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曇華林及云架橋一帶的老街坊,常會提起湖北美術學院內有座“錢鐘書故居”。筆者經過探訪,認為這種說法欠妥,較確切的稱謂應該是“錢基博故居”。
所說的這座青磚清水墻的兩層樓故居,系折衷主義風格的美國花園別墅建筑,它是私立華中大學1936年在武昌城墻拆除后的地基上,擴建的新公寓之一。1946年至1957年,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老先生,就居住在這幢公寓的樓上,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后歲月。錢老先生生前,錢鐘書夫婦及其女兒,常抽空到此看望老人,有時在寒暑假還陪老人小住數日。由于時間久遠,許多街坊現在已說不清這些往事了。
今年的10月8日是華中師范大學的百年校慶,在這次活動提到的該校名師中,就有治學嚴謹的國學大師錢基博先生。
錢基博,字子泉,江蘇無錫人,是我國著名的國學教育家。他天資聰穎,家學淵源,16歲那年就撰寫了洋洋4萬余言的《中國輿地大勢論》,發表在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上。他早年曾受業于古文學家黎庶昌門下,夯實了古文功底。1906年,時任江西提督的陶大均看到他的文章后,驚嘆他是“龔自珍再生”。還有一次,著名實業家、曾中過狀元的南通張謇,在讀了錢基博的文章后,擊案贊嘆說:“大江以北,沒有見過能與他相比的人!”
辛亥革命爆發后,錢基博積極響應,先后出任援淮軍司令部少校參謀,陸軍第十六師副官中校參謀,為革命延治軍書。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直隸都督趙秉鈞和江蘇都督馮國璋,知道錢基博寫得一手好文章,都要聘請他當秘書。錢基博認為自己已投身革命軍,毅然拒絕為北洋軍閥效勞。從此,他立志獻身教育,先后出任過上海圣約翰大學、北京清華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光華大學和浙江大學的教授。
抗日戰爭勝利后,錢基博受聘到武昌曇華林的私立華中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解放后,錢基博看到新中國欣欣向榮,人民當家作主人,他十分高興,1950年初,他將自己一生購買的5萬多冊藏書全部捐給了華中大學。1952年,華中大學與中華大學以及中原大學教育學院等院校合并成為華中師范學院(即現在的華中師范大學),學校的規模擴大了,并且還成立了歷史博物館。當時為支持新館建設,錢基博把自己一生所收藏的銅器、玉器、古錢幣、名人字畫等500多件珍貴文物,全部捐給了華中師范學院歷史博物館。在這之后,他還將自己一生所收集到的碑帖字畫1000余件和方志古籍1000余種,全部捐給了蘇南文物管理委員會及其所屬的文獻館。在上述捐贈過程中,錢基博一心奉獻為國家,他沒有向受贈單位提任何要求。
1957年11月30日,學識宏富、德高望重的一代國學教育家錢基博先生,因患胃癌不幸病逝,享年70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