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編 名勝古跡
第六編名勝古跡(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說法對嗎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明代萬里長城是“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其實在山海關的北邊有個叫無名口的地方,就是從這里向東至鴨綠江邊,還有980公里的明長城,這段長城屬明朝時的九鎮之一的遼東鎮管轄。那么,遼東長城為什么被人遺忘呢?又是在什么時候從地圖上抹掉的呢?當清王朝取代明王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之時,特別是順治入北京之初,全國尚未統一,政局不穩,前方有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相對抗,后方有蒙古貴族勢力的威脅,清王朝為鞏固其東北的“發祥之地”,就在遼東劃了禁區。在禁區范圍內,首先利用了明代遼東長城的防御設施,并將東北的清“永陵”所在地也擴展到防線之內,把因戰爭破壞的長城加以修補,并插以柳條,作為禁區的標志,號稱柳條邊,并下令將山海關定為關卡,限制出入。明代萬里長城的遼東部分,不但其建筑本身被改為清“柳條邊”,而且清代出版的書中也被刪掉。如清康熙年間出版的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的附圖中,只有“柳條邊”,而不見明代遼東長城。清乾隆年間出版的《盛京輿地全圖》,也將明代遼東長城勾銷,而只畫出“柳條邊”。該圖在左下方只在山海關附近一小段長城處表示萬里長城東端起點。再者由于遼東這段長城工程相對比較簡單,毀壞也較為嚴重,加之修筑時間早于遼東長城且保存完好的明長城山海關、嘉峪關兩座關城東西又彼此遙相呼應。上述種種,可能就形成明代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說法的緣由。(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長城東端起點究竟在哪里
明代遼東鎮長城東端起點究竟在何處,從來眾說紛紜,已有老邊墻、虎山、古樓子等諸種說法,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一致意見。自1992年2月以來,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省長城贊助辦公室、丹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單位組織人員反復進行考古調查。根據長城遺址及相關遺物的發現,并結合歷史文獻的記載,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對諸多說法,有了明確的認識。由于在九連城,古樓子等地段沒有發現長城、墻體遺存;而在老邊墻村調查中,雖發現有長城墻體267米,但是繼續向鴨綠江邊延伸,因而也不可能是長城的起點。而在寬甸縣虎山鄉及鴨綠江畔的虎山村和虎山,均發現墻臺及長城遺址。因而可以確定,這一帶才是明代遼東鎮長城東端的起點。虎山村的虎頭山坐落在鴨綠江邊,與朝鮮隔江相望,地勢險要,為關守重地。山腳下原為高句麗的舊城址,明修長城時,用舊城址建江沿臺堡。現尚存50余米長的臺堡、堡基和部分堡墻,都用巨石壘建,通道寬3米。長城由虎山山頭開始,沿河東岸和北岸山脈向北延伸。1992年之后,丹東市政府對虎山長城進行全面修復,再現了當年明長城東端起點的雄姿。(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萬里長城入海處在哪里
明萬里長城入海處,位于山海關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濱,明初開國元勛徐達修長城時,將東部起點選在此。因為萬里長城好比一條巨龍,翻山越嶺,在這里把頭伸入大海之中,撥動著海浪翻騰,所以稱為老龍頭。老龍頭是由入海石城、靖虜臺、南海口關、澄海樓、寧海城、濱海長城等一組建筑所組成。澄海樓是老龍頭的最高點,也是老龍頭長城的精華所在,其名因乾隆皇帝題寫的對聯:“日曜月華從太始,天溶海色本澄清”之意而得。澄海樓初建時為守城箭樓,到清統一中原后,便漸漸地成為觀海勝地。文學家顧炎武、李攀龍、魏源等都在此留下詩篇,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也都曾來此登樓觀潮,并留下御書墨跡,贊頌澄海樓巍巍壯麗的大好景色。這里依山襟海,長城聳峙,關高城重,雄視海疆,險峻的地理形勢,加之集山、海、關、城為一體的海、陸軍事防御網,構成控扼薊遼咽喉的陸海軍事要塞和獨特景觀。(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為什么把山海關叫“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是明長城東部的名關險隘。它北依燕山,南臨渤海,雄偉的關城屹立于山海之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時這里是關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戰時則是兵家必爭之地。曾有人以“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形容其險要。把它比作燕京(北京)、盛京(沈陽)之間的“鎖鑰”,是恰如其分的。山海關之所以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乃極言其地勢險要,城防森嚴,作用重大。山海關城周長4公里,外繞寬16米、深8米的護城河,城高12米。城的四面各設有一個城門,名揚四海的“天下第一關”箭樓,即建在東門巨大的城臺上。在東西城門外各筑有羅城,關城南北各筑有翼城,關城外圍還有衛、所、堡、城及烽火臺星羅棋布。這些建筑,好象眾星拱月般地拱衛著主體建筑山海關城,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起著長城東首要害重鎮的作用,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建筑藝術和軍事才能。(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寡婦樓”名稱的由來是怎樣的
相傳明代驍將戚繼光奉旨在河北一帶修筑長城時,有12名河南籍婦女千里迢迢趕來尋夫,當她們來到薊縣長城下,才知道親人們都已經為修長城而捐軀了。在強烈的愛國心促使下,她們謝絕了戚繼光讓她們回去撫育兒女,贍養老人的勸告,獻出發給的優厚撫恤金,忍著悲痛,毅然投入到修筑長城的行列之中。據說薊縣太平寨長城上的一座敵樓就是由她們參與修筑的。后人為了頌揚她們的功績,按照傳說,將其稱為“寡婦樓”。(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室古典園林在哪里
避暑山莊位于河北省古北口長城以北承德市區北郊,它是清朝第二個政治活動中心,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家古典園林。避暑山莊始建于1703年,1792年最后竣工,歷經89年。避暑山莊規模巨大,占地564萬平方米,相當于北京的兩個頤和園或8個北海公園的面積。它的宮墻長達9322米,隨山就勢,蜿蜒曲折,好像縮小了的萬里長城。整個山莊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后者還包括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各區內遍布由康熙和乾隆題名的七十二景。山莊雖為皇家園林,但風格與頤和園不同,它樸實、開朗、淡雅,具有山野風光的自然美。宮殿區位于山莊南部,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東宮四組建筑。正宮的“澹泊敬誠”殿是山莊正殿,全為楠木結構,是清帝舉行大典和其隆重儀式的場所。湖區緊靠宮殿區東北,面積80公頃。主要以熱河等泉為水源,仿照江南園林布置,如有仿鎮江的“金山亭”、仿蘇州的“文園獅子林”、仿嘉興的“煙雨樓”、仿杭州的“芝徑云堤”,景色勝似江南風光。湖區北面是平原區,當年綠茵如毯,麋鹿成群,一派草原風光。山莊西北則是崛起的山區,面積占全園五分之四,這里山巒連綿起伏,峽谷幽靜深邃。有著名的南山積雪,又有棒錘、羅漢等聳立在遠處,多變的景色猶如幻鏡,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屏。(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金山嶺長城主要特點有哪些
