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歷史沿革
第一編歷史沿革(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什么是長城
長城在中國歷史上是作為軍事斗爭的產物和永久性防御工程而出現的。它是由綿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墻,一重或多重關堡以及沿長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種附屬設施,巧妙借助天然險阻而組成的,并以城墻為線,以關隘為支撐點的點線結合、縱深梯次相貫的巨型防御體系。由于它長達千里甚至萬里以上,從總體上看,是一條線式既長且大的城防,所以一般稱之為長城。(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歷史上曾修過多少長城
長城的修筑延續了兩千多年,長城開始修筑的時期,大部分在公元前7世紀前后。這時正當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諸侯互相兼并的結果,出現楚、秦、燕、齊、韓、趙、魏等較為強大的諸侯國家。這些國家經常有些沖突發生,它們彼此之間為了互相防御,便在自己的領土上修筑起一道或數道高大的城墻。由于這種城墻在國界上修筑的很長,不只是幾公里而是數百公里或上千公里。它與一般城市的圍墻也不同,是一條長線形而不是周圍封閉的狀態。所以,人們把它稱之為長城,也有的叫長垣。最早修筑長城的是楚國和齊國,修筑的時間約在公元前7世紀前后。到公元前4世紀前后,燕、趙、秦、魏、韓各國相繼修筑互防的長城。公元前4世紀前后,我國北部地區的燕、趙、秦等國,和我國境內北方的游牧民族東胡、匈奴等相鄰。那時匈奴正處于奴隸制階段,奴隸主貴族經常掠擾燕、趙、秦三國的土地,搶奪牲畜和人口,嚴重妨礙著人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所以這三國又在其北方修筑了防止東胡、匈奴南下的長城。后來,秦始皇又在這三國長城的基礎上進行連接和修筑,便形成秦始皇的萬里長城。自秦始皇以后,經西漢、東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遼、金、明各代,都大規模地修筑或增建長城。其中尤以漢代和明代長城規模最大。明代修筑萬里長城,但明王朝最終也從萬里長城開始崩潰。這說明一個國家的存亡與安危,不能完全依靠武力和城防,即所謂“在德不在險”。(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說起長城的功能,人們只說是防御工事,這是不全面的。其實它的功能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防御擾掠,保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這是主要用途。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城,主要是諸侯國家的互相防御,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主要是防御匈奴奴隸主貴族的擾掠,以后的許多朝代也大都是中原地區的統治者為防御游牧民族統治者的擾掠而修筑的。中國的長城為什么一直延續修筑了兩千多年?這主要是我國中原的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統治者擾掠的需要。農業生產需要安定,才能有好的收獲,而游牧民族統治者則逐水草而居,游移無定。游牧民族統治者經常來中原擄掠,而中原人想擊敗他們,又不那么容易:你追他跑,你退他來。所以,秦漢及以后歷代中原地區統治者認為,只有修長城加以防范,才是最佳辦法。開發屯田,保護屯田和保護邊遠地區生產的發展。凡是修筑長城的地方,都要組織修筑長城的人和其隨從家人,進行農牧業生產,以保證長城沿線的供應,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秦始皇時期在修筑長城的同時,不但在長城的沿線設十二郡,而且移民前往開發。漢武帝時又大量發展了屯戍和屯田,有組織地進行發展農牧業生產。同時,長城烽燧也是保護屯田和開發這些地區最好的屏障。開拓絲綢之路。漢武帝時代,經過多次對匈奴貴族奴隸主的征討戰爭,開拓了廣大的西北邊疆,確保河西戰略要地的安全,修筑城障、列亭,最遠達臚朐山(約在今陰山北麓),這些城障使漢軍退可守,進可攻,從而保護了陰山和祁連山內外富饒的墾區和草原。保護通訊和商旅往來。秦始皇時在修筑長城時,隨長城內外,都辟有寬大的直道和馳道,與首都咸陽相通,沿著長城的十二郡也有大道相通,無論傳遞文書,還是商旅往來,都很方便,這對發展中原與邊遠地區的經濟有著重要的作用。漢代又打通西域的交通大道,有利于各國之間的使節往來和商旅的通過。長城的烽燧也是沿著這條大道修筑,起到保護中西交通暢通的作用。(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我國的防御性壕溝和城墻起源于何時
筑城,是伴隨著戰爭的出現而產生的。早在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私有財產就已出現,這從大量古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由于私有財產的差別而導致貧富分化日益懸殊,出現了階級對立。與此同時,掠奪私有財產的戰爭,也伴隨著階級的對立而進入人類社會的生活中。恩格斯說:“鄰人的財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貪欲,在這些民族那里,獲取財富已成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們是野蠻人:進行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他認為這一時期是軍事民主制時期。在我國,這一時期正是古文獻中記述的五帝時代。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恩格斯對軍事民主制時期的戰爭,曾有過“純粹是為了掠奪”的評說,并認為這時戰爭已經“成為經常的職業了”。有掠奪,當然就有反掠奪。各個部落為了保障本部落的財物、人口不被掠奪,為了在頻繁的掠奪戰爭中“保存自己”,提高部落自身的生存能力,于是城郭溝池等具有防御性的筑城設施便應運而生。關于城池的修筑起源于五帝時期的記載,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并不少見。如《淮南子·原道訓》說:“黃帝始立城邑以居”。《史記·五帝本紀》說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抖Y記》、《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說“鯀筑城”!秴窃酱呵铩犯M一步說“鯀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博物志》則說“禹作三城,強者攻,弱者守,敵者戰。城郭又自禹作也”。可見,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即氏族制度日趨瓦解、奴隸制社會即將到來的前夕,壕溝城堡等類型的防御性工程設施,已經產生。(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修筑防御性城池為何在東周時掀起高潮
公元前771年,申侯與犬戎等聯合,進攻西周王都,周幽王姬宮涅出逃被殺,申侯等貴族擁立幽王之子姬宜臼為平王,往東遷都洛邑,史稱東周。從東周開始至公元前476年的一段時間,也叫春秋。春秋是奴隸制開始瓦解,封建因素逐漸增長的急劇動蕩的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也是戰爭極為頻繁的時代。在295年中,僅據不完全的統計,就曾發生過較大的戰爭376次,其中還不包括眾多的奴隸起義。由于鐵的發現和逐漸使用,由于牛耕的推廣,生產力迅速提高,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也隨之發展。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勞動力和土地,擴大自己的統治區和號令其他諸侯,收取貢物,相互爭戰、兼并弱小,出現了王室衰微、諸侯兼并、大國爭霸的局面。按孔子的說法,西周前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至東周時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開始時,據《文獻通考》說,尚有諸侯國131個,隨著兼并爭霸戰爭的加劇,國家急劇減少。《荀子》說齊桓公“并國二十五”!俄n非子》說晉獻公“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荊(楚)莊公“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秴问洗呵铩氛f晉文公“兼國三十九”!妒酚洝氛f秦穆公“兼國二十,開國千里”,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加強自身的生存能力,各國競相構筑或增修城池。不僅如此,各大國的卿、大夫等,也紛紛在自己的采邑構筑城池。于是掀起了大規模構筑、增筑城池的高潮。西周王室有關筑城規模的規定,當然也就被突破,各國都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可能,來修建自己的國都。春秋時期的都邑城址,現存頗多,各大國的都城,差不多都有遺跡可尋。(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春秋時期各國都城規模如何
