈市| 太康县| 兴仁县| 高淳县| 富蕴县| 榆社县| 余姚市| 景宁| 防城港市| 洪雅县| 阳西县| 青铜峡市| 池州市| 布拖县| 东安县| 泰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