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九)

2016?7—2016?12

1、臺灣文學英譯叢刊(No.38):楊逵專輯

20161211_101
時  間:2016年7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Spring Sunlight Can’t be Shuttered 春光關不住(Translated by Bert M. Scruggs)

The Newspaper Carrier 新聞配達夫(Translated by Robert Backus)

A Model Village 模范村(Translated by John Balcom)

Village without a Doctor 無醫村(Translated by Yingtsih Hwang)

Behind the Increases in Production-The Story of an Easy-going Old Man 增產の蔭に-吞氣のな爺さんの話(Translated by Jon B. Reed)

Clay Dolls 泥人形(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Ahn)

Water Buffalo 水牛(Translated by Bert M. Scruggs)

An Arranged Marriage for Mother Goose 鵝鳥の嫁入(Translated by Jon B. Reed)

2、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5期

時  間:2016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論】
先秦「九州島」說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從兩漢刺史部到唐代地理文獻編纂(吳修安)

五至七世紀的攝山佛教與僧俗網絡(蔡宗憲)

臺南陳德聚堂「翰藻生華」匾內容考辨(張伯宇、蔡米虹)

聯合國中的交鋒:1950年中國控訴美國侵略臺灣案研究(蕭道中)

納粹種族衛生概念的可視化——常民肖像為例(郭秀鈴)

【書評】
評介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吳宇然)

3、清華學報第46卷第2期

時間:2016年6月
出版單位: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內容簡介

From Seepages to Oilfields: Technology, Institution Building, and China’s Early Petroleum Enterprises, 1914-1945(王憲群)

秦漢時代的鞫獄措施及其相關問題探究(陳炫瑋)

明代皇帝的詩歌創作與傳播——以明太祖、仁宗、宣宗、世宗為論述中心(連文萍)

明末清初西方世界地圖的在地化:熊明遇「坤輿萬國全圖」與熊人霖「輿地全圖」考析(徐光臺)

論臺閩語「微量」構式〔無啥物X〕——等級模式和語法化(蘇建唐)

4、新史學第27卷第2期

時  間:2016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新史學》雜志社
內容簡介

【論著】
破冤氣與回天意──濟王爭議與南宋后期政治(1225-1275)(方震華)

文人、和尚與皇帝──明清南京棲霞山的文化形塑與景觀政治(胡簫白)

維新、經世與士人辦報──以杭州《經世報》(1897-1898)為個案再論維新報刊史(徐佳貴)

根茲巴洛風景畫研究的變遷及其意義──一個藝術史學史的考察(謝佳娟)

【書評】
評山田美香,《日本植民地?占領下の少年犯罪──臺灣を中心に》(林政佑)

評Stephen Banks, Informal Justice in England and Wales, 1760-1914: The Courts of Popular Opinion(韓蕾)

5、文與哲第28期

時  間:2016年6月
出版單位: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觀與被觀之間──魏晉人物品藻觀視活動的雙重性內涵與權力移轉(王岫林)

新舊典范的交鋒──《毛詩注疏》與《詩集傳》之比較研究(黃忠慎)

論宋代經史學發展之類型、樣態、取徑、議題與其所形成之特殊之文獻之學(戴景賢)

黃久庵論「意」及其于陽明后學的意義(侯潔之)

歷解式與結構化的對話──譚家哲《論語平解》的詮釋風貌及其反思(吳冠宏)

【跨文化視域:莊子專輯】
曲通三統?關于現代政治的規范性吊詭(何乏筆)

《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及倫理意涵(林明照)

文如其人──孟子與莊子的文風與圣人觀比較(楊雅雯)

「不齊之齊」與「氣韻」(Aura)──從王船山《莊子解》談莊子齊物思 想的美學政治意涵(劉滄龍)

《莊子》的美學工夫、哲學修養與倫理政治的轉化──與孟柯(Christoph Menke)的跨文化對話(賴錫三

6、民俗曲藝第192期

時  間:2016年6月
出版單位: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無形文化遺產與地方社會專輯(I)】
傳承的挑戰:排灣古樓巫師傳統的衰微與復振(胡臺麗)

遺產化過程中的媽祖進香:儀式變遷與地方賦權的考察(呂玫鍰)

花樣本:貴州苗族刺繡技藝傳承與地方社會(何兆華)

達邦社戰祭歌謠作為口傳音樂文化遺產的研究(呂鈺秀)

7、東吳歷史學報第35期

時  間:2016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宋臣韓縝與宋遼劃界交涉始末(蔣武雄)

從「八家均分」到「按官給俸」──清朝八旗俸餉制的建立(葉高樹)

滿文書《百二老人語錄》的版本與史料性質(蔡名哲)

白巖龍平與日人在清末湖南的調查與經營(羅皓星)

8、臺灣史料研究第47號

時  間:2016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日治時期臺灣農民運動中的日本人及其影響:以二林事件為中心的觀察(蔡蕙頻)

戰后臺灣軍事接收新局的開展:從日軍遣返到臺灣軍事設施會議(楊護源)

也羨鴛鴦也羨仙--臺灣土地公娶親研究(田啟文)

【口述歷史】
郭嘉熙先生訪談(張炎憲訪談、陳美蓉整理)

張國興先生訪談(張炎憲訪談、陳美蓉整理)

8、歷史臺灣第11期

20161211_102
時  間:2016年5月
出版單位: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本期專題:戰爭與臺灣社會(續號)

【專題論文】
「殖民地戰爭」與在臺日本軍隊(進藤正己)

臺灣空襲記憶在歷史傳承上的危機與契機:以戰爭兒童文學為中心(洪郁如)

臺灣人在滿州的戰爭經驗(許雪姬)

【一般論文】
戰后臺灣觀光古跡修護政策與實踐(1956-1973)(黃翔瑜)

