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您所在的位置:國學網學者春秋→李學勤
 
 
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
形成研究

 作者:李學勤 主編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7222022198
 出版時間:1997-12-1

內容提要

  本書以聚落形態的發展和變化為主線,探討從村落到國家運動軌跡,論述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的途徑和典型方式,屬于別開蹊徑的新視角,從而為新世紀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本書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集中對國家暴力的核心--王權的形成和強化作了全面考察,充分闡述了從“五帝”時期到“三王”時期,王權是古代文明和國家形成過程中國家權力系統的集中反映。

目錄

上 編

第一篇 中國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形成途徑的思考
第一章 文明社會的標志與國家形成的軌跡
一、傳統文明的標志與國家形成的軌跡
二、從聚落到國家的運動軌跡
第二章 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形成的物質基礎
一、農牧業生產的穩步發展
二、專門化的手工業生產
第三章 文字的出現與文明社會
一、仰韶等文化中的陶器符號
二、大汶口文化的陶文
三、良渚及龍山時代的刻寫文字

第二篇 五帝與文明初曙的英雄時代
第一章 古史傳說時期的“五帝”
第二章 戰爭與王權的形成

下 編

第一篇 夏朝與夏國家形態
第一章 傳統的古史體系與夏朝的否定之否定
第二章 尋找夏民族“實物上的證據”和夏文化探索
第三章 夏朝的王權和王位傳子的確立
第四章 夏朝國家機構的時代性

第二篇 商朝的建立與商國家形態的發展
第一章 先商時期的商方國
第二章 商朝的建立和國家機器的完善
第三章 商朝國家的社會構成及其在古代國家發展中的地位

第三篇 “肇徹周邦”——周的建國及華夏國家的形成
第一章 先周社會和先周國家
第二章 周人的王業和西周王朝的建立
第三章 西周華夏國家的形成

后 記

 
四海尋珍
流散文物的鑒定和研究

 作者:李學勤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7302029636
 出版日期:1998-9-1

內容提要

  我國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文物蘊藏非常豐富,且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美術價值。但在近代,由于種種社會原因,我國大量文物流散海外,多為國內學者難以接觸。作者自70年代以來,歷訪歐美亞澳許多國家以及港臺地區,鑒定、考察博物館、美術館余私人收藏的中國文物。本書則對這些文物作了介紹,特別是對青銅器、玉器、甲骨、簡牘等項,選其精品,逐次論述。在研究方法上,本書在強調比較研究的同時,著重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的最新成果,提出一系列創見,對所論文物在歷史、考古、美術等方面的意義,作了深入的闡發。

目錄

序/徐葆耕
海外訪古記
海外訪古續記
臺北古越閣所藏青銅器叢談
吉斯拉玉琮的神秘
續談吉斯拉玉琮
介紹日本山形縣出土的刻字石斧
論香港大灣新出牙璋及有關問題
試論虎食卣
論傳長沙出土立鳥器蓋
記英國收藏的殷墟甲骨
美國顧立雅教授及其舊藏甲骨
記美國飛爾德博物院所藏甲骨
論《骨的文化》的一件刻字小雕骨
論美澳收藏的幾件商周文物
紋飾奇特的伯矩簠
記新出現的師克盨
最新出現的秦公壺
探索秦國發祥地
子犯編鐘考釋
釋戰國玉璜箴銘
一組珍奇的鎏金錯銀青銅器
鏤空錯金銀銅柄鐵劍及其他
論西伯利亞出土的兩面漢鏡
后記

 
夏商周年代學札記

 作者:李學勤 著
 出版社:遼寧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1038529
 出版日期:1999-10-1

內容提要

  上古史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難點。古代人的記載可靠嗎?司馬遷是依據什么材料寫成三代世表的?上古史,真的像顧頡剛在《古史辨》當中論證的那樣,是層累地形成的嗎?李學勤先生在主持國家大型學術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發揚他一以貫之的“釋古”的研究方法,對上古史的諸多問題進行了細節上的探討。

目錄

夏商周年代學研究的歷史任務
晉侯蘇編鐘的時、地、人
膳夫山鼎與西周年歷問題
“三焰食日”卜辭辨誤
靜方鼎與周昭王歷日
《英藏》月食卜骨及干支日分界
論西周鄭的地望
寢孳方鼎和肄簋
論商王廿祀在上
續說“鳥星”
癸酉日食說
靜方鼎補釋
日月又戠
月吉、初吉、既吉
由蔡侯墓青銅器看“初吉”和“吉日”
子犯編鐘的歷日問題
秦公編磬的綴聯及其歷日
吳虎鼎考釋
《尚書》與《逸周書》中的月相
侯馬、溫縣盟書歷朔的再考察
《史記·三代世表》的一點考察
吳虎鼎研究的擴充
論克器的區分
晉侯蘇編鐘歷日的分析
論師兌簋的先后配置
細說師兌簋
幽王十一年與平王元年
乙丑日又戠的再研究
讀《甲骨文日月食研究與武丁、殷商的可能年代》
說“戠”與“食”的通假
利簋銘與歲星
伶州鳩與武王代殷天象
膳夫山鼎年世的確定
試說宣王早年歷日
西周晚期金文歷日的歸納
帝辛元至十一祀祀譜的補充與檢驗
釋花園莊兩版卜雨腹甲
再說帝辛元至十一祀祀譜
仲康日食的文獻學研究
對彭裕商教授意見的處理建議
中外古代文明年代學研究的比較
《無逸》商王年數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啟迪
中國古代研究一百年
后記

 
重寫學術史

 作者:李學勤 著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7543444283
 出版時間:2002-1-1

