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四十一)
2014·5——2014·10
1、Hong Kong Betwixt and Between:香港社會與文化在理論的交叉
時 間:2014年5月31日至6月1日(周六至周日)
地 點: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大樓3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聯 絡 人:李佩珊,E-mail: bearli@gate.sinica.edu.tw
連結網址:http://www.io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5月31日
14:00-16:00
【文化交叉與交錯】
香港研究和臺灣研究對香港和臺灣所透露的基本文化差異(陳奕麟)
香港(研究)作為方法(朱耀偉)
16:00-18:00
【殖民性的感官】
難以看透的殖民性——以七十年代中英殖香港為例(呂大樂)
歸屬感的焦慮:操演與想象中的香港音樂(劉長江)
6月1日
9:00-12:00
【從文化批判到政治運動】
淺析香港文化解殖與歷史重寫——以保衛皇后碼頭運動為例(張佩思)
占領中環:反資本主義實驗與人民內部矛盾(劉世鼎)
香港不再…:在文化與政治的隙縫中(陳清僑)
13:00-16:00
【國家,邊界,認同】
重讀法治:社群、主權和邊界(彭麗君)
從海盜邦到耕作村:國家主權下香港的海岸與農地敘述(羅貴祥)
香港金紫荊廣場:身份認同爭議(陳蒨)
14:00-15:00
期待 “Greater” China (唔該,埋單!)(丘延亮)
2、「當代臺灣道教發展」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6月8日(周日)
地 點:輔仁大學濟時樓九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聯 絡 人:吳先生,E-mail: 497900154@mail.fju.edu.tw
連結網址:http://www.rsd.fju.edu.tw/news_view.asp?ID=314
內容簡介:
9:20-10:30
主持人:陳德光
道教生命教育學理的建構:以金、元全真道為例(鄭素春)
臺灣全真道的現況與發展——以謝光男、巫平仁、陳理義為例(彭嘉煒)
與談人:胡其德、蕭進銘
10:45-12:30
主持人:李豐楙
臺灣北部正一派紅頭法師大補運儀式分析(孫美子)
道教科儀中的心靈轉化——以壯圍正一天師宮靈一守玄壇建醮科儀為例(吳沛玲)
從福州「斗堂」到臺灣「禪和派」:一個當代道派型塑的觀察(葉聰霈)
與談人:莊宏誼、張超然、謝世維
14:00-15:10
【綜合座談】
主持人:胡其德
引言人:翁太明、張意將、李豐楙
15:30-16:30
【專題演講】
主持人:蔡怡佳
當代臺灣道教發展的新挑戰(林富士) 報導者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3、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后、博士候選人暨訪問學員研究成果發表會
時 間:2014年6月9至10日(周一至周二)
地 點: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研院文哲所
聯 絡 人:Tel: 2788-3620
連結網址: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news/20130610/20130610.htm
內容簡介:
9:10-10:40
主持人兼評論人:鍾彩鈞(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國科會計劃主持人)
清初蕺山學說傳播的歷程——兼論蕺山學派的分裂與一統(林勝彩,中研院文哲所國科會研究計劃博士后研究人員)
10:50-11:50
主持人兼評論人:黃冠閔(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文哲所博士候選人指導教授)
莊子自然思想的現代意義(林淑文,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候選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13:30-14:30
主持人兼評論人:李奭學(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文哲所博士候選人指導教授)
旅行者郁達夫:文化史角度的考察(高彩雯,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候選人、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候選人)
14:40-15:40
主持人兼評論人:李奭學
Responding to the Jesuits: Confucian Hospitality and Religiosity 回應耶穌會:儒家的賓儀與儒家的宗教性(徐東風,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后研究人員、美國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15:55-16:55
主持人兼評論人:黃冠閔
博格森的《創造進化論》翻譯與中國現代化的碰撞——張東蓀對博格森哲學的翻譯與繼受(黃雅嫻,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后研究人員;法國Université Paris X Philosophie博士)
6月11日
9:40-10:40
主持人兼評論人:鍾彩鈞
晚明心學成圣論述的變化——以羅近溪、管東溟為主要線索(吳孟謙,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候選人、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10:55-11:55
主持人兼評論人:鍾彩鈞
從卜筮論朱熹理神論疑義——以《周易本義》為中心(中研院文哲所訪問學員、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13:30-14:30
主持人兼評論人:彭小妍(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文哲所博士候選人指導教授)
批判性現實主義:殖民后期的龍瑛宗與魯迅(橋本悟,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候選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博士候選人)
14:40-15:40
主持人兼評論人:彭小妍
Seeing Within: Internalizing the Body in the Writings of Xiang Kairan 向愷然 (1889-1957)(黃佩珊,中研院文哲所訪問學員、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15:55-16:55
主持人兼評論人:林慶彰(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文哲所訪問學員推薦人)
從禮例談《儀禮》士喪禮的吉兇遞移與身分對應(鄭雯馨,中研院文哲所訪問學員、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本會邀請之對象:學者、教師、學生、助理,請至文哲所網頁報名。
4、「赤」的全球化與在地化:二十世紀蘇聯與東亞的左翼文藝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6月5至6日(周四至周五)
地 點:中央研究院文哲所B1多用途空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聯 絡 人:請至官網在線報名
