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四十)
9、第七屆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5月16至17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世新大學舍我樓12樓大會議室(臺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主辦單位: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 絡 人:王姿婷,Tel: 2236-8225#3605
連結網址:http://chinese.aladdin.shu.edu.tw/schoolpad/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823&Rcg=12
內容簡介:
5月16日(周五)
10:10-10:50
【主題演講】
明清戲曲宗元現象及其文學史評價(杜桂萍)
主持人:曾永義
11:00-12:00
主持人:洪國梁
從抒情本體論《詩經?豳風?東山》之幾點問題(李佳蓮)
私人天地與自我安頓:以白居易詩為核心的考察(蘇怡如)
討論人:彭美玲、陳文華
13:30-14:50
主持人:徐雪輝
論豫劇改革家樊粹庭的編劇原則(張大新)
戲曲之拜月文化的文學書寫(候淑娟)
討論人:施德玉、游宗蓉
15:10-17:10
主持人:郭鶴鳴
貫休詩論(陸永峰)
中晚明詩學的共識與殊見:以「博」、「約」為架構的探討(黃莘瑜)
聽覺身體感的時代傳承——論魏晉詩人聽覺類感(陳秋宏)
討論人:蔡芳定、蕭麗華、莊耀郎
5月17日(周六)
10:10-10:40
【主題演講】
論歌樂之關系(曾永義)
主持人:張大新
10:40-12:00
主持人:黃啟方
試探東坡詞之「閑」(鄭慧敏)
《古今詞統》編選蘇辛詞新論(侯亞文)
討論人:郭鶴鳴、林佳蓉
13:30-14:50
主持人:陸永峰
曲阜周邊民間瀕危戲曲、曲藝調查(徐雪輝)
梨園戲口述本《劉智遠》與富春堂本、青陽腔抄本《白兔記》之比較研究(楊淑娟)
討論人:朱芳慧、高美華
15:10-17:10
主持人:陳志峰
從〈湘君〉與〈湘夫人〉討論韋利與霍克斯楚辭英譯的差異及其影響(張敏慧)
元雜劇八仙形象塑造——以《黃粱夢》、《岳陽樓》中呂洞賓為例(吳黎朔)
清代對李漁務頭論之演繹(吳佩熏)
討論人:劉建基、丁肇琴、侯淑娟
17:20-17:50
【綜合論壇】
主持人:杜桂萍、黃啟方
10、文化資產C.P.R——第十四屆文化山海觀研討會
時 間:2014年5月23至24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云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云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123號)
主辦單位:云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聯 絡 人:Tel: 05-5342601#3061、3062、3064
連結網址:http://shanhaikwun2013.weebly.com/
內容簡介:
Construction(建構——文化資產價值經營)
Preservation(保存——文化資產保存)
Representation(詮釋——文化資產意涵描述)
文化資產屬于社會大眾的資產,因此當發現身邊的文化資產面臨保存的危機時,每位民眾理當要進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搶救。CPR(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指的是當呼吸終止及心跳停頓時,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來進行急救的一種技術。在文化資產保存領域中,何嘗不是如此。
文化資產C.P.R指的是透過各種不同的方法來保存、經營、維護我們的文化資產。而文化資產C.P.R的觀念應該是深植在每位民眾的心中,因為文化資產是屬于全民共同擁有的資產,理當每個人都應對文化資產保存盡一份心力,這是一種文化資產的「草根性」,文化資產保存的力量應該是由下而上在推動進行的。
本次研討會,分六大主題群為
1.面面「聚」到——建筑、老城區、聚落型文化資產的保存
有形文化資產的保存漸漸從單棟建筑的保存與修復走向群體聚落的保存,聚落的保存不同于古跡歷史建物的保存,聚落同時必須考慮到自然環境、地理水文、人文歷史等。
哪些領域的知識可以應用于聚落類型的文化資產保存?
在面對一個大型聚落時能采取什么樣的手段來保存?
2.「失」承名門——臺灣傳統藝術與民間習俗的危機
傳統藝術包含了傳統技藝、各型式的表演藝術等;民間習俗則是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并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
國內傳統藝術與民間習俗正面臨什么樣的保存危機?
除了影音、文字的紀錄外,是否能采取更有效的手段保存?
3.察言「觀」社——文化資產觀光的社會趨勢
近年來文化觀光、文化遺產觀光逐漸成旅游觀光的趨勢之一,但對于文化資產保存而言,觀光與保存兩者之間是互相沖突且矛盾的,從事文化資產保存的目標就是要降低人為帶來的干擾,延長文化資產的壽命,但若將文化資產視為一種觀光資源來看待,勢必會吸引人潮前來觀看。
文化資產保存與文化觀光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點?
