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號疑古.浙江吳興人。19歲留學日本,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從章太炎治“小學”。1913年始,先后任 北京高等師范、北京大學教授。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表雜感,力主“文學革命”,成為“隨感錄”的重要作者。“五四”后,任北京師大國文系主任,參加語絲社,并致力于音韻學研究,從事文字改革工.1928年任北平大學中文系主任。有音韻學和辭書等著述多種。
劉半農(1891—1934)原名壽彭,改名復,初字半儂,后改半農。江蘇江陰人。1911年辛亥革命時曾任革命軍文書。后寫過舊體小說。 1917年成為《新青年》重要撰稿人,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1920年赴歐留學,研究音韻學。 回國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同時繼續從事雜文著作。 作品自然灑脫、幽默風趣。主要著作有《半農雜文》、《半農雜文二集》等。
這是新文學史上兩位熱鬧的人。新文學肇始,最需要反響———特別是來自“反”的那一方面的“響兒”,苦于一時不見,兩位就商量著制造 一個。于是錢玄同化名“王敬軒”,歷數新文學的壞處;劉半農則一一予以駁斥。這就是轟動一 時的“雙簧信”。真劉半農罵倒假“王敬軒”, 新文學乃告成立。這樣事情現在看來,有些行為 藝術的意思。錢玄同能假扮“王敬軒”,因為他 舊學問根底太深,他與陳獨秀、胡適同為“五四" 三杰,但他很少寫文章,只發表一些通信,對陳、胡表示贊同,以他名教授的名效應,已經足夠有分量了。他還提出一些激進主張,如廢漢字等,反對者只顧反對這個,結果別的新思想也就順利 通過。后來他成為“疑古學派”的精神導師,廢 姓改稱“疑古玄同”,也令世人側目。劉半農早 先是“鴛鴦蝴蝶派”,沒有學歷,在北大為美國 博士胡適所鄙視,遂棄教授之職到歐洲苦苦當了五年多留學生,考得一個法國博士回來,接著當 他的教授。
錢玄同和劉半農都是性情中人,寫文章倒在其次,雖然都是散文大家。錢玄同“述而不作”,深入思考,提供觀點,鼓勵別人寫作,自己很少 動手,甚至授課都不寫講義,只做圖表。劉半農興趣廣泛,無所不能,寫詩,翻譯,搜集民謠,校點古籍,考古,談音樂,還有攝影。兩位都沒有活到很大歲數,劉死時四十三歲,錢死時五十二歲。他們晚年,都曾被譏為“沒落”,這是沒有什么道理的。兩位作為“五四”代表人物,一 直堅持的是文化批判立場。另外他們都是“業余作家”各自有其專業,而且都是絕學。錢玄同集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傳人于一身,是經學和小學大師;劉半農是實驗語音學專家,他們不過是 繼續從事其學問研究而已。劉半農往綏遠調查方言,為虱子叮咬,染上回歸熱去世,乃是以身殉職。錢玄同最后抱病為故友劉師培編輯遺著,死而后已。若兩先生者,無愧“道德文章”一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