金山嶺長城是萬里長城最具代表性的工程之一。位于河北省灤平縣與北京密云縣交界地區的燕山支脈,即灤平縣巴克什營鄉東南8公里處,長城因修建在大小金山上而得名。早在北齊時這里就已修筑了長城和關隘。金山嶺長城所屬的磚垛口、桃春口、司馬臺、望京樓等都是明朝洪武年間陸續修建的。朱棣遷都北京后,更是重點修繕這一帶防御工程。明嘉靖年間,俺答部騎兵突破古北口,直逼北京城下,發生“庚戌之變”,明政府認識到這段長城的重要性,多次加強長城的修建。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務后,增修加固了山海關至居庸關一線1000余公里長城,金山嶺一段即隸屬于古北口路。這一帶地形險峻,視野開闊,層巒疊嶂,起伏綿延。由于地處京師外圍,修筑時耗費了較多的財力、人力,所建長城都是用條狀形石塊為基礎,上部用青磚砌成墻垣,城墻高度5~8米,底寬5米,設置有瞭望孔、射擊孔和炮臺,同時每隔二三米鋪設磚砌排水溝,防止墻頂積雨水。城墻內側下部設券門,多在敵樓附近,以便于守兵上下,外側修礌石孔,用于打擊攻城敵人。敵樓密集是金山嶺長城的一大特點,這里一般在100米左右建敵樓一座,地形特別復雜的地方,有的敵樓相互之間距僅有50米。金山嶺長城敵樓的典型代表,是坐落在磚垛口和沙嶺口之間山峰上庫房樓,內外共設三道防線,堅固異常。(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司馬臺長城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司馬臺長城位于北京東北方向120余公里的密云縣境,東起望京樓,西與金山嶺長城相連,全長19公里,敵樓35座。司馬臺長城是扼守古北口長城東部的主要關口。始建于北齊,明代萬歷年間修筑起磚石長城的墻體和敵樓。其司馬臺關門就設在司馬臺水庫連接東西長城的峽谷之地。司馬臺長城是萬里長城的一部分,它吸取其他長城段之精華,建筑在燕山峰巔之上,地勢險峻,建筑奇特,富有詩情畫意,具有軍事、建筑、藝術等多方面科學考察價值。司馬臺長城多建于陡峭如削的峰顛危崖之上。狀若向東狂奔玄駒驟驚,剎那矗立,勢不可當,雄健無比。有的攀伏于幾乎達九十度的陡峭巖脊上,兩側皆萬丈深淵,登長城猶如上“天梯”、過“天橋”。與蜀道無異,和棧道同工。人們每行至此,兩目不敢斜視,稍不留神,就會“一足失成千古恨”。(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孟姜女廟建于何時
孟姜女廟創建于宋代以前,明萬歷、崇禎年間都重修過,1924年直奉大戰,奉系前敵總指揮張學良的司令部就設在孟姜女廟,戰斗結束后,張學良將軍出款整修了廟宇。孟姜女廟坐落在山海關城東鳳凰山頂上,廟內現有山門、前殿、后殿和振衣亭等建筑。前殿供孟姜女塑像,身著青衫素服,面帶愁容遙望南海,兩側有童男童女侍立。后殿供觀音、文殊、普賢三大菩薩像。殿后有望夫石。石旁刻有清乾隆帝的題詩。(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孟姜女傳說是怎么演變來的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從春秋時已見端倪,《左傳》中記述了齊莊公伐莒,大將杞梁戰死,梁妻拒不郊吊的事。這段簡單的史實,是孟姜女故事的源頭。到了漢代,杞梁妻的故事增加了哭倒長城的內容。最早文人作品把杞梁妻與秦始皇長城聯系一起的是晚唐僧貫休寫的《杞梁妻》詩:“秦王無道兮四海枯,筑長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城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母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兮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這首詩的題材取自于唐玄宗的《雕玉集》所引的《同賢記》一文,從這首詩中描述看,故事情節和主題思想在貫休之前已與后來的孟姜女故事很近似。從現有資料看,孟姜女的名字最早見于唐末五代或宋初敦煌石室卷子中的一首小詞:“孟姜女,杞良妻,一去燕山更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這是唐代婦女向邊關戍地給丈夫送寒衣的現實生活寫照,也是杞梁妻故事向更完美發展的過程。孟姜女的名字在作品中一經出現,便在民間廣為流傳,彪炳文學史冊了。(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孟姜女傳說的內容是怎樣的
提起長城,人們馬上會想到兩個人,一個是修長城的秦始皇,另一個就是哭倒長城的孟姜女。關于孟姜女的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姜女是陜西同官人,為葫蘆所生。其根生姜家,果長在孟家,所以為姜、孟兩家所養。孟姜女長大成人,才貌雙全,許配本村的英俊后生范杞良為妻。拜堂成婚那天,范杞良被官兵抓走,押送著去修筑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眼見天寒地凍,她趕制寒衣,千里迢迢到邊關尋夫,但到了長城腳下,方知丈夫已死,尸體被筑在城墻里。孟姜女悲痛欲絕,扶墻痛哭,直哭的天昏地暗,城墻倒塌。孟姜女的故事流傳很廣,在不同地區,各有其特色,總體情節還是大同小異的,但揭露和譴責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壓迫和奴役勞動人民的主題是不變的。(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為什么北戴河會成為聞名中外的避暑勝地
北戴河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西南,距山海關長城僅30公里。這里北有聯峰山作屏障,南臨茫茫滄海,風光明媚,氣候宜人,春無風沙,冬無嚴寒,秋季天高氣爽,夏季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也只有攝氏23度,且空氣清新,濱海地區每立方厘米空氣含負離子4000個,高于一般城市10至20倍,為北戴河海濱消夏療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里沙軟潮平,海灘明凈,別墅幽雅,園林優美,山、海、花、木與掩映其中的各式建筑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優美、和諧的風景長廊。因此,從清光緒年間開始,這里就逐漸發展成為避暑游覽的勝地。特別是1954年毛澤東在這里寫下光輝的詩篇《浪淘沙·北戴河》之后,北戴河在我國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了。北戴河海濱名勝古跡很多,主要有聯峰山、老虎石、鷹角亭、怪樓、碧螺塔、秦行宮遺址等,它們各擅其勝,獨具風采,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的中外游客到這里尋幽覽勝,成為國家級旅游勝地的佼佼者。(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我國現存最大陵墓建筑群在什么地方
清東陵,是我國現存規模宏大、體系比較完整的大型陵寢建筑群。位于河北省遵化縣境內、萬里長城的馬蘭峪關西。其北依昌瑞山,南屏金星山,陵園建筑區方圓為48平方公里。清東陵陵區以清朝第一個皇帝順治的陵墓——孝陵為中心,其他陵墓依次分列兩旁。東側有順治皇后孝東陵,康熙皇帝的景陵;西側有乾隆皇帝的裕陵及裕妃園寢,咸豐皇帝的定陵及咸豐皇后定東陵。此外,在東南部有同治皇帝的惠陵。在大紅門外東側有昭西陵。順治皇帝孝陵是東陵的主體建筑,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進入陵區門戶的大紅門,依次為圣德神功碑樓、石象生、神道石橋、神道碑亭、隆恩殿、方城明樓、直至寶頂,大小建筑十座,由一條5公里長的磚石鋪面的神道貫穿,形成了一條陵區的中軸線,脈絡清晰,主次分明。各建筑物的梁枋斗拱有彩繪裝飾,屋頂及墻頭有黃金琉璃瓦覆蓋,建筑雄偉壯觀。清東陵的地宮,以乾隆皇帝的裕陵最有代表性,已對外開放。地室進深54米,落空面積327立方米,為穹窿式結構,全部為雕刻或精加工后的漢白玉砌成。三堂四道石門,構成“王”字形。乾隆晚年崇信佛教,裕陵地宮中,雕刻內容多是佛像、經文和各種與佛教有關圖飾,主從得當,輕重分明,虛實配合,在視覺上富有節奏感,是中國罕見的一座地下石雕藝術寶庫。2001年清東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獨樂寺現存建筑是屬于哪個朝代的