【文物史料譯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馬芝遴社力大甲真娘立加添典契字探析(陳靜寬)

【田野調查短論】
我年少時的基隆生活記憶與戰時經歷:林月淑女士訪問記錄(林玉茹訪談,林建廷紀錄整理)

從碑亭到鐘鼓樓——談臺南接官亭風神廟石亭的「修復」問題(陳冠妃)
報導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9、臺灣文學學報第28期

時  間:2016年4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臺灣閩南語謠諺中反映的性別意識(江寶釵)

多元、通俗、查某祖:陳耀昌《福爾摩沙三族記》中的歷史再現(林姵吟)

虛寫的國族與愛情──從李昂《七世姻緣之臺灣/中國情人》談全球化下的家國想象與情愛論述(戴華萱)

論林耀德科幻小說《大日如來》、《時間龍》對日本動漫畫元素的轉化運用(何家俊)

10、興大人文學報第56期

時  間:2016年3月
出版單位: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主題論文:圖像敘事】
論宿州褚蘭漢墓車馬出行圖方位模式(王倩)

真形、神圖與靈符――道教三皇文視覺文化初探(謝世維)

縱探語境――從張光宇《西游漫記》探索二十世紀初中國美術史及大眾文化之發展與意義(林素幸)

【一般論文】
荷治時期(1624-1662)臺灣的語言政策演變與影響(周美香)

天命、夢兆與婦德實踐――《宋史高宗賢圣慈烈吳皇后傳》內容試探(施譯涵)

Re-envisioning 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Short Genre in Vaeal El Saadawi, Salwa Bakr and Ibtihgal Salem(余嘉玲)

11、東亞觀念史集刊第9期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政治大學東亞觀念史集刊編輯部
內容簡介

「《新青年》與現代中國『概念變遷』的多重面向」專題引言(潘光哲)

想象與真實:《新青年》再現的「啟蒙運動」(陳建守)

The Evolution of Chen Duxiu’s Ideas About Patriotism: A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His Writings, 1897-1942(趙沈允)

新青年的新世界觀:瞿秋白與辯證唯物主義(簡金生)

迷信觀念的起源與演變:五四科學觀的再反省(黃克武)

數字人文視野下的知識分類觀察:兩部官修類書的比較分析(項潔、陳麗華、杜協昌、鍾嘉軒)

普實克的中國文化觀(陳國球)

論中國文化的幾項基本特征(Jaroslav Prusek、高文萱(Vanina Wen-Hsuan Kao))

「文學與社會」──「新文化運動百年反思」首場會議綜述(汪楊)

12、嶺南學報復刊第4輯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內容簡介

【《嶺南學報》「名家講座系列」專稿】
禮壞樂崩時代圣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葉國良)

「鑄造全國青年之思想」——歐游前后梁啟超講學路徑的變動(夏曉虹)

重建歷史想象——周穎芳及其彈詞小說《精忠傳》考評(張禹)

論清人三家《詩》分類理論中的「師承法」——以劉向及《說苑》為例(張錦少)

區大典《詩經講義》述評(李雄溪)

劉百閔的經學著述(許振興)

香港大學「《春秋》、《左傳》學」研究述要續補(單周堯)

現代學術中的喪服研究——以三部喪服學著作為中心(吳飛)

《詩經.周頌》與《大武》重探——以清華簡《周公之琴舞》參證(鄧佩玲)

申公臣靈王(二)——「遇于櫪隧」(劉文強)

迭詞訓釋與經籍句讀——楚竹書《周易》釋文辨正(黃志強)

13、鏡花水月:中國古代美術考古與佛教藝術的探討

20161211_103
作  者:顏娟英 著
出版單位:臺北:石頭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鏡花水月書名,涵蓋唐代銅鏡之美與佛教美術奧秘,同時借用「鏡中像」、「水中月」意象,代表佛教藝術最高境界,放空不執著的學習樂趣。全書共收錄12篇文章,發表時間歷從1987年到2008年。除了首章〈唐代銅鏡文飾之內容與風格〉側見唐代盛世的藝術發展外,有八篇以中古時期佛教藝術為研究對象。另有二篇是針對佛教美術考古的研究方法進行檢討與省思,以及一篇拓片整理側記。九〇年代的佛教藝術學界以石窟研究為中心,作者運用考古學、圖像學的研究取徑,以及親身田野調查,根據佛教美術跨越時、空的特質,以宏觀視野進行議題研究。本書一開始以唐代銅鏡文飾風格、與武周時期長安七寶臺雕刻研究等三篇文章,架構初盛唐圖像風格與當時社會、文化、政治的關系。為了厘清后武周時期的佛教藝術發展,再進一步作縱向朝代延伸,橫向跨地域研究圖像風格。并試圖從單純圖像研究,走入信仰背景的探討,進一步復原或探究石窟的宗教功能。本書也收錄一篇針對九〇年代日本學界對于北齊「法界人中像」的論戰,試圖厘清始末后提出自己的觀點。最后一篇則提出拓片數據的重要性,由于中國佛教造像具有強烈的公眾性,石窟與造像碑皆然,故拓片研讀對于該時代的政經社會情況提供了更全面的認識。
 
作者簡介
顏娟英,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在臺灣大學研究所時期曾跟隨江兆申先生修研,畢業后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工作一年余。1977年赴美留學,途中曾于京都與東京短暫停留,觸動對佛教藝術的向往。留美時期先進入堪薩斯大學,隨席克曼(Laurence Sickman)教授從零開始學習美術考古與佛教藝術。1979年進入哈佛大學,深受佛教藝術學者羅森福(John Rosenfield)教授治學態度影響,鍛煉出寬廣學術視野。1986年返臺,進入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從事研究工作;同時加入張光直教授主持的臺灣史田野工作室,在1988年展開臺灣美術史的田野調查,拓展全新領域,持續至今,成為重要的臺灣美術研究者。另方面,繼續深入研究中古佛教美術并持續發表研究論文,成為華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佛教藝術史學者之一。兩項研究領域皆成績斐然。
報導者 蘇小姐(石頭出版公司)

