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六十五)
2016·6——2016·11
1、「語意網視野下的知識組織與文化資產」研討會
時 間:2016年6月2日(周四)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115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中研院數字文化中心、中研院史語所
連結網址:http://www2.ihp.sinica.edu.tw/bulletinDetail.php?TM=1&M=2&sM=1&C=11&bid=789
內容簡介:
9:40-10:30
【專題演講】
知識組織系統(KOS)的跨典范模式研發——探討在語義網中KOS潛力與功能的突破(曾蕾,美國肯特大學圖書信息學院)
10:50-12:10
【從鏈接數據到數字人文:設計的概念、方法論與應用個案】
主持人:呂春嬌(國立公共信息圖書館)
數字典藏聯合目錄Linked Open Data之設計與實踐(莊庭瑞、黃韋菁、李承錱,中央研究院信息科學研究所)
基于關聯數據的數字人文實踐:上海圖書館的探索(夏翠娟,上海圖書館)
建構以鏈接數據為基礎的藝術史數字研究環境(陳淑君,中研院史語所暨數字中心)
13:10-14:10
【詞匯、知識本體與深度索引】
主持人:王新民(中研院信息科學研究所暨數字中心)
敦煌壁畫圖像主題結構及深度語義標注實驗(王曉光,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跨語言知識本體建置實務之探討——以地理空間信息領域為例(陳雪華、鄭依蕓,臺灣大學圖資系)
14:10-15:10
【知識組織:理論與實務】
主持人:王美玉(淡江大學圖資系)
知識觀和知識組織的幾個觀察和思考(吳美美,臺灣師范大學圖資所)
中國文物分類主題詞表的構建(黃明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15:30-16:50
【信息組織在文化資產機構的典范轉移】
主持人:邱子恒(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
中國分類主題詞表(藝術類)語義化與關聯化實踐進展(范煒,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鏈接數據與圖書館信息組織及應用(柯皓仁,國立師范大學圖書信息學研究所)
數字人文的跨領域和基礎性研究:為文物數字化保護構建的元數據標準規范(肖瓏,北京大學圖書館)、(張巖,北京大學圖書館)
16:50-17:20
【綜合討論】
主持人:陳雪華(國立臺灣大學圖書信息學系)
2、2016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6年6月5日(周日)
地 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30309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聯 絡 人:高若凡,E-mail: a8888bji4@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www.chinese.nccu.edu.tw/actnews/actnews.php?Sn=43
內容簡介:
8:40-10:10
【第一場次】
主持人:涂艷秋(政大中文系)
九至十世紀中日交流下的道教與密教之關系(荒見泰史,廣島大學總合科學研究科)
特約討論人:謝世維(政大宗教所)
女性與《佛頂心陀羅尼經》信仰(福田素子,圣學院大學)
特約討論人:涂艷秋(政大中文系)
考察海寧三國畫像石墓中可見的祥瑞圖──再探「山產玉璧」(松浦史子,二松學舍大學文學部)
特約討論人:劉惠萍(東華中文系)
10:20-11:50
【第二場次】
主持人:荒見泰史(廣島大學總合科學研究科)
敦煌文獻展現的《孝經》今古文(莊兵,華梵東方人文所)
特約討論人:陳逢源(政大中文系)
從敦煌本《文明判集》論宋朝判例集編纂(林桂如,政大中文系)
特約討論人:楊明璋(政大中文系)
敦煌寫本的散食文與密教焰口施食研究(高振宏,政大中文系)
特約討論人:荒見泰史(廣島大學總合科學研究科)
13:00-14:30
【第三場次】
主持人:魏慈德(東華中文系)
清華三《赤鳩之集湯之屋》巫術文化及其文獻性質研究(黃麗娟,臺師大國文系)
特約討論人:陳睿宏(政大中文系)
戰國楚簡禱祠祖先用物考(鄭雯馨,政大中文系)
特約討論人:范麗梅(中研院文哲所)
秦簡死而復生故事與物質文化(楊明璋,政大中文系)
特約討論人:張超然(輔大宗教系)
14:50-16:20
【第四場次】
主持人:趙中偉(輔大中文系)
映影、薄擊、攖系──郭店楚簡與上古宇宙觀的身心通貫(范麗梅,中研院文哲所)
特約討論人:黃麗娟(臺師大國文系)
論《放馬灘秦簡》「墓主記」之瀕死經驗及陰間概念之建構(洪燕梅,政大中文系)
特約討論人:趙中偉(輔大中文系)
北京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別卦》考釋(陳睿宏,政大中文系)
特約討論人:賴貴三(臺師大國文系)
16:30-18:00
【第五場次】
主持人:蔡哲茂(中研院史語所)
談談《金縢》對文字考釋的意義(黃冠云,清大中文系)
特約討論人:魏慈德(東華中文系)
試析卜辭所謂「我家舊老臣」的釋讀問題(張惟捷,廈門大學中文系)
特約討論人:蔡哲茂(中研院史語所)
卜骨骨邊單刻干支文例研究(林宏明,政大中文系)
特約討論人:魏慈德(東華中文系)
報導者:洪敬清
3、2016全球化下地方文史發展學術研討會——臺中學與客家研究發展論壇
時 間:2016年6月11、12日(周六至周日)
地 點:靜宜大學任垣樓國際會議廳(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七段200號)