連結網址: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news/20140605/20140605.htm
內容簡介:
6月5日
9:30-10:30
主持人:張歷君(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1、主講:吳佩珍(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題目:女性解放與戀愛至上主義之間:柯倫泰的接受與日本大正、昭和期思潮變遷
2、主講:陳相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題目:嬲嫐、愛情與早期共產革命:柯倫泰與中國左翼文人之作品比較
10:40-11:40
主持人:陳建華(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1、主講:李凱琳(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題目:從婦女解放到政治論述:論茅盾的婦女解放論述與早期小說創作(1919-1930)
2、主講:羅靚(美國肯塔基大學俄國及東方研究學部)
題目:高爾基的《母親》在世界文學與視覺文化中的旅程
13:30-15:00
主持人:鄺可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1、主講:陳建華(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題目:「左翼」國際主義形成的源流
2、主講:高俊杰(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題目:革命性,性革命?重探二三十年代中國翻譯的「蘇聯的性文學」
3、主講:張春田(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題目:蕭軍在延安:左翼知識分子與革命政黨
15:20-17:10
主持人:張季琳(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主講:山口守(日本大學文理學部)
題目:巴金與愛瑪.高德曼:1920年代國民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
2、主講:徐秀慧(彰化師范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題目:日本普羅文學在中國的譯介與傳播初探(1928-1937)
3、主講:唐睿(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
題目:新時代的知識分子:「無名書」的知識分子與左翼陣營
6月6日
9:30-10:30
主持人:劉瓊云(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主講:張恩華(Department of Languages,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題目:When the Red Phantom Travels Abroad: Locality, Transculturation, and Beyond
2、主講:胡嘉明(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題目:不一樣的紅色旅游
代宣讀:高俊杰(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10:40-11:40
主持人:張歷君(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1、主講:鄺可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題目:法國左翼文藝的「轉譯」:論戴望舒譯伊凡諾夫《鐵甲車》
2、主講:歐嘉麗(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
題目:翻譯與創作邊緣:論戴望舒在香港時期的法語詩歌翻譯
13:30-15:00
主持人:陳相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主講:柳書琴(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
題目:綠色的眼淚:1925年三大農運與臺灣新文學之父的誕生
2、主講:何信翰(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題目:左翼文學傳統對當代臺語現代詩的影響
3、主講:金在涌(韓國圓光大學民族研究所)
題目:反帝國主義的國際主義:韓國?廉想涉?中國?魯迅
口譯:李菊華(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15:20-17:10
主持人:楊貞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主講:張歷君(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題目:從列寧到韋護:論瞿秋白、領袖權理論與「革命加戀愛」小說之間的關系
2、主講:吳奕芳(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題目:魯迅與蘇聯20-30年代文藝思潮:以魯迅編選之蘇聯木刻版畫為例
3、主講:郭詩詠(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題目:革自己的命:朱自清與知識分子自我改造問題
17:10-17:40
圓桌討論
5、「現象學作為亞洲與西方的橋梁」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6月13至15日(周五至周日)
地 點:中山大學西子樓校友會館3F(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
聯 絡 人:Tel: +886-7-5253220;E-mail: philo@mail.nsysu.edu.tw
連結網址:http://2014bridge.nsysu.edu.tw/bin/home.php
內容簡介:
6月13日
9:30-11:00
主持人:越建東
Religion and Culture: A Marriage Not Always Made in Heaven (Philip BUCKLEY)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Future-Tasks of E. Husserl’s Phenomenological Social Ethics (LEE Nam-in)
11:20-12:50
主持人:陳福仁
Husserl and Lévinas on Renewal (KIM Sang-Rok)
Phenomenology of Fecundity: from Lévinas to Confucianism (ZHU Gang)
14:30-17:00
主持人:黃冠閔
Blurred Boundaries and Return to Authenticity: Toward A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rts in Cyberspace (CHIU Chih-Yung)
History and Space. Destruction of Temporal Historicity (Victor MOLCHANOV)
Heidegger’s Insight into Philosophy of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Life” in his Early Work (WANG Wen-sheng)
6月14日
9:30-11:00
主持人:ZHU Gang
Difficulties of Authenticity in the Light of Heidegger’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KAGEYAMA Yohei)