文化資產觀光所看到的是哪個面向的文化資產?
4.「舊」與「新」織——新科技?舊工法的對話
「原工法、原材料」一直都是文物、古跡歷史建筑的修復原則之一,但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已有許多新材料、新工具、新工藝的出現,「延長文物壽命」是文物修復的終極目標,這些新科技若能延長文物的壽命,那么使用這些新材料、新工法又有何不可?新材料、新工法的使用比例拿捏,這端看修復師本身的專業倫理而定,新、舊之間的對話一直在發生,這端看身為文化資產保存者的我們如何去應用與詮釋。
新科技?舊工法的交互運用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
當今有哪些新興的文物修復觀念、方法、材料正在被討論?
5.奉公守「法」——文化資產價值認定與法源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是文化資產保存的工具之一,但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相關辦法與細則是否真的有利于文化資產的保存運動?文化資產保存法是文化資產保存最有效也最具體的工具之一,文化資產的登錄與價值認定、破壞文化資產的相關罰則等必須靠文化資產保存法作為后盾,但法律是必須與時俱進跟隨時代趨勢來修正的。
文化資產保存法是否真為文化資產保存最強而有力的工具?
或是它還需要大家共同來討論與修正?
6.「添」賦人權——文化資產保存的監督機制
政府機關的權力是由人民所賦予的,政府的行政效率理當受到人民的監督。文化資產屬于全民共有的資產,而人民是將這些資產委托給政府、學術單位、專家學者進行管理與維護,保存與維護的成效也應公開、透明給全民檢視,透過這種全民的監督力量、透過這種由下而上、發自內心的關心,執行單位更會抱持著嚴謹的態度來看待每一件文化資產的保存案例。
重要日程:
截稿日期:已截止
公布錄?。?月25日
修正截止:4月30日
海報收件日期:5月9日
11、2014「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8月11至13日(周一至周三)
地 點:中央研究院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會(HSTCC)
聯 絡 人:林秀娟,Tel: 886-2-27898202;schuan@gate.sinica.edu.tw
連結網址:http://www.mh.sinica.edu.tw/PGStudyGroup_Page.aspx?studyGroupID=14
內容簡介:
會議時間:2014.8.11-13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臺灣臺北市)
使用語言:中文或英文
摘要繳交日期:已截止
論文繳交截止日:2014.7.10
本研討會已公布論文評選結果:
【群組論文】
國家、族群與認同︰穆斯林在現代中國的發展與適應(張中復、吳啟訥、平山光將)
近代中國的科學與技術知識的轉變與其文化意義(朱瑪瓏、葉爾建、王憲群、嚴曉佩)
游觀與時局:近代中國城市指南的編輯與傳播(孫安石、吉澤誠一郎、呂紹理、林美莉)
趨俗還是入圣?--清末民國時期上海城市空間的轉型(孫慧敏、吳政哲、康豹)
Senses in Chinese Science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Fa-ti Fan、Jia-Chen Fu、Grace Shen、Chen-Pang Yeang)
The Co-p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Modern China(Eugenia Lean、Micah Muscolino、Sean Hsiang-lin Lei、Arunabh Ghosh)
中日交流場域中的新媒體、新平臺與新文化實踐(戰曉梅、劉建輝、潘光哲、賴毓芝)
思想、制度與實踐:近代中日文化、經濟往來互動的多重面向(王晴佳、陳力衛、陳繼東、黃自進、陳慈玉、李宇平)
探索硝煙之外的世界:近代中日戰爭的再思考(朱浤源、孫江、鹿錫俊、楊典錕)
內外相涉的交錯空間:近代中日的政治與外交(趙軍、姜克實、劉杰、王新生、林滿紅)
城市指南與城市休旅文化的塑造及變遷(馬樹華、潘淑華、巫仁恕、張瑾)
城市指南與北京市民生活(劉小萌、羅文華、賴惠敏)
戰爭時期日本對外的調查:中國「占領地」.「滿洲」.臺灣(林志宏、吉田建一郎、佐藤仁史、林文凱)
【個人單篇】
侍從室與戰時國民政府的情報工作(1933-1945)(張瑞德)
“Turning to face the shore”: Buddhist responses to suicide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柯必德(Peter J. Carroll))
The Pitfalls of Transnational Distinction: Globalizing the Chinese Honor System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Elisabeth Kaske)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a’s Natural Heritage: Nationalism, Tourism and Picturesque Landscape(Pedith Chan)
1946-47年我國接收與進駐南海四沙群島過程及其意義(湯熙勇)