獨樂寺位于黃崖關長城南25公里的薊縣城內。據我國著名古建專家梁思成推斷,創建于唐初,玄宗時,藩鎮節度使安祿山,曾在此誓師叛唐,因而寺名“獨樂”。現存主要建筑為遼代圣宗統和年間重建,是著名的千年古剎。獨樂寺山門高約10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中間為穿堂道。檐下正中懸掛著“獨樂寺”橫匾,相傳為明代嚴嵩所書。穿過山門,就會看到一座高大樓閣平地崛起,巍然挺立,這便是獨樂寺的主體建筑觀音閣。閣中間聳立著一尊巨大的觀世音塑像,通高16米,面貌恬靜,微帶笑容,衣帶飄灑,儀態端莊。因其頭上還有十個小頭像,所以又稱十一面觀音。閣內四周墻壁有明代重描的壁畫,所繪“十六羅漢”像,形象逼真,姿態各異,是我國藝術史上難得的珍品。(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北京明皇陵為什么叫十三陵
十三陵在北京昌平縣北10公里的天壽山南麓,陵東、西、北皆有長城環護。雄偉的長城,如一條巨龍盤伏在山背之上,既保護了陵寢,又拱衛了京師。自明永樂以來,明代13個皇帝皆葬于此,故有十三陵之稱。有趣的是這13位明代皇帝,又幾乎個個都修筑過長城。從這一角度來看,在長城沿線的名勝古跡中,十三陵是和萬里長城聯系最緊密的了。長陵是明第三個皇帝朱棣的陵墓,是陵區的主要建筑,踞于陵區中央,東側有景陵、永陵、德陵三陵;西側有獻陵、慶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六陵;西南側有定陵、昭陵、悼陵三陵。各陵共用一個神道與牌坊、石象生等。解放后,發掘了明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的定陵,出土大量隨葬品,現在十三陵博物館展出。定陵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向游人開放地宮的帝陵。很多人游罷十三陵后都會在心中產生一個疑問,明廷遷都北京以后,從明成祖到崇禎一共有14個皇帝,可這里為什么只葬有13個皇帝?那位“死無葬身之地”的皇帝又是誰呢?沒有在十三陵入葬的皇帝是景帝朱祁鈺。公元1449年英宗親征瓦剌,被俘后其弟成王登基,是為景帝。英宗被放回后,景帝稱他為太上皇,居住在南宮。但英宗不甘心失去皇帝的寶座,在公元1
457年趁景帝生病期間,發動了奪門之變。英宗復辟不久,景帝病情加重而死,英宗不再承認他的皇帝身分,廢帝號仍稱成王,并把他埋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那里原是明代埋葬嬪妃的地方。景帝生前在十三陵所建的陵墓,后來葬了光宗朱常洛,這便是現在十三陵中的慶陵。(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為什么說“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
八達嶺位于北京西北部60多公里的延慶縣境內,是明萬里長城中保存最完整和極有代表性的一段。其名稱一說是:“把韃嶺”,有防御韃靼之意;另一說取四通八達之意。八達嶺是軍都山層巒疊嶂中的一個狹窄山口,居于20公里關溝的北端制高點。兩側山峰兀立,控扼居庸北口的八達嶺雄關,有東西二門,西名“北門鎖鑰”,東稱“居庸外鎮”,形勢十分險要,如高屋建瓴,勢若窺井。兩翼長城依山就勢,宛若游龍奔騰于群嶺之上,不見首尾,其氣勢之磅礴,令人驚嘆!所以素有“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的精妙之論。八達嶺山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一向駐以重兵把守。據關門題額落款年月,八達嶺長城始建于1505年,其后經過多次增修加固,最后于1582年才得已修成,先后經營了80多年時間,使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相聯、墩堡相望、重城護衛、烽火報警的防御體系。八達嶺長城城墻大部分用條石為基礎,青磚砌墻,平均高度為7至8米,有的地段,高達14米,墻基厚約6.5米,墻頂寬約5.8米。可容5馬并騎或10人并行。由于八達嶺一帶長城墻體較高較寬,格外顯得雄偉。每隔250-500米即有一座敵臺,猶如虎踞。現八達嶺作為長城景觀的標志景區,是長城旅游開發的龍頭。(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有多少外國元首和首腦登臨過八達嶺長城
登臨長城,領略風采,不僅是國內外游客的心愿,也是我國外交部禮賓司為每一位首次來華的外國領導人安排的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自從1958年開放以來,八達嶺長城作為中國最早向國內外游人開放的長城景區和國家重要的禮賓接待地,已先后接待過包括尼克松、里根、福特、卡特、布什、田中角榮、戈爾巴喬夫、葉利欽、蓬皮杜、撒切爾夫人、希恩、伊麗沙白二世、明仁天皇和皇后等在內的374位外國元首和首腦。如此眾多的世界風云人物紛至踏來,游覽長城風光,這在世界其他名勝古跡中也是罕見的。中國的長城,作為人類舉世無雙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進行文化交流、加強相互了解、增進彼此友誼的堅強紐帶。(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長城博物館建在哪里
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館名的中國長城博物館,位于北京八達嶺長城腳下。博物館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展廳面積3000余平方米。通過大量的資料照片及北京、甘肅、河北、黑龍江等地出土的珍貴文物或復制品,并配以生動的模型和聲、光、電等高科技展陳手段,按照歷代長城、明代長城、建置武備、長城征戰等七部分,系統介紹了長城的形成、作用、名關險隘、不同區域長城的特點及長城內外各族人民友好往來、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形象地再現了長城“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的世界的奇觀風采。館址背倚八達嶺長城,外觀為長城墩臺式,雉堞差錯,巍峨壯觀,與遠山上的長城遙相呼應。(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慕田峪長城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慕田峪位于北京懷柔區三渡河鄉北,此處長城西接八達嶺,東連古北口,是明萬里長城又一精華所在。長城起伏綿延于燕山峻嶺之上,建筑雄險,態勢奇特,具有極高的軍事防御價值和獨特的景觀價值。首先,內外兩側都筑長約5尺,寬1尺有余,高2尺有余的垛口,垛口之下設有箭孔,險要之處還修有炮臺。其次,主墻體之外建有“支城”,即在長城內外側山梁高脊處,順勢再修出一段或幾米、幾十米,并筑有敵樓的城體,當地人稱為“刀把樓”。雙垛口和“刀把樓”相傳是為汲取明嘉靖年間“庚戌之變”,北方俺答從黃榆溝繞道突入,從背后襲擊古北口守軍,從而攻破長城,直逼北京的教訓補充設計增修的。兩側垛口便可同時設置滾木礌石,攻守自如;“刀把樓”可控制高點,緩解對主城的威脅。(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長城建筑規模最大的敵樓在哪里
九孔樓是明長城建筑規模和形制最大的一座敵樓。位于北京市懷柔區與延慶縣的交界處的海拔1141米的火焰山上。這里同時也是明薊鎮長城與宣府鎮長城的交匯點。該敵樓為方形上下兩層空心結構,樓高7.8米,寬13米,條石基座上的樓體為青磚砌筑。樓四面墻壁都有箭窗,每面并排9個,共36個,極為奇特,故當地老百姓稱其為“九孔樓”。樓外有明代官員巡行到此所立詩碑,詩為七律二首。其中一首如下:天際丹梯拱帝州,高臺插漢眺燕幽,風云北極憑欄動,星斗西垂倚劍流。龍嘯層巔朝雨霽,虹垂大漠夕陽收。幸簪白筆巡行暇,暫向青山記勝游。(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八達嶺長城全周影院放映的影片內容是什么
當你登上八達嶺長城遠眺時,定會情不自禁地產生想了解萬里長城的歷史及看到長城現狀、全貌的愿望。今天,在八達嶺腳下,修建了長城全周影院。長城全周影院投資300萬美元,占地面積1000平米,于1990年9月2日開業,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200余萬人。全周電影觀眾廳,其總面積為314平方米,圓周60米,直徑20米,高7.5米。廳內由360度圓周的9幅巨大銀白色的屏幕組成巨大空間。開演時,當棚頂上的大燈關掉后,若干組分布勻稱的藍光燈,宛若深遠的蒼穹中的星星,忽明忽暗,迷離恍惚,眼前仿佛是一個周圍是雪山的神秘而優美的夏夜。全周電影,采用了世界上先進的技術,在360度的銀幕上放映,并采用了立體音響。影片通過拍攝六千余公里的長城古跡,春夏秋冬的景色,以及許許多多有關長城的歷史故事、戰爭場面,向游人介紹了長城2500年的歷史,介紹了由山海關開始,依山勢蜿蜒曲折、高低起伏,一直延伸到甘肅嘉峪關的長城全貌。觀看畫面,使人猶如身臨長城那巨大的歷史與現實交叉的空間,經久難忘,回味無窮。(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怎樣通過八達嶺的
