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國學新聞|新書推薦||人部|國學圖庫|服務社區|國學產品|國學論壇

 

 
長城研究
燕長城
中山長城
趙長城
萬里長城縱橫談


 

萬里長城縱橫談

 

第二編 建筑遺存

  第二編建筑遺存(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超過萬里以上的長城有幾道
  長城是作為中國古代永久性防御工事而修筑的,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巨構。早在公元前7世紀前后的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常互相襲擾,各國為防御敵國的攻擊,就只有在自己的領土上修筑長城,我國歷史上修筑過的長城,夠上萬里以上的就有三道之多:一是秦始皇時期修筑的西起臨洮(今甘肅省)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長5000多公里。二是漢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東至遼東的內外長城和烽燧亭障,全長約1萬多公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的長城,全長約6000多公里。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傳》記:“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的紛爭局面宣告結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形成。秦把它北面、東面沿趙、燕的舊長城,西起高闕,東到遼陽,再東行,抵達遼東所聯接修筑的萬里長城,即是根據鞏固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統一國家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種政治軍事措施。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的15年里,由于采取了修筑長城這一防御工程和墾殖北方土地等措施,收到了好的效果。匈奴北徙,十余年不敢南下牧馬?梢,筑長城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出于防御而采取的較好形式。漢代長城是在秦長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漢高祖劉邦及文帝、景帝時期,面對匈奴奴隸主的掠擾,曾多次給以回擊。漢總結了秦的經驗,修筑長城以抗匈奴,因此,在收復了被匈奴占領的土地之后,把秦始皇萬里長城的規模擴大了,并筑了外城,它們的長度達到了1 萬公里,是歷史上修筑長城最長的一個朝代。到了明代,萬里長城的修筑更日趨完善,其防御功能更加明顯,明朝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擾掠,便十分重視北方的防務。原來朱元璋在即將統一全國的時候,就采納了朱升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建議。這里所說的“高筑墻”就是修筑長城加強防務的意思,在朱元璋正式建國號的洪武元年(1368年)就派大將軍徐達修筑居庸關等處長城,到1600年前后,經過200多年的時間才算基本完成這一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的萬里長城修筑工程。(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是怎樣發展來的
  春秋戰國以來,戰爭性質逐漸由爭取控制別國而發展為兼并以至統一中原,戰爭規模也日趨擴大。隨著步兵和騎兵代替了從前的車戰,參戰兵力急劇增加,機動范圍不斷擴展,作戰時間日益延長和戰略戰術高度發展,爭奪地盤和占領戰略要地,已經成為作戰的主要目標。因而,各國為防備鄰國的突然進攻,都先后在具有外來威脅方向的邊境地區,運用修建列城及堤防的經驗技術,修建了規模相當可觀的巨大城防。如齊國的管仲、孫臏等軍事家,對戰略防御的設計之一就是把障水的“防”(堤堰)加固重筑而為“鉅防”,并向東西兩端延伸,從而在齊國邊界線上形成了一條橫亙千余里,首尾不相接的高大墻體,以防止南方的楚國的進犯。楚國的軍事家出于同樣的戰略防御目的,將其北部所筑的防御性小城,用高大的墻體聯接,以防范齊國的南下。從古代軍事學和防御工程原理來看,從相隔一定距離的列城中間逐步修筑城墻體系,以及把國境上原有的大河堤防加以擴建并與險要地形相聯接,發展為成千上萬里的長城防線是合乎科學發展規律的。(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有哪些別名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獻十分豐富。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兩千多年來各時期長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下面列出在兩千多年中長城所使用過的幾種主要名稱。長城:這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長城是一種很長的墻體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墻體相近、防御性質和墻體一樣的防御建筑。長城之稱始于長城產生的春秋戰國時期!豆茏印ぽp重篇》中有“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妒酚洝こ兰摇份d:“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余里,以備楚”。方城:稱長城建筑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稘h書·地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塹、長塹、城塹、墻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妒酚洝で乇炯o》在記載公元前409年沿洛水修筑長城時,就只用了“塹洛”兩字,蒙恬是秦始皇長城修筑的指揮者,秦始皇死后,他被秦二世及宦官趙高、丞相李斯所害,臨死他認為之所以招來災難是因為修長城之故,他說:“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余里!薄侗笔贰て醯鳌份d:“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州(今河北盧龍縣)遂西趣長塹”。塞、塞垣、塞圍: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漢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逗鬂h書·烏桓傳》載:“秦筑長城,漢起塞垣”!段簳な雷婕o》載:“七年六月丙戌,發司、幽、定、冀四州十萬人,筑畿上塞圍”。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是把長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稱長城的一種表述形式。這種稱謂在史書中也很常見,如:《晉書·唐彬列傳》載:“遂開拓舊境,卻地千里,復秦長城塞”。杜佑《通典》古冀州條下載:“密云縣東北至長城障塞一百十里”。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中有:“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壕塹、界壕:壕塹是長城建筑的一種形式,多指在不易筑墻的地方,挖有深廣各若干丈的深溝,并將所挖取之土堆于溝的一側,其防御作用同修筑墻體是一致的。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除金之外,基本沒有使用界壕一詞來稱長城的。金代為防御蒙古族,在其與蒙古界挖掘壕溝故稱界壕,如:“入泰州婆盧所浚界壕”。但到金后期,界壕之稱已包括各種形式的長城了。邊墻、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些地域修筑的長城,稱之為邊墻或邊垣。如《明史·戚繼光傳》載:“薊鎮邊垣,延袤兩千里”!睹魇贰け尽份d:“請修宣、大邊墻千余里”。(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上為什么要建戰臺