Los Colonos Asiaticos: Revisi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oli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Rudolph Ng)
Republic of Martyrs: The War Dead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1911-1949(Linh Vu)
從《女界鐘》到整型風--“追求美麗”的變形金剛(鮑家麟)
疫苗等免疫技術在中國的發展--以日本轄下滿州等地為例(沈佳姍)
When Contract Labor Became“Feudal”: Converging Notions of Work,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Citizenship in Republican China(Limin Teh)
全球氣候變動與民國十八年陜西大年饉(張萍)
被動之戰的動員:日俄戰爭和巴黎和會時期中國國族想象構建之比較(王超華)
Popular Perspectives on Judicial Torture in Qing China(Nancy Park)
彭真對「文革」前中共首都北京市的政治治理:理念、人事和影響(1956-1966)(鍾延麟)
From Disaster to Laughter: Making Comedies in the Changing Poli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59-1963(王卓異)
The Creation and Definition of Artistic Value in Communist China(Vivian Li)
民國初期北京女劇的發展--以志德社為中心(吳宛怡)
「科學史學」與現代中國史學專業精神的形塑(1917-1937)(胡成)
香港混血華人家族的中國認同——以何東、何世禮為例(李盈慧)
Blooming, Contending and Staying Silent: Student Activism and Campus Politics in China, 1957(Yidi, Wu)
Western-educated Chinese Christian Returnees and the Chinese Societies: 1900-present(Yuqin HUANG)
臨危受命:抗戰前期陳光甫與美國桐油借款(何光誠)
亟待救贖:晚清潮州女傳教士筆下之中國婦女(聶利)
Save China, Save Peace’: The China Branch of the Rassemblement universel pour la Paix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1938-1940(任可)
Education as a Continuation of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Education of Petty Urbanites in 1927-1937 Shanghai(Miao Feng)
12、2014臺灣文化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8月16至17日(周六至周日)
地 點:臺南大學(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聯 絡 人:李小姐,Tel: 06-2133111#751;E-mail: polaris@mail.nutn.edu.tw
連結網址:http://web.nutn.edu.tw/gac750/index.htm
內容簡介:
一、緣起:
臺灣文化的研究雖然范圍包羅萬象,但卻是最貼近臺灣這塊土地與人民生活一個重要區塊,舉凡臺灣庶民的信仰及儀式行為如祖先崇拜、神靈信仰、歲時祭儀、時間觀念、空間觀念、符咒法事以及鎮煞厭勝等;文化生活中的禮俗如婚喪喜慶中所尊奉的傳統儀式,乃至入厝、遷居等生活細節觀念;族群關系與互動往來、地區開發過程與聚落形成、傳統藝術等都涵納其中,使得臺灣文化擁有歷史、地理、文化、族群、宗教、信俗等多元化與跨領域議題研討的意涵與最佳條件,透過「2014臺灣文化學術研討會」,讓各方學者與民間文史與文化工作者得以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臺灣的歷史發展、文化內涵、社會現象、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傳統藝術等跨領域的多元議題,不但可分享彼此研究成果,更可激發本土情懷與本土認同感,重視在地的歷史文化與文化資源。誠摯邀請您踴躍賜稿。
二、征稿主題:
?。ㄒ唬┡_灣歷史、地理、族群、文化、思潮等議題。
(二)臺灣宗教信仰、歷史建筑、傳統藝術等議題。
?。ㄈ┡_灣聚落發展、產業研究、多元文化等議題。
三、時程:
1.全文征稿截止日期:2014年6月30日(周一)止
2.研討會舉辦日期:2014年8月16日(周六)、17日(周日)
四、征稿格式:
1.字數:以3萬字為上限。
2.附中文摘要(以不超過500字為限)、關鍵詞2至5個。
3.其余照學術論文規格。
五、繳交稿件:
1.基本數據表及書面稿:請以郵寄方式寄至
70005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收
請注明「投稿2014臺灣文化學術研討會」。
2.電子文件:請務必以e-mail方式傳送至polaris@mail.nutn.edu.tw。
六、審查方式:由本所專兼任教師及聘請校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擔任審查工作。