詹天佑(1861—1919年)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界的先驅,杰出的愛國工程師。他在中華民族飽受帝國主義侵略的時代里,以大無畏的氣概主持建成了我國自己修建的第一條工程艱巨的京張鐵路。1905年,清政府任命他為京張鐵路總局會辦兼總工程師。同年十月,京張路開工。八達嶺是全路段的最高處。從南口經青龍橋至岔道城,雖然只有22公里長,但必須穿過軍都山險陡的關溝地帶,工程非常艱巨。要開鑿居庸關、五桂頭、石佛寺和八達嶺共長1645米的四座隧道,其中八達嶺隧道最長,達1091米。在當時筑路工具既少而又簡陋的技術條件下,詹天佑夜以繼日辛勤工作,率領筑路職工終于按期打通了這些隧道。隨后遇到的難題是從南口到青龍橋車站,坡道達千分之三十三的高度,即在直線距離1000米內,要升高33米。從青龍橋再往前修,坡度若再升高,列車就爬不上去了。讓列車爬上關溝的最高峰八達嶺,若沿山直上,坡度太大,行車危險,工程造價也很高。詹天佑苦思冥想,創造性地利用折線辦法,從青龍橋起,依山腰設計出“人”字形軌道。車到這里,改用兩輛大馬力機車,前后一拉一推。這樣,既緩和了坡度,又免除了機車調頭的麻煩。201公里長的京張鐵路原計劃用6年時間建成,在詹天佑和1萬多員工的努力下,只用了4年時間,就全部完工,并節約白銀28萬兩。1909年10月2日,從西直門開出了第一列火車,成為當時轟動世界的奇跡性新聞。詹天佑為發展我國鐵路建設事業,維護國家鐵路修建權和經營權,增進工程技術界的團結,奮斗了一生,是我國近代史上愛國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之一。周恩來總理曾贊譽他是“中國人的光榮”。(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烏龍溝長城位于什么地方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西倚太行山,東為遼闊的華北平原,歷來有“畿南重鎮”“燕南一大都會”的稱號,在古代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明代定都北京后,為加強京師的防御系統,防止退居漠北的蒙古貴族的襲擾,除在京師北面修筑長城外,還在京師西南的山西、河北、北京地區修筑了一條內長城,西起山西偏關,東至北京居庸關,又稱“次邊”。內長城經過保定境內太行山區的淶源、易縣、淶水、阜平、唐縣,其中以淶源烏龍溝段長城保存最為完整,是內長城的精華地段,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淶源烏龍溝長城位于縣城東北方向,全長約20公里,屬真保鎮紫荊關路管轄,下有隘口5個。長城由淶水境內金水口沿西南方向進入淶源草灘村,繼續向西南方向延伸,沿里溝村東北、暖水村東的山梁曲折前行,又經鄧家莊、大莊、小莊村西至烏龍溝口。長城跨越烏龍河后,先向西再向南至三道河村西、煤窯村西,在碾子溝村東河口處過一條小河,再向西又轉南,到達隋家莊村東的小河口,是為烏龍溝和浮圖峪兩口的交界處。以烏龍溝口附近的長城保存最好,大部分地段垛口完好如初。墻體底寬4.55米,頂寬3.95米,高3~6.7米。烏龍溝段有磚石砌敵樓54座,條石砌基,臺基以上用磚砌筑,長寬各12米左右,高約8米,分上下兩層。回廊式磚石拱券結構。下層屯兵儲糧,上層瞭望御敵,大多數為一樓二門十二箭窗,上、下層之間有磚木結構樓梯通道。每樓前、后二門都嵌有漢白玉石的匾額,上書“臺號”,編為“烏字××號”。烏龍溝口附近敵樓密集,平均每隔400—500米就有一座,保存較好的有40余座。烏龍溝段的烽火臺大多建于高山之巔,方型,底寬4米,高5—6米,毛石砌筑,實心。長城內側約1公里有烏龍溝城堡,保存基本完好,一面靠山,三面環河,地形十分險要。城堡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50米。城墻和城門均用條石和磚砌筑,十分堅固。西墻有戰臺2座,南墻有戰臺1座。南、西二面設門,外建甕城環護。南甕城城門向南,名“翊荊門”,西甕城城門亦向南,名“鎮朔門”。漢白玉石門匾上均有“萬歷……”題款,證明城堡和長城修建于明萬歷年間。此外,在屬烏龍溝管轄的唐子溝口,還發現了在溝口兩側栓鐵索的跡象,以阻擋人馬通行,這在內長城中也是較為少見的。烏龍溝長城所經過的地段,皆為險峰峻嶺,地勢險要,長城隨地形起伏蜿蜒,忽仰忽俯,似巨龍騰飛奔馳,雄偉中又見奇險。疏密相間的敵樓與垛口、女墻隨墻體的起伏而形成一道美麗、和諧的曲線,壯美之中體現了建造者的獨具匠心。雄偉的長城與萬木蔥郁、層巒疊嶂的自然風光互相映襯,用“青山似海,邊墻如龍”來贊譽實不過分,是萬里長城沿線又一處極具旅游開發前景的景點。(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大同古城為什么被稱為“北方鎖鑰”
大同古城位于內外長城之間,其東連太行山,西接黃河,北靠蒙古高原,南望晉陽大地,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處,有“北方鎖鑰”之稱。大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春秋時期這里是樓煩人的活動地。自戰國初已發展成為軍事重鎮,隸屬于代郡和雁門郡,趙國大將李牧駐守防御匈奴,并修建長城及眾多的烽燧。秦統一全國后,設置雁門郡,秦始皇將北部長城連為一體,在大同西河谷處修建武周塞,成為北部防守重鎮,是為大同建城之始。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北擊匈奴至大同(時稱平城),在附近的白登被圍,史稱“平城白登之圍”;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反擊,也多在此地爭戰。北魏興起后,平城為其都城達96年之久;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平城復舊,兼為恒州治。北朝末年及隋唐初期,突厥常取道大同南下,唐滅東突厥后,將大同置為前哨陣地。五代后晉石敬瑭為取悅于契丹,將大同在內的燕云十六州割讓。遼朝定為西京,將其城擴建,形成周長10公里的規模,城墻系土夯構筑,守御設備齊全,內部結構大體襲唐舊制。金繼遼后,仍以大同為西京,并發展成為金朝重鎮和政治、軍事中心。遼金二朝均以王室成員駐鎮大同。元代大同隸屬于中書省河東西道,改大同府為大同路,治今大同市。明洪武初年,明軍攻占大同,為防止北元勢力南下,沿北部修筑長城,設九鎮,大同鎮即其中之一。隨后增建大同城,使之更為堅固完善。其城呈正方形,邊長1.5-1.75公里,周長6.5公里,面積2.63平方公里,城墻夯筑,外包青磚。城內街道為“十”字形,分成4個區坊,外有壕塹。以后又分別在城北、東、南增筑三小城,與主城互為犄角之勢。還于城東和城西修筑聚樂、高山二堡,使防御體系更趨完備。明末,這里成為蒙古與中原互市地點和貿易集散地,清代,大同為山西省大同府。現為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我國現存最大的九龍壁在何處
九龍壁位于大同市東街路南,建于1391年,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府邸崇禎末年毀于兵火,唯九龍壁幸存。九龍壁坐南向北,全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由壁座、壁身、脊頂三部分構成。因年久失修,壁身傾斜,加之地處交通新線,于1954年南移15米,照原樣重新砌筑。但拼裝過程中,有兩處與原件不一。壁前倒影池是1976年照原樣移建。它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琉璃九龍壁,其雕刻藝術可與北京北海公園的九龍壁媲美,但建造歷史要早350年,且體積為后者4倍。(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云岡石窟分幾種類型