  戰臺是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后,在加強和構筑薊鎮長城時,創造性地構筑的一種防御工程建筑物。它的位置通常構筑在城墻里邊附近有利于作戰的制高點上,能居高臨下,支援長城線上的作戰。在與城墻之間,以戰墻連接,掩護戰臺和突入城墻之敵進行戰斗。所以戰臺的作用,相當于今天第二梯隊的陣地。戰臺的平面形狀呈方形,高度為12米,長度和寬度各為15米。每座戰臺的斷面分作三層。上層構筑1.7米的雉堞墻,供作戰射擊和值勤巡邏士兵以煙火、燈籠、旗子等報警與相互聯絡。中層是供守御士卒作戰,在四壁構筑炮窗和供箭弩用的射口,能向任何方向和角度實施觀察和射擊。下層能保障士卒休息、食宿和儲存兵器、糧食、飲水和各種作戰物資。戰臺的周圍和掩護的障墻相連接,戰臺的三層之間以及戰臺與障墻之間的上下進出,均以木竹梯或繩索軟梯連通。這表明,戰臺和城墻、障墻之間在工程配系中既有聯系,又能進行獨立作戰和長期堅守。(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什么叫敵樓
  建于城墻上、并突出于城墻外側用來防御攻城敵人的高臺,稱為敵樓。北宋時期敵樓是建于馬面上、向外懸挑的木構高臺,每面一間有二柱或三間四柱;向外三面安裝厚木板,開箭窗;上面平鋪木椽,做平頂;頂上覆蓋厚土以防矢石;有的部位還裹以牛革以防火箭,明長城的敵臺,多騎墻而建,做成二至三層、中空、四面開有箭窗,供守城兵士居住和儲存糧草、武器。也稱為空心敵臺。(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戚繼光是怎樣創修空心敵樓的
  明嘉靖年間,總督翁萬達、楊博等曾先后修治宣府、大同一線邊墻,并建造烽堠墩臺,大大加強了這些地區的防御力量。薊州某些險要地區的邊墻雖然也在嘉靖年間經過一番整修,但是并未筑臺;加上邊墻修得低薄,日子一長,又大多傾圮,根本無法阻遏游牧部族的武裝襲擊。譚綸和戚繼光對這個問題是非常注意的。從1568年起,他們就向明政府建議改修長城。戚繼光在譚綸的積極支持下,主張從兩個方面來加強長城的防御力量。一方面是加高、加厚原有的邊墻,墻兩面均設垛口,最沖要的地區修筑重墻。另一方面在長城線上筑敵臺(也叫空心臺),作為邊軍駐守的堅強堡壘。在舊長城線上,原來是有磚石小臺。不過這種小臺彼此之間毫無聯系,既不能掩蔽兵士,又沒有地方儲存軍火器具,敵軍只要登高發矢,臺上守軍就很難固守,所以這種臺實際上并沒有多大用處。過去修補宣、大一帶邊墻時,曾有人建議改變那種磚石小臺的作法,而在墻上"筑高臺,建廬以棲火器"。戚繼光參考了這個意見,提出了新的修筑敵臺的具體建議:緊要地區數十步或一百步筑一臺,較次要地區一百四、五十步或二百步筑一臺,兩臺呼應,互相配合。根據地形決定修筑的地點和形式。敵臺一般高三四丈,周圍為十二丈到十七八丈。以巨石或磚筑臺基,和邊墻一樣高,而向邊墻外突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向邊墻內突出五尺有余;臺分三層,中間虛空,四面有箭窗,上層有垛口。每臺可駐兵三、五十人,并儲備必要的器械、食糧。一臺設百總一人,專管調度攻打;臺頭、臺副二名,專管臺內軍器、輜重。敵軍來攻時,即舉烽火報警,并登臺迎戰,銃炮矢石居高臨下,使敵軍不能近臺,即令敵軍突入邊墻,敵臺守軍依然可以據臺固守,邀擊敵人的側翼和后方。敵臺之下,另有駐屯軍隊,和臺上守軍配合作戰,不令敵軍拆墻內犯。士兵平日可在敵臺附近屯田,以解決軍食問題。戚繼光的建議被明政府采納了,不過明政府把應修的敵臺數目從三千座減到一千多座。自1569年起,戚繼光就調配士卒,開始了艱巨的筑臺、修墻工程。1571年全部完工。從此以后,在東起山海關西到鎮邊(今昌平縣西)的千里長城防線上,矗立著1017座雄偉的敵臺,隨著地勢,高下相間,突兀參差,蔚為壯觀。(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萬里長城縱橫談》著)

塞的含義是什么
  在我國古代北方經常受到匈奴干擾的險要地段或出入口,筑城設防,以阻塞匈奴襲擾,故稱為塞。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平時據以稽查行旅,戰時用以防御來犯之敵。有的就設置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如塞北、塞外,均指長城以北;塞內則指長城以南。(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關隘處為什么要建關城
  關城通常建于關津要隘之處。從地形上說,關城所處位置都控制著內外通路,而且地勢險峻,憑險筑關,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敵。它通常選擇和構筑在具有重要戰略、戰術價值和敵我必爭的高山峻嶺之上,深溝峽谷之中,依山傍水的咽喉之地;或構筑在能控制江河海灣的要地,能以較少兵力抗擊較多敵人的進攻。關隘上所構筑的關城,是長城防線上起支撐骨干作用的守御要點,是和長城防線在某一地區的安危直接相關的。關隘的關城,能駐扎和部署較多的兵力,儲備足夠的兵器、糧食和軍用物資,直接供應和支援關城所管轄范圍內長城線上的防御作戰,它又是封鎖突破口、保障縱深內控制的兵力反擊入侵之敵和堵塞突破口的有力支撐。明代長城防線在九邊的各個鎮內,這種關城、關塞、關堡等很多,其中著名的關城,如山海關、居庸關和八達嶺、雁門關和嘉峪關等,就是典型的例子。(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秦漢時的城障指的是什么
  城障是長城險要處所修筑的供官兵駐守的小城,一般指秦漢時期沿長城建造的用以阻擋匈奴進犯的小城堡,也作障!稘h書·匈奴傳》記載有“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廬朐”,這里所提到的“城障”指的就是這種戍邊的小城。近年在內蒙古巴音諾洛、蘇亥等地發現有4座類似的小城遺址,大小相似、形制相同,平面為正方形,邊長約45米,僅一面設門,四角有斜出的墻臺。有人認為,城和障是有區別的,城的大小不一,城為軍民同;障則尺寸差別不大,只住官兵。(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上為什么要修墻臺
  城墻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突出于墻外側的臺子,稱為墻臺,俗稱馬面。墻臺與城墻本身高度相同,其凸出于墻外部分,三面均砌垛口(雉堞)。墻臺的功能與敵臺差不多,當敵人逼近城墻、準備登城時,城上守兵可憑借墻臺從側面射擊來犯之敵。(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雉堞、女墻各是干什么用的
  雉堞又稱垛口,是城墻頂部筑于外側的連續凹凸的齒形矮墻,以在反擊敵人來犯時,掩護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瞭望孔,用來瞭望來犯之敵,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墻體。女墻又叫“睥睨”,指城墻頂上的小墻,建于城墻頂的內側,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有的女墻也設有了望孔。(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上的障墻有什么用途