山東曲阜魯國都城位于洙水、沂水兩河之間,城東南為丘陵山岳,西北和西南一片遼闊的原野。城的平面近似橢圓形。始建于西周時期,至今尚有殘墻存在于地表之上。東西長約3.5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墻厚5-7米。城西、北兩面,利用距城墻約20-30米的洙水為城壕,河寬30米,深4—5米;東、西兩面挖有城壕,寬30米左右,通向洙水及沂水。全城共11座城門,除南面兩門外,其他三面各有城門3座。山東臨淄齊國都城位于臨淄城西部和北部,東臨淄水,西依系水(今泥河),南有牛山、稷山,東、北兩面是遼闊的原野。始建于西周。城為大小兩城組成,小城在大城西南方。城墻殘跡尚存。城的四周很不規整,有的呈直線,有的沿河岸構筑,蜿蜒曲折。城墻全部夯筑而成。大城周長14公里,小城周長7公里,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城墻厚度一般為20余米,城根部最厚處達67米。全城有24個拐角,拐角處墻加厚,城上有防守設施遺跡!洱R乘》引《齊記補》說,該城有城門13座,現僅探明11座。小城南面2門,其他三面各1門;大城南、北各2門,東西各1門。城門道兩側,有壘砌的石墻,城墻上還建有排水口。城東、西兩面,利用洙水、系水為城壕,南、北兩面挖有城壕。城壕及洙水、系水,均寬約3
0米。凡正對城門處的城壕,往往顯著變窄,以便架橋,尚有夯土與石塊修建的墩可尋。小城為奴隸主貴族統治集團居住的宮殿、官署區;大城為平民及奴隸的居住區。鄭國都城,位于河南新鄭雙洎河、黃水之間,始建于春秋時期,城的平面很不規則,東西長5公里,南北最寬處4.5公里。中間又有南北隔墻,將城分為東、西兩半。兩城性質,與齊都相似:西城稍小,略作長方形,為宮殿、官署區;東城呈曲尺狀,面積比西城大一倍,為手工業作坊及居民區。全城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現存城墻殘高尚有15-18米,墻基厚40米。楚~國都郢城,位于湖北江陵北,也叫紀南城,始建于春秋時期。該城平面略呈方形,東西長4.5公里,南北長3.5公里,總面積約16平方公里。城墻保存尚好,有的高出地面7米,頂部寬12-14米。城外有護城河環繞,目前已發現有5座城門、2座水門。城門每門3個門道,門道一側有門衛房遺址。水門用四排木柱構筑而成,亦為每門3個水道。春秋末期所建都城,規模更大,如吳國都城,吳王闔閭時由伍員建造。不僅筑一大城,而且還筑一純軍事據點性質的小城,以拱衛已發展為城市的國都。吳國都城的規模,不計小城和郭,也比洛邑東周王城的規模大三四倍,甚至比周王朝規定的王城“方九里”也大得多。(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最早的長城出現于何時
這個問題在歷史學界和長城研究領域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春秋時期的齊國長城修筑最早;另一種觀點認為春秋時期的楚國長城修筑最早。關于齊長城的最早記載,見于《管子·輕重篇》。文中僅有一句話:“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备鶕R桓公在位時間和管子生平,推斷齊桓公所筑長城當建于公元前685年至前645年之間。楚國有長城的記載,最早見于《左傳》。書中記載楚成王十六年齊桓公率諸侯國伐楚,楚使屈完對齊桓公說:“楚國方城(即長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背赏跏辏垂656年。由此可知至少在公元前656年楚國就已經修筑了長城。(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楚長城分布在什么地方
楚長城的方位、起迄及經過地點,《水經注·氵無水》記載較詳。它說:“葉東西界有故城,始縣(今河南魯山東南)東,至瀙水(今河南泌陽北),達比陽(河南泌陽)界,南北聯數百里,號為方城,一謂之長城云。酈縣(河南內鄉東北)有故城一面,未詳里數,號為長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間相去六百里。北面雖無基筑,皆連山相接,而漢水流其南”。大致是西由今河南鄧縣開始,沿湍河東岸向北至南召西北翼望山,然后折轉向東,沿伏牛山經魯山南至葉縣境,再轉而向南,經方城東至泌陽境,總長約500公里。楚長城分為三段,其結構有兩種類型:南北走向的西段和東段,與齊長城相同,以土、石為主,根據地形、地質條件,就地取材。有土之處,夯土筑墻,無土之處,累石為固。沿伏牛山脈東西走向的中段,則依山據險,利用峭壁懸崖、深谷大塹等自然障礙,稍加人工修理,再補以木柵塞堡等,構筑防線。(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齊長城起迄點位于什么地方
春秋時的齊國自齊桓公至齊宣王,已完成了西起山東平陰(今長清縣)的防門東至膠南小珠山(今青島市黃島區)入海1200余里的齊長城工程的修筑,歷經19個國君,歷時300余年,工程之浩大,構筑之艱難,在我國早期筑城史上所僅見,它開創了中華民族“因勢造城,御敵保國”的大型軍事工程的先例。齊長城在我國古老的軍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關于齊長城的起點,史書有如下記載:《左傳》:“晉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杜(預)注:“平陰在盧縣東北,其城南有防門,于門外作塹,橫行廣一里”;《后漢志》:“盧縣有光里,今有廣里鋪,蓋后人以名地”;《水經注》亦載:“平陰,齊地也。在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十里,平陰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里,齊侯塹防門,即此也”;《竹書紀年》:“齊筑防以為長城”;《戰國策》:“有清濟、濁河,可以為固,有長城鉅防,足以為塞”。清濟,即古濟水,它是《周禮·職方》所載“華夏四瀆”之一,今為黃河所奪。當時齊國的西部及西北部,有濟水和濁水雙重水防。齊長城的鉅防直接濟水河畔,因河濱缺乏石塊,則用土夯筑為城防,現在城基清楚,這就是各史書上記載的鉅防,防門則是鉅防的關門之一,因此“鉅防”就是齊長城的西端起點。關于齊長城的終點,從歷史記載上看,主要有瑯邪、大珠山、小珠山三說,樞罢f,主要是指其廣義而言的,戰國時的越國“勾踐滅吳,徙都瑯邪”、秦漢時瑯邪為郡治,當時的大珠、小珠二山歸瑯邪郡所轄。從長城入海的實際位置上看,應是膠南市小珠山東北的于家河村東入黃海,齊長城小珠山入海處,在清朝為膠州的膠縣所轄,《道光膠州志》記載較詳:“膠縣城南有長城,因山為之,培高塹下,各有門闕邸閣……長城東歷小珠山陰、鵓鴿山至徐山之北于家河莊東入海!爆F在小珠山西的六汪鎮,仍有一段底寬6
米,高3米的齊長城遺址,與《道光膠州志》所載和齊長城入海的實際位置是相符的。齊長城西起濟水、濁水(今為黃河)的雙重水防,水防緊接著城防,城防又緊連著橫貫海岱之間的自然天險,這樣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通過筑城的方式把山川險要有機的結合起來。它的東端經大小珠山天然的屏障,直入巨浪洶涌的大海。水陸天險加之堅固的人工城防構成了千里齊長城的一大特色。(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戰國時秦國最早修的長城為什么叫“塹洛長城”
公元前五四世紀之交的時候,秦東部黃河、洛河之間的土地屢被魏攻占。為了抵御魏國,公元前408年秦退守洛水西岸,沿河修筑長城,并筑重泉城用來自保。司馬遷在《史記》中即有“塹洛,城重泉”的記載。“塹”就是掘的意思,這里所謂的塹洛也就是削掘洛河岸邊的山崖以利防守。重泉城故址在今陜西蒲城縣東南鈐鉺鎮,東距洛河3公里,是屯軍的地方。這段長城的修筑方法是筑墻與削掘崖岸相結合,所以史書上稱作“塹洛長城”。它是戰國時期秦國修筑最早的一段長城。比魏國的河西長城(濱洛長城)早56年。秦塹洛長城的位置走向,史念海先生根據《水經注》有關記載,并結合實地考察,已經找到蹤跡。這條秦長城的南端起于陜西華陰縣東南華山之下的小張村,逶而向東北,經華陰廟東北,跨過沙渠河而至渭河之濱,渭河以北則沿洛河南岸向西,入蒲城境內,再沿洛河西岸向北延伸至白水縣黃龍山麓。目前,只有渭河以南華陰縣小張村至華陰廟東城子之間保存著低矮的夯土墻可以辨認。(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出現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何在
長城與中國地理環境中的文化區系有直接關系。中國自石器時代至商周,形成了南北兩大有顯著差異的文化區系,即北部蒙古高原大漠的牧業文化區與黃河、長江流域的農業文化區,一個是飄忽不定,一個是農業定居,不但形成了文化上的差異,而且造成了文化發展時序上的不平衡狀態。兩區之間既有聯系又有矛盾,既有相互的需要,又有相互之間的排斥。正是這種文化和經濟上的深層條件,才導致了兩大文化區之間必然出現一個在斗爭中取得融合和發展的文化帶。這個文化帶中出現了長達2000多年的歷代長城。所以,長城出現的直接原因是軍事的,但深層原因卻是文化和經濟的?梢哉f,長城是中華文化數千年中發展、變化的時空坐標系。對長城的研究絕不能以單純的軍事觀點著眼,而必須從中華文化整體時空上把握,不能把歷代長城割裂開來研究,而必須對歷代長城作總體上的把握。(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燕為什么修易水長城
燕易水長城,亦稱燕南長城。修建時間根據史載推斷應在公元前317年之前。燕國位于中原地區的東北部,系戰國七雄之一,幅員廣闊,南接齊趙,北與東胡等游牧民族毗鄰。公元前314年,中山國和齊國同時攻燕,燕都薊(北京)城為齊軍攻破,燕昭王在河北易縣東南營建新的都城——下都。大約與此同時又在下都之南修建長城,目的是用來防御中山、齊國和趙國的進攻,保衛燕國下都——易水城的。它的走向,西起今河北省易縣西南的太行山中,順著南易水北岸而下,迤邐于今定興、徐水、安新諸縣至雄縣東北,折向南穿過文安、任丘兩縣之間,止于大城縣南面的子牙河西岸。至今易水長城的遺址有些地段仍依稀可辨。(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遼塹壕是怎么回事