云岡石窟座落在山西大同市城西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連綿約1公里,現存舊窟53個,佛像、菩薩、飛天等造像5萬余尊,規模寵大,雕飾奇偉。全部洞窟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早期開鑿的16—20窟,半面作橢圓形,純以造像為主題,佛像高大、氣魄雄偉,其中第20窟為云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此窟前壁已塌毀,造像露天,大佛胸部以上保存完整,造型古樸剛健,佛像面帶笑容而不失莊嚴。中部各窟則為另一種形制,平面為長方形,分前后兩室,除中央雕造大像外,四壁及窟頂遍刻有佛教題材的浮雕。第三種類型為方形窟室,窟室中央有刻滿浮雕的方形塔柱,四壁刻有佛像、龕座。被譽為云岡第一偉觀的第六窟即屬于這種形制。此窟內地面至窟頂高20米,中央矗立著一個斷面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塔柱和整個洞壁嵌滿了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和飛天造像。東、南、西壁中下部和塔柱四面刻有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整個洞窟很難找到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進入洞窟,仿佛置身于一個人聲鼎沸、香煙繚繞的廟堂之中,令人目不暇接。云岡石窟開鑿于1500年前的北魏,開鑿石窟的主要勞力是在戰爭中俘獲的各類工匠。有文獻記載的僅439年北魏滅涼后,就強徙3萬戶民間工匠到平城(今大同市)。統一北方后,又大肆俘掠各地工匠,集10萬戶遷至平城,就是這些作為戰爭俘虜而被驅至平城的工匠,前后用了40余年的時間,開鑿了精美絕綸的云岡石窟,為我國藝術寶庫增添了一顆燦爛的明珠。(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北岳恒山在什么地方
恒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是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逶迤起伏在大同盆地南緣,明代內長城很長一段及著名的雁門十八隘口,皆修建在恒山山脈之上。正因為恒山扼關帶水、地險山雄,遂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北魏道武帝曾發兵數萬在此劈山開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北宋名將楊業也曾駐兵于此,鎮守三關。至今當年棧道遺跡尚存,并流傳著楊家將大戰洪州的動人故事。恒山的主峰,居于渾源縣城南,據傳舜帝北巡時,即封為“北岳”;山高海拔2052米,為五岳之冠。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來此游覽過,并留下吟詠恒山的詞章。由于歷史悠久,山上名勝古跡很多,舊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今尚存朝殿,會仙府九天宮、龍王廟、關帝廟、奶奶廟、碧霞觀、十王殿、懸空寺等廟宇。(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楊業祠在什么地方
楊業祠在全國共有三處:一在河北灤平縣古北口,二在河省密縣,三在山西代縣鹿蹄澗村。由于第三處建于楊業的故鄉,而且至今保存最完整,早就對外開放,甚至遠在臺灣的楊氏族人也前來進香認祖,故其價值及影響,均要比前二處大得多。代縣的楊業祠,又稱楊家祠堂。始建于元初,明、清間多次重修。現存祠內建筑及塑像,大都為明代遺物。祠堂坐北朝南,祠門楣上懸一塊盤龍藍底豎匾,上書“忠武祠”三個金字。前檐懸掛三塊橫匾,分書“奕世將略”、“一堂忠義”、“三晉良將”。祠分前、后兩個院落。前院奉祀楊業后裔。后院正殿五間,上懸“敕建”豎匾和三塊橫匾:中書“忠勛世美”、東書“千秋忠義”,西書“威鎮華夷”。廊柱上掛有一副對聯:“豐功偉烈著邊疆,勇冠千軍稱無敵;浩氣英風留古塞,聲威萬代佩長城”。正殿內靠墻筑臺,臺正中龕內供奉楊業和佘太君坐像。楊業方面長須,身著紅袍,手扶腰帶,穩坐在高背椅上;佘太君身穿繡鳳紅袍,神采奕奕。八子彩塑,分列兩旁。殿內東、西、南三面,是楊族歷代名將塑像。這些塑像,氣宇軒昂,姿容偉俊,令人肅然起敬,不由想起他們血戰沙場,固守邊關的偉績。(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宣化古城布局有何特點
宣化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現為張家口市下轄的一個區。宣化城歷史悠久,歷來為北方軍事重鎮,素有“北方古城”之稱。自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兩千多年來,宣化或為州縣治,或為府鎮治,始終是這一地區的政治、軍事的中心城鎮。古城始建于唐,明王朝建立九鎮長城之后,宣化便成為宣府鎮指揮中心。明朝的宣府城,是洪武年間在舊土城的基礎上擴展而建的。城周12公里,環設7座城門,南有昌平、宣德、承安3門;北有廣靈、高遠2門;東有定安1門;西有泰新1門。門外設關,環有甕城,甕城外連月城,城四角建角樓,城外設隍塹、護城河、吊橋等,其布局儼然為明北京城縮小的。宣化由于歷史久遠,文化底蘊豐富、厚重,游人一到宣化就會發現,城內較大的200余條街道的名稱,很多與古建筑、古遺跡有關,如:關帝廟街、天泰寺街、鐘樓大街、西城壕街等。在宣化眾多的古建筑中,最精美、保存最好的是建于明朝的鎮朔樓和靖遠樓。(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五臺山是什么時候成為我國佛教中心的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五臺縣東北,離長城只有25公里。方圓五百余里,海拔3000米。東、西、南、北、中五座山峰高聳,峰頂平如臺面,故稱五臺。山中四月解冰,九月見雪,山頂背陰處積雪經年不消,三伏盛夏,氣候仍然清涼高爽,是理想的避暑場所。特別是五峰懷抱的百里內外,寺院林立,佛塔摩天,山環水繞,景色秀麗,在荒漠的晉北山區,這里確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福山寶地”。作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文獻記載,東漢永平年間,印度僧人來中國傳揚佛教,稱五臺山為文珠菩薩的演教處所,奏請漢明帝在此建寺,并以五臺山與印度靈鷲峰(相傳為釋迦牟尼修行處)相似,所建寺院稱大孚靈鷲寺。自那時起,五臺山便成為我國的佛教中心,一千九百年以來,不斷修葺擴建,以至今天五峰上下,不同時代、不同形制的塔、幢、殿、樓組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筑群,同偉大的萬里長城一樣,為燦爛的中華文化增添了絢麗的光彩。(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雁門第一樓”指的是哪座樓
古時候,在長城內外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代州鼓樓,應縣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代州鼓樓成為代縣的象征。代州鼓樓亦稱譙樓,雅號邊靖樓,它是萬里長城(要塞雁門關)上的一座重要指揮中心樓。站在邊靖樓上可直接看到雁門關上發出的各種信號,雁門關也可迅速收到指揮中心發出的各種指令。如果沒有邊靖樓,雁門關就如同大海中的一葉孤舟,遠離指揮部的孤島。鼓樓是代州古城中心的"中心"。代州古城是邊陲重鎮的門戶。代州鼓樓是調兵、用兵、指揮戰爭的中心,所以古建筑家們把它的自然地理位置也放在古城中心。以它為中心,筑了長九里十步,寬頂上可走兵車的磚包城墻。城墻上面均勻地分布著13座二層結構敵樓。城墻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筑有四座甕城。指揮官站在鼓樓頂,確有頭頂雁門關,腳踏五臺山,腰系滹沱河的威嚴感。代州鼓樓建于明初。朱元璋定都北京,被逐出關外的元朝統治者懷著"光復中原"的心理,時常進攻雁門關,試圖占據代州,然后問鼎中原,在明洪武初期,古州代縣戰爭頻仍,烽火連天,生靈涂炭。為了靖邊安國,朝廷命大興邊事。邊城修筑城墻,雁門關修筑工事,此時代州鼓樓應運而生,時為1374年。代州鼓樓作為前敵指揮樓,被設計者和建設者筑成一個鋼鐵堡壘。鼓樓由兩部分組成,磚砌券洞基座長43.3米、寬33.3米、高13.3米。樓身四檐三層,歇山頂,底層筑圍廊,二層設勾欄,三層勾欄下加平座。面闊7間,進深5間。斗拱規整,樓頂挑角高翹。在樓上可藏兵一千余人。架炮百余尊。經歷了近百年的太平,鼓樓有所失落,于成化七年遭大火焚毀。1476年重建代州鼓樓。代州鼓樓形勢險要。當年李自成義軍從潼關出發一路所向披靡,然而打到代州城和鼓樓下,卻久攻不克。雙方激戰了七天七夜,而代州鼓樓卻巋然不動。情急之下,李自成繞開代州城先攻寧武關,奪關后才又返回攻代州。守代州城的總兵為周遇吉,他立下了與代州城共存亡的誓言,在彈盡糧絕時命妻妾兒女7人閉室火焚,然后拔刀自刎。在雁門關發生的1700余次大小戰斗,鼓樓都可見證,難怪雁平兵備道湯豫誠將這種歷史感悟題一巨匾懸于樓正面"聲聞四達",道光知州陳鼎雯題匾"雁門第一樓"。
陰山巖畫主要分布在哪個地區
