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添入收藏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李贄生平的戰斗歷程及其著述
韓非子的思想傳統
侯外廬集
中國思想通史

論侯外廬的學術道路
侯外廬西大治校
聽侯外廬講大課
有志為他人無志所為侯外廬翻譯《資本論》的十年
侯外廬與明清之際學術思想研究
中國思想史研究方法芻議
侯外廬:荀子的人性論和禮樂法術論
“早期啟蒙說”與中國現代化——紀念侯外廬先生百年誕辰
侯外廬史學體系及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紀念侯外廬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紀要
侯外廬歷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侯外廬論(譯)著目錄

(以發表年月為序)


1932年

資本論第一卷上冊,馬克思原著、與王慎明合譯,1932年由北平國際學社出版。

1934年

中國古代社會與老子,1934年6月由山西國際社出版。

1936年

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原著、與右銘(王思華)合譯。

近代中國社會結構與山西票號,發表于《中山文化季刊》1936年冬季號,重刊于1938年該刊第3卷第4期。

1939年

中山先生“革命的人文主義”之特征,發表于1939年1月1日《時事類編》特刊第29期。

中國學術的傳統與現階段的學術運動,發表于1939年4月《理論與現實》第一卷第一期。

中國革命同盟會的精神,發表于1939年5月1《時事類編》第36期。

社會史導論,發表于1939年9月《中蘇文化》第4卷第2期。

1940年

略論方法問題,發表于1940年《理論與現實》第1卷第4期。

歷史的階段與了解,發表于1940年《讀書月報》第2卷第9期。

中山先生年譜(與李甄陶合編),發表于1940年3月12日《中蘇文化》第5卷特刊。

中山先生遺教的核心精神,發表于1940年3月12日《中蘇文化》第5卷特刊。

1941年

論晚清百年來金融貴族的成毀,發表于1941年2月《讀書》月刊第2卷第11期。

阿Q年代的“問題”,發表于1941年10月《中蘇文化》第9卷第2、3合刊。

1942年

屈原思想的秘密,發表于1942年1月《中蘇文化》第11卷第1期,《新華日報》1942年2月17日轉載。

屈原思想淵源的先決問題,發表于1942年1月《中蘇文化》第11卷第2期,《新華日報》1942年4月22日轉載。

申論屈原思想(衡量屈原的盡度),發表于1942年1月《中蘇文化》第11卷第2期。

周代社會諸制度考(署名徐樂英),發表于1942年7月《群眾》周刊第7卷第14期。

1943年

中國古典社會論,1943年1月由重慶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

孔子批判主義的社會思想底研究,發表于1943年4月《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1期。

中國古代“賢者”之史的研究,發表于1943年7月《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2期。

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1943年由國際出版社出版。

王國維古史考釋集解,1943年由重慶三友書店出版。

1944年

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考,發表于1944年1月《文風》雜志第1卷第2期。

乾嘉時代的漢學潮流與文化史學的抗議,發表于1944年5月《中山文化季刊》第一卷第4期。

東方古代文明理解之鑰匙,發表于1944年5月《文風》雜志第2卷第5期。

中國十七世紀思想家李二曲評述,發表于1944年5月《中蘇文化》第15卷第3、4期合刊。

顏習齋反玄學的基本思想,發表于1944年6月《中蘇文化》第15卷第5期。

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1944年6月由重慶文風出版社初版。

黃梨洲的哲學思想與近世思維方法,發表于1944年7月《中蘇文化》第15卷第6、7期合刊。

第十七世紀初中國思想界的一個號筒——龔定庵思想的歷史說明,發表于1944年8月《大學》雜志第3卷第7、8期合刊。

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上卷),1944年11月由重慶三友書店初版。

黃梨洲的詩文論,發表于1944年12月《民主世界》第1卷第14期。

船山學案,1944年由重慶三友書店出版。

1945年

康有為在民國初年的反民主理論,發表于1945年2月《中華論壇》第1卷第2期。

第十七世紀中國的一個新世界觀,發表于1945年3月《中原》月刊第2卷第1期。

章太炎關于民族、民主的政治,發表于1945年3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

康有為與變法運動歷史,發表于1945年4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3期。

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下卷),1945年6月由重慶三友書店初版。

古代文獻最初發現的中國古代文明考,發表于1945年6月《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1期。