  為防止敵人攻上城墻后奪取戰臺而在城墻上構筑的橫隔墻。在戰斗中,敵人如登上城墻,不僅可以沿城墻由側方進攻戰臺,而且可以用火力側射戰臺守兵,戰臺將陷于敵軍、敵火的夾擊之中。因而在戰臺附近的城墻上,構筑一些高約2-3米的橫障墻。障墻一端與雉堞墻相接,另端距宇墻約1米,使能容單人通過。障墻上設有射孔,守兵可據以射擊。由于戰臺皆建于制高點上,與戰臺聯接的一段長城,類似登城梯道,傾斜角度較大。如僅筑一二道障墻,起不到掩護敵火的作用。所以在傾斜地段的長城上,根據傾斜度每隔一定距離筑一障墻,使每個障墻射孔均能實施超越射擊,而重疊的若干障墻,可遮蔽戰臺不受敵側射火力的射擊。顯然面對這樣的結構布局,攻擊的敵人要攻入戰臺是極其困難的。(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長城主墻前面構筑戰墻有何意義
  戰墻多數構筑在長城線上重要部位的主城墻前面40-50米處的有利地形上,有的地方有幾道戰墻。如北京西北小張家口—西紅山—三司一帶就有四道戰墻。戰墻通常是以磚、石為材料,壘砌而成。它能迫使敵人提前展開,在主城墻前方殺傷敵人,使敵人不能輕易接近主城墻;還可以割裂進攻敵人的戰斗隊形,有利于大量殲滅進攻的敵人。所謂戰墻,也可以說是在敵人易于接近的主城墻前方增筑的一道邊墻。戰墻的規格根據地勢情況而定。在較平坦的地段,構筑得較高、較厚,并在墻上構筑雉堞和宇墻。在較為陡峻的地形上,構筑得矮一些,其高度通常為2.5米。戰墻的主要特點,是在整個墻面上構筑可供臥、跪、立三種姿勢的射孔,射孔是0.3米見方。這三種射擊姿勢的三排射孔,呈梅花形交錯配置,這就能保障在戰墻內側有更多的守卒參加戰斗,同時能保障有高、中、低三種火力殺傷敵人,提高火力的密度,增大殺傷效果。由于守御者在戰墻之后,大大減少了傷亡程度。為了守卒在作戰中能及時向墻外出擊與敵人交戰,或包抄敵人的后路,戰墻上每隔50-100米,預留一個用磚石砌筑的小巷門,或在適當位置將戰墻斷開,供人員正常進出。戰墻斷開的結合部,其結構采取前后重疊,重疊的間隙為0.5米,前后戰墻重疊的長度為15-20米,在重疊部分的后墻上,每隔3米預留一個射洞,用火力控制結合部的狹縫。從敵方任何角度觀察,這種結合部都是處于封閉的。這種建筑技術和作戰要求密切配合,為長城防線的積極守御創造了有利條件。(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什么叫烽火臺
  烽火臺又稱墩臺、烽堠、狼煙墩等,體有圓、方數種,圓者上蓋圓屋。烽臺由來已久,漢代叫做烽燧,多筑于遠距城體之外的高山之巔或平川地高亢之處,俯控交通要地,專作瞭望和報警之用。有的烽臺和長城支脈相連,在建造上多土石合筑,圓形者下大上小,內側筑有臺階以通上下。烽臺外有的加方形圍墻設施,《太白陰經》卷五《烽燧臺篇第四十六》云明烽燧“下筑羊馬城,高下任便,常山三五為準,臺高五丈,下闊三丈,上闊一丈”。其尺寸和實際調查情況相符,但因臺子多毀,設置情況已不清楚。據記載臺上小屋以板為之,上覆下棧,屋上置三灶,臺上亦置三所。流火繩三條,舉烽煙用。臺內備旗、鼓、弩、炮石、壘木、水甕、乾糧、火鉆、火箭、蒿艾、狼糞、牛羊糞等,每烽六人,五人值班,一人傳遞文書符牒。有的烽臺基制和敵臺基本相同,一般下部以石為基,有門。上部以磚為臺體,中空,周設箭窗,這種烽臺可上可下。臺頂可以舉烽火,或派遣付堠到敵區尋探消息,迂警回報,古北口臥虎山西編號29的烽火臺,位于山頂,西北和墻體相接,平面為圓形,東西開門,門為圓拱形,門前有高3.8米寬2.1米的墻體,顯然是進入烽火臺的踏道。門為青磚砌筑,拱券式,高1.8米,寬1.03米,進門后為深2米、寬1米的拱券洞,成直角南拐,有臺階八層可達臺頂。臺子為圓形,下部用毛石砌起,高8.2米,再上為高1.5米的磚墻,通高9.7米。臺頂直徑10.2米,周圍磚砌高1.5米的短墻,臺西南有一寬約1米的門道可通向城墻體,短墻上布滿了望孔,今存12個,孔長30厘米、寬20厘米。烽火臺往往數個相連,在險要高山之巔,用信號構成了一個為防御體系服務的聯絡網。(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狼煙”的來歷是怎樣的
  要知道“狼煙”的確切含義,先須對烽煙有一簡單了解。烽煙是我國古代軍事防御系統中的一項重大發明。用以傳報警情,是軍中之耳目,備受軍事家的重視。烽煙最早見于史傳的時間,在西周就有周幽王為博寵姬褒姒嫣然一笑,而不惜烽火戲諸侯。首次提到狼糞用于烽煙這一觀點的是唐代段成式,他在《酉陽雜俎》中寫道:“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宋人陸佃沿襲此說并加以發揮,其著《埤雅.釋獸.狼》中就記有:“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或謂邊外多回風,其風迅急,裊煙直上,可見自唐以后,狼糞用于烽煙這一觀點傳承有自。狼糞用于烽煙也確實見于唐宋時有關傳世典籍。杜佑《通經總要》前卷5都載有燃放烽煙之薪中,除蒿艾、葦條、莖葉、牛羊糞、草之外,還有“狼糞”夾雜其中。據此,有人就認為“狼煙”即取狼糞所燃之烽煙。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合乎邏輯的,其實不然,這是因為:第一,說狼煙為取“狼糞”所燃放烽煙之薪,用的最多的還是蒿艾、葦條、莖葉、牛羊糞和草,“狼糞”僅是其中之一,以取狼糞所燃之烽煙作為“狼煙”,有以偏概全之感。第二,就唐代置烽、施烽的歷史實際推斷,也不會有“狼煙”為專取狼糞所燃之烽煙這一情況出現。有關唐代置烽的情況,《武經總要》有:“唐法:凡邊城候望三十里置一烽,須在山嶺高峻處,若有山崗隔絕,地形不便,則不限里數,要在烽烽相望;若臨邊界,則烽火外周筑城障”。唐代不僅在邊關要津置烽燧,也在內地置燧。盛唐時,自安遠門西盡唐境約1000公里,如按《武經總要》所載,平均30公里置一烽,則唐代在西北的烽火臺,就有300多座,而在敦煌藏經洞出土文書中所見唐代敦煌一地的烽火臺就達16座之多,那么唐代在西北的烽火臺要遠遠超過400座。按《烽式》規定,每日早晚烽火臺放煙一炬報平安,有警煙一晝夜須行1000公里。從西域發起的烽煙最多五六天即可報到萬里之外的長安王廷。如果按古烽火用狼糞的說法,哪里找來數量難以估算的狼糞用于燃放烽煙呢?史書也未見烽火臺側近有養狼取糞的記載。烽煙之薪更多取的是羊馬糞,可從羊馬城中取,至于蒿艾、葦條、莖葉、草之類則為本地所產,每到秋季只須差烽子戍卒去采集即可。這樣看來,足可證明“狼煙”說成取狼糞所燃之烽煙是缺乏依據的。(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工程施工作業的指導原則是什么
  長城的構筑,首先是從戰略上按照王朝中央的國防方針和完成戰略、戰役任務的要求,選定長城的大體位置。其次再從戰術上根據敵情、地形條件,選定各防御要點和將這些要點連接起來的墻、壕的具體位置,進而展開施工。當時對工程的作業的指導原則是“因地形,用險制塞”。歷代修筑長城選址取決于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制約于一定地理環境,選擇山與海、山與河、山與山之間的地形地貌構筑長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險阻敵,既可克敵制勝,又可節省物力人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齊國以黃海、泰山、黃河險阻,構筑了齊長城;秦漢在高闕、陰山、大青山等險阻修筑了東至遼東的秦漢長城;明代利用渤海、燕山修筑了薊鎮長城,設置了“兩京鎖鑰”的山海關,在千里河西走廊,在銀光閃耀的祁連雪峰與黑山之間,修建了河西重鎮嘉峪關,明代還利用燕山與蒙古高原、太行山、恒山相連又相錯的山勢,構筑外長城和內長城,安置了內三關與外三關,在山西偏關,寧夏銀川、甘肅景泰等地與黃河相交,利用黃河與賀蘭山、祁連山之間的險要地形修筑長城,這樣利用的河、海、天然險阻選址的例子在長城修建中比比皆是。(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當年修建長城的材料是怎么運上山的
  根據記載,當時搬運材料上山的辦法大約有三種:一是人力搬運,用人背、肩扛、筐挑、扛子抬,有的還采用把人排成隊,依次傳遞的方法。二是簡單的機具運輸,如小車推、滾木、撬棍或山上安裝絞盤把巨大石塊絞上去,在深溝峽谷運送材料還采用了“飛筐走索”的辦法,把磚瓦石灰裝在筐里從兩岸拉固的繩索上滑溜過去。三是利用動物運輸,傳說古人曾用善于爬山的毛驢、山羊等,毛驢馱磚、山羊角系磚,以代替人力運輸。(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金界壕的組成結構情況是怎樣的