在內蒙古陰山山脈,不但修筑有戰國趙長城和秦始皇長城,還鐫刻或涂繪有與長城相映交輝的古代巖畫。陰山巖畫到目前總共發現1萬多幅,分布最密集的地區是烏拉特中旗的西南部、磴口縣的西北部。巖畫鑿刻年代大約為青銅器時代晚期,并一直延續到元、明、清,題材極為豐富。總體上看,以反映古代的游牧民族狩獵生活或與其有關的內容為主。此外,還有人物舞蹈,車輛出行、穹廬、人面、文字等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靈圖像,在整個巖畫中也占有一定比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天體星像巖畫,在陰山巖畫中發現若干處,這在世界上其他巖畫區是罕見的。陰山巖畫的藝術特色質樸、生動并且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構思技巧和表現力諸方面都顯示了驚人的藝術才能。它作為中華民族古代藝術寶庫的一顆燦爛明珠,與長城一樣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以及觀賞價值。(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榆林城歷史上的軍事地位是怎樣的
榆林城位于明長城南、距鎮北臺5公里,今為陜西榆林市所在地。又稱榆陽,東扼雁朔,西衛寧夏,北控河套,南屏關中,是大漠通往內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素有"九邊鎖鑰"、"雄鎮三秦"之說,明長城九鎮之一延綏鎮總兵所駐地。據記載,榆林城始建于明成化年間,其后經三次較大規模的擴建,才最后定形的。到清同治年間,因榆林城北墻被流沙積壓,遂將北城墻向西南回縮始成今日榆林城的樣子。此城地勢為東高西低,東北角向外突出。城墻墻體用黃土夯筑,外側包以青磚,城墻高12米,基寬16.6米,頂寬10米。城門有5座,各城門頂上,均建有兩層威武雄壯的城門樓。城內外至今仍保存有很多名勝古跡,其中以星明樓、凌霄塔最負盛名。
萬里長城最大一座城臺在什么地方
鎮北臺,位于陜西榆林市紅山最高處,是萬里長城上最大的一座城臺,東西有長城相連,為榆林南北往來的咽喉之地。鎮北臺建于1607年,是榆林鎮巡撫涂宗浚為保護紅山馬市貿易設立的一個觀察哨所。登臨臺頂,極目遠眺,方圓數十里盡收眼底。鎮北臺形如塔狀,共分4層,總高30余米。臺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長64米。整座城臺全部由青磚包砌,各層亦有垛堞圍墻,第二層向南開有一券拱門,僅此門可上至臺頂。門額上嵌有“向明”二字的石匾。在鎮北臺比鄰還建有“款貢城”“易馬城”。(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為什么說紅石峽是長城線上的書法藝術寶庫
紅石峽位于榆林鎮北臺西1公里,居無定河支流榆林河與明萬里長城的交叉點上。榆林河由北流來,中劈紅山,形成寬不及百米的峽谷,峽谷兩側,峭壁如屏,紅石印映。峽東崖高11.5米,長307米;西崖高13米,長333米。西崖多為明清兩代名人的石刻,東崖有宋元古剎雄山寺。寺依山傍水,雕欄飛檐,樓、閣、亭相望,殿亭都為懸崖上鑿的石窿,寺內有石刻佛像及壁畫,穹頂是儒、道、釋之教融為一體的建筑風格,寺外兩壁摩崖刻石相連,多達160余處。筆法精湛、內容極廣,有左宗堂的“榆溪勝地”、杜斌丞的“力挽狂瀾”、馬占山的“還我河山”,還有“中外一統”“威鎮三邊”等,其中“蒙漢一家”的民族團結口號分外引人注目。刻字大的丈余,小的寸許,各家各體,應有盡有,可以說是長城線上一處罕見的書法藝術寶庫。(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統萬城是怎樣變成廢墟的
統萬城遺址位于陜西省明長城以北的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村,現已為毛烏素沙漠所侵,城址四面不同程度地被流沙湮沒,但整體遺址尚存,尤其是西南角高出地表30米的角樓基座,仍赫然挺立于沙海之中,數十里外可望見。統萬城原是北朝十六國之一夏國的都城。史載413年匈奴貴族赫連勃勃雄踞朔漠,意欲稱帝,于是調發十萬人,修筑新城作為首都,取名統萬城,寓意“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意。當時這里還是山清水秀,草澤豐美,風景宜人的地方。那么統萬城是如何淪于沙漠之中成為廢墟的呢?其實在統萬城的繁榮時期,便已開始了對這一地區自然環境的破壞。特別是到了8世紀,唐朝為了加強對突厥的防御,采取了屯墾實邊政策,砍伐森林濫墾草地,到9世紀,這里就出現了大面積沙化現象。但這里在宋初時仍不失為一重要政治中心。994年,宋太宗因為統萬城經常成為少數民族聚集反抗的中心,遂下令毀城,遷走城中的百姓。此后,名噪一時的統萬城便逐漸成為廢墟。(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塞上江南”指的是什么地方
銀川,它是長城線上的重要城鎮,明寧夏鎮所在地。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青銅峽灌區中部。西有賀蘭山,東靠黃河,北接平羅縣,南鄰青銅峽市。地勢平坦開闊,有長期的開發墾殖歷史。黃河南北貫穿,形成了較大的沖積面,歷來為塞上重要地區。秦王朝開辟了黃河以南地區之后,這里轄屬于北地郡。漢代在今銀川東郊建置典農城,是為銀川建城之始。明朝為防衛北部邊地,設置九邊,銀川即寧夏鎮治所,負責鹽池至靖遠之間的長城防御,所轄內長城分為東、北、西三部分。清雍正時置寧夏府,銀川為府城。又在其東北處另建一城,名“滿城”,后因地震損毀。民國年間改府為道,府城仍按清制隸屬甘肅省。1929年成立寧夏省,銀川為省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于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為區首府。今銀川市分為西夏區、金鳳區、興慶區,共3個區;1市,即靈武市;又轄永寧、賀蘭二縣。全境面積7027平方公里,有漢、回、滿、蒙等26個民族,其中漢、回人口占絕大多數。銀川農業自古發達,包括農林牧漁各類生產,灌區內渠道縱橫交錯,密如蛛網,雖經年不雨,仍可獲得豐收,有“塞上江南”之稱,是祖國西北地區的重要糧倉。(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寧夏長城知多少
歷代的寧夏邊防,不僅西據賀蘭之雄,東據黃河之險,再加上一道道長城,更能發揮其防御作用,形成了堅強屏障,對保障中央政權的穩定,起過十分積極的作用。各時期的長城遺跡散布于寧夏南北,其地理位置大體如下:戰國秦長城:由甘肅靜寧縣入境,進入寧夏西吉縣,沿葫蘆河東岸北行,經西吉縣將臺鄉的東坡、保林、明榮村后,于將臺鄉的東南側折而向東,進入馬蓮鄉;又沿馬蓮川河東北上,經紅莊鄉,穿滴滴溝,至孫家莊南;折向東,過海子峽于吳莊北,繞固原縣城西北5公里的長城梁、明莊、郭莊、到達清水河西岸。在此,長城分為內外兩道:一道由海堡開始,繞喬洼,過清水河,至鄭家磨,又沿河岸南下到陳家沙窩,與前道長城合并;爾后進入固原東山,經城陽、孟源等城進入甘肅省鎮原縣境。秦長城:秦國在戰國長城的基礎上,又對固原地區的長城進行了修繕,并且向北、向西利用黃河天塹,沿河建城設障,屯兵駐守。漢長城:漢初,繼續利用秦昭王修筑的長城抵御匈奴。到漢武帝時,國力漸興,新修筑的長城已遠在寧夏境之北,漢代城址遺跡遍布寧夏山川。隋長城:為減輕突厥與契丹南下襲擾的威脅,隋文帝于開國當年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修筑長城。在寧夏境內修筑了一條新長城,“使司農少卿崔仲芳,發丁三萬于朔方、靈武筑長城。西距河,東至綏德,綿延七百里,以遏胡寇”。明長城:最初在北方建置有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四鎮,以后又增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加上固原(陜西鎮)和山西的偏關,均派重兵把守,統稱“九邊”。明代的寧夏鎮“犄角榆林,屏蔽固原”。寧夏鎮總兵駐地在甘肅寧夏縣(今銀川市)管轄的長城東起大鹽池,西至蘭靖與甘肅鎮相接,全長4
70公里。(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賀蘭山巖畫在什么地方
賀蘭山在寧夏西北部綿亙250公里,較大的關口有37個,其中的賀蘭口踞賀蘭山中部,這里山峰突兀高聳,關口三面皆被山巒環繞,唯向東可通銀川平原。賀蘭山巖畫就鑿刻在關口溝谷兩側綿延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巖畫總共有400余幅,分布面積0.38平方公里,據考證,鑿刻于我國青銅器時代,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歷史。巖畫題材,以人面形居多,或插羽、或留發髻、或長犄角、或著頭巾。有的高鼻大耳滿臉毛須,有的口銜骨頭,多數人形有眉無眼。關于動物的巖畫中,有奔鹿、巖羊、狗、駿馬,還有猛獸、飛鳥等圖案。有的巖畫還刻有西夏文字或題記。畫境古樸渾厚,真實記錄了寧夏古代少數民族生活習俗和社會活動的情景,堪稱是一處古代少數民族珍貴的藝術寶庫。(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線上的沙坡頭是怎么名揚天下的
