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文
論殷代親族制度(1957)
戰國題銘概述(1959)
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1977)
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周原莊白、強家兩處青銅器窖藏的綜合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01期)
平山墓葬群與中山國的文化(《考古學報》1979年02期)
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與李零合作,《考古學報》1979年02期)
談祝融八姓(《江漢論壇》1980年02期)
何尊新釋(《中原文物》1981年01期)
青銅器與周原遺址(《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論新發現的魏信安君鼎(《中原文物》1981年04期)
論殷墟卜辭的“星”(《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論多友鼎的時代及意義(《人文雜志》1981年06期)
古樂與文化史(《人民音樂》1981年06期)
山東陶文的發現和著錄(《齊魯學刊》1982年05期)
楚國夫人璽與戰國時的江陵(《江漢論壇》1982年07期)
論河北近年出土的戰國有銘青銅器(與鄭紹宗合作,《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中華書局,1982年)
馬王堆帛書與《鹖冠子》(《江漢考古》1983年02期)
試論孤竹(《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02期)
試論山東新出青銅器的意義(《文物》1983年12期)
穆公簋蓋在青銅器分期上的意義(《文博》1984年02期)
論蒍掩治賦(《江漢論壇》1984年03期)
曾侯戈小考(《江漢考古》1984年04期)
師同鼎試探(《文物》1983年06期)
論仲爯父簋與申國(《中原文物》1984年04期)
古文字學的基礎工作(《文史哲》1984年06期)
魯方彝與西周商賈(《史學月刊》1985年01期)
論幾件宋國青銅器(《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85年01期)
小臣缶方鼎與箕子(《殷都學刊》1985年02期)
大盂鼎新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睡虎地秦簡《日書》與楚、秦社會(《江漢考古》1985年04期)
商代的四風與四時(《中州學刊》1985年05期)
史惠鼎與史學淵源(《文博》1985年06期)
西周時期的諸侯國青銅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5年06期)
關于楚滅越的年代(《江漢論壇》1985年07期)
湖南戰國兵器銘文選釋(《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中華書局,1985年)
續論西周甲骨(《人文雜志》1986年01期)
藁城臺西青銅器的分析(《中原文物》1986年01期)
《齊語》與《小匡》(《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論博山刀(《中國錢幣》1986年03期)
考古學與古代文明(《北方文物》1986年03-04期)
海外訪古記(一)(《文博》1986年05期)
海外訪古記(二)(《文博》1986年06期)
帛書《五行》與《尚書·洪范》(《學術月刊》1986年11期)
應監(南瓦)新說(《南方文物》1987年01期)
《齊語》與《小匡》(《管子學刊》1987年01期)
竹簡《家語》與漢魏孔氏家學(《孔子研究》1987年02期)
從傳出商丘地區的二里頭文化銅爵談起(《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87年02期)
論西周金文的六師、八師(《華夏考古》1987年02期)
海外訪古記(三)(《文博》1987年02期)
海外訪古記(四)(《文博》1987年03期)
商青銅器對西土的影響(《殷都學刊》1987年03期)
考古發現與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03期)
海外訪古記(五)(《文博》1987年04期)
海外訪古記(六)(《文博》1987年05期)
海外訪古記(七)(《文博》1987年06期)
新發現簡帛與漢初學術史的若干問題(《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海外訪古記(八)(《文博》1988年01期)
殷商考古書評三篇(《殷都學刊》1988年01期)
《世俘》篇研究(《史學月刊》1988年02期)
釋桃源三元村鼎銘(《江漢考古》1988年02期)
祭公謀父及其德論(《齊魯學刊》1988年03期)
日本膽澤城遺址出土《古文孝經》論介(《孔子研究》1988年04期)
非中原地區青銅器研究的幾個問題(《東南文化》1988年05期)
西水坡“龍虎墓”與四象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8年05期)
盱眙壺銘與齊破燕年代(《文物春秋》1989年Z1期)
《管子》“乘馬”釋義(《管子學刊》1989年01期)
《易傳》與《子思子》(《中國文化》1989年01期)
帛書《周易》與荀子一系《易》學(《中國文化》1989年01期)
竹簡卜辭與商周甲骨(《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從帛書《易傳》看孔子與《易》(《中原文物》1989年02期)
周文王時期卜甲與商周文化關系(《人文雜志》1988年02期)
乾隆帝與古玉(《紫禁城》1989年03期)
論卿事寮、太史寮(《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年03期)
論擂鼓墩尊盤的性質(《江漢考古》1989年04期)
帛書《系辭》略論(《齊魯學刊》1989年04期)
帛書《春秋事語》與《左傳》的傳流(《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9年04期)
論帛書白虹及《燕丹子》(《河北學刊》1989年05期)
令方尊、方彝新釋(《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中華書局,1989年)
論楚帛書中的天象(湖南省博物館編:《湖南考古輯刊》第一集)
范蠡思想與帛書《黃帝書》(《浙江學刊》1990年01期)
再談洪洞坊堆村有字卜骨(《文物世界》1990年01期)
長沙子彈庫第二帛書探要(《江漢考古》1990年01期)
古代宮廷貴族的體育原則(《紫禁城》1990年03期)
一組珍奇的鎏金錯銀青銅器(《文博》1990年03期)
《唐勒》、《小言賦》和《易傳》(《齊魯學刊》1990年04期)
殷墟地層與甲骨分期(《文博》1990年06期)
西周筮數陶罐的研究(《人文雜志》1990年06期)
安徽南部存在著頗具特色的青銅文化(《學術界》1991年01期)
《管子·心術》等篇的再考察(《管子學刊》1991年01期)
史密簋銘所記西周重要史實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1年02期)