  界壕由濠溝、主墻(堤)、副墻(堤)、邊堡、壕堡組成。以壕和主墻為防御戰斗的主體,城堡和邊堡是防守士兵屯住的地方。濠溝和主墻,是界壕的主要部分。在主墻外面有長方形深溝,主墻的寬為8-10米,高為6-8米。它的頂部平坦,向敵的一方筑有女墻,主墻用黃土夯筑,但在沙地、山谷和石頭多的地方,則用石塊包砌,以增大厚度。濠溝的深約為4-5米,由濠溝底部到頂部就有11-12米,相當于一般城墻的高度。壕溝是騎兵的主要障礙。在主墻上構筑有女墻、馬面、甕門等設施。馬面(敵臺),在主墻上每隔130-150米即構筑一個馬面,它比主墻稍高,突出部分的寬為10-12米,長約為12-15米。在馬面頂上蓋有板屋,是守衛人員休息的地方。馬面的作用是增強主墻的穩定性,并能居高臨下掩護主堤,使敵不易接近。甕門設在接近濠堡的主墻旁,在壕主墻上留一門,外面筑有拐尺形土臺,左側留出僅能容一人通行的小門。從外表看,它與馬面形狀完全一樣,不了解實際情況就不會發現有甕門。這門平時供打柴和修理壕壁人員出入;在利用副墻作戰的守兵撤回時,就可迅速閉塞起來。副墻(堤):副墻是在主墻和壕溝外兩個馬面之間與壕的主墻成平行而構筑的。副墻的寬約5米,高約1米多。副墻也挖有濠溝,但比主墻前的壕溝較淺。副墻的作用,一是利用它進行戰斗,可提高主墻的防御力,因為這種副墻并不妨礙主墻的射擊,一種是防護作用,防止風沙積雪淹沒主壕溝。壕堡:壕堡是設置在主墻內側的方形城堡。中央設有門,還筑有甕城。在靠近主墻的堡墻兩側各開一個小門,以便迅速登城。堡墻周長約100米,高度和寬度與主墻相同。堡內筑有營房屯住守兵。壕堡的位置多在谷口或重要道路附近,堡與堡的距離遠近不等,隨著地勢的險要而變遷,大約近的壕堡間相距約3-7公里,遠的約有7-11公里。這樣,接近的壕堡在發生情況時,就便于策應和支援。邊堡:是離開界壕的小型城堡,用來控制道路干線。如內蒙古巴林左旗龐家灣的邊堡,每邊長約220米,墻高3米多,墻厚約5米多。墻外有濠溝,堡內有營房,堡墻上構筑有女墻。(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長城修建時共分幾個等級
  根據已發現的明代關于修建長城的石刻碑文記載,明長城大致是按三個等級建造的。一等長城多修在要塞部位,一般以方條石為基座,墻身內外兩側用磚或條石砌筑,墻心填以灰土或毛石砌體,上部的垛口和女墻一律用磚砌出;墻頂也用磚鋪墁,以供人馬行走。二等長城墻身外側用磚或條石砌筑,內部用毛石砌體,內側表面做虎皮石墻面,并用白灰勾縫,垛口及女墻全部用磚砌筑,墻頂也用磚鋪墁。三等長城多就地取材,一般用條石砌筑,內外兩側表面均做虎皮石墻面,墻的厚度、斷面尺寸,墻頂上部的做法均根據防御需要和地形條件而定。(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古時修筑長城的主要勞力是什么人
  長城修建工程中的勞力來源,大約有這么幾個方面:一是服役的士卒,這是修筑長城的主要力量。如秦始皇時修筑的長城即是大將軍蒙恬在打退匈奴之后,以三十萬大軍戍防并修筑的。二是征調的民夫,這是修筑長城的重要力量。各個朝代修筑長城都大量強征民夫,據史載,每次修筑長城征調十萬、數十萬,甚至百余萬勞力的情況屢見不鮮。三是發配充軍的犯人,在秦漢時候,有一種刑罰叫做“城旦”,就是罰去修長城的人。此刑甚為苛酷:白天要輪流巡守,夜間才讓筑城。刑期4年。四是巧立許多名目,強迫勞動人民修筑長城。(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修筑長城的經費主要來自何處
  長城工程修筑經費主要靠封建政府的財政撥給,是國家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各代修筑長城的目的及當時客觀形勢不同,對長城工程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因而財政投入多少各個朝代各個時期都不盡相同,并且興建時期常根據形勢而有變動。秦漢時期是萬里長城工程興建的高峰,因而這一時期長城工程經費的需求很大,尤其秦和西漢前期更為突出。當時長城工程經費所依靠的財政收入主要是田租(土地稅)和口賦(人口稅)。秦時稅率較重,田租為什一之稅,漢時稅率比秦代有所減輕。漢初為籌措國家財政經費還稅及人身,每人到3歲時開征口賦,后又調整為7歲,稅率20-30錢。此外尚有算賦,即對15~56歲的成人課稅,初為每人120錢,后因人口增加,稅錢有所減少。這些都是成為長城經費的主要來源。除田租、口賦外還有戶賦、關稅、算緡錢以及牲畜稅等,特別在漢武帝時期,對外用兵,為籌措軍費、修筑長城、加強邊防經費,還實行了鹽、鐵、酒類專賣政策,以便增加政府收入。后來由于戰爭曠日持久,財政消耗極大,正常收入已不足以支付使用,統治者又采取賣官鬻爵、入錢贖罪等非常性收入措施。以至西漢后期至東漢年間,社會經濟衰敗,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秦漢以后各朝修筑長城工程的經費,也主要來自田租和戶稅,直到明代,始增田賦加派,即在正賦正額之外再加征一部分。加派始于明武宗正德年間,其后加派逐步加劇。在軍費上所加的賦稅日益龐大,至明末邊餉加派高達900萬兩,使農民再也無法承受,加速社會經濟破產。長城工程主要用于軍備,構成國家強大的屏障工程體系。但由于工程浩大,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巨大,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國家財政承受能力,成為百姓的沉重負擔。(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楚長城遺址現有狀況怎樣
  楚長城是依地形修筑呈帶狀密集型分布的整體相連的關城,形成一個龐大的戰略性軍事防御體系。楚長城與以后的秦、漢、明時期的長城相比,比較原始、單調,但已具備了強大的防御功能。楚長城有以下幾個特征:楚長城系列建筑中以關城為主體工程。楚長城的關城數量巨大,僅南召縣境內就有120多座,因而《水經注》稱“故號此城為萬城”。這可能是因為歷史上沒有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同時此地夏商之前三苗人遺留有數量頗多的防御華夏集團的古城堡,便加以借用,再增加一些連結工程,便形成了以關城為主體的建筑格局。楚長城的關城規模不等,大體上可分為大城、中城、小城三類。大城均集中在要道處,中小城多作為衛星城,分布在高、險、隱處,不同的寨城應是駐軍數量不等或軍事長官級別不同所致。楚長城以大量相連結的關城形成多層城防,為春秋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修長城所效仿。但楚長城的連結工程相對薄弱,較之秦、漢、明長城遠不能相比,這正是楚長城相對落后的地方,而這一落后正是歷史久遠所造成的。但關城是屯兵警哨之所,為長城所必備,所以直到后來的秦、漢、明長城,也都繼承和大量采用了修筑關城的形式。楚長城利用山河之險以為城。楚長城的大部分地段分布在南陽盆地北部、西北部和東北部的伏牛山綿延千里沿線上,主峰蛤蟆石高2153.1米,漢水的支流白河、鴉河、湍河等都發源于此。這條山脈既是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也是楚國與北方諸侯國的邊境線。楚長城沿伏牛山脈依山勢而筑,在古道隘口處筑關城、修邊墻、設關門,以備屯兵打仗;在高山險阻和江河為塹難以通行的地段,不再修筑長城設施,省了許多工料,以能夠達到防御目的為度,充分體現了“用險制塞”的原則。這些建在險關要塞上的長城,順山脊十余里或數十里蜿蜒曲折,峰巔上的寨城依稀可見。楚長城的石城墻均為干壘石建筑!独ǖ刂尽贩Q楚長城“無土之處,壘石以固”,是與其遺跡完全吻合的。楚長城的建筑原則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無土用石。現在發現的幾處土筑墻城段,是因為無石才用土的,如南召縣野牛嶺城段等,有的還是土石并用,現在土筑墻基本上是殘留的痕跡,土石并用城墻還留有一定高度。城墻石塊大小配合得體,并根據地形的凹凸變化,有平壘、斜壘、斜立壘、立壘等不同砌筑形式,石與石之間沒有任何刮縫之物。城墻斷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構造,使其穩固,不易倒塌。較大的城墻里外砌石,中間填入碎石與土的混合物,夯實以后頗為堅固,也使上部城道平坦易行。墻內每隔一定距離或在城門等重要部位砌有登城臺階,與墻內道路相通,交通頗為便利,然而對城外是全封閉的,除森嚴防守的城門外,外部的人難以入城。楚長城以干壘石筑墻,在火藥沒有作為武器使用之前的冷兵器時代,石塊也可能起了補充箭矢不足的作用。楚長城大體是方形的。史籍對楚長城多稱方城。這可能與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有關。上邊已經說明,楚長城的總體輪廓近于方形,同時從楚長城的許多座關城遺址形態看,也基本是方形或長方形,有些關城因受地勢限制會出現一些不規則變化,但修建者還是刻意按照方形的模式建造的。這大概是因為古時人們崇信“天圓地方”的說法,因而在各種建筑物中注入了“方”的觀念,如房屋、城池等基本都是方形的。(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齊長城建筑結構有哪些特點