譚嗣同的社會思想,發表于1945年7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6、7期合刊。

戊戌政變健者譚嗣同的思想流派,發表于1945年7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12期。

“五四”文化運動與“孫文學派”的關系,發表于1945年3月《中華論壇》第1卷第5—6期。

關于哲學起源的理論探討,發表于1945年《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

蘇聯歷史學界諸爭論的解答,1945年8月由中蘇文化協會研究委員會出版。

我對于“亞細亞生產方法”之答案與世界歷史學家商榷,發表于1945年8月《中華論壇》第1卷第7、8期合刊。

章太炎基于“分析名相”的經史一元論,發表于1945年9月《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2期。

王國維古史決疑的諸范例,發表于1945年9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8期。

中國古代氏族專政與政治起源,發表于1945年10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9、10期合刊。

中國古代氏族專政的修正與否定,發表于1945年12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12期。

1946年

中國古代的變法運動,發表于1946年3月《中蘇文化》第17卷第2、3期合刊。

民主的歷史考察——在沙坪墺的講演,發表于1946年4月11日《新華日報》。

三民主義與民主主義,1946年7月由上海長風書店出版。

復蘇聯歷史學家格萊科夫的信,發表于1946年8月《中國學術》創刊號。

中山先生的哲學思想(從經驗方面考察),發表于1946年8月《中國學術》第2號。

先秦諸子思想(評價),發表于1946年10月《青年知識》新4期。

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再版)1946年由上海文風書局出版。

1947年

人類思維及哲學思想的發生,發表于1947年上海《唯民》周刊第3期。

新哲學教程(與羅克訂合著),1947年3月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

我怎樣研究中國古代史,發表于1947年《青年知識》第5期。

司馬遷思想的悲劇性,發表于1947年5月3日上!段膮R報》“新思潮”專欄第10期。

中國近代思想學說史(上、下冊),《新中國大學叢書》于1947年5月由上海生活書店出版。

司馬遷怎樣說出墨者要旨呢,發表于1947年5月24日上!段膮R報》“新思潮”專欄第12期。

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與杜守素、趙紀彬合著,1947年6月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

司馬遷的諸子要旨及其用意,發表于1947年7月《大學》月刊第6卷第3期。

漢代社會新論,發表于1947年8月《大學》月刊第6卷第4期。

中國古代社會史,1947年10月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

論縱橫家的商人思想,發表于1947年《讀書與出版》第2年第5期。

1948年

魏惡儒道論爭四派中之“儒道合”派,發表于1948年3月《時代評論》第5卷第99期。

秦漢魏晉南北朝神滅思想的戰斗傳統與范縝的神滅論(與紀云彬合作),發表于1948年3月《時代評論》第5卷第102期。

魯迅與中國思想傳統,發表于1948年9月22日香港《文匯報》“新思潮”專欄第2期。

文天祥思想(答讀者問),發表于1948年9月29日香港《文匯報》“新思潮”專欄第3期。

1949年

孫中山到毛澤東,1949年由山海書屋出版。
1950年

中國思想通史——中古編序,發表于1950年4月2日《光明日報》。

論漢代思想的階級性總傾向,發表于1950年4月26日《光明日報》。

魏晉思想之歷史背景與階級根源,發表于1950年5月1日《新建設》第2卷第5期。

關于五四運動誰領導的問題,發表于1950年5月4日《光明日報》。

漢代社會史緒論,1950年5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與杜守素、趙紀彬、邱漢生合著。《新中國大學叢書》。1950年6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五世紀末唯物論者范縝研究,發表于1950年8月《中國科學》第1卷第1期。