“兵避太歲”戈新證(《江漢考古》1991年02期)
時分與《吳越春秋》(《歷史教學問題》1991年04期)
良渚文化玉器與饕餮紋的演變(《東南文化》1991年05期)
商末周初的多穿戈(《文博》1991年06期)
傘(《語文建設》1991年06期)
“冶”字的一種古義(《語文建設》1991年11期)
論香港大灣新出牙璋及有關問題(《南方文物》1992年01期)
《帝系》傳說與蜀文化(《四川文物》1992年S1期)
論含山凌家灘玉龜、玉版(《中國文化》1992年01期)
走出“疑古時代”(《中國文化》1992年02期)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年02期)
試論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劃符號(《浙江學刊》1992年04期)
炎黃文化與中華民族(《炎黃春秋》1992年05期)
秦孝公、惠文王時期銘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2年05期)
晉公的幾個問題(《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考古發現與東周王都(《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論梁十九年鼎及有關青銅器(《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岐山董家村訓匜考釋(《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青銅器與山西古代史的關系(《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師鼎剩義(《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兮甲盤與駒父盨——論西周末年周朝與淮夷的關系(《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轉讓(《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殷墟甲骨分期的兩分說(《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中華書局,1992年)
曾國之謎(《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帛書《系辭》上篇析論(《江漢考古》1993年01期)
記元代供養錢(《中國錢幣》1993年04期)
《周易》是怎樣的一部書?(《華夏文化》1994年01期)
帛書《周易》的幾點研究(《文物》1994年01期)
河洛的歷史地位與河洛文化的性質(《尋根》1994年01期)
《鬼谷子·符言篇》研究(《中國史研究》1994年04期)
論古越閣所藏三件青銅器(《文物》1994年04期)
晉侯邦父與楊姞(《中國文物報》1994年5月29日)
帛書《周易》的幾點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年09期)
中國文物中的瑰寶——青銅器(《百科知識》1994年10期)
中國收藏和西方收藏的異同(《美術觀察》1995年00期)
論養侯玉佩(《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S1期)
試論楚公逆編鐘(《文物》1995年02期)
《奏讞書》解說(下)(《文物》1995年03期)
中國青銅器及其最新發現(《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清華的人文傳統和學術風格(《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論田齊陳固陶區(《學習與探索》1995年05期)
符號最多的巴蜀矛(《文物》1995年08期)
古史、考古學與炎黃二帝(《走出疑古時代》,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年)
試論八角廊簡《文子》(《文物》1996年01期)
子犯編鐘續談(《中國文物報》1996年1月17日)
漢字發展漫話(李學勤、李縉云,《語文建設》1996年02期)
《漢書·李尋傳》與緯學的興起(《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從金文看《周禮》(《尋根》1996年02期)
太極圖的來源(《尋根》1996年03期)
《楚辭》與古史(《東岳論叢》1996年05期)
良渚文化與文明界說(《浙江學刊》1996年05期)
馬王堆帛書〈刑德〉中的軍吏(《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
要加強對文物的美術史觀察(《美術觀察》1997年01期)
《博局占》與規矩紋(《文物》1997年01期)
論洋縣范壩銅牙璋等問題(《文博》1997年02期)
蜀文化神秘面紗的揭開(《尋根》1997年04期)
西漢晚期宗廟編磬考釋(《文物》1997年05期)
中國古代研究一百年(《人文雜志》1997年05期)
談盂方鼎及其他(《文物》1997年12期)
甲骨學一百年的回顧與前瞻(《文物》1998年01期)
古代中國文明中的宇宙論與科學發展(《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尚書》與《逸周書》中的月相(《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癸酉日食說(《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3期)
吳虎鼎考釋──夏商周斷代工程考古學筆記(《考古與文物》1998年03期)
從簡帛佚籍《五行》談到《大學》(《孔子研究《1998年03期》)
談小臣系玉瑗(《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03期)
關于中國古代文明與文化發展戰略關系問題(《文藝研究》1998年04期)
多學科相結合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及其新進展(《中國史研究》1998年04期)
寢孳方鼎和肆簋(《中原文物》1998年04期)
郭店簡與《禮記》(《中國哲學史》1998年04期)
日月又戠(《文博》1998年05期)
由蔡侯墓青銅器看“初吉”和“吉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8年05期)
釋郭店簡祭公之顧命(《文物》1998年07期)
柞伯簋銘考釋(《文物》1998年11期)
侯馬、溫縣盟書歷朔的再考察(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三輯,北京紫荊城出版社,1998年)
說郭店簡“道”字(《簡帛研究》第三輯,李學勤、謝桂華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殷墟人頭骨刻辭研究(李學勤、吳中杰、祝敏申主編《海上論叢》二,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文王玉環考(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一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疑古思潮與重構古史(《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01期)