14、祖師的族譜:明清白蓮教社會歷史調查之一

20161211_104
時  間:2016年8月
作  者:曹新宇 著
出版單位:臺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
內容簡介

從「摩尼教」的變種(包括各種「雜糅假說」),到反映社會排斥「異己」的「污名化標簽」(白蓮教并無「自我認同」的實體),這些都是目前學界關于白蓮教的主流學說。民間史料的欠缺,推動本書轉換視角,從逐個村落的社會歷史調查入手,發掘、搶救瀕臨永久毀滅的民間白蓮教文書,開拓白蓮教運動的「地方化」歷史研究。本書從地方視角,對官書檔案、道內寶卷、民間傳說、地方小戲等不同性質史料,縱向剖析,層層剝筍,立意獨特,結論新穎,是一部顛覆性的學術著作。

作者簡介
曹新宇,2001年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后留校任教。曾任蒙特利爾大學歷史系博士后研究員(2002-03),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6-07),萊比錫大學漢學系客座教授(2013-14)。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清史研究》副主編。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以來的秘密宗教史以及近世中西文化交流史,注重田野調查和跨學科研究。

15、論嘗試文

20161211_105
時  間:2016年8月
作  者:黃錦樹 著
出版單位:臺北:麥田出版社
內容簡介

埔里的摩羅:詩力與文心(王德威)

引言
文與也
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
論嘗試文: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
面具的奧秘:現代抒情散文的主體問題
抒情的灰燼:論沈從文后期的寫作
天鈿女命的猥褻之舞:論胡蘭成的神話學
論臺灣文學現代主義世代:戰后世代,轉向,本土現代主義的起源
窗、框及他方:論郭松棻的域外寫作
自己的路徑--《亂迷》與《巫言》
石頭與女鬼:論《大河盡頭》中的死亡與象征交換
異質風景:論雷驤的「散文」寫作
內在的風景:從現代主義到內向世代
神的尸骸:論駱以軍的傷害美學
剩余的時間:論童偉格的抒情寫作

【別卷】
抒情傳統的主體問題
作為離散論述的抒情傳統
力的散文,美的散文--散文的世界
見證與哀悼的工作--讀楊絳散文
挽歌與魔幻空間
文心凋零?--抒情散文的倫理界限
散文的爪牙?
散文與市場自由主義
文學獎與毒藥
文有別趣--讀黃翰荻《人雉》
另有隱禽?--臉書時代臺式抒情詩人的摩羅詩學
肚臍的秘密--略談文學批評的態度、方法與倫理
藤壸與盟誓--朱天心《三十三年夢》
最初的房間--讀駱以軍《女兒》
那么大的如果,那么小的格局--讀陳冠中《建豐二年》
小說課,人生課--讀賴香吟《文青之死》
小說課與散文課--小說深處的散文界面
地方特性與南洋色彩

16、史料與法史學

cover_v1_20160128
時  間:2016年8月
作  者:柳立言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文獻解讀與秦漢律本體認識(徐世虹)

簡牘文書學與法制史──以里耶秦簡為例(籾山明)

中國古代「罪」的概念──罪穢、凈化、分界(宮宅潔)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考證八則(李均明)

漢晉法律的清約化之路(韓樹峰)

唐令復原所據史料檢證──以令式分辨為線索(趙晶)

從立法的角度重新考察宋代曾否禁巫(柳立言)

論清朝地方衙門審案機制的運作──以《淡新檔案》為中心(王泰升、曾文亮、吳俊瑩)

林文凱 清代法律史研究的方法論檢討──「地方法律社會史」研究提出的對話

17、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20161211_107
時  間:2016年8月
作  者: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 著,溫洽溢 翻譯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張岱是明代散文大家,傳世名著《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堪稱晚明小品文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無憂,品茗、制茶、賞月、彈琴、斗雞、蹴踘、觀雪、狩獵、聽戲、吟詩、游湖、收藏、鑒賞,樣樣精通,生活圍繞在讀書與享樂間,光鮮快意。清兵入關后,年過五十的張岱遭逢人生重大轉折,位于杭州的別墅、紹興的家園、豐富的書畫古玩收藏,悉數毀于戰火。「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他帶著幸存的家人逸隱于紹興龍山,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歲方成《石匱書》,書成后不久亡故。

個人歷史與家國歷史相互映照、無法切割。不論是懷志一生纂修的明史《石匱書》,還是《陶庵夢憶》里一幅幅簡約、多情善感的前朝舊事,都鑲框著家族軼事與大時代的層層跌宕與悲喜交錯。張岱一生的浮華與蒼涼,在夢與憶的交錯擺蕩間,隱隱浮現。如何透過回憶與書寫,扎實一個捉不回的夢?史景遷說:「他生于、長于龍山山麓,中年歸返龍山,只為將心中了然之事理個清楚。……他理解到只要有人追憶,往事就不必如煙,于是他決心盡其所能一點一滴挽回對明朝的回憶。」

張岱對曩昔紈褲生活的點滴追憶,召喚的終究是國破家亡的蒼涼與悲憤,以及知識分子在歷史巨變下,以書寫對抗遺忘的自覺。史景遷書寫張岱的一生、內心轉折及過往追憶的同時,更探討張岱身為知識分子,是如何藉由回憶以及修史確立自身的存在價值。在得失之間,唯有捕捉消逝的回憶,以書寫對抗遺忘,才能坦然面對、甚或抵抗世事的變遷與生命的無常;這一點,無疑反映了歷史與書寫的本質與關系。

