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九九年九月,中日楊守敬后學書法聯展開幕。 曹禮達攝影
楊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宜都陸城人。如今名震全球的“三峽”一詞,其所指內容正是此人所定。這對他來說是件“拎不起來”的小事。在學術界,他是歷史地理學的一座難于企及的高峰、金石學的泰斗、目錄版本學的權威。一個學者占其中任何一項,就足以成為如雷貫耳的大學者。而楊守敬,這位“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在鄰國日本,卻又是“日本現代書道之父”,僅研究楊守敬書法藝術的學者就多達6000多人。
清末民初的絕學
1954年冬,毛澤東與歷史學家吳晗講到讀歷史沒有一部歷史地圖放在手邊,很不方便。吳晗想起楊守敬編繪的《歷史輿地圖》,一朝一冊,凡見于諸史《地理志》的州縣一般全部上圖,正符合毛澤東提出的配合讀史的需要。因此,他建議把楊守敬編繪的地圖予以改造后繪制出版,獲得毛澤東肯定。1982年,在“楊圖”基礎上改繪的由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正式出版,成為當時學術界的盛事。
楊守敬一生無心做官,潛心鉆研學問,學識淵博,著述宏富,一生的著述達83種之多。1982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就列有楊守敬的4部著作,屬歷史部分的有《隋書經籍志補證》,說文段注部分的有《楷法溯源》,水道水利部分的有《水經注疏》,金石考古部分的有《三續寰宇訪碑錄》。
楊守敬最著名的成就當屬歷史地理學,歷代專家學者對其代表作《水經注疏》評價極高。清朝著名學者羅振玉曾將楊守敬的地理學與王念孫、段玉裁的小學和李善蘭的算學,并譽為清朝“三絕學”。楊守敬用畢生的精力和學識,運用金石考古等多種方法研究《水經》、《水經注》,歷經四五十年,集我國幾百年水經研究之大成,終于于1904年完成《水經注疏》初稿,以后又不斷增補改訂,嘔心瀝血,精益求精。當代方志學家朱士嘉評價說:“楊惺吾先生崛起楚北,竭數十年精力于此,遂集諸家之大成。蓋近百年來治歷史地理者無能出其右焉。”此乃公論。
日本的“楊旋風”
楊守敬的另一大成就在書法領域,稱得上是馳名中外的大書法家。
他不僅楷、行、隸、篆、草諸書俱長,有多部書論著作至今仍為書學界的重要理論指導;至今,國內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私人收藏家還以收他的字為榮。許多旅游勝地,無論是湖北省內還是省外,至今完好地保存他親筆書丹的碑刻不少,并被列為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楊守敬的書法風靡日本,日本書道界尊他為日本現代書法的祖師,稱他是“近代日本書法的掘井人”、“日本現代書道之父”,并以他作為判斷整個書法跨入新時期的標志。
1880年4月,楊守敬開始駐日,他以金石學家的癖好,帶去了數以千計的珍貴藏品,包括碑帖原拓、漢印、古錢幣等。正是這一純屬個人愛好的奇特舉動,在當時的日本書壇引來了一連串出人意料的反響。他給日本送去了既古老又新鮮的碑學,使日本書道界在較封閉的帖學領域之外,看到了書法的另一新天地。很多名家從帖學轉向碑學,使書風大變。當時被譽為日本書壇“三駕馬車”的日下部鳴鶴、巖谷一六、松田雪柯都以投入楊守敬門下而引以為榮。日本書法史家木神英山將楊守敬的書法理論對日本書壇的影響比作“楊守敬旋風”。
“楊守敬旋風”對日本書法乃至中日文化交流的影響是深遠的。楊守敬于1884年5月歸國后,仍常有日本朋友來訪論書和受業門下。直到他73歲寓居上海時,還有日本福岡縣水野疏梅來滬堅請拜于門下,學習書法、金石。
在日本,研究楊守敬書法藝術的學者約6000余人。楊守敬在書學理論方面有獨特的見解。楊守敬在肯定前人的“三要”(要天分,要多見,要多寫)的同時,補充了“兩要”,即“一要品高,一要學富”。他認為,“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學富,胸羅萬象,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歷代書家重視南帖,而楊守敬更注重北碑,他的字融北碑南帖為一體,“既有金石碑刻的蒼勁,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頗有英姿而無媚骨”。
故鄉深情鑄“名牌”
在宜都民間,很多普通百姓很早就知道宜都有個名人“楊舉人”。他們對“楊舉人”的遺物愛惜備至。陸城全家店村的龔尚法老人,土改時發現一方硯臺,首端刻有栩栩如生的正在戲水的一對蛟龍,水池的構成巧奪天工,署款為“光緒戊戌六月星吾銘”并有“楊守敬印”。這方青硯跟隨龔尚法度過了幾十個春秋。在困難年月,家里什么都賣了,唯獨這方硯臺他一直舍不得賣掉。到了1986年的9月,負責楊守敬紀念館籌備工作的文化干部,聞聽此信后到他家做工作,龔尚法老人說:“我就是等著這一天,將硯臺交給政府,這是楊舉人的東西。”紀念館的同志非常感動,問他有什么要求。他說:“楊舉人是很了不起的大學者,對國家有很大的貢獻,他是我們宜都的驕傲!
1986年5月23日,宜都成立了“楊守敬學術研究會”。同年9月,宜都市政府修復了楊守敬故居和墓地,建立了楊守敬紀念館。1992年,楊守敬故居和墓地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楊守
敬紀念館由宜昌市定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中小學德育教育基地。
在故居基礎上建立的楊守敬紀念館,占地700多平方米,青灰小瓦馬頭墻,典型的清代風格。館內辟有惺吾堂、遺著室、碑刻室、遺物室、友誼室、臥室、書房、真跡廳等,陳列展品400余件,藏品千余件。開館以來,先后接待美、韓、日及臺、港、澳等國內外參觀者30余萬人次。
然而,今年2月20日,在宜都市三級干部會上,市長別必雄卻說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檢討近幾年,我們對楊守敬這位歷史名人太冷落了。宜都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就必須大打名人牌,楊守敬正是我們擴大對外開放、發展旅游經濟的一張名片!”
市長的“檢討”在宜都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全市上下出現了新一輪的“楊守敬熱”:文化部門正著手繪編新的楊守敬紀念冊;廣電部門將制作楊守敬的宣傳光碟;楊守敬紀念館與楊守敬故居已經分設;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還將特邀國內有關專家,就如何打好“楊守敬牌”為宜都建言獻策……隨著這些措施的逐步到位,屬于世界的楊守敬,必將把新世紀的宜都再次引向新的世界。 2002/03/14
文化名人故里尋訪記1
荊楚在線(湖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