七、文責版權:論文請勿一稿兩投,經本所錄用之論文,請授權本所發行。
※歡迎踴躍投稿,如有任何問題請洽詢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李小姐。
電話:06-2133111分機751
傳真:06-3017136
e-mail:polaris@mail.nutn.edu.tw
地址:70005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13、第八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8月28至29日(周四至周五)
地 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聯 絡 人:張麗玲,Tel: 049-2316881#321
連結網址: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119&AID=1687
內容簡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將于2014年8月28~29日舉辦「第八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凡與「臺灣總督府檔案」產業經濟、法制、宗教、教育、社會、人物及其它等相關議題之研究,歡迎投稿。
◎投稿日期:已于2014年3月21日截止。
◎稿件字數與審查:論文題目、大綱及摘要(600~1?500字),請于截止日前(含)投稿。一經入選者,另通知撰文并于研討會時酌發出席費。日后匯整出版論文集時,經審查通過者再依照字數核算稿費,每千字新臺幣700元計(字數最高以2萬字為限)。
◎投稿與連絡方式:
1.郵寄:請將論文題目及大綱打印紙本投寄。
地址:54043 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整理組 收
*信封請注明<投稿>
2.電子郵件寄送
schau@mail.th.gov.tw或clill@mail.th.gov.tw
3.電話:049-2316881轉305(蕭碧珍編纂)或321(張麗玲小姐)
14、「以物觀物: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國際研討會
時 間:2014年10月17至18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待定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及文學院
聯 絡 人:E-mail: chsc705@mail.nsysu.edu.tw
連結網址:http://la.nsysu.edu.tw/m/404-1006-91285-1.php
內容簡介:
人類文明的歷史有精神與物質兩大范疇;兩者相互影響,在各民族、各時代產生不同的生活樣貌。而正由于如此,人們的文化記憶乃可深烙于物質之中。
一地的物質,自有其本土生成的風物,也有源于外來異文化的傳播。這些「物」既具有其獨特的社會生命周期,也呈現出文化差異的敘事空間。物與物之間,更環環相扣成多元的「互文脈絡」,編織成一重層意義的「象征之網」。以臺灣為例,自原住民初始,及今各個時期,或殖民,或移民,可說是經過了多元文化的墾殖洗禮,也創造了流動視域下的物質網絡。——透過物質觀照物質——由臺灣出發,我們的視域更可擴及東亞,以至于世界……。
以往的物質研究常從人類學考古的角度出發,考掘古代的器物以了解時代的變遷;但近年來的物質文化研究,則不僅探討生存條件,還以語言學、歷史學、文學、美學與文化研究等方法,去觀照各個時代、各種環境中與生活相關的事物,進而分析其價值觀、審美觀,以至于社會整體的脈動。
因此本會議企圖探討人文現象中「物」之諸課題,思辯物質文化的社會性、現代性和全球性等多重向度;希望涵括人文學科中歷史、哲學、文學、藝術、語言各范圍,經由物質文本,結合地緣批評與歷史記憶,重新思索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
會議子題涵括以下各面向:
1.風土中的形象、聲音與意義
2.日常生活的微物敘事
3.情以物遷:生命書寫與物質文化
4.言與物:語言使用的實證軌跡
5.記憶、疆界與物質文化
6.族群遷徙、物質流動與文化翻譯
7.神與物游:東/西方「物—我」思維比較
8.其它
歡迎海內外學者踴躍賜稿。投稿者請將論文摘要(中文或英文300字以內)及簡歷,于2013年3月15日前寄至: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4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處 (chsc705@mail.nsysu.edu.tw)。
15、第三屆「性別研究與社會革新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10月18至19日(周六至周日)
地 點: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主辦單位:臺灣女性學學會、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聯 絡 人:林雅芳,Tel: 07-3121101轉2204#860;E-mail: avonlyf@kmu.edu.tw
連結網址:http://www.philo.ntu.edu.tw/ann/view.php?ID=1486
內容簡介:
本研討會歡迎任何與性別研究理論、經驗與實踐相關之論文投稿。另外,本研討會特別設置「性別研究碩博士研究生論文獎」,獎勵性別新生代,提供讓新秀展現性別動能與創見的舞臺,讓年輕人的心聲與行動受到重視,拓展性別研究與發展的新方向。
