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 |
|
1945年 |
|
1951年 |
|
1952年 |
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殷虛文字綴合),此書于1955年出版。 |
|
1954年 |
|
1956年 |
作《戰國器物標年》,提出戰國文字分五系的觀念。
在《談安陽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中首次鑒別出西周甲骨文。 |
|
1957年 |
參加侯外廬先生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工作。
在《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指出“同一王世不見得只有一類卜辭,同一類卜辭也不見得屬于一個王世”。 |
|
1958年 |
發表論文,說明殷墟甲骨文中有非王卜辭。
在《近年考古發現與中國古代社會》文中提出洛達廟類型文化(今稱二里頭文化)屬于夏代。 |
|
1959年 |
在 1954 年前后屬稿的《殷代地理簡論》出版。
《戰國題銘概述》于《文物》連載,對戰國文字作綜合研究。 |
|
1962年 |
|
1971年 |
冬,由干校返京,參加郭沫若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稿》工作。 |
|
1974年 |
開始參加新出土簡帛整理研究,次年1月進入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 |
|
1976年 |
|
1977年 |
在《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中提出歷組卜辭問題,后發展為殷墟甲骨分期的兩系說。 |
|
1979年 |
春,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經香港,訪問澳大利亞。
6 月,赴美參加“馬王堆帛書工作會議”,會后在美訪問。 |
|
1981年 |
在西安“第二次先秦史學術討論會”上作《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發言。
任英國劍橋大學克萊亞堂客座研究員(visiting fellow)。 |
|
1984年 |
《東周與秦代文明》出版,英文版次年印行。獲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
|
1985年 |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4月,赴意大利參加關于中國古代文明的會議。
曾在《文史知識》連載的《古文字學初階》出版。
主編《中國美術全集·青銅器)出版。
與齊文心、艾蘭(Sarah Allan)合編的《英國所藏甲骨集》出版。
任日本關西大學客座教授。 |
|
1986年 |
與倫敦大學艾蘭博士在歐洲旅行,鑒定研究中國青銅器,后輯為《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于1995年出版。《海外訪古記》開始在《文博》連載。
被美國東方學會推選為榮譽會員。 |
|
1987年 |
1月,在日本東京參加“中國古文字與殷周文化”公開研討會。 |
|
1988年 |
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遠東系客座研究員。
應日本都市研究會邀,參觀日本古代城市遺址。 |
|
1989年 |
|
1990年 |
夏,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校聘教授,講學五周。
《新出青銅器研究》出版。 |
|
1991年 |
任歷史研究所所長。
6 月,赴新加坡參加“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會議。
《比較考古學隨筆》出版。 |
|
1992年 |
《周易經傳溯源》出版。
10月,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成立,任所長。 |
|
1994年 |
任泰國華僑崇圣大學名譽教授。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出版。 |
|
1995年 |
1月,在海口組織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的“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
《走出疑古時代》出版。
12月,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次春任專家組組長。 |
|
1996年 |
應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邀請研究講學,后又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訪問法國、意大利。
與美國達默思大學艾蘭教授在北美旅行,鑒定研究中國青銅器。
《古文獻叢論》出版。 |
|
1997年 |
1月,主持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召開的“二十世紀國際漢學及其影響”國際研討會。
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
1998年 |
任美國達默思大學蒙哥馬利研究員。
《四海尋珍》、《綴古集》出版。 |
|
1999年 |
《夏商周年代學札記》出版。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出版。
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 |
|
2000年 |
8月,與美國達默思大學艾蘭、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李伯謙聯合舉辦“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究會”。
《名家講演錄——甲骨百年話滄桑》出版。
《擁篲集》出版。 |
|
2001年 |
獲“‘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稱號。
任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中國學術史(三國、兩晉、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
|
2002年 |
《重寫學術史》出版。
與郭志坤合著之《中國古史尋證》出版。 |
|
2007年 |
主編“中國古代歷史與文明叢書”,《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夏史與夏代文明》、《商史與商代文明》、《春秋史與春秋文明》、《戰國史與戰國文明》、《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