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六十四)
2016·5——2016·9
1、觀念.方法.史料——2016第一屆現代文學∕民國文學圓桌論壇
時 間:2016年5月5日(周四)
地 點:政治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
聯 絡 人:Tel: 02-2939-3091#62301
連結網址:http://www.chinese.nccu.edu.tw/actnews/actnews.php?Sn=42&action=view#me
內容簡介:
9:30-10:00
《民國文學珍稀文獻》首發式(李怡、杜潔祥、張堂锜、劉福春)
10:00-10:30
主持人:張堂锜(政治大學中文系)
何其芳與戰后臺灣詩學(陳芳明,政治大學臺文所)
10:40-12:00
主持人:李瑞騰
在「民國」發現「史料」(李怡,北京師大文學院)
民國文學文獻:搶救與整理(劉福春,中國社會科學院)
重層的文學機制:戰后初期「臺灣文學」與「民國文學」的交鋒(張俐璇,臺灣大學臺文所)
13:30-15:30
主持人:宋如珊(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
民國文學研究之歷史化的必要與前景(張中良,上海交大文學院)
陳儀、許壽裳與臺灣省編譯館(陳信元,佛光大學中文系)
訓政理念下的革命文學與民族主義文學——南京《中央日報》(1929-1930)文藝副刊之考察(張武軍,西南大學文學院)
被民國放逐的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的旅行文學評析(張惠珍,政治大學中文系)
15:50-17:30
【圓桌座談:民國史料與民國文學】
主持人:封德屏(文訊雜志社)
與談人:秦賢次(文學史料研究者)、黃美娥(臺灣大學臺文所)、張中良(上海交大文學院)、蔡登山(文學史料研究者)、劉福春(中國社會科學院)
2、2016建構與反思——大學國文教學革新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6年5月13日(周五)
地 點:逢甲大學人言大樓地下一樓第6國際會議廳(臺中市西屯區文華路100號)
主辦單位: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
聯 絡 人:曹靜嫻,Tel: (04)2451-7250#5533
連結網址:http://www.cclc.fcu.edu.tw/wSite/ct?xItem=224598&ctNode=39821&mp=536901
內容簡介:
8:45-10:20
【國文教學與人文精神】
主持人:莊坤良(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試論井字格取名法的教學活動設計對學生人文素養及社會能力之培養(謝明輝,亞洲大學通識中心項目助理教授)
評論人:高禎臨(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文學課程與品德素養教育——以「文學與人生」課程為例(陳韻琦,修平科技大學博雅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吳宇娟(嶺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解除「美文」封印——談劉梓潔〈父后七日〉的抒情風格及其在寫作引導上引發的反思(吳孟昌,靜宜大學閱讀書寫創意研發中心博士后研究員)
評論人:徐培晃(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助理教授)
8:45-10:20
【國文教學與翻轉教室】
主持人:翟本瑞(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閱讀書寫╱生命教育╱翻轉教室:三線的并軌與錯軌(徐培晃,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助理教授)
評論人:黃翠芬(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從《論語》教學重構學習者的人格修養(施盈佑,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博士后研究員)
評論人:陳韻琦(修平科技大學博雅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從《莊子?人間世》「匠石之齊」談故事寫作教學(顏至君,德明財經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評論人:賴昭吟(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項目助理教授)
13:30-15:05
【國文教學與敘事力】
主持人:劉君(王告)(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說故事在大學國文教學之應用(張鳳玲,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兼任講師)
評論人:高榮鴻(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項目助理教授)
創造思考融入國文教學之實踐(周淑媚,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評論人:黃淑貞(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報導文學在中文課程中的敘事力運用——以人物訪談為例(賴昭吟,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項目助理教授)
評論人:施盈佑(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博士后研究員)
15:30-17:05
【國文教學與數字科技】
主持人:黃淑貞(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大一國文運用「Moodle」平臺之中文書寫研究(陳秀美,德霖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評論人:周淑媚(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與未來接軌:數字說故事教學之學習與應用(林俞佑,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項目助理教授)
評論人:周翊雯(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數位運用的時空折迭――以國文課室為例(陳耔伶,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謝明輝(亞洲大學通識中心項目助理教授)