關于學習社會發展史中的幾個問題,發表于1950年《展望》第6卷第12期。

社會發展史的一些問題,1950年由展望出版社出版。

魏晉玄學的社會意義——黨性,發表于1950年11月1日《新建設》第3卷第2期。

1951年

從魯迅筆名與阿Q人名說到怎樣認識魯迅并怎樣向魯迅學習,發表于1951年1月26日《光明日報》。

“實踐論”——中國思想史(知行關系)的科學總結,發表于1951年3月6日《新建設》第3卷第6期。

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與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合著,1951年5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武訓——中國農民拆散時代的封建喜劇丑角,發表于1951年6月5日《光明日報》。

1952年

嚴復思想批判,發表于1952年3月5日《新建設》第4卷第3期。

論洪秀全與洪仁玕,發表于1952年4月6日《新建設》第4卷第4期。

1954年

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問題,發表于1954年2月《歷史研究》第1期,《新華日報》五月號轉載。

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適用于古代中國問題,發表于《新建設》1954年第4期。

1955年

揭露美帝國主義的奴才胡適的反動面貌,發表于1955年2月《新建設》第2期,1955年4月由三聯書店出版的《胡適思想批判》轉載。

孫中山——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發表于1955年3月12日《中國青年報》。

論明清之際的社會階級關系和啟蒙思想的特點,發表于1955年5月3日《新建設》第5期。

從對待哲學遺產的觀點、方法和立場批判胡適怎樣涂抹和誣蔑中國哲學史,發表于《哲學研究》1955年第2期。

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修訂本),1955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司馬遷著作中的思想性和人民性,發表于1955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新華半月刊》1956年第4期轉載。

漢代白虎觀宗教仁義與神學法典《白虎通義》——兼評王充對白虎觀神學的批判,發表于《歷史研究》1955年第5期。

1956年

批判梁漱溟反動的歷史觀點及其復古主義,發表于《歷史研究》1956年第1期。

介紹高級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發表于《歷史教學》1956年7月號。

論中國封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發表于《歷史研究》1956年第8期。1957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國古史分期問題討論集》轉載,又載入195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一集。

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1956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揭露美帝國主義奴才胡適的反動政治面貌,195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7年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及其同政治思想的聯系,發表于《歷史研究》1957年第2期。

十七世紀的中國社會和啟蒙思潮的特點,發表于《歷史研究》1957年第3期,同年收入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

關于中國封建社會起源于秦漢之際,1957年4月17日《人民日報》專題報道。

中國思想通史一、二、三卷(增訂本),1957年3至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介紹陳確著書中所僅見刊本《葬書》的思想,發表于《新建設》1957年第6期。

方以智——中國的百科全書派大哲學家(上)發表于《歷史研究》1957年第6期。

方以智——中國的百科全書派大哲學家(下)發表于《歷史研究》1957年第7期。

學習先進理論,加強我們的思想路線,發表于《歷史研究》1957年第10期。

蘇聯科學院編《哲學史》(中國哲學史部分)與馮友蘭、胡繩合著,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8年

怎樣對待孔德的思想,發表于《哲學研究》1958年第2期。

中國哲學史略,1958年4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959年外文出版社譯成英文出版。

談談文化遺產的繼承問題——兼評馮友蘭先生的看法,發表于《爭鳴》1958年第5期。

古史領域中“厚今薄古”方針的斗爭意義,發表于《歷史研究》1958年第5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厚今薄古論文集》選載。

《戊戌變法六十周年紀念集》序,1958年9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唯物主義者王安石(與邱漢生合作),發表于《歷史研究》1958年第10期。

1959年

中國封建社會前后期的農民戰爭及其綱領口號的發展,發表于《歷史研究》1959年第4期。

關于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一些普遍原理,發表于《新建設》1959年第4期。

中國歷代大同理想,1959年4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王廷相哲學選集》序,1959年7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1965年6月由中華書局重印增訂本。

王廷相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發表于《哲學研究》1959年第7期。

柳宗元的唯物主義思想,發表于《新建設》1959年第7期。

李贄的進步思想(與邱漢生合作),發表于《歷史研究》1959年第7期。

呂才的唯物主義思想,發表于《歷史研究》1959年第9期。

《陳確哲學選集》序,1959年5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明道編》序,1959年9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伯牙琴》序,1959年9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十六世紀中國進步的哲學思潮概述,發表于《歷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冊)與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白壽彝、楊榮國、楊向奎、諸青合著,195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 philosophy,How Wai Lu Peking 1959.