  齊長城西起平陰、鉅防,東經長清,沿泰山北麓入泰安、歷城、萊蕪、章邱、博山、沂源、臨朐、沂水,越大峴山,過莒、五蓮、諸城、膠南諸縣直達海濱。全長500多公里。從現存于萊蕪、泰山等地的遺跡來看,齊長城的結構,主要有土筑和石砌兩種。凡高崖陡壁難以攀登處,僅用石塊砌筑起寬2米左右的矮石墻或干脆借助山勢不設城,每遇溝壑,則用巨石構筑,寬近7米,石塊多系毛石,未加工成條石或方石,未用灰漿凝固,但結構十分講究。一般地段,則為土石結合。其基礎由粗加工的大小石塊砌成,寬達8米至12米。上面夯土起筑,每層厚約10至15厘米,整齊劃一,層次分明,夯窩均勻,清晰可辨。土里曾摻有鹽水。有些地段的城墻,有腐朽木頭痕跡,可能當年在墻中間有圓木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整個齊長城,南面陡峭,北面平緩。北坡每隔5米到10米置亂石一堆,大者如磨盤,小者若米碓,是當年為守城御敵所備之擂石。(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戰國秦、趙、燕三國北部長城建筑結構是怎樣的
  秦、趙、燕三國長城的規模、構筑方法及防御設施等,大致相同。概括起來,共同有以下四個特點:其一,在構筑方法上,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取土夯筑,或采石砌筑,或利用天然障礙稍加修整。其二,在地形選擇上,都是盡可能利用山、河。其三,在防御設施上,都筑有烽臺、障城,特別在交通要道及易于接近的地段,建造的規模都較大。其四,依托長城的墻體防御作戰,對小部隊可以起到防止其襲擾的作用,用以保護長城內的居民;對大的騎兵集團,則主要起障礙作用,以阻滯敵騎兵集團的長驅直入,用以爭取時間,集中和機動兵力,將來犯之敵殲滅于邊境地區。(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魏國長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戰國時期的魏國長城從渭南到韓城之間,如今尚有兩個相距很近的長城和兩個烽火臺的遺跡,這兩道長城位于韓城縣縣城南15公里處,西達濟川,東到黃河邊。長城內外分為兩處,當地人稱北面為外長城,南面為內長城,兩城相距160米。城墻已塌落,殘存高度只有4米左右,底部最寬為19米。內長城往南約270米有一個烽火臺,烽火臺的平面為方形,每邊長為7米,臺高約10米,上下收分很大。從烽火臺底部到中間的木角梁頭的高度約有4.5米。長城城墻和烽火臺全部用夯土筑成,歷經兩千多年,夯層還非常清楚。夯層厚度為7-8厘米。(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秦始皇萬里長城遺址哪里保存的最好
  秦始皇萬里長城建于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10年,多少世紀以來,這道延綿萬余里的古長城飽受北方嚴酷氣候的侵襲,大都已經湮滅無聞或破敗不堪。近年國家文物局計劃撥巨款對內蒙古西部的一段秦長城進行維修。這是中國首次對秦長城進行部分維修。該工程從1999年春開始,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的工作,總計維修好斷墻300多米,砌筑石料1萬立方米。這段秦長城位于內蒙古烏拉特前旗一個名叫小奈太的陰山深處,它是保存至今最好的一段秦始皇萬里長城遺址。這段長城全用石塊砌筑而成,長200多公里,高3.5米,底寬4.1米,頂寬1.5米,大約平均每隔1公里就筑有一個烽火臺,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但是,由于年代久遠,以及近幾年地震的破壞,使這段長城多處殘破和坍塌。在今后的幾年里國家有關部門還將繼續對此段長城進行維修,并有選擇地對其烽火臺、屯兵城堡和哨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以進一步了解秦長城的構造及其當年建造時的人文歷史情況。地方有關部門也期望在維修之后,對其進行旅游開發。(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秦漢長城的組成及構筑有何特點
  城墻是組成長城防御體系的主體部分,它是把阻止、據守及掩蔽等功能集中于一體的線式防御工程建筑物。它越山嶺,穿沙漠,過草原,經絕壁,蜿蜒綿亙于秦、漢北部的邊防線上。由于敵情、地形和任務等條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段的構筑情況也大不相同。在騎兵便于機動、進攻的主要防御地段,墻體一般較厚、較高,頂部稍寬,能容戰士在城墻上機動和戰斗,并筑有較密的敵臺。騎兵機動困難的山地或有天然障礙、不便敵軍展開大量兵力進攻的次要防御地段,墻體一般較窄、較矮,城墻頂部極窄,戰士不能在頂部機動或戰斗,城墻本身僅起障礙及屏蔽作用。漢西河長城玉門關及今安西縣一帶的城墻,所用材料比較特別,是用流沙、碎石及蘆葦或紅柳枝筑成的。主要原因是此處全系流沙小石子,但卻適宜紅柳生長。附近水泊一帶,還盛產蘆葦,用這些植物和沙石筑墻,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它的修筑方法,從現存實物遺跡看,是在沙漠中選定了墻體位置以后,先挖一不深的基礎槽,內鋪蘆葦或紅柳枝,然后鋪一層沙粒石子,在此之上,再鋪一層蘆葦或紅柳枝,如此層層上鋪,高達數米。每層蘆葦或紅柳枝,平均厚度為4-5厘米,沙粒石子厚度為20厘米。層層壓實之后,不易破壞,有些沙石與葦枝已粘結一起,經過堿性鹽鹵滲透后,蘆葦不易腐爛,墻體相當堅固,而且柳枝及蘆葦等可以承受較大拉力,可防止城墻在風力作用下裂縫。因而迄今仍屹立于沙漠之中,氣勢雄偉,極為壯觀。城墻修在山地陡坡時,坡下外側一面,壘石較高,坡上內側一面,則壘石較低,有時甚至沒有。在陡峭崖壁處,往往利用崖壁作墻體,稍加修筑而成。在兩山夾峙的山口,則采用土石混合構筑。城墻修筑在深山密林、山脊北側或戈壁灘上時,也有以壕為主、以墻為輔的樣式,如河北圍場西北的一段長城,當地稱之為“長壕”或“萬里長壕”,均為低于地面的壕溝,僅在壕溝南岸,以挖壕之土或采石堆積成墻。壕寬一般為5-8米,深1米以上,墻高1米以上,壕墻總寬在10-12米左右。修筑在河岸、森林邊緣或地勢險峻等地區的城墻,有的也用木柵或鹿砦,即漢元帝時郎中侯應所說的“木柴僵落”。但這種墻體極易朽壞,現在已無遺跡可尋。(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黃土高原上修建過哪些長城
  戰國時期,公元前271年秦昭王在黃土高原上沿自然地勢,自今甘肅岷縣向東北穿越黃土高原,經臨洮、渭源、隴西、靖寧,越過六盤山,經固原、環縣、吳旗、橫山、榆林、神木,東去黃河西岸修筑長城,稱戰國秦北長城,抵御胡人。秦與魏在黃河西岸先后修建長城。公元前408年,秦簡公自華陰縣東南小張村附近起,向北越渭河,大體沿洛河西岸,止于黃龍山南麓筑長城,稱戰國秦東長城。魏從華縣朝陽洞向北,越渭河,大致沿洛河東岸向北,經澄城、韓城止于黃河西岸筑長城,稱戰國魏西長城。明代長城自恒山向西,翻越呂梁山,向西南蜿蜒于黃土高原之上,形成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文化景觀。(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秦始皇長城是怎么跨越六盤山的
