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何茲全

何茲全

字號:原名何思九,字子全,后改名茲全
生卒: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
籍貫:山東菏澤人
職務: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資深教授
專長: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


生平簡介

  何茲全,1911年9月7日生,山東菏澤人。1935年在北平大學史學系畢業后,去日本留學,翌年因病回國。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專款資助,在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魏晉南北 朝史,并在該系講授“中國通史”課。1941-1944年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編審。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7年赴美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并受霍普金大學資助,協助法蘭西斯教授將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后回國,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何茲全先生主要致力于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國內最早倡導魏晉封建說的學者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發表《魏晉時期莊園制的芻形》、《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中古時期大族寺院領戶研究》等論文,論述了魏晉南北朝封建依附關系的出現和盛行。以后,他又在《關于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變化》等論文中比較系統地闡發了魏晉封建說的主張。此外,他的《中國中古時期佛教寺院》(1934年)一文,在學術界頗有影響。80年代,他又發表《佛教經律中關于寺院財產的規定》和《佛教經律中關于僧尼私有財產的規定》兩文,把寺院經濟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創見,對世兵制、魏晉中軍、孫吳兵制、十六國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諸問題,都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社會》一書,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會及古代向中世紀演變的重要成果。全書分四部分,對西周封建說、春秋戰國之際封建說和亞細亞型東方社會說提出不同意見,并就“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同與異”發表獨到見解。代表作為:《中國古代社會》、《中國文化六講》、《三國史》等。

  作為訪問學者,何茲全先生于1987-1988年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講學。 他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黨員。秦漢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唐史學會和北京史學會的理事、副會長和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兼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東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東西方文化研究》主編。 他發表的論文,一部分已收入《讀史集》和《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

  何茲全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1年2月15日20時17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101歲。

學術著述

一、著作

  1. 《秦漢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5月
  2. 《魏晉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3. 《三國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
  4. 《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時期》
  5. 《中國古代社會》,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6. 《愛國一書生:八十五自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7. 《三論一談:何茲全、郭良玉伉儷白選集》,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
  8. 《中國古代及中世紀史》,鷺江出版社,2003年7月
  9. 《中國文化六講》,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 《何茲全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
  11. 《大時代的小人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12. 《中國社會史研究導論》,商務印書館,2010年

二、論文

  1. 中古時代之中國佛教寺院(《中國經濟》第2卷第9期,1934年)
  2. 魏晉時期莊園經濟的雛形(《食貨》半月刊創刊號,1934年12月)
  3. 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經濟與社會(天津《益世報-食貨周刊》,1937年5月18日)
  4. 魏晉南朝的兵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8年1月)
  5. 關于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文史哲》1956年08期)
  6. 從城鄉關系看兩漢和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的變化(《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8年02期)
  7. 北魏文明太皇太后——中國歷史上一位女政治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1年04期)
  8. 官渡之戰(《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4年01期)
  9. 漢魏之際的社會經濟變化(《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04期)
  10. 漢魏之際封建說(《歷史研究》1979年11期)
  11. 讀《宋書·恩倖傳序》書后(《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6期)
  12. 佛教經律關于僧尼私有財產的規定(《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6期)
  13. 論述歷史上民族關系時不可忽略的一面(《歷史教學》1983年06期)
  14. 關于古代史的幾個理論問題(《歷史研究》1984年01期)
  15. 秦漢地主與魏晉南北朝地主的不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2期)
  16. 眾人和庶民(《史學月刊》1985年01期)
  17. “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本義(《社會科學輯刊》1985年01期)
  18. 戰國時期“貴”的沒落和“賢”的升起(《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5期)
  19. 研究中國歷史要重視方法,要突破、創新(《文史哲》1987年01期)
  20. 周秦史二、三事(《史學史研究》1989年01期)
  21. 先秦史筆談(二)——西周春秋的國家(《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22. 西周春秋時期的貴族和國人(《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23. 中國歷史發展的道路和特點(《國家圖書館學刊》1992年02期)
  24. 邊疆·史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年02期)
  25. 中國社會發展史中的元代社會(《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5期)
  26. 崔浩之死(《文史哲》1993年03期)
  27. 中國的早期文明和國家的起源(《中國史研究》1995年02期)
  28.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30周年民生主義的真諦(《北京社會科學》1996年04期)
  29. 中國的城市復興與文藝復興(《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30. 中國社會形態演變——從三權鼎立走向專制(《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04期)
  31. 由野蠻到文明,由廝殺到和平,由原始公社到“地球村”(《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01期)
  32. 中國古代社會形態演變過程中三個關鍵性時代(《歷史研究》2000年02期)
  33. 傅斯年的史學思想和史學著作(《歷史研究》2000年04期)
  34. 戰國秦漢商品經濟及其與社會生產、社會結構變遷的關系(《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02期)
  35. 戰國秦漢時代的交換經濟和自然經濟,自由民小農和依附性佃農(《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03期)
  36. 研究人類社會形態、結構及其發展規律是社會史研究的主流(《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04期)
  37. 九十自我學術評述(《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38. 客觀的歷史與主觀的歷史學(北京日報》2001年8月20日)
  39. 我所認識到的唯物史觀和中國社會史研究的聯系(《高校理論戰線》2002年01期)
  40. 我所經歷的20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02期)
  41. 漢魏之際人身依附關系向隸屬關系的轉化(《河北學刊》2003年06期)
  42.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讀《史記》札記(《人民日報》2003年7月29日;《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02期)
  43. 對社會史幾個爭議問題的看法(《北京日報》2006年12月18日)
  44. 中國文化生命力之我見(《北京日報》2007年5月21日)

三、書評

  1. 鄭天挺師的為人和學問——讀《及時學人談叢》(《光明日報》2003年4月10日)
  2. 讀周一良教授《魏晉南北朝史札記》書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四、序跋

  1. 《歷代名師》序(《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2. 《三國史》自序(《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3. 《中國古今人物異稱大辭典》序(《運城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4. 《〈晉書·食貨志〉校注〈魏書·食貨志〉校注》序(《史學史研究》2001年02期)
  5. 《宋代寺院經濟研究》序(《學術界》2003年06期)
  6. 寓作于注的大作——陳連慶《〈晉書食貨志〉校注〈魏書食貨志〉校注》序(《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01期)

五、隨筆

  1. 三十年代的回憶(《史學史研究》1992年03期)
  2. 閑話讀書(《中國圖書評論》1996年02期)
  3. 我的大學生生活(《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03期)
  4. 治學雜談(《前線》1999年07期)
  5. 香谷老師的教誨(《前線》2000年02期)
  6. 談談“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北京日報》2003年11月24日)

六、訪談

  1. “辯證法是我觀察歷史的主要方法”——訪何茲全教授(《歷史教學問題》2002年01期)
  2. 懷念師生深情 憂心國家大事——由一天日記引出的(《學術界》2002年02期 )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阳县| 湘潭县| 内乡县| 临澧县| 武穴市| 皋兰县| 嘉兴市| 宽城| 卢湾区| 靖边县| 绥化市| 万源市| 黔西县| 佛教| 望奎县| 婺源县| 米易县| 新巴尔虎右旗| 仲巴县| 乐平市| 陕西省| 增城市| 中阳县| 青铜峡市| 东乡族自治县| 莱芜市| 嘉义县| 景东| 河间市| 新巴尔虎右旗| 西安市| 永胜县| 福鼎市| 丰城市| 阿坝| 武穴市| 武乡县| 丰都县| 巴青县| 赤城县| 昌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