內容提要

  “重寫學術史”意味著中國各歷史階段學術思想演變的新加解釋和總結。這與我過去說的“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和“走出疑古時代”,其實是相承的。晚清以來的疑古之風很大程度上是對學術史的懷疑否定,而這種學風本身又是學術史上的現象。只有擺脫疑古的局限,才能對古代文明作出更好的估價。在1998年來的兩年里,我涉及這一問題的小文有二十余篇,把一些想法大致都談出來了。(李學勤)

目錄

西周史三書小議
荊門郭店楚簡中的《子思子》
記陳保之先生函詩
記山西大學堂譯書院版《天文圖志》
《賈氏文物修復之家》序
(韋合)伯慶鼎續釋
荊門郭店楚簡所見關尹遺說
《秦文字集證》序
一九九七年“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
釋郭店簡祭公之顧命
《陜西珍貴文物集成》序
關于中國古代文明與文化發展戰略關系問題
說裸玉
宰獸簋跋
《中國當代中青年學者學術精華書系》序言
《西周諸王年代研究》序
談小臣系玉瑗
《金石瓷幣考古論叢》序
介紹美國新出版的一部中國古文字學導論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性質、內容和目的
《中華地域文化集成》序
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發現
從簡帛佚籍《五行》談到《大學》
郭店簡與儒家經籍
探索求知的思想世界
《綴古集》補記
《殷周歷法研究》序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新進展
談商承祚先生訪獲的閔翁主燈
說郭店簡“道”字
天人之分
《漢學研究》第三集序
《江蘇省甲骨文學會首屆書法展作品選》序
沖繩出土明刀論介
關于傳宜興溪隱村出土的三面銅鏡
《從追尋先祖朱熹與朱姓始由到夏商周斷代與黃帝的公元紀年考核》序
《塔兒坡秦墓》序
郭店簡與《禮記》
柞析簋銘考釋
《合集》32921和甲骨分期
《瑞典斯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所臧甲骨集》前言
《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序
中外文化沖突與融合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運動
……
后記

 
周易溯源

  作者:李學勤 著
  出版社:巴蜀書社
  ISBN:9787806597880
  出版時間:2006-1-1

內容提要

  本書運用近年來考古學的新發現對《周易》的起源和發展進行了科學深入的論述,使《周易》從形成到發展的脈絡清晰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指出了研究古代經典的帶有指導性的方法論。

目錄

增訂本說明
序/金景芳
初版自序

第一章 西周、春秋的《易》
第一節 《周易》卦爻辭年代
    補證
第二節 《洪范》卜筮考
第三節 《周禮》大卜諸官的
    研究
第四節 魯大史氏《易象》說
第五節 “五十以學《易》”
    考辨
第六節 孔子、朱子論《易》
    異同

第二章 《易傳》的年代問題
第一節 《易傳》與《子思
    子》
第二節 由《樂記》看《易
    傳》年代
第三節 《唐勒》、《小言
    賦》與《易傳》
第四節 《茍子》一系《易》
    學
第五節 韓嬰《易》學探微
第六節 《淮南道訓》及《淮
    南子》
第七節 西漢河內女子得逸書
    考

第三章 考古發現中的筮法
第一節 西周甲骨的幾點研究
第二節 續論西周甲骨
第三節 殷墟出土的周人甲骨
第四節 中方鼎與《周易》
第五節 周原殘陶簋銘試論
第六節 西周筮數陶罐的研究
第七節 新發現西周筮數的研
    究
第八節 理縣一帶發現的一件
    雙耳陶罐

第四章 戰國秦漢竹簡與
    《易》
第一節 汲冢竹書中與《易》
    有關的書籍
第二節 竹簡卜辭與商周甲骨
第三節 出土筮數與三易研究
第四節 論戰國簡的卦畫
第五節 談上博楚簡《周易》
第六節 王家臺簡《歸藏》小
    記
第七節 雙古堆簡《周易》的
    性質

第五章 論帛書《周易》經傳
第一節 馬王堆帛書《周易》
    的卦序卦位
第二節 帛書《周易》的幾個
    問題(上)
第三節 帛書《周易》的幾個
    問題(下)
第四節 帛書《系辭》略論
    (上)
第五節 帛書《系辭》略論
    (下)
第六節 帛書《易傳》及《系
    辭》的年代
第七節 帛書《易傳》《易之
    義》研究
第八節 帛書《要》篇及其學
    術史意義
第九節 帛書《要》篇的
    《損》《益》說
第十節 帛書《易傳》與《易
    經》的作者

第六章《易緯》試說
第一節 《漢書·李尋傳》與
    緯學的興起
第二節 《易緯·乾鑿度》的
    幾點研究
第三節 論《易緯·乾元序制
    記》

附本書收輯論文出處

 
走出疑古時代

  作者:李學勤 著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ISBN:9787544502702
  出版時間:2007-1-1

內容提要

  自1992年李學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時代”口號以來,走出疑古已成為一種思潮,對學術界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本書是作者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一部高質量學術著作。全書共分六篇,第一篇論古代文明,第二篇神秘的古玉,第三篇新近考古發現,第四篇中原以外的古文化,第五篇海外文物拾珍,第六篇續見新知。主要涉及中國上古時期的歷史文化、中原與邊遠地區的文化交流、早期的中外關系等主題。

目錄

出版說明

自序

導 論 走出疑古時代
一 考古與思想文化研究
二 兩種考古證據
三 學術史的再認識
四 古書新證(甲骨金文)
五 古書新證(簡牘帛書)
六 結語:走出疑古時代

第一篇 論古代文明
一 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
二 古史、考古學與炎黃二帝
三 古本《竹書紀年》與夏代
  史
四 商代史和甲骨學研究展望
五 夏商周離我們有多遠?
六 天下之中
七 關于《周易》的幾個問題
八 西方中國古代研究的新趨
  向