The Intercultural Dialog: the Role of the Religious Experience (ZAngela Ales BELLO)
11:20-12:50
主持人:TAI Yuen-Hung
Artistic Practice as a Culture of the Body (Mathias OBERT)
Husserl and the Ethics of Care (SAKAKIBARA Tetsuya)
14:30-17:00
Différance, lack and écart: Elements of the Logic of Heterogeneity (LAU Kwok-Ying)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the Crisis of Conscience Prior to Occupational Burnout (George BERGUNO)
Phenomenology and the Ethics of Intercultural Humor (Michael BARBER)
6月15日
9:30-11:00
主持人:SAKAKIBARA Tetsuya
The Ethical Problems of the Cyberspace (YANG Wang-I)
Why Universal Reason Demands Particularity? (Thomas NENON)
11:20-12:50
主持人:許樹珍
With or Without Detachment: Husserl’s Description of Natural Attitude (YU Chung-Chi)
The Ethical Dimension of Transcendental Reduction (Rosemary R.P. LERNER)
14:30-17:00
主持人:吳俊業
Being with Violence in Arendt
The Question of Animism: Phenomenologically Revisited (Luis RABANAQUE)
Reason in the Lifeworld (Lester EMBREE)
6、臺灣保生大帝信仰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6月15日(周日)
地 點:大龍峒保安宮后棟云衷廳(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主辦單位:臺北保安宮、保生民間宗教學院
聯 絡 人:Tel: (02)2595-1676;E-mail: plan@baoan.org.tw
連結網址:http://www.baoan.org.tw/HTML/Yearact/14.html
內容簡介:
暫訂議程:
保生大帝信仰的起源與發展(莊宏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臺灣保生大帝重要信仰中心及其節慶活動(蕭進銘,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從聯誼會到信仰總會:保生大帝信仰的聯合組織與活動/香火緣起與靈驗顯現:論高屏及澎湖地區保生大帝信仰的幾個特色(謝貴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副教授)
臺灣地區保生大帝信仰與組織變遷--以彰化以北七縣市為例(張家麟,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教授)
云嘉地區的保生大帝信仰(李明仁,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
臺南保生大帝信仰與文化調查成果概述(張超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高振宏,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宜花東地區保生大帝信仰之傳布--兼論「在地化」發展(李世偉,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金門地區的保生大帝信仰(楊天厚,國立金門大學助理教授)
7、流.留南島,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時 間:2014年6月20日(周五)
地 點:國家圖書館1樓簡報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教育部世界南島國際學術研究、交流暨人才培育項目、國家圖書館、世界南島學術研究計劃辦公室
聯 絡 人:巫小姐,E-mail: slwu@ntu.edu.tw
連結網址:http://worldaustronesia.ntu.edu.tw/?page_id=1686
內容簡介:
9:20-10:40
【發展與文化主體性】
主持人/評論人:呂欣怡(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發表人:
1.黃郁茜(維吉尼亞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隱沒的聲音:從一樁旅游開發案爭議,探討密克羅尼西亞雅浦群島的性別與國家
2.陳貞宇(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菲律賓kalinga山區的生態與生存游擊
3.賴冠全(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生計、飲食、社群:跨文化發展計劃在太平洋島嶼諾魯的人類學評估
11:00-12:00
【傳統的再創造、斷裂的再連結】
主持人/評論人:蔣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發表人:
1.楊政賢(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島嶼記憶、國家意識與族群認同——臺灣蘭嶼Tao與菲律賓巴丹島Ivatan的族內異觀
2.李宗正(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兼任助理教授)
巴里人的火化禮:論情感與社會
13:20-14:20
【樹皮布與南島人群的擴散】
主持人/評論人:趙金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發表人:
1.張至善(東華大學自然與資源學系博士候選人)
樹皮布文化與構樹親緣地理研究
2.劉筱蕾(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
東亞與大洋洲構樹親緣地理學研究
14:40-16:00
【物、技藝與博物館】
主持人/評論人: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發表人:
1.黃郁倫(國立史前博物館研究助理)
看得見的手:印度尼西亞Bali島政府影響下的endek織布再現
2.杜侃倫(澳洲國立大學博士候選人)
雅浦群島傳統船只的變遷:末代造船師
3.楊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副研究員)
紐西蘭博物館的后典范興革:從島嶼記憶之重塑與展演談起
16:00-17:00
【回顧與展望綜合座談】
主持人:教育部代表
引言人:
童元昭(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兼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黃郁茜(維吉尼亞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錢善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
童春發(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鍾國芳(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