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五十八)
5、2015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第二屆臺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5年11月13至15日(周五至周日)
地 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際會議廳(新竹巿南大路521號)
主辦單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聯 絡 人:陳惠齡教授,Tel: (03)5213132#2600;E-mail: spring@mail.nhcue.edu.tw
連結網址:http://clls.web2.nhcue.edu.tw/bin/home.php
內容簡介:
11月13日
9:20-10:50
【專題演講一】
竹塹堡、科技城與烏托邦(張系國,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
引言人:陳惠邦(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長)
11:00-12:30
【竹塹傳統文士及其文學活動】
主持人:蔡英俊(清華大學人社院)
魏清德的大陸游蹤、交往和文學書寫(朱雙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評論人:楊晉龍(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從新竹到南安——舉人鄭家珍生平考述及其作品研究(詹雅能,東南科大通識中心)
評論人:廖振富(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
自然與真趣:鄭用錫詩歌特色重探(余育婷,輔仁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林淑慧(臺灣師范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13:40-15:10
【竹塹地志文史與經學思想】
主持人:顏昆陽(淡江大學中文系)
臺灣詩話研究的遺珠——葉文樞《百衲詩話》、《續百衲詩話》評議(許俊雅,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
評論人:施懿琳(成功大學中文系)
眾聲喧嘩——《竹塹文獻》雜志與口述歷史(江天健,新竹教育大學環文系)
評論人:周芬伶(東海大學中文系)
清領時期臺灣竹塹地區鄭用錫經學的通經與致用——兼論《靜遠堂文鈔》文獻來源及其所反映的經學旨趣(林保全,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趙中偉(輔仁大學中文系)
15:30-17:00
【客家文學、民俗信仰及其區域社會發展】
主持人:李奭學(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吳濁流形象之爭議再探(蔣淑貞,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評論人:康來新(中央大學中文系)
英靈與時疫:義民信仰的中元之疑(羅烈師,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評論人:李丁贊(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新竹縣民俗藝陣研究(吳聲淼,地方文史專家)
評論人:吳學明(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17:05-18:25
【座談:地方學建構的起點與開新】
主持人:蔡榮光(新竹縣文化局局長)
座談討論學者:吳冠宏、黃美娥、武麗芳、陳銘磻、張德南
11月14日
9:00-9:50
【專題演講二】
竹塹學的建構提要與進程(李喬,知名小說家)
引言人:陳萬益(清華大學臺文所)
9:55-10:55
【竹塹地景與地方記憶】
主持人:黃美娥(臺灣大學臺文所)
日治時期統治者、知識分子、社會大眾對新竹城隍廟的接受與文化意識(翁圣峰,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評論人:江寶釵(中正大學臺文所)
日治時期蘇維熊文藝思想的歷史考察——以「自然文學」為中心(嶋田聰,日本長野大學)
評論人:柳書琴(清華大學臺文所)
11:00-12:30
【全球化與地方書寫的多元性】
主持人:陳益源(臺灣文學館)
失敗的潛能:關于釣運的文學反思(張重崗,北京中國社科院)
評論人:梅家玲(臺灣大學臺文所)
從徽學到竹塹學——談人文與地域學風之關系(徐道彬,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
評論人:蔣秋華(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尺寸千里,蒙書新題——從傳統地理志書寫看《臺灣三字經》之體例與特色曾美云(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鄭卜五(高雄師范大學經學所)
13:40-15:30
【竹塹現當代作家作品的探討】
主持人:林瑞明(成功大學臺文系)
文情與畫意——論席慕蓉散文與插畫之互詮性(林淑貞,中興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蔡振念(中山大學中文系)
愛情再生產——席慕蓉情詩的召喚結構研究(黃美冰,馬來西亞韓江學院中文系)
評論人:李癸云(清華大學臺文所)
人間種植——邵僩小說論(陳惠齡,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張堂锜(政治大學中文系)
離散者的家族記憶——張漱菡于《當代文藝》出版之相關作品研究(王鈺婷,清華大學臺文所)
評論人:林芳玫(臺灣師范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15:50-17:40
【竹塹地方文化、語言與教育】
主持人:羅達賢(工研院產業學院)
東方硅谷——新竹科技產業發展探源(史欽泰/吳淑敏,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評論人:宋智達(沛錦科技公司)
地域教育學に対する漢詩文化研究の貢獻——新潟県燕市·岐阜県高山市·臺灣新竹市を中心に(森岡緣,日本奈良學園大學)
評論人:金培懿(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