第二篇 神秘的古玉
一 良渚文化玉器與饕餮紋的
  演變
二 論良渚文化玉器符號
三 吉斯拉玉琮的神秘
四 論含山凌家灘玉龜、玉版
五 論香港大灣新出牙璋及有
  關問題
六 太保玉戈與江漢的開發

第三篇 新近考古發現
一 西水坡“龍虎墓”與四象
  的起源
二 論二里頭文化的饕餮紋銅
  飾
三 商末周初的多穿戈
四 克罍克盉的幾個問題
五 再談洪洞坊堆村有字卜骨
六 邢臺新發現的西周甲骨文
七 史密簋銘所記西周重要史
  實
八 三門峽虢墓新發現和虢國
  史
九 益門村金、玉器紋飾研究

第四篇 中原以外的古文化
一 多彩的古代地區文化
二 非中原地區青銅器研究的
  幾個問題
三 三星堆與蜀國古史傳說
四 《帝系》傳說與蜀文化
五 禹生石紐說的歷史背景
六 商文化怎樣傳人四川
七 三星堆饕餮紋的分析
八 新干大洋洲商墓的若干問
  題
九 豐富多彩的吳文化
十 宜侯矢簋的人與地
十一 安徽南部的青銅文化
十二 論擂鼓墩尊盤的性質

第五篇 海外文物拾珍
一 針刻紋三角援戈及其他
二 鮮簋的初步研究
三 楚王酓審盞及有關問題
四 古鏡因緣
五 阿富汗席巴爾甘出土的一
  面漢鏡
六 韓國金海出土的西漢銅鼎
七 力、耒和踏鋤
八 日本膽澤城遺址出土《古
  文孝經》論介

第六篇 續見新知
一 良渚文化與文明界說
二 商周青銅器與文化圈
三 論洋縣范壩銅牙璋等問題
四 重論夷方
五 秦封泥與秦印
六 商代夷方的名號和地望
七 城固兩罍銘文的研究
八 關于鹿邑太清宮大墓墓主
  的推測
九 釋楚帛書中的女媧
十 關于綿陽雙包山漢墓墓主
  的推測
十一 談“信古、疑古、釋
   古”
十二 對《走出疑古時代》的
   幾點說明

附 錄 本書所收論文出處

1994年版后記
1997年修訂本跋
新版書后記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作者:李學勤 著
 叢書名:鵝湖學術叢書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36063
 出版時間:2007-8-1

內容提要

  簡帛佚籍的發現,對考古學、古代史等學科都有很大的影響,但我以為其影響最大的乃是學術史的研究。傳統的觀點以為考古學發現的僅是物質的文化,而我以為最[物質]的考古學同最[精神]的學術史是相溝通的。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通論
一、新出簡帛與學術史
二、簡帛和楚文化
三、對古書的反思

第二篇 楚帛書研究
一、楚帛書中的天象
二、楚帛書中的古史與宇宙論
三、再論帛書十二神
四、論楚帛書殘片
五、楚帛書和道家思想
六、《鹖冠子》與兩種帛書

第三篇 秦簡研究
一、云夢睡虎地秦簡概述
二、秦律與《周禮》
三、秦簡與《墨子》城守各篇
四、《日書》和楚、秦社會
五、《日書》中的《艮山圖》
六、《日書》盜者章研究
七、時分與《吳越春秋》
八、放馬灘簡中的志怪故事

第四篇 江陵張家山簡
一、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
二、論張家山247號墓漢律竹
  簡
三、《奏讞書》初論
四、《奏讞書》續論
五、《引書》與《導引圖》
六、《算數書》介紹

第五篇 長沙馬王堆帛書
一、帛書《周易》的卦序卦位
二、帛書《周易》的幾點研究
三、論帛書《易傳》及《系
  辭》的年代
四、從《要》篇看孔子與
  《易》
五、《春秋事語》與《左傳》
  的傳流
六、帛書《五行》與《尚書?
  洪范》
七、論《經法?大分》及《經?
  十大》標題
八、《稱》篇與《周祝》
九、范蠡思想與帛書《黃帝
  書》
十、論帛書白虹及《燕丹子》

第六篇 其他簡牘
一、長臺關竹簡中的《墨子》
  佚篇
二、《孫子》篇題木牘與佚文
三、論銀雀山簡《守法》、
  《守令》
四、《田法》講疏
五、《市法》講疏
六、《唐勒》、《小言賦》和
  《易傳》
七、竹簡《家語》與漢魏孔氏
  家學
八、八角廊漢簡儒書小議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甲骨百年話滄桑

 作者:李學勤 著
 出版社:上海科教出版社
 ISBN:7542823078
 出版日期:2000-08-01

內容提要

  本書是名家講演錄叢書中的一冊,收入了著名考古學家,甲骨文權威李學勤先生關于甲骨文等的演講稿數篇。這些演講稿從多角度對甲骨文的起源性質以及未來的發展作了深入的細致的探討,頗值得有興趣的讀者一讀。

目錄

一、揭開商代的幕幔
甲骨的發現與鑒定
甲骨發現與中國考古學
研究古代的方法論

二、甲骨的性質和源流
什么是甲骨殷墟以外的甲骨
甲骨卜法的源流
不是卜辭的甲骨文

三、甲骨文的世界
甲骨的文字卜辭中的歷史
天文、氣象與宇宙論
蝗災的記錄商朝的地理結構

四、甲骨與青銅器、玉器
卜辭與青銅器銘文
卜辭與玉器銘文

五、甲骨學的未來
二十世紀的甲骨學面臨的課題

 
中國古史尋證

作者:李學勤,郭志坤著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5月
ISBN:9787542828927

