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長城史稱萬城,又稱方城。楚國原是西周時建于荊山一帶的小國,初建都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后遷都于郢(今湖北遷陵西北的紀王城)。楚經常與西周王朝進行戰爭。春秋初期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并打敗了北面的一些姬姓小國,不斷與晉國爭霸。到了楚莊王時期,兵力最強,問鼎興霸,土地最廣。其疆域西北到武關(今陜西商南西北),東南到昭關(今安徽含山北),北到今河南南陽,南到洞庭湖以南。為控制中國,防備晉、齊的進攻,楚國開始在北方邊境地區修筑一系列的城堡。
據《水經注·汝水》條記載:"醴水逕葉縣故城北,春秋成公十五年(前 576),許遷于葉者。楚盛周衰,[莊王]控霸南土,欲爭強中國,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華夏,故號此城為萬城,或作方字。"《漢書·地理志》南陽郡葉縣條也說:"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列城是依地形排列的防御性小城,以為屯兵警哨之所,是演變為長城的一種重要形式。葉縣在今河南魯山縣與泌陽縣之間。據專家考證,春秋時期楚國從今河南魯山西南魯陽關起,向東再折向東南,利用山嶺、河堤和筑墻,將列城連接成矩形的防御體系,是名副其實的長城。
戰國時代,為了對付列強特別是秦國的進攻,楚國又不斷將方城擴大,使之更加完整鞏固。這時楚長城的起訖地點及走向,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引《括地志》所載,起于鄧州內鄉縣東七十五里,南入穰縣(今河南內鄉縣北),無土之處壘石為固。"其大致走向是從河南鄧州市東北境開始,沿內鄉、鎮平縣交界向北行,至湍河上游翼望山,然后轉向東走,沿伏牛山經魯山縣南至葉縣西境,再轉而向東南連結泌陽縣之中陽山而止,全長約500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