3、2016年第六屆「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6年5月13至14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中原大學全人國際會議廳(桃園市中壢區中北路200號)
主辦單位: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聯 絡 人:李紫菱,Tel: (03)265-6904
連結網址:http://2016conference.weebly.com/
內容簡介:
一、會議宗旨
從事華語文教育的工作者面對急速改變的現況,必須充分體認各國華語文學習環境的在地化,及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多樣性,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做全盤的考察與建構,才能使華語文教學與國際教育接軌。面對世界各國學習華語文熱潮,產官學界應集思廣益,進行腦力激蕩,舉凡編印教材、培訓師資,以及推動全球網絡華文教學等,提出對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的看法;此外,如何在我國著有績效之僑民教育基礎上推動海外華語文教育亦是重要的課題。有鑒于此,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期盼透過本次「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從事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產官學專家學者集思廣益,促成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的攜手合作,共同為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的新局面而努力。此外本會議為擴大舉辦規模,將舉辦多年的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與本會議合并舉辦。
二、研討會會議子題
1、華語文產業研究
2、華語文教學與習得研究
3、華語文教育研究
4、華語文數字應用與教材研究
5、華語文本體研究
6、僑民教育
三、研討會會議形式
1、專題演講
2、論文發表
3、教學工作坊
4、墻報發表
四、研討會會議議題
1、華語文產業研究
(1) 華語文海外駐點計劃
(2) 華語文教材、師資、課程輸送計劃
2、華語文教學與習得研究
(1) 華語文創新教法
(2) 華語文習得研究
(3) 華語文教學質量管理機制
(4) 華語文測驗與評量
(5) 專業華語:商務、旅游、宗教、新聞等
3、華語文教育研究
(1) 華語文政策研究
(2) 華語文行政研究
(3) 華語文師資培訓與評鑒
(4) 華語文師資認證與推廣
4、華語文數字應用與教材研究
(1) 華語文數字化教學
(2) 華語文數字教材發展
(3) 華語文行動學習
(4) 華語文數字游戲研發
(5) 華語文教材發展
5、華語文本體研究
(1) 華語語音研究
(2) 華語詞匯研究
(3) 華語語法研究
(4) 華語語義、語用研究
(5) 華語言談分析
(6) 古代漢語研究
(7) 漢字研究
6、僑民教育
(1)僑民教育政策、措施
(2)僑民教育師資培育
(3)僑民教育教材編撰
(4)僑校經營
(5)各國華文學校現狀
(6)僑民教育回顧與展望
7、其它相關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議題
五、研討會舉辦日程
1、論文摘要投稿:已于2016年1月3日截止。
2、論文摘要審查:已于2016年1月審畢。
3、論文全文截稿:已于2016年3月7日截止。
4、研討會議程公布:2016年5月3日(星期二)。
5、研討會舉辦日期:2016年5月13日(星期五)、5月14日(星期六)。
六、報名參加會議
報名參加會議請至會議網站填寫報名資料,在線報名截止日為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4、2016藝術社會學研討會:審美的自我生成與社會構成
時 間:2016年5月20日(周五)
地 點: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SS525會議室、SS312-2會議室(臺中市臺中港路三段181號)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聯 絡 人:王美淳,E-mail: d10055001@thu.edu.tw
連結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2016sociologyofart/home
內容簡介:
9:30-11:00
?SS525會議室
審美的內在性、偶然性與社會性——Marcel Duchamp的藝術現象分析(洪儀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誰是「前衛」的嫡長子?——論抽象表現主義與普普藝術的審美問題(顧素琿,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從「知曉」到「能夠」:當代藝術審美價值之社會轉型(陳逸淳,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SS304會議室
Argenteuil 的時代眼光:品味,矛盾,自主性(孫榕,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
董其昌書畫論的審美判斷與社會過程(倪婉萍,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
面臨重構的美學——從法阿斯(E.Faas)的親感覺論美學看美學的價值轉變(馬詩晴,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11:10-12:40
?SS525會議室
觀看的逆襲——中國小區影像教育的美學與政治(蔡慶同,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副教授)
臺灣小確幸世代認同地景的「小」美學(莊佳穎,臺灣師范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創意市集中的美感反身性實踐(邱炫元,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翁芷云,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