契丹族于公元10世紀興起于今西拉木倫河流域,建立遼朝。大約在12世紀第一個10年,遼朝在與其屬部生女真完顏部接壤之地營建了一道防御性的深塹。關于這道塹壕,《遼史》無直接的記載,但《金史》有確鑿的記述。遼代塹壕的走向大略是:自今吉林省舒蘭縣境起,趨北跨榆樹、扶余諸縣,逾松花江,歷經黑龍江省肇源、肇州兩縣,止于安達縣境。舒蘭縣境的遼代塹壕,已于20世紀80年代初發現其遺跡。遼塹壕遺址在舒蘭縣西部的溪河鄉長12公里許,呈西北往東南走向。西北自雙印通古城東北角起,跨過吉(林)哈(爾濱)公路,趨向東南經雙印通村南面的上敖花東山頭,沿著山頂或山肩穿過孔屯與二道村之間,一直延伸到溪河鄉與二道鄉的交界處。(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為什么說長城是特定時空的產物
城堡是人類跨入文明時代的一個標志,但中國古代把高峻的墻壁擴展至邊陲確為世界歷史所罕見。這種廣筑邊墻的作法肇始于春秋戰國之際。春秋戰國長城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劃分割據的諸侯之間的勢力范圍,同時兼備軍事防御及召集部隊進行軍事反攻的作用。自秦漢起直到明朝,長城主要是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掠擾。從實際情況看,古長城沿線大體上與農牧區自然分界線相吻合。北方廣闊草原適宜大規模游牧,農牧區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這種地理環境既利于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也容易產生摩擦。自從因發明轡具而有可能組建富于高度機動性的騎兵隊伍之后,游牧民族便如猛虎添翼,在相當長的歷史年代對農耕民族保持巨大軍事壓力。以農立國的古代中原王朝無力也無需耗費巨大國力去控制北部遼闊的荒漠與草原,而又不得不隨時提防時刻覬覦鄰人財富的游牧部落南下劫掠。事實上幾乎歷代中原王朝都面臨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戰。學術界的研究表明北方少數民族大規模南下又都與歷史上四個寒冷時期造成的生態環境變化有關,農牧區的自然分界線在寒冷期被推到了黃河以南?梢哉f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和戰關系始終是中國古代影響、制約雙方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長城便是這種生態環境差異和農牧民族沖突的產物,是中原王朝為填補天然障礙不足而建立起的防御體系。自宋代后國家版圖退至長城以南,元清兩朝俱為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元疆域橫跨歐亞,清奉行依重蒙古貴族的聯姻政策,都不再有大規模筑城之舉。除此之外,各代基本沿襲了西漢時期的邊防格局,直至明朝,更是不斷增修、加固長城,無論規模、質量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長城的具體形制、方位走向大體依據生態環境、政治形勢、經濟狀況、民族關系、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點而定。如明長城比起秦漢長城就已大規模南移。顯然,長城乃是宏觀上鞏固邊防、抗御北方游牧民族劫掠、拱衛中原的戰略防線,并非就是位列最前沿的邊境線,更非國界線。構筑長城也并不是什么人突發奇想的結果,想像力要受時空條件的制約。既然無法徹底清除飄忽無定的對手,又時刻要防備突如其來的偷襲,廣筑邊墻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歷史時期便不失為一種實際有效的對策,有其不得已而為之的歷史依據。(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指揮修筑第一條萬里長城的將軍是誰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明確記載,他寫道:“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二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于是渡河,據陰山,逶迤而北,暴師于外十余年!庇纱丝芍,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蒙恬,是負責第一條萬里長城建筑施工的人。蒙恬是將門之后,其祖父蒙驁從齊國投奔秦昭王后,在進攻韓、趙、魏國的戰爭中,屢建戰功,官至上卿。其父蒙武也是秦朝大將,秦滅楚之戰就是蒙武協助大將王翦所指揮的。蒙恬自幼聰穎,學習獄法,曾做獄官,公元前221年世襲秦將。就在這一年率軍攻齊,大破齊軍。蒙恬是文武全才,據傳,今天使用的毛筆即為蒙恬所發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死于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縣西北)。趙高串通丞相李斯,立始皇十八子胡亥為二世皇帝。此時長子扶蘇正以監軍身份駐在蒙恬軍中,扶蘇與蒙恬關系極為密切。趙高為消除后患,篡改詔書,派使者送往上郡(今陜西榆林縣東南),賜扶蘇、蒙恬死。扶蘇接書受劍,哭入內舍,即欲自刎。蒙恬懷疑有詐,諫勸扶蘇說:“主上在外,未立太子,今臣北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這天下重任,如不得主上信任,怎肯相授,今只憑一使者到此,安知不有詐謀,故不應自殺,待派人馳赴行在請命,如果屬實,再死不遲。”扶蘇不聽勸阻,揮劍自刎,蒙恬卻不肯即死,交出兵權,被關壓在陽周(
今陜西子長縣西北)獄中。二世胡亥得知扶蘇已死,便欲寬釋蒙恬,但趙高深為忌妒,不斷捏造罪名詆毀蒙恬,二世遂遣使陽周處決了蒙恬。蒙恬是秦朝名將,祖孫三代皆在秦的統一戰爭和鞏固邊陲的軍事斗爭中,作出過重大貢獻。但最后卻慘死在陰謀的陷害之中。古人悼誦蒙恬的詩寫道:“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支筆,難寫孤臣一片心。”(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戰國時期最后修的長城是哪一道
古時燕趙以北有許多少數民族分布。春秋時,燕以東有孤竹(今河北盧龍縣境)、令支(今河北遷安縣西)和山戎國無終(今天津薊縣),在東北地區則有肅慎。到戰國時,北方民族有肅慎、東胡、樓煩、匈奴等,這些民族多以畜牧為業,精于騎射,燕趙等國常受其騷擾。為了求得暫時安定,燕國把有名的將軍秦開作為人質送給東胡。胡人對秦開很是信任。由于秦開熟悉東胡內情,歸燕后便發軍大破東胡,把東胡趕出千里以外,燕國因此擴地至遼東。其后,燕陸續設置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漁陽(治所在今北京密云縣西南)、右北平(治所在今河北平泉縣境)、遼東(治所在今遼寧遼陽市)、遼西(治所在今遼寧義縣西)五郡,又修建北長城,用以防備東胡再度騷擾。其修建年代當在公元前254年左右,這段長城就是戰國時期最后修的一道長城。(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少數民族中最先修長城的是哪個民族
春秋戰國時期,在今河北中部有一支少數民族鮮虞逐漸強大起來,建立了一個強悍的諸侯小國,名為中山。其國土雖然不大,但是勢力頗強,據從河北平山縣三汲鄉中山王墓出土的器物看,中山國當時的冶金技術和工藝水平是十分驚人的。中山國為防御西南強鄰趙的襲擊,曾在公元前369年修筑了一條長城。其遺址一直未能確認,據文獻記載推斷其位置大致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地帶。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唐縣境內的唐河東岸發現了一道石砌中山長城遺跡,此后又陸續在曲陽、順平、淶源發現了相近的長城遺跡。這是中國少數民族所修建的最早的一道長城。(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第一道萬里長城產生于何時
秦始皇并滅六國統一中原后,為鞏固其統治地位,即矚目于北方。經過對匈奴的幾次戰爭特別是公元前215年和前214年兩次戰爭的勝利,使匈奴頭曼單于不得不放棄黃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即“河南地”和河套地區及其政治中心頭曼城(今內蒙古五原縣),向北退卻700余里。直到公元前209年,冒頓殺死其父頭曼,自立為單于(單于庭設立在漠北),勢力又強大起來,統一了各部,占有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區。秦始皇在匈奴向北退卻后,為防御匈奴以及東胡奴隸主貴族南下騷擾中原,就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進行重新修繕和增筑,使其聯接一起。同時,在匈奴退出的地方設置九原郡(治所在今包頭市西南黃河北岸),并因河為塞,筑縣城44座(在今河套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由九原郡管轄。又采取移民實邊的政策,把內地人口于公元前214年和前212年先后兩次遷移到河套地區墾殖土地。第一次是小規模的“徙謫”(充軍流放),《史記·秦始皇本紀》有“徙謫,實之初縣”的記載,即指此;第二次是“遷北河、榆中三萬家”。還使蒙恬率兵20萬長期駐守,坐鎮上郡。這些措施,確實收到了防御效果,使10多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關于秦始皇萬里長城是在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葺聯接而成的說法。是指秦始皇長城與三國長城的走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中有些地段利用了三國的古長城;而未利用部分(