北宋河清出土的一組青銅器(《洛陽大學學報》1999年01期)
《合集》32921和甲骨分期(《殷都學刊》1999年01期)
論上海博物館所藏的一支《緇衣》簡(《齊魯學刊》1999年02期)
沖繩出土明刀論介(《中國錢幣》1999年02期)
郭家莊與斗雞臺——從卣的關聯看殷周文化異同(《學習與探索》1999年03期)
夏商周年代學研究的歷史任務(《文物》1999年03期)
世紀之交與中國學術史研究(《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五十年來的中國考古學與古代文明研究(《中國史研究》1999年04期)
記陳保之先生函詩(《文教資料》1999年04期)
論“能原镈”(《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04期)
《周語》武王伐殷天象的特點——札記第四十三(《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甲骨學的七個課題(《歷史研究》1999年05期)
膳夫山鼎年世的確定(《文物》1999年06期)
戎生編鐘論釋(《文物》1999年09期)
簡帛書籍的發現及其影響(《文物》1999年10期)
甲骨文同辭同字異構例(《江漢考古》2000年01期)
仲康日食的文獻學研究(《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研究二十世紀學術文化的一些意見(《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01期)
秦玉牘索隱(《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02期)
論殷墟卜辭的新星(《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姓氏與家族(《民族藝術》2000年03期)
武王在位有四年說(《東岳論叢》2000年03期)
新學問大都由于新發現──考古發現與先秦、秦漢典籍文化(李學勤,裘錫圭,《文學遺產》2000年03期)
出土佚書的三點貢獻(《文藝研究》2000年03期)
論西周中期至晚期初金文的組合(《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04期)
試說郭店簡《成之聞之》兩章(《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續釋“尋”字(《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06期)
即墨小橋村出土西漢金印小記(《文物》2000年07期)
論虎簋蓋二題(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四輯,北京紫荊城出版社,2000年)
師詢簋與《祭公》(《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
秦懷后磬研究(《文物》2001年01期)
清華與中國考古學(《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文獻學研究及其意義(《中原文物》2001年02期)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途徑與階段性成果(《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關于象胛骨卜辭(《中原文物》2001年04期)
皿方罍研究(《文博》2001年05期)
春秋鄭器與兵方壺論釋(《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圣人與中人——談《成之聞之》中一段文字(“簡帛研究”網站2001年5月)
長子、中子和別子(《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06期)
談叔矢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年10期)
王鼎的性質與時代(《文物》2001年12期)
郭店簡“君子貴誠之”試解(《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01期)
《詩論》簡的編聯與復原(《中國哲學史》2002年01期)
《尚書孔傳》的出現時間(《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01期)
郭店楚簡《六德》的文獻學意義(《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二卷第二期,2002年1月)
《詩論》說《關雎》等七篇釋義(《齊魯學刊》2002年02期)
釋《性情論》簡“逸蕩”(《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02期)
魯國歷史文化與周公史事(《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談《詩論》“詩亡隱志”章(《文藝研究》2002年02期)
夏商周與山東(《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張家山漢簡研究的幾個問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盤龍城與武漢市的歷史(《學習與實踐》2002年04期)
中國古代文明及其研究(《齊魯學刊》2002年04期)
論金沙長琮的符號(《四川文物》2002年05期)
對“夏商周斷代工程”西周歷譜的兩次考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年05期)
七面紀年鏡(居攝至元興)的真偽(魯惟一、李學勤,《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06期)
韓國金海良洞出土西漢銅鼎續考(《文博》2002年06期)
釋《詩論》簡“兔”及從“兔”之字(《北方論叢》2003年01期)
論鄖縣肖家河新發現青銅器的“正月”(《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夏商周斷代工程與古代文明研究(《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嘉興藏》與明清之際歷史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01期)
《說文》前敘稱經說(《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四十三年佐鼎與牧簋(《中國史研究》2003年02期)
比較考古學續筆(四篇)(《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先秦——中國文明由萌生到繁榮的時代(《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字學論集·序(《華夏考古》2003年04期)
季姬方尊研究(《中國史研究》2003年04期)
大辛莊甲骨卜辭的初步考察(《文史哲》2003年04期)
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文明》2003年05期)