內容簡介

  本書是“名家與名編——世紀初的對話”叢書中的一冊,收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總編郭志坤與著名考古學家李學勤的訪談錄。內容全面,圖文并茂,融科學性、理論性及可讀性為一體,無論是對專業學者還是普通讀者來說,都非常值得一讀。

目錄

總序
李序
郭序
第一章 走出疑古與古史溯源
    ——關于古代史
第二章 二重證據法與現代考
    古學——關于考古學
第三章 古書反思與典籍解讀
    ——關于文獻學
第四章 文字考釋與史實探索
    ——關于古文字學
第五章 甲骨發現與分期研究
    ——關于甲骨學
第六章 青銅時代與文化藝術
    ——關于青銅器研究
第七章 簡帛研究與學術思想
    ——關于簡帛學
第八章 禮樂典章與古史解讀
   ——關于古代禮制研究
第九章 文明起源與文明進程
    ——關于古代文明
第十章 年代學與多學科結合
    ——關于“夏商周斷
    代工程”

 
中國古代文明十講

 作者:李學勤 著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ISBN:7309036638
 出版時間:2003-8-1

內容提要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是一項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古文獻學、古文字學、科技史、藝術史、學術思想史等眾多領域的多學科交叉性質的綜合研究。它不僅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扎實的古文獻基礎,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尤其是以現代考古手段所獲的地下出土材料,而且還必須運用視角廣泛的比較和理性充分的思辨,對所有這些基礎資料和相關學科,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整體的把握。本書作者以其長期從事此項工作的豐富積累和不斷探索這一課題的獨到心得,用十組相關力作,構成了有關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專題的系統論述。

目錄

序言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一百年
二十一世紀的古代文明研究
古代文明與文化發展戰略
古代文明的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
東周至秦代文明概觀
考古學與古代文明
中國考古學與古代文明研究
良渚文化與文明界說
文字起源研究與古代文明
文字起源研究是科學的重大課題
漢字——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
甲骨學與古代文明
殷墟甲骨發現一百年
甲骨文的世界
甲骨學的七個課題
青銅器研究與古代文明
青銅器的研究及其展望
中國青銅器的兩個高峰
簡帛學與古代文明
簡帛書籍的發現及其影響
簡帛和楚文化
古代文明與區域文化研究
多彩的古代區域文化
夏商周與山東
青銅器與山西古代史的關系
蜀文化神秘面紗的揭開
古代文明與多學科交叉研究
古代文明研究與“夏商周斷代工程”
文明起源的科學考察
古代文明與學術史
《中國學術史》總序
清代學術的幾個問題
附錄:從最新發現看古代文明
遂公盨與大禹治水傳說
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銅器說明了什么
濟南大辛莊甲骨卜辭的初步考察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

作者:李學勤 著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ISBN:7561740301
出版時間:2005-4-1

內容提要

  本書收錄了李學勤先生在新世紀初寫的一批論文,共108篇,大體按內容性質分成七輯,每輯各篇都依寫作先后編排。書中涉及的,有濟南大辛莊的甲骨文,安陽殷墟的銅璽,成都金沙的玉琮,曲沃晉侯墓地的叔虞方鼎,眉縣楊家村的青銅器窖藏,上海博物館所藏楚簡,龍山里耶秦簡,秦玉牘,以及安諾石印等等。

目錄

代前言:追尋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一輯 甲骨學研究
第二輯 青銅器研究
第三輯 戰國文字研究
第四輯 簡帛學研究
第五輯 年代學研究
第六輯 文明起源研究
第七輯 學術史研究
后 記

主要出版著作

一、專著

《殷墟文字綴合》(與曾毅公、郭若愚合著,科學出版社,1955年

《殷代地理簡論》(科學出版社,1959年

《中國青銅器的奧秘》(1980年

《東周與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6月

《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1985年5月

《李學勤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周易經傳溯源》(長春出版社,1992年2月;巴蜀書社于2006年1月出版增訂本,名《周易溯源》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年

《走出疑古時代》(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年初版;遼寧大學出版社于1997年12月出版了修訂本;長春出版社于2007年1月又推出新版)

《中國青銅器概說》(文物出版社,1995年1月

《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與艾蘭合編,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

《古文獻叢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1月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與彭裕商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比較考古學隨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12月

《四海尋珍》(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綴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藏甲骨文字》(與齊文心、[美]艾蘭合編,中華書局,1999年6月

《夏商周年代學札記》(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甲骨百年話滄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重寫學術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中國古史尋證》(與郭志坤合著,上海科教出版社,2002年6月

《中國古代文明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二、主編

《英國所藏甲骨集》上編(李學勤等,中華書局,1992年4月

《長江文化史》(李學勤、徐吉軍主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四庫大辭典》(李學勤、呂文郁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國際漢學著作提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法國漢學》第一輯([法]龍巴爾、[中]李學勤,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國際漢學漫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中國古代典籍導讀》([英]魯惟一等編,李學勤等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李學勤主編,1997年12月

《中國通史圖說》(李學勤、朱大渭主編,九洲圖書出版社,1999年9月

《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李學勤等,中華書局,2000年1月

《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編著,世界圖書出版社,2000年10月

《簡帛研究二○○一》(李學勤、謝桂華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國學術史(三國、兩晉、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十三經注疏整理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國古代文明起源》(李學勤主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

《夏史與夏代文明》(李學勤主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

《商史與商代文明》(李學勤主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

《春秋史與春秋文明》(李學勤主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

《戰國史與戰國文明》(李學勤主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

《西周史與西周文明》(李學勤主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

主要發表文章

一、論文

論殷代親族制度(1957

戰國題銘概述(1959

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1977

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周原莊白、強家兩處青銅器窖藏的綜合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01期