作者簡介
史景遷,一九三六年出生于英國,是國際知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家,自一九六五年于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二○○八年退休。著作極豐,包括《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曹寅與康熙》、《胡若望的疑問》(以上由時報文化出版)、《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商務)、《婦人王氏之死》(麥田)、《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麥田)。

譯者簡介
溫洽溢,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教于世新大學,譯有《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前朝夢憶》等,校譯《太平天國》

18、重起爐灶:遷臺初期的《中央日報》(1949-1953)

封面
時  間:2016年8月
作  者:陳志昌 著
出版單位:臺北:致知學術出版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檢討
第三節 史料介紹與資料運用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處理

第二章 遷臺初期《中央日報》的發展與優勢地位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的「中央黨報」──《中央日報》
第二節 《中央日報》遷臺前的發展與遭遇的問題
第三節 政府遷臺初期的臺灣報業
第四節 自說自話:《中央日報》遷臺初期的困境
第五節 從困境中見優勢
第六節 結語

第三章 新聞管制政策下《中央日報》的發展
第一節 政府遷臺初期的新聞管制政策
第二節 新聞管制下《中央日報》的逆勢成長
第三節 黨、政資源對《中央日報》的扶掖與補助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風雨時局下的言論喉舌:以國民黨「改造」與「自由中國」的宣傳為例
第一節 《中央日報》對黨「改造」的宣傳
第二節 《中央日報》對「自由中國」形象的塑造
第三節 結語

第五章 結論

19光復與占領──國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接收

20161211_109
時  間:2016年8月
作  者:楊護源 著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二戰前后臺灣接收和軍事占領的論述
一、國民政府由恢復高臺到收復臺灣
二、美國的國際共管占領臺灣與國府的回應
三、國民政府的臺灣調查委員會
四、國府的行政接管與美軍的登陸臺灣計劃
五、戰后國民政府軍事占領接收臺灣的計劃籌劃
小結

第三章 戰后臺灣軍事占領接收的籌備
一、從〈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到〈臺灣省收復計劃大綱〉
二、戰后盟軍人員來臺
三、〈臺灣省占領計劃〉與前進指揮所
小結

第四章 國民政府對臺灣軍事接收的執行
一、戰后在臺日軍的情勢
二、戰后國府軍事接收臺灣的準備
三、軍事接收委員會軍事接收臺灣的執行
四、軍事接收委員會軍事接收的結束
五、軍事接收臺灣的問題與檢討
小結

第五章 戰后臺灣軍用物資的接收處理
一、戰后臺灣軍用物資的接收
二、戰后臺灣軍用物資的點驗、移交、集中與驗收
三、戰后臺灣接收軍用物資的利用與衍生問題
小結

第六章 戰后臺灣軍事接收新局的開展
一、戰后臺灣日軍的處置
二、國府軍事接收的整軍與開展
三、戰后臺灣軍事接收的新局
小結

20、早田文藏──臺灣植物大命名時代

20161211_110
時  間:2016年8月
作  者:吳永華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前言

第一章 從新潟到東京帝大
  一、從新潟到東京
    (一)日本國內進化論思想的普及
    (二)加入東京植物學會
    (三)前往東京
  二、臺灣之旅
  三、進入東京帝大

第二章 矢志臺灣植物研究
  一、接掌臺灣植物研究
    (一)舍苔類植物
    (二)專攻臺灣植物
    (三)研究的開端
  二、臺灣杉:世界新屬的發表
  三、臺灣總督府有用植物調查的開啟
    (一)成立背景與過程
    (二)川上瀧彌與他的弟兄們
  四、臺灣高山植物研究
    (一)高山植物采集的突破
    (二)高山植物研究
    (三)植物地理學探討

第三章 歐洲考察與《臺灣植物圖譜》的完成
  一、臺灣植物調查之必要
  二、歐洲考察之夢成真
    (一)考察動機
    (二)歐洲行的兩大收獲
  三、《臺灣植物圖譜》的出版
  四、與西方學者的討論
  五、獲日本帝國學士院桂公爵紀念賞

第四章 臺灣田野踏查
  一、1908 年巒大山之行
  二、1912 至1917 年間的五趟重要采集
    (一)1912 年阿里山之行
    (二)1912 年恒春半島之行
    (三)1914 年再上阿里山
    (四)1916 年南投、宜蘭及烏來之行
    (五)1917 年太魯閣、太平山之行
  三、最后的農林產業調查
    (一)柑橘調查
    (二)澎湖島調查
    (三)赴印度支那前的短暫過境
    (四)最后的臺灣之旅
  四、植物調查內容之探討
    (一)采集地點與季節
    (二)采集品的學術分量

第五章 臺灣植物命名
  一、新屬、新種
    (一)新屬
    (二)新種
  二、地名分析
    (一)臺灣島名:福爾摩沙Formosa 與臺灣Taiwan 的國際識別
    (二)臺灣地名:早田文藏的臺灣土地記憶
  三、人名分析
  四、獻名早田文藏之臺灣植物
  五、早田文藏心目中的關鍵植物
    (一)松柏科
    (二)臺灣奴草
    (三)臺灣原始觀音座蓮
    (四)蘭科

第六章 印度支那探險與思想的轉折
  一、印度支那探險
    (一)探險三部曲
    (二)對后輩接棒調查的期待
  二、思想的轉折與啟發
    (一)質疑達爾文的自然淘汰說
    (二)否定恩格勒的分類系統說
    (三)動態分類系統的提出與天臺宗教義的啟示

第七章 東京帝大教授生涯與動態分類系統之再起
  一、東京帝大教授生涯
  二、緬懷與建碑
  三、晚年的最后心愿
    (一)主張的學說
    (二)動態分類學說的再起與海外學者的回響
    (三)《植物分類學》的出版
    (四)從減數分裂到永遠的生命