1960年

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冊)與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白壽彝、楊榮國、楊向奎、諸青合著,1960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1年

憶悼杜國庠同志,發表于1961年2月8日《光明日報》。

從“兄弟”談到歷史劇的一些問題(筆名常談),發表于1961年3月9日《北京晚報》,《文匯報》1965年12月8日轉載。

劉知幾的哲學和史學思想——紀念劉知幾誕生一千三百周年,發表于1961年3月12日《人民日報》。

中國古代不怕鬼神的思想傳統,發表于1961年3月25日《光明日報》。

論劉知幾的學術思想——紀念劉知幾誕生一千三百周年,發表于《歷史研究》1961年第4期。

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外傳,發表于1961年5月3日《人民日報》。

侯外廬談如何對待中國哲學史遺產問題(中國科學院吉林省分院歷史研究所編寫),發表于1961年5月6日《光明日報》。

辛亥革命前資產階級干革命派無神論思想的歷史特點,發表于1961年7月31日《光明日報》。

論湯顯祖《紫釵記》和《南柯記》的思想性,發表于《新建設》1961年第7期。

方以智《東西均》一書的哲學思想——紀念方以智誕生二百五十周年,發表于1961年8月6日《人民日報》。

湯顯祖《邯鄲記》的思想與風格,發表于1961年8月14日《人民日報》。

方以智對遺產的批判繼承態度,發表于1961年9月28日《光明日報》。

在嚴格的要求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發表于《紅旗》雜志1961年第19期。

1962年

論湯顯祖劇作四種,1962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傅山《荀子評論》手稿序言,發表于1962年6月3日《光明日報》。

湯顯祖著作的人民性和思想性,發表于1962年6月25日《光明日報》。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與張豈之合寫),發表于1962年7月12日《人民日報》。

《呂坤哲學選集》序,1962年10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方以智〈東西均〉》序,1962年1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李贄的封建叛逆思想——為紀念李贄逝世三百六十周年而作(與李學勤合寫),發表于1962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

1963年

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原名《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1963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柳宗元唯物主義與無神論思想,發表于1963年2月9日《人民日報》。

柳宗元的社會思想(與張豈之合寫),發表于1963年2月9日《光明日報》。

柳宗元《天對》在中國唯物主義史上的科學地位——兼看哲學黨性原則的具體表現(與李學勤合寫)發表于《歷史研究》1963年第4期。

中國哲學史中的唯物主義傳統,發表于《新建設》1963年第4期。

中國哲學簡史,1963年11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1964年

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的不同哲學流派及其發展,發表于《歷史研究》1964年第1期。

唐宋之際農民戰爭的歷史特點,發表于《新建設》1964年第3期。

略論辛亥革命前后美帝國主義對華精神侵略——近代帝國主義對華文化侵略史料的初步考察之一,發表于《新建設》1964年第8、9期合刊。

《柳宗元哲學選集》序,196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1965年

二十世紀林樂知念的“和平經”,發表于1965年5月28日《人民日報》。

1977年

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批判地繼承歷史遺產,發表于1977年9月1日《光明日報》。

1978年

中國近代哲學史,1978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肅清“四人幫”流毒,積極開展哲學史研究,發表于《哲學研究》1978年第1、2期合刊。

深切悼念郭沫若同志,發表于《歷史研究》1978年第7期。

1979年

實事求是,搞好史學研究工作,發表于《歷史教學》1979年第1期。

悼念吳晗同志,發表于1979年2月17日《北京日報》。

中國封建社會史論,1979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提倡科學的誠實態度,發表于《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3期。