平山墓葬群與中山國的文化(《考古學報》1979年02期

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與李零合作,《考古學報》1979年02期

談祝融八姓(《江漢論壇》1980年02期

何尊新釋(《中原文物》1981年01期

青銅器與周原遺址(《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論新發現的魏信安君鼎(《中原文物》1981年04期

論殷墟卜辭的“星”(《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論多友鼎的時代及意義(《人文雜志》1981年06期

古樂與文化史(《人民音樂》1981年06期

山東陶文的發現和著錄(《齊魯學刊》1982年05期

楚國夫人璽與戰國時的江陵(《江漢論壇》1982年07期

論河北近年出土的戰國有銘青銅器(與鄭紹宗合作,《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中華書局,1982年

馬王堆帛書與《鹖冠子》(《江漢考古》1983年02期

試論孤竹(《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02期

試論山東新出青銅器的意義(《文物》1983年12期

穆公簋蓋在青銅器分期上的意義(《文博》1984年02期

論蒍掩治賦(《江漢論壇》1984年03期

曾侯戈小考(《江漢考古》1984年04期

師同鼎試探(《文物》1983年06期

論仲爯父簋與申國(《中原文物》1984年04期

古文字學的基礎工作(《文史哲》1984年06期

魯方彝與西周商賈(《史學月刊》1985年01期

論幾件宋國青銅器(《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85年01期

小臣缶方鼎與箕子(《殷都學刊》1985年02期

大盂鼎新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睡虎地秦簡《日書》與楚、秦社會(《江漢考古》1985年04期

商代的四風與四時(《中州學刊》1985年05期

史惠鼎與史學淵源(《文博》1985年06期

西周時期的諸侯國青銅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5年06期

關于楚滅越的年代(《江漢論壇》1985年07期

湖南戰國兵器銘文選釋(《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中華書局,1985年

續論西周甲骨(《人文雜志》1986年01期

藁城臺西青銅器的分析(《中原文物》1986年01期

《齊語》與《小匡》(《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論博山刀(《中國錢幣》1986年03期

考古學與古代文明(《北方文物》1986年03-04期

海外訪古記(一)(《文博》1986年05期

海外訪古記(二)(《文博》1986年06期

帛書《五行》與《尚書·洪范》(《學術月刊》1986年11期

應監(南瓦)新說(《南方文物》1987年01期

《齊語》與《小匡》(《管子學刊》1987年01期

竹簡《家語》與漢魏孔氏家學(《孔子研究》1987年02期

從傳出商丘地區的二里頭文化銅爵談起(《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87年02期

論西周金文的六師、八師(《華夏考古》1987年02期

海外訪古記(三)(《文博》1987年02期

海外訪古記(四)(《文博》1987年03期

商青銅器對西土的影響(《殷都學刊》1987年03期

考古發現與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03期

海外訪古記(五)(《文博》1987年04期

海外訪古記(六)(《文博》1987年05期

海外訪古記(七)(《文博》1987年06期

新發現簡帛與漢初學術史的若干問題(《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海外訪古記(八)(《文博》1988年01期

殷商考古書評三篇(《殷都學刊》1988年01期

《世俘》篇研究(《史學月刊》1988年02期

釋桃源三元村鼎銘(《江漢考古》1988年02期

祭公謀父及其德論(《齊魯學刊》1988年03期

日本膽澤城遺址出土《古文孝經》論介(《孔子研究》1988年04期

非中原地區青銅器研究的幾個問題(《東南文化》1988年05期

西水坡“龍虎墓”與四象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8年05期

盱眙壺銘與齊破燕年代(《文物春秋》1989年Z1期

《管子》“乘馬”釋義(《管子學刊》1989年01期

《易傳》與《子思子》(《中國文化》1989年01期

帛書《周易》與荀子一系《易》學(《中國文化》1989年01期

竹簡卜辭與商周甲骨(《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從帛書《易傳》看孔子與《易》(《中原文物》1989年02期

周文王時期卜甲與商周文化關系(《人文雜志》1988年02期

乾隆帝與古玉(《紫禁城》1989年03期

論卿事寮、太史寮(《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年03期

論擂鼓墩尊盤的性質(《江漢考古》1989年04期

帛書《系辭》略論(《齊魯學刊》1989年04期

帛書《春秋事語》與《左傳》的傳流(《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9年04期

論帛書白虹及《燕丹子》(《河北學刊》1989年05期

令方尊、方彝新釋(《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中華書局,1989年

論楚帛書中的天象(湖南省博物館編:《湖南考古輯刊》第一集

范蠡思想與帛書《黃帝書》(《浙江學刊》1990年01期

再談洪洞坊堆村有字卜骨(《文物世界》1990年01期

長沙子彈庫第二帛書探要(《江漢考古》1990年01期

古代宮廷貴族的體育原則(《紫禁城》1990年03期

一組珍奇的鎏金錯銀青銅器(《文博》1990年03期

《唐勒》、《小言賦》和《易傳》(《齊魯學刊》1990年04期

殷墟地層與甲骨分期(《文博》1990年06期

西周筮數陶罐的研究(《人文雜志》1990年06期

安徽南部存在著頗具特色的青銅文化(《學術界》1991年01期

《管子·心術》等篇的再考察(《管子學刊》1991年01期

史密簋銘所記西周重要史實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1年02期

“兵避太歲”戈新證(《江漢考古》1991年02期

時分與《吳越春秋》(《歷史教學問題》1991年04期

良渚文化玉器與饕餮紋的演變(《東南文化》1991年05期

商末周初的多穿戈(《文博》1991年06期

傘(《語文建設》1991年06期

“冶”字的一種古義(《語文建設》1991年11期

論香港大灣新出牙璋及有關問題(《南方文物》1992年01期

《帝系》傳說與蜀文化(《四川文物》1992年S1期

論含山凌家灘玉龜、玉版(《中國文化》1992年01期

走出“疑古時代”(《中國文化》1992年02期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年02期

試論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劃符號(《浙江學刊》1992年04期

炎黃文化與中華民族(《炎黃春秋》1992年05期

秦孝公、惠文王時期銘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2年05期

晉公的幾個問題(《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考古發現與東周王都(《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論梁十九年鼎及有關青銅器(《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岐山董家村訓匜考釋(《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青銅器與山西古代史的關系(《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師鼎剩義(《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兮甲盤與駒父盨——論西周末年周朝與淮夷的關系(《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轉讓(《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殷墟甲骨分期的兩分說(《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中華書局,1992年