第八章 挑戰與批判
  一、外國人來臺采集的排斥與國際間新種命名的競爭
  二、植物中心柱在分類學上的價值與藤井健次郎的評論
  三、自然分類原理的主張與山本宣治的批判
  四、有用植物調查的插曲與森丑之助的嚴厲批判
    (一)森丑之助指責早田文藏的內容
    (二)早田文藏與川上瀧彌的關系
  五、《帝國大學新聞》的三篇重大宣示
  六、動態分類系統理論與田中茂穗的批評

第九章 結論

21、聞一多的原始主義

20161211_111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林淑娟 著
出版單位:臺北:里仁書局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是一則關于燭光與陰影的故事;一首訴說原始生命力的史詩;一幅舞動古老文字的畫。聞一多的深刻性,正在于他的詩歌、藝術、與溯源,皆不約而同地觸及了——人我意識交接深處的領地。

作者介紹
林淑娟,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曾任清華大學兼任講師,開設大學中文、莊子等課程。性喜自由、思考、與自然。于生命的年輪上,感受時序的遞移。進入坤卦。
報導者 曾美華(里仁書局)

22、戰爭與陰謀:田中義一

20161211_112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纐纈厚 著
出版單位: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內容簡介

序 章 走上軍人之路

第一章 占領中國大陸之構想

第二章 邁向軍事現代化

第三章 實現帝國擴軍目標

第四章 政界與軍界之糾紛

第五章 對中國侵略之演進

第六章 對西伯利亞的野心

第七章 引導日本完成軍國體制

第八章 總體戰事體制下的政黨政治

終 章 走向敗亡的日帝昭和與田中義一

補 章 關于《田中奏折》

23、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修訂二版)

20161211_113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余英時 著
出版單位:臺北:三民書局
內容簡介

內篇
一、引言
二、章實齋與戴東原的初晤
三、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從清初到戴東原
四、章實齋的史學觀點之建立
五、章實齋的「六經皆史」說與「朱、陸異同」論
六、戴東原與清代考證學風
七、后論
八、補論:章學誠文史校讎考論

外篇
一、戴震的《經考》與早期學術路向──兼論戴震與江永的關系
二、戴東原與伊藤仁齋
三、章實齋與柯靈烏的歷史思想──中西歷史哲學的一點比較
四、章實齋與童二樹──一條史料的辯證
五、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
六、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

24、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

20161211_114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宋怡明(Michael Szonyi) 著,黃煜文、陳湘陽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不尋常地方的尋常生活

第一部分 日益增強的地緣政治化
第二章 古寧頭戰役
第三章 戰地政治(1949-1960)
第四章 九三炮戰
第五章 軍事化與金門民防自衛隊(1949-1960)
第六章 八二三炮戰

第二部分 軍事化與地緣政治化的變遷過程
第七章 1960年代:建設為「三民主義模范縣」
第八章 1970年代:戰斗村與地下金門

第三部分 冷戰時期的生活
第九章 戰地經濟
第十章 女性的生活:軍妓、閱兵及動員型現代化的象征
第十一章 冷戰的鬼與神

第四部分 去軍事化與后軍事化
第十二章 去軍事化與后軍事化
第十三章 記憶與政治
第十四章 總結:多重邊緣化

25、文體序說三種

05|?¤l¥|o????ê-ai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文章的體類與內容及表達方式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古人論文,極為重視體類的分辨。完成于南北朝時代的《文心雕龍》,即以相當篇幅討論體類。而文章體類隨著時代推移,種類變化愈行繁多,明、清以來,各家不乏討論的專著。

「大安古典新刊」為服務讀者,特別挑選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陳懋仁《文章緣起注》三種,合為一冊,使讀者能以最便捷的方式,理解中國傳統文章體類的發展與特色。

26、歷代短篇小說選

06?ú¥Nμu?g¤p???????ê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陳萬益等 合編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中國短篇小說淵源流長,從口耳相傳的神話與傳說、志人與志怪的筆記小說、具有復雜情節的傳奇小說、結合詩歌與散文的變文,到具備章節雛型的話本小說隨時代而有多樣化的發展。然而市面上有關的讀本,或僅錄傳奇,或僅選話本,使讀者難憑一編而窺全貌。

「大安古典新刊」有鑒于此,特請學者專家作全面而有系統之選輯,內容包括神話與傳說、筆記小說、傳奇小說、變文、話本小說五部分,共一百五十余篇,洵為最佳之教材與讀本。

27、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修訂一版)

¥t2y|b|aμ?3¥?O??-8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汪榮祖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總序(黃俊杰)
《華人的人觀與我觀》書系序言(黃光國)

書成自題
弁言
導論

內篇:錢鍾書的自我

第一章 自我意識
第二章 社會群體與自我認同
第三章 錢楊三人「互依我」
第四章 剖解自我
第五章 憂患與補償
第六章 自我價值觀

外篇:錢鍾書的微世界

前言
第七章 哲學微世界
第八章 文學微世界
第九章 詩學微世界
第十章 史學微世界
后語

結論

28、2014年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邊疆研究論文集

20161211_118
時  間:2016年5月
作  者:中國邊政協會 著
出版單位:臺北:致知學術出版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放下大族思維圓一個少數民族的中國夢(楊克誠)

第二章
少數民族的「中國夢」:尊重差異、消除差距(郝時遠)

第三章
從「301暴恐事件」到中國的民族夢(楊開煌)

第四章
跨越.困境.出路──裕固族聚居區新世紀發展路徑試描(王希恩)

第五章
「中華民族認同」與「少數民族認同」(馬平)

第六章
生態環境保護與美麗中國的「中國夢」──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生態建設的制約因素(方素梅)