多在新筑長城之南),又加以繕治,成了第二道防線。所以說秦始皇萬里長城是以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長城為基礎而修筑的。但秦始皇時期修筑的萬里長城工程規模之巨大,動用勞力之多,又遠非三國舊長城可比。據統計除去修繕三國長城,僅新建增筑部分就相當于原來三國長城總長度的一半以上;動用了約50萬的勞動力,這個數字相當于當時全國男勞力的十分之一。從公元前214年開始直至前210年秦二世賜蒙恬死,歷時5年(一說從前217年始,用了9年時間)才完成這一西起隴西郡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長達一萬余里的古代的偉大建筑工程。雖說在春秋戰國以來,各諸侯國者投入較大的力量修筑長城,多亦還過二三千里,只有秦始皇所筑逾萬里之上,所以說舉世聞名的中國第一道萬里長城是秦始皇時期修造的。(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秦始皇萬里長城分幾段
大體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自內蒙古化德縣境,往東經過河北康?h南、內蒙古太仆寺旗、多倫縣南,河北豐寧、圍場縣北,內蒙古赤峰市北境及奈曼旗、庫倫旗南鏡,至遼寧阜新市北,這段長城或沿用戰國燕長城舊跡,或新筑。遼河以東,據文獻記載,秦始皇長城一直延伸到朝鮮境內平壤大同江北岸。建筑方法,因這段長城所經過地帶的自然條件差別較大,采取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累石為城、樹榆為塞的不同方法。中段:由內蒙古興和縣,經黃旗海北岸,繞過集寧市北境,順大青山而西,經察右中旗,武川縣南的南烏不浪,固陽縣北部的大廟、銀號、西斗鋪,然后北依陰山,南障黃河后套,經五原,杭錦后旗北境,西抵烏蘭布和沙漠北緣,這是秦統一以后,蒙恬北逐匈奴,辟地數千里,利用戰國時期趙長城的基礎,加以重新修繕而成的。陰山至賀蘭山之間的廣闊缺口當是秦統一以后新筑的。其長城的建筑由于基本上依托大青山和陰山,主要是用石塊壘砌,在烏拉特中旗南部發現用石塊壘砌的墻面有多次修繕的痕跡,基寬3.9米,高約3.9米至4米。沿長城內外,在連綿的山巔上,還用石塊壘成供傳遞軍情用的烽燧,山谷間的通道則構筑了一些關隘城堡設施,沿黃河岸還夯筑了一系列障塞,使秦統一以后的長城中段形成縱深防御體系。西段:這條長城的干線應起自甘肅岷縣,循東北方向,經臨洮、渭源、寧夏固原,又入甘肅環縣、陜西吳旗、靖邊北達內蒙準格爾旗東北的十二連城。蜿蜒在鄂爾多斯高原上的一段保存較好,長城隨山就勢高低起伏,至今猶隱約可見。城墻系夯土筑造,夯層清晰可辨,夯窩緊密。(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最早連接城池的“周道”是怎么產生的
西周王朝幅員遼闊,屏藩王室的軍事據點分散于全國各地。西周王朝為了能密切與諸侯的聯系,確保王都與各諸侯國都之間的交通暢通,以便于機動軍隊、傳遞軍情,以王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構筑了許多條以軍用為主的國家一級的道路,稱為“周道”,或稱“周行”。西南至巴蜀(四川),北至秦、晉(陜西、山西),東北至燕、齊(河北、山東),東南至淮夷(安徽、江蘇),南至申、荊(湖北),都有“周道”可通。“周道”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路面平、路身直!对姟ば⊙拧ご髺|》說“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形容它像磨刀石一樣平坦和牢固,像箭稈一樣挺直;《詩·小雅·小弁》和《左傳》襄公五年所引逸詩,也都贊揚說:“踧踧(平)周道”,“周道挺挺(直)”。二是路幅較寬,四馬戰車可以通行無阻!对姟ば⊙拧に哪怠氛f:“四牡騑騑(速馳不停),周道倭遲(遙遠之貌)”;《詩·小雅·何草不黃》還記有輜重車行駛于周道的情況,說“有棧之車,行彼周道”。三是周道兩側植有樹木。《國語·周語》說:“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詩·大雅·綿》說:“柞、棫撥矣(柞棫樹生葉時),行道兌(通行)
矣”,可見周道兩側是種有樹木的。道旁植樹,不僅可起遮陰、標識作用,而且也起遮蔽、障礙作用。商代后期,戰車已成為軍中主要兵種,至周代,車戰已成為主要作戰方式,所以植樹設障,就列為國家的重要防御設施之一,它和壕溝、土墻相互配合,成為戰車難以逾越的障礙。(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今天地圖上標注的長城建于何時
今天在中國地圖上所能看到的長城圖符,是距我們年代最近的明代長城。明朝滅掉元朝以后,蒙古統治者退回漠北,但仍有相當的勢力,不斷南下騷擾掠奪企圖卷土重來。同時在東北又有女真的興起。所以在明王朝統治的270余年間,基本上從未停止過修筑長城和經營長城防御體系,前后達50余次之多,它東起鴨綠江,西達祁連山,橫跨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陜西、寧夏、甘肅等9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7300公里,建造規模之大,功能之完善,是繼秦皇漢武之后,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與之相比的。其工程技術也遠遠超過了歷代所筑長城,可以說達到了長城修筑史上的最高峰。(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夏王朝時防御性城墻有何發展
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夏王朝建立之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原來扈從隊的基礎上,大力擴充常備性質的王室衛隊,充分運用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青銅冶煉技術制造兵器,同時也在軍事重地,構筑防御工事。由于當時已經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增建的工事設施并不多,經過幾千年的滄桑變化,這些工事遺址多已湮沒,因而目前發現的很少。1959年開始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東西達2.5公里、南北達1.5公里的城市遺址。據多數專家論證,這里是夏王朝后期的國都。城市周圍,沒有城墻,但在城市遺址中間,發現了一座修建有土圍墻的宮城,該土圍墻建立在一個大型夯土臺基之上。臺基高約3米,邊緣部分為緩坡狀,宮墻就筑在緩坡內邊緣部位,墻內全是宮殿建筑遺址,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圍墻呈方形,只有南墻有門,門內兩側建有東西塾(耳房),系門衛所居。宮墻的墻基槽是在臺基夯土上重新挖掘的,槽底鋪有未經加工的紅砂石和青石,礎石中部立有木柱,作為墻骨,然后在木柱四周積土夯筑。這樣的結構,可以在厚度不大的情況下,相對提高墻的高度。從軍事作用上看,高墻能起到遮蔽、隱蔽及障礙作用。(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商王朝時防御性城墻有何發展
1983年,在河南偃師城西之尸鄉溝一帶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所商初大型古城遺址,該城建于洛水北岸稍稍隆起的高地上,整體略呈方形。南北長約1700米,東西寬度,北部1215米,南端僅740米,總面積約190萬平方米。城周圍筑有夯土城墻,墻厚一般在16米至28米之間,并不相等。東、西兩面,各有城門三座,北面有城門一座,城內南部中央,有方形小城一座,四周土墻夯筑而成,厚2米左右,各邊長均約200米。城中央有一條橫貫全城、與洛水略成平行的河溝遺址,寬為30—60米,當地稱為尸鄉溝。筑城作業采取先掘基礎槽,然后逐層填土夯實的方法。槽口寬18.3米,槽底寬17.7米,深0.6—0.9米。主城墻每夯高0.3米,就向中心收縮0.3—0.6米,現存城墻殘高1.8米處寬16.4米。城墻根部內外兩側,均有高約1米左右的夯土護城坡。1956年在河南鄭州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一座商代古城遺址,城為方形,城墻周長6960米,四面有大小不同的缺口11個,有的可能是城門。城墻四周挖有深、寬各約5—6米的外壕一條。城墻根部總厚約21米,現殘存高度5米處厚約10米,估計原高可能在10米左右。筑城作業方法,與偃師商城相似,也是由主城墻和護城坡兩部分組成。主城墻根部厚約1
0.6米左右,兩側護城坡根部厚度,各在5米以上,向上傾斜角約為23度左右。但這時的筑城技術,已有明顯提高:第一,主城墻已由板筑法筑成,兩側與護城坡接縫處,已近似垂直,壁面至今仍留有長約3米、寬約0.3米左右木板的痕跡。第二,護城坡為傾斜夯筑而成,考慮到遲滯攻者攀登,在夯完后,由頂部向下進行鏟削,并在表面鋪設一層料姜石碎塊,以防雨水沖刷。第三,主城墻各夯層之間,采用筍卯式結合法,夯窩較深,兩夯層夯窩嵌接,緊密堅實,可增強主城牢固性。第四,使用的夯具,已由4根木棍綁在一起,發展為由成捆圓木緊密固定而成。就構筑城墻所需工程量來看,挖土約170萬立方米,夯土約87萬立方米。假如每天投入1萬名勞動力進行作業,3000名挖土,3000名運土,3500名夯打,500名做勤雜工作,以當時的最高作業率計算,需8年才能完成。如果不是最高統治者所在之地,沒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是很難筑成如此規模宏大的城池的。(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秦昭王長城筑于何時
秦國北部與義渠毗鄰。義渠是我國古代西戎族的一支(分布于今甘肅慶陽及涇川一帶),建有政權,春秋時實力相當強大,經常與秦作戰。據《史記·張儀列傳》記載,秦惠文王更元初年,張儀“為秦相,取陜,筑上郡塞”。這說明此時秦已開始在北部邊境修建防御工事。又據《史記·匈奴傳》記載:“秦昭王三十七年,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可見,這時秦又在新占領區的邊境修建防御工程,與此前在上郡所筑工程聯結起來,即后世所稱秦長城。為示其與秦統一后所修長城之區別,一般稱之為秦昭王長城。秦長城西起今甘肅臨洮北15公里、洮河東岸高地南坪望兒嘴,東南至渭源境經關山南下,至白厓山轉東,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西吉、隆德、固原、合水、環縣,到陜西吳旗、靖邊、榆林,于神木縣北窟野河側旁,到達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的十二連城,隔黃河與托克托縣遙遙相對。另外在吳旗以東,還修有分支,經綏德至米脂、榆林間的魚河堡附近,即上郡治所膚施為止。(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魏國筑有幾道長城
