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
|
|
|||||||||||||||||
|
||||||||||||||||||
![]() |
近期有媒體報道,大行宮地區將興建一座作為江蘇文化大省標志性的南京圖書館大廈,讀后令人振奮。但遺憾的是,由于經費不足,包括特藏部“陶風樓”在內的南圖三處舊址將面臨被賣的處境,此事引起了市民們的深切關注。 |
|||||||||||||||||
“陶風樓”建于1909年,為前后兩進兩樓及兩廂的兩層大樓,共56間,面積達2104平方米。集中收藏辛亥革命以來至1949年的圖書、報紙和雜志共35萬余冊,其中很多是海內外孤本,如解放區發行的出版物等,已成為近代革命史的珍貴資料。 該樓高屋飛檐,雕花窗欞,基石臺階,青磚小瓦,加之樓前兩棵與大樓同齡的銀杏,更顯古樸典雅,實為一處不可多得的清代遺存,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陶風樓”的由來 早在清朝末年,西風漸進,洋務運動興起。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在“圖書乃教育之母”思想的影響下,奏請在南京建立“江南圖書館”,準奏后即延聘后來被譽為“圖書館之父”的翰林院編修廖荃孫為總辦(館長),負責籌辦建館事宜。 是時,帝國主義列強瘋狂掠奪我國各種各類資源寶藏,其中日本在強掠大藏書家陸心源“百百宋樓”大量珍寶藏書后,又覬覦大藏書家丁丙“八千卷樓”的60萬卷藏書。為防國寶流失端方廖荃孫立即籌款將丁丙藏書全部購回,再加上從別處購得的4000余種,數萬卷冊,這么多藏書收藏在什么地方呢? 在今天的清涼山下,烏龍潭旁,史稱詩巷的龍蟠里9號大院,正因為這里是為紀念晉代大司馬陶侃,于道光年間設立的“惜陰書院”而被廖荃孫相中。在這塊延綿近百年的人文薈萃、亦山亦水的寶地上,一年后一座頗為壯觀的藏書樓竣工,再經過一年多的艱辛籌備,“江南圖書館”終于1911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閱覽。不久廖荃孫北上創建“京師圖書館”,此后由著名圖書館學家柳詒徵接任館長,為了發揚陶侃“大禹圣者,乃惜寸陰”之苦學精神和繼承恩師廖荃孫(字藝風)的遺志,柳詒徵將該藏書樓正式命名為“陶風樓”,并邀政要譚延立書匾額一幅懸于堂前,還親撰《陶風樓記》,以銘記“陶風”之名的由來及在那不平凡的歲月艱辛建館的歷程。 “陶風樓”的珍聞軼事 江南圖書館的前后兩任館長都有很深的造詣,他們悉心保護祖國文化遺產,愛惜人才,特別是柳詒徵創訂的《住館讀書章程》,為外地學子住館苦讀提供了方便,從而成就了一大批學者。如復旦大學副校長蔡尚思、江蘇省教育廳長吳天石、中科院研究員兼山東大學教授鄭鶴聲等。蔡尚思住館苦讀一年多離開時,柳詒徵特撰“開拓萬古心胸,推倒一時豪杰”條幅相贈,后被學界傳為美談。 魯迅在南京工作時也常來此閱讀,其中《謝氏后漢書補逸》之《湘之怨》、《異夢記》、《秦夢記》三篇均被魯迅全部抄錄,編入《魯迅全集》之《唐宋傳奇集》中,F南圖特藏部珍藏的《謝氏后漢書補逸》善本扉頁上還留有魯迅當年親筆題記:“壬子四月假江南圖書館藏寫出,初五日起,初九日訖,凡五日”,使其成為館藏珍品中的珍品。 由于時代的變遷,“江南圖書館”從1907年開始籌備至解放后合并的“南京圖書館”,再到今天的南圖特藏部,雖歷經近百年風雨,但“陶風樓”依然完好。 |
||||||||||||||||||
![]() |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