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五十)
11、夏志清先生紀念研討會
時 間:2015年4月27日(周一)
地 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 絡 人:有意參加者請徑至官網在線報名
連結網址: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news/20150427_2ap/20150427_2ap.htm
內容簡介:
10:15-11:15
【夏氏兄弟與中國文學研究】
主持兼引言: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引言:白先勇(知名作家)、李歐梵(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講座教授)、梅家玲(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文學研究所)、季進(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11:35-12:45
【夏志清的文學觀】
主持兼引言: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引言:陳國球(香港教育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柯慶明(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張淑香(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
13:45-14:15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新書發表會
14:15-15:25
【夏志清的小說史】
主持兼引言:陳芳明(政治大學臺文所講座教授)
引言:陳子善(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員)、夏曉虹(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海立(美國斯沃斯穆爾學院當代語言與文化系系主任)、雷勤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副教授)、高嘉謙(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15:45-17:00
【當代小說家論夏志清】
主持: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朱天文、駱以軍、郭瓊森
12、2014 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
時 間:2015年5月1至2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組、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聯 絡 人:Tel:(02)27829555*675;E-mail:cfas@gate.sinica.edu.tw
連結網址:http://www2.ihp.sinica.edu.tw/bulletinDetail.php?TM=1&M=2&sM=1&C=11&bid=569
內容簡介:
5月1日
9:00-10:15
主持人:陳瑪玲
基于內容型態辨識技術的考古碎片重建系統——以Lapita紋飾陶器為例(鄭雯方、丁肇隆、何建明、張瑞益、林書宇、王佑鈞、蘇郁尹、邱斯嘉)
臺灣史前陶彩初探(林淑芬)
古希臘錢幣與紅色人物陶器定年系統的比較(許家琳)
10:30-12:10
主持人:臧振華
從花岡山遺址2013-14考古試掘談斜坡堆積的自然層位發掘問題(劉益昌、趙金勇、鍾國風)
南勢阿美舊社考古學之初步研究(劉益昌)
嘉義市山仔頂遺跡試掘結果暨兼論其與諸羅山社的關連性研究(顏廷伃)
籬仔尾遺址出土動物遺留及其空間分布初探(陳維鈞)
13:30-15:10
主持人:李坤修
考古遺址/考古文化遺產、小區與在地居民(陳玉美)
博物館的公眾考古教育:以考古特展為例(彭佳鴻)
臺灣東部巨石的現況與保存維護規劃(葉長庚)
花蓮縣103年度遺址監管保護計劃(尹意智)
15:30-17:30
主持人:劉益昌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砂巖鑄模研究(李坤修)
三抱竹南遺址橄欖石玄武石石斧制作工藝研究(邵美華)
花東縱谷北段的制玉工藝探討——以重光遺址為例(郭素秋)
Nephrite jade culture in northern Vietnam prehistory:an analytical report from Trang Kenh workshop site in Hai Phong(飯冢義之)
印度太平洋珠同位素分析研究(楊小青)
5月2日
9:00-10:15
主持人:李匡悌
臺中市安和路遺址發掘報告(屈慧麗)
清水、社口尾遺址的發掘(李作婷)
南投縣集集鎮長山頂II遺址搶救發掘概報(蔡佳輔)
10:30-12:10
主持人:屈慧麗
上美侖II遺址發掘及其意義(劉益昌)
1996年宜蘭縣海岸遺址試掘整理報告(江芝華、劉益昌)
新北市八里舊城遺址考古試掘報告(陸泰龍)
苗栗縣公館鄉福基遺址試掘報告(劉克竑)
13:30-15:10
主持人:陳有貝
藉由植物硅酸體和貝類殼體穩定同位素分析論臺灣西南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農作栽培與牡蠣季節性消費(李匡悌、李作婷、陳昱琪、米泓生)
烏山頭遺址出土人骨整理結果2014(林秀嫚)
臺灣考古人骨遺傳數據重新檢視(陳淑倬)
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在臺灣地區人骨和獸骨的分析應用:古食性研究(李政益、王佩玲、林秀嫚、林立虹、羅清華、陳瑪玲、蔡錫圭)
15:30-16:45
主持人:陳光祖
臺南市歸仁區大昌橋遺址調查發掘計劃工作報告(張益生、宋昱潔)
國母山遺址考古試掘報告(戴志家)
考古遺址的空間現象與社會結構初探——以道爺、灣港南及三抱竹南遺址為例(劉亭攸)
13、山通·大海——第十五屆文化山海觀研討會
時 間:2015年5月15至16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云林科技大學(云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123號)
主辦單位:云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所
聯 絡 人:E-mail:cultureshk@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shanhaikwun2013.weebly.com/
內容簡介:
「文化山海觀」是一場多元對話的研討會,為了促進文化資產在學術研究中能夠更有嶄新的突破。邁入第十五屆的文化山海觀,期許能藉由研討會開啟文化資產的高更層次。近年,文化經營相關職業成為熱門議題,但此類由文化資產進行創意延伸的能量,為何無法充分彰顯文化資產的價值呢?
今年將以「山通、大海」為核心宗旨,來探討文化資產在今日社會中的處境。文化資產領域是個寬廣的領域,本屆引清代經營臺灣中部地區政策的重要轉折點—清代開辟貫穿中央山脈僅存的中路古道—八通關古道,在開拓時,曾立下的石碑志「山通大海」—以此鼓勵文化資產領域的各位能在面對研究的困難時能具有豪氣宏觀之決心,因此訂下「山通、大海」為本次兩個討論議題面向的名稱,期盼能廣邀不同文化脈絡的觀點進行討論,為文化資產的典藏、保護、經營,甚至時事議題開啟更多元的交流,以深化文化資產領域研究的新能量。
研討會議題:
此次研討會分為兩大議題,核心架構為「山通、大海」,文化山海觀文化資產研討會舉行至今已邁入第十五年,希望能結合各領域的參與一同來探討文化資產在今日社會中的處境。其論述范圍包含:
【山通】
關山難越、通天達地,前者取自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詩句,而無形文化資產的研究如攀越高山,因時間積累得以到達頂峰時,又驚見更寬廣的視野、更高峻的大山,雖然攀山困難,但面對那被山嵐繚繞的若隱若現的無形珍寶,這困難卻撼動不了我們共同想來守護的心。后者則表達修復文物、有形資產保存至天上飛的下到地上建物,都需要保存的技術才得以延續。技術從古至今,不斷的更新或是被討論,探究人們對于智慧的結晶的努力與延續保護資產技巧的精進。
【大海】
大而化之、海納百川,前者出自為《孟子·盡心下》大而化之之謂圣,文化之大有如穹蒼,唯有領導指引才知途徑,為專業經營、管理找出新文化之路。而后者則期許未來文化資產維護能如同海納百川達到更寬廣的境界,除了保護及推廣之外,更應接受批判及思考,接受各種意見而教學相長。
本研討會已公布論文錄取名單,請參見:http://shanhaikwun2013.weebly.com/new26368260322084421578.html
全文截稿日期為2015年3月31日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等 陳友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