曾國之謎(《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帛書《系辭》上篇析論(《江漢考古》1993年01期

記元代供養錢(《中國錢幣》1993年04期

《周易》是怎樣的一部書?(《華夏文化》1994年01期

帛書《周易》的幾點研究(《文物》1994年01期

河洛的歷史地位與河洛文化的性質(《尋根》1994年01期

《鬼谷子·符言篇》研究(《中國史研究》1994年04期

論古越閣所藏三件青銅器(《文物》1994年04期

晉侯邦父與楊姞(《中國文物報》1994年5月29日

帛書《周易》的幾點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年09期

中國文物中的瑰寶——青銅器(《百科知識》1994年10期

中國收藏和西方收藏的異同(《美術觀察》1995年00期

論養侯玉佩(《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S1期

試論楚公逆編鐘(《文物》1995年02期

《奏讞書》解說(下)(《文物》1995年03期

中國青銅器及其最新發現(《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清華的人文傳統和學術風格(《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論田齊陳固陶區(《學習與探索》1995年05期

符號最多的巴蜀矛(《文物》1995年08期

古史、考古學與炎黃二帝《走出疑古時代》,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年

試論八角廊簡《文子》(《文物》1996年01期

子犯編鐘續談(《中國文物報》1996年1月17日

漢字發展漫話(李學勤、李縉云,《語文建設》1996年02期

《漢書·李尋傳》與緯學的興起(《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從金文看《周禮》(《尋根》1996年02期

太極圖的來源(《尋根》1996年03期

《楚辭》與古史(《東岳論叢》1996年05期

良渚文化與文明界說(《浙江學刊》1996年05期

馬王堆帛書〈刑德〉中的軍吏(《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

要加強對文物的美術史觀察(《美術觀察》1997年01期

《博局占》與規矩紋(《文物》1997年01期

論洋縣范壩銅牙璋等問題(《文博》1997年02期

蜀文化神秘面紗的揭開(《尋根》1997年04期

西漢晚期宗廟編磬考釋(《文物》1997年05期

中國古代研究一百年(《人文雜志》1997年05期

談盂方鼎及其他(《文物》1997年12期

甲骨學一百年的回顧與前瞻(《文物》1998年01期

古代中國文明中的宇宙論與科學發展(《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尚書》與《逸周書》中的月相(《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癸酉日食說(《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3期

吳虎鼎考釋──夏商周斷代工程考古學筆記(《考古與文物》1998年03期

從簡帛佚籍《五行》談到《大學》《孔子研究《1998年03期》

談小臣系玉瑗(《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03期

關于中國古代文明與文化發展戰略關系問題(《文藝研究》1998年04期

多學科相結合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及其新進展(《中國史研究》1998年04期

寢孳方鼎和肆簋(《中原文物》1998年04期

郭店簡與《禮記》(《中國哲學史》1998年04期

日月又戠(《文博》1998年05期

由蔡侯墓青銅器看“初吉”和“吉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8年05期

釋郭店簡祭公之顧命(《文物》1998年07期

柞伯簋銘考釋(《文物》1998年11期

侯馬、溫縣盟書歷朔的再考察(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三輯,北京紫荊城出版社,1998年

說郭店簡“道”字(《簡帛研究》第三輯,李學勤、謝桂華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殷墟人頭骨刻辭研究(李學勤、吳中杰、祝敏申主編《海上論叢》二,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文王玉環考(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一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疑古思潮與重構古史(《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01期

北宋河清出土的一組青銅器(《洛陽大學學報》1999年01期

《合集》32921和甲骨分期(《殷都學刊》1999年01期

論上海博物館所藏的一支《緇衣》簡(《齊魯學刊》1999年02期

沖繩出土明刀論介(《中國錢幣》1999年02期

郭家莊與斗雞臺——從卣的關聯看殷周文化異同(《學習與探索》1999年03期

夏商周年代學研究的歷史任務(《文物》1999年03期

世紀之交與中國學術史研究(《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五十年來的中國考古學與古代文明研究(《中國史研究》1999年04期

記陳保之先生函詩(《文教資料》1999年04期

論“能原镈”(《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04期

《周語》武王伐殷天象的特點——札記第四十三(《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甲骨學的七個課題(《歷史研究》1999年05期

膳夫山鼎年世的確定(《文物》1999年06期

戎生編鐘論釋(《文物》1999年09期

簡帛書籍的發現及其影響(《文物》1999年10期

甲骨文同辭同字異構例(《江漢考古》2000年01期

仲康日食的文獻學研究(《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研究二十世紀學術文化的一些意見(《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01期

秦玉牘索隱(《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02期

論殷墟卜辭的新星(《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姓氏與家族(《民族藝術》2000年03期