先后共筑有三道,即河西長城、河南長城及崤山長城。魏河西長城,南起于陜西華陰縣西南、華山南麓之朝元洞,瀕長澗河西岸北抵渭河,過渭河后,再北越洛河,然后循洛河東岸西行,至大荔縣許原北之長城村。這一段長城,1980年曾進行過實地勘察,遺跡至今猶存,位置可以肯定。但由長城村向北經由之地,曾有過不少說法,都有一定的文獻根據,未能統一。最近根據實地勘察情況,認定北段是由長城村經澄城東略向西北,然后轉趨東北,延伸至合陽、韓城境內,抵達黃河西岸。這里正是《史記·秦本紀》所說“魏筑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的魏國上郡地區。魏河南長城,據《郡國志》及《水經注》記載,大致北起位于當時黃河南岸的卷(河南原陽縣舊原武西北),向東至陽武(原陽東南),再轉向西南,經管(河南鄭州)東,至密(河南密縣)的北境止。魏崤山長城,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在硤石(河南三門峽市東南)“縣北二十二里。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所筑。東南起崤山(東段),西北至黃河三十七里”。1956年黃河水庫考古隊在陜縣東原劉家渠村,曾發掘了一批唐墓,出土兩塊墓志碑,指明當地為長城北原。從唐前各代的政治形勢及領域分析,該地長城應屬于戰國魏之長城,正與《元和郡縣志》所記吻合。且此地正是魏與韓的爭奪地區,并曾與秦交界,在這里修筑一段防御工程,是符合魏國當時的情勢的。(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趙南長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公元前334年,魏齊聯合,雙方國君在徐州相會,互尊為王。趙國對此深為不滿,于次年派軍攻魏,包圍了魏北部軍事重鎮(河南內黃西),但久攻不下,被迫撤軍。為防御魏軍或齊軍進攻,趙在南部邊境、漳水與滏水之間修筑了一道長城。《史記·趙世家》記此事為:趙肅侯“十七年圍魏黃,不克。筑長城”。后來趙武靈王嗣位之后,曾追述此事說:“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边@段長城的具體位置和走向,大致西起于今河北武安西南,沿漳河北岸東南方向,至磁縣西南,轉向東北,仍沿漳河至肥鄉南止。今臨漳、磁縣一帶,尚有遺跡可尋。(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趙北長城建于何時
趙武靈王嗣位后,銳意改革,奮發圖強,“變俗胡服,習騎射”,組建了獨立的騎兵部隊,國勢漸強。公元前306年,“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據文獻記載及實地勘察,這道長城大致東起今內蒙古自治區之興和,經卓資北,沿大青山南麓,經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包頭,至烏拉特前旗東。在這道長城西段之北,由固陽東經固陽北沿烏加河北岸至臨河北石蘭計山口(即古高闕),還筑有一道長城。由興和至烏拉特旗一段長城,基本上已經實地勘察所證實。全段長城大都依山修建。卓資地段,主要利用斗金山險要地形構筑。從呼和浩特北壩子口向西,山勢較高,長城筑于山南側較寬的緩坡中間或山腳下。包頭地段則多在丘陵山地中。全線僅呼和烏素附近山區一段的長城墻體為石砌,其余全系夯土筑成。夯土城墻底部一般寬3—4米,殘高大多2米左右,個別地段較高。部分地段也有以石塊砌墻基,然后再在石基上積土夯筑的。(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秦通往長城的“直道”行徑路線是怎樣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疆域擴大了,權力集中了,為了有效地保衛邊防和統治地方,在一旦發生戰爭時,王朝中央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集中必要的兵力、機動至需要的方向,迅速及時地作出恰當的反應,就必須建立良好的道路及通信網絡。除了修建了長城防線以外,還動用大量勞力,興建了工程量不亞于長城的另一軍事工程——“馳道”、“直道”等以軍用為主的“道路”。其中與長城防線有密切聯系的為“直道”,是秦漢王朝北部邊陲防御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1975年,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為撰寫《陜西軍事地理》,曾進行過一次實地勘察,認定直道的路線為:由咸陽北的今淳化縣境秦林光宮(甘泉山)遺址,沿子午嶺主脈北行,經旬邑縣石門關至黃陵縣西興隆關(沮源關)后,沿子午嶺主脈西側經甘肅華池縣東至陜西定邊縣東南,再由此東北行進入鄂爾多斯草原,過烏審旗北,經東勝縣西南,在昭君墓附近渡黃河,到達包頭市西南的秦九原郡治所(三頂帳房古城)。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關秦直道路線的具體記述。但后來畫家靳之林沿秦直道作畫后,提出了不同的路線。認為直道到黃陵縣西興隆關處后,不是沿子午嶺主脈西側北上,而是沿子午嶺主脈東側,經富縣、甘泉、志丹、安塞、子長、榆林境再至包頭市西。1
984年8月間的《光明日報》、《陜西日報》等,對此作了報道,并予以肯定。1986年,陜西交通史志編寫委員會,組織了有關地區(市)、縣的編史人員,又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實地勘察,認為子午嶺東側的古道遺跡為秦直道遺址。該路至榆林西境后進入鄂爾多斯草原,再與子午嶺西側道路合一,經昭君墓東側至包頭市西。(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漢是在什么歷史背景下修長城的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導致秦王朝覆滅,劉邦、項羽之間的楚漢戰爭,以劉邦重新統一中國而告結束。在這一時期,我國北部的匈奴族,在冒頓單于領導下,以武力統一了我國北部蒙古高原,建立起一個東盡遼河、西逾蔥嶺、南臨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有“控弦之士三十萬”的強大奴隸制軍事政權。公元前201年,冒頓率軍南進,攻略馬邑(山西朔縣),“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山西太原)下”,深入長城之內三四百公里。劉邦親率32萬大軍北上迎擊,因初戰小勝輕敵,于次年初被包圍于白登(山西大同東北15公里),幾乎被俘,后以重禮行賄,才得以出圍返回。漢王朝統治集團,重新估計了當時的形勢,遂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實施戰略防御。對內部則采取發展生產、鞏固統治的措施,整軍經武,積蓄力量。經過文景兩代的休養生息,至漢武帝時,社會經濟已有了大的發展。不僅“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且“眾庶街巷有馬,而阡陌之間成群”,有了進行戰爭和組建騎兵大兵團的物質條件。漢武帝于是轉變戰略,開始實施反擊。公元前127年,匈奴進攻上谷、漁陽,漢武帝為爭取主動,采取了胡騎東進、漢騎西擊的方針,派衛青等率主力部隊由云中(
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南)出發,沿黃河河套北岸西進,至高闕后折而南下,大破匈奴軍,盡復河南地。于是“筑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而為固”。這次主要是修繕秦沿黃河長城及高闕一線長城,其目的不是滿足于既得勝利,據秦長城實施防御,而是為進一步奪取陰山山脈作必要準備。陰山山脈地區,“東西千余里,草木繁盛,多禽獸”,匈奴軍“依阻其中,作弓矢,來出為寇”。不奪取該山,仍難真正解決邊境的安定問題。為了徹底擊敗匈奴,漢武帝一方面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聯合月氏、大夏和烏孫等政權,并“西置酒泉郡以隔絕胡(匈奴)與羌通之路”,一方面派衛青、霍去病等,率10萬以上的騎兵大兵團,連續發動四次大的戰役,遠出長城之外兩千余里,大破匈奴軍,終于迫其“遠遁,而幕(漠)南無王庭”。至此,作為匈奴南進的主要戰略基地的陰山山脈,完全被漢王朝所控制。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為鞏固已經取得的戰果,漢武帝又下達了在陰山以北修筑長城的命令。(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漢長城有多長
漢朝除了把秦始皇萬里長城加以修繕利用外,還新構筑了東起甘肅蘭州黃河北岸,西達新疆庫爾勒附近的河西長城;東起內蒙古化德縣,西止于甘肅金塔縣的漠南長城。漢朝新城與秦代舊城聯為一體,在東西兩端之間,經行于今朝鮮北部和遼寧、內蒙古、河北、寧夏、甘肅、新疆6個省區,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分布地域最廣、跨度最大的總長度達1萬公里的漢代長城。(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秦漢長城在邊防中有哪些主要作用
