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五十六)
3、「中國哲學史經典的正反批判和交錯」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5年9月10日(周四)
地 點: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連結網址:http://140.109.24.171/home/news/20150910/2015910.htm
內容簡介:
9:30-10:50
主持兼評論人:鍾彩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哲學、歷史與哲學史——對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史撰寫的省察(鄭宗義,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哲學與哲學史:中國哲學研究的不同進路(楊國榮,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
11:00-12:30
主持兼評論人:鄭宗義(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比較馮、牟、勞三位先生對宋明理學的詮釋(楊祖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從英譯《中國哲學十九講》看牟宗三哲學的前瞻性(李淳玲,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基金會)
14:00-15:20
主持兼評論人:鍾振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中國哲學史的結構問題:如何定位先秦諸子的歷史圖像(謝大寧,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重評黃老思潮——兼論漢唐宇宙論開顯的文化精神(馮達文,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
15:40-17:00
主持兼評論人:楊祖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鍾彩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再論孟子「義利之辨」及其立場的厘清(賴柯助,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7:00-17:40
綜合座談
4、民族學研究所60周年所慶《跨·文化》研討會
時 間:2015年9月17至19日(周四至周六)
地 點:中研院民族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聯 絡 人:陶曉萱,Tel: 02-2652-3324;E-mail: hsiaotao@gate.sinica.edu.tw
連結網址:http://www.io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9月17日
9:30-11:00
主持人:Steven Sangren
劃界、病痛與認同:噶瑪蘭人新社部落的身體歷史(劉璧榛)
評論人:黃宣衛
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重建:「文物」歸還與「傳統」復振的反思(胡臺麗)
評論人:王嵩山
11:20-12:05
主持人:石磊
家、部落與族群─卑南人的例子(陳文德)
評論人:葉淑綾
13:40-15:30
主持人:莊英章
Discrimination and Incorporation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Austronesian Peoples(黃樹民、劉紹華)
原鄉與永久屋:屏東大社與來義排灣族部落的離災遷移與部落韌性(朱瑞玲、蔣斌、周玉慧)
從「脆弱」到「強軔」:新竹尖石水田部落的復建之路(李丁贊、林淑蓉、黃郁芳)
評論人:官大偉
15:50-17:00
主持人:許木柱
陳有蘭溪流域布農族部落的社會資本與強健性:望鄉部落的個案觀察(蔡博文、藍姆路.卡造)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 case study of indigenous Taiwanese with deliberate self harm(鄭泰安、高靜懿)
評論人:日宏煜
9月18日
9:30-11:00
主持人:趙志裕
精神分析人類學在臺灣的前景:以亂倫創傷研究的臨床田野為例(彭仁郁)
評論人:曾文志
臺灣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困頓與與轉進–從民族所的歷史經驗談起(余安邦)
評論人:林耀盛
11:20-12:05
主持人:謝世忠
臺灣瀕危族群文化困境評析(黃智慧)
評論人:紀駿杰
13:40-15:10
主持人:黃光國
外包孝道的可能功能─以孝道雙元模型解讀臺灣家庭老人照顧分工型態的當代演化(葉光輝)
評論人:林如萍
婚姻價值觀與夫妻互動(周玉慧)
評論人:利翠珊
15:30-17:00
【跨·文化圓桌論壇一:從臺灣出發】
主持人:胡臺麗
引言人:Steven Sangren、三尾裕子、胡家瑜、鄭伯塤
9月19日
9:30-11:00
主持人:吳燕和
從臺灣到大洋洲的法律景觀:比較南島視野(郭佩宜)
評論人:蔡志偉
重新思考基督新教與財富:以菲律賓呂宋島北方布卡洛(伊隆戈)人為例的研究(楊淑媛)
評論人:邱韻芳
11:20-12:05
主持人:徐正光
論金融資本主義做為經濟人類學的課題(鄭瑋寧)
評論人:林開世
13:30-15:45
主持人:Robert P. Weller
兩岸宗教人類學研究的比較與分析(張珣)
評論人:三尾裕子
文化產業中的「文化」:中國景頗族目瑙品牌的個案(何翠萍)
評論人:呂欣怡
再訪藏族階級社會之旅(余舜德)
評論人:張小軍
16:05-17:35
【跨·文化圓桌論壇二:從海外出發】
主持人:黃樹民
引言人:吳燕和、Robert Weller、簡美玲、趙志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