五四時期民主和科學思潮,發表于《紅旗》1979年第5期。

學術研究與“百家爭鳴”發表于《西北大學學報》1979年第4期。

1980年

中國思想史綱(上冊),1980年5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怎樣造就社會科學人才,發表于1980年6月28日《文匯報》。

懷念呂振羽同志,發表于《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4期,《人民日報》于1981年2月17日轉載。

翻譯《資本論》(回憶錄之一)1980年8月發表于《中國哲學》第3輯。

《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序,1980年9月由齊魯書社出版。

坎坷的歷程(回憶錄之二),1980年10月發表于《中國哲學》第4輯。

1981年

坎坷的歷程(回憶錄之三),1981年發表于《中國哲學》第5輯。

學苑新葩——《中國哲學》評介,發表于1981年1月5日《文匯報》。

重視人才的培養,促進哲學史研究工作,發表于《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第1期。

飽嘗甘苦的十年,發表于上!稌帧1981年1期。

深沉的懷念——紀念杜國庠同志逝世二十周年,發表于廣東《學術研究》1981年第1期。

坎坷的歷程(回憶錄之四),1981年5月發表于《中國哲學》第6輯。

為真理而斗爭的李達同志,發表于1981年6月18日《光明日報》。

歷史的豐碑——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發表于1981年10月19日《文匯報》。

侯外廬自傳,發表于山西《晉陽學刊》1981年第5期。

中國思想史綱(下冊),1981年10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資本論》譯讀始末,發表于北京《學習與研究》1981年試刊1期。

1982年

坎坷的道路(回憶錄之五),1982年5月發表于《中國哲學》第7輯。

船山學案(新版),1982年9月由長沙岳麓書社出版。

坎坷的道路(回憶錄之六),1982年10月發表于《中國哲學》第8輯。

侯外廬論學書札,同上。

史林述學——《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自序,發表于《文史哲》1982年第5期。

研究歷史要求新求實——翦伯贊學術紀念會書面發言,發表于1982年11月24日《光明日報》。

“只顧攀登莫問高”——紀念郭沫若同志誕辰九十周年,發表于1982年11月29日《人民日報》,又載《學習與思考》1982年第6期。

1983年

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回憶錄之七),1983年2月發表于《中國哲學》第9輯。

撰著《中國思想通史》(回憶錄之八),1983年8月發表于《中國哲學》第10輯。

深切悼念尹達同志,發表于1983年8月10日《光明日報》,又載《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3期、《中國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

1984年

我對中國社會史的研究,發表于《歷史研究》1984年第2期。

宋明理學史(上卷)與邱漢生、張豈之主編,1984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發揚傅山的優良學術傳統——紀念傅山逝世三百周年,發表于《晉陽學刊》1984年第5期。

1985年

韌的追求(《回憶錄》),1985年10月由三聯書店出版。

民主、科學、創新,發表于《文匯報》1985年12月2日。

1986年

孔子研究發微,發表于《孔子研究》創刊號。

《岳麓書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紀念文集》序言,1986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

宋明理學史(下卷)與邱漢生、張豈之主編,1987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

方以智的生平與學術貢獻——方以智全書前言,1988年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來源:烏有之鄉

  [返回首頁]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利县| 驻马店市| 固安县| 南漳县| 武义县| 宝山区| 定南县| 乐东| 什邡市| 门头沟区| 射洪县| 绥滨县| 沁源县| 特克斯县| 重庆市| 女性| 贵溪市| 大安市| 临江市| 武穴市| 泸西县| 伊金霍洛旗| 惠州市| 隆子县| 绥德县| 张家川| 兴海县| 马公市| 屯留县| 连江县| 闽侯县| 云浮市| 南汇区| 成武县| 穆棱市| 绍兴县| 临颍县| 东乡族自治县| 苍溪县| 玉山县| 贺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