主辦單位: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
聯 絡 人:Tel: 04-26328001#17191
連結網址:http://activity.pu.edu.tw/actnews/content.php?Sn=162
內容簡介:
6月11日
9:40-11:40
【臺中學圓桌論壇:探索臺中學與臺中城市起源】
主持人:劉曜華
與談人:李謁政、蔡岡廷、董建宏、何澄祥、蔡承允、張翰文
13:00-14:00
專題演講:客家文化研究的現狀與未來(李喬,知名作家)
14:10-15:40
【主題式研究中心的發展】
主持人:彭瑞金(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
討論人:邱榮舉(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張維安(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楊玉君(中正大學媽祖文化研究中心)、林正珍(臺中樂成宮媽祖文化研究中心)、郭俊巖(靜宜大學南島民族研究中心)
15:55-17:45
【主題論壇:地方文史工作者的發展與經營】
主持人:溫宗翰
社會企業之于民俗信仰研究中心的展望(蔡武晃)
大甲地方文史的新面向(黃敦厚)
臺三線文史資源:臺三線解嚴了嗎?(陳板)
6月12日
9:10-10:40
【臺中市文化資產再利用】
主持人:李建緯
歷史文化資產的生菜色拉——以臺中公園為例(鄭安睎)
評論人:劉曜華
臺灣客家建筑再思考:以臺中東勢地區伙房為例(劉懷仁)
評論人:陳板
「北溝故宮」的轉型、離散與再造(吳鵬基、楊琇雯)
評論人:李建緯
10:55-12:00
【民俗學與地方】
主持人:邱彥貴
文化資產保存的策略聯盟——以南屯萬和宮老二媽信仰為例(林培雅)
評論人:林茂賢
獵奇、青創與民俗主義:臺灣廟會文化的典范轉移與文資無用論(溫宗翰)
評論人:邱彥貴
13:00-14:30
【客家意象與臺灣文學】
主持人:廖振富
文學與地方的取舍:以臺中文學館展示文案為觀察對象(陳瀅州)
評論人:廖振富
客家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笠山農場》中的「藍衫」為例(徐暐妮)
評論人:卓佳賢
歷史的共業·文學的重擔――李喬《咒之環》「晚期風格」初探(林采燕)
評論人:陳瀅州
4、「二十一世紀當代新儒學之議題與發展」國際研討會
時 間:2016年6月17至19日(周五至周日)
地 點:中央大學文學院3樓國際會議廳A-302室(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中央大學文學院、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華梵大學
聯 絡 人:鄧小姐,Tel: 03-4227151#33080
連結網址:http://www.ncu.edu.tw/events/showevent/eventid/3506
內容簡介:
6月17日
【「二十一世紀當代新儒學之議題與發展」國際研討會】
9:00-10:20
Chairperson: David Elstein
Textual Authority and its Naturalization in Liang Shuming’s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ir Philosophies (Philippe Major)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hought of a New Confucian: The Case of Zhang Junmai (Kenneth Kai-chung Yung)
10:20-12:00
Chairperson: Philippe Major
Qian Mu and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Kirill Thompson)
Balanced Continuity: Qian Mu and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Gad C. Isay)
14:00-16:00
Chairperson: Gad C. Isay
Ma Yifu and Modern Neo-Classicism (Ning Xu)
Cosmopolitanist Thome H. Fang方東美(1899-1977)and His Relationship to Confucian Thought (George C. H. Sun)
A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World: The Cosmopolitism in the idea of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of Tang Junyi (Kuan-min Huang)
16:20-17:40
Chairperson: Shui-chuen Lee
On Mou Tsung-san’s Theory of the Highest Good: Clarification of some Misinterpretation (Co-chu Lai)
Xu Fuguan’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David Elstein)
6月18日
9:00-10:20
Chairperson: Kirill Thompson
The Philosophy of Li Zehou (Andrew Lambert)