沙坡頭位于寧夏中衛縣明長城線上,原來本是騰格里沙漠南緣一個不為世人所知的小地方,新中國誕生之后,我國治沙工作者,在這里的金色的沙海之隅創造出一片綠洲,成為世界治沙史上一個成功的范例,使沙坡頭名揚天下,并逐漸成為一處著名的旅游勝地。中國三大鳴沙地之一的金沙鳴鐘,在沙坡頭頂。沙山百米高,游人滑沙時,沙坡下發出萬鼓齊鳴似的隆隆聲。沙山腳下,綠樹叢中,是稱為沙海明珠的一片果園。滿園果樹茂盛,綠草如茵,有蘋果、紅棗、長把梨、水蜜桃、葡萄等,還有西紅柿、玉米、高粱和土豆等作物。果園以南便是波濤洶涌的黃河,在這里不僅能觀賞到蜿蜒于黃河南岸的“香山”上的長城雄姿,還可在黃河山峽出口不遠處,看到這里所特有的古老的水車景觀。(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李廣墓在哪里
李廣,漢代名將,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和秦安縣之間)人。天水市西關的李家巷,巷口原立有牌坊,匾額題“漢飛將軍李廣故里”幾個字,此地遂得名“飛將巷”,相傳為李廣故里。李廣精于騎射,屢立戰功,后歷任隴西、北地、雁門、云中太守,李廣以善戰而聞名,有“漢飛將軍”之稱。后人為紀念他,在河南岸石馬坪筑墓。墓碑鐫有“漢將軍李廣之墓”7字。墓創建于何時不詳,現李廣墓為清乾隆年間重修,后因年久頹圮,近代又重新修葺。(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古代蘭州為什么是西北地區的要沖
古代的蘭州,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的重要,可謂是西北地區的要沖。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蘭州之地屬榆中,曾在此“因河為塞”修筑長城。漢朝控制了河西走廊,通西域之后,為加強對這一帶的控制,設置了金城縣、金城郡。到隋朝時因附近有皋蘭山而始名蘭州。蘭州城雖狹小,但由于南面雄偉的皋蘭山成拱狀護衛著蘭州城,北面又臨滔滔的黃河水,東面是“雖盛夏冰雪不消”的馬衡山,西南通有名的榆谷,形勢十分險要。加上“地據南北之中,為東西咽喉扼塞之處”,自古便是東西軍事的咽喉重地。蘭州西面是著名的河西走廊,東面是廣袤的關中平原。因此,它的得失,對于不斷爭權奪利的各族統治者來說都事關重要。無論漢時羌族、唐時吐蕃族,宋時黨項族和漢族人民都犧牲了不少無辜的生命,有不少地方割據勢力也曾經在這里稱王稱霸。而千百年來,為了反抗統治者的殘酷壓迫,蘭州城更是各族人民起義的重要據點之一。東漢末年羌族起義,明末李自成起義,清朝回族蘇四十三起義……都在皋蘭山下留下了悲壯的史跡。蘭州還是絲路重鎮之一,漢將霍去病出征西域,唐僧玄奘西去印度,都從此經過。蘭州市區的皋蘭山北麓五泉山,是蘭州著名勝景。山上的千佛閣、三教洞、泰和鐵鐘以及銅接引佛,都是重要的文物古跡。(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為什么說“金張掖,銀武威”
張掖和武威是矗立在河西走廊上的兩座重鎮,亦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這里不但有祁連山雪水灌溉之利,日照充足,氣候適宜,而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牧業發達,自古是甘肅有名的富庶之地。因此,民間廣泛流傳有“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由于地理條件得天獨厚,歷史上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大月氏、匈奴、烏孫等都在此生活過。這里是我國早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影響的重要地區,在我國民族史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這里還是我國十六國時期先后建立起來的“五涼”政權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后涼分裂時期,匈奴貴族沮渠蒙遜,殺死北涼王段業后,將北涼遷都張掖,并自稱張掖公。沮渠蒙遜以張掖為中心,強盛之時,曾攻占了武威,據有甘肅的西部。張掖和武威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出土文物非常豐富,并有大佛寺,羅文廟、羅什塔、古鐘樓、黑水國漢墓群及明清民居建筑等眾多的名勝古跡。(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萬里長城第一墩”在什么地方
此墩位于肅州西長城南端,討賴河北岸,北距嘉峪關7.5公里。為萬里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臺,今人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墩”。墩臺筑于長城內側2米處,長、寬各14.5米,殘高7米,黃土夾沙夯筑,1539年兵備道李涵監筑。墩臺聳立于82米的高崖,居高臨下,下為急流險灘,地勢十分險要,以其壯觀奇特吸引著國內外游人。(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嘉峪關魏晉墓的彩繪磚畫都是什么內容
在嘉峪關市東北20公里的新城戈壁灘上,有魏晉古墓1000余座,現已挖掘出10余座,出土彩繪磚壁畫600余幅。它們一般都鑲嵌在墓壁上,大多數是一塊磚上繪一幅畫,只有極少數的大型壁畫。其表現的內容極為豐富,有:畜牧、農耕、桑蠶、林園、狩獵、汲飲、屯墾、營壘、庖廚、宴飲、伎樂、六博、車輿、出行、塢壁穹廬、衣帛器皿等。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畫法以素描為主,以線條勾勒出人物、動物、靜物的輪廓,并用黃、白、朱紅、淺綠、赭石等礦物顏料稍加點綴,構成了熱烈明快的色調。(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敦煌在歷史上有哪些變化
敦煌是漢長城西端的重要城鎮,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隸屬于今酒泉地區。其四周分布著祁連山、馬鬃山和天山余脈,西部和北部與新疆接界。敦煌地區歷史悠久,很早以前就是羌戎的活動地區。戰國、秦漢時期,月氏、烏孫和匈奴等相繼興起。公元前111年,漢武帝設立敦煌郡,是為敦煌設縣之始。后又與酒泉、張掖、武威并稱“河西四郡”。據勘測,敦煌城遺址位于今黨河西岸,平面為長方形,東西寬718米、南北長1132米,城內有白馬塔一座,始建于后秦,魏晉南北朝時期,前涼張駿于此置沙州,因鳴沙山而名,后改為敦煌郡。北魏時先后置敦煌鎮、瓜州、義州,隋建國后罷州置郡,為敦煌郡;煬帝大業中改為瓜州和沙州。唐朝除唐玄宗天寶和肅宗至德年間改復敦煌郡外,大體以沙州為稱,郡治敦煌縣。安史之亂后,沙州被吐蕃攻占。宣宗時張議潮起兵,將吐蕃勢力趕走,北宋仁宗時期,西夏攻占沙州,占有河西地區。元朝于此設沙州路,隸屬甘肅行中書省,明朝設沙州衛。清朝雍正初年在敦煌故城之東另建衛城,即今敦煌市。乾隆年間改設敦煌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敦煌屬酒泉地區,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次年撤縣建市。(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沿線最著名的石窟是哪座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長城沿線眾多石窟寺中最著名的一座。它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三危山、鳴沙山之間的峭壁上,南北長約1610多米。莫高窟創建于東晉時期,經南北朝時期和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形成了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偉的石窟群。至今仍保存有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佛象2400多尊。如果把這些藝術品排列起來,可以布置成一個長25里的畫廊。石窟中還發現各種寫經、文書、帛畫等近6萬件。莫高窟的彩塑有的高達33米,雄偉渾厚;有的小至十幾厘米,精巧玲瓏。其藝術造詣之高深,想象力之豐富,都是很驚人的。窟內絢麗多彩的壁畫,反映了我國古代狩獵、耕作、音樂、舞蹈、婚喪嫁娶等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閃耀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輝。