  六盤山,又叫隴山,山脈大致為西北至東南走向,總長近250公里。西起于寧夏海原縣境,東南抵渭河峽谷。在行政區劃上,六盤山大部分屬寧夏固原地區,少部分屬甘肅平涼、天水兩地區和陜西寶雞地區。六盤山的主體,由兩列近似平行的山脈所構成,東側的一列為黃峁山、瓦梁亭山等,長約70余公里,平均高度2200米,山坡陡峭,多深溝峽谷;西側的一列是六盤山的主脈,為西峰嶺、香爐山、米缸山、大雪山、關山等,長約140多公里,平均高度在2700米以上。海原西部和南部的西華山、南華山、月亮山,是六盤山的西北延伸的支脈,高度都在海拔2600米以上。在六盤山主脈同這些支脈的交接地帶之間,有一段較為開闊的覆蓋有黃土的谷地。發源于六盤山的葫蘆河就流經此地。秦始皇萬里長城,起于甘肅臨洮,由西南而來,沿葫蘆河插入六盤山中,又由將臺堡沿葫蘆河支流轉向南,最后盤山而去,越過六盤山而進入寬闊平坦的隴東黃土高原,離六盤山向東偏南方向蜿蜒而去。這種橫切一個大山脈而貫東西的情況,在長城的修筑中是很少見的。如果能到實地去看一看,你會被古人選擇長城橫越六盤山路徑之妙而折服。(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大嶺寨明代長城磚窯結構如何
  明代修建長城時,所需磚、石、灰等建筑材料均為就地開采或燒制。據調查,在長城沿線許多村莊都了解到有磚窯、灰窯遺址。如河北遷安市清泉村、大龍廟村以及遷西縣董家口村、西城峪村及大嶺寨村,均有發現。在這些窯址中以遷西縣大嶺寨長城磚窯最為著名,它的發掘、清理在學術界引起了關注。此磚窯位于遷西縣龍辛莊鄉大嶺寨村河西臺地上。磚窯坐西向東,由前室、窯門、風道、火膛、窯床及窯墻六部分組成,各部分保存較好。前室平面為長方形,長1.5米,寬0.65米,兩側為對稱的兩道擋風墻,墻長1米,寬0.42米,高1.3米。均用城磚采用平放上下壓縫的方法砌成。窯門:頂部為半圓形的拱券,兩側門墻各砌磚5層,采用平放上下壓縫的方法砌成,高0.86米,寬0.45米。門內采用單層磚橫式平放法砌入柴孔和望火孔。入柴孔和望火孔與風道置于一條垂直線上,入柴孔與上部的望火孔和下部的風道各用一塊城磚隔開。風道:位于前室及窯門的下部,用磚坯豎式平放砌成,長1.5米,寬0.24米,深0.75米;鹛牛褐糜诟G門與窯床之間,平面呈橄欖形,左右長3.32米,前后長1.36米,底面略低于風道底面,為厚約0.15米的紅色燒土。窯床:置于火膛之后,呈新月形,床面高出火膛底面0.94米,靠近火膛一側為一道弧形床墻,墻長3.6米,由七層磚坯橫式平放上壓縫砌成。床內為自然床面。窯墻:與窯門連為一體,平面呈橢圓形,將火膛、窯床圍在其內,左右直徑3.76米,前后直徑3.18米,墻高2.3米,全部用磚坯砌成。底數第十一層采用橫式豎放的方法砌成,其余十五層均為橫式平放上下壓縫的方法砌成,整個窯墻內壁平整光滑。大嶺寨磚窯出土了一批燒制的長城磚,尺寸為長41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有不帶文字和帶文字兩種,其中文字磚為“左三”兩字。大嶺寨明長城磚窯的發現和清理,為人們研究長城磚的燒制技術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老龍頭入海石城是怎么修筑的
  老龍頭入海石城是明萬里長城唯一建筑在大海中的一段。民間有種說法:入海石城的城基是由無數反扣的大鐵鍋構筑的。這種說法源于康熙帝所寫的老龍頭《澄海樓序》一文。文中說:入海石城“城基皆以鐵釜為基,過其下者覆釜歷歷在目”。這個說法不足信,因為至今從沒有發現過一口鐵鍋以至殘片。據實測,原來入海石城長為22.4米,寬8.2米,入海頂端為橋墩狀梯形布局。城基巨石的建筑是采用了古代的銀錠鐵榫的工藝作法,就是在每塊重2-3噸的巨大的條石前后左右上下分別鑿出榫或卯,讓榫與卯互相連結,再在榫與卯的連接處澆灌一種用白礬、松香、鐵末加熱的拉結劑,最后在巨石之間再用純白灰漿灌注。1987年重修后的入海石城又恢復了宏偉的舊觀,氣勢磅礴地屹立在海中,世上絕無僅有,堪稱“長城之最”。(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帶橫跨的省份有哪些
  以雄峙中國的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天的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于今蒙古國和朝鮮半島的若干地區。它的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幾千公里。(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燕山山脈歷史上修過哪些長城
  燕山山脈位于河北省北部至遼寧省西部,處于大興安嶺、太行山和陰山相互交匯的部位。是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的界山。歷史上長城的修筑,利用了這條自然分界的山地。最早在燕山山脈上修筑長城的是戰國時期的燕國。這條長城經張家口附近、赤城、圍場、赤峰和阜新附近蜿蜒伸展入遼東丘陵,秦漢時期也大體沿襲此線,循燕山山脈北坡走向。南北朝時期,北魏在燕山山脈的長城西段向北推移到張北至獨石口一線。明代長城在繼承前朝長城的基礎上,進一步增修加固。東段沿燕山山脈南坡至延慶、密云、遷西、山海關、又從山海關向西沿遼西走廊與燕山山脈邊緣,至阜新一帶進入東北平原,這段長城是明長城中最險要的一段,成為拱衛京師、維系京師安危的重要屏障。(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太行山脈修的長城有哪些
  太行山脈,山高谷狹,雄關據險,是北京、開封、邯鄲的西部屏障,許多關隘是山西高原通往華北平原的主要通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直至清朝烽火未斷,干戈未息。戰國時期,諸侯國為互相防御,在太行山地區筑長城。趙為防御秦、魏,在今邯鄲地區沿漳河北岸筑漳滏長城,又稱趙南界長城;在今河北蔚縣南,經飛狐口(飛狐陘)、雁門關至寧武關筑趙西北界長城;燕國在今河北易縣西南,沿易水北岸經徐水、雄縣至大城縣西南筑易水長城,又稱燕南界長城。中山國為防御趙、晉在今山西與河北地帶,縱貫恒山,接太行山南下,經過龍泉關、倒馬關、井陘關、娘子關、固關,至邢臺修筑長城。北齊自今大同西南,經平型關至居庸關修長城。明長城則從居庸關沿太行山,經紫荊關、倒馬關、龍泉關、平型關,再沿恒山,經雁門、寧武,偏關為外三關,居庸、紫荊、倒馬為內三關,以確保京都的安全。(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五臺山的長城有哪些
  戰國時期,中山長城自北縱貫恒山,經五臺山西北的平型關,沿太行山南下,經過龍泉關、倒馬關、井陘關、娘子關、固關到達刑臺黃澤關以南。明代長城即九鎮之一的太原鎮長城區域西起保德、河曲、偏關、寧武,沿恒山東去,經雁門關、穿越五臺山、平型關、太行山、經龍泉關、固關到達黃榆嶺。(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泰山上的長城是誰修的
  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西起東平湖東岸,東至淄博市西南與魯山相接,是戰國時期齊國與楚國的界山。公元前340年-前302年間,南方的楚國吞并汶水、泗水及其以東諸侯小國,領域與齊國接鄰。齊宣王為防楚北進,大興工役,沿今山東中部的山地修建了一條長千余里的長城。根據史志所載和現存遺跡推斷:這條長城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濟水之濱,向東北進入泰山,乘山嶺經泰安西北,循萊蕪市北與章丘縣交界山嶺,逶迤抵達臨朐縣與沂水縣交界的大峴山巔的穆陵關。此處地勢險要,人稱“齊南天險”,系古今交通咽喉。長城過穆陵關后經五蓮縣北,沿諸城、膠南兩縣的齊城山,最后止于海邊。(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陰山山脈修筑過的長城有哪些
