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您所在的位置:國學網學者春秋→李學勤
 
 
古文字學初階

  作者:李學勤 著
  叢書名:文史知識文庫
  出版社:中華書局
  ISBN:7101004989
  出版時間:2006-1-1

內容提要

  本書從漢字的形音義、文字起源、甲骨學、以及金文、戰國文字研究等方面介紹了古文字學,展示了中國古文字的燦爛文化,并提出了研究古文字的方法和戒律,開列了最低限度的書目和15個研究課題,對初學者極具指導意義。

目錄


一 什么是古文字學
二 形音義
三 文字起源之謎
四 甲骨學基礎知識
五 金文的形形色色(上)
六 金文的形形色色(下)
七 戰國文字研究
八 紙以前的書籍
九 “小學”的寶藏
十 方法與戒律
十一 最低限度書目
十二 十五個課題
附記

 
比較考古學隨筆

作者:李學勤 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3324477
出版時間:1997-8-1

內容提要

  本書別開蹊徑,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對一系列最新考古發現進行研討分析,特別注意各個地區、種種文化的交流融會,以及中外文化之間的影響、傳播問題,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這些成果,不僅有助于開拓眼界,增廣見聞,對有志于從事文史考察或古物鑒藏者,會有更大的啟發。

目錄

第一部分
一 引言
二 青銅器與商周文化的關系
三 曲阜周代墓葬的兩種類型
四 規矩鏡、日晷、博局
五 三星堆與大洋流(上)
六 三星堆與大洋流(下)
七 百越的尊、卣
八 蜀國的璋、罍
九 中國銅鏡的起源及傳播
十 結論中國銅鏡的傳播
十一 中國和中亞的馬車
十二 虎噬器座與有翼神獸
十三 新西蘭玉器的啟示
十四 甲骨占卜的比較研究
十五 印篇安人的“饕餮紋”
十六 土墩墓異同論
十七 早期的銅器、鐵器
十八 古埃及與中國文字的起
   源
十九 “片去戚”的故事
二十 中、日、英三國出土木
   簡

第二部分
二十一 乾隆帝與古玉
二十二 余杭安溪玉璧與有關
    符號的分析
二十三 論養侯玉佩
二十四 鳥紋三戈的再研究
二十五 談長江流域的商代青
    銅文化
二十六 商代青銅鼉鼓的考察
二十七 商代通向東南亞的道
    路
二十八 越南北部出土牙璋
二十九 中國青銅器及其最新
    發現
三十 愛爾蘭出土中國印章的
   傳說

原版后記

簡體字版跋

學術年譜
1933年
3月,生于北平(今北京)。
1945年
北平興華小學畢業,入匯文中學。
1951年
入清華大學哲學系。
1952年
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殷虛文字綴合),此書于1955年出版。
1954年
春,轉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1956年

作《戰國器物標年》,提出戰國文字分五系的觀念。

在《談安陽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中首次鑒別出西周甲骨文。
1957年

參加侯外廬先生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工作。

在《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指出“同一王世不見得只有一類卜辭,同一類卜辭也不見得屬于一個王世”。
1958年

發表論文,說明殷墟甲骨文中有非王卜辭。

在《近年考古發現與中國古代社會》文中提出洛達廟類型文化(今稱二里頭文化)屬于夏代。
1959年

在 1954 年前后屬稿的《殷代地理簡論》出版。

《戰國題銘概述》于《文物》連載,對戰國文字作綜合研究。
1962年
校點方以智《東西均》出版。
1971年
冬,由干校返京,參加郭沫若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稿》工作。
1974年
開始參加新出土簡帛整理研究,次年1月進入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
1976年
參加整理睡虎地秦墓竹簡,最后定稿。
1977年
在《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中提出歷組卜辭問題,后發展為殷墟甲骨分期的兩系說。
1979年

春,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經香港,訪問澳大利亞。

6 月,赴美參加“馬王堆帛書工作會議”,會后在美訪問。
1981年

在西安“第二次先秦史學術討論會”上作《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發言。

任英國劍橋大學克萊亞堂客座研究員(visiting fellow)。
1984年
《東周與秦代文明》出版,英文版次年印行。獲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1985年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4月,赴意大利參加關于中國古代文明的會議。

曾在《文史知識》連載的《古文字學初階》出版。

主編《中國美術全集·青銅器)出版。

與齊文心、艾蘭(Sarah Allan)合編的《英國所藏甲骨集》出版。

任日本關西大學客座教授。
1986年

與倫敦大學艾蘭博士在歐洲旅行,鑒定研究中國青銅器,后輯為《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于1995年出版。《海外訪古記》開始在《文博》連載。

被美國東方學會推選為榮譽會員。
1987年
1月,在日本東京參加“中國古文字與殷周文化”公開研討會。
1988年

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遠東系客座研究員。

應日本都市研究會邀,參觀日本古代城市遺址。
1989年
《李學勤集》出版。
1990年

夏,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校聘教授,講學五周。

《新出青銅器研究》出版。
1991年

任歷史研究所所長。

6 月,赴新加坡參加“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會議。

《比較考古學隨筆》出版。
1992年

《周易經傳溯源》出版。

10月,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成立,任所長。
1994年

任泰國華僑崇圣大學名譽教授。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出版。
1995年

1月,在海口組織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的“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

《走出疑古時代》出版。

12月,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次春任專家組組長。
1996年

應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邀請研究講學,后又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訪問法國、意大利。

與美國達默思大學艾蘭教授在北美旅行,鑒定研究中國青銅器。

《古文獻叢論》出版。
1997年

1月,主持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召開的“二十世紀國際漢學及其影響”國際研討會。

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998年

任美國達默思大學蒙哥馬利研究員。

《四海尋珍》、《綴古集》出版。
1999年

《夏商周年代學札記》出版。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出版。

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
2000年

8月,與美國達默思大學艾蘭、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李伯謙聯合舉辦“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究會”。

《名家講演錄——甲骨百年話滄桑》出版。

《擁篲集》出版。

2001年

獲“‘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稱號。

任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中國學術史(三國、兩晉、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2002年

《重寫學術史》出版。

與郭志坤合著之《中國古史尋證》出版。
2007年
主編“中國古代歷史與文明叢書”,《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夏史與夏代文明》、《商史與商代文明》、《春秋史與春秋文明》、《戰國史與戰國文明》、《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出版。
參考《追尋中華古代文明的蹤跡——李學勤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年紀念文集》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安县| 睢宁县| 阿城市| 米脂县| 额敏县| 辽源市| 崇信县| 灵石县| 兰西县| 徐州市| 云和县| 越西县| 永登县| 江口县| 盱眙县| 化德县| 芜湖县| 深水埗区| 灌云县| 琼结县| 手机| 乡宁县| 铜鼓县| 长沙县| 古田县| 沽源县| 皋兰县| 玉林市| 松原市| 雷山县| 昌邑市| 大厂| 垦利县| 锡林郭勒盟| 广汉市| 乌鲁木齐市| 西畴县| 丽水市| 抚松县| 清新县| 闽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