第七章
民族團結是中國夢的重要保證(邢廣程)

第八章
民族地區工業化進程中的環保機制與生態安全(阿拉坦寶力格)

第九章
從中亞到中國──撒拉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馬偉)

第十章
繼續實行和完善民族政策,與各民族共同走向全面現代化(白拉都格其)

第十一章
大陸解決民族問題的云南經驗(陳建樾)

第十二章
從語言使用看民族社會的和諧發展(蔡榮男)

第十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與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丁賽、劉小珉、龍遠蔚)

29、二二八事件期間上海、南京、臺灣報紙資料選輯(一套2冊)

20161211_119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許雪姬 著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楊肇嘉晚年淡出政壇,歸隱于臺中清水,自號「六然居士」,所居之處稱之為六然居,而他所留下的資料乃名為「六然居典藏臺灣史料」。本次整理出版其所典藏的剪報,報紙資料為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間楊肇嘉廣搜上海、南京、臺灣等地區的剪報與刊物資料,這些都是過去未曾再版過的,甚至有些報紙刊物在現今的圖書館中也無館藏,故這批剪報是非常珍貴的史料,是一本以二二八事件為主軸的相關報導與社論。

30、周易本義

02¥|??31¥y?°a`???ê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宋)朱熹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早在漢代便列為《五經》之首的《周易》,可說是理解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最核心的經典,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仍為各方所重視。南宋朱熹所撰《周易本義》,注解簡明扼要,義理精到,在易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凡治《易》者幾無人不讀,成書數百年來廣受學者肯定。

「大安古典新刊」為服務讀者,以世傳普及的四卷本為底,書末附以《易贊》五首、《筮儀》一篇,又增列《卦歌》等部分,無論是作為教學課本,或是用于自修閱讀,都能令讀者滿意。

31.柯慶明論文學

20161211_121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柯慶明 著
出版單位:臺北:麥田出版社
內容簡介

理論篇
談「文學」
關于文學史的一些理論思維
于無字句處讀書——論文學作品的精讀
談文學傳播與接受
略論文學批評的本質——序高全之的「當代中國小說論評」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弁言
論詩與詩評
謝赫「六法」的美學理論系統初論
論「悲劇英雄」——一個比較文學的觀念之思索

評論篇
「寶刀」與「浮云」:臺靜農先生詩作中的兩岸經驗
《我是一只粉筆》:葉慶炳先生散文小識
《鐵漿》論:朱西寧的小說藝術
「慢讀」之必要:王文興小說倫理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匯編——白先勇
「電光一擊」五十年:葉維廉詩
現代「山水詩」二題——再論葉維廉詩
孔雀獸——陳允元的詩

讀書篇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
胡適《中國文學史選例》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
柯慶明、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再發現》
廖蔚卿《中古詩人研究》
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簡介
方瑜《不隨時光消逝的美》
陳秋宏《六朝詩歌中知覺觀感之轉移》
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
葉維廉《眾樹歌唱:歐洲與拉丁美洲現代詩譯》
麥田「人與經典」總導讀

32、道家倫理學:理論與實踐

20161211_122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葉海煙 著
出版單位: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內容簡介

壹、緒論
一、序言:從當代倫理學的視角觀看
二、道家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當代道家研究的基本視角
三、「道」思考作為道家倫理的核心

貳、道家倫理學的理論基礎
一、道家倫理作為基源倫理與原初倫理
二、道家倫理的主要向度
三、人與天地共在的「氣化倫理」
四、人文與自然并存的「機體倫理」

參、道家倫理學的系統建構
一、以對比思考為核心的道家倫理學
二、人文與自然的對反與調和——邁向生命共同體的機體倫理與生命倫理

肆、道家倫理的應用與實踐
一、環境哲學與環境素養二合一的倫理之道
二、道家的環境關懷及其由理論到行動的思維取向
三、道家的環境素養及其休閑美學

伍、道家倫理的人文課題
一、莊子的生命觀與生命教育觀
二、由道家人文精神到道家取向的通識精神與通識教育
三、莊子的宗教觀及其宗教關懷

33、中外詞學碩博士論文索引(1935-2011)

20161211_123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王偉勇 編著
出版單位:臺北:里仁書局
內容簡介

書籍內容簡介
本索引計收錄1935年至2011年,全球詞學碩、博士論文2560冊,依朝代、類別、年限排序,方便詞學研究者撰寫「前人研究回顧」時,有完整之資料可查尋。本索引另附有兩萬字〈導言〉,可引導后學思考如何「推陳出新」,選擇好的論題,撰寫碩、博士論文。

作者介紹
王偉勇,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曾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藝術研究所所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副教務長;東吳大學總務長、主任秘書。著有:《兩宋遺民詞初探》、《南宋詞研究》、《詞學專題研究》、《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詩詞越界研究》、《清代論詞絕句初編》、《詞學面面觀(上)》(以上三本已由本書局出版)等。

報導者 曾美華(里仁書局)

34、‘古玉新釋——歷代玉器小品文集

20161211_124
時  間:2016年5月
作  者:鄧淑蘋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見證四十余年兩岸三地習玉歷程:古典篇