  陰山山脈在內蒙古高原上拔地而起,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為歷代北方少數民族爭奪、占據并作為進攻中原的基地。由于南坡陡峭,許多隘口就成為內蒙古高原越過陰山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位于狼山的古代軍事重鎮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后旗東北),就是因陰山山脈的西段狼山與烏拉山之間中斷,形成一個缺口,"望若門闕"而得名。門闕寬100~200米,縱深長約30公里,兩側斷崖峭壁。戰國時期,越國打敗林胡、樓煩后,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筑趙北界長城,東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內),經大青山、烏拉山、狼山南麓至高闕。秦始皇萬里長城,即是將秦、趙、燕北長城連接加固,增筑而成。漢長城,在此段基本沿襲了秦始皇長城,加筑塞外受降城、光祿塞列城和武帝外長城。南北朝時期,公元423年北魏明元帝沿陰山山脈南麓東自赤城(今河北赤城),西至五原(今內蒙古五原縣)筑長城。(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萬里長城縱橫談》著)

長城在蒙古高原是怎么分布的
  蒙古高原位于中國北部邊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戰國趙北界長城沿陰山山脈南麓,蜿蜒于蒙古高原上。趙北長城東起張北經集寧、呼和浩特、固陽、五原至于高闕(今杭錦后旗)。燕北界長城則西起張家口以南的懷來縣經圍場、赤峰直達遼東。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防御匈奴,將秦、趙北界長城,燕界長城連接起來,修繕、加固、增筑,形成的聞名于世的“萬里長城”,大部分構筑在內蒙古高原之上。西漢時期,漢武帝在秦始皇長城的基礎上,于今內蒙古高原上又增筑了著名的“河西長城”和“武帝外長城”。河西長城東起今甘肅永登,經永昌、張掖、酒泉直至玉門以西羅布泊一帶!拔涞弁獬恰,東起呼和浩特市以北的百靈廟西南,向西大約沿北緯42°線,于東經105°30′~106°之間進入蒙古國境內,又于東經102°30′進入內蒙古境內,至東經102°20′處額濟納旗蘇古諾爾湖東北,與“居延塞”相接,沿林肯河和額濟納河(今弱水),經金塔達酒泉,與河西長城相接。金代高原上筑“兀術邊墻”(又稱金源邊堡或明昌歸城)東起今呼倫貝爾高原額爾古納左旗(根河南岸),向西至額爾古納河南岸,經滿洲里市北,穿越俄羅斯,再向西進入蒙古國境內,經烏勒吉河之間,直達肯特山南麓。明代長城南移,多沿內蒙古高原南部邊緣地帶修筑。(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建筑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是什么
  中國傳統宇宙觀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這種中國傳統宇宙觀在中國傳統美學方面體現為優美和壯美,簡言之,陰柔之美,即所謂“杏花,春雨,江南”;而陽剛之美,即所謂“駿馬,秋風,冀北”。長城的美,則屬于陽剛之美,即壯美。壯美是以雄偉、剛健、宏大、粗獷為特征,以氣勢取勝。優美則以柔媚、秀雅、文靜、和諧為特征,以情趣見長。長城和《離騷》、李杜詩、韓愈文、蘇辛詞,以及書法中的魏碑,雕塑中的秦俑,云岡、龍門、樂山的佛像,建筑中的故宮等,體現出一種“天行健”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果說陰柔之美的感受過程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那么,陽剛之美的作品會在剎那間震懾人的心靈。從這兩種形態的美的功能來看,可以說,陰柔之美側重于影響個體人格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情操方面的修養,它對于完善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陽剛之美則對于鼓舞一個民族的自信心,振奮一個民族的精神,從而推動歷史的前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蔽奶煜榈闹娋洌钪鵁o數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悲壯、拼搏。長城所代表的陽剛之美,正是具有這種影響歷史創造力的深層內涵。長城的這種陽剛之美,或稱為壯美、崇高美,來源于它外部的巨大的體積所形成的磅礴氣勢。長城,以它的奇偉、雄險和綿延萬里的雄姿,征服了無數的瞻仰者。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描繪的特洛亞塬發現者,現代著名考古學希里曼在第一次看到中國長城時,發出這樣的驚贊:無論是“從爪哇島火山的高峰上,從加利福尼亞的西拉利瓦達的山頂上,從印度喜馬拉雅山的山頂上,從南美洲的哥地來的高原上見到過的宏偉壯麗的景象”都“永遠不能和我現在眼前展開的這一幅美麗奇偉的畫幅相比擬,我驚訝著,震動著”“它對于我就像洪水以前巨人族的神話式的創造”,長城壯麗奇偉“超過我想象中的一百倍”。每個人在初次看到長城的一剎那,都會被長城那種氣吞山河的形勢所震撼。這也就是長城建筑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內蒙古長城“三冠”指的是什么
  在內蒙古遼闊的土地上,東西南北縱橫走向分布著許多道起伏連綿雄偉的長城,這些長城的修筑對于遏制當時戰爭的擴大,保護當地各族人民的生產和安全,都起到過重要作用。著名的長城專家羅哲文通過多年研究和考察,把內蒙古長城的特點概括為“三冠”:一冠,歷史悠久。據史載,從春秋戰國至明代修筑長城的“全盛時期”的兩千多年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在內蒙古修筑長城,這是全國其它省、市、區不能比擬的。二冠,修筑長城朝代多。除春秋周代南仲城遺跡正在探尋之中外,戰國時代的趙、魏、秦、燕長城遺跡均可尋到,秦、漢、北魏、北齊、隋、遼、金、明各代長城的遺跡也都有保存,這也是其它省、市、區沒有的。三冠,長城里程長。內蒙古境內的長城有3萬多里,約占全國長城長度的1/3,居全國16個省、市區之首。(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漢江流域最早修筑的長城是哪道
  漢江流域在春秋戰國時代,東部為楚國,為防御較強大的諸侯鄰國秦、晉、齊、韓、魏等的進攻,最早修筑了長城,在歷史文獻記載稱作“方城”。楚長城的位置,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大致可知:自今河南鄧州市東北起,沿內鄉、鎮平縣交界北行,至南召縣西北,折向東行,沿伏牛山而東至葉縣西南境,再轉向東南,連接泌陽縣之中陽山而終。最近在河南南召縣與內鄉、魯山、方城三縣交界地帶的山峰上發現有100多公里的楚長城遺址,與歷史記載完全吻合。(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黃河流域分布的長城主要有哪些
  黃河流域也是中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境內北方的游牧民族東胡、匈奴等,在奴隸主貴族驅使下,經常南下掠擾燕、趙、秦等諸侯國,搶奪牲畜和人口。為防止東胡、匈奴南掠,這三個諸侯國在他們的北方都修筑了長城。為了互相防御,中山、齊、楚,燕、晉、趙、魏、秦各諸侯國,在他們的邊界上,也先后修筑了長城,大多修筑在黃河流域。中山國為防御西南趙、晉強鄰的侵犯,一方面與其東北鄰國齊、燕聯合,一方面在其西南部與趙、晉交界地域黃河中游,今河北與山西交界地區,修筑了中山長城。齊國為防御楚國在黃河下游,今山東黃河東岸平陰至膠南修筑齊長城。魏為了防御秦和西戎,在黃河中游,自華山向北沿黃河西岸向北修筑河西長城(即黃河西岸的長城);在魏境的東南,黃河中游,自今河南北部武陽(原陽縣西北)向南跨越黃河,經今鄭州市東南,至密縣,修筑了東南界長城,或稱魏河南長城。秦昭王為防匈奴,在黃河上游銀川平原與黃河中游陜晉峽谷之間的黃土高原上,自今天甘肅岷縣,經臨洮、蘭州沿黃河南岸東行至寧夏的固原,再經甘肅的環縣、陜西的富縣、延安、綏德、榆林、神木直達黃河西岸修筑秦西北長城;在今陜西省華山北麓,向北過渭河,沿路河北上至白水縣以北的黃龍山南麓,修筑秦東界長城。趙為防東胡、林胡西起高闕沿黃河上游河套平原及前套平原北緣,即狼山、大青山南麓向東,直至今河北省張北縣,修筑趙北界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防北方匈奴,連接、加固秦、趙、燕諸侯修筑的北長城,增筑新長城。另一方面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制,拆毀各諸侯國所筑南界長城。漢時除加筑河西長城和漢武帝長城之外,在黃河流域長城與秦相同。明代長城北移,在山西西北和陜西東北偏關、河曲跨越黃河,在黃土高原上,西南行經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定邊向西北行經寧夏鹽池、銀川過黃河,沿賀蘭山南行,經棗園堡沿黃河北岸西行,經中衛、景泰、靈武、張掖、酒泉,至嘉峪關。(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甘肅境內歷史上都修過什么長城