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中外文化友好交往的結晶。(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代長城區域生態惡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秦漢時期長城附近生態環境的破壞,特別是唐宋前后這一地區荒漠化更加嚴重,導致這一地區由農牧兼宜演變為只適宜牧業的荒漠草原地帶。明長城由秦漢長城位置上向東南后退數百公里。明長城建成以后,長城區域生態遭到的破壞并沒有絲毫減弱。內蒙古南部鄂爾多斯高原,即黃河河套地區,在明建國初期,這里多為水草豐美的腴田沃土。《明史紀事本末》記述:“河套周圍三面阻黃河,土肥饒,可耕桑。密邇陜西榆林堡,東至山西偏頭關,西至寧夏,東西可二千里,南至邊墻,北至黃河,遠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境內山中長有柏林、松樹、檀香樹和各種茂盛的花草。明代中葉以后,由于大量移民到此,耕墾面積日益擴大,建材和薪炭需求有增無減,森林草原植被受到破壞,局部地區已顯現出土壤沙化的勢頭,后因政治腐敗,屯墾軍民多逃亡,墾田廢棄,就地起沙變得普遍。早已逼近長城的毛烏素沙漠乘機肆虐,到嘉靖年間,鄂爾多斯南緣邊墻一帶在流沙的侵襲下,已是“四望黃沙,不產五谷”了,然而流沙并未停止。它向南蠶食,湮沒了陜西榆林附近的大片土地,陜西榆林鎮東西延袤一千五百里,其間筑有邊墻堪護耕作者僅十之三四,其鎮城一望黃沙,寸草不生。隆慶、萬歷之際,毛烏素沙漠竟穿越長城屏障,向南延伸;萬歷末年新修的長城更是多處被沙漠吞沒,長城尚且遭此滅頂之災,原野耕地更是不在話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明朝錯誤的治邊之策密切相關。如明初朱元璋“用宋訥所獻守邊策,立法分屯,布到邊徼”。以后規模逐漸擴大,竟至山之懸壁無尺寸不墾的地步。北方九邊的土地資源受到大面積的破壞。植被墾辟殆盡,土壤肥力枯竭,由此常引起大面積沙化。其中,陜甘寧長城沿線處于黃土高原與戈壁沙漠的過渡區域,生長的多是草叢和灌木,加之降雨稀少,生態環境極為脆弱,一旦破壞,極難恢復。由于就地起沙和沙漠南段的疊加作用,這里便成了沙漠化的重災區。而原本森林植被良好的地段也未能幸免,如嘉靖以前“山西沿邊一帶樹木最多,大者合抱干云,小者密如櫛”,是一道很好的防沙林帶,自明代中葉以后,因軍民屯墾,官私采伐販賣和朝廷在邊界地帶實行的燒荒政策,森林資源損失慘重,再也難以抵御流沙的侵襲了。森林面積的銳減也使明代長城區域生態環境惡化。例如,黃土高原地段自寧武關以西,南至離石,原在岢嵐、河曲、保德、五寨、偏關等地曾有成片森林,多毀于明代屯田。嘉靖年間這里成片的森林被開成了坡耕田土。以后這里又退化為丘陵溝壑區,至今仍為黃河中下游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段。明代成化年間,“自偏關、雁門、紫荊,歷居庸、潮河川、喜峰口,直至山海關一帶,延袤數千余里,山勢高險,林木茂密,人馬不通,實為第三藩籬,”后戍守之軍于邊墻附近燒荒。“每年大放軍士,伐木兩次”,“四山盡燒,防有伏者”,近邊諸地,經明嘉靖胡守中斫伐,遼元以來古松殆盡。到隆慶時,這片原始森林的“千里古松”已被斫焚得蕩然無存。從此這一地區憂患增多,湖泊泉水日趨萎縮,水質下降,連野生動物也大量減少或絕跡。清朝末年,清政府又以“借地養民”和“移民實邊”等名義開墾長城沿線的荒地草原。由于進一步破壞植被,使得長城中段沿線沙漠化,甚至明長城以南也形成了大面積沙漠。總之,歷代在長城附近大面積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及戰亂是造成長城區域生態惡化的主要原因,這個教訓是我們在今后的經濟建設中不得不汲取的。研究長城區域生態的狀況,這對于長城保護和生態保護都是有利的。(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綠色長城”指的是什么
長城沿線特別是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部多屬于半干旱的平原地帶,降雨少,蒸發大,在不受到人為干擾的情況下,自然環境也僅處于較為脆弱的生態平衡的狀態,如果土地的利用超過了自然界允許的范圍,就會使生態系統失調,環境出現惡化。長城沿線大規模的墾荒和民族間的戰爭,使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因此引起下覆的暗沙翻為明沙,在風力作用下,形成流沙移動和地面沙丘的堆積。長城沿線地區,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水、旱災害連年不斷,生態失去平衡,滾滾風沙,威脅著200多個縣的農田和牧場。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面積達43萬平方公里,也直接危害當地農牧業生產。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16億噸,嚴重威脅著黃河下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長城千百年曾擋住過無數次兵馬鐵騎的進攻,卻敗倒在滾滾黃沙肆虐的侵害之下。長城無法抗拒流沙的侵襲,逐漸地被沙漠所分割,湮埋。古老的長城雖然抵御不住風沙的進攻,但繼承和發揚了長城精神的中華兒女們,卻勇敢地向沙漠宣戰了。建立起一道綠色萬里長城,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保障農業生產的偉大戰役,已于20世紀70年代末打響。1978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為改變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部地區缺林少水生態失調的狀況,決定建設一個大型防護林體系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三北的防護林體系工程,是一項改造大自然、造福子孫后代的宏偉而艱巨的工程,它東起黑龍江,西迄新疆,橫貫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396個縣旗,東西長7000公里,萬里長城由東到西所經的200多個縣、旗,基本上全部包括在這一工程體系之內。所以社會上普遍稱“三北”的防護林為綠色萬里長城。這項工程治理的是我國北方受風危害和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是帶有戰略意義的一項工程。整個規劃是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緊密結合基本農田和基本牧場建設,大力營造防護林、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等。目的是在較大范圍內形成帶、片、網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人工造林與保護現有森林植被相結合,主體工程與區域性防線相結合的大型防護林體系,從而形成一個農、林、牧比例協調的農業生態體系。(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綠色工程是怎么回事
1999年7月,由賈蘭坡、周光召等22位院士和著名專家學者倡議的“建設長城綠化系統工程”,得到了國家有關主管部門和全國人大、全國政協的高度重視。中國長城學會等16家單位發起成立了“長城綠色工程組委會”作為常設機構來開展工作。2000年7月至9月由全國人大環境和資源保護委員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國家林業局、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和中國長城學會共同組織了長城綠色工程萬里行考察活動。自明長城東部起點丹東市鴨綠江邊的虎山長城開始,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陜西、內蒙、寧夏、甘肅、新疆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到新疆的庫爾勒結束,行程1萬余公里。在考察中發現長城沿線生態環境惡化,長城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收集到實地考察的寶貴資料。現在已經完成了長城沿線綠色工程規劃的宏偉藍圖。此項工程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非朝夕之功。但因為這一工程的重要性和偉大的意義,許多人正在進行不懈的奮斗。(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