一、璧與有領璧——乾隆皇帝的篤信與困惑

二、圓與方——古人思維中的天地與陰陽

三、玉禮所見之三代與三足

四、從黃道、太一到四靈

五、謎樣的玉角形杯:中古近代篇

六、唐宋玉冊及其相關問題

七、尚真、崇玄——南宋玉器精神之體現

八、探索「子剛」——晚明江南玉雕謎團的再思

九、永恒的巧思

十、是誰欺騙了汪精衛與日本天皇——從一件嵌玉屏風談「綠色玉」的迷思:異域篇

十一、龍虎西域——帖木兒帝國玉雕探索

十二、時空交織——伊斯蘭玉器研究

十三、傳承與創新——本院伊斯蘭玉器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35、上黨佛化史論稿

基本 CMYK
時  間:2016年5月
作  者:張君梅 著
出版單位: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代表上黨佛教文化的山西晉城地區的石窟、造像碑、造像塔、造像經幢以及佛教寺院建筑、碑刻等佛教文化遺存的調查與研究,結合史籍方志的記載,梳理出晉城佛教發展的歷史線索,初步勾勒了佛教在本地區傳播與發展的文化面貌與特點,展現了佛教傳播背景下本地區文化傳統的演變和民眾的生存狀態,為探討佛教中國化、本土化的歷史進程和規律提供了微觀案例。大體而言,由凈影慧遠創建的青蓮寺佛教代表了晉城佛教歷史文化的最高水平。隋唐以后禪宗成為晉城佛教的主流,臺、賢、律、凈各宗亦有傳播,明清以后澤州佛教幾乎成為南禪臨濟宗的一統天下。在經典及諸佛菩薩信仰方面,較為突出的是法華信仰、彌勒信仰、七佛信仰、準提信仰、觀音信仰。明清時期晉城佛教加速世俗化,與三教合一的民間祠祀信仰合流。三教合一的二仙信仰是上黨地區獨有的民間信仰形態。

作者簡介
張君梅,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職于山西省委黨校、山西行政學院,研究領域以中國古典哲學和古典文學為基礎,而以中國佛教文化為主要方向,兼涉民間宗教與民俗文化等領域。

36、晉城佛教金石錄(一套2冊)

基本 CMYK
時  間:2016年5月
作  者:張君梅 著
出版單位: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近年山西的石刻輯錄出版雖多,但專門輯錄佛教石刻的尚缺,且不免遺漏;更由于輯錄多出眾人之手,學養參差,多未通佛學,故對石刻文字的整理舛誤連篇。故此,本書輯錄山西省晉城市境內的佛教金石碑文,并加以標點、校勘、修正,以供研究本地區佛教文化者參考。本書從已刊金石錄、舊方志和田野調查中輯錄石刻685條,鐘銘4則,收錄碑文536篇,從北魏太和二十年至公元2013年,按照各縣區寺院及碑刻年代編次,年代跨度大,搜羅較為全面,校勘亦甚精審。包括碑記、鐘銘、摩崖題記、石窟題記、石柱門框題記、塔幢銘記、詩文等,內容涉及寺宇重修、佛像妝塑、安禪閱藏、傳戒證道、法會靈應、禪林宗派、敕牒官帖、山場地畝、施舍契約、修橋種樹、建塔豎幢、僧俗功德、人物生平、游觀詩文等方面。閱之大略可了解本區佛教寺院歷史沿革,以及歷代山川鍾秀和人文薈萃之所在。

作者簡介
張君梅,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職于山西省委黨校、山西行政學院,研究領域以中國古典哲學和古典文學為基礎,而以中國佛教文化為主要方向,兼涉民間宗教與民俗文化等領域。

37、洪金富校定本元典章(全4冊)

20161211_127
時  間:2016年3月
作  者:洪金富 校定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元典章》是七百年前佚名者收集元代中期官方文書編纂出版的一部八十萬字大書。它是元代官吏辦理公事的參考數據,書商謀利的工具,元亡以后研究元代歷史方方面面的史料寶藏。書中人物有貪官污吏,惡劣丈夫,狠心后母,三教九流,不一而足。書中文字有傳統文言,有當代白話,有蒙文原文的漢文直譯(如各投下多是漢兒契丹女真做蒙古人的名字充達魯花赤)。直譯猶同天書,兼以刪節過度,抄刻舛錯,本書號稱第一難讀。中國四位史行家在2011年首先推出全文點校本。洪金富歷時16年獨立完成的校定本與中國點校本存在不少歧異,可用好用,是所至盻。

38、清代琉球史料匯編——軍機處檔奏折錄副(一套2冊)

20161211_128
時  間:2016年2月
作  者:陳龍貴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清代軍機處設置于雍正七年(1729),當時清廷正對西北用兵,清世宗以原處理國家軍政大事的中樞機構「內閣」位在太和門外,辦事人多,容易泄漏軍情,因而改在內廷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集中事權,總理軍需。雍正十年(1732)三月,鑄「辦理軍機事務」銀質印信,于是「軍機房」又名「辦理軍機事務處」,簡稱「軍機處」,軍機大臣則由皇帝擇親信之親王、大學士、尚書及侍郎等出任。其職掌除參決軍國大政,舉凡戎略、內政、外交、財政無不總攬,逐漸取代了清初「內閣」的地位,成為清廷執政中樞機構。嗣后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諸朝相繼承襲,至宣統三年(1911)四月,責任內閣成立,軍機處才在時代潮流中裁撤。

軍機處參與主宰清廷政務長達一百八十余年,保留下來的檔案,自然十分豐富。本院所藏四十萬件清代檔案中,軍機處檔便占了半數,約二十余萬件冊,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一)「月折包——軍機處奏折錄副」
軍機處有一項重要任務:是被咨詢。皇帝對于官員所奏事件不能獨斷時,便召見軍機大臣面議,或交付審議。這些經過軍機大臣辦理的奏折,均抄有副本保存,稱為「軍機處奏折錄副」,原是按月捆扎成包,故又稱「月折包」。「月折包」內除保存有奏折錄副外,另有原折的附件,如:雨水糧價清單、各地收成清單、整治河工圖、地方形勢圖、供單及咨呈、咨會、諭旨、私函、揭帖、照會等各類清代官方文書。本院所藏「月折包-軍機處奏折錄副」多達十九萬件。

