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近期國學類學術講座展覽(十)
30、【展覽】再見天人菊——澎湖文學特展
時 間:2015年7月22日至2016年2月17日
地 點:國立臺灣文學館一樓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 絡 人:Tel: (06)221-7201
連結網址:http://www.nmtl.gov.tw/activitysoonlist_130.html
內容簡介:
漢人對澎湖的接觸遠早于臺灣本島,漢文化輸入也是先經過澎湖,再前往臺灣。作為中國到臺灣的必經之地,澎湖在歷史、交通、文化傳播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展以「再現天人菊」為主題,除扣合「菊島」這一別名外,作為澎湖的縣花,「天人菊」展現出堅毅不拔、強韌的生命力,恰與澎湖人民、生活甚至文學相互輝映。澎湖文學發展正如天人菊一般,在惡劣的環境下仍不屈不撓與生生不息,因此藉由展覽的「再現」,從「地理環境」、「歷史」與「八景」角度切入,嘗試了解與臺灣同為海島地形的澎湖,究竟具有哪些特色?這些特色造就怎樣的文化與文學?并以「文學」作為主軸,分別呈現「常民生活的書寫」中,澎湖人靠山與面海的不同生活與文學。在「海島教育的札根與傳播」下,文石書院與西瀛吟社承載怎樣的古典教化作用與成果,從而在島外開枝散業,除此之外,現代文學也藉由文學獎得獎而開始大放異彩。「海島的歌聲」主要呈現澎湖在地褒歌、傳說與俗諺的民間文學特色。而「再見天人菊」則是透過澎湖在地作家的多元書寫、外地作家的澎湖書寫,引領觀者從更為宏觀的視角閱讀澎湖文學的豐厚多元。
31、【展覽】二戰下的臺灣人
時 間:2015年7月21日至2016年2月28日
地 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 絡 人:Tel: (06)3568889#8103
連結網址:http://www.nmth.gov.tw/
內容簡介:
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是日本帝國的殖民地,當時的戰爭為總體戰形態,各國都積極地為了戰爭需要,動員國民及資源。時局下的臺灣被賦予了南進基地的角色,為了使臺灣人能支持戰爭,日本殖民者透過精神、人力、物資等動員方式,使臺灣人卷入了這場戰爭。本展覽除展示戰時動員外,更關心當時臺灣人的戰時生活,二戰當時臺灣人因為到各地戰場,形成大規模跨區的人口移動,這些事情又對臺灣人造成什么影響?在戰爭結束時,臺灣人的想法又是如何?在戰爭結束后的70年,且讓我們回到二戰的時空,理解烽火下的臺灣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動員體制與世界戰爭】
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后,逐步向中國擴張勢力,1937年在中國發生了七七事變后,中、日兩國全面開戰;另一方面在歐洲,先是1924年意大利由法西斯黨人莫索里尼執政,1933年后德國由希特勒的納粹黨掌權,積極向外擴張,先后并吞奧地利及捷克,最終入侵波蘭,導致二次大戰的歐洲戰場開戰。1940年德、義、日三國成立軸心國,英國、美國、中國則先后加入同盟國抵抗軸心國,交戰各國都積極透過總動員的方式,進行總體戰(Total War),以求戰爭的順利進行與獲取勝利。相較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以歐洲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幾乎席卷當時的主要國家及其殖民地。
【日本帝國下的臺灣,大東亞共榮圈與南進基地】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國內開始推行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試圖形成輿論使國民支持總體戰,接著在1938年后,推出了日本帝國、東亞及東南亞「共存共榮的新秩序」的想法;1940年近衛內閣則進一步正式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依據日人的想法,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滿洲國」及汪精衛政權下的中國為經濟共同體,東南亞則為資源供給區,南太平洋為國防圈。1939年時日本殖民時期的臺灣總督小林躋造依循日本本國的政策,總結了治臺的三原則為「皇民化運動」、「工業化」以及「臺灣作為向中國南方與南洋經濟擴張的據點」,使臺灣成為當時日本向東南亞擴張的南進基地。
【成為日本人,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人】
日本殖民下的臺灣有相當長的時間,殖民政策被定位在獲取臺灣資源。因此在戰爭時期,為達成戰爭策略順利實施與民族主義的需求,在精神上動員臺灣人,使其成為「皇民」則成為重要的戰略目標。皇民化運動在此脈絡下出現,除了普及日語外,也鼓勵臺灣人在文化(取消漢文欄等)、宗教(神道教信仰及寺廟整理運動)、改日式姓名等各層面日本化。臺灣總督府透過各種社教團體,1941年后更設立皇民奉公會,試圖推展、激起臺灣人成為日本人的熱情。但在戰后臺灣人的回憶中,許多人只是消極應對皇民化的措施,也有人是由于預期「改姓名」在就學或配給上將取得較多優惠而配合。
【一切為戰爭,物資動員與臺灣人生活】
二戰下除了精神動員之外,臺灣總督府也積極動員臺灣的物資與金錢,透過各種組織進行獎勵與宣傳,相關的物資動員主要有糧食增產、金屬回收、獎勵國民儲蓄、購買債券等方式。臺灣人被迫提供生產所余及身邊所有物資以支持戰爭,這些行為也可得到官方公開表揚。另一方面,隨著戰爭的發展,許多物資受到管制,糧食也開始實行配給制度。日人鼓勵「生活經濟學」,例如鼓勵在家中種菜或養雞鴨,或以有限的物資取得適當的營養。臺灣人為了求生則開始發展黑市(日文稱闇YAMI),透過農村的人脈關系,臺灣人多少能取得較多的生活物資。在戰爭動員體制下,臺灣人發展出一套戰時求生的技能。
【櫻花墜落,人力動員與海外參戰經驗】
中日戰爭爆發后,殖民者開始征調臺灣人擔任軍夫、軍屬,1942年后開始推行志愿兵制度,并且利用大幅報導「血書志愿」,塑造臺灣年輕人志愿從軍的志愿兵熱潮。雖然其中有人是被動員及被迫從軍,但有許多戰爭世代的臺灣年輕人,或是參加青年團等組織,或是受到軍國主義的宣傳影響而從軍。當時的戰爭被美化成一種「戰爭美學」,戰死被宣傳為如櫻花般墜落,以浪漫化戰爭來感動年輕人。有人為了與日本人平起平坐,或是在「愛國心」的驅使下志愿從軍,也有許多女性作為從軍看護婦(即護士)的身份前往戰場。出征前,上戰場的人們都會與家人共同合照作為紀念,這有可能是生平最后一張合照,這樣的照片幾乎是當時出征家庭的共同儀式。
【走空襲與疏開,臺灣本島的戰爭體驗】
戰爭末期自1943年起,臺灣開始受到美軍等同盟國的空襲,1944年以后空襲次數更為頻繁。空襲一開始是以軍事設施為主,最后則連一般民宅也成為空襲的對象。為了降低人口較稠密的都市區域居民的傷害,官方開始進行將都市人往鄉村疏散(日文稱疏開)。當時經歷過的臺灣人,都對空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空襲警報、挖防空洞避難與頭戴防空頭巾等,都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集體記憶。空襲造成臺灣損失慘重,許多人的親友或住家也都在戰火中傷亡或毀損。
【戰爭結束之后】
二戰以日本無條件投降告終,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此時的臺灣人面臨著戰后的重建及復員等種種問題。不久后因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世界局勢形成以民主與共產兩大陣營對峙的冷戰體系,臺灣人自此又加入了另一場新型態的戰爭。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臺北《國家圖書館電子報》等 陳友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