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時期的錢基博和錢鍾書》是我近幾年研究工作的一項成果,今年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帶有史傳性質的著作,之所以將錢基博和錢鍾書放在一起寫,而且把范圍限定在“無錫時期”,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對錢基博和錢鍾書的生平和學術經歷的研究,是近現代學術史研究的一部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學界對錢鍾書先生的研究,呈現出相當興盛的勢頭;但是,因為史料所限,在這些錢鍾書傳記中,對錢鍾書先生早年在無錫時期的活動史跡的記敘,相對就要欠缺一些;相形之下,學界對于作為現代著名學者、文史大家的錢基博先生的研究就更為薄弱,只能說剛剛開頭。因為上述的原因,筆者集中筆墨寫無錫時期的錢鍾書,希望對此前的不足能有所彌補;并希望通過自己的記述,試圖回答這樣的一些問題:錢鍾書是怎樣在他從學的過程中,逐步構筑他愈來愈趨于閎闊博大的知識背景的?為什么在二十世紀無錫的這塊土地上,會產生錢鍾書這樣一位不世出的文化大師?而對于錢基博,筆者廣搜博采,對其在無錫時期的活動史跡,盡可能進行比較全面詳盡的介紹;希望通過這樣的工作,為將來更深入的研究,打下一個初步的基礎。
第二,錢基博、錢鍾書作為一對父子,雖然治學的路數不盡相同,對兩人各自所取得的成就,也可以有不同的評價;但是,父子兩人都是以文史卓然名家,成為一代大師的。其所以能如此,自然有著許多方面的原因,而家族文化的傳承,也應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所以本書雖然寫的是無錫時期的錢基博和錢鍾書,但實際上是把范圍有所擴大,旁及到對錢氏先世,“基”、“鍾”兩輩乃至無錫石塘灣孫家的介紹,借此勾畫出無錫錢氏“家族文化史”的基本面貌。
第三,寫“無錫時期”的錢基博與錢鍾書,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想通過介紹錢基博與錢鍾書從晚清一直到民國時期在無錫地區的活動行跡,以此為中心,輻射開去,在一定程度上展現這一時期無錫地區的社會、文化風貌。無錫自古以來都是富庶之區,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尤其是近代以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教育事業的繁興,出現了有史以來空前的、令人嘆為觀止的人才蔚起的高峰。但在后來的幾十年中,由于種種原因,無錫這個城市中的人文氣氛有所減弱。在近幾年中進行的“無錫城市文化反思”和無錫城市精神的討論中,筆者都曾有所參與,并呼吁要為我們的城市接續文化氣脈、灌注文化生氣;而要“接續文化氣脈”,首先就要對我們曾經擁有的歷史文化的豐厚財產進行一番認真的盤點、清理。筆者寫作此書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在這方面作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筆者在寫此書時,把言必有據、信而可征當作自己努力的目標,期望通過深入的追尋和精審的考訂,盡可能接近歷史的真實。幾年中,到無錫市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和上海、南京等地,由文獻的摘抄、掃描、復印到資料長篇的編制,再到先后五稿的撰寫、修改,這個過程是辛苦的。但因為是在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便不以為苦,反以為樂。今天再來看這本書,覺得其中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筆者便時時提醒自己,要用一種更加刻苦扎實的精神,把今后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作者劉桂秋系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