新竹公共地區語言使用的調查分析(陳淑娟,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劉承慧(清華大學中文系)
以協同學習及跨國在線合作方式提升新竹在地華語教師的專業(劉宜君,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曾金金(臺灣師范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11月15日
本日為新竹市參訪活動
6、2015中國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5年11月13至14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政治大學行政大樓7樓第2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2段64號)
主辦單位: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臺北市教會聚會所
聯 絡 人:Tel: 02-29393091#69235
連結網址:http://cscr.nccu.edu.tw/news/news.php?Sn=31
內容簡介:
11月13日
10:00-12:00
主持人:周復初(中央大學榮譽教授、臺北市召會長老)
建構華人本土基督教的最后一里路:希臘文教材的本土化(郭承天,政治大學政治系、宗教研究所合聘教授)
□□□□與□□□□之翻譯與翻譯與譯本的比較研究(范俊銘,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方塊字為古希臘文)
新約圣經之經文翻譯、希臘文文法及神學詮釋間的張力(張證豪,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評論人:王琪(臺灣浸信會神學院教師)
14:00-16:00
主持人:徐弢(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啟示錄中「力量」:語意范疇分析在釋經中的應用(蔡銘偉,長榮大學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干犯第一誡的不/可能性東亞基督教史的一個奇象異景(陳子仁,輔仁大學宗教系博士候選人)
圣經新譯與漢語基督教話語更新(任東升,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高玉霞,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
評論人:蔡彥仁(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16:15-18:00
主持人:郭承天(政治大學政治系、宗教研究所合聘教授)
探討恢復本圣經中「那靈」一詞翻譯暨中文譯本之比較研究(劉偉倫,臺灣信仰學會研究員)
恢復本圣經中『交通』一詞與其它譯本的翻譯比較(盧正五,臺北市召會傳道人)
全球化視野下之圣經翻譯問題:以新約中的”πνευμα”為例(張證豪,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周復初,中央大學榮譽教授臺北市召會長老)
評論人:郭承天(政治大學政治系、宗教研究所合聘教授)
11月14日
9:00-10:30
主持人:歐力仁(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基督教靈肉觀念與道教形神觀念的比較研究(徐弢,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莊子吾喪我的天籟與倪柝聲人的破碎靈的出來(陳小雯,陸軍專科學校共同科助理教授)
中國基督教倫理~基督信仰的彰顯與隱抑(李莉芳,臺灣浸信會神學院碩士)
倪柝聲的救恩觀——回應徐弢〈靈魂體三元論及其對華人教會的影響〉(詹博全、徐若珊、鄭家胤、周復初)
評論人:歐力仁(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周學信(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理事長)
10:45-12:30
主持人:李向平(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沈嗣莊其人及其思想(曾慶豹,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耶穌青年會在中國(朱曉紅,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1949年前衛理宗的新中國想象——以羅運炎(1889-1966?)為例(陳繼賢,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吳昶興,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評論人:林美玫(東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14:00-15:45
主持人:蔡瑞益(臺灣浸信會神學院院長)
地方信仰方式的權力構成——以廣東某地的基督教為例(李向平,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劉大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一地一教會」與中國本土基督教派的「三自」情結:福州聚會處兩位長老的信仰敘事(高晨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教會聚會所的教會觀點對其發展的影響(劉遠城,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上帝國?或?上帝的主權??一個臺灣本土神學的解讀(莊雅棠,長榮神學院院長)
評論人:朱曉紅(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16:00-18:00
主持人:莊雅棠(長榮神學院院長)
臺灣地區大學生歸信基督之研究(蔡瑞益,浸信會神學院院長)、(許芳銘,東華大學信息管理學系主任)
臺灣神學教育現況:以傳統神學院、教會自辦神學院來看(陶牧群,東海社會學博士生)
基督教的組織與宗派形成之論述啟示(張世忠,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評論人:莊雅棠(長榮神學院院長)、曾慶豹(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