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
|
|
||||||||||||
|
|||||||||||||
|
|||||||||||||
1936-2005:“樸園”春秋 …… 楊花飛舞一“樸園” …… 人間四月天,是拜訪歷史和藝術的大好時光。我們前往湖北美術學院,那里有一棟房子,是著名國學大師、教育家錢基博先生(錢鐘書之父)的故居。2005年3月4日,在武漢市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筑目錄中,錢基博故居被評定為一級保護建筑項目,這樣的一級保護建筑項目共有3個。 …… 進入湖北美院大門,穿越教學樓高高的門洞,在小池塘的對岸,一座兩層高的小洋樓正面迎來。暖春天氣,楊花如雨,小樓的肩上風絮漫舞。1946年至1957年,錢基博先生一家就居住其中。小樓門口,那棵300多歲的樸樹樹陰垂青,把窗口染得碧綠。 …… 主持修復這棟老房的美院環境設計系主任陳順安教授說:“當初修復這棟房子的初衷只是為了讓校園整體環境更和諧。”不論初衷如何,教授們的品位和素養還是挽救了故居,沒有讓修復成為豪華和奢侈的同義詞,而是很好地保存了房屋的架構原貌和環境特色。修繕一新的建筑看起來既典雅又結實,并因為門前的樸樹而取了一個新名字———“樸園”。 …… 從教授公寓到“藝術沙龍” …… 樸園誕生于1936年,是當時的私立華中大學(現華中師范大學)修建的新公寓之一。陳教授告訴我們,它的第一位主人是碧眼勾鼻的美國教授。那時和樸園類似的小樓有近百棟;抗日戰爭中,這里一度成為日軍的憲兵司令部,房內也改成了可以推拉的日式門廊;到1946年,錢基博走進這棟歷經更迭的小樓,成為住戶之一,在這里度過了他人生最后的11年。 …… 錢基博過世后,這里逐漸變成了學生、教工的宿舍,最多時兩層樓里住了20多戶人家。多年后,它面臨著被拆除的命運。但唐小禾、徐勇民、陳順安等教授則堅持房子的“屏風”作用和文化功能,認為不能拆除。 …… 據說爭論之中,學生們也成了保留老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們的理由很簡單:“這棟房子很適合我們寫生,要是拆了,以后我們畫什么呀?” …… 老房終于保留了下來。錢基博所居住的房間被改造成了“藝術沙龍”。如今在深沉的咖啡色背景中,考究的桌椅擺設和野生的蘆葦蒿草相映成趣,保留原貌的壁爐和仿古的吊扇、窗戶遙相呼應,在這里,藝術的典雅向歷史的滄桑致敬,它們一見傾心的邂逅立刻迸射出了無限風華。老師和學生都樂于沉浸在這里所營造出來的氛圍當中。黃學軍教授說:“師生在這里聊藝術,常常會聊得忘記了時間! …… 思考 “幸免于拆”的背后 …… “就這棟房子本身而言,設計上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辈稍L中,陳教授特別補充了一句。曾經密密麻麻的近百棟同樣規格的小洋樓如今都蕩然無存,只有這座“設計上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的房子還得以存在。原因何在? …… 想來想去,還是錢基博! …… 有一個小插曲值得一書。在維修過程中,幾個工人在閣樓上發現了錢基博先生的教案手稿,如獲至寶,怎么也不肯交給學校。陳教授說:“他們覺得這些手稿很值錢。其實一離開這棟房子,它們什么都不是了。”這些手稿最后只要回了幾頁,現在嵌放在相框里,陳列在“藝術沙龍”中。 …… 的確如此。手稿離開了老房,就只是普通的書寫;老房離開了錢基博,也就真的成了“設計上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的房子。錢基博的居住為這棟房子扎下了一條文化的根脈,讓它在近百棟洋樓中超出了實用意義而成為一種象征!耙粋學校應該保留一點很老很美的東西,作為它文化的見證,一座城市也是這樣!标惤淌诘脑挵l人深思。 …… 側記 老房命運各不同 …… 老房命運各不同 …… 采訪中,湖北美術學院里的一堵石頭墻牽引著我們的視線。它是修筑在水池旁邊的景觀墻,磚石相壘,水流不斷從墻頂瀉下,懸成掛瀑,成為校園中一道亮麗的景致。陳教授告訴我們,這些磚頭全部來自另一棟被拆除的老房子!這樣做的好處,一是避免了建筑垃圾的產生,二來也巧妙地利用了老磚本身的材質。 …… 我們吃了一驚。眼前的瀑布墻和身后的錢基博故居遙相呼應,構成了一段奇妙的歷史對話。兩棟老房以兩種不同的生態遙相呼應,也算一個幸福的團圓結局! …… 不禁又想到“盧家老宅”,同樣被評為武漢市的一級優秀歷史建筑,白沙洲上卻只剩了一堆廢墟。 …… 好的老房子凝固的是一個城市美妙的記憶。愛城市,就要愛老房,畢竟,我們不僅要一座新城,更要一座名城。
|
|||||||||||||
來源:東湖社區 |
|||||||||||||
[返回] | |||||||||||||
|
![]() |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