(二)軍機處抄錄或匯編的各類檔冊
軍機處將所處理過的事務,均一一匯抄成冊,加以保存,形成了極豐富 而又多樣性的歷史檔冊。例如:將「月折包」中的重要奏折,匯抄成「月折檔」、「奏折檔」;經由軍機處發出的「廷寄」,匯抄成「上諭檔」、「寄信上諭檔」,或根據事由匯編成「剿捕廷寄檔」、「衡工檔」、「謁陵諭旨」等;再者,為了方便檢索,則編有「隨手登記檔」、「發繕折件檔」、「交發檔」、「內折總目」等目錄性質檔冊;對于辦理過的項目,則編成項目檔,如「緬檔」、「金川檔」、「安南檔」、「廓爾喀檔」等。本院現藏軍機處檔冊多達三十余種,約一萬冊。

多年來清宮歷史劇一直是電影、電視流行的主題,國人對清代皇帝與清廷中樞機制的運作,十分好奇。本院作為典藏清代檔案的重鎮并肩負有推廣社教的職責,對國人的好奇、社會的脈動均應有所關注與響應,前曾推出「朱批諭旨展」,將清代奏折制度及朱批奏折原件,呈現于觀眾眼前;今再精選軍機處檔中最具代表者,作專題展出,以幫助國人對清代中樞機構的運作有所了解。

39、越界——香港跨境村莊及文化遺產

列印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阮志 著
出版單位:香港: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本書將帶讀者走進香港綿延數十公里的北部邊界,體會邊緣族群的生活及聚落文化,以檢視香港歷史的邊緣處境,展望未來跨境發展的可能性。筆者以地方志、族譜及檔案為基礎,輔以珍貴的歷史相片等資料,細談一直以來備受忽視的邊境村落及其風貌變遷。本書亦載有環繞五個不同主題的建議路線及地圖,方便讀者按自己的興趣探索邊境的不同面貎,并加入一些延伸知識,方便讀者對個別名詞作更深入的了解。

這本書是首本以香港邊界為題的考察旅游專書,以配合今年初政府全面開放邊境禁區,香港市民有機會親身了解邊界的歷史感及自然風格,讓這個以前是中港矛盾的緩沖區,以文化及生態旅游為主,發揮溝通港深兩地的特殊角色。

作者簡介
阮志,香港出生,祖籍廣東新會。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現為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后研究員(榮譽)。多年來對香港歷史、文物及民俗文化進行研究,包括新界宗族文物、香港邊境及禁區村落、客家文化、二十世紀香港天主教歷史與旅游文化史等。著有《入境問禁:香港邊境禁區史》、《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麻坑村說起》、〈香港新界沙頭角客家人的文教事業及文化認同〉及〈香港新界北部的天主教歷史研究〉等書及論文。

40、中國古典小說

20161211_130
時  間:2016年7月
作  者:夏志清 著,何欣等 翻譯,劉紹銘 校訂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夏志清教授除了在中國現代文學領域的開創性貢獻而廣為人知外,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方面也展示出精深的造詣和卓越的眼光。本書介紹了從《三國演義》到《紅樓夢》等六本重要的小說作品,每一部都是中國白話文學五百年發展歷程中的標志性著作,而在夏志清教授結合比較文學與新批評學術訓練的分析之下,處處飽 含洞見,啟迪深思。問世五十年來,歷久彌新。對英文讀者而言,它已被證明是該研究領域內最優秀、最全面的入門指南。對中文世界的讀者來說,它也蘊藏著豐富 的閱讀樂趣,是所有想要了解中國傳統小說杰作以及它們因何而特別的人士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夏志清教授(1921–2013)是在中國小說研究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獨樹一幟的見解,影響了東西方漢學界近50年來中國小說的研究方向和發展面貌。其經典著作有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和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其它以中、英文發表的評論及論文集等也甚多。夏教授1969 年起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中文教授,1991年退休后為該校中文名譽教授,2006年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13年12月29日辭世。

譯者、校訂者簡介
何欣(1922–1998),筆名江森、禾辛,河北省深澤縣人,著名文藝理論家和翻譯家。曾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參與《半月文藝》、《現代文學》、《文學季刊》、《書評書目》編 輯工作,引介西方文學新潮,熱心提攜新進,啟迪當代文學創作。先后譯有《英雄與英雄崇拜》、《君王論》、《福克納短篇小說選》等三十多種西洋著作,著有《海明威創作論》、《史坦貝克的小說》、《梭爾.貝樓研究》、《從大學生到草地人》、《中國現代小說主潮》、《當代臺灣作家論》等專論,及《松窗隨筆》等文集。

莊信正,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曾任教于美國堪薩斯大學、南加州大學、印地安那大學,并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從事研究,后于聯合國擔任翻譯工作,現已退休,旅居美國。所編《張愛玲來信箋注》,為張愛玲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

林耀福,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美國研究與美國文學碩士、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兼外語學院院長。研究議題包括生態詩學、美國文學及當代美國詩等。

劉紹銘,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著名學者、翻譯家、作家,嶺南大學榮休教授,著作等身。與閔福德教授合編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 Volume 1: 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ynasty(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深受好評。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臺北《國家圖書館電子報》等
陳友冰輯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山市| 延寿县| 清苑县| 同仁县| 雷州市| 峨眉山市| 铜川市| 宜春市| 桃江县| 临江市| 盈江县| 历史| 凌云县| 吉林市| 吉木乃县| 溧阳市| 苍溪县| 长丰县| 师宗县| 兴宁市| 勃利县| 丰都县| 南康市| 湖州市| 平湖市| 蓝山县| 兖州市| 临武县| 中宁县| 平乐县| 南郑县| 乌兰县| 绥中县| 曲靖市| 白城市| 凉山| 怀柔区| 嘉荫县| 响水县| 绍兴县| 苗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