我國中原地區人民以農業生產為主。北方地區多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馬匹代步,行動迅速。秦漢王朝時,為了減少主要來自北方匈奴的外部威脅,有效地保衛邊境,使中原地區免遭匈奴的搶掠破壞,以便使人民在較為安定的環境中,正常地從事生產和生活,動員大量人力、物力,建筑了工程浩大的萬里長城。在早期冷兵器作戰的時代,這種深溝高墻的長城和連綿不斷的亭障烽堡等防御工程,確實起到了抑制匈奴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相對提高秦漢軍戰斗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保衛長城之內的人民不受攻擾的目的。僅就軍事角度而言,長城在秦漢北部邊防中的作用,概括起來,就是可以利用它的城墻、溝壕、亭障烽堡等工程設施,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預有準備、以逸待勞等有利因素,在被動的形勢下,獲得作戰的主動權,以達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戰爭目的。具體來說,其作用主要有三條。它可以起到阻止、抗擊較少敵人內侵的作用。假如沒有或不防守這條長城,則不論多少匈奴騎兵,甚至幾百人、幾千人,都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毫無阻擋地滲入邊陲之內,對城市及居民地實施突然襲擊,劫掠人畜財物。而當邊防駐屯軍人得知情況,前來救援時,匈奴騎兵卻早已滿載而歸。如西漢初期,國力尚微,匈奴“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故河南塞”,占領了秦始皇長城的大部地段。而漢軍主力分守飛狐口(
河北蔚縣南)、句注山(山西代縣西山)、北地郡(甘肅慶陽西北)一線,戰略預備隊又集結于國都長安以北、以東的細柳、霸上,據守渭水、霸水,以致匈奴趁虛而入,“往往入盜漢邊,不可勝數”,處于“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隴西三困于匈奴”的局面,使漢王朝完全陷于被動地位。但從有了長城防御工程,并以一定兵力防守之后,則少量匈奴騎兵,既無力迅速攻下長城沿線那些能相互馳援的各支撐點或要點,又無法潛越這條深溝高墻、嚴密設防的長城防御工程,只得碰壁回軍。如不迅速退走,不僅將因野無所掠,軍食發生困難,而且還有遭到守軍在長城掩護下集中優勢兵力實施攻擊、而被殲滅于長城腳下的可能。當匈奴騎兵大兵團來攻時,它可以起到消耗、遲滯敵人,爭取時間,保障縱深主力集中、展開的作用,從而粉碎敵軍速戰速決的企圖。假如沒有長城,匈奴騎兵大兵團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長驅直進,深入腹地。不僅直接威脅國家的安全,而且將使很大地域內的人民遭受嚴重的災難和破壞。又由于騎兵機動性強,匈奴軍往往進行大規模流動劫掠、襲擾,漢王朝難以集中兵力捕捉、殲滅匈奴軍。公元前1
66年時,“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均在寧夏固原東南),殺北地都尉卬,掠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甘肅鎮原東)。使騎兵入燒回中宮(甘肅涇川境內),候騎至雍甘泉(陜西淳化北)”,進迫長安大門!皢斡诹羧麅仍掠唷,俟漢軍完成集中、部署時,匈奴已回師,漢軍“不能有所殺”。有了長城及防守部隊,漢軍進可攻,退可守,基本居于主動地位。當匈奴先遣部隊接近長城防線時,漢軍通過烽燧報警,各級邊防指揮部及中央統帥部,即可掌握初步敵情,開始進行準備;當面的戍守部隊,也當即進入緊急戰備狀態。當匈奴主力攻打長城各據點時,有關指揮部可以立即使用機動部隊支援位于敵人主要進攻地段上的要點,同時可以通知轄區各郡縣列城,進行堅壁清野,加強城池戒備。中央統帥部也可以較為從容地部署二線堵擊部隊和向敵主攻方向機動集中主力,形成優勢,與之決戰;驅⑵鋼敉耍驅⑵錃灉缬陂L城內外附近地區。當漢軍企圖實施出擊時,它可以起到進攻出發陣地及后方基地的作用。假如沒有長城及其戍守部隊,則匈奴間諜及偵察人員,可任意潛入內地搜集情報。漢王朝集中兵力和向邊陲地區機動時,匈奴貴族統治者,可以迅速及時地得到情報,改變戰略或轉移。在戰與不戰或如何作戰等方面,匈奴軍完全處于主動地位。漢軍則因難于隱蔽行動企圖而相對處于被動。有了長城及其戍守部隊,匈奴間諜及偵察人員,通過關卡或潛越長城,都比較困難。漢軍不僅可利用長城反偵察,而且可利用長城憑高了望,進行偵察,軍隊發起進攻時,長城因靠近敵人并便于隱蔽而成為良好的進攻出發陣地。漢軍可以在長城及其戍守部隊的蔭蔽、掩護下,利用“馳道”、“直道”,秘密迅速地集中于主攻方向長城內側,然后向匈奴發動突然進攻。在軍隊進入匈奴統治區后,長城各障城,利于屯兵儲物,是對進攻部隊實施可靠全面后勤保障的重要基地。此外,漢的河西長城,還具有阻隔匈奴與西域各少數民族的聯系,防御匈奴入侵,保護被稱為“絲綢之路”的中西交通干道的作用。而且隨著這一巨大軍事工程的建筑,和為充實邊防兵源而采取的移民、屯田等措施,長城對發展我國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也都起了重要的作用。((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北朝對長城有哪些作為
北魏王朝為防御柔然及契丹諸部的騷擾,先后修建了北、南兩道長城。前者始建于423年,西起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烏加河東岸,東至遼寧臺安的遼河西岸;后者建于446年,東起于北京八達嶺,西止于偏關黃河東岸。東魏立國時間雖不長,但為了防御北敵,也曾有修筑長城之舉。修筑長城有兩次:543年修了西起山西五寨,東至原平北的70多公里長城;545年又修補利用北魏南長城,并向東延至河北灤平古北口附近。北齊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和西邊西魏、北周的威脅,于552—576年多次修筑長城,終于連綴成兩條主線:其一為北方的外邊,即由今山西西北蘆芽山至河北山海關海岸;其二為內邊的重城,西起山西偏關,東至北京昌平居庸關南口。北周又征發民夫增修北齊長城,使之加固,防備北方突厥、契丹的南下。(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北魏修筑南北兩道長城的目的是什么
在鮮卑拓跋部發展壯大、向中原地區擴展并建立北魏政權的同時,活動于大漠南北的柔然族,也逐漸強大起來。至402年時,其首領社侖自稱“丘豆伐可罕(汗)”,建立了政權,并組織了強大的軍隊。當時它控制的地域,“其西則焉耆之北,東則朝鮮故地之西”,“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太磧”。經常南進“犯塞”,攻擾北魏統治地區。據《魏書·太宗紀》記載,423年,北魏政權“筑長城于長川之南,起自赤城(河北赤城),西至五原(內蒙古五原),備置戍衛”;《魏書·天象志》也有同一內容的記載,說:“筑長城,……置守卒,以備蠕蠕(柔然)”。由今河北赤城縣東方山脈北行,包括灤河發源地區和獨石口,轉而西行。經張北及內蒙古武川、固原,西到陰山南麓的五原。北魏除了在北部邊陲地區修筑長城外,還于446年在國都平城之南修建了一條長城。北魏構筑南長城,顯然不是對付柔然諸部,實際上是意在抵御起義民眾進犯京畿。起筑南長城之前,今山西省中南部爆發山胡、吐京胡、河東蜀的反抗,今陜北也出現盧胡、稽胡的反抗,今河北省南部則因災荒而發生民變。一時間形勢突變,風起云涌。面對這種危局,北魏王朝急忙營造南長城,預防南方反叛者的攻擊。(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北魏南長城為什么稱為“畿上塞圍”
“畿上塞圍”,意為捍衛京畿地區的軍防工程。系446年魏世祖拓跋燾部署平城以南的長城之役!傲卤,發司、幽、定、冀四州十萬人,筑畿上塞圍,起上谷,西止于河,廣袤皆千里”。“九年二月,罷塞圍作!边@列長城施工時間很明確,歷時一年九個月。上谷,郡名,故治乃今延慶縣城。長城東端應在該縣南的軍都山八達嶺上。河,黃河的簡稱(專稱),指今山西省偏關縣西境的河段。長城的走向是:自今延慶南境的八達嶺趨向西南,跨越小五臺山、蔚縣和淶源兩縣間的黑石嶺(飛狐陘),入山西省,過靈丘縣境的沙河源頭(天門關),轉西循恒山過今渾源、應縣之地,代縣的雁門關(句注陘),轉趨西北過寧武縣陽方口(樓煩關)、神池、朔縣諸地,沿偏關河而西止于黃河東岸。其平面布局略呈向南凸起的弧形,圍護著北魏京都的東、南、西三面,稱作塞圍,倒亦恰當。(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北齊先后修過幾次長城
據《北齊書·文宣帝紀》記載,552年由黃櫨嶺(山西汾陽西北)向南,修至東魏長城西端附近的社干戍,共約200余公里。次年又“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筑長城”,并派高!邦I山東兵數萬督修”。當年完成了“自幽州北夏口(北京南口)至恒州(山西原平西)”一段,與東魏長城東端相接。至556年,北齊北部長城基本完工。西“自西河總秦戍(山西永和附近黃河岸邊)”,“東至于海,前后所筑東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鎮、凡二十五所”。這條長城的走向和位置,其東段非常接近于后來的明長城。557年,北齊又“于長城內筑重城,自庫洛拔而東至于塢紇戍,凡四百余里”。又據《資治通鑒》記載,563年,“齊詔司空斛律步督坐騎二萬,筑勛掌城于軹關,仍筑長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勛掌城位于今河南濟源市西北王屋山麓,軹關,亦在濟源市北境,為太行八陘之第一陘,地當由晉南穿中條、太行山出入河北、河南之要沖,北城、戍之設乃北齊為防御北周東犯而建。其后又于564年又對557年所筑庫洛拔——塢紇戍長城和556年所筑夏口以東至海長城進行了連綴、修補。(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隋朝修過幾次長城