新發現西周筮數的研究(《周易研究》2003年05期)
“秦子”新釋(《文博》2003年05期)
眉縣楊家村器銘歷日的難題(《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談寢孿方鼎的所謂“惟王廿祀”(《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06期)
社會科學的位置(《科學中國人》2003年07期)
交叉學科與文科的發展(《科學中國人》2003年11期)
讀《周禮正義·天官》筆記(2003年11月14日在“清代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所作的學術報告)
上博楚簡《魯邦大旱》解義(《孔子研究》2004年01期)
論先秦道家的“夜行”(《史學集刊》2004年01期)
試說殷墟新出土的銅璽(《中國書畫》2004年02期)
從兩條《花東》卜辭看殷禮(《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論包山楚簡魯陽公城鄭(《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楚簡《恒先》首章釋義(《中國哲學史》2004年03期)
齊文化考古發現的歷史意義(《管子學刊》2004年03期)
從“夏商周斷代工程”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國文化遺產》2004年03期)
關于花園莊東地卜辭所謂“丁”的一點看法(《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05期)
周公廟遺址性質推想(《文博》2004年05期)
論葛陵楚簡的年代(《文物》2004年07期)
河洛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光明日報》2004年8月24日)
祼玉與商末親族制度(《史學月刊》2004年09期)
青銅器分期的十個課題(《人民日報》2004年11月26日)
女媧傳說與其在文化史上的意義(《中國文物報》2004年12月10日)
青銅器分期研究的十個課題(《中國史研究》2005年S1期)
談大型連弧紋彩繪鏡(《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01期)
作冊般銅黿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01期)
從歷史學科看人文社科實踐教育(《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論新出現的一片征人方卜辭(《殷都學刊》2005年01期)
古文字與古文明:二十一世紀初的認識和展望(《東岳論叢》2005年02期)
王國維《桐鄉徐氏印譜序》的背景與影響(《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出土文物與《周易》研究(《齊魯學刊》2005年02期)
一版新綴卜辭與商王世系(《文物》2005年02期)
周公廟卜甲四片試釋(《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談經學與文獻學的關系(《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有關古史的十個新發現(《大連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追溯青銅文明之源(《安徽日報》2005年3月21日)
輝煌的中華早期文明(《科學中國人》2005年04期)
趙文化的興起及其歷史意義(《邯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王國維的“闕疑”精神(《中華讀書報》2005年4月20日)
《周易》與中國文化(《周易研究》2005年05期)
論漢簡、錢范所見紀年超長現象(《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論秦子簋蓋及其意義(《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06期)
續說晉侯邦父與楊姞(《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孔孟之間與老莊之間(《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第6輯,2005年6月)
舜廟遺址與堯舜傳說(《光明日報》2005年8月17日)
三年垣上官鼎校量的計算(《文物》2005年10期)
國學與經學的幾個問題(《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中國青銅時代的緣起(《文明》2006年03期)
古史、考古學炎與黃二帝(《協商論壇》2006年03期)
《詩論》簡七問——在清華大學“新出楚簡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中國三峽建設》2006年03期)
永恒的殷墟(《中國文化遺產》2006年03期)
虞夏商周研究的十個課題(《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談伯呂父盨的歷日(《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學術的綜合和創新——紀念陳夢家先生(《漢字文化》2006年04期)
商代夷方的名號和地望(《中國史研究》2006年04期)
論子龍大鼎及有關問題(《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05期)
包山楚簡“郙”即巴國說(《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09期)
最新考古發現對古代研究的影響(《解放日報》2006年9月24日)
西漢金文中的咸陽(《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小邾國墓及其青銅器研究(《東岳論叢》2007年02期)
理論與歷史學的創新(《創新》2007年03期)
輝煌的中華早期文明(《光明日報》2007年3月8日)
談淮陽平糧臺紡輪“易卦”符號(《光明日報》2007年4月12日)
先秦史研究的新境界(《社會科學報》2007年6月28日)
三星堆文化與西南絲綢之路(《文明》2007年07期)
中國傳統的反思和探索繞不開先秦(《中國青年報》2007年7月9日)
二、書評
從青銅器談到比較文明史——談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讀書》1984年02期)
夏商周離我們有多遠?——讀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一、二集(《讀書》1990年03期)
《周易》研究的新途徑——讀《帛書周易校釋》(《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03期)
考古學與歷史學的橋梁——評王玉哲教授主編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歷史教學》1992年03期)
《殷墟甲骨文引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2期)