武王在位有四年說(《東岳論叢》2000年03期

新學問大都由于新發現──考古發現與先秦、秦漢典籍文化(李學勤,裘錫圭,《文學遺產》2000年03期

出土佚書的三點貢獻(《文藝研究》2000年03期

論西周中期至晚期初金文的組合(《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04期

試說郭店簡《成之聞之》兩章(《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續釋“尋”字(《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06期

即墨小橋村出土西漢金印小記(《文物》2000年07期

論虎簋蓋二題(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四輯,北京紫荊城出版社,2000年

師詢簋與《祭公》(《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

秦懷后磬研究(《文物》2001年01期

清華與中國考古學(《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文獻學研究及其意義(《中原文物》2001年02期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途徑與階段性成果(《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關于象胛骨卜辭(《中原文物》2001年04期

皿方罍研究(《文博》2001年05期

春秋鄭器與兵方壺論釋(《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圣人與中人——談《成之聞之》中一段文字(“簡帛研究”網站2001年5月

長子、中子和別子(《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06期

談叔矢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年10期

王鼎的性質與時代(《文物》2001年12期

郭店簡“君子貴誠之”試解(《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01期

《詩論》簡的編聯與復原(《中國哲學史》2002年01期

《尚書孔傳》的出現時間(《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01期

郭店楚簡《六德》的文獻學意義《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二卷第二期,2002年1月

《詩論》說《關雎》等七篇釋義(《齊魯學刊》2002年02期

釋《性情論》簡“逸蕩”(《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02期

魯國歷史文化與周公史事(《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談《詩論》“詩亡隱志”章(《文藝研究》2002年02期

夏商周與山東(《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張家山漢簡研究的幾個問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盤龍城與武漢市的歷史(《學習與實踐》2002年04期

中國古代文明及其研究(《齊魯學刊》2002年04期

論金沙長琮的符號(《四川文物》2002年05期

對“夏商周斷代工程”西周歷譜的兩次考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年05期

七面紀年鏡(居攝至元興)的真偽(魯惟一、李學勤,《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06期

韓國金海良洞出土西漢銅鼎續考(《文博》2002年06期

釋《詩論》簡“兔”及從“兔”之字(《北方論叢》2003年01期

論鄖縣肖家河新發現青銅器的“正月”(《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夏商周斷代工程與古代文明研究(《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嘉興藏》與明清之際歷史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01期

《說文》前敘稱經說(《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四十三年佐鼎與牧簋(《中國史研究》2003年02期

比較考古學續筆(四篇)(《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先秦——中國文明由萌生到繁榮的時代(《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字學論集·序(《華夏考古》2003年04期

季姬方尊研究(《中國史研究》2003年04期

大辛莊甲骨卜辭的初步考察(《文史哲》2003年04期

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文明》2003年05期

新發現西周筮數的研究(《周易研究》2003年05期

“秦子”新釋(《文博》2003年05期

眉縣楊家村器銘歷日的難題(《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談寢孿方鼎的所謂“惟王廿祀”(《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06期

社會科學的位置(《科學中國人》2003年07期

交叉學科與文科的發展(《科學中國人》2003年11期

讀《周禮正義·天官》筆記2003年11月14日在“清代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所作的學術報告

上博楚簡《魯邦大旱》解義(《孔子研究》2004年01期

論先秦道家的“夜行”(《史學集刊》2004年01期

試說殷墟新出土的銅璽(《中國書畫》2004年02期

從兩條《花東》卜辭看殷禮(《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論包山楚簡魯陽公城鄭(《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楚簡《恒先》首章釋義(《中國哲學史》2004年03期

齊文化考古發現的歷史意義(《管子學刊》2004年03期

從“夏商周斷代工程”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國文化遺產》2004年03期

關于花園莊東地卜辭所謂“丁”的一點看法(《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05期

周公廟遺址性質推想(《文博》2004年05期

論葛陵楚簡的年代(《文物》2004年07期

河洛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光明日報》2004年8月24日

祼玉與商末親族制度(《史學月刊》2004年09期

青銅器分期的十個課題(《人民日報》2004年11月26日

女媧傳說與其在文化史上的意義(《中國文物報》2004年12月10日

青銅器分期研究的十個課題(《中國史研究》2005年S1期

談大型連弧紋彩繪鏡(《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01期

作冊般銅黿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01期

從歷史學科看人文社科實踐教育(《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論新出現的一片征人方卜辭(《殷都學刊》2005年01期

古文字與古文明:二十一世紀初的認識和展望(《東岳論叢》2005年02期

王國維《桐鄉徐氏印譜序》的背景與影響(《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出土文物與《周易》研究《齊魯學刊》2005年02期

一版新綴卜辭與商王世系(《文物》2005年02期

周公廟卜甲四片試釋(《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談經學與文獻學的關系(《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有關古史的十個新發現(《大連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追溯青銅文明之源(《安徽日報》2005年3月21日

輝煌的中華早期文明(《科學中國人》2005年04期

趙文化的興起及其歷史意義(《邯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王國維的“闕疑”精神(《中華讀書報》2005年4月20日

《周易》與中國文化(《周易研究》2005年05期

論漢簡、錢范所見紀年超長現象(《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論秦子簋蓋及其意義(《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06期

續說晉侯邦父與楊姞(《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孔孟之間與老莊之間《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第6輯,2005年6月

舜廟遺址與堯舜傳說(《光明日報》2005年8月17日

三年垣上官鼎校量的計算(《文物》2005年10期

國學與經學的幾個問題(《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中國青銅時代的緣起(《文明》2006年03期

古史、考古學炎與黃二帝(《協商論壇》2006年03期

《詩論》簡七問——在清華大學“新出楚簡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中國三峽建設》2006年03期

永恒的殷墟(《中國文化遺產》2006年03期

虞夏商周研究的十個課題(《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談伯呂父盨的歷日(《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學術的綜合和創新——紀念陳夢家先生(《漢字文化》2006年04期