581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了南北,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400年間封建割據的局面,為了防御突厥、契丹、吐谷渾等的騷擾,隋文帝、隋煬帝于581年至608年的27年里7次征發大批勞力修筑長城。第一次是581年發稽胡修長城,二旬而罷。第二次是585年調丁夫3萬于朔方耿武筑長城。第三次是586年調發丁夫11萬筑長城。第四次是587年調發丁夫10萬余筑長城。之后兩次所修長城只是新建一些城堡,或是對以前長城的增修加固。第五次是604年征發200余萬人營造洛陽都城,又調國丁10余萬人掘修一道1000多公里的長塹,意在保衛洛陽。第六次是607年調發役夫百萬筑長城,西起榆林,東至紫河一旬而罷。第七次是608年調發役夫25萬筑長城,自榆林谷而東。其大致走向:東起今遼寧綏中縣南境,經河北遷西縣喜峰口、灤平縣古北口,抵內蒙古興和縣后,分作南北兩支。南線長城經準格爾旗十二連城,止于寧夏靈武北境黃河岸;北線長城循陰山西去,歷武川縣什爾登口、五原縣東北,西達烏后旗南面狼山。南北線長城全長約4000公里。隋代對長城修筑的次數雖然很多,有時征發勞力也很大,但大多數是利用前代長城舊址加以修繕,并沒有多少新修、擴建工程。(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長城修筑大體分為幾個階段
明長城修筑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明前期(1368—1447)對長城的修繕。明朝開國之初,國力強盛,1372年,出兵15萬分三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置甘州、莊浪諸衛。1387年,大將軍馮勝、藍玉統治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1410—1424年的15年間,先后5次發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明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墻。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的外邊長城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明中葉(1448—1566)長城的大規模興筑!巴聊局儭币院,瓦剌、韃靼不斷興兵犯邊擄掠,迫使明王朝修筑北方長城,增建墩堡成為當務之急。百余年間完成明長城九鎮防御體系的全部工程建設。明后期(1567—1620)長城的重建改線。隆慶、萬歷年間,蒙古俺部與明王朝議和互相貿易,北方邊境緩和,邊患主要來自東北的女真族。萬歷初年,遼東鎮總兵李成梁重修遼東邊墻,一直從三岔河修建到遼陽,三岔河在遼寧海城市西北3
0公里,當時的遼河、渾河合流于此。工程主要是建空心墻臺,用磚石為墻。萬歷末年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繕、建堡的工役。山海關至嘉峪關之間的邊墻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長城上騎墻建大量的空心敵樓,用磚石結構建成,加強了防御,局部地段改線重建。(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為什么明代長城又叫做邊墻
將長城稱之為邊墻,主要是在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以及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為邊地。因為明代將長城筑于這些地域,所以明代把長城又叫做邊墻。明朝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防衛,沿長城設立了九鎮,稱為九邊。(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金界壕”修建的起源和規模是怎樣的
金在滅遼以后,為北方興起的較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在1126年攻陷開封,結束了北宋的統治,迫使宋高宗退守江南臨安府,建立南宋政權。這樣,金朝就雄踞淮河以北廣大地區,和南宋、西夏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它不斷積蓄力量,企圖滅掉南宋和西夏,以統一全國。但為鞏固后方,防止蒙古族的襲擊,在全國的北部邊防開始了軍事設防。1138年之后,先在重要隘口構筑一些邊堡和邊城,初時各堡城的位置多偏重在便于生活、便于游牧的地方。因此,參差不齊,疏密不均,不便于作戰的協同和對邊防的守備,構不成完整的防御體系,往往給來犯之敵造成可乘之隙。在1194年以后,金朝在北方邊境開始大規模地構筑連亙不斷的以壕、墻(有的稱堤)為主體,與邊堡、邊城相結合的線式防御工程。金代的壕、墻、邊堡、邊城的邊防工程建筑規模很大,其范圍包括東北路、臨潢路、西北路和西南路。在東北路就構筑有兩道筑壘防線。一道防線起于根河南岸,向西至額爾古納河東岸而南,經滿洲里之北,穿越俄、蒙境內一段再至肯特山東南麓。另一道是金章宗時所構筑,由今內蒙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起,經甘南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到右翼中旗的霍勒河與臨潢路構筑的壕、墻相接,這就是《金史·地理志》所記的“東北路泰州婆魯火砍浚之界壕”。臨潢路所構筑的設防工程,東起科爾沁旗的霍勒河,經扎魯特旗、巴林左旗,到多倫縣的閃電河流域,與西北路的壕、墻相接。西北路和西南路的設防工程,由多倫縣的閃電河西岸起,經陰山山脈的東端、化德縣的西北境,到達包頭市北邊的陰山,形成比較完整的工程體系。這個設防工程的大體輪廓是由嫩江的中游起,沿興安嶺山脈東南轉向西南,然后與陰山山脈相連而西向,直達河套西部。(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內外長城與內外三關是怎么劃分的
明王朝為了加強京師的防御能力,在北京北方修筑了兩道長城防線,即內、外長城。內、外長城由北京懷柔縣境內的火藥山分岔,內長城向西南經河北省易縣、淶源縣、阜平縣而入山西省界,經靈丘縣、繁峙縣至偏關縣老營堡柏羊嶺,并在此處與外長城相接。外長城西北行經河北省赤誠縣、張家口市、懷安縣而入山西省界,又經天鎮縣、大同市至偏關縣老營營堡柏羊嶺,同內長城相連。內三關、外三關是設在內長城線上的六座著名關隘,靠東側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稱為內三關,靠西側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關為外三關。這六座關隘彼此互為聯動,構成一個整體,成為拱衛京都的穩固屏障。(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遼東長城大致分為幾部分
東起山海關西至鴨綠江岸的明遼東長城,按其地理位置和修筑年代,大體可分為三部分:一是遼河套長城,是三段長城中修筑時間最早的,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其走向內凹,從遼寧黑山縣白廠門鎮起到開原縣鎮北關止,除西部有一小段石墻外,其余全線城墻皆為夯土版筑。二是遼河西長城,修筑于明正統年間,由王翱、畢恭主持修建,從山海關外的遼寧綏中縣李家鄉無名口起,至黑山縣白廠門鎮止,其間既有夯土墻也有石墻,還有山險墻,形勢十分險要。三是遼河東長城,修筑于明成化至萬歷年間,由韓斌、周俊、李成梁先后主持修建。其行經路線,從開原縣鎮北關起到丹東市鴨綠江的虎山,長城結構,有劈山石墻、土墻、木柞墻等。(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清為什么在湘西修筑苗疆長城
長城之制,多是為防御外敵而設。如中國北方明長城,即是用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防線。湘西地處中華腹地,北接川鄂,西障滇黔,南有百越,東連湖廣,按理不應當視作“邊陲”,不應有“長城”這樣的“邊關”。但事實上,明清二代,卻一直將湘黔境視為化外之境。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設“九邊總說”,其中就有“麻陽邊”,《清史稿·兵志》同樣設“黔楚苗疆”。湘西長城之興,正是明清政府為防范苗民而設置的。苗族在明清二代,并非均在王化之外,大部分苗民處在中央政府任命的土司統治或流官管轄之中,這一部分苗民叫“熟苗”。那些化外之苗民,則被稱為“生苗”,“苗疆”即指生苗聚駐的地方。明清二代,生苗所據苗疆,大致在湘西、黔東北的臘耳山脈一帶和黔東南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而尤以臘耳山苗民“兇悍難馴”,因此,以臘耳山為主的“苗疆”,就成了明清二代軍事征剿的重點。臘耳山不僅疆域廣闊,且地勢險要,又因其地西通黔貴,北連川鄂,一旦生事,則三省苗民必群起響應,聲氣相求,故在明清二代開辟苗疆的數次征戰中,臘耳山往往是主戰場。而二代間苗民反抗民族壓迫,屢起義舉的,也多以臘耳山為據點和屏障。以臘耳山為中心,環其周邊設軍事據點,修筑哨卡碉樓及關墻,自然便成為明清二代對苗疆實施軍事征剿與政治經濟封鎖的基本手段。(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湘西苗疆長城修建情況怎樣
據地方志及相關報道均稱:“湘西長城”始建于明萬歷年間。這一說法只能說是“部分準確”。像長城這樣的巨型軍事工程,本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更何況其間兵事連綿,戰事難斷,加上長城也非僅靠一堵墻即能自成防御體系,還須在周邊輔以哨卡、碉樓、營汛,以構成內外防線。正因為這樣,湘西長城的出現乃至成型,經過了二百多年的經營,才得以布點成陣,由陣連線,由線而形成包括哨卡、營汛、碉樓在內的防御性軍事系統。這段長城最初的歷史,可追溯到1405年,當時因苗疆答意等五寨生苗“出沒劫掠”,湖廣都指揮謝鳳“請于要害之地,筑堡屯兵以御之”。謝鳳的屯堡具體如何布置,已難道其詳,但屯堡之制的出現,卻是湘西長城的先聲。1426年,湘西、黔東干旱嚴重,苗民因饑荒起義,總兵蕭授統兵鎮壓;1431年,“臘爾苗叛,都督蕭授都御史吳榮率漢士兵十有二萬討平之”。蕭授在鎮壓臘爾山苗釁時,即在湘黔邊界先后共營建了24堡,稱“灣溪24堡”,留官兵7800多人,“環其地守之”,對臘耳山實施軍事包圍。考“灣溪”現在鳳凰縣竿子坪以北,距鳳凰縣城約45公里,正處在“邊墻”線上。但“灣灣2