西方漢學對中國典籍的研究──介紹《古代中國典籍導讀》(《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年11期)
興衰滄桑系中華──讀十卷本《北京通史》(《北京社會科學》1995年02期)
西周青銅器研究的堅實基礎——讀《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2000年05期)
為祖國學術界爭光吐氣──讀《劉文典全集》(《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讀《〈鹖冠子〉研究》(《人文雜志》2002年03期)
簡評李鐵華《石鼓新響》(《漢字文化》2006年01期)
兩點題外的感想——讀《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07期)
天書有字又有情(《美文》上半月,2007年05期)
三、序跋
《金文常用字典》序(《辭書研究》1986年06期)
《吳起傳》序(《晉陽學刊》1988年03期)
《漢代婚姻形態》序(《人文雜志》1988年05期)
《〈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序(《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楚史探幽——《楚滅國研究》序(《江漢論壇》1989年06期)
《楚金爰考》跋(《中國錢幣》1990年02期)
《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序(《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殷墟甲骨分期新論(《中原文物》1990年03期)
《殷墟文字通論》、《殷契存稿》序言(《人文雜志》1991年01期)
中國喪葬禮俗·序(《東南文化》1991年02期)
《吳越徐舒金文集釋》序(《浙江學刊》1991年03期)
《古文字與殷周文明》序(《人文雜志》1992年01期)
《史拾簡注》序(《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逸周書源流考辨》序(《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周代采邑制度研究》序(《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秦漢交通史稿》序(《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一部令人驚異的好書——張洲同志《周原環境與文化》序(《文博》1995年03期)
《顏鈞集》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5年03期)
《西周王年論稿》序(《貴陽金筑大學學報》1996年03期)
《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序(《佛學研究》1997年01期)
思想和感情的全部投入——一篇遲到的跋文(《書屋》1997年01期)
《帛書周易研究》序(《中國文化》1997年Z1期)
《齊幣圖釋》序(《中國錢幣》1997年02期)
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序(《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01期)
《漢學研究》(第三集)序(《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4期)
學術研究應于廣博中有其宗旨──李衡眉《先秦史論集》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趙國史稿》序(《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邯鄲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研究的新成果——《嬗變中的婚姻——魏晉南北朝婚姻形態研究》序(《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漢唐間河洛地區經濟研究》序(《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略論巴蜀考古新發現及其學術地位——《三星堆考古研究》序(《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03期)
《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序(《考古與文物》2002年06期)
《西周文明論集》序(2003年11月15日)
《遙望星宿:甘肅考古文化叢書》總序(《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巴蜀文化研究的期待——《三星堆與長江文明》前言(《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04期)
《江南銅研究》序言(《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第一部簡帛文獻學的通論性著作——序《簡帛文獻學通論》(《中國文物報》2005年2月2日)
《鄒魯文化研究》序(《中國文物報》2005年6月1日)
歷史究竟有什么用?——《社會環境與人才》序(《中國行政管理》2005年10期)
《中國舞蹈文物圖典》序(《中國文化報》2006年4月15日)
《華夏之根——山西歷史文化的三大特色》序(《太原日報》2007年1月29日)
《清華歷史講堂》前言(《中華讀書報》2007年2月7日)
《酋邦與國家起源:長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較研究》序(《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中華文化論壇》2007年03期)
歷史學與考古學的結合——序《中國古代歷史與文明》(《文匯讀書周報》2007年6月22日)
四、雜文
記山西大學堂譯書院版《天文圖志》(《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深入探討清華國學研究院的成就和經驗——“清華國學研究院與21世紀中國學術討論會”開幕詞(《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把文字博物館建成一個具有高度科學水準和普及性的文化設施(《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弘揚國學的標志性事業(《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9期)
五、訪談
李學勤:揭開夏商周斷代之謎(央視國際《大家》2004年3月25日)
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訪談錄——早期特殊的讀書治學經歷(少年—1954)(康香閣,《邯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歷史究竟有什么用?(《光明日報》2005年12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