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嬴姓,開國君主為秦襄公。公元前770年,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平王封為諸侯。戰(zhàn)國初期,秦國經(jīng)濟落后,又經(jīng)常發(fā)生內(nèi)亂,國力不強,不斷遭受魏國軍隊的進攻。為此,秦厲共公和秦簡公先后在黃河和洛水西岸修筑長城,用以自守,史稱塹洛長城。《史記。秦本紀》說:厲共公"十六年(前461),塹河旁,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又說:簡公六年(前409),"塹洛。城重泉"。塹,長城的別稱。按《史記》所載秦厲共公和秦簡公修建長城的時間推算,秦河西長城比魏河西長城早建近百年,洛河長城早于魏56年,其筑長城的目的在于防魏。塹洛長城是利用堤岸和岸邊山崖改修而成,比較簡單。據(jù)考證這段長城南起于陜西華陰縣東南華山腳下小張村,向東北行經(jīng)華陰廟東北,過沙渠河直達渭河之濱,渭河以北沿洛河南岸向西入蒲城境,再沿洛河西岸向北延伸至白水縣黃龍山麓。
秦國的另一條長城,是秦昭王時期修建的西北邊地長城。秦國西北部與義渠為鄰。義渠是我國古代西戎族的一支,分布于岐山、梁山、涇水、漆水之北(今甘肅慶陽及涇川一帶)。春秋時代,勢力極強,自稱為王,與秦國時戰(zhàn)時和。秦惠文王三年(前335),義渠曾在洛地將秦軍打敗。為防備義渠的侵犯,秦惠文王于后元初年(前324)開始在北部邊境修筑防御工事。但義渠的侵犯并未因此停止,前318年它趁六國聯(lián)軍伐秦之際,再次進攻秦國并取得勝利。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雖曾派兵討伐義渠,只奪取數(shù)城。到了秦昭王在位時期,才設計滅殘義渠,奪取其地,并筑長城以拒之。《史記。匈奴傳》記載:"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秦昭王修筑這條長城的具體時間,史籍無明確記載,但據(jù)《史記。西羌列傳》所載,宣太后誘殺義渠王的時間是周赧王四十三年,這一年為秦昭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據(jù)此類推,秦昭王修長城應始于昭王三十五年或稍后一些時間。至于這條長城的具體位置,據(jù)《史記》所言當在隴西、北地、上郡等三郡的外圍。具體起止地點和走向,據(jù)《水經(jīng)注》、《元和郡縣志》和《太平寰宇》等文獻記載和專家的考察,秦昭王長城西起今甘肅岷縣,沿洮河東岸北行至今臨洮縣,向東南至渭源境,然后轉(zhuǎn)向東北經(jīng)通渭、靜寧等縣進入寧夏南境,過葫蘆河、六盤山、入固原縣境,再由固原縣境折為東北方向,入甘肅省環(huán)縣,經(jīng)陜西省吳起、.靖邊、志丹、安塞等縣的橫山山脈向東北行至靖邊縣天賜灣與安塞縣鐮刀灣之間分為二支。一支沿大理河與淮寧河之間的分水嶺東行至綏德縣城西,傍無定河西岸轉(zhuǎn)向北行至榆林縣南魚河鎮(zhèn)。另一支轉(zhuǎn)向北,經(jīng)靖邊縣東、橫山、榆林至神木縣入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境,直達黃河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