l.投稿子題:冒號后方為子題研究參考方向,鼓勵大家往這類相關議題研究;并非限定只有這些方向可以投稿該子題。
女性勞動者的生活與記憶:移民移工、階級勞動、性勞動者、國際遷移、各級學校教育工作者、學術工作者、科學家。
多元性別的生活與記憶:母職、婚姻與家庭、母女關系、女性運動員、LGBT的口述史與影像。
多元家庭的政策規劃:政策、社會福利、親職、生殖、媒體。
性別平等教育的生活與記憶:各級學校教師、非營利組織教育工作者之勞動環境與處遇。
婦女運動的記憶:婦女參政、社會運動。
親密關系:女性情誼、同志情誼、情感教育、網絡虛擬社群、性暴力。
健康、科技與多元性別身體:醫療、生殖科技、更年期、變性、老年。
婦女處境白皮書延伸新興議題。
其它性別相關議題。
投稿方式:
本研討會征求符合會議主題的單篇論文或組織Panel投稿。Panel形式不拘,可以是正式論文發表、圓桌論壇、工作坊,或其它任何有助于深化討論的形式。
單篇論文采「論文摘要」審查,請以中文書寫500~800字左右的論文摘要。摘要內容包括研究問題、研究方法、主要發現或論證,并注明「3至5個關鍵詞」、「投稿類別」(煩請依范例注明投稿類別,例如:投稿類別「1. 女性勞動者的生活與記憶」)、「作者姓名與服務單位」及「聯絡電話與電子郵件地址」。本研討會發表論文無稿酬,格式請依學術論文格式撰寫。
自組Panel請附主題說明、發表形式及至少三篇論文摘要,以供委員審查。
投稿者請于4/30前,將稿件E-mail寄至2014研討會信箱(tfsakmu2014@gmail.com),主旨請注明「2014研討會摘要投稿」。若有任何疑問,也歡迎 email 至 tfsakmu2014@gmail.com詢問。
本研討會設置「性別研究碩博士研究生論文獎」,凡國內外碩、博士研究生(含碩士畢業生、不含博士畢業生)皆可申請。獎項采兩階段審查,第一階段采「摘要審查」,與上述單篇論文「論文摘要」審查相同。第二階段為全文審查,摘要入選者請于規定期限內繳交全文,于研討會現場口頭報告,經委員評審后,于研討會當日公布得獎名單并頒發獎狀。
通過摘要審查錄取者,將于2014年5月20日于女學會網頁公告。錄取者需繳費,一般研究者請繳交2000元,學、碩士畢業后兩年內學生請繳交1000元,一般碩士、博士生請繳交500元。唯主辦單位成員投稿且錄取者不予收費。
請摘要入選者于2014年9月15日前繳交8000~15,000字左右之論文全文。由于行政作業需要時間,未能如期繳交全文者,將無法排入研討會發表議程。
本研討會訊息與最新消息公告,歡迎隨時上網(http://ppt.cc/WN4V)留意。
16、第四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南瀛的社會與生活
時 間:2014年10月18至19日(周六至周日)
地 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聯 絡 人:溫勝智,Tel: 886-6-7212338;E-mail: ic.tahr@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www.nanyingresearch.org.tw/
內容簡介:
「南瀛」泛指日治時期臺南州,是臺灣最早的政治、經濟中心。居住在這片土地的人民,擁有特有的生活型態與社會結構。本次會議論文以「南瀛社會與生活」為主題。希望能從細微的日常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甚而各族群或社會團體之間的互動,深入探討南瀛地區的社會與生活型態變遷。藉由學術交流成果,展現「南瀛」區域在地文化的特色。
一、論文主題
本會議論文主題,以研究南瀛社會與生活為主軸,主要針對以下課題進行討論:
1.主題:
a.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的變遷。
b.人際關系與社會生活:即由臺南人如何參加宗教團體、社會團體、娛樂團體、政治團體…等團體和組織,而形構其個人或家庭的人際關系和網絡,并進而影響其社會生活。
c.社會教化與生活空間、日常習慣及生活觀念的改變:討論包含本土化運動、小區總體營造、鄉土教育、部落振興會等活動,如何影響臺南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乃至生活空間和生活觀念的調整和改變。
d.其它:如跨區域的比較、方法論的討論…等。
2.時間斷限:史前至現代。
3.研究區域范圍:以臺南為中心,并鼓勵比較研究。所謂的臺南地區不限于今日的臺南市區,而是日治時期的大臺南州的范圍,換言之即包括云林、嘉義以及臺南等地。
二、會議時間地點
時間:2014年10月18-19日(星期六、日)
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70946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三、論文截稿日期
2014年8月31日截稿
四、論文題目及摘要
2014年2月28日前請提交論文題目及500字摘要,并附姓名、服務單位、職稱、聯絡數據(email、聯絡電話或手機)等,經籌備委員認定符合本研討會主題后,即寄發撰稿體例及稿約事項等。題目及摘要請以email方式寄至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email為: ic.tahr@gmail.com。若有其它問題也請致電:886-6-7212338,溫勝智先生。
「第四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小組: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