?SS304會議室
摩登時代——從殖民現代性看日治時期聲音地景(吳雅婷,臺南應用科技大學音樂系副教授)、(蕭伊伶,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糖蜜風景——甘蔗作為日治時期視覺圖像中的地景與象征(蕭伊伶,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馬來西亞吉隆坡地區中文獨立音樂節參與者互動關系之研究(陳筱燕,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13:30-14:30
?SS525會議室
【專題演講】
指派的掙扎:從楊牧〈臺灣欒樹〉論詩的空間性與藝術創造力(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暨系主任,臺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學會理事長)
14:40-16:10
?SS525會議室
臺灣傀儡戲的儀式劇場功能(石光生,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公共領域中的藝術行動與美學介入(陳泓易,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助理教授)
威權政體中藝術創作自主的可能性:以的民族舞蹈創生為例(徐瑋瑩,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博士后研究)
?SS304會議室
籠中鳥蛋:論馬格利特作品圖像中的再現終結與禪意解放(高榮禧,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藝術正棲身于自身的消失中——布什亞論藝術的消失(黃宏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懷舊、憂郁與浪漫——一個(跨)時代審美觀的建立及其脈絡(張義東,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16:30-18:00
?SS525會議室
Georg Simmel 的美學社會學(鄭志成,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生活風格的自我搬演(黃圣哲,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支離破碎的審美主體性與共同體:儂熙與巴代耶思想對負面情緒審美經驗之啟發(陳孟熙,東方設計學院通識中心暨影視藝術系助理教授)
?SS304會議室
兒童導覽與文化資本:一個優勢學區國小課后社團的經驗與意涵(孔建宸,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紀念先師 John Urry]科技創新下的美學感知重塑:談觀者對三維數字打印介入之藝術創作的感知結構(賴嘉玲,臺灣師范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所助理教授)
后批判時代的美學自主:從在地美學反思藝術社會學(黃金盛,美國紐約社會研究新校社會學博士)
5、第7屆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6年5月26至27日(周四至周五)
地 點:北一女中至善樓(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65號)
主辦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香港教育學院人文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國文學科中心
聯 絡 人:E-mail: ndhusl.conference@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www.sili.ndhu.edu.tw//files/90-1041-13.php
內容簡介:
5月26日
13:20-14:20
【專題演講1】
談翻譯的意義(鄭清茂)
14:30-15:30
【專題演講2】
不可兒戲的戲劇翻譯:以余光中譯《不要緊的女人》(A Woman of No Importance)為例(單德興)
15:50-17:20
【論壇:文學的跨國出版】
主持人:楊翠
與談人:梁春芳、嘉世強、黃碧君、龐文真
5月27日
8:50-10:20
?4樓國文科專任教室
主持人:朱曉軍
50-60年代臺灣香港新批評跨區域傳播現象研究(顏訥)
講評人:王鈺婷
冷戰結構下香港之于南洋小說的文化傳播意義——以泰國華文小說為例(1950-1960)(翁智崎)
講評人:楊宗翰
典范的轉移:夏志清、劉心皇、司馬長風中國文學史中的魯迅形象建構(楊杰銘)
講評人:范宜如
?2樓會議室
主持人:宋如珊
美援文藝體制與1950年代臺港文學的傳播:以亞洲出版社為觀察對象(王梅香)
講評人:趙稀方
西詩及西詩中譯對新詩形式的啟發:以卞之琳和馮至等人為例(余君偉)
講評人:洪淑苓
大眾傳媒與新詩的生成(李怡)
講評人:劉正忠
10:30-12:00
?4樓國文科專任教室
主持人:陳國球
多重語言間的意義流轉: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字幕翻譯(李依倩)
講評人:林文淇
光影中的冷戰——以1950、60年代星港兩地電影互動為研究對象(金進)
講評人:陳國球
1960年代的香港:電影與文學的現代主義(黃淑嫻)
講評人:盧非易
?2樓會議室
主持人:王潤華
《紅豆》與戰前香港文學(趙稀方)
講評人:須文蔚
文化傳承與創新:新加坡《回味》之接收分析(林怡潔)
講評人:李有成
王敬羲與香港版《純文學》的流轉(陳智德)
講評人:封德屏
13:00-15:00
?2樓會議室
主持人:過常寶
關于現當代中文文學的韓文翻譯——根據翻譯實踐與調查(金惠俊)
講評人:崔末順
臺裔作家的臺灣/中國書寫——以陳舜臣、東山彰良為中心(垂水千惠)
講評人:林淇瀁
轉換聲口或其它:英譯周頌與九歌的引號意涵(施湘靈)
講評人:過常寶
The protean art of negotiation: ontranslating modern Chinese poetry intoEnglish(梁欣榮)
講評人:廖咸浩
13:30-15:00
?4樓國文科專任教室
主持人:趙稀方
五四、古典、現實、現代主義:艾山轉化、跨越與流動的現代詩歌與詩學(王潤華)
講評人:李癸云
林語堂的跨文化傳播策略及當代啟示(沈慶利)
講評人:何致和
突破零輸出:大陸當代幻想文學的創作與傳播現狀(錢曉宇)
講評人:吳明益
15:20-16:50
【主題論壇:臺灣文學外譯】
主持人:吳明益
與談人:唐薇、Johannes Fiederling、Darryl Sterk、天野健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