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
|
|
||||||||||||||||
|
|||||||||||||||||
作者:孫詒讓 出版社:中華書局 【內容介紹】 《古籀拾遺》和《古籀餘論》是清末著名經學家、古文字學家孫詒讓(一八四八一九0八),(字仲容號籀廎,浙江瑞安人)的兩部考釋商周青銅器銘文的著作。《古籀拾遺》成書於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經孫氏重新校定,在溫州雕版,光緒十六年(一八九0)問世。全書三卷,上卷從宋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旘法帖》所摹刻的銅器銘文中選取十四篇加以考訂中卷和下卷則分別選取並考訂了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旘》摹刻的三十篇銘文和吳榮光《筠清館金文》摹刻的二十二篇銘文。《古籀馀論》撰成於光緒二十九年(一九0三),孫氏生前未及刊行,一九二六年,容庚以王國維所得抄本付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募人刊刻,並為校補五百餘字,後戴家祥得見孫氏稿三,又為補闕千餘字,一九二九年刊成印行。原分二卷,共考釋清吳式芬》《攈古録金文》中摹刻的比較重要的銅器銘文一百零五篇,容庚校刻時改為三卷,使之輿《攈古録金文》卷次相應。 【作者簡介】 孫詒讓 又名德函,字仲容,號籀庼(1848—1908),晚清瑞安人,孫衣言子。幼承家學,聰穎好學。13歲即撰成《廣韻姓氏刊誤》一書,18歲時又寫成《白虎通校補》。曾隨父宦游京師江淮等地,博采珍本秘籍,廣結學者名流,見識大增。清同治六年(1867)中舉人。后,五赴禮闈不第,遂絕意仕進,專攻學術,著書三十多種,涉及經學、史學、諸子學、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等諸多方面,且都具優異成就。其中尤以《周禮正義》、《墨子間詁》二書為世所重,被公認為“周官學”與“墨學”之權威著作。他的《契文舉例》是甲骨文字學的開山之作,對殷墟龜甲學術價值的認識,早于羅振玉、王國維、陳夢家、郭沫若、胡厚宣諸大家。他的《名原》、《古籀余論》、《古籀拾遺》、《籀庼述林》、《尚書駢枝》、《經迻》、《札迻》等,對研究金文和校釋古書,作出了貢獻。25歲時寫定的《溫州經籍志》,被譽為“近世匯志一郡藝文之祖”。《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批注》二十卷,《四部別錄》二卷,是目錄版本學的專著。他還校輯《永嘉郡記》、參加編輯光緒《永嘉縣志》,協助編輯《永嘉叢書》,撰寫《永嘉叢書札記》、《溫州古甓記》等。其學術成就,與著名學者俞曲園、黃以周合稱為“清末浙江三先生”。梁啟超贊他“有醇無疵,得此后殿,清學有光”,章太炎譽為“三百年絕等雙”,郭沫若尊他是“啟后承前一巨儒”。 孫氏晚年,堅辭清廷的多次征召,專以辦學校、開風氣為已任。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瑞安創建“算學書院”(后改稱學計館),傳授數學、物理、化學等現代科學知識。次年力贊項崧等人創辦瑞安方言館,講授國文、英文及外國史、地理等。同時與友人在溫州創辦蠶學館(后稱蠶桑學校),教授中外種桑養蠶之學。緒二十七(1901),將學計,方言兩館合并,更名為瑞安縣普通學堂9瑞瑞安中學前身)。同時在城區四隅各設蒙學堂一所,是為瑞安有初等小學教育之始。二十八年,溫州中山書院改為溫州府學堂(瑞溫州中學前身),公推孫詒讓為總理。孫另薦余朝紳任總理,并附設高、初級小學。三十一年,成立溫處學務分處,推孫任總理。后相繼任學部咨議官、浙江省學務公所議紳和浙江省 教育總會副會長。任內積極籌集教育資金,選派優秀學生出洋留學,創辦女學,在溫處兩地十六個縣,倡辦府、縣中學堂、溫州師范學堂、處州初級師范學堂和一大批小學,總數達三百余所。另外,孫詒讓還很注意社會教育,創辦和參與興辦“瑞安務農會”,“瑞安天算社”,“演說會”、“閱報社”、“勸解纏足會”等,且曾計劃籌辦溫州農工商實業學堂。 除了杰出的學術成就和優異的辦學成績之外,孫詒讓對地方實業的興辦也頗具心。曾創辦大新輪船公司、內河輪船公司和人力車公司,還倡導開發南北麂漁業等。 1908年,因勞累過度,在瑞安病逝,享年61歲。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與貢獻,在溫州和瑞安建立了“籀園”、“懷籀亭”、“籀公樓”。孫家的玉海樓為清代江南私家著名藏書樓之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卷上 薛尚功鐘鼎彝器款旘十四條
|
|||||||||||||||||
來源:中國碑帖拓片網 | |||||||||||||||||
[返回首頁] |
![]() |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