  甘肅境內的長城分布廣泛,年代久遠,蔚為大觀。甘肅境內戰國時期的秦長城,如今尚有殘跡。公元前279年,秦國“筑長城以拒胡”,自臨洮縣北15公里墩向東,修筑長城,經甘肅渭源、隴西、靜寧,寧夏固原,甘肅鎮原、華池等,入陜西吳旗縣,全長80公里,遺跡現在仍能看到。其中的隴東秦長城,由寧夏彭陽入甘肅鎮原,取向東北,經白草山、環縣、華池等,入陜西吳旗縣境,在隴東段總長160公里。如今白草山至米岔原、營盤山至城梁蓋等幾段保存較好。靜寧縣境的秦長城長60公里,殘跡可覓。通渭縣境的秦長城,在四落坪至岔口下段保存較好,蜿蜓起伏,可見墩臺遺跡。隴西縣境北部的秦長城遺跡較清晰,多坍成土壟狀。臨洮城北15公里洮河西岸的三十里墩,向南經傅家北坪、萬長嶺、長城嶺等地,大部分地段殘跡清晰,尤以萬長嶺至長城嶺一段保存最好,恰似一條巨龍,越嶺跨溝,氣勢壯闊。甘肅境內的漢長城,建于漢武帝時,為防御匈奴,“漢始筑令居塞以西”,即指修河西地區漢長城,F存遺跡主要有兩條:一條東起居延,沿黑河向西南行,經金塔入高臺,這條干線的另一段自金塔縣境入玉門市境,經安西、敦煌,至玉門關以西榆樹泉止;另一條由永登河口起,沿莊浪河向北,又以古浪、山丹、高臺、酒泉等,在金塔與前一條銜接。甘肅永登的漢長城以汪家灣一段保存較好。山丹縣境內的漢長城遺跡較清晰,全長98.5公里。玉門市境花海鄉至安西縣界橋灣的漢長城全長110公里,現存遺跡70公里。安西縣境中部的漢長城現存遺跡143公里。敦煌的漢長城以蘆葦、紅柳、胡楊和羅布麻等夾砂礫層層夯筑,殘垣如今最高達4米左右,沿線曾出土簡牘、毛筆、石硯等文物。甘肅境內的明長城建于明中葉,由嘉峪關起,主干線向東,再沿黑河東岸穿越高臺、張掖、永昌,到開威黃羊鎮分為兩條:一條向東南,經景泰、靖遠,進入寧夏;另一條過烏鞘嶺,經蘭州、靖遠,進入寧夏。甘肅明長城不少遺跡保存尚好。蘭州西固的明長城今存三段,總長120米。永靖北部的明長城遺跡斷續長12公里。景泰、古浪、武威、民勤、永昌等縣都有明長城遺跡。山丹的明長城全長93公里,是河西明長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最有名的是嘉峪關,它是明萬里長城西端點。關城建于1372年,于1395年重修。占地面積33500平方米,三城樓東西連成一線。城外有城,重關重城,成并守之勢,如今是中外游客觀光的名勝之地。(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明薊鎮長城關口設置有哪些特點
  根據有關記載,明薊鎮長城的重要關口有300余座,還有一些無名小口,實際數字要大得多。關門多選擇在古今通衢大道上,而且多和關城相連,如山海關建在華北平原通往東北的咽喉之地,喜峰口建在古松亭路路口,古北口是遼的南京和中京以及元大都和上都的要陘,居庸關古為夏口,是明都通往山后要路,紫荊關為太行鎖鑰,這些大關口歷來為兵家爭奪要地。選河口之地建關是明長城特點之一,300余座大小關口中大部分都是在河口之處建關,這是因為北人犯邊多沿河道上下,如墻子路口、曹家路口、義院口、冷口、白羊峪口、洪山口、羅文峪口、獨石口、潘家口等,這些都是明廷和蒙古激烈爭奪的地方,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及”,建關屯戍就能保障關內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還有山口建關,有的山口有河流通過,有的則險崖壁立,如淶水的大龍門即是,這些都是通車騎或是千軍萬馬的要隘。另一種在山坳處開關門以通步騎,如沙嶺口、龍王峪口、界嶺口等,關門內面多是盤山崎嶇小路,這種小關門所占數量相當大。此外,有些重要關口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長城最多的地區在哪里
  榆林地處河套之南黃土高原與草原的接壤區,是農耕民族防止游牧民族而構筑防御工事的必然地帶,榆林地區計有6個歷史時期的長城,是我國長城最多的地區。戰國魏長城。建于公元前351年,東起黃河西岸的神木馬鎮,西南行,沿榆溪河西岸、無定河西岸,止于綏德西北7公里大理河南岸的霍家溝村。基寬3至4米,夯層厚18至20厘米,殘留最高者3米,黃土構筑,長200多公里,遺跡稀少。戰國秦“上郡塞”。建于公元前324年,東起黃河西岸的府谷墻頭鄉,西止定邊上暗門之南2.5公里的景梁,全長430余公里,是秦惠文王時期的重要防御工程,亦是后來明代大邊長城的前身。蘆河之西長城基寬8.3米,蘆河之東減半。墻體高5米,夯層厚6至15厘米,黃土或白堊泥或風化石構筑。內側有烽燧、亭障和道路,重要的進出口附近有秦的行宮,構成完整的防御體系。秦昭王長城。建于公元前271年。有南、北、中三條。南條,起于甘肅臨洮,東北行,經白于山,止于靖邊縣鎮靖堡,與上郡塞相接,是對上郡塞的擴充和加強,靖邊人稱二邊墻。北條,由神木大柏堡西側的上郡塞岔山,北行至店塔附近,東過窟野河,復由黃娘城東北行,止于內蒙古托克托縣西境黃河南岸,是對上郡塞的擴充。中條,于上郡塞內烽燧的連線上,增筑騎墻墩。以此形成第二道防線,但墻體遺跡不多,屬于未就工程。秦始皇長城。始建于公元前213年。關中之北有7條。1、以定邊下暗門為結合部,向南2公里與上郡塞的上暗門相接;向東北6公里與上郡塞澎灘之北元墩子相接,但僅見1公里墻體,構筑結實,其余已毀圮。馬面夾在墻中間,其余形制與上郡塞相同,但夯層中有直徑為7厘米的夯窩,乃秦朝特有的規制,這段長城是對上郡塞西端轉角的加強。2、由定邊下暗門西北行,經定邊城、鹽場堡、鹽池縣、靈武北至寧夏陶樂黃河東岸,形制結構和質量與下暗門之南、之東秦長城同,但夯層之間有夾虛土現象,系趕工而作。這段由北地郡管轄的秦長城與上郡塞相連,實現了“橫截套口”。3、由定邊上暗門景梁,向南延伸至王盤山鄉附近,長約28公里,亦即將上郡塞的西端向南延長。騎墻墩都已筑就,但僅見少量墻體,屬于未就工程。形制、結構與下暗門輻射出的三支秦長城相同,但騎墻墩中摻有黑壚土,系趕工之作。4、由榆林鎮北臺,東北行,經吳家梁,沿頭道河子南岸向東延伸,未達龜茲城址,長約2公里。黑土構筑,夯層厚5至8厘米,是對上郡塞的加強。其余三條,一條在富縣長城原,一條在合陽北,一條在包頭北陰山上,皆東西走向。隋長城。建于585年。其一,由定邊澎灘之北上郡塞上的元墩子向西北方向岔山,與秦始皇長城并行且相距6至8公里,經周臺子、鹽池柳楊堡至靈武境內復與秦始皇長城相接。基寬3米,夯層厚25至30厘米,內側有烽燧。其二,由定邊澎灘向東,或利用上郡塞,或于上郡塞之內、之外改筑、另筑,直至府谷黃河西岸。明大邊長城,亦稱邊墻。1436年始于上郡塞內,秦、漢、宋代城塞置為堡衛。1474年延綏鎮由綏德遷至榆林,即對上郡塞以及定邊澎灘元墩子之西的隋長城、寧夏境內的秦長城進行補筑或改筑。其中,榆林鎮北臺之東的不少段落改筑于內側不遠處,定邊賈圈之西一段改筑于隋長城外側不遠處。萬歷年間開始對長城墩體和內側堡、衛、鎮城墻包磚。

(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
http://www.ffhyjd.com
國學網總編室 010-68900123轉808
未經允許 不得轉載 發現侵權 依法追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后旗| 靖边县| 岳池县| 湘潭市| 稻城县| 安化县| 冀州市| 来安县| 成武县| 电白县| 屏南县| 泰顺县| 大同县| 华亭县| 新平| 黑河市| 玛纳斯县| 营口市| 南阳市| 南宁市| 沈丘县| 洛隆县| 中江县| 金溪县| 五指山市| 盐边县| 扶沟县| 厦门市| 肃宁县| 临邑县| 台州市| 犍为县| 常德市| 同德县| 大安市| 枣阳市| 林州市| 宜川县| 深圳市| 霍州市| 酒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