4堡”的名稱及位置,已難以確考。明嘉靖年間,臘爾山苗再次起義,明王朝先后派萬鏜、張岳統帥湘、黔、川三省漢兵進剿。張岳在鎮壓苗民起義后,“疏罷灣溪等堡,更設哨所汛十有三,各哨以士兵仡蠻數百人,復召募打手數十人戍守”。以后又增設7營3哨,總計23營哨。根據這23營哨的基本布局,可以看出,以臘耳山為中心,環臘耳山沿邊,“自西而東而北,即從現在的貴州銅仁、松桃、經鳳凰西南、麻陽、鳳凰東北,至吉首和古丈、保靖縣界,構成一個弧形防線”。但要以分散的23個哨所營汛控制方圓數百里的苗疆,事實上并不可能。因此,1615年,湖廣參政蔡復一“親歷邊疆,度其險坦,力陳營哨羅布、苗路崎嶇、難以遏其窺覷,請金四萬有奇,筑沿邊土墻,上自銅仁,下至保靖,迤山亙水,凡三百余里”。據有關史料載,這“三百余里”邊墻,實際上只完成了從黃合營到鎮溪所(今吉首)這一段。明天啟年間,“兵備胡一鴻、游擊鄧祖禹復筑六十里在乾州境內”。劉應中《邊墻議》也說:“后天啟中又在起自鎮溪所至喜鵲營止,添墻六十里。”這段“土墻”將臘耳山區半環起來。在這弧形防線圈內,明朝統治者布置官兵7
800多人分防守御,作為“御苗之藩籬”。現在所說的南自黃合營、北至喜鵲營的湘西長城,即是指萬歷天啟年間修筑的這堵“土墻”。明王朝雖然耗巨資修筑了這段“土墻”,但畢竟經不起苗族人民的反抗。1628—1644年苗民一舉將邊墻推倒,“寇敵苗叛,土墻踏為平地”。湘西明長城,也就隨著明朝統治的死亡而消失了。湘西長城的再次大規模修筑,要等到一百多年后的乾嘉年間。起因自然還是“生苗滋事”,為了在政治軍事上加強對苗疆的控制,1797年,清政府任命鳳凰廳同知傅鼐為總理邊防同知。1797—1800年,傅鼐大規模重修邊墻。據傅鼐《修邊論》載:“自三廳由乾州交界之木林坪,至中營所轄之四路口,筑圍墻百數十里!备地驹谥匦捱厜Φ耐瑫r,在所轄的三廳(乾州廳、鳳凰廳、永綏廳)境內,還大規模修筑營哨碉卡等軍事工程,“計鳳凰廳境內設堡卡碉臺848座,乾州廳境內設汛堡碉卡188座,永綏廳境內汛堡碉127座,古丈坪連保靖縣境內汛堡碉樓69座”,總計設立碉堡哨卡汛營1232座,從而對臘耳山為中心的苗疆進行嚴密的軍事封鎖。在清嘉慶以后的一百多年間,湘西長城并沒有如北方長城一樣巍然屹立,究其原因,一因苗疆人民持久不息的反抗,一因長城自身構制的不足。(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柳條邊是怎么回事
柳條邊是清朝統治者為保護祖宗發祥之地,防止人民自由進入采人參、打獵、放牧所修筑的一條標示禁區界線的柳條墻。它不是一條類似長城的堅固工程,也不具備憑險而設的軍事防御功能,而是在土堤上“插柳結繩”為墻。具體建筑方法就是用土堆成高寬各3尺的土堤,堤上每隔5尺插柳條3株,中間用繩子連結起來,形成一道柳條墻,墻外挖深、寬各8尺的邊濠,以防逾越。在沿邊交通要道和險隘之處,用磚石建立邊門,門內設守門官署、巡差營房和囚室,凡來往行人,必須持路票出入,如果偷越則以犯禁論處。清柳條邊分舊邊和新邊。舊邊建于順治年間,大體沿襲明代遼東長城走向,以開原東北的威遠堡為中心分東西兩段。東段從威遠堡,東南行止于今遼寧鳳城南大東溝西南瀕海處;西段從威遠堡西南行,至山海關北接長城。這道舊邊在康熙初年曾三次拓展,自舊邊外拓展15公里至30公里不等,全長近1000公里,又稱“盛京邊墻”。新邊建于康熙初年,從威遠堡向東北展筑至松花江東今吉林省舒蘭縣西北法特鄉,全長345公里。(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水長城”開鑿于何時
988年,北宋開鑿“水長城”。宋太宗為收復北方失地,屢次北伐,但無一獲勝。遼國從宋朝的幾次北伐中已探明其實力,便頻繁南下。987年何承矩上書皇帝,針對遼兵只擅長在平原乘馬作戰的習性,建議開鑿“水長城”以阻敵。宋太宗即令何承矩主持建造!八L城”實際上是開鑿一條溝通易水、白洋淀、文安洼,賈口洼至渤海的水道。這條水道西起今河北徐水縣東北,向西經安新、任丘的白洋淀、文安的東淀和文安洼、靜海的賈口洼等水淀、湖洼,至今天津的泥沽村海口入海。全長400公里,水面最寬處達30公里。其間設26座碉堡,125處軍鋪,以及兵船百艘!八L城”于當年一舉開鑿完工,次年即有效地阻擋了遼軍騎兵的南下。它不僅在以后多次宋遼戰爭中發揮了作用,而且由于在“水長城”一帶進行屯田,軍民大量種植水稻,還改變了宋以前北方只種粟谷的耕作習慣,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黃河壺口的長城建于何時
壺口瀑布位于黃河中游山西省吉縣與陜西省宜川縣之間,黃河河床從寬250米突然縮成僅30米,并有20米落差,因兩岸狹窄如壺口,故名。清同治年間為阻止西捻軍東進,在壺口東岸上自大寧縣渡關,下至鄉寧縣麻子灘,沿山就勢,修筑了一道長75公里的棧道、長墻并用的軍事設施,這就是壺口清代長城。此道長城前有護溝,中有扼門,后有炮臺,直控碼頭。兵營與城墻之間有石級曲道相通,河彎的制高點筑有報警烽火臺。目前,遺留的城墻、炮臺,布局奇特,依然雄偉壯觀,獨具魅力。(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原始長城”什么樣
長城雛形的出現應以距今約4000年的遼西地區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為代表,以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河北北部為主要區域。已故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書中,最早提出“原始長城”這個概念。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村落密集分布于河谷地帶,幾乎都有土石砌筑的“城堡”,形成嚴密的防御體系。尤其是在內蒙古赤峰北部沿英金河一線,小石城密集分布,連成一串,恰與后來的燕秦長城平行或重合。在河北北部的圍場、平泉等地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70余座,它們各自因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組成山城的群落。平泉茅蘭溝城址群,多在山之陰坡用石塊砌成方形城址,一座大城周圍有幾個小城,有門址,城址中部略高,文化堆積很厚。這種小城堡群有兩種布局,一種是大范圍內的星羅棋布,一種是邊緣地帶的連成一串。后者是國家的集體防御體系,其功能與后來的長城類似!霸奸L城”首先出現于遼西地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這一地區是中原、北方兩大文化區的交匯地帶,屬亦農亦牧地區,自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有著發達而自成系統的考古學文化。不同文化群體、不同經濟文化類型、不同民族文化傳統既相互沖突,又相互依存、融合,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歷史舞臺。夏家店下層文化已進入“方國時代”,其首領以“城堡”作為他們對內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對外抵御來犯之敵的防御工程。(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歷代長城城墻構造是怎樣的
長城的城墻是長城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建筑形象、結構類型、材料做法,不僅隨時代演變有著較大的差異,即使同一朝代的城墻也因地理環境、施工條件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特色。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所筑長城(先秦長城)的城墻,主要有土筑墻和石壘墻兩種:平地上用黃土夯筑成墻;山地或產石地區則用石塊疊壘成墻。土筑墻一般均分層夯筑,如現存大青山下的趙長城土筑墻,殘高約5.4m,夯土層厚90-120mm,分層清晰。石壘墻一般多用毛石壘成,未見使用加工整齊的方正條石,如萊蕪境內的齊長城石壘墻,現存墻厚約4-5m,殘高自1-2m至3-4m不等。秦統一中國后,為了“北逐戎狄”,將秦、趙、燕所筑北部的長城連成了一個整體,“西起臨洮,至遼東,廣袤萬余里”,史稱“秦萬里長城”。漢代為了北拒匈奴,并保護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除修葺秦萬里長城外,還加建了東西兩段長城。西段向西延伸,過敦煌一直修到新疆,東段經內蒙古的狼山、陰山、赤峰,東達吉林。秦漢長城綿亙逾萬里,所經之地,有黃土高原,有崇山峻嶺、有沙漠瀚海、有河谷溪流。根據當時生產條件,建造規模如此巨大的城墻,只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黃土高原上一般用版筑夯土墻或土墼墻,現存臨洮秦長城就是采用的版筑墻。玉門關一帶的漢長城則是用沙礫石與紅柳或蘆葦層層壓疊而成的,現存殘墻高5
-6m,層次清晰可辨。無土之處就壘石為墻,如赤峰附近的一段用石塊砌成的墻,底寬約6m,殘高2m,頂寬2m,有明顯的收分!稘h書·匈奴傳》還記載有在山巖溪谷間用摧折的樹木做成的城墻,稱為“僵落”。漢以后,北魏、北齊、隋、金等朝代,都曾修建長城,但都沒有較為完整的遺存。元朝覆亡后,蒙古統治者逃回塞北,同時東北又有女真興起。為了防御蒙古、女真統治者南下擾掠,明代自建國起就開始大規模地修筑長城。明朝統治下的200多年間,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筑。現存比較完整的長城,特別是那些用磚包砌的城墻,都是這一時期修建的。明長城城墻按地區特點有夯土墻、毛石墻、磚墻和條石墻等。延綏鎮以西多用夯土墻,大同鎮也以土筑墻為主。山西鎮多用里側夯土、外側包磚石墻的做法。宣府鎮則多用三合土雙面包砌條石或磚的夾心磚石墻。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所監修的薊鎮長城,其城墻則多以灰土或毛石為心,兩側包以磚石的夾心墻。此外,由于山區的城墻均建在山脊高峻處,遇有陡立的崖面,就以陡崖為墻,直接將垛口(雉堞)砌在崖頂上,是為“山險墻”;也有時在險峻的山嶺上人工劈鑿成陡立的崖面以作邊墻,是為“劈山墻”。遼東鎮還有用柞木編制的“木柵墻”,用木板做成的“木板墻”。
(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