商代夷方的名號和地望(《中國史研究》2006年04期

論子龍大鼎及有關問題(《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05期

包山楚簡“郙”即巴國說(《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09期

最新考古發現對古代研究的影響(《解放日報》2006年9月24日

西漢金文中的咸陽(《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小邾國墓及其青銅器研究(《東岳論叢》2007年02期

理論與歷史學的創新(《創新》2007年03期

輝煌的中華早期文明(《光明日報》2007年3月8日

談淮陽平糧臺紡輪“易卦”符號(《光明日報》2007年4月12日

先秦史研究的新境界(《社會科學報》2007年6月28日

三星堆文化與西南絲綢之路(《文明》2007年07期

中國傳統的反思和探索繞不開先秦(《中國青年報》2007年7月9日

二、書評

從青銅器談到比較文明史——談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讀書》1984年02期

夏商周離我們有多遠?——讀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一、二集(《讀書》1990年03期

《周易》研究的新途徑——讀《帛書周易校釋》(《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03期

考古學與歷史學的橋梁——評王玉哲教授主編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歷史教學》1992年03期

《殷墟甲骨文引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2期

西方漢學對中國典籍的研究──介紹《古代中國典籍導讀》(《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年11期

興衰滄桑系中華──讀十卷本《北京通史》(《北京社會科學》1995年02期

西周青銅器研究的堅實基礎——讀《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2000年05期

為祖國學術界爭光吐氣──讀《劉文典全集》(《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讀《〈鹖冠子〉研究》(《人文雜志》2002年03期

簡評李鐵華《石鼓新響》(《漢字文化》2006年01期

兩點題外的感想——讀《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07期

天書有字又有情(《美文》上半月,2007年05期

三、序跋

《金文常用字典》序(《辭書研究》1986年06期

《吳起傳》序(《晉陽學刊》1988年03期

《漢代婚姻形態》序(《人文雜志》1988年05期

《〈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序(《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楚史探幽——《楚滅國研究》序(《江漢論壇》1989年06期

《楚金爰考》跋(《中國錢幣》1990年02期

《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序(《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殷墟甲骨分期新論(《中原文物》1990年03期

《殷墟文字通論》、《殷契存稿》序言(《人文雜志》1991年01期

中國喪葬禮俗·序(《東南文化》1991年02期

《吳越徐舒金文集釋》序(《浙江學刊》1991年03期

《古文字與殷周文明》序(《人文雜志》1992年01期

《史拾簡注》序(《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逸周書源流考辨》序(《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周代采邑制度研究》序(《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秦漢交通史稿》序(《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一部令人驚異的好書——張洲同志《周原環境與文化》序(《文博》1995年03期

《顏鈞集》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5年03期

《西周王年論稿》序(《貴陽金筑大學學報》1996年03期

《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序(《佛學研究》1997年01期

思想和感情的全部投入——一篇遲到的跋文(《書屋》1997年01期

《帛書周易研究》序(《中國文化》1997年Z1期

《齊幣圖釋》序(《中國錢幣》1997年02期

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序(《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01期

《漢學研究》(第三集)序(《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4期

學術研究應于廣博中有其宗旨──李衡眉《先秦史論集》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趙國史稿》序(《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邯鄲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研究的新成果——《嬗變中的婚姻——魏晉南北朝婚姻形態研究》序(《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漢唐間河洛地區經濟研究》序(《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略論巴蜀考古新發現及其學術地位——《三星堆考古研究》序(《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03期

《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序(《考古與文物》2002年06期

《西周文明論集》序2003年11月15日

《遙望星宿:甘肅考古文化叢書》總序(《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巴蜀文化研究的期待——《三星堆與長江文明》前言(《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04期

《江南銅研究》序言(《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第一部簡帛文獻學的通論性著作——序《簡帛文獻學通論》(《中國文物報》2005年2月2日

《鄒魯文化研究》序(《中國文物報》2005年6月1日

歷史究竟有什么用?——《社會環境與人才》序(《中國行政管理》2005年10期

《中國舞蹈文物圖典》序(《中國文化報》2006年4月15日

《華夏之根——山西歷史文化的三大特色》序(《太原日報》2007年1月29日

《清華歷史講堂》前言(《中華讀書報》2007年2月7日

《酋邦與國家起源:長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較研究》序(《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中華文化論壇》2007年03期

歷史學與考古學的結合——序《中國古代歷史與文明》(《文匯讀書周報》2007年6月22日

四、雜文

記山西大學堂譯書院版《天文圖志》(《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深入探討清華國學研究院的成就和經驗——“清華國學研究院與21世紀中國學術討論會”開幕詞(《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把文字博物館建成一個具有高度科學水準和普及性的文化設施(《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弘揚國學的標志性事業(《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9期

五、訪談

李學勤:揭開夏商周斷代之謎央視國際《大家》2004年3月25日

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訪談錄——早期特殊的讀書治學經歷(少年—1954)(康香閣,《邯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歷史究竟有什么用?(《光明日報》2005年12月6日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口市| 桃园县| 临江市| 阿鲁科尔沁旗| 将乐县| 会同县| 泰宁县| 东山县| 永寿县| 铜陵市| 合山市| 临泽县| 郁南县| 蒙阴县| 巴林左旗| 五寨县| 隆子县| 北川| 民乐县| 石柱| 衡南县| 南通市| 九寨沟县| 黄石市| 阜宁县| 康乐县| 原阳县| 辽阳县| 苍山县| 罗甸县| 宁陕县| 敖汉旗| 江油市| 德昌县| 邻水| 济宁市| 凌海市| 成都市| 南部县| 伊春市|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