Philosophizing Between Global and Regional: On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Liu Shu-hsien (Chung-yi Cheng)
10:40-12:00
Chairperson: Kenneth Kai-chung Yung
Western Confucianism (John Berthrong)
The Influence of the German Idealists on the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s (Wen-ben Peng)
13:00-15:00
Chairperson: Cho-hon Yang
In Defense of Chinese Sensibility: Confucian Aesthetics in the 20th Century (Su-san Lee)
Confucian Moral Cultivation (Shui-chuen Lee)
Methods and Approaches in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Yui-ming Fung)
15:20-17:50
【Round Table Forum: Confucianism and Sustainability】
Panelists: Cho-hon Yang, Yong Huang , David Elstein, Jack Lee, Tzu-ping Yang
6月19日
【「當代新儒學未來發展」:李瑞全教授榮退學術會議】
9:30-10:50
主持人:楊祖漢
Chinese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From Zongmi to Mou Zongsan(陳榮灼)
牟宗三的儒家天道論——從整合哲學的觀點理解(黃慧英)
論荀子「成善之偽」的「構成能力」問題(何淑靜)
11:10-12:30
主持人:陳榮灼
田愚論四端七情(李明輝)
「異議」的再議——近世東亞的「理學」與「氣學」(林月惠)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家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李瑞全)
14:00-15:20
主持人:何淑靜
從「新儒學」到「后新儒學」:關于思想視點的轉移(林安梧)
《論語》「正名」辨異(岑溢成)
牟宗三與黑格爾(鄺錦倫)
15:40-17:20
主持人:李瑞全
儒學的未來發展——對康德學進一步的消化(楊祖漢)
牟宗三處理康德遺留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吳明)
關于天臺學的存有論問題(吳汝鈞)
報導者:鄧小姐
5、2016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6年6月17至19日(周五至周日)
地 點:臺南大學文薈樓J106演講廳(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南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國立臺灣文學館
連結網址:http://www.liberal.nutn.edu.tw/
內容簡介:
6月17日
9:10-10:10
【專題演講(一)】
主持人:汪中文(嘉南藥理大學儒學研究所所長)
《全臺賦》的編纂經過(許俊雅,國立臺灣師范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0:25-11:55
主持人:陳益源(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簡宗梧賦論及其學術史意義(許結,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中國古代四言賦研究(趙玉霞、許瑋,延邊大學教授)
論西晉詠物賦的題材開拓與形制表現(郭建勛,湖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大陸鸞書《救生船》、《苦海金堤》及其賦篇述要(歐天發,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嘉南藥理大學兼任教授)
13:10-14:40
主持人:王偉勇(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
干隆年間賦總集敘錄(蹤訓國,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知識何以成為文學?——晚清民初「新辭賦」研究(梁淑媛,臺北市立大學中語系教授)
成公綏〈天地賦〉用典之研究(王文桂,中國文化大學博士生)
《詩經》風、雅、頌與《漢書,藝文志?詩賦略》──「賦」與「歌詩」分類關系新論(陳韻竹,長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15:00-16:30
主持人:待定
蘇軾、李仁老《和歸去來辭》之比較(董淑華、王進明,延邊大學副教授)
《古文苑》章樵注本所載前漢賦作研究(潘銘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肅穆與舒緩──〈汴都賦〉之政治立場與宋代市民娛樂(徐筱婷,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博士)
《新學獨尊與兩宋之際的頌美辭賦》(劉培,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教授)
6月18日
8:30-10:00
主持人::廖美玉(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論唐代〈花萼樓賦〉之文化意蘊與藝術風格(黃水云,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晚唐詠物賦探析(龔又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袁宏道《精鐫古今麗賦》真偽考辨(王欣慧,輔仁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元人鄉試律賦考論(詹杭倫,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
10:20-11:50
主持人:謝明勛(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明代金寔〈翰墨林七更〉之學術書寫(陳成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中國大陸的韓國古代辭賦硏究現狀(白承錫,韓國東國大學教授)
中越文化交流──從越南詞及相關評論談起,武氏青簪(越南胡志明市人文暨社會科學大學助理教授)
唐代三大俗賦敘事藝術探微(劉偉生,湖南工業大學文新學院教授)
13:05-14:35
主持人:李進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賈誼〈吊屈原賦〉再考(矢田尚子,日本新潟大學人文系教授)
囚鶯與寒蟬:魏晉賦中的困境書寫(林佳燕,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項目助理教授)
以四篇「賦」重探羅貫中、毛宗崗的「赤壁之戰」(張日郡,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從超我意識看東坡赤壁賦的療愈密碼(何慧俐,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助理教授)
14:55-16:25
主持人:黃水云(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唐代諷諭賦論略(趙成林,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經學與文學視域下「漢賦用《詩》」的同源分流──兼論清代復古思潮的一頁空白(洪文婷,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
不戰而屈人之兵──論〈與陳伯之書〉的兵學價值(白浚暉,臺北市城市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賦體雜文中的「問對體」探究──以屈、宋作品為論(黃雅莉,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6月19日
8:30-10:00
主持人:林文欽(國立高雄師范大學國文學系退休教授)
臺灣鸞堂賦的社教功能──以勸戒為主軸(廖國棟,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兼任教授)、王萬清(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鑒研究所教授)
臺灣賦中的莊周思維(錢奕華,國立聯合大學副教授)
《三國演義》中的賦學史料及其與小說之關聯問題(王思豪,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副研究員)
早期辭賦與宗教祭祀(谷口洋,日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教授)
10:20-11:50
主持人:李立信(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教授)
論蘇軾書法理論中的主體意識——以《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為例(由興波,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
敘經與解經──曹敬〈止子路宿賦〉研究(王淑蕙,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甘泉之賦的文化承載——兼論揚雄《甘泉賦》的創作背景(侯文學,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
字字楚騷心──試論屈原和《楚辭》對王夫之賦作的影響 (邱苑妮,南京大學現當代文學博士、復旦大學古籍所博士生)
13:05-14:15
主持人:徐志平(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論部首觀念在漢賦上的應用(呂瑞生,嶺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洛神賦》之「芙蓉」研究(朱春慧,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賦義溯源春秋內外傳賦字初論(劉文強,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4:35-15:45
主持人:李添富(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牡丹賦思想之流變(扈耕田、張君曉,洛陽理工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魏晉南北朝賦之韻考(黃毓蕓(西南交通大學博士生)
楊慎《戎旅賦》注釋拾遺